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四十八:楊大淵,天水人也。與兄大全、弟大楫,皆仕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四十八

清史稿

列傳第四十八

○楊大淵文安附

楊大淵,天水人也。

與兄大全、弟大楫,皆仕宋。

大淵總兵守閬州。

歲戊午,憲宗兵至閬州之大獲城,遣宋降臣王仲入招大淵,大淵殺之。

憲宗怒,督諸軍力攻,大淵懼,遂以城降。

憲宗命誅之,汪田哥諫止,乃免。

命以其兵從,招降蓬、廣安諸郡,進攻釣魚山。

擢大楫為管軍總管,從諸王攻禮義城。

己未冬,拜大淵侍郎、都行省,悉以閫外之寄委之。

世祖中統元年,詔諭大淵曰:「尚厲忠貞之節,共成康乂之功。」

大淵拜命踴躍,即遣兵進攻禮義城,掠其饋運,獲總管黃文才、路鈐、高坦之以歸。

二年秋,調兵出通川,與宋將鮮恭戰,獲統制白繼源。

秦蜀行省以大淵及青居山征南都元帥欽察麾下將校六十三人有功,言於朝。

詔給虎符一、金符五、銀符五十七,令論功定官,以名聞。

三年春,世祖命出開、達,與宋兵戰於平田,復戰於巴渠,擒其知軍范燮、統制魏興、路分黃迪、節干陳子潤等。

先是,大淵建言,謂取吳必先取蜀,取蜀必先據夔,乃遣其侄文安攻宋巴渠。

至萬安寨,守將盧埴降。

復使文安相夔、達要衝,城蟠龍山。

山四面巖阻,可以進攻退守。

城未畢,宋夔路提刑鄭子發曰:「蟠龍,夔之咽喉,使敵得據之,則夔難守矣,此必爭之地也。」

遂率兵來爭。

文安悉力備御。

大淵聞有宋兵,即遣侄安一撫使文仲將兵往援。

宋兵宵遁,追敗之。

秋七月,詔以大淵麾下將士有功,賜金符十、銀符十九,別給海青符二,俾事亟則馳以聞。

其後賞合州之功,復賜白金五十兩。

大淵欲於利州大安軍以鹽易軍糧,請於朝,從之。

冬,大淵入覲,拜東川都元帥,俾與征南都元帥欽察同署事。

大淵還,復於渠江濱築虎嘯城,以一逼一宋大良城,不逾時而就。

四年,宋賈似道遣楊琳繼空名告身及蠟書、金幣,誘大淵南歸。

文安擒之以聞,詔誅琳。

五月,世祖以大淵及張大悅復神山功,詔獎諭,仍賜蒙古、漢軍鈔百錠。

至元元年,大淵進花羅、紅邊絹各百五十段。

詔曰:「所貢幣帛,已見忠勤,卿守邊陲,宜加優恤。

今後以此自給,俟有旨乃進。」

既而大淵擅殺其部將王仲,詔戒敕之,令免籍仲家。

冬十月,大淵諜知宋總統祁昌由間道運糧入得漢城,並欲遷其郡守向良及官吏親屬於內地,乃自率軍掩襲。

遇之於椒坪,連戰三日,擒祁昌、向良等,俘獲輜重以數千計。

明日,宋都統張思廣引兵來援,復大破之,擒其將盛總管及祁昌之弟。

二年,大淵遣文安以向良等家人往招得漢城,未下。

四月,大淵以疾卒。

八年,追封大淵閬中郡公,謚肅翼。

子文粲,襲為閬蓬廣安順慶夔府等路都元帥。

兄子文安。

文安字泰叔,父大全,仕宋守敘州。

壬寅,國兵入蜀,大全戰死,贈武節大夫、眉州防禦使,謚愍忠,官其長子文仲。

文安方二歲,母劉氏鞠之,依叔父大淵於閬州。

戊午,憲宗以兵攻大獲,大淵以郡降,授侍郎、都行省,文仲亦授安一撫使。

中統元年,授文安監軍。

攻禮義城,殺傷甚眾,奪其糧船,繞出通川,獲宋將黃文才、高坦之。

二年,復出通川,與宋將鮮恭大戰,擒統制白繼源。

三年,出開、達,戰屢勝,擒知軍范燮、統制魏興、黃迪、陳子閏等。

授文安開達忠萬梁山等處招討使。

軍於巴渠,萬安寨主盧埴降。

遂築蟠龍城,以據夔、達要路。

宋兵來爭,相持半月,文仲以兵來援,宋兵宵遁,文安追擊,大敗之。

四年,佩銀符,升千戶,監軍如故,進築虎嘯城,以困大良。

至元元年,宋都統張喜引兵攻蟠龍,大戰,敗之,喜潛師宵遁,出得漢城,文安遣兵追襲,又敗之,擒裨將陳亮。

復築方斗城,為蟠龍聲援,令裨將高先守之。

宋兵攻潼川,行省命文安赴援,敗宋師於射洪之納壩,斬獲甚眾。

宋都統祁昌以重兵運糧餉得漢,且遷其官屬於內地,大淵命文安先邀之,昌立柵椒原以守,合兵攻之,連戰三日,獲祁昌,俘得漢守臣向良家屬,以招良,良以城降,以所俘獻闕下。

二年,改授金符,仍前職,還攻宋開、達等州,擒其統制張剛、總管伏林。

八月,宋兵由開州運糧餉達,文安率奇兵,間道邀擊之,獲總管方富等。

行省上其功,命充夔東路征行元帥,令以前後所俘入見。

詔賜黃金、鞍馬有差。

還,攻奪宋金州斷虎隘,殺其將梁富,擒路鈐趙貴等。

三年春,與千戶李吉等略開州之大通,與宋將硬弓張大戰,獲統制陳德等。

冬,總帥汪惟正遣其將李木波等由間道襲開州,文安遣千戶王福引兵助之。

福先登,破其城,宋將龐彥海投崖死,擒副將劉安仁,留兵戍其地。

宋諸路兵來救,圍城三匝,築壘城外,文安密遣人入城,諭以堅守。

四年春,行省命文安往援,即率兵斷其糧道。

宋兵戰甚力,飛矢中文安面,拔矢力戰,大破之,殺其將張德等。

二月,文安以創甚,還蟠龍,宋兵遂復開州。

文安乃遣總把馬才、楊彪掠達州盧灘峽,與宋兵遇,擒其將蒲德。

五年,文仲卒,詔文安就佩金虎符,充閬州夔東路安一撫使軍民元帥,仍相副都元帥府事。

閬州累遭兵變,戶口凋耗,文安乃教以耕桑,鰥寡不能自存,願相配偶者,並為一戶充役,民始復業。

冬,遣千戶馬才、張琪略達州,擒宋將范伸、王德、解明等。

六年,遣蔡邦光、李吉、嵇永興略達州之硃師鄭市,擒總管周德新、裨將王遷。

秋,遣總把王顯略達州之泥壩,擒總管張威。

冬,遣兵掠大寧之曲水,擒副將王仁。

七年,從嚴僉省飽重慶,大戰於龍坎,敗宋兵。

攻鏵鐵寨,擒其將袁宜、何世賢等。

捷聞,詔賜白金、寶鈔、幣帛有差。

秋,攻達州之聖耳城,擒宋將楊普、時仲,芟其禾而還。

又遣元帥蔡邦光略開州,擒宋將陳俊。

冬,文粲入見,帝諭之曰:「汝兄弟宣力邊陲,朕所知也。」

進文安階為明威將軍。

八年春,遣蔡邦光攻達州,戰於聖耳城下,擒其將蒲桂。

又戰開州之沙平,擒其將王順。

時宋以硃異孫帥蜀,異孫,閬人也,數遣間諜,動搖人心,文安屢獲其諜,閬州竟無虞。

秋八月,文安會東川統軍匣剌攻達州,三戰三捷。

尋遣千戶嵇永興攻開州,戰於平敖、曲水,擒總管王道等。

軍還,以所俘入見,帝深加獎諭,擢昭勇大將軍、東川路征南招討使,賜金銀、寶鈔、鞍馬、弓矢、幣帛有差。

九年秋,領軍出小寧,措置屯田,遣韓福攻達州九君山,擒宋將張俊。

遣元帥蔡邦光會蓬州兵,邀宋師於永睦,戰勝之。

復遣嵇永興、楊彪追襲宋裨將劉威等,破聖耳外城,獲寨主楊桂,縱兵焚掠而還。

九月,築金湯城,以積屯田之糧,且以一逼一宋龍爪城。

慮宋兵必來爭,遣韓福出兵通川,以牽制之。

與宋兵遇於銼耳山,敗之,俘總管蔡雲龍等。

出達州牛門,斷宋兵回路,擒總管李牷、李德。

宋兵輸糧達州,遣兵於盧灘峽邀擊之,擒統制孫聰、張順等。

夏,遣元帥李吉略開州,戰於瀉油坡,擒其提舉李貴及石筍寨主雍德。

宋兵復由羅頂山輸糧開、達,遣蔡邦光、李吉伏兵遮之,擒裨將吳金等,覆其糧船。

閏六月,蓬州兵攻拔龍爪城,東川統軍司命文安兼領之。

時蓬州兵已去,宋都統趙章復來據之,且出兵迎敵,文安與戰,破之,擒總管王元而還。

秋,宋都統閻國寶、監軍張應庚運糧於達州,文安邀之於瀉油坡,奪其糧,並擒二將。

宋開州守將鮮汝忠邀遮歸路,與戰敗之,獲總轄秦興祖、譚友孫。

十一年春三月,文安率軍屯小寧,得俘者言,鮮汝忠等將取蟠龍之麥,即遣千戶王新德、楊彪等散掠宋境,文安自戍蟠龍以備之。

李吉略由山,戰於城下,擒其將葉勝。

遣蔡邦光、楊彪掠竹山寨,與趙統制戰,擒其將鄭桂、莊俊。

秋,與蒙古漢軍萬戶怯必烈等,攻宋夔東,拔高一陽一、夔、巫等寨,擒守將嚴貴、竇世忠、趙興,因跨江為橋,以斷宋兵往來之路,宋兵來爭,戰卻之。

還攻牛頭城,以火箭焚其官捨民居。

十一月,遣蔡邦光略九君山,擒其將孫德、柳榮、趙威。

時宋以鮮汝忠、趙章易鎮開、達二州,而汝忠家屬尚留開。

文安曰:「達未易攻,若先拔開州,俘其家屬,以招汝忠,則達可不煩兵而下矣。」

乃遣蔡邦光率千戶呼延順等往攻開州,而盛兵駐蟠龍,以為聲援。

十二年正月,諸軍夜銜枚,薄開州城下,遣死士先登,斬關以入,及城中人知,則千戶景疇已立旗幟於城之絕頂矣。

宋軍潰散,擒趙章,而守將韓明父子猶率所部兵巷戰,力屈,亦就擒。

文安遷汝忠家屬於蟠龍,遣元帥王師能持檄往達州招之曰:「降則家屬得全,不降則闔城塗炭,汝宜早為計。」

汝忠遂遣趙榮來約降,王師能以兵入據其城。

汝忠率所部將士詣文安軍門降,悉還其妻孥財物。

趙章子桂楫,守師姑城,遣兵招之,亦降。

獨洋州龍爪城守將謝益固守,併力攻之,擒統制王慶,益棄城走。

於是遣元帥李吉、嵇永興,千戶王新德等,將兵以鮮汝忠往招由山等處八城,皆望風迎降,凱還。

遣經歷陳德勝以鮮汝忠、趙桂楫等十餘人獻捷京師。

帝悅,加授文安驃騎衛上將軍,兼宣撫使,賜鈔一千錠;文粲加授鎮國上將軍。

文安尋遣其兄子應之,往招都勝、茂竹、廣福三城,自將大軍,以為聲援,皆降之。

秋七月,兵至東勝城,宋將蒲濟川降。

進攻梁山,宋將袁世安堅守。

文安焚其外城,梁山軍恃忠勝軍為固,力攻拔之,殺守將王智,擒部轄景福。

圍梁山四十日,世安隨方備御,竟不降。

文安乃移兵攻萬州之牛頭城,殺守將何威,遷其民,進圍萬州。

守將上官夔戰守甚力,文安乃遣監軍楊應之、鎮撫彭福壽會東川行院兵,出小江口以牽制援兵,果與之遇,戰敗之,擒總管李皋、花茂實等。

萬州固守不下,文安乃解圍去。

攻石城堡,諭降守將譚汝和;攻雞冠城,諭降守將杜賦;又招石馬、鐵平、小城、三聖、油木、牟家、下隘等城。

冬,進白帝城,夔帥張起巖堅守不出,文安以師老,乃還。

宋都統戈德復據開州,文安乃築城神仙山以一逼一之,令元帥蔡邦光、萬戶紀天英屯守。

十三年,進階金吾衛上將軍,賜玉帶一。

夏,朝廷遣安西王相李德輝經畫東川課程,宋梁山守將袁世安遣使約降。

文安以白德輝,德輝大喜,即遣文安將兵,奉王旨往招之,世安遂降。

秋七月,進軍攻萬州。

遣經歷徐政諭守臣上官夔降,夔不從,圍之數匝,逾月,攻拔外城。

夔守張起巖來救,遣鎮撫彭福壽迎擊,破之,盡殺其舟師,俘其將宋明。

萬州奪氣,文安復傳王旨,諭夔使降,夔終不屈。

文安盡銳攻城,潛遣勇士梯城宵登,斬關而入,夔巷戰而死。

萬州既定,遣使招鐵檠、三寶兩城守將楊宜、黎拱辰降,分兵略施州,擒統制薛忠。

會大雪,遣蔡邦光夜攻,殺守帥何艮,奪其城。

十四年夏,進兵攻鹹淳府,時宋以六郡鎮撫使馬坤為守,文安與坤同里閈,諭之使降,坤不從,乃列柵攻城。

冬十二月,潛遣勇士躡雲梯宵登,斬關納外兵,坤悉力巷戰,達州安一撫使鮮汝忠與宋兵力戰死。

比曉,宋兵大敗,坤力屈就擒。

十五年,進兵攻紹慶,守將鮮龍迎敵。

二月,潛遣勇士,夜以梯沖攻破其北門,鮮龍大驚,收散卒力戰,兵敗就擒。

蜀境已定,獨夔堅守不下。

朝廷命荊湖都元帥達海由巫峽進兵取夔州,而西川劉僉院挾夔守將親屬往招之。

文安乃遣元帥王師能將舟師與俱,張起巖竟以城降。

夏,入覲,文安以所得城邑繪圖以獻,帝勞之曰:「汝攻城略地之功,何若是多也!」擢四川南道宣慰使,解白貂裘以賜之。

十七年,遣辯士王介諭降散一毛一諸洞蠻,以散一毛一兩子入覲,因進言曰:「元帥蔡邦光,昔征散一毛一蠻而死,可念也。」

帝曰:「散一毛一既降而殺之,其何以懷遠!」乃擢蔡邦光之子,升為管軍總管,佩虎符,賜散一毛一兩子金銀符各一,並賜其酋長以金虎符。

遙授文安參知政事,行四川南道宣慰使。

十九年春,入覲,擢龍一虎衛上將軍、中書左丞,行江西省事,到官逾月,以疾卒。

子艮之,襲佩虎符,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歷湖南宣慰副使,岳州路總管,卒。

○劉整

劉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鄧州穰城。

整沉毅有智謀,善騎射。

金亂,入宋,隸荊湖制置使孟珙麾下。

珙攻金信一陽一,整為前鋒,夜縱驍勇十二人,渡塹登城,襲擒其守,還報。

珙大驚,以為唐李存孝率十八騎拔洛一陽一,今整所將更寡,而取信一陽一,乃書其旗曰賽存孝。

累遷潼川十五軍州安一撫使,知瀘州軍州事。

整以北方人扞西邊有功,南方諸將皆出其下,呂文德忌之,所畫策輒擯沮,有功輒掩而不白,以俞興與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圖整。

興以軍事召整,不行,遂誣構之,整遣使訴臨安,又不得達。

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將見殺,整益危不自保,乃謀款附。

中統二年夏,整籍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入附。

世祖嘉其來,授夔府行省,兼安一撫使,賜金虎符,仍賜金銀符以給其將校之有功者。

俞興攻瀘州,整出寶器分士卒,激使戰,戰數十合,敗之。

復遣使以宋所賜金字牙符及佩印入獻,請益屯兵、厚儲積為圖宋計。

三年,入朝,授行中書省於成都、潼川兩路,賜銀萬兩,分給軍士之失業者,仍兼都元帥,立寨諸山,以扼宋兵。

同列嫉整功,將謀陷之,整懼,請分帥潼川。

七月,改潼川都元帥,宣課茶鹽以餉軍。

四年五月,宋安一撫高達、溫和進一逼一成都,整馳援之。

宋兵聞賽存孝至,遁去。

將搗潼川,又與整遇於錦江而敗。

至元三年六月,遷昭武大將軍、南京路宣撫使。

四年十一月,入朝,進言:「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

臣願效犬馬勞,先攻襄一陽一,撤其扞蔽。」

廷議沮之。

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

聖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邪!」世祖曰:「朕意決矣。」

五年七月,遷鎮國上將軍、都元帥。

九月,偕都元帥阿術督諸軍,圍襄一陽一,城鹿門堡及白河口,為攻取計。

率兵五萬,鈔略沿江諸郡,皆嬰城避其銳,俘人民八萬。

六年六月,擒都統唐永堅。

七年三月,築實心台於漢水中流,上置一弩一砲,下為石囤五,以扼敵船。

且與阿術計曰:「我一精一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

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

乘驛以聞,制可。

既還,造船五千艘,日練水軍,雖雨不能出,亦畫地為船而習之,得練卒七萬。

八月,復築外圍,以遏敵援。

八年五月,宋帥範文虎遣都統張順、張貴,駕輪船,饋襄一陽一衣甲,邀擊,斬順,獨貴得入城。

九月,升參知河南行中書省事。

九年正月,加諸翼漢軍都元帥。

襄一陽一帥呂文煥登城觀敵,整躍馬前曰:「君昧於天命,害及生靈,豈仁者之事!而又齷齪不能戰,取羞於勇者,請與君決勝負。」

文煥不答,伏一弩一中整。

三月,破樊城外郭,斬首二千級,擒裨將十六人。

諜知文煥將遣張貴出城求援,乃分部戰艦,縛草如牛狀,傍漢水,綿亙參錯,眾莫測所用。

九月,貴果夜出,乘輪船,順流下走,軍士覘知之,傍岸爇草牛如晝,整與阿術麾戰艦,轉戰五十里,擒貴於櫃門關,餘眾盡殺之。

十一月,詔統水軍四萬戶。

宋荊湖制置李庭芝以金印牙符授整漢軍都元帥、盧龍軍節度使,封燕郡王,為書,使永寧僧持送整所,期以間整。

永寧令得之,驛以聞於朝,敕張易、姚樞雜問。

適整至自軍,言宋怒臣畫策攻襄一陽一,故設此以殺臣,臣實不知。

詔令整復書謂:「整受命以來,惟知督厲戎兵,舉垂亡孤城耳。

宋若果以生靈為念,當重遣信使,請命朝廷,顧為此小數,何益於事!」時圍襄一陽一已五年,整計樊、襄脣齒也,宜先攻樊城。

樊城人以柵蔽城,斬木列置江中,貫以鐵索。

整言於丞相伯顏,令善水者斷木沉索,督戰艦趨城下,以回回砲擊之,而焚其柵。

十年正月,遂破樊城,屠之。

遣唐永堅入襄一陽一,諭呂文煥,乃以城降。

上功,賜整田宅、金幣、良馬。

整入朝,奏曰:「襄一陽一破,則臨安搖矣。

若將所練水軍,乘勝長驅,長江必皆非宋所有。」

遂改行淮西樞密院事,駐正一陽一,夾淮而城,南一逼一江,斷其東西衝。

十一年,升驃騎衛上將軍、行中書左丞。

宋夏貴悉水軍來攻,破之於大人洲。

十二年正月,詔整別將兵出淮南。

整銳欲渡江,首將止之,不果行。

丞相伯顏入鄂,捷至,整失聲曰:「首帥止我,顧使我成功後人,善作者不必善成,果然!」其夕,憤惋而卒,年六十三。

贈龍一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謚武敏。

子垣,嘗從父戰敗昝萬壽於通泉;埏,管軍萬戶;均,榷茶提舉;垓,都元帥。

孫九人,克仁,知房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