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使得其時,未嘗不欲仕,仕而行所學,及物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清史稿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古之君子,負經世之術,度時不可為,故高蹈以全其志。

使得其時,未嘗不欲仕,仕而行所學,及物之功豈少哉。

後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為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群,謂之隱士。

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強起之,及考其實,不如所聞,則曰「是欺世釣譽者也」,上下豈不兩失也哉!

元之隱士亦多矣,如杜瑛遺執政書,暨張特立居官之政,則非徒隱者也,蓋其得時則行,可隱而隱,頗有古君子之風。

而世主亦不強之使起,可謂兩得也已。

自是以隱逸稱者,蓋往往而有,今摭其可傳者,作《隱逸傳》。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

父時升,《金史》有傳。

瑛長七尺,美鬚髯,氣貌魁偉。

金將亡,士猶以文辭規進取,瑛獨避地河南緱氏山中。

時兵後,文物凋喪,瑛搜訪諸書,盡讀之,讀輒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諸掌。

間關轉徙,教授汾、晉間。

中書粘合珪開府於相,瑛赴其聘,遂家焉。

與良田千畝,辭不受。

術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發視,輒止之。

後來居者果得黃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歲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見問計,瑛從容對曰:「漢、唐以還,人君所恃以為國者,法與兵、食三事而已。

國無法不立,人無食不生,亂無兵不守。

今宋皆蔑之,殆將亡矣,興之在聖主。

若控襄樊之師,委戈下流,以搗其背,大業可定矣。」

帝悅,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復勸帝數事,以謂事不如此,後當如彼。

帝納之,心賢瑛,謂可大用,命從行,以疾弗果。

中統初,詔征瑛。

時王文統方用事,辭不就。

左丞張文謙宣撫河北,奏為懷孟、彰德、大名等路提舉學校官,又辭,遺執政書,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異端邪說害之也,橫流奔放,天理不絕如線。

今天子神聖,俊乂輻輳,言納計用,先王之禮樂教化,興明修復,維其時矣。

若夫簿書期會,文法末節,漢、唐猶不屑也,執事者因陋就簡,此焉是務,良可惜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終,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興化,以拯數百千年之禍,僕恐後日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矣。」

人或勉之仕,則曰:「後世去古雖遠,而先王之所設施,本末先後,猶可考見,故為政者莫先於復古。

苟因習舊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難乎!吾又不能隨時俯仰以赴機會,將焉用仕!」於是杜門著書,一不以窮通得喪動其志,優遊道藝,以終其身。

年七十,遺命其子處立、處願曰:「吾即死,當表吾墓曰『緱山杜處士』。

天歷中,贈資德大夫、翰林學士、上護軍,追封魏郡公,謚文獻。

所著書曰《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語孟旁通》八卷、《皇極引用》八卷、《皇極疑事》四卷、《極學》十卷、《律呂律歷禮樂雜誌》三十卷、文集十卷。

其於律,則究其始,研其義,長短清濁,周徑積實,各以類分,取經史之說以實之,而折衷其是非。

其於歷,則謂造歷者皆從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歷元,獨邵子以為天開於子,取日甲月子、星甲辰子,為元會運世之數,無朔虛,無閏余,率以三百六十為歲,而天地之盈虛,百物之消長,不能出乎其中矣。

論閉物開物,則曰開於己,閉於戊;五,天之中也;六,地之中也;戊己,月之中星也。

又分卦配之紀年,金之大定庚寅,交小餅之初六;國朝之甲寅三月二十有三日寅時,交小餅之九四。

多先儒所未發,掇其要著於篇雲。

張特立,字文舉,東明人。

初名永,避金衛紹王諱,易今名。

中泰和進士,為偃師主簿。

改宣德州司候。

州多金國戚,號難治,特立至官,俱往謁之。

有五將軍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閭裡,遂過將軍家,溫言誘之曰:「將軍宅寧有盜羊者邪,聊視之以杜眾口。」

潛使人索其後一庭,得羊數十。

遂縛其奴系獄,其子匿他捨,捕得之,以近族得減死論。

豪貴由是遵法,民賴以全。

正大初,遷洛一陽一令。

時軍旅數起,郡縣窘迫,東帥紇石烈牙兀又侮慢儒士。

會移鎮陝右,道經洛一陽一,見特立淳古,不禮之,遽責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後期如軍法。

縣民素賢特立,爭輸於庭,帥大奇之。

既而拜監察御史,首言世宗諸孫不宜幽囚;尚書右丞顏盞石魯與細民爭田,參知政事徒單兀典諂事近習,皆當罷黜。

執政者忌之。

會平章政事白撒犒軍陝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

白撒訴於世宗,言特立所言事失實,世宗宥之,遂歸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諸生,東平嚴實每加禮焉。

歲丙午,世祖在潛邸受王印,首傳旨諭特立曰:「前監察御史張特立,養素丘園,易代如一,今年幾七十,研究聖經,宜錫嘉名,以光潛德,可特賜號曰中庸先生。」

又諭曰:「先生年老目病,不能就道,故令趙寶臣諭意,且名其讀書之堂曰麗澤。」

壬子歲,復降璽書諭特立曰:「白首窮經,誨人不倦,無過不及,學者宗之,昔已賜嘉名,今復諭意。」

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

中統二年,詔曰:「中庸先生學有淵源,行無瑕玷,雖經喪亂,不改故常,未遂丘園之賁,俄興窀穸之悲。

可復賜前號,以彰一寵一數。」

特立所著書有《易集說》、《歷年系事記》。

杜本,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後徙天台,又徙臨江之清江,今為清江人。

本博學,善屬文。

江浙行省丞相忽剌術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及入為御史大夫,力薦於武宗。

嘗被召至京師,未幾歸隱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時,聞其名,及即位,以幣征之,不起。

至正三年,右丞相脫脫以隱士薦,詔遣使賜以金織文幣、上尊酒,召為翰林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

使者致君、相意,趣之行。

至杭州,稱疾固辭,而致書於丞相曰:「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以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樂,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

遂不行。

本湛靜寡慾,無疾言遽色。

與人交尤篤於義,有貧無以養親、無貲以為學者,皆濟之。

平居書冊未嘗釋手。

天文、地理、律歷、度數,一靡一不通究,尤工於篆隸。

所著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學者稱為清碧先生。

至正十年卒,年七十有五。

時有張樞子長者,婺之金華人,亦屢征不起。

樞幼聰慧,外家潘氏蓄書數萬卷,樞盡取而讀之,過目輒不忘。

既長,肆筆成章,頃刻數千言。

有問以古今沿革、政治得失、宇宙之分合、禮樂之廢興,以至帝號官名、歲月先後,歷歷如指諸掌。

其為文,務推明經史,以扶翼教道,尤長於敘事。

嘗取三國時事撰《漢本紀列傳》,附以《魏吳載記》,為《續後漢書》七十三卷。

臨川危素稱其立義一精一密,可備勸講,朝廷取其書置宣文閣。

浙東部使者交薦之,前後章凡九上。

至正三年,命儒臣纂修遼、金、宋三史,右丞相脫脫以監修國史領都總裁,辟樞本府長史,力辭不拜。

七年,申命史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傳,復以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召樞,俾與討論,復避不就。

使者強之行,至杭州,固辭而歸。

嘗著《春秋三傳歸一義》三十卷,《刊定三國誌》六十五卷,《林下竊議》、《曲江張公年譜》各一卷,《敝帚編》若干卷。

至正八年卒,年五十有七。

孫轍,字履常,其先自金陵徙家臨川。

轍幼孤,母蔡氏教之,知警策自樹立。

比長,學行純篤,事母甚孝。

家居教授,門庭蕭然,而考德問業者日盛。

郡中俊彥有聲者皆出其門。

轍與人言,一以孝弟忠信為本,辭溫氣和,聞者莫不油然感悟。

待親戚鄉里禮意周洽,言論間未嘗幾微及人過失長短。

士子至郡者必來見,部使者長吏以下仁且賢者,必造焉。

轍樂易莊敬,接之以禮,言不及官府。

憲司屢辟,皆不就。

江西行省特以遺逸舉轍一人。

轍善為文章,吳澄嘗敘其集曰;「所謂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其見稱許如此。

元統二年,年七十有三,卒於家。

同郡吳定翁字仲谷,其先當宋初自金陵來徙。

定翁幼歲儼如成一人,寒暑衣冠不少懈,清修文雅,與孫轍齊名。

而最善為詩,揭傒斯稱其幽茂疏淡,可比盧摯。

御史及江西之方伯牧守部使者,辟薦相望,終身不為動。

程鉅夫嘗貽書曰:「臨川士友及門者,踵相接也,何相望足下耿耿如玉人,而不可得見乎!」定翁嘗曰;「士無求用於世,惟求無愧於世。」

人以為名言。

何中,字太虛,撫之樂安人。

少穎拔,以古學自任,家有藏書萬卷,手自校讎。

其學弘深該博,廣平程鉅夫,清河元明善,柳城姚燧,東平王構,同郡吳澄、揭傒斯,皆推服之。

至順二年,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為龍興郡學師。

明年六月,以疾卒。

所著有《易類象》二卷、《書傳補遺》十卷、《通鑒綱目測海》三卷、《知非堂稿》十七卷。

同郡危復之,字見心。

宋末為太學生,師事湯漢,博覽群書,好讀《易》,尤工於詩。

至元初,元帥郭昂屢薦為儒學官,不就。

至元中,朝廷累遣奉御察罕及翰林應奉詹玉以幣征之,皆弗起。

隱於紫霞山中,士友私謚曰貞白先生。

武恪,字伯威,宣德府人。

初以神童遊學江南,吳澄為江西儒學副提舉,薦入國學肄業。

明宗在潛邸,選恪為說書秀才,及出鎮雲南,恪在行。

明宗欲起兵陝西,恪諫曰:「太子北行,於國有君命,於家有叔父之命,今若向京師發一箭,史官必書太子反。」

左右惡恪言,乃曰:「武秀才有母在京,合遣其回。」

恪遂還京師,居陋巷,教訓子弟。

文宗知其名,除秘書監典簿。

秩滿,丁內艱,再除中瑞司典簿,改汾西縣尹,皆不起。

人或勸之仕,恪曰:「向為親屈,今親已死,不復仕矣。」

居數歲,會朝廷選守令,泰不華舉恪為平一陽一沁水縣尹,亦不赴。

近臣又薦為授經郎,恪遂一陽一為瘖啞,不就。

恪好讀《周易》,每日堅坐。

或問之曰:「先生之學,以何為本?」

恪曰:「以敬為本。」

所著有《水雲集》若干卷。

其從之學者多有所成,佛家奴為太尉,完者不花僉樞密院事,皆有賢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