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誌》卷之七 異聞: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博物誌》卷之七 異聞

博物誌

卷之七 異聞

【原文】

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一精一。」

豈河伯耶?

馮夷,華一陰一潼鄉人也,得仙道,化為河伯,豈道同哉?

仙夷乘龍一虎,水神乘魚龍,其行恍惚,萬里如室。

【譯文】

從前夏禹觀看黃河,看見一條長長的人魚,身子浮出水面,說:「我是河一精一。」

這河一精一莫非就是河伯吧?

馮夷是華一陰一縣潼鄉人,他得道後變成了水仙,就是人們所稱的河伯。

神仙之道難道是相同的嗎?

仙人乘的是龍和虎,水神乘的是魚和龍。

他們行蹤不定難以捉摸,哪怕遠行一萬里也好像在室內行動那樣自如。

【原文】

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

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宮谷。

又曰石室瑤台,關龍逄諫,桀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則亡。」

以為龍逄妖言而殺之。

其後復於山谷下作宮在上,耆老相與諫,桀又以為妖言而殺之。

【譯文】

夏桀的時候,在深山谷裡建造了一座長夜宮,男女混雜著居住在宮內,桀一連三十天不上朝治理政事。

上天便刮起一陣大風,揚起沙土,一夜 之間把長夜宮所在的山谷給填平了。

桀又在巖洞裡用玉石砌起了一座華麗的台,大臣關龍逢進行規勸,桀說:「我擁有百姓,就像夭上有個太一陽一一樣,是天經地義的,只有當太一陽一消亡的時候,我才會滅亡。」

他把關龍逢的規勸視為妖言,便殺了他。

後來,桀又在山谷下築宮殿,老人們好言相勸,禁又認為是妖言,把他們殺了。

【原文】

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在西者沉沉將滅,若疾雷之一聲 。

昌問於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

馮夷曰:「西夏東殷。」

於是費昌徙,疾歸殷。

【譯文】

夏桀的時候,費昌來到黃河邊上,看見兩個太一陽一:在東方的光華閃耀即將升起,在西方的不斷下沉即將消亡,而且空中發出霹靂般的聲響。

費昌問河神馮夷:「哪個太一陽一代表殷?哪個太一陽一代表夏?"馮夷回答說:「西邊的代表夏,東邊的代表殷。」

於是費昌帶著家族遷移,歸附殷商。

【原文】

武王伐紂至盟津,渡河,大風波。

武王操戈秉麾麾之,風波立霽。

魯一陽一公與韓戰酣而日暮,援戈麾之,日反三捨。

【譯文】

周武王討伐商紂,當軍隊到達盟津、開始橫渡黃河的時候,河面上刮起了大風,河水湧起了大浪。

武王手持大斧和旗子指揮它們,風浪立刻就停息了。

魯一陽一公與韓國打仗,掃一得正劇烈時,天快黑了,魯一陽一公就拿起戈來指揮太一陽一,太一陽一一下子就退了三座星宿的位置。

【原文】

太公為灌壇令。

武王夢婦人當道夜哭,問之,曰:「吾是東海神女,嫁於西海神童。

今灌壇令當道,廢我行。

我行必有大風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雨過,是毀君德。」

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風暴雨從太公邑外過。

【譯文】

姜太公擔任灌壇令,地方上風調雨順。

周文王有一次夢見一位婦人夜間擋在路上啼哭,便問她什麼原因,她說:「我是泰山神的女兒,嫁給東海神的兒子。

現在灌壇令當政,使我不能過去。

擒一走動,必然有狂風暴雨,而太公是很有政德的,我不敢挾帶著狂風暴雨經過灌壇,因為那樣做會毀壞他的政德的。」

第二天,文王召見了太公。

這以後三天三夜,果然有狂風暴雨從太公的灌壇邑外經過。

【原文】

晉文公出,大蛇當道如拱。

文公反修德,使吏守蛇。

吏夢天使殺蛇曰:「何故當聖君道?」

覺而視蛇,則自死也。

齊景公伐宋,過泰山,夢二人怒。

公謂太公之神,晏子謂宋祖湯與伊尹也。

為言其狀,湯晰容多發,伊尹黑而短,即所夢也。

景公進軍不聽,軍鼓毀,公怒,散軍伐宋。

【譯文】

晉文公有一次外出,遇上一條大蛇擋住去路,就像堤壩一般。

文公回去修治自已的政德,派吏人守著大蛇。

吏人夢見上天派遣使者殺蛇,使者對蛇說:「你為什麼要擋聖君的道?」

吏人醒過來一看,蛇已經自己死去了。

齊景公出兵攻打宋國,經過泰山,夢見二人發怒。

景公說發怒的是姜太公的神靈,晏子說是宋國的先祖湯和伊尹。

晏子還對景公描述了二人的相貌:湯皮膚白淨一胡一 須多,伊尹皮膚黑而個子矮。

景公夢見的正是這兩個人。

景公不顧神靈的替告依然進軍,軍鼓也毀壞了,這時他才害怕起來,解散了軍隊,沒有去攻伐宋國。

【原文】

《徐偃王志》云: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

獨孤母有犬名鵠蒼,獵於水濱,得所棄卵,銜以東歸。

獨孤母以為異,覆暖之,遂烰成兒,生時正偃,故以為名。

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

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後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

偃王又葬之徐界中,今見雲狗襲。

偃王既主其國,仁義著聞。

欲舟行上國,乃溝陳、蔡之間,得朱弓矢,以己得知瑞,遂因名為號,自稱徐偃王。

一江一 淮諸侯皆伏從,伏從者三十六國。

周王聞,遣使乘駟,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聞言,其民為楚所敗,逃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

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後遂名其山為徐山。

山上立石室,有神靈,民人祈禱。

今皆見存。

【譯文】

《徐州地理志》上說:徐國國君的宮女懷孕後生下一隻蛋,認為是不祥之物,把它扔到了水邊。

有個孤老太婆養的一條狗名叫鵠蒼的正好在水邊追捕禽一獸 ,得到了這只被拋棄的蛋,就銜著它回家了。

孤老太婆覺得這隻蛋不尋常.用身子捂暖它,於是就孵出了一個孩子,這孩子出生時正好是仰臥著的,所以便用「偃」來取名。

徐國國君在宮中聽說這件事,就重新收養了這孩子。

他長大後仁慈而又聰明,繼承了徐國的王位。

後來鴿蒼臨死的時候長出了角和九條尾巴,原來這狗實際上是黃龍.徐偃王把它葬在徐國境內,現在還可以看見有座狗墳。

偃王繼承王位後,以仁義著稱.他想乘船到上游的周天子之國去,就在陳國與蔡國之間開鑿了一條運河,挖溝渠時挖到了紅色的弓和箭,認為自己得到了上天賜的祥瑞,便根據自己的名字取了個號,自稱為徐偃王。

一江一 淮一帶的諸侯都服從他.服從的諸侯達三十六個國家。

周穆王聽說此事,派了使者乘著四匹馬駕的車,一天功夫就到了楚國,要楚王去討伐徐偃王。

偃王講求仁愛.不忍心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殘害,結果他的百姓被楚國打敗,逃跑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徽跟隨偃王的數以萬計,後來便把這座山稱為徐山。

山上立了個石頭的神完.其中有偃王的神位,供百姓祈禱.現在這些都還保留著。

【原文】

海水西,誇父與日相逐走,渴,飲水河渭,不足。

北飲大澤,未至,渴而死。

棄其策杖,化為一鄧一 林。

澹檯子羽渡河,繼千金之璧於河,河伯欲之,至一陽一侯波起,兩鮫挾船,子羽左摻璧,右操劍,擊鮫皆死。

既渡,三投璧於河伯,河伯躍而歸之,子羽毀而去。

【譯文】

在博父國的西面,誇父同太一陽一賽跑,口渴了,便去喝黃河和渭水的水。

兩條河的水喝光了還不解渴,又想去北方喝大澤的水,但還沒走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臨死時他拋掉了手杖,後來便變成了一鄧一 林。

澹檯子羽帶著價值千金的玉璧橫渡黃河,河神很想得到這塊玉璧。

船渡到一半,波神掀起了大浪,兩條蛟龍把船夾在中間。

子羽左手拿著玉璧,右手握著全劍,攻擊蛟龍,把它們全殺死了。

渡河到了對岸,子羽三次把玉璧扔給河神,河神三次躍出水面把玉璧還給他,結果子羽就毀掉了玉璧,離去了。

【原文】

荊軻字次非,渡,鮫夾船,次非不走,斷其頭,而風波靜除。

東阿王勇士有菑丘欣,過神淵,使飲馬,馬沉,欣朝服拔劍,二日一夜 ,殺二蛟一龍而出,雷隨擊之,七日七夜,眇其左目。

【譯文】

荊柯字次非,渡河時蛟龍夾住他的船隻,他揮劍把蛟龍的頭全斬斷了,於是風平浪靜。

東海上有個勇士名叫菑丘訴,他經過神淵的時候,命僕人給馬飲水.結果馬沉到水裡去了.菑丘訴脫下朝服拔出劍跳進水裡,戰牛了三天三夜,殺死了兩頭蛟一頭龍才上岸,緊接著雷神便用雷電來打他,一連七天七夜,把他的左眼給弄瞎了.

【原文】

漢滕公薨,求葬東都門外。

公卿送喪,駟馬不行,局地悲鳴,跑蹄下地得石,有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遂葬焉。

衛靈公葬,得石槨,銘曰:「不逢箕子,靈公奪我裡。」

【譯文】

漢朝滕公夏侯嬰死了,準備在東都門外找個地方安葬。

官員們送葬到東都門外,拉靈車的四匹馬不再前行,僵仆在地,發出悲哀的嘶鳴聲,這些馬又用蹄刨地。

人們挖掘馬蹄下的地,發現一具石頭棺材,上有銘文,寫道:「墓地裡多沉悶,三千年才得以見到一陽一光,唉,滕公將要在這裡安息。」

衛靈公下葬的時候,發現地下有一具石頭棺材,上面刻有銘文說:「這些子孫靠不住,靈公奪取我住地。」

【原文】

漢西都時,南宮寢殿內有醇儒王史威長死,葬銘曰:「明明哲士,知存知亡。

崇隴原亹,非寧非康。

不封不樹,作靈乘光。

厥銘何依,王史威長。」

元始元年,中謁者沛郡史岑上書,訟王宏奪董賢璽綬之功。

靈帝和光元年,遼西太守黃翻上言:海邊有流一屍一,露冠絳衣,體貌完全,使翻感夢云:「我伯夷之弟,孤竹君也。

海水壞吾棺槨,求見掩藏。」

民有襁褓視,皆無疾而卒。

【譯文】

漢朝建都長安時,南宮的宗廟裡一位名叫王史威長的老學者死了,安葬的銘文上寫道:「洞察一切的哲人呵,知曉人間的存與亡。

高高的山丘美麗的原野,卻沒有寧靜與安康。

你死後既不起墳又不在墳上植樹,可依然顯示威靈駕馭神異之光。

要問這銘文指的是誰,那就是醇儒王史威長。」

漢平帝元始元年,中謁者沛郡人史岑上書,頌揚王宏迫使董賢一交一 出皇帝印章的功勞。

漢靈帝光和元年,遼西太守黃翻稟告說:海邊有飄流來的一屍一體,戴著綴玉的帽子,穿著深紅色的衣服,體態容倪完好無缺。

死者托夢給黃翻說:「我是伯夷的弟弟,孤竹君的兒子。

海水把我的棺材毀壞了,我請求把我重新掩藏起來。」

當時老百性有剛出生的嬰兒,一看,都沒患病就夭折了。

【原文】

漢末關中大亂,有發前漢時塚者,宮人猶活。

既出,平復如舊。

魏郭後愛念之,錄著宮內,常置左右,問漢時宮中事,說之了了,皆有次序。

後崩,哭泣過亂,遂死焉。

漢末發范明友塚,一奴一猶活。

明友,霍光女婿。

說光家事廢立之際,多與《漢書》相似。

此一奴一常遊走於民間,無止住處,今不知所在。

或雲尚在,余聞之於人,可信而目不可見也。

【譯文】

漢朝末年,關中大亂,有人掘開了先前漢時的墳墓,裡面的宮女還活著。

出墓穴後,就復原成舊時的模樣了。

魏國郭後愛憐她,將她收養在宮內,常常讓她跟隨在自己身邊。

當問及漢時宮中的事情時,她能說得一清二楚,都是有條有理的。

後來郭後死了,宮女痛哭不已,超越了尋常的禮儀節度,因此也死了。

漢朝末年掘開范明友家一奴一的墳墓,家一奴一還活著。

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

這家一奴一講起霍光的家事以及廢棄舊帝、迎立新帝時期的情況,大多與《漢書》相對應。

這個家一奴一常常在民間遊歷,沒有固定的住宿地,現在不知他在哪裡。

有人說他還活著,我聽別人說,有關他的傳說是可信的,但不能親眼見到他了。

【原文】

大司馬曹休所統中郎謝璋部曲義兵奚儂息女,年四歲,病沒故,埋葬五日復生。

太和三年,詔令休使父母同時送女來視。

其年四月三日病死,四日埋葬,至八日同墟入採桑,聞兒生活。

今能飲食如常。

京兆都張潛客居遼東,還後為駙馬都尉、關內侯,表言故為諸生。

太學時,聞故太尉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飛翔近地,市人擲之,稍下墮,民爭取之,即為一殞石。

言縣府,顥令捶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顥表上之,藏於官庫。

後議郎汝南樊行夷校書東觀,表上言堯舜之時,舊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復置。

【譯文】

魏大司馬曹休所管轄的中郎謝璋,其家僕武裝中有個名叫奚儂息的,他的女兒四歲時病死,埋葬後五天又活轉來了。

太和三年,魏明帝下詔書命曹休讓這女孩的父母帶著孩子來,讓他親眼看看。

這一年四月三日,女孩又病死了,四日埋葬,到了八日,同村的人去採桑,聽到小孩的啼哭聲,就馬上告訴奚儂息的妻子前往掘墳,一看,孩子又復一活了。

現在這孩子飲食如同平時一樣。

京都長官張潛曾經客居在遼東,回到朝廷後被封為駙馬都尉、關內侯。

他給朝廷上奏章說,自己從前在太學裡當學生時,聽說原先的太尉、常山人張穎擔任了梁相,有一次天剛下過一場雨,有只像山鵲的鳥,飛翔下來接近地面,街市上的人朝它擲東西,這鳥便漸漸落了下來,人們爭著去搶,它卻變成了一塊圓石。

報告官府後,張顥下令把石頭敲破,結果從中得到一枚金印,上面刻有「忠孝侯印」的字樣。

張顥上奏章察告,這一金印便保藏在官庫裡了。

後來,東漢的議郎、汝南人樊行夷在東觀校勘圖書時,上表給皇帝說,堯舜的時候原本有忠孝侯這樣的官,現在上天降下印章,應該恢復設置這一官職。

【原文】

孝武建元四年,天雨粟。

孝元竟寧元年,南一陽一陽一郡雨谷,小者如黍粟而青黑,味苦;大者如大豆赤黃,味如麥。

下三日生根葉,狀如大豆初生時也。

代城始築,立板干,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於澤中自立,結草為外門,因就營築焉。

故其城直週三十七里,為九門,故城處為東城。

【譯文】

漢武帝建元四年,天上落下了穀物。

元帝竟寧元年,南一陽一郡山都縣也普降穀物,小的像粘黃米但顏色是青黑色的,味若;大的像大豆,赤黃色,味道像麥子。

落地三天後,生出根和葉子,樣子像大豆初生的時候。

代州城牆開始修築的時候,架起了夾板和木柱,但一個早上都消失了,只有西南面尚有四五十塊夾板,在無支柱的情況下豎立在沼澤地裡。

人們用蘆葦編織作城門,於是就地開始築城牆。

這城牆周長三十七里,共有九個門,原先築城牆的地方稱為東城。

分類: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博物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