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本紀第二 太宗:母曰光獻皇后,弘吉剌氏。太祖伐金、定西域,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本紀第二 太宗

元史

本紀第二 太宗

太宗英文皇帝,諱窩闊台,太祖第三子。

母曰光獻皇后,弘吉剌氏。

太祖伐金、定西域,帝攻城略地之功居多。

太祖崩,自霍博之地來會喪。

元年己丑夏,至忽魯班雪不只之地,皇弟拖雷來見。

秋八月己未,諸王百官大會於怯綠連河曲雕阿蘭之地,以太祖遺詔即皇帝位於庫鐵烏阿剌裡。

始立朝儀,皇族尊屬皆拜。

頒大札撒。

華言大法令也。

金遣阿虎帶來歸太祖之賵,帝曰:「汝主久不降,使先帝老於兵間,吾豈能忘也,賵何為哉!」卻之,遂議伐金。

敕蒙古民有馬百者輸一牝一馬一,牛百者輸牸牛一,羊百者輸羒羊一,為永制。

始置倉廩,立驛傳。

命河北漢民以戶計,出賦調,耶律楚材主之;西域人以丁計,出賦調,麻合沒的滑剌西迷主之。

印度國主、木羅夷國主來朝。

西域伊思八剌納城酋長來降。

是歲,金復遣使來聘,不受。

二年庚寅春正月,詔自今以前事勿問。

定諸路課稅,酒課驗實息十取一,雜稅三十取一。

是春,帝與拖雷獵於斡兒寒河,遂遣兵圍京兆。

金主率師來援,敗之,尋拔其城。

夏,避暑於塔密兒河。

朵忽魯及金兵戰,敗績,命速不台援之。

秋月,帝自將南伐,皇弟拖雷、皇侄蒙哥率師從,拔天成等堡,遂渡河攻鳳翔。

冬十一月,始置十路徵收課稅使,以陳時可、趙昉使燕京,劉中、劉桓使宣德,周立和、王貞使西京,呂振、劉子振使太原,楊簡、高廷英使平一陽一,王晉、賈從使真定,張瑜、王銳使東平,王德亨、侯顯使北京,夾谷永、程泰使平州,田木西、李天翼使濟南。

是月,師攻潼關、藍關,不克。

十二月,拔天勝寨及韓城、蒲城。

三年辛卯春二月,克鳳翔,攻洛一陽一、河中諸城,下之。

夏五月,避暑於九十九泉。

命拖雷出師寶雞。

遣搠不罕使宋假道,宋殺之。

復遣李國昌使宋需糧。

秋八月,幸雲中。

始立中書省,改侍從官名,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海為右丞相。

是月,以高麗殺使者,命撒禮塔率師討之,取四十餘城。

高麗王皞遣其弟懷安公請降,撒禮塔承製設官分鎮其地,乃還。

冬十月乙卯,帝圍河中。

十二月己未,拔之。

四年壬辰春正月戊子,帝由白坡渡河。

庚寅,拖雷渡漢江,遣使來報,即詔諸軍進發。

甲午,次鄭州。

金防城提控馬伯堅降,授伯堅金符,使守之。

丙申,大雪。

丁酉,又雪。

次新鄭。

是日,拖雷及金師戰於鈞州之三峰,大敗之,獲金將蒲阿。

戊戌,帝至三峰。

壬寅,攻鈞州,克之,獲金將合達,遂下商、虢、嵩、汝、陝、洛、許、鄭、陳、亳、穎、壽、睢、永等州。

三月,命速不台等圍南京,金主遣其弟曹王訛可入質。

帝還,留速不台守河南。

夏四月,出居庸,避暑官山。

高麗叛,殺所置官吏,徙居江華島。

秋七月,遣唐慶使金諭降,金殺之。

八月,撒禮塔復征高麗,中矢卒。

金參政完顏思烈、恆山公武仙救南京,諸軍與戰,敗之。

九月,拖雷薨,帝還龍庭。

冬十一月,獵於納蘭赤剌溫之野。

十二月,如太祖行宮。

五年癸巳春正月庚申,金主奔歸德。

戊辰,金西面元帥崔立殺留守完顏奴申、完顏習捏阿不,以南京降。

二月,幸鐵列都之地。

詔諸王議伐萬奴,遂命皇子貴由及諸王按赤帶將左翼軍討之。

夏四月,速不台進至青城,崔立以金太后王氏、後徒單氏及梁王從恪、荊王守純等至軍中,速不台遣送行在,遂入南京。

六月,金主奔蔡,塔察兒率師圍之。

詔以孔子五十一世孫元措襲封衍聖公。

秋八月,獵於兀必思地。

以阿同葛等充宣差勘事官,括中州戶,得戶七十三萬餘。

九月,擒萬奴。

冬十一月,宋遣荊鄂都統孟珙以兵糧來助。

十二月,諸軍與宋兵合攻蔡,敗武仙於息州,金人以海、沂、萊、濰等州降。

是冬,帝至阿魯兀忽可吾行宮。

大風霾七晝夜。

敕修孔子廟及渾天儀。

六年甲午春正月,金主傳位於宗室子承麟,遂自經而焚。

城拔,獲承麟,殺之。

宋兵取金主余骨以歸,金亡。

是春,會諸王,宴射於斡兒寒河。

夏五月,帝在達蘭達葩之地,大會諸王百僚,諭條令曰:「凡當會不赴而私宴者,斬。

諸出入宮禁,各有從者,男一女止以十人為朋,出入毋得相雜。

軍中凡十人置甲長,聽其指揮,專擅者論罪。

其甲長以事來宮中,即置權攝一人、甲外一人,二人不得擅自往來,違者罪之。

諸公事非當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論死。

諸千戶越萬戶前行者,隨以木鏃射之。

百戶、甲長、諸軍有犯,其罪同。

不遵此法者,斥罷。

今後來會諸軍,甲內數不足,於近翼一抽一補足之。

諸人或居室,或在軍,毋敢喧呼。

凡來會,用善馬五十匹為一羈,守者五人,飼羸馬三人,守乞烈思三人。

但盜馬一二者,即論死。

諸人馬不應絆於乞烈思內者,輒沒與畜虎豹人。

諸婦人制質孫燕服不如法者,及妒者,乘以驏牛徇部中,論罪,即聚財為更娶。」

秋七月,以胡土虎那顏為中州斷事官。

遣達海紺卜征蜀。

是秋,帝在八里裡答闌答八思之地,議自將伐宋,國王查老溫請行,遂遣之。

冬,獵於脫卜寒地。

七年乙未春,城和林,作萬安宮。

遣諸王拔都及皇子貴由、皇侄蒙哥征西域,皇子闊端征秦、鞏,皇子曲出及胡土虎伐宋,唐古征高麗。

秋九月,諸王口溫不花獲宋何太尉。

冬十月,曲出圍棗一陽一,拔之,遂徇襄、鄧,入郢,虜人民牛馬數萬而還。

十一月,闊端攻石門,金便宜都總帥汪世顯降。

中書省臣請契勘《大明歷》,從之。

八年丙申春正月,諸王各治具來會宴。

萬安宮落成。

詔印造交鈔行之。

二月,命應州郭勝、鈞州孛術魯九住、鄧州趙祥從曲出充先鋒伐宋。

三月,復修孔子廟及司天台。

夏六月,復括中州戶口,得續戶一百一十餘萬。

耶律楚材請立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一陽一,編集經史,召儒士梁陟充長官,以王萬慶、趙著副之。

秋月,命陳時可閱刑名、科差、課稅等案,赴闕磨照。

詔以真定民戶奉太后湯沐,中原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拔都,平一陽一府;茶合帶,太原府;古與,大名府;孛魯帶,邢州;果魯干,河間府;孛魯古帶,廣寧府;野苦,益都、濟南二府戶內撥賜;按赤帶,濱、棣州;斡陳那顏,平、灤州;皇子闊端、駙馬赤苦、公主阿剌海、公主果真、國王查剌溫、茶合帶、鍛真、蒙古寒札、按赤那顏、圻那顏、火斜、術思,並於東平府戶內撥賜有差。

耶律楚材言非便,遂命各位止設達魯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頒之,非奉詔不得徵兵賦。

闊端率汪世顯等入蜀,取宋關外數州,斬蜀將曹友聞。

冬十月,闊端入成都。

詔招諭秦、鞏等二十餘州,皆降。

皇子曲出薨。

張柔等攻郢州,拔之。

襄一陽一府來附,以游顯領襄一陽一、樊城事。

九年丁酉春,獵於揭揭察哈之澤。

蒙哥征欽察部,破之,擒其酋八赤蠻。

夏四月,築掃鄰城,作迦堅茶寒殿。

六月,左翼諸部訛言括民女,帝怒,因括以賜麾下。

秋八月,命術虎乃、劉中試諸路儒士,中選者除本貫議事官,得四千三十人。

冬十月,獵於野馬川,幸龍庭,遂至行宮。

是冬,口溫不花等圍光州,命張柔、鞏彥暉、史天澤攻下之,遂別攻蘄州,降隨州,略地至黃州,宋懼請和,乃還。

十年戊戌春,塔思軍至北峽關,宋將汪統制降。

夏,襄一陽一別將劉義叛,執游顯等降宋。

宋兵復取襄、樊。

帝獵於揭揭察哈之澤。

築圖蘇湖城,作迎駕殿。

秋八月,陳時可、高慶民等言諸路旱蝗,詔免今年田租,仍停舊未輸納者,俟豐歲議之。

十一年己亥春,復獵於揭揭察哈之澤。

皇子闊端軍至自西川。

秋七月,游顯自宋逃歸。

以山東諸路災,免其稅糧。

冬十一月,蒙哥率師圍阿速蔑怯思城,閱三月,拔之。

十二月,商人奧都剌合蠻買撲中原銀課二萬二千錠,以四萬四千錠為額,從之。

十二年庚子春正月,以奧都剌合蠻充提領諸路課稅所官。

皇子貴由克西域未下諸部,遣使奏捷。

命張柔等八萬戶伐宋。

冬十二月,詔貴由班師。

敕州郡失盜不獲者,以官物償之。

國初,令民代償,民多亡命,至是罷之。

是歲,以官民貸回鶻金償官者歲加倍,名羊羔息,其害為甚,詔以官物代還,凡七萬六千錠。

仍命凡假貸歲久,惟子本相侔而止,著為令。

籍諸王大臣所俘男一女為民。

十三年辛丑春二月,獵於揭揭察哈之澤。

帝有疾,詔赦天下囚徒。

帝瘳。

秋,高麗國王王皞以族子綧入質。

冬十月,命牙老瓦赤主管漢民公事。

十一月丁亥,大獵。

庚寅,還至鈋鐵辜胡蘭山。

奧都剌合蠻進酒,帝歡飲,極夜乃罷。

辛卯遲明,帝崩於行殿。

在位十三年,壽五十有六。

葬起輦谷。

追諡英文皇帝,廟號太宗。

帝有寬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時度力,舉無過事,華夏富庶,羊馬成群,旅不繼糧,時稱治平。

壬寅年春,六皇后乃馬真氏始稱制。

秋七月,張柔自五河口渡淮,攻宋揚、滁、和等州。

癸卯年春正月,張柔分兵屯田於襄城。

夏五月,熒惑犯房星。

秋,後命張柔總兵戍杞。

甲辰年夏五月,中書令耶律楚材薨。

乙巳年秋,後命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等率騎三萬與張柔掠淮西,攻壽州,拔之,遂攻泗州、盱眙及揚州。

宋制置趙蔡請和,乃還。

定宗

定宗簡平皇帝,諱貴由,太宗長子也。

母曰六皇后,乃馬真氏,以丙寅年生帝。

太宗嘗命諸王按只帶伐金,帝以皇子從,虜其親王而歸。

又從諸王拔都西征,次阿速境,攻圍木柵山寨,以三十餘人與戰,帝及憲宗與焉。

太宗嘗有旨以皇孫失烈門為嗣。

太宗崩,皇后臨朝,會諸王百官於答蘭答八思之地,遂議立帝。

元年丙午春正月,張柔入覲於和林。

秋七月,即皇帝位於汪吉宿滅禿裡之地。

帝雖御極,而朝政猶出於六皇后雲。

冬,獵黃羊於野馬川。

權萬戶史權等耀兵淮南,攻虎頭關寨,拔之,進圍黃州。

二年丁未春,張柔攻泗州。

夏,避暑於曲律淮黑哈速之地。

秋,西巡。

八月,命野裡知吉帶率搠思蠻部兵征西。

是月,詔蒙古人戶每百以一名充拔都魯。

九月,取太宗宿衛之半,以也曲門答兒領之。

冬十月,括人戶。

三年戊申春三月,帝崩於橫相乙兒之地。

在位三年,壽四十有三。

葬起輦谷。

追諡簡平皇帝,廟號定宗。

是歲大旱,河水盡涸,野草自一焚,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

諸王及各部又遣使於燕京迤南諸郡,徵求貨財、弓矢、鞍轡之物,或於西域回鶻索取珠璣,或於海東樓取鷹鶻,馹騎絡繹,晝夜不絕,民力益困。

然自壬寅以來,法度不一,內外離心,而太宗之政衰矣。

己酉年。

庚戌年。

定宗崩後,議所立未決。

當是時,已三歲無君,其行一事之詳,簡策失書,無從考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