《元史》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初,世祖以第四子那木罕為北安王,鎮北邊。北安王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泰定皇帝,諱也孫鐵木兒,顯宗甘麻剌之長子,裕宗之嫡孫也。

初,世祖以第四子那木罕為北安王,鎮北邊。

北安王薨,顯宗以長孫封晉王代之,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

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於晉邸。

大德六年,晉王薨,帝襲封,是為嗣晉王,仍鎮北邊。

成宗、武宗、仁宗之立,鹹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

王府內史倒剌沙得幸於帝,常偵伺朝廷事機,以其子哈散事丞相拜住,且入宿衛。

久之,哈散歸,言御史大夫鐵失與拜住意相忤,欲傾害之。

至治三年三月,宣徽使探忒來王邸,為倒剌沙言:「主上將不容於晉王,汝盍思之。」

於是倒剌沙與探忒深相要結。

八月二日,晉王獵於禿剌之地,鐵失密遣斡羅思來告曰:「我與哈散、也先鐵木兒、失禿兒謀已定,事成,推立王為皇帝。」

又命斡羅思以其事告倒剌沙,且言:「汝與馬速忽知之,勿令旭邁傑得聞也。」

於是王命囚斡羅思,遣別烈迷失等赴上都,以逆謀告,未至。

癸亥,英宗南還,駐蹕南坡。

是夕,鐵失等矯殺拜住,英宗遂遇弒於幄殿。

諸王按梯不花及也先鐵木兒奉皇帝璽綬,北迎帝於鎮所。

九月癸巳,即皇帝位於龍居河,大赦天下。

詔曰:

薛禪皇帝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

依著薛禪皇帝聖旨,小心謹慎,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麼勾當裡,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

在後,完澤篤皇帝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裡委付了來。

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著,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普顏篤皇帝,侄碩德八剌皇帝。

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諸王哥哥兄弟每,眾百姓每,也都理會的也者。

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麼道,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駙馬臣僚、達達百姓每,眾人商量著:大位次不宜久虛,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裡合坐地的體例有,其餘爭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這般,晏駕其間,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一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寧,早就這裡即位提說上頭,從著眾人的心,九月初四日,於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裡,大位次裡坐了也。

交眾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是日,以知樞密院事淇一陽一王也先鐵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諸王月魯鐵木兒襲封安西王。

甲午,以內史倒剌沙為中書平章政事,乃馬台為中書右丞,鐵失知樞密院事,馬思忽同知樞密院事,孛羅為宣徽院使,旭邁傑為宣政院使。

乙未,大理護子羅蠻為寇。

以樞密副使阿散為御史中丞,內史善僧為中書左丞。

丁酉,以完澤知樞密院事,禿滿同僉樞密院事。

戊戌,以撒的迷失知樞密院事,章台同知樞密院事。

己亥,敕諭百司:「凡銓授官,遵世祖舊制,惟樞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宣徽院得自奏聞,余悉由中書。」

辛丑,以馬某沙知樞密院事,失禿兒為大司農。

召諸王官屬流徙遠地及還元籍者二十四人還京師。

是歲,大寧蒙古大千戶部風雪斃畜牧,賑米十五萬石。

南康、漳州二路水,淮安、揚州屬縣饑,賑之。

冬十月癸亥,修佛事於大明殿。

甲子,遣使至大都,以即位告天地、宗廟、社稷,誅逆賊也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禿滿等於行在所。

以旭邁傑為中書右丞相,陝西行中書左丞相禿忽魯、通政院使紐澤並為御史大夫,速速為御史中丞。

遣旭邁傑、紐澤誅逆賊鐵失、失禿兒、赤斤鐵木兒、脫火赤、章台等於大都,並戮其子孫,籍入家產。

己巳,太白犯亢。

戊辰,召亦都護高昌王鐵木兒補化。

壬申,以內史按答出為太師、知樞密院事。

丙子,太白犯氐。

詔百司遵守世祖成憲。

癸未,以旭邁傑兼阿速衛達魯花赤。

丙戌,以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兀伯都剌為中書平章政事。

八番順元及靜江、大理、威楚諸路徭兵為寇,敕湖廣、雲南二省招諭之。

揚州江都縣火,雲南王、西平王二部衛士饑,皆賑之。

十一月己丑朔,熒惑犯亢。

車駕次於中都,修佛事於昆剛殿。

庚寅,太白犯鉤鈐。

丙申,次於祖媯。

乙未,太白犯東鹹。

辛丑,車駕至大都。

壬寅,熒惑犯氐。

諸王怯別遣使來朝。

丁未,御大明殿,受諸王、百官朝賀。

庚戌,詔百司朝夕視事毋怠。

辛亥,御史中丞董守庸,坐一黨一鐵失免官。

壬子,敕營繕不急者罷之。

癸丑,遣使詣曲阜,以太牢祀孔子。

敕會福院奉北安王那木罕像於高良河寺,祭遁甲五福神。

甲寅,諸王怯別遣使來朝。

乙卯,翽星於司天監。

丙辰,御史中丞速速坐貪一婬一免官。

丁巳,廣州路新會縣民汜長弟作亂,廣東副元帥烏馬兒率兵捕之。

雲南開南州大阿哀、阿三木、台龍買六千餘人寇哀卜白鹽井。

詔:「凡有罪自首者,原其罪。」

袁州路宜春縣、鎮江路丹徒縣饑,賑糶米四萬九千石。

沅州黔一陽一縣饑,芍陂屯田旱,並賑之。

十二月己未,御史台經歷朵兒只班、御史撒兒塔罕、兀都蠻、郭也先忽都,並坐一黨一鐵失免官。

御史言:「曩者鐵木迭兒專一政,誣殺楊朵兒只、蕭拜住、賀伯顏、觀音保、鎖咬兒哈的迷失,黥竄李謙亨、成珪,罷免王毅、高昉、張志弼,天下咸知其冤,請昭雪之。」

詔存者召還錄用,死者贈官有差。

授諸王薛徹干以其父故金印。

庚申,以宦者剛答裡為中政院使。

壬戌,賜潛邸衛士鈔,人六十錠。

浚鎮江路漕河及練湖,役丁萬三千五百人。

給諸王八剌失裡印。

戊辰,請皇考、皇妣謚於南郊,皇考晉王曰光聖仁孝皇帝,廟號顯宗,皇妣晉王妃曰宣懿淑聖皇后。

己巳,辰星犯壘壁陣。

庚午,以即位,大賚后妃、諸王、百官,金七百餘錠、銀三萬三千錠,錢及幣帛稱是。

遣使祀海神天妃。

盜入太廟,竊仁宗及莊懿慈聖皇后金主。

辛未,熒惑犯房。

壬申,作仁宗主,仍督有司捕盜。

翽星於司天監。

癸酉,德慶路瀧水縣徭劉寅等降。

甲戌,命道士吳全節修醮事。

乙亥,征東夷民奉獸皮來附。

太常院臣言:「世祖以來,太廟歲惟一享,先帝始復古制,一歲四祭,請裁擇之。」

帝曰:「祭祀,盛事也,朕何敢簡其禮。」

命仍四祭。

監察御史脫脫、趙成慶等言:「鐵木迭兒在先朝,包藏禍心,離間親籓,誅戮大臣,使先帝孤立,卒罹大禍。

其子鎖南,親與逆謀,久逭天憲,乞正其罪,以快元元之心。

月魯、禿禿哈、速敦皆鐵失之一黨一,不宜寬宥。」

遂並伏誅。

丙子,命嶺北守邊諸王徹徹禿,月修佛事,以卻寇兵。

己卯,命僧作佛事於大內以厭雷。

增諸王薛徹干、駙馬哈伯等歲賜金、銀、幣、帛有差。

辛巳,熒惑犯東鹹。

壬午,諸王月思別遣怯烈來朝,賜以金、幣。

癸未,廣西右江來安路總管岑世興遣其弟世元入貢。

流諸王月魯鐵木兒於雲南,按梯不花於海南,曲呂不花於奴兒干,孛羅及兀魯思不花於海島,並坐與鐵失等逆謀。

乙酉,雲南車裡於孟為寇,詔招諭之。

諭百司借名一器,各遵世祖定制。

丙戌,旭邁傑言:「近也先鐵木兒之變,諸王買奴逃赴潛邸,願效死力,且言不除元兇,則陛下美名不著,天下後世何從而知。

上契聖衷,嘗蒙獎諭。

今臣等議,宗戚之中,能自拔逆一黨一,盡忠朝廷者,惟有買奴,請加封賞,以示激勸。」

遂以泰寧縣五千戶封買奴為泰寧王。

知樞密院事、大司徒闊徹伯授開府儀同三司,以前太師拜忽商議軍國重事。

丁亥,議賞討逆功,賜旭邁傑金十錠、銀三十錠、鈔七千錠,倒剌沙為中書左丞相,知樞密院事馬某沙、御史大夫紐澤、宣政院使鎖禿並加授光祿大夫,仍賜金、銀、鈔有差。

塑馬哈吃剌佛像於延春閣之徽清亭。

下詔改元,詔曰:「朕荷天鴻禧,嗣大歷服,側躬圖治,夙夜祗畏,惟祖訓是遵,乃開歲甲子,景運伊始,思與天下更新。

稽諸典禮,逾年改元,可以明年為泰定元年。」

免大都、興和差稅三年,八番、思、播、兩廣洞寨差稅一年,江淮創科包銀三年,四川、雲南、甘肅秋糧三分,河南、陝西、遼一陽一絲鈔三分。

除虛增田稅,免斡脫逋錢,賑恤雲南、廣海、八番等處戍軍。

求直言,賜高年帛,禁獻山場湖泊之利。

定吏員出身者秩正四品。

以追尊皇考、皇妣,詔天下。

雲南花腳蠻為寇,詔招諭之。

平江嘉定州饑,遼一陽一答一陽一失蠻、闊闊部風、雹,並賑之。

澧州、歸州饑,賑糶米二萬石。

是歲,夏,諸衛屯田及大都、河間、保定、濟南、濟寧五路屬縣霖雨傷稼。

秋,忻州定襄縣及忠翊侍衛屯田所營田、象食屯田所隕霜殺禾。

土番岷州春疫,夏旱。

西番寇鞏昌府。

泰定元年春正月乙未,以乃馬台為平章政事,善僧為右丞。

敕諸王哈剌還本部,召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兒吉你赴闕。

己亥,以誅逆臣也先鐵木兒等詔天下。

辛丑,諸王、大臣請立皇太子。

賜諸王徹徹禿金一錠、銀六十錠、幣帛各百匹,塔思不花金一錠、銀四十錠、幣帛二百匹,阿忽鐵木兒等金銀各有差。

壬寅,以故丞相拜住子答兒麻失裡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徹裡哈為左右衛阿速親軍都指揮使。

命僧諷西番經於光天殿。

甲辰,敕譯《列聖制詔》及《大元通制》,刊本賜百官。

丁未,以稱海屯田萬戶府達魯花赤帖陳假嶺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近侍忽都帖木兒假禮部尚書,使西域諸王不賽因部。

戊申,八番生蠻韋光正等及楊、黃五種人,以其戶二萬七千來附,請歲輸布二千五百匹,置長官司以撫之。

己酉,命諸王遠徙者悉還其部。

召親王圖帖睦爾於瓊州,阿木哥於大同。

定怯薛台歲給鈔,人八十錠。

甲寅,賜諸王太平、忽剌台、別失帖木兒等金印。

敕高麗王還國,仍歸其印。

糶米二十萬石,賑京師貧民。

丙辰,賜故監察御史觀音保、鎖咬兒哈的迷失妻、子鈔各千錠。

賜司徒道住印。

敕封解州鹽池神曰靈富公。

廣德、信州、岳州、惠州、南恩州民饑,發粟賑之。

二月丁巳朔,作顯宗影堂。

己未,修西番佛事於壽安山寺,曰星吉思吃剌,曰闊兒魯弗卜,曰水朵兒麻,曰颯間卜裡喃家,經僧四十人,三年乃罷。

庚申,監察御史傅巖起、李嘉賓言:「遼王脫脫乘國有隙,誅屠骨肉,其惡已彰,恐懷疑貳,如令歸籓,譬之縱虎出柙。

請廢之,別立近族以襲其位。」

不報。

甲子,作佛事,命僧百八人及倡優百戲,導帝師游京城。

庚午,選守令、推官。

舊制,台憲歲舉守令、推官二人,有罪連坐,至是言其不便,覆命中書於常選擇人用之。

壬申,請上大行皇帝謚於南郊,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

甲戌,江浙行省左丞趙簡,請開經筵及擇師傅,令太子及諸王大臣子孫受學,遂命平章政事張珪、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兒迷失、學士吳澄、集賢直學士鄧文原,以《帝范》、《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進講,復敕右丞相也先鐵木兒領之。

諸王怯別、孛羅各遣使來貢。

高昌王亦都護帖木兒補化遣使進蒲萄酒。

丁丑,監察御史宋本、趙成慶、李嘉賓言:「盜竊太廟神主,由太常守衛不謹,請罪之。」

不報。

戊寅,御史李嘉賓劾逆一黨一左阿速衛指揮使脫帖木兒,罷之。

癸未,宣諭也裡可溫各如教具戒。

加封廣德路祠山神張真君曰普濟,寧國路廣惠王曰福祐。

紹興、慶元、延安、岳州、潮州五路及鎮遠府、河州、集州饑,發粟賑之。

三月丁亥朔,罷徽政院,立詹事院,以太傅朵台、宣徽使禿滿迭兒、桓國公拾得驢、太尉丑驢答剌罕,並為太子詹事;中書參知政事王居仁為太子副詹事,以同知宣政院事楊廷玉為中書參知政事,罷大同路黃華嶺及崇慶屯田。

賜壽寧公主金十錠、銀五十錠、鈔二萬錠。

乙未,以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兒吉你知樞密院事。

置定王薛徹干總管府。

給蒙古流民糧、鈔,遣還所部,敕擅徙者斬,藏匿者杖之。

賜諸王徹徹禿永福縣戶萬三千六百為食邑,仍置王傅。

戊戌,廷試進士,賜八剌、張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會試下第者,亦賜教官有差。

中書省臣請禁橫奏賞賚及逾越奏事者,從之。

庚子,欽察罷為陝西行台御史大夫。

以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囊加台兼宣政院使,往征西番寇參卜郎。

癸卯,命中書平章政事乃馬台攝祭南郊,知樞密院事闊徹伯攝祭太廟,以冊皇后、皇太子告。

丙午,御大明殿,冊八八罕氏為皇后,皇子阿速吉八為皇太子。

己酉,以皇子八的麻亦兒間卜嗣封晉王。

泰寧王買奴卒,以其子亦憐真朵兒赤嗣。

遣湘寧王八剌失裡出鎮察罕腦兒,罷宣慰司,立王傅府。

以知樞密院事也兒吉你為雲南行省右丞相。

召流人還京師。

庚戌,月直延民真只海、阿答罕來獻大珠。

監察御史宋本、李嘉賓、傅巖起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職,濫假僧人,及會福、殊祥二院,並辱名爵,請罷之。」

不報。

癸丑,諸王不賽因遣使朝貢。

臨洮狄道縣,冀寧石州、離石、寧鄉縣旱,饑,賑米兩月。

廣西橫州徭寇永淳縣。

夏四月戊午,廉恂罷為集賢大學士,食其祿終身。

賜一乳一母李氏鈔千錠,賜征參卜郎軍千人鈔四萬七千錠。

太尉不花、平章政事即烈,坐矯制以寡一婦古哈強配撒梯,被鞫,詔以世祖舊臣,原其罪。

己未,以珠字詔賜帝師所居撒思加部。

庚申,詔整飭御史台。

作昭獻元聖皇后御容殿於普慶寺。

辛酉,命昌王八剌失裡往鎮阿難答昔所居地。

親王圖帖睦爾至自潭州,及王禪,皆賜車帳、駝馬。

癸亥,以國言上英宗廟號曰格堅皇帝。

修佛事於壽昌殿。

甲子,車駕幸上都。

以諸王寬徹不花、失剌,平章政事兀伯都剌,右丞善僧等居守。

以嶺北行中書省左丞潑皮為中書左丞,江南行台中丞朵朵為中書參知政事,馬剌罷為太史院使,罷衛士四百人還宗仁衛。

賜北庭的撒兒兀魯軍羊馬。

諸王不賽因遣使來貢。

發兵民築渾河堤。

丙寅,賜昌王八剌失裡牛馬橐駝。

稅僧、道邸捨積貨。

丁卯,遣諸王捏古伯等還和林。

封八剌失裡繼母買的為皇妹昌國大長公主,給銀印。

以忽咱某丁為哈贊忽咱,主西域戶籍。

辛未,月食既。

癸酉,以太子詹事禿滿迭兒為中書平章政事。

甲戌,命咒師作佛事厭雷。

庚辰,以風烈、月食、地震,手詔戒飭百官。

辛巳,太廟新殿成。

木憐撒兒蠻部及北邊蒙古戶饑,賑糧、鈔有差。

江陵路屬縣饑,雲南中慶、昆明屯田水。

五月丁亥,監察御史董鵬南、劉潛、邊笥、慕完、沙班以災異上言:「平章乃蠻台、宣徽院使帖木兒不花、詹事禿滿答兒一黨一附逆徒,身虧臣節,太常守廟不謹,遼王擅殺宗親,不花、即裡矯制亂法,皆蒙寬宥,甚為失刑,乞定其罪,以銷天變。」

不允。

己丑,帝諭倒剌沙曰:「朕即位以來,無一人能執成法為朕言者。

知而不言則不忠,且陷人於罪。

繼自今,凡有所知,宜悉以聞,使朕明知法度,斷不敢自縱。

非獨朕身,天下一切政務,能守法以行,則眾皆乂安,反是,則天下罹於憂苦。」

又曰:「凡事防之於小則易,救之於大則難,爾其以朕言明告於眾,俾知所慎。」

壬辰,御史台臣禿忽魯、紐澤以御史言:「災異屢見,宰相宜避位以應天變,可否仰自聖裁。

顧惟臣等為陛下耳目,有徇私違法者,不能糾察,慢官失守,宜先退避以授賢能。」

帝曰:「御史所言,其失在朕,卿等何必遽爾!」禿忽魯又言:「臣已老病,恐誤大事,乞先退。」

於是中書省臣兀伯都剌、張珪、楊廷玉皆抗疏乞罷。

丞相旭邁傑、倒剌沙言:「比者災異,陛下以憂天下為心,反躬自責,謹遵祖宗聖訓,修德慎行,敕臣等各勤乃職,手詔至大都,居守省臣皆引罪自劾。

臣等為左右相,才下識昏,當國大任,無所襄贊,以致災昆,罪在臣等,所當退黜,諸臣何罪。」

帝曰:「卿若皆辭避而去,國家大事,朕孰與圖之?宜各相諭,以勉乃職。」

戊戌,遷列聖神主於太廟新殿。

辛丑,循州徭寇長樂縣。

甲辰,赦上都囚笞罪以下者。

丙午,太白犯鬼。

侍御史高奎上書,請求直言,辨邪正,明賞罰,帝善其言,賜以銀幣。

丁未,太白犯鬼積一屍一氣。

己酉,賓州民方二等為寇,有司捕擒之。

癸丑,命司天監翽星。

中書平章政事禿滿迭兒、領宣徽使詹事丞回回,請如裕宗故事,擇名儒輔太子,敕中書省臣訪求以聞。

袁州火,龍慶、延安、吉安、杭州、大都諸路屬縣水,民饑,賑糧有差。

六月乙卯朔,遣諸王闊闊出鎮畏兀,賜金、銀、鈔千計。

戊午,雲南蒙化州高蘭神場寨主照明羅九等寇威楚。

庚申,張珪自大都至,以守臣集議事言:「逆一黨一未討,一奸一惡未除,忠憤未雪,冤枉未理,政令不信,賞罰不公,賦役不均,財用不節,請裁擇之。」

不允。

諸王阿木哥薨,賻鈔千錠。

諸王寬徹、亦裡吉赤來朝。

賜駙馬鐵木兒等部鈔一萬三千錠,北邊戍兵鈔萬六千八十錠。

賑蒙古饑民,遣還所部。

延安路饑,禁酒。

癸亥,作禮拜寺於上都及大同路,給鈔四萬錠。

丙寅,遣使招諭參卜郎。

遣闊闊出等詣高麗,取女子三十人。

廣西左右兩江黃勝許、岑世興乞遣其子弟朝貢,許之。

丁卯,大幄殿成,作鎮雷坐靜佛寺。

庚午,置海剌禿屯田總管府。

辛未,修黑牙蠻答哥佛事於水晶殿。

癸酉,帝受佛戒於帝師。

己卯,諸王怯別等遣其宗親鐵木兒不花等,奉馴豹、西馬來朝貢。

詔:「疏決系囚,存恤軍士,免天下和買雜役三年,蜒戶差稅一年。

百官四品以下,普覃散官一等,三品遞進一階。

遠仕瘴地,身故不得歸葬,妻子流落者,有司資給遣還,仍著為令。」

雲南大理路你囊為寇。

大都,真定晉州、深州,奉元諸路及甘肅河渠營田等處,雨傷稼,賑糧二月。

大司農屯田、諸衛屯田、彰德、汴梁等路雨傷稼,順德、大名、河間、東平等二十一郡蝗,晉寧、鞏昌、常德、龍興等處饑,皆發粟賑之。

大同渾源河,真定滹沱河,陝西渭水、黑水,渠州江水皆溢,並漂民廬舍。

宣德府、鞏昌路及八番金石番等處雨雹。

河間、晉寧、涇州、揚州、壽春等路,湖廣、河南諸屯田皆旱。

秋七月丙戌,思州平茶楊大車、酉一陽一州冉世昌寇小石耶、凱江等寨,調兵捕之。

諸王阿馬薨,賻鈔五千錠。

賜雲南王王禪鈔二千錠,諸王阿都赤鈔三千錠。

作楠木殿。

招諭船領、義寧、靈川等處徭。

庚寅,遣使代祀岳瀆。

丙申,以諸王薛徹禿襲統其父完者所部,仍給故印。

己亥,賑蒙古流民,給鈔二十九萬錠,遣還,仍禁毋擅離所部,違者斬。

庚子,諸王伯顏帖木兒出鎮闊連東部,阿剌忒納失裡出鎮沙州,各賜鈔三千錠。

撒忒迷失率衛士佐太師按塔出行邊,賜鈔千錠。

癸卯,罷廣州、福建等處採珠蜒戶為民,仍免差稅一年。

丙午,以畏兀字譯西番經。

丁未,翽星於上都司天監。

以山東鹽運司判官馬合謨為吏部尚書,佩虎符,翰林修撰揚宗瑞為禮部郎中,佩金符,奉即位詔往諭安南。

置長慶寺,以宦者阿亦伯為寺卿。

罷中瑞司。

中書省臣言:「東宮衛士,先朝止三千人,今增至萬七千,請命詹事院汰去,仍依舊制。」

從之。

戊申,以籍入鐵木迭兒及子班丹、觀音奴貲產給還其家。

奉元路朝邑縣、曹州楚丘縣、大名路開州濮一陽一縣河溢,大都路固安州清河溢,順德路任縣沙、灃、洺水溢,真定、廣平、廬州等十一郡雨傷稼,龍慶州雨雹大如雞子,平地深三尺,定州屯河溢、山崩,免河渠營田租。

大都、鞏昌、延安、冀寧、龍興等處饑,賑糶有差。

廣西慶遠徭酋潘父絹等率眾來降,署為簿、尉等官有差。

加封溫州故平一陽一侯曰英烈侯。

八月甲寅,徹徹兒、火兒火思之地五千貧乏,賑糧二月。

乙卯,敕以刑獄復隸宗正府,依世祖舊制,刑部勿與。

丙辰,享太廟。

丁巳,賜諸王八里台、黃頭鈔各千五百錠。

禁言赦前事。

庚申,市一牝一馬萬匹取湩酒。

賑帖列干、木倫等驛戶糧、鈔有差。

辛亥,遣翰林學士承旨斡赤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於普慶寺。

賜親王圖帖睦爾鈔三千錠。

庚午,作中宮金脊殿。

辛未,繪帝師八思巴像十一頒各行省,俾塑祀之。

敕武官坐罪制授者以聞,敕授者從行省處決。

以金泉館酒課賜公主壽寧。

丁丑,罷浚玉泉山河役。

車駕至大都。

癸未,敕樞密役軍凡三百人以上奏聞。

詔諭雲南大車裡、小車裡。

秦州成紀縣大雨,山崩,水溢,壅土至來谷河成丘阜。

汴梁、濟南屬縣雨水傷稼,賑之。

延安、冀寧、杭州、潭州等十二郡及諸王哈伯等部饑,賑糧有差。

九月乙酉,封也速不堅為荊王,賜金印。

以宣德府復隸上都留守司。

辛卯,罷哈思的結魯思伴卜總統所,更置臨洮總管府。

賜潛邸衛士鈔萬錠。

丙申,葺太祖神御殿。

乙巳,昭獻元聖皇后忌日修佛事飯僧萬萬人,敕存恤武衛軍一年。

癸丑,以籍入阿散家貲給其子脫列。

改邕州為南寧路。

岑世興遣其弟興元來朝貢。

奉元路長安縣大雨,灃水溢,延安路洛水溢,濮州館陶縣及諸衛屯田水,建昌、紹興二路饑,賑糧有差。

冬十月乙卯,秦州成紀縣趙氏婦一產三男。

成都嘉谷生一一莖一九穗。

丁巳,監察御史王士元請早諭教太子,帝嘉納之。

戊午,享太廟。

立壽福總管府,秩正三品,典累朝神御殿祭祀及錢谷事,降大天源延聖寺總管府為提點所以隸之。

庚申,命左、右相日直禁中,有事則赴中書。

丙寅,太白犯鬥。

己巳,太白入鬥,太一陰一犯填星。

雲南車裡蠻為寇,遣斡耳朵奉詔招諭之。

其酋塞賽子尼而雁、構木子刁零出降。

庚午,太白犯鬥。

壬申,安南國世子陳日爌遣其臣莫節夫等來朝貢。

真州珠金沙河,松江府、吳江州諸河淤塞,詔所在有司傭民丁浚之。

丙子,命帝師作佛事於延春閣。

丁丑,緬國王子吾者那等爭立,歲貢不入,命雲南行省諭之。

徙封雲南王王禪為梁王,食邑益一陽一州六萬五千戶,仍以其子帖木兒不花襲封雲南王。

封親王圖帖睦爾為懷王,食邑瑞州六萬五千戶,增歲賜幣帛千匹,並賜金印。

壬午,熒惑犯壘壁陣。

肇慶徭黃寶才等降。

延安路饑,發義倉粟賑之,仍給鈔四千錠。

廣東道及武昌路江夏縣饑,賑糶有差。

河南廉訪使買奴坐多征公田租免官。

以魯國大長公主女適懷王。

十一月己丑,命道士修醮事。

癸巳,遣兵部員外郎宋本,吏部員外郎鄭立、阿魯灰,工部主事張成,太史院都事費著,分調閩海、兩廣、四川、雲南選。

諸王不賽因言其臣出班有功,請官之,以出班為開府儀同三司、翊國公,給銀印、金符。

賜諸王散術台、也速速兒鈔各千五百錠,斡耳朵罕鈔千二百錠,魯賓鈔千五百錠。

甲午,禜星於回回司天監。

己亥,以術溫台知樞密院事。

辛丑,造金寶蓋,飾以七寶,貯佛舍利。

甲辰,作歇山鹿頂樓於上都。

丁未,釋笞四十七以下囚及輕罪流人,給鈔二千錠散與貧者。

印明年鈔本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十萬錠。

己酉,詔免也裡可溫、答失蠻差役。

庚戌,招諭融州徭般領、大、小木龍等百七十五一團一。

河間路饑,賑糧二月。

汴梁、信州、泉州、南安、贛州等路饑,賑糶有差。

嘉定路龍興縣饑,賑糧一月。

大都、上都、興和等路十三驛饑,賑鈔八千五百錠。

十二月癸丑朔,以岑世興為懷遠大將軍,遙授沿邊溪洞軍民安一撫使,佩虎符,仍來安路總管;黃勝許為懷遠大將軍,遙授沿邊溪洞軍民安一撫使,佩虎符,致仕,其子志熟襲為上思州知州。

降詔宣諭,仍各賜幣帛二。

乙卯,雲南徭阿吾及歪鬧為寇,行省督兵捕之。

庚申,同州地震,有聲如雷。

癸亥,鹽官州海水溢,屢壞堤障,侵城郭,遣使祀海神,仍與有司視形勢所便,還請疊石為塘,詔曰:「築塘是重勞吾民也,其增石囤扞御,庶天其相之。」

乙丑,給蒙古子女孳畜。

丙寅,命翰林國史院修纂《英宗》、《顯宗實錄》。

敕:「內外百官凡行朝賀等禮,雨雪免朝服。」

庚午,熒惑犯外屏。

辛未,新作棕殿成。

諸王鎖思的薨,賻鈔五百錠。

乙亥,太白經天。

曲赦重囚三十八人,以為三宮祈福。

夔路容米洞蠻田先什用等九洞為寇,四川行省遣使諭降五洞,余發兵捕之。

陝西行省以兵討階州土蕃。

察罕腦兒千戶部饑,賑糧一月。

延安路雹災,賑糧一月。

溫州路樂清縣鹽場水,民饑,發義倉粟賑之。

兩浙及江東諸郡水、旱,壞田六萬四千三百餘頃。

二年春正月丙戌,辰星犯天雞。

乙未,以畿甸不登,罷春畋。

禁后妃、諸王、駙馬毋通星術之士,非司天官不得妄言禍福。

敕:「御史台選舉,與中書合議以聞。」

中書省臣言:「江南民貧僧富,諸寺觀田土,非宋舊置並累朝所賜者,請仍舊制與民均役。」

從之,以籍八思吉思地賜故監察御史觀音寶、鎖咬兒哈的迷失妻子,各十頃。

戊戌,造像輦。

參卜郎來降,賜其酋班術兒銀、鈔、幣、帛。

辛丑,懷王圖帖睦爾出居於建康。

壬寅,太白犯建星。

甲辰,奉安顯宗像於永福寺,給祭田百頃。

廣西山獠為寇,命所在有司捕之。

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脫歡答剌罕升為左丞相。

諸王怯別遣使貢方物,賜鈔四萬錠。

戊申,以乞剌失思八班藏卜為土蕃等路宣慰使都元帥,兼管長河西、奔不兒亦思剛、察沙加兒、朵甘思、朵思麻等管軍達魯花赤,與其屬往鎮撫參卜郎。

庚戌,詔諭宰臣曰:「向者卓兒罕察苦魯及山後皆地震,內郡大小民饑。

朕自即位以來,惟太祖開創之艱,世祖混一之盛,期與人民共享安樂,常懷祗懼,災沴之至,莫測其由。

豈朕思慮有所不及而事或僭差,天故以此示儆?卿等其與諸司集議便民之事,其思自死罪始,議定以聞。

朕將肆赦,以詔天下。」

肇慶、鞏昌、延安、贛州、南安、英德、新州、梅州等處饑,賑糶有差。

閏月壬子朔,詔赦天下,除江淮創科包銀,免被災地差稅一年。

庚申,修野狐嶺、色澤、桑乾嶺道。

乙丑,命整治屯田。

河南行省左丞姚煒請禁屯田吏蠶食屯戶,及勿務羨增以廢裕民之意,不報。

丁卯,中書省臣言:「國用不足,請罷不急之費。」

從之。

置惠遠倉、永需庫於海剌禿總管府。

己巳,修滹沱河堰。

壬申,罷永興銀場,聽民采煉,以十分之二輸官。

罷松江都水庸田使司,命州縣正官領之,仍加兼知渠堰事。

癸酉,作棕一毛一殿。

丙子,浙西道廉訪司言:「四方代祀之使,棄公營私,多不誠潔,以是神不歆格,請慎擇之。」

山南廉訪使帖木哥請削降鐵失所用驟陞官。

戊寅,諸王忽塔梯迷失等來朝,賜金、銀、鈔、帛有差。

己卯,河間、真定、保定、瑞州四路饑,禁釀酒。

階州土蕃為寇,鞏昌總帥府調兵御之。

站八兒監藏叛於兀敦。

保定路饑,賑鈔四萬錠、糧萬五千石。

雄州歸信諸縣大雨,河溢,被災者萬一千六百五十戶,賑鈔三萬錠。

南賓州、棣州等處水,民饑,賑糧二萬石,死者給鈔以葬。

五花城宿滅禿、拙只干、麻兀三驛饑,賑糧二千石。

衡州衡一陽一縣民饑,瑞州蒙山銀場丁饑,賑粟有差。

山東廉訪使許師敬請頒族葬制,禁用一陰一陽一相地邪說。

二月甲申,祭先農。

丙戌,頒《道經》於天下名山宮觀。

丁亥,平伐苗酋的一娘一率其戶十萬來降,土官三百六十人請朝。

湖廣行省請汰其眾還部,令的一娘一等四十六人入覲,從之。

己丑,加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太玄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一人。

庚寅,熒惑、歲星、填星聚於畢。

辛卯,賑安定王朵兒只班部軍糧三月。

瓜哇國遣其臣昔剌僧迦裡也奉表及方物來朝貢。

廣西徭潘寶陷柳城縣。

丁酉,翽星於回回司天監。

己亥,命西僧作燒壇佛事於延華閣。

封阿里迷失為和國公、張珪為蔡國公,仍知經筵事。

以中書右丞善僧為平章政事,參知政事潑皮為右丞;御史大夫禿忽魯加太保,仍御史大夫。

庚子,姚煒以河水屢決,請立行都水監於汴梁,仿古法備捍,仍命瀕河州縣正官皆兼知河防事,從之。

丙午,造玉御一床一。

戊申,命道士祭五福太一神。

庚戌,通、漷二州饑,發粟賑糶。

薊州、寶坻縣、慶元路象山諸縣饑,賑糧二月。

甘州蒙古驛戶饑,賑糧三月。

大都、鳳翔、寶慶、衡州、潭州、全州諸路饑,賑糶有差。

三月癸丑,修曹州濟一陰一縣河堤,役民丁一萬八千五百人。

甲寅,禁捕天鵝。

丁巳,賜諸王帖木兒不花等鈔有差。

辛酉,鹹平府清河、寇河合流,失故道,壞堤堰,敕蒙古軍千人及民丁修之。

乙丑,車駕幸上都。

諸王搠思班部戰士四百人征參卜郎有功,人賞鈔四千錠。

乙亥,安南國世子陳日爌遣使貢方物。

荊門州旱,漷州、薊州、鳳州、延安、歸德等處民及山東蒙古軍饑,賑糧、鈔有差。

肇慶、富州、惠州、袁州、江州諸路及南恩州、梅州饑,賑糶有差。

夏四月丁亥,作吾殿。

癸巳,和市一牝一馬有駒者萬匹。

敕宿衛駝馬散牧民間者,歸官廄飼之。

丁酉,濮州鄄城縣言城西堯塚上有佛寺,請徙之,不報。

辛丑,加公主壽寧為皇姊大長公主。

禁山東諸路酒。

丙午,僰夷及蒐雁遮殺雲南行省所遣諭蠻使者,敕追捕之。

丁未,封後父火裡兀察兒為威靖王。

戊申,以許師敬為中書左丞;中政使馮亨為中書參知政事,仍中政使。

奉元路白水縣雹。

鞏昌路伏羌縣大雨,山崩。

鎮江、寧國、瑞州、桂州、南安、寧海、南豐、潭州、涿州等處饑,賑糧五萬餘石。

隴西、漢中、秦州饑,賑鈔三萬錠。

五月壬子,車裡陶剌孟及大阿哀蠻兵萬人乘象寇陷朵剌等十四寨,木邦路蠻八廟率僰夷萬人寇陷倒八漢寨,督邊將嚴備之。

癸丑,龍牙門蠻遣使奉表貢方物。

辛未,罷京師官鬻鹽肆十五。

改河間鹽運司為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

遣察乃使於周王和世束。

癸酉,融州否泉洞、吉龍洞、洞村山、黑江諸徭為寇,廣西元帥府發兵討之。

丙子,旭邁傑等以國用不足,請減廄馬,汰衛士,及節諸王濫賜,從之。

賜潛邸怯憐口千人鈔三萬錠。

浙西諸郡霖雨,江湖水溢,命江浙行省及都水庸田司興役疏洩之。

置諫議書院於昌平縣,祀唐劉蕡。

大都路檀州大水,平地深丈有五尺,汴梁路十五縣河溢,江陵路江溢,洮州、臨洮府雨雹,潭州、興國屬縣旱,彰德路蝗,龍興、平江等十二郡饑,賑糶米三十二萬五千餘石。

鞏昌路臨洮府饑,賑鈔五萬五千錠。

六月己卯朔,皇子生,命巫祓除於宮。

葺萬歲山殿。

靜江徭為寇,遣廣西宣慰司發兵捕之。

辛巳,柳州徭為寇,戍兵討斬之。

癸未,潯州平甫縣徭為寇,達魯花赤都堅、都監姚泰亨死之。

甲申,改封嘉王晃火帖木兒為並王。

丙戌,填星犯井鉞星。

丙申,中書參知政事左塔不台言:「大臣兼領軍務,前古所無。

鐵失以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以知樞密院事,皆領衛兵,如虎而翼,故成逆謀。

今軍衛之職,乞勿以大臣領之,庶勳舊之家得以保全。」

從之,仍賜幣帛以旌其直。

丁酉,靜江義寧縣及慶遠安一撫司蠻徭為寇,敕守將捕之。

息州民趙丑廝、郭菩薩,妖言彌勒佛當有天下,有司以聞,命宗正府、刑部、樞密院、御史台及河南行省辟雜鞫之。

辛丑,柳州馬平縣徭為寇,湖廣行省督所屬追捕之。

丙午,填星犯井。

丁未,立都水庸田使司,浚吳、松二江。

敕營造毋役五衛軍士,止以武衛、虎賁二衛給之。

開南州阿只弄、哀培蠻兵為寇,命雲南行省督所屬兵捕之。

通州三河縣大雨,水丈餘,潼川府綿江、中江水溢入城郭,冀寧路汾河溢。

秦州秦安山移。

新州路旱,濟南、河間、東昌等九郡蝗,奉元、衛輝路及永平屯田豐贍、昌國、濟民等署雨傷稼,蠲其租。

濟寧、興元、寧夏、南康、歸州等十二郡饑,賑糶米七萬餘石。

鎮西武靖王部及遼一陽一水達達路饑,賑糧一月。

秋七月戊申朔,大、小車裡蠻來獻馴象。

己酉,賜諸王燕大等金、鈔有差。

庚戌,遣阿失伯祀宅神於北部行幄。

甲寅,遣使奉詔分諭徭蠻,鎮康路土官你囊、謀粘路土官賽丘羅出降;木邦路土官八廟既降復叛。

翽星於上都司天監。

紐澤、許師敬編類《帝訓》成,請於經筵進講,仍俾皇太子觀覽,有旨譯其書以進。

丙辰,享太廟。

播州蠻黎平一愛一等集群夷為寇,湖廣行省請兵討之,不許,詔播州宣撫使楊也裡不花招諭之。

戊午,遣使代祀龍一虎、武當二山。

己未,置車裡軍民總管府,以土人寒賽為總管,佩金虎符。

中書省臣言:「往歲征徭,廉訪司劾其濫殺,今凡出師,請廉訪司官一員蒞軍糾正。」

從之。

庚申,以宮人二賜籓王怯別。

癸亥,修大乾元寺。

以許師敬及郎中買驢兼經筵官。

廣西諸徭寇城邑,遣湖廣行省左丞乞住、兵部尚書李大成、中書舍人買驢將兵二萬二千人討之,仍以諸王斡耳朵罕監其軍。

海北徭酋盤吉祥寇一陽一春縣,命江西行省督兵捕之。

庚午,以國用不足,罷書金字《藏經》。

威楚、大理諸蠻為寇,雲南行省請出師,不允,遣亦剌馬丹等使大理,普顏實立等使威楚,招諭之。

思州洞蠻楊銀千等來獻方物。

封駙馬孛羅帖木兒、知樞密院事火沙並為郡王。

辛未,立河南行都水監。

申禁漢人藏執兵仗,有軍籍者,出征則給之,還,復歸於官。

壬申,御史台臣言:「廉訪司蒞軍,非世祖舊制。

賈胡鬻寶,西僧修佛事,所費不支,於國無益,並宜除罷。」

從之。

敕太傅朵台、太保禿忽魯日至禁中集議國事。

徭蠻潘寶寇鐔津、義寧、來賓諸縣,命廣西守將捕之。

慶遠溪洞民饑,發米二萬五百石,平價糶之。

敕山東州縣收養流民遺棄子女。

延安、鄜州、綏德、鞏昌等處雨雹,般一陽一新城縣蝗,宗仁衛屯田隕霜殺禾,睢州河決,順德、汴梁、德安、汝寧諸路旱,免其租。

梅州、饒州、鎮江、邠州諸路饑,賑糶米三萬餘石。

八月戊子,修上都香殿。

辛卯,雲南白夷寇雲龍州。

癸巳,歲星犯天樽。

辛丑,遣使代祀岳瀆名山大川。

敕:「諸王私入京者,勿供其所用;諸部曲宿衛私入京者,罪之。」

命度支監汰阿塔赤所掌駝馬,於外郡飼之。

大都路檀州、鞏昌府靜寧縣、延安路安塞縣雨雹,衛輝路汲縣河溢。

南恩州、瓊州饑,賑糧一月。

臨江路、歸德府饑,賑糧二月。

衡州、建昌、岳州饑,賑糶米一萬三千石。

九月戊申朔,分天下為十八道,遣使宣撫。

詔曰:「朕祗承洪業,夙夜惟寅,凡所以圖治者,悉遵祖宗成憲。

曩屢詔中外百司,宣佈德澤,蠲賦詳刑,賑恤貧民,思與黎元共享有生之樂。

尚慮有司未體朕意,庶政或闕,惠澤未洽,承宣者失於撫綏,司憲者怠於糾察,俾吾民重困,朕甚憫焉。

今遣奉使宣撫,分行諸道,按問官吏不法,詢民疾苦,審理冤滯,凡可以興利除害,從宜舉行。

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

其有政績尤異,暨晦跡丘園,才堪輔治者,具以名聞。」

以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馬合某、河東宣慰使李處恭之兩浙江東道,江東道廉訪使朵列禿、太史院使齊履謙之江西福建道,都功德使舉林伯、荊湖宣慰使蒙弼之江南湖廣道,禮部尚書李家奴、工部尚書硃蕡之河南江北道,同知樞密院事阿吉剌、御史中丞曹立之燕南山東道,太子詹事別帖木兒、宣徽院判韓讓之河東陝西道,吏部尚書納哈出、董訥之山北遼東道,陝西鹽運使眾家奴、中書斷事官韓庭茂之雲南省,湖南宣慰使寒食、冀寧路總管劉文之甘肅省,山東宣慰使禿思帖木兒、陝西行省左丞廉惇之四川省,翰林侍講學士帖木兒不花、秘書卿吳秉道之京畿道。

以郡縣饑,詔運粟十五萬石貯瀕河諸倉,以備賑救,仍敕有司治義倉。

禁大都、順德、衛輝等十郡釀酒。

募富民入粟拜官,二千石從七品,千石正八品,五百石從八品,三百石正九品,不願仕者旌其門。

諸王斡即遣使貢金浮圖。

己酉,海運江南糧百七十萬石至京師。

庚戌,復尚乘寺、光祿寺為正三品,給銀印。

癸丑,車駕至大都。

遣使祀海神天妃。

甲寅,禁饑民結扁簷社,傷人者杖一百,著為令。

乙卯,享太廟。

己未,岑世興上言,自明不反,請置蒙古、漢人監貳辟,詔優從之。

壬戌,諸王牙即貢馬。

丁丑,浚河間陳玉帶河。

廣西徭寇賓州。

禮部員外郎元永貞言:「鐵失弒逆,皆由鐵木迭兒始禍,請明其罪,仍錄付史館,以為人臣之戒。」

漢中道文州霖雨,山崩。

檀州雨雹,開元路三河溢,瓊州、南安、德慶諸路饑,賑糧、鈔有差。

冬十月戊寅朔,張珪歸保定上塚,以病辭祿,不允。

岑世興及子鐵木兒率眾寇上林等州,命撫諭之。

壬午,禁成都路釀酒。

癸未,以倒剌沙為御史大夫。

丁亥,享太廟。

己丑,賜恩平王塔思不花部鈔五千錠。

壬辰,熒惑犯氐。

癸巳,填星退犯井。

播州凱黎苗率諸寨苗、獠為寇。

乙未,皇后亦憐真八剌受佛戒於帝師。

丁酉,廣西獠酋何童降,請防邊自效,從之。

乙巳,寧遠知州添插言,安南國土官押那攻掠其木末諸寨,請治之,敕安南世子諭押那歸其俘。

丙辰,寧夏路、曹州屬縣水,霸州、衢州路饑,賑糧二月。

十一月戊申,周王和世束遣使以豹來獻。

改長寧軍為州。

庚戌,旭邁傑以歲饑請罷皇后上都營繕,從之。

紐澤以病乞罷,不允。

丙辰,郭菩薩等伏誅,杖流其一黨一。

丁巳,幸大承華普慶寺,祀昭獻元聖皇后於影堂,賜僧鈔千錠。

岑世興結八番蠻班光金等合兵攻石頭等寨,敕調兵御之。

八番宣慰司官失備坐罪。

戊午,填星退犯井宿鉞星。

己未,詔整飭台綱。

庚申,倭舶來互市。

廣西道宣慰使獲徭酋潘寶下獄,其弟潘見遂寇柳州,命湖廣行省左丞乞住捕之。

壬戌,敕軍民官廕襲者,由本貫圖宗支,申請銓授。

丙寅,倒剌沙復為中書左丞相,加開府儀同三司、錄軍國重事。

丁卯,罷蒙山銀冶提舉司,命瑞州路領之。

壬申,賜諸王不賽因鈔二萬錠、帛百匹。

諸王斡耳朵罕遣使以追捕廣西徭寇上聞,帝曰:「朕自即位,累詔天下憫恤黎元,惟廣徭屢叛,殺掠良民,故命斡耳朵罕等討之。

今聞迎降者甚眾,宜更以恩撫之。

若果不悛,嚴兵追捕。」

京師饑,賑糶米四十萬石。

內郡饑,賑鈔十萬錠、米五萬石。

河間諸郡流民就食通、漷二州,命有司存恤之。

杭州路火,賑貧民糧一月。

常德路水,民饑,賑糧萬一千六百石。

十二月戊寅,以塔失帖木兒為中書右丞相。

癸未,加塔失帖木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封薊國公。

諸王不賽因遣使貢珠,賜鈔二萬錠。

乙酉,帝復受佛戒於帝師。

熒惑犯天江,辰星犯建星。

丁亥,修鹿頂殿。

鎮南王脫不花薨,遣中書平章政事乃馬歹攝鎮其地。

中書省臣言山東、陝西、湖廣地接戎夷,請議選宗室往鎮,從之。

申禁圖讖,私藏不獻者罪之。

癸巳,京師多盜,塔失帖木兒請處決重囚,增調邏卒,仍立捕盜賞格,從之。

甲午,太白犯壘壁陣。

召張珪於保定。

丁酉,加紐澤知樞密院事,與馬某沙並開府儀同三司。

弛瑞州路酒禁。

左丞乞住、諸王斡耳朵罕征徭賊,敗之。

元江路土官普山為寇,命戍兵捕之。

壬寅,大寧路鳳翔府饑,禁釀酒。

右丞趙簡請行區田法於內地,以宋董煟所編《救荒活民書》頒州縣。

濟南、延川二路饑,賑鈔三千五百錠。

惠州、杭州等處饑,賑糶有差。

是歲,陝西府雨雹,御河水溢。

以故翰林學士不花、中政使普顏篤、指揮使卜顏忽裡為鐵失等所繫死,贈功臣號及階勳爵謚。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