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親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太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清史稿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至正親祀南郊

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親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舊行儀制。

右丞相脫脫為亞獻官,太尉、樞密知院阿魯禿為終獻官,御史大夫伯撒裡為攝司徒,樞密知院汪家奴為大禮使,中書平章也先帖木兒、鐵木兒達識二人為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中書右丞太平二人為門下侍郎,宣徽使達世帖睦爾、太常同知李好文二人為禮儀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兒執劈正斧,其餘侍祀官依等第定擬。

前期八月初七日,太常禮儀院移關禮部,具呈都省,會集翰林、集賢、禮部等官,講究典禮。

九月內,承奉班都知孫玉鉉具錄《親祀南郊儀注》云:致齋日停奏刑殺文字,應享執事官員蒞誓於中書省。

享前一日質明,所司備法駕儀仗暨侍享官分左右敘立於崇天門外,太僕卿控御馬立於大明門外,侍儀官、導駕官各具公服,備擎執,立於致齋殿前。

通事舍人二員引門下侍郎、侍中入殿相向立。

侍中跪奏請皇帝中嚴,就拜興,退出。

少頃,引侍中跪奏外辦,就拜興。

皇帝出致齋殿,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侍儀官、導駕官引擎執前導,巡輦路至大明殿西陛下。

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升殿,就拜興。

皇帝入殿,即御座。

舍人引執事等官,敘於殿午陛下,相向立。

通班舍人贊起居,引班鞠躬平身。

舍人引門下侍郎、侍中入殿至御座前,門下侍郎、侍中相向立。

侍中跪奏請皇帝降殿升輿,就拜興。

侍儀官前導,至大明殿門外,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就拜興。

至大明門外,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乘馬,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動稱警蹕。

至崇天門外,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少駐,敕眾官上馬,就拜興。

侍中承旨,退稱曰「制可」,門下侍郎退傳制,敕眾官上馬,贊者承傳,敕眾官於欞星門外上馬。

少頃,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動稱警蹕。

華蓋傘扇儀仗百官左右前導,教坊樂鼓吹不作。

至郊壇南欞星門外,門下侍郎跪奏請皇帝權停,敕眾官下馬。

侍中傳制,敕眾官下馬,自卑而尊與儀仗倒捲而北,左右駐立。

駕至內欞星門,侍中跪奏請皇帝降馬,步入欞星門,由右偏門入。

稍西,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就拜興。

侍儀官暨導駕官引擎執前導,至大次殿門前,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入就大次殿,就拜興。

皇帝入就大次,簾降,宿衛如式。

侍中入跪奏,敕眾官各退齋次,就拜興。

通事舍人承旨,敕眾官各還齋次。

尚食進膳訖,禮儀使以祝冊奏御署訖,奉出,郊祀令受而奠於坫。

其享日丑時二刻,侍儀官備擎執,同導駕官列於大次殿前。

通事舍人引侍中、門下侍郎入大次殿。

侍中跪奏請皇帝中嚴,服袞冕,就拜興,退。

少頃,舍人再拜引侍中跪版奏外辦,就拜興,退出。

禮儀使入跪奏皇帝行禮,就拜興。

簾捲出大次,侍儀官備擎執,同導駕官前導。

皇帝至西壝門,侍儀官、導駕官擎執止於壝門外,近侍官、代禮官皆後從入。

殿中監跪進大圭,禮儀使跪請皇帝執大圭,皇帝入行禮,禮節一如舊制。

行禮畢,侍儀官備擎執,同導駕官前導,皇帝還至大次。

通事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請皇帝解嚴,釋袞冕。

停五刻頃,尚食進膳如儀。

所司備法駕儀仗,同侍享等官分左右,敘立於郊南欞星門外,以北為上。

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請皇帝中嚴,就拜興,退。

少頃,再引侍中跪版奏外辦,就拜興。

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侍儀官備擎執,同導駕官前導,至欞星門外,太僕卿進御馬,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乘馬,就拜興。

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動稱警蹕。

至欞星門外,門下侍郎跪請皇帝少駐,敕眾官上馬,就拜興。

侍中承旨退稱曰「制可」,門下侍郎傳制,敕眾官上馬,贊者承傳,敕眾官上馬。

少頃,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

侍儀官備擎執,同導駕官前導,動稱警蹕,華蓋儀仗傘扇眾官左右前導,教坊樂鼓吹皆作。

至麗正門裡石橋北,舍人引門下侍郎下馬,跪奏請皇帝權停,敕眾官下馬,贊者承傳,敕眾官下馬,舍人引眾官分左右,先入紅門內,倒捲而北駐立。

引甲馬軍士於麗正門內石橋大北駐立,依次倒捲至欞星門外,左右相向立。

仗立於欞星門內,倒捲亦如之。

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侍儀官備擎執,導駕官導由崇天門入,至大明門外。

引侍中跪奏請皇帝降馬升輿,就拜興。

至大明殿,引眾官相向立於殿陛下。

俟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請皇帝解嚴,敕眾官皆退,通事舍人承旨敕眾官皆退,郊祀禮成。

至正親祀太廟

至元六年六月,監察御史呈:「嘗聞《五行傳曰》,簡宗廟,廢祭祀,則水不潤下。

近年雨澤愆期,四方多旱,而歲減祀事,變更成憲,原其所致,恐有感召。

欽惟國家四海乂安,百有餘年,列聖相承,典禮具備,莫不以孝治天下。

古者宗廟四時之祭,皆天子親享,莫敢使有司攝也。

蓋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孝,孝莫大於祭。

世祖皇帝自新都城,首建太廟,可謂知所本矣。

《春秋》之法,國君即位,逾年改元,必行告廟之禮。

伏自陛下即位以來,於今七年,未嘗躬詣太廟,似為闕典。

方今政化更新,並遵舊制,告廟之典,理宜新享。」

時帝在上都,台臣以聞,奉旨若曰:「俟到大都,親自祭也。」

九月二十七日,中書省奏以十月初四日皇帝親祀太廟,制曰:「可。」

前期,告示以太師、右丞相馬扎兒台為亞獻官,樞密知院阿魯禿為終獻官,知院潑皮、翰林承旨老章為助奠官,大司農一愛一牙赤為七祀獻官,侍中二人,門下侍郎二人,大禮使一人,執劈正斧一人,禮儀使四人,余各如故事。

有司具儀注云:享前一日質明,所司備法駕於崇天門外,侍儀官引擎執,同導駕官具公服,於致齋殿前左右分班侍立。

承奉舍人引門下侍郎、侍中人殿門下,侍郎相向立,侍中跪奏臣某等官請皇帝中嚴,就拜興,退出。

少頃,引侍中版奏外辦,就拜興,退。

皇帝出齋室,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巡輦路,由正門至大明殿酉陛下。

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升殿,就拜興,引皇帝即御座。

執事官於午陛下起居訖,舍人引侍中、門下侍郎入殿,至御榻前,門下侍郎相向立。

侍中跪奏請皇帝降殿升輿,就拜興,導至大明殿外。

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就拜興。

至大明門外,太僕卿進御馬。

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乘馬訖,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進發時稱警蹕。

至崇天門外,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少駐,敕眾官上馬,就拜興。

侍中承旨退稱曰「制可」,贊者承傳,敕眾官上馬。

少頃,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進發時稱警蹕。

導至太廟外紅門內,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權停,敕眾官下馬,就拜興。

贊者承傳,敕眾官下馬。

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至石橋南,侍中跪奏請皇帝下馬,步入神門,就拜興。

皇帝下馬,侍儀官同導駕官前導,皇帝步入神門稍西,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就拜興。

至大次殿門前,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入就大次,就拜興。

簾降,宿衛如式。

侍中入跪奏,敕眾官各還齋次,承旨贊者承傳,敕眾官各還齋次,俟行禮時至丑時二刻頃,侍儀官備擎執,同導駕官於大次殿門前,舍人引侍中、門下侍郎入大次座前,侍中跪奏請皇帝中嚴,服袞冕,就拜興,退。

少頃,再引侍中跪奏外辦,就拜興,退。

禮儀使跪奏請皇帝行禮,侍儀官同導駕官導引皇帝至西神門,擎執侍儀官同導駕官止。

行禮畢,皇帝由西神門出,侍儀官備擎執,同導駕官引導皇帝還至大次。

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請皇帝解嚴,釋袞冕。

尚食進膳如式畢,侍中跪版奏外辦,就拜興,退。

導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請皇帝升輿,就拜興。

侍儀官同導駕官前導,至神門外,太僕卿進御馬,侍中跪奏請皇帝降輿乘馬,就拜興。

乘馬訖,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退,進發時稱警蹕。

至欞星門外,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少駐,敕眾官上馬,就拜興。

侍中承旨退稱曰「制可」,贊者承傳,敕眾官上馬。

少頃,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就拜興,進發時稱警蹕,教坊樂振作。

至麗正門裡石橋北,引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權停,敕眾官下馬,就拜興。

贊者承傳,敕眾官下馬。

門下侍郎跪奏請車駕進發,侍儀官引擎執,同導駕官前導,執事官後從,皇帝由紅門裡輦路至大明門外。

侍中跪奏請皇帝降馬乘輿,就拜興。

侍儀官擎執,同導駕官導至大明殿,諸執事殿下相向立。

俟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敕眾官皆退,贊者承傳,敕眾官皆退。

三皇廟祭祀禮樂

至正九年,御史台以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文殊訥所言具呈中書。

其言曰:「三皇開天立極,功被萬世。

京師每歲春秋祀事,命太醫官主祭,揆禮未稱。

請如國子學、宣聖廟春秋釋奠,上遣中書省臣代祀,一切儀禮仿其制。」

中書付禮部集禮官議之。

是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事太不花、定住等以聞,制曰「可」。

於是命太常定儀式,工部范祭器,江浙行省制雅樂器。

覆命太常博士定樂曲名,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十有六曲。

明年,祭器、樂器俱備,以醫籍百四十有八戶充廟戶禮樂生。

御藥院大使盧亨素習音律,受命教樂工四十有二人,各執其技,乃季秋九月九日蕆事。

宣徽供禮饌,光祿勳供內醞,太府供金帛,廣源庫供薌炬,大興府尹供犧牲、制幣、粢盛、餚核。

中書奏擬三獻官以次定,諸執事並以清望充。

前一日,內降御香,三獻官以下公服備大樂儀仗迎香,至開天殿庋置。

退習明日祭儀,習畢就廟齋宿。

京朝文武百司與祭官如之,各以禮助祭。

翰林詞臣具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

樂章前卷祀社稷樂章,俱在禮樂類中,今附於此。

降神,奏《鹹成之曲》:

黃鐘宮三成

於皇三聖,神化無方。

繼天立極,垂憲百王。

聿崇明祀,率由舊章。

靈兮來下,休有烈光。

降神,奏《賓成之曲》:

大呂角二成

帝德在人,日用不知。

神之在天,矧可度思。

辰良日吉,蕆事有儀。

感以至誠,尚右享之。

降神,奏《顧成之曲》:

太簇徵二成

大道之行,肇自古先。

功烈所加,何千萬年。

是尊是奉,執事孔虔。

神哉沛兮,泠風馺然。

降神,奏《臨成之曲》:

應鍾羽二成

雅奏告成,神斯降格。

妥安有位,清廟奕奕。

肸蠁潛通,豐融烜赫。

我其承之,百世無斁。

初獻盥洗,奏《蠲成之曲》:

姑洗宮

靈斿戾止,式燕以寧。

吉蠲致享,惟寅惟清。

挹彼注茲,沃盥而升。

有孚顒若,交於神明。

初獻升殿,奏《恭成之曲》:

南呂宮

齋明盛服,恪抱命祀。

洋洋在上,匪遠具邇。

左右周旋,陟降庭止。

式禮莫愆,用介多祉。

奠幣,奏《祗成之曲》:

南呂宮

駿奔在列,品物鹹備。

禮嚴載見,式陳量幣。

惟茲篚實,肅將忱意。

靈兮安留,成我熙事。

初獻降殿。

與升殿同。

捧俎,奏《闕成之曲》:

姑洗宮

我祀如何,有牲在滌。

既全且潔,為俎孔碩。

以將以享,其儀不忒。

神其迪嘗,純嘏是錫。

初獻盥洗。

與前同。

初獻升殿。

與前同。

大皞伏羲氏位酌獻,奏《闕成之曲》:

南呂宮

五德之首,巍巍聖神。

八卦有作,誕開我人。

物無能稱,玄酒在尊。

歆監在茲,惟德是親。

炎帝神農氏位酌獻,奏《闕成之曲》:

南呂宮

耒耜之利,人賴以生。

鼓腹含哺,帝力難名。

欲報之德,黍稷非馨。

眷言顧之,享於克誠。

黃帝有熊氏位酌獻,奏《闕成之曲》:

南呂宮

為衣為裳,法乾效坤。

三辰順序,萬國來賓。

典祀有常,多儀具陳。

純一精一鬯達,匪藉彌文。

配位酌獻,奏《闕成之曲》

南呂宮

三聖儼臨,孰侑其食。

惟爾有神,同功合德。

丕擁靈休,留娛嘉席。

歷世昭配,永永無極。

初獻降殿。

與前同。

亞獻,奏《闕成之曲》:終獻同。

姑洗宮

緩節安歌,載升貳觴。

禮成三終,申薦令芳。

凡百有職,罔敢怠遑。

神具醉止,欣欣樂康。

徹豆,奏《闕成之曲》:

南呂宮

籩豆有踐,殷薦亶時。

禮文疏洽,廢徹不遲。

慎終如始,進退無違。

神其祚我,綏以繁。

送神,奏《闕成之曲》:

黃鐘宮

夜如何其,明星煌煌。

靈逝弗留,飆舉雲翔。

瞻望一靡一及,德音不忘。

庶回景貺,發為禎祥。

望瘞,奏《闕羛羛成之曲》:

姑洗宮

工祝致告,禮備樂終。

加牲兼幣,訖珣愈恭。

一精一神斯罄,惠澤無窮。

儲休錫美,萬福來崇。

顏子考妣封謚

至順元年冬十一月望,曲阜兗國復聖公新廟落成。

元統二年,改封顏子考曲阜侯為杞國公,謚文裕;妣齊姜氏為杞國夫人,謚端獻;夫人戴氏兗國夫人,謚貞素。

又割益都鄒縣牧地三十頃,征其歲入,以給常祀。

宋五賢從祀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江浙行省據杭州路申備本路經歷司呈,准提控案牘兼照磨承發架閣胡瑜牒,嘗謂:

文治興隆,宜舉行於曠典;儒先褒美,期激勵於將來。

凡在聞知,詎容緘默。

蓋國家化民成俗,莫先於學校;而學校之設,必崇先聖先師之祀者,所以報功而示勸也。

我朝崇儒重道之意,度越前古。

既已加封先聖大成之號,又追崇宋儒周敦頤等封爵,俾從祀廟庭,報功示勸之道,可謂至矣。

然有司討論未盡,尚遺先儒楊時等五人,未列從祀,遂使盛明之世,猶有闕典。

惟故宋龍圖閣直學士、謚文靖、龜山先生楊時,親得程門道統之傳,排王氏經義之謬,南渡後,硃、張、呂氏之學,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者也。

故宋處士、延平先生李侗,傅河洛之學,以授硃熹,凡《集注》所引師說,即其講論之旨也。

故宋中書舍人、謚文定胡安國,聞道伊洛,志在《春秋》,纂為《集傳》,羽翼正經,明天理而扶世教,有功於聖人之門者也。

故宋處士、贈太師榮國公、謚文正、九峰先生蔡沈,從學硃子,親承指授,著《書集傳》,發明先儒之所未及,深有功於聖經者也。

故宋翰林學士、參知政事、謚文忠、西山先生真德秀,博學窮經,踐履篤實。

當時立偽學之禁,以錮善類,德秀晚出,獨以斯文為己任,講習躬行,一黨一禁解而正學明。

此五人者,學問接道統之傳,著述發儒先之秘,其功甚大。

況科舉取士,已將胡安國《春秋》、蔡沈《尚書集傳》表章而尊用之,真德秀《大學衍義》亦備經筵講讀,是皆有補於國家之治道者矣。

各人出處,詳見《宋史》本傳,俱應追錫名爵,從祀先聖廟廷,可以敦厚儒風,激勸後學。

如蒙備呈上司,申達朝省,命禮官討論典禮,如周敦頤等例,聞奏施行,以補闕典,吾道幸甚。

本省以其言具咨中書省,仍遣胡瑜赴都投呈。

至正二十一年七月,中書判送禮部,行移翰林、集賢、太常三院會議,俱准所言,回呈中書省。

二十二年八月,奏准送禮部定擬五先生封爵謚號。

俱贈太師。

楊時追封吳國公,李侗追封越國公,胡安國追封楚國公,蔡沈追封建國公,真德秀追封福國公。

各給詞頭宣命,遣官繼往福建行省,訪問各人子孫給付。

如無子孫者,於其故所居鄉里郡縣學,或書院祠堂內,安置施行。

硃熹加封齊國父追諡獻靖

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追諡硃熹父為獻靖,其制詞云:「考德而論時,灼見風儀之俊;觀子而知父,迨聞《詩》、《禮》之傳。

久閟幽堂,丕昭公論。

故宋左承議郎、守尚書吏部員外郎、兼史館校勘、累贈通議大夫硃松,仕不躁進,德合中行。

溯鄒魯之淵源,式開來學;開圖書之蘊奧,妙契玄機。

奏對雖忤於權一奸一,嗣續篤生於賢哲。

化民成俗,著書滿家。

既繼志述事之光前,何節惠易名之孔後。

才高弗展,嗟沉滯於下僚;道大莫容,竟昌明於永世。

神靈不昧,休命其承。

可謚獻靖。」

其改封熹為齊國公,制詞云:「聖賢之蘊載諸經,義理實明於先正;風節之厲垂諸世,褒崇豈間於異時。

不有巨儒,孰膺一寵一數?故宋華文閣待制、累贈寶謨閣直學士、太師、追封徽國公、謚文硃熹,挺生異質,蚤擢科名。

試用於郡縣,而善政孔多;迴翔於館閣,而直言無隱。

權一奸一屢挫,志慮不回。

著書立言,嘉乃簡編之富;一愛一君憂國,負其經濟之長。

正學久達於中原,渙號申行於仁廟。

詢諸僉議,宜易故封。

國啟營丘,爰錫太公之境土;壤鄰洙泗,尚觀尼父之宮牆。

緬想英風,載欽親命。

可追封齊國公,余並如故。」

國俗舊禮

每歲,太廟四祭,用司禋監官一員,名蒙古巫祝。

當省牲時,法服,同三獻官升殿,詣室戶告腯,還至牲所,以國語呼累朝帝后名諱而告之。

明旦,三獻禮畢,獻官、御史、太常卿、博士復升殿,分詣各室,蒙古博兒赤跪割牲,太僕卿以硃漆盂奉馬一乳一酌奠,巫祝以國語告神訖,太祝奉祝幣詣燎位,獻官以下復版位載拜,禮畢。

每歲,駕幸上都,以八月二十四日祭祀,謂之灑馬妳子。

用馬一,羯羊八,彩段練絹各九匹,以白羊一毛一纏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覡及蒙古、漢人秀才達官四員領其事,再拜告天,又呼太祖成吉思御名而祝之,曰:「托天皇帝福廕,年年祭賽者。」

禮畢,掌祭官四員,各以祭幣表裡一與之;余幣及祭物,則凡與祭者共分之。

每歲,九月內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後,於燒飯院中,用馬一,羊三,馬湩,酒醴,紅織金幣及裡絹各三匹,命蒙古達官一員,偕蒙古巫覡,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湩雜燒之。

巫覡以國語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每歲,十二月下旬,擇日,於西鎮國寺內牆下,灑掃平地,太府監供彩幣,中尚監供細氈針線,武備寺供弓箭環刀,束稈草為人形一,為狗一,剪雜色彩段為之腸胃,選達官世家之貴重者交射之。

非別速、札剌爾、乃蠻、忙古、台列班、塔達、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與列。

射至糜爛,以羊酒祭之。

祭畢,帝后及太子嬪妃並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覡祝贊之。

祝贊畢,遂以與之,名曰脫災。

國俗謂之射草狗。

每歲,十二月十六日以後,選日,用白黑羊一毛一為線,帝后及太子,自頂至手足,皆用羊一毛一線纏系之,坐於寢殿。

蒙古巫覡唸咒語,奉銀槽貯火,置米糠於其中,沃以酥油,以其煙薰帝之身,斷所繫一毛一線,納諸槽內。

又以紅帛長數寸,帝手裂碎之,唾之者三,並投火中。

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覡,謂之脫舊災、迎新福雲。

凡后妃妊身,將及月辰,則移居於外氈帳房。

若生皇子孫,則錫百官以金銀彩段,謂之撒答海。

及彌月,復還內寢。

其帳房則以頒賜近臣雲。

凡帝后有疾危殆,度不可愈,亦移居外氈帳房。

有不諱,則就殯殮其中。

葬後,每日用羊二次燒飯以為祭,至四十九日而後已。

其帳房亦以賜近臣雲。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

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繫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

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箸各一。

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

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

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

日三次,用羊奠祭。

至所葬陵地,其開一穴一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

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

其有剩土,則遠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

日一次燒飯致祭,三年然後返。

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師八思巴之言,於大明殿御座上置白傘扒一,頂用素段,泥金書梵字於其上,謂鎮伏邪魔獲安國剎。

自後每歲二月十五日,於大明殿啟建白傘扒佛事,用諸色儀仗社直,迎引傘扒,周遊皇城內外,雲與眾生祓除不祥,導迎福祉。

歲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書省奏,請先期中書奉旨移文樞密院,八衛撥傘蹦手一百二十人,殿後軍甲馬五百人,抬舁監壇漢關羽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

宣政院所轄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一應佛像、壇面、幢幡、寶蓋、車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擎執抬舁二十六人,鈸鼓僧一十二人。

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教坊司雲和署掌大樂鼓、板杖鼓、篳篥、龍笛、琵琶、箏、緌七色,凡四百人。

興和署掌一妓一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雜把戲男一女一百五十人,儀鳳司掌漢人、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

凡執役者,皆官給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鮮麗整齊為尚,珠玉金繡,裝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餘里。

都城士女,閭閻聚觀。

禮部官點視諸色隊仗,刑部官巡綽喧鬧,樞密院官分守城門,而中書省辟一員總督視之。

先二日,於西鎮國寺迎太子游四門,舁高塑像,具儀仗入城。

十四日,帝師率梵僧五百人,於大明殿內建佛事。

至十五日,恭請傘扒於御座,奉置寶輿,諸儀衛隊仗列於殿前,諸色社直暨諸壇面列於崇天門外,迎引出宮。

至慶壽寺,具素食,食罷起行,從西宮門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載紅門,由東華門過延春門而西。

帝及后妃公主,於玉德殿門外,搭金脊吾殿綵樓而觀覽焉。

及諸隊仗社直送金傘還宮,復恭置御榻上。

帝師僧眾作佛事,至十六日罷散。

歲以為常,謂之遊皇城。

或有因事而輟,尋復舉行。

夏六月中,上京亦如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