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四:宗王別裡古台者,烈祖之第五子,太祖之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四

清史稿

列傳第四

○別裡古台

宗王別裡古台者,烈祖之第五子,太祖之季弟也。

天一性一純厚,明敏多智略,不喜華飾,軀幹魁偉,勇力絕人。

幼從太祖平諸部落,掌從馬。

國法:常以腹心遇敗則牽從馬。

其子孫最多,居處近太祖行在所,南接按只台營地。

嘗從太祖宴諸部族,或潛圖害別裡古台,以刀斫其臂,傷甚。

帝大怒,欲索而誅之。

別裡古台曰:「今將舉大事於天下,其可以臣故而生釁隙哉!且臣雖傷甚,幸不至死,請勿治。」

帝尤賢之。

當創業之初,徵取諸國,王未嘗不在軍中,摧鋒陷陣,不避艱險。

帝嘗曰:「有別裡古台之力,哈撒兒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

其見稱如此。

嘗立為國相,又長扎魯火赤,別授之印。

賜以蒙古百姓三千戶,及廣寧路、恩州二城戶一萬一千六百三,以為分地;又以斡難、怯魯連之地建營以居。

江南平,加賜信州路及鉛山州二城戶一萬八千。

王薨。

子曰罕禿忽,曰也速不花,曰口溫不花。

罕禿忽,一性一剛猛,知兵。

從憲宗征伐,多立戰功,及攻釣魚山而還,道由河南,招來流亡百餘戶,悉以入籍。

罕禿忽子曰霍歷極,以疾廢,不能軍,世祖俾居於恩,以統其籓人。

至大三年,霍歷極薨,子塔出嗣。

塔出一性一溫厚,謙恭好學,通經史,能撫恤其民雲。

也速不花子曰爪都,中統三年,始以推戴功,封廣寧王。

至元十三年,賜銀印。

口溫不花,領兵河南,屢建大功,子曰滅裡吉台、甕吉剌台。

○術赤

術赤者,太祖長子也。

國初,以親王分封西北。

其地極遠,去京師數萬里,驛騎急行二百餘日,方達京師,以故其地郡邑風俗皆莫得而詳焉。

術赤薨,子拔都嗣。

拔都薨,弟撒裡答嗣。

撒裡答薨,弟忙哥帖木兒嗣。

忙哥帖木兒薨,弟脫脫忙哥嗣。

脫脫忙哥薨,弟脫脫嗣。

脫脫薨,弟伯忽嗣。

伯忽薨,弟月即別嗣。

至元二年,月即別遣使來求分地歲賜,以賑給軍站,京師元無所領府治。

三年,中書請置總管府,給正三品印。

至大元年,月即別薨,子札尼別嗣。

其位下舊賜平一陽一、晉州、永州分地,歲賦中統鈔二千四百錠,自至元五年己卯歲始給之。

○禿剌

禿剌,太祖次子察合台四世孫也。

少以勇力聞。

大德十一年春,成宗崩,左丞相阿忽台等潛謀立安西王阿難答,而推皇后伯岳吾氏稱制,中外洶洶。

仁宗歸自懷孟,引禿剌入內,縛阿忽台等以出,誅之,大事遂定。

武宗即位,第功,封越王,錫金印,以紹興路為其分地。

禿剌居常怏怏,有怨望意。

至大元年秋,武宗幸涼亭,將御舟,禿剌前止之。

帝曰:「爾何如?朕欲登舟。」

禿剌曰:「人有常言:一箭中麋,毋曰自能;百兔未得,未可遽止。」

此蓋國俗儕輩相靳之語,而禿剌言之,武宗由是銜焉。

既而大宴萬歲山,禿剌醉起,解其腰帶擲諸地,嗔目謂帝曰:「爾與我者,止此爾!」帝益疑其有異志。

二年春,命楚王牙忽都、丞相脫脫、平章赤因鐵木兒鞫之,辭服,遂伏誅。

子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裡,天歷初以推戴功,進封豫王。

○牙忽都

牙忽都,祖父撥綽,睿宗庶子也。

撥綽之母曰馬一實,乃馬真氏。

撥綽驍勇善騎射,憲宗命將大軍,北征欽察有功,賜號拔都。

歲丁巳,分土諸侯王,賜蠡州三千三百四十七戶,為其食邑。

撥綽娶察渾滅兒乞氏,生薛必烈傑兒。

薛必烈傑兒娶弘吉剌氏,生牙忽都。

牙忽都年十三,世祖命襲其祖父統軍。

至元十二年,從北安王北征。

十三年,失列吉叛,遣人誘脅之,牙忽都不從,事王益忠謹。

八魯渾拔都兒、粘闓與海都通,相率引去,王遣牙忽都將兵追之,擒八魯渾等以獻。

未幾,失列吉、約木忽兒、脫帖木兒等反,以兵攻王。

脫帖木兒生致牙忽都,使失列吉拘繫之。

牙忽都與王親臣那台等謀逃歸,事覺,那台等被殺,復系牙忽都,困辱備至。

十四年,兀魯兀台、伯顏帥師討叛,失列吉、約木忽兒迎戰,牙忽都潛結赤斤帖木兒、禿禿哈亂其陣。

失列吉軍亂,因得脫走。

見帝,鬚髮盡白。

帝閔之,賞賚甚厚。

至元十八年,加封耒一陽一州五千三百四十七戶。

二十一年,命與禿禿哈同討海都,牙忽都先進,邏得諜人,知其虛實,直前衝敵陣,破其一精一兵,海都敗走,得所俘掠軍民而還。

朵兒朵哈上其功,詔賜鈔幣、鎧甲、弓矢。

其後北安王駐帖木兒河。

乃顏、也不堅有異圖,也不堅引兵趨怯綠憐河大帳。

王遣闊闊出、禿禿哈率眾追之。

那懷之民擾攘不知所從。

牙忽都將三百騎,進至阿赤怯地。

會王帳下遜篤思部兵逃去,牙忽都諭之使還。

時怯必禿忽兒霍台誘蒙古軍二萬從乃顏,牙忽都知之,夜襲其河上軍,突入帳中,遇忽都滅兒堅,幾獲之,間道逸去。

二十七年,海都入寇。

時朵兒哈方居守大帳,詔遣牙忽都同力備御。

軍未戰而潰,牙忽都妻帑輜重駐不思哈剌嶺上,悉為藥木忽兒、明理帖木兒所掠。

牙忽都與其子脫列帖木兒相失,獨與十三騎奔還。

世祖撫一慰嘉歎,賜爵鎮遠王,塗金銀印,以弘吉剌氏女賜之,資裝特厚。

覆命納裡忽、徹徹不花往錫命其部屬同時被剽掠者,以故相桑哥家財分賜之,仍各賜白金五十兩、珠子一酒扈,鈔幣稱是。

又命牙忽都居北安王第二帳。

王薨,帝命掌大帳,固辭。

成宗立,命牙忽都常侍左右。

武宗撫兵漠北,請以子脫列帖木兒從。

大德五年,海都、篤哇合軍入寇,脫列帖木兒將兵千人擁護,先後力戰,功多,在軍十年。

成宗崩,安西王阿難答與明理帖木兒窺望神器。

牙忽都曰:「世祖皇帝之嫡孫在,神器所當屬。

安西,籓王也,入繼非制。」

武宗即位,以其父子勞效忠勤,益厚遇之,進封楚王,賜金印,置王傅,以駙馬都尉都剌哈之女弟弘吉烈氏為楚王妃,又以叛王察八兒親屬賜之。

脫列帖木兒襲封鎮遠王。

至大三年,察八兒來歸,宗親皆會。

牙忽都進曰:「太祖皇帝削平四方,惟南土未定,列聖嗣位,未遑統一。

世祖皇帝混一四海,顧惟宗室諸王,弗克同堂而燕。

今陛下洪福齊天,拔都罕之裔,首已附順,叛王察八兒舉族來歸,人民境土,悉為一家。

地大物眾,有可恃者焉,有不可恃者焉。

昔我太祖有訓,世祖誦之,臣與有聞,治亂國者,宜以法齊之,所以辨上下,定民志。

今請有以氏整飭之,則人將有所勸懲,惟陛下鑒之。」

帝嘉納其言。

牙忽都薨,仁宗命脫列帖木兒嗣楚王。

延祐中,明宗西出,脫列帖木兒坐累,徙西番,沒入其家貲之半。

明宗即位,制曰:「脫列帖木兒何罪,其轉徙籍沒,豈不以我故耶。

其復故號,人民貲帑悉歸之。」

脫列帖木兒薨,子八都兒立。

八都兒薨,有子三人:曰燕帖木兒,曰速哥帖木兒,曰朵羅不花。

燕帖木兒嗣,時年十有二,妃弘吉剌氏,哈只兒駙馬之女孫,速哥失裡皇后之從妹也。

○寬徹普化

寬徹普化,世祖之孫,鎮南王脫歡子也。

泰定三年,封威順王,鎮武昌,賜金印,撥付怯薛丹五百名,又自募至一千名。

設王傳官屬。

湖廣行省暴億錢糧衣裝,歲支米三萬石,錢三萬二千錠,又日給王子諸妃飲膳。

文宗天歷初,賜寬徹普化金銀各五十兩、幣三十匹,仍鎮湖廣,而寬徹普化縱怯薛等官侵奪民利,民頗患苦之。

至元五年,太師伯顏矯制召赴京,貶之。

及脫脫為相,始明其無辜,命復還鎮。

至正二年,湖北廉訪司糾言,寬徹普化恃以宗室,恣行不法。

不報。

十一年,徐壽輝為亂,起蘄、黃,寬徹普化與其子別帖木兒、答帖木兒引兵至金剛台,壽輝部將倪文俊敗之,執別帖木兒。

十二年,壽輝偽將鄒普勝陷武昌,寬徹普化與湖廣行省平章和尚棄城走,詔追奪寬徹普化印,而誅和尚。

十三年,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阿魯輝克復武昌及漢一陽一。

寬徹普化復率領王子並本部怯薛丹,屢討賊立功。

十四年,詔寬徹普化復鎮武昌。

還其印。

十六年,命寬徹普化與宣讓王帖木兒不花以兵鎮遏懷慶,各賜黃金一錠、白金五錠、幣帛九匹、鈔二十錠。

未幾,復還武昌,命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餘隻水陸並進,至沔一陽一攻徐壽輝偽將倪文俊,且載妃妾以行。

兵至漢川縣雞鳴汊,水淺船閣,不能行,文俊以火筏盡焚其船,接待奴、佛家奴皆遇害,而報恩奴自死,妃妾皆陷,寬徹普化走陝西。

二十五年,侯伯顏答失奉寬徹普化自雲南經蜀轉戰而去,至成州,欲之京師,李思齊以取蜀為名,扼不令行,俾屯田於成州以沒。

其子曰和尚者,封義王,侍從順帝左右,多著勞效,帝出入常與俱。

至正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稱兵犯闕,遂為中書右丞相,總握國一柄一,恣為一婬一虐。

和尚心忿其無君,數為帝言之。

受密旨,與儒士徐士本謀,交結勇士上都馬、金那海、伯顏達兒、帖古思不花、火你忽都、洪寶寶、黃哈剌八禿、龍從雲,一陰一圖刺孛羅帖木兒。

帝期以事濟,放鴿鈴為號,徐士本掌之。

明年七月,孛羅帖木兒入奏事,行至延春閣李樹下,伯顏達兒自眾中奮出,斫孛羅帖木兒,中其腦,上都馬等兢前斫死之。

詳見《孛羅帖木兒傳》。

二十八年,順帝將北奔,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而以和尚佐之,及京城將破,即先遁,不知所之。

○帖木兒不花

帖木兒不花,世祖孫,鎮南王脫歡第四子也。

初,世祖第九子脫歡以討安南無成功,終身不許見,遂封鎮南王,出鎮揚州。

脫歡薨,子老章襲封鎮南王。

老章薨,弟脫不花襲封鎮南王。

脫不花薨,子孛羅不花幼,帖木兒不花乃嗣為鎮南王。

文宗天歷初,賜帖木兒不花黃金五十兩、白金五十兩、幣三十匹。

二年,孛羅不花已長,帖木兒不花請以其位復還孛羅不花。

朝廷以其讓而不居也,改封宣讓王,賜金印,移鎮於廬州。

順帝至元元年,撥廬州、饒州牧地一百頃賜之。

二年,賜市宅錢四千錠,命其王府官凡班次列於有司之右。

五年,伯彥擅權,矯制貶帖木兒不花及威順王寬徹普化。

至脫脫為相,始言於帝,明此兩王者皆無辜,詔令復還鎮。

至正十二年,廬州境內賊起,淮西廉訪使陳思謙言於帖木兒不花曰:「王以帝室之胄,鎮撫淮甸,豈宜坐視。

且府中官屬及怯薛丹人等數甚多,必有可使摧鋒陷陣者,惟王圖之。」

帖木兒不花大悟其言,曰:「此吾責也。」

即命以所部兵及諸王乞塔歹等,分道擊賊,擒其渠帥,廬州境內皆平。

帝聞之,賜金帶、銀鈔,以賞其功。

十六年,命帖木兒不花與寬徹普化以兵鎮遏懷慶路,賜金銀各一錠、幣帛九匹、鈔二十錠。

既而汝、穎之寇南渡淮,帖木兒不花復以便宜,調芍陂屯軍拒之。

及廬州不守,乃挈身北歸,留京師。

二十七年,進封淮王,賜金印,設王傅等官。

二十八年,大明兵一逼一京師,順帝北奔,詔以帖木兒不花監國,而拜慶童中書左丞相輔之。

俄而城破,帖木兒不花死之,年八十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