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命中書參知政事七十往諭孛羅帖木兒罷兵還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清史稿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二十一年春正月癸丑朔,詔赦天下。

命中書參知政事七十往諭孛羅帖木兒罷兵還鎮,復遣使往諭察罕帖木兒,亦令罷兵。

孛羅帖木兒縱兵掠冀寧等處,察罕帖木兒以兵拒之,故有是命。

庚申,太一陰一犯歲星。

乙丑,河南賊犯杞縣,察罕帖木兒討平之。

丁卯,李思齊進兵平伏羌縣等處。

癸酉,石州大風拔木,六畜俱鳴,民所持槍,忽生火焰,抹之即無,搖之即有。

二月癸未朔,填星退犯太微垣。

甲申,同僉樞密院事迭裡帖木兒復永平、灤州等處。

己丑,察罕帖木兒駐兵霍州,攻孛羅帖木兒。

壬寅,太一陰一犯天江。

是月,江南行台侍御史八撒剌不花殺廣東廉訪使完者篤、副使李思誠、僉事迭麥赤,以兵自衛,據廣州。

時八撒剌不花以廉訪使久居廣東,專恣自用,詔乃以完者篤等為廉訪司官,而除八撒剌不花侍御史。

八撒剌不花不受命,怒完者篤等代己,即誣以罪,盡殺之,惟廉訪使董鑰哀請得免。

三月丙辰,太一陰一犯井宿。

癸酉,察罕帖木兒調兵討永城縣,又駐兵宿州,擒賊將梁綿住。

庚辰,熒惑犯鬼宿。

是月,張士誠海運糧一十一萬石至京師。

孛羅帖木兒罷兵還,遣脫列伯等引兵據延安,以謀入陝。

張良弼出南山義谷,駐藍田,受節制於察罕帖木兒。

良弼又一陰一結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定住,聽丞相帖裡帖木兒調遣,營於鹿台。

夏四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是月,以張良弼為陝西行省參知政事。

察罕帖木兒遣其子副詹事擴廓帖木兒貢糧至京師,皇太子親與定約,遂不復疑。

五月癸丑,四川明玉珍陷嘉定等路,李思齊遣兵擊敗之。

壬戌,太一陰一犯房宿。

癸酉,太白犯軒轅。

甲戌,熒惑犯太白。

乙亥,察罕帖木兒以兵侵孛羅帖木兒所守之地。

是月,李思齊受李武、崔德等降。

六月乙未,熒惑、歲星、太白聚於翼宿。

丙申,察罕帖木兒總兵討山東,發晉軍,下井陘,出邯鄲,過磁、相、懷、衛,逾白馬津,發其軍之在汴梁者繼之,水陸並進。

戊戌,太一陰一犯雲雨。

甲辰,太白晝見。

秋七月辛亥,察罕帖木兒平東昌。

己巳,沂州西北有赤氣蔽天如血。

是月,察罕帖木兒進兵復冠州。

八月乙酉,大同路北方夜有赤氣蔽天,移時方散。

庚子,以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兒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癸卯,大明兵取江州路。

時偽漢陳友諒據江州為都,至是退都武昌。

是月,察罕帖木兒遣其子擴廓帖木兒、閻思孝等,會關保、虎林赤等,將兵由東河造浮橋以濟,賊以二萬餘眾奪之,關保、虎林赤且戰且渡,拔長清,討東平,東平偽丞相田豐遣崔世英等出戰,大破之。

乃遣使招諭田豐,豐降,東平平,令豐為前鋒,從大軍東討。

棣州俞寶降,東平王士誠、東昌楊誠等皆降,魯地悉定。

進兵濟南,劉珪降,遂圍益都。

九月戊午,一陽一翟王阿魯輝帖木兒伏誅。

阿魯輝帖木兒以宗親,見天下盜賊並起,遂乘間隙,肆為異圖,詔少保、知樞密院事老章率諸軍討之。

老章遂敗其眾,尋為部將同知太常禮儀院事脫歡所擒,送闕下,詔誅之。

於是詔加老章太傅、和寧王,以阿魯輝帖木兒之弟忽都帖木兒襲封一陽一翟王。

宗王囊加、玉樞虎兒吐華與脫歡悉議加封。

壬戌,四川賊兵陷東川郡縣,李思齊調兵擊之。

壬申,命孛羅帖木兒於保定以東,河間以南,從便屯種。

是月,命兵部尚書徹徹不花、侍郎韓祺征海運糧於張士誠。

大明取建昌、饒州二路。

冬十月癸巳,絳州有赤氣見北方如火。

以察罕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等處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御史台中丞。

察罕帖木兒調參知政事陳秉直、劉珪等守禦河南。

十一月戊申朔,溫州樂清縣雷。

庚戌,太一陰一犯建星。

癸亥,太一陰一犯井宿。

戊辰,黃河自平陸三門磧下至孟津,五百餘里皆清,凡七日。

命秘書少監程徐祀之。

壬申,太一陰一犯氐宿。

是月,察罕帖木兒、李思齊遣兵圍鹿台,攻張良弼,詔和解之,俾各還信地,兵乃解。

是歲,京師大饑,屯田成,收糧四十萬石。

賜司農丞胡秉彝尚尊、金幣,以旌其功。

二十二年春正月戊申朔,太白犯建星。

甲寅,詔李思齊討四川,張良弼平襄漢。

時兩軍不和,故有是命。

乙卯,填星退犯左執法。

庚申,大明取江西龍興諸路。

時江西諸路皆陳友諒所據。

丁卯,詔以太尉完者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

仍命察罕帖木兒屯種於陝西。

申諭李思齊、張良弼等各以兵自效。

以也先不花為中書右丞。

二月丁丑朔,盜殺陝西行省右丞塔不歹。

己卯,太白犯壘壁陣。

乙酉,彗星見於危宿,光芒長丈餘,色青白。

丁酉,彗星犯離宮西星,至二月終,光芒長二丈餘。

是月,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奉詔諭李思齊討四川。

時思齊退保鳳翔,使至,思齊進兵益門鎮;使還,思齊復歸鳳翔。

三月戊申,彗星不見星形,惟有白氣,形曲竟天,西指掃大角。

壬子,彗星行過太一陽一前,惟有星形,無芒,在昴宿,至戊午始滅。

甲寅,四川明玉珍陷雲南省治,屯金馬山,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車力帖木兒等擊敗之,擒明玉珍弟明二。

己未,御史大夫老的沙辭職,不許。

是月,命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位第一,加太尉。

張良弼受節制於孛羅帖木兒。

李思齊遣兵攻良弼,至於武功,良弼以伏兵大破之。

夏四月丙子朔,長星見,其形如練,長數十丈,在虛、危之間,後四十餘日乃滅。

丁亥,熒惑離太一陽一三十九度,不見,當出不出。

己丑,詔諸王、駙馬、御史台各衙門,不許占匿人民不當差役。

乙未,賊新橋張陷安州,孛羅帖木兒來請援兵。

是月,紹興路大疫。

五月乙巳朔,泉州賽甫丁據福州路,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擊敗之,餘眾航海還據泉州。

福建行省參知政事陳有定復汀州路。

己未,中書參知政事陳祖仁上章,乞罷修上都宮闕。

辛酉,太一陰一犯建星。

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

是月,張士誠海運糧一十三萬石至京師。

六月辛巳,彗星見紫微垣,光芒長尺餘,東南指,西南行。

戊子,彗星光芒掃上宰。

田豐及王士誠刺殺察罕帖木兒,遂走入益都城,眾乃推察罕帖木兒之子擴廓帖木兒為總兵官,復圍益都。

詔贈察罕帖木兒推誠定遠宣忠亮節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謚獻武,食邑沈丘縣;令河南、山東等處立廟,長吏歲時致祭。

其父司徒阿都溫賜良田二百頃;其子擴廓帖木兒授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等處行樞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一應軍馬,並聽節制。

仍詔諭其將士曰:「凡爾將佐,久為察罕帖木兒從事,惟恩與義,實同骨肉,視彼逆一黨一,不共戴天,當力圖報復,以伸大義。」

己亥,益都賊兵出戰,擴廓帖木兒生擒六百餘人,斬首八百餘級。

秋七月乙卯,彗星滅跡。

丙辰,熒惑見西方,須臾,成白氣如長蛇,光炯有文,橫亙中天,移時乃滅。

是月,河決范一陽一縣,漂民居。

八月己亥,擴廓帖木兒言:「孛羅帖木兒、張良弼據延安,掠黃河上下,欲東渡以奪晉寧,乞賜詔諭。」

癸巳,太一陰一犯畢宿。

九月癸卯朔,劉福通以兵援田豐,至火星埠,擴廓帖木兒遣關保邀擊,大破之。

甲辰,以山北廉訪司權置於惠州。

丁未,太白犯亢宿。

己酉,太一陰一犯斗宿。

癸亥,歲星犯軒轅。

丙寅,熒惑犯鬼宿。

戊辰,以也速為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依前總兵,撫安迤東郡縣。

己巳,有流星如酒杯,色青白,光明燭地。

熒惑犯鬼宿積一屍一氣。

冬十月壬申朔,江西行省平章朵列不花移檄討八撒剌不花。

時朵列不花分省便州,適邵宗愚陷廣州,執八撒剌不花,殺之。

甲戌,孛羅帖木兒南侵擴廓帖木兒所守之地,遂據真定路。

己卯,太一陰一犯牛宿。

丁亥,辰星犯亢宿。

戊子,太一陰一犯畢宿。

十一月乙巳,擴廓帖木兒復益都,田豐等伏誅。

自擴廓帖木兒既襲父職,身率將士,誓必復仇,人心亦思自奮,圍城益急。

賊悉力拒守,乃以壯士一穴一地通道而入,遂克之,盡誅其一黨一,取田豐、王士誠之心以祭察罕帖木兒。

庚戌,擴廓帖木兒遣關保復莒州,山東悉平。

庚申,詔授擴廓帖木兒太尉、銀青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太子詹事,便宜行一事,襲總其父兵;將校、士卒,論賞有差;察罕帖木兒父阿魯溫進封汝一陽一王,察罕帖木兒改贈宣忠興運弘仁效節功臣,追封穎川王,改謚忠襄。

癸亥,四川賊兵陷清州。

十二月壬辰,太一陰一犯角宿。

庚子,以中書平章政事佛家奴為御史大夫。

是歲,樞密副使李士瞻上疏極言時政,凡二十條:一曰悔己過,以詔天下;二曰罷造作,以快人心;三曰御經筵,以講聖學;四曰延老成,以詢治道;五曰去姑息,以振乾剛;六曰開言路,以求得失;七曰明賞罰,以厲百司;八曰公選舉,以息奔競;九曰察近幸,以杜一奸一弊;十曰嚴宿衛,以備非常;十一曰省佛事,以節浮費;十二曰絕濫賞,以足國用;十三曰罷各宮屯種,俾有司經理;十四曰減常歲計置,為諸宮用度;十五曰招集散亡,以實八衛之兵;十六曰廣給牛具,以備屯田之用;十七曰獎勵守令,以勸農務本;十八曰開誠佈公,以禮待籓鎮;十九曰分遣大將,急保山東;二十曰依唐廣寧故事,分道進取。

先是薊國公脫火赤上言乞罷三宮造作,帝為減軍匠之半,還隸宿衛,而造作如故,故士瞻疏首及之。

皇太子嘗坐清寧殿,分佈長席,列坐西番、高麗諸僧。

皇太子曰:「李好文先生教我儒書多年,尚不省其義。

今聽佛法,一一夜即能曉焉。」

於是頗崇尚佛學。

帝以讒廢高麗王伯顏帖木兒,立塔思帖木兒為王。

國人上書言舊王不當廢、新王不當立之故。

初,皇后奇氏宗族在高麗,恃一寵一驕橫,伯顏帖木兒屢戒飭不悛,高麗王遂盡殺奇氏族。

皇后謂太子曰:「爾年已長,何不為我報仇!」時高麗王昆弟有留京師者,乃議立塔思帖木兒為王,而以奇族子三寶奴為元子,以將作同知崔帖木兒為丞相,以兵萬人送之國,至鴨綠江,為高麗兵所敗,僅餘十七騎還京師。

詔加封唐撫州刺史南庭王危全諷為南庭忠烈靈惠王。

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朔,四川明玉珍僭稱皇帝,建國號曰大夏,紀元曰天統。

乙巳,大寧陷。

庚戌,歲星犯軒轅。

二月戊戌,太白晝見。

庚子,亦如之。

是月,擴廓帖木兒自益都領兵還河南,留鎖住以兵守益都,以山東州縣立屯田萬戶府。

三月辛丑朔,彗星見東方,經月乃滅。

詔中書平章政事一愛一不花分省冀寧,擴廓帖木兒遣兵據之。

丙午,大赦天下。

丁未,親試進士六十二人,賜寶寶、楊牴進士及第,余出身有差。

丙辰,太一陰一犯氐宿。

壬戌,大同路夜有赤氣亙天,中侵北斗。

是月,立廣西行中書省,以廉訪使也兒吉尼為平章政事。

時南方郡縣多陷沒,惟也兒吉尼獨保廣西者十五年。

立膠東行中書省及行樞密院,總制東方事。

以袁宏為參知政事。

是春,關先生余一黨一復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帖木兒擊降之。

夏四月辛丑,熒惑犯歲星。

孛羅帖木兒、李思齊互相交兵。

庚申,歲星犯軒轅。

是月,擴廓帖木兒遣貊高等以兵擊張良弼。

五月己巳朔,張士誠海運糧十三萬石至京師。

壬午,太白晝見。

甲午,亦如之。

乙未,熒惑犯右執法。

是月,爪哇遣使淡蒙加加殿進金錶,貢方物。

六月戊戌朔,孛羅帖木兒遣方脫脫迎匡福於彰德,擴廓帖木兒遣兵追之,敗還。

匡福遂據保定路。

己亥,擴廓帖木兒部將歹驢等駐兵藍田、七盤,李思齊攻圍興平,遂據盩厔。

孛羅帖木兒時奉詔進討襄漢,而歹驢阻道於前,思齊踵襲於後,乃請催督擴廓帖木兒東出潼關,道路既通,即便南討。

戊申,孛羅帖木兒遣竹貞等入陝西,據其省治。

時陝西行省右丞答失鐵木兒與行台有隙,且恐陝西為擴廓帖木兒所據,一陰一結於孛羅帖木兒,請竹貞入城,劫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兒及監察御史張可遵等印。

其後屢使召完者帖木兒,貞拘留不遣。

擴廓帖木兒遣部將貊高與李思齊合兵攻之,竹貞出降,遂從擴廓帖木兒。

庚戌,星隕於濟南龍山,入地五尺。

甲寅,詔授江南下第及後期舉人為路、府、州儒學教授。

乙卯,太白犯井宿。

丁巳,絳州有白虹二道,沖鬥牛間。

庚申,平一陽一路有白氣三道,一貫北極,一貫北斗,一貫天漢,至夜分乃滅。

壬戌,太白晝見,夜犯井宿。

秋七月戊辰朔,京師大雹,傷禾稼。

丁丑,以馬良為中書參知政事。

乙酉,太白晝見。

有星墜於慶元路西北,聲如雷,光芒數十丈,久之乃滅。

八月丁酉朔,倭人寇蓬州,守將劉暹擊敗之。

自十八年以來,倭人連寇瀕海郡縣,至是海隅遂安。

辛丑,擴廓帖木兒遣兵侵孛羅帖木兒所守之境。

壬寅,太白犯軒轅。

乙巳,太一陰一犯建星。

丁未,太白犯軒轅。

己酉,太白晝見。

丙辰,太一陰一犯畢宿。

沂州有赤氣亙天,中有白色如蛇形,徐徐西行,至夜分乃滅。

戊午,孛羅帖木兒言:「擴廓帖木兒踵襲父惡,有不臣之罪,乞賜處置。」

己未,太白晝見。

辛酉,太白犯歲星。

乙丑,太白犯右執法。

是月,大明兵與偽漢兵大戰於鄱一陽一湖,陳友諒敗績而死。

其子理自立,仍據武昌為都,改元德壽,大明兵遂進圍武昌。

九月丁卯朔,遣爪哇使淡蒙加加殿還國,詔賜其國主三珠金虎符及織金紋幣。

辛未,太白犯左執法。

乙亥,歲星犯右執法。

丁丑,辰星犯填星,丁亥,太白犯填星。

辰星犯亢宿。

是月,張士誠自稱吳王,來請命,不報。

遣戶部侍郎博羅帖木兒等征海運於張士誠,士誠不與。

冬十月丙申朔,青齊一方赤氣千里。

癸卯,太白犯氐宿。

甲辰,湖廣偽姚平章、張知院一陰一遣人言於擴廓帖木兒,設計擒殺偽漢主陳理及偽夏主明玉珍,不果。

己酉,監察御史米只兒海牙劾奏太傅太平罪狀,詔安置太平於陝西之西,仍拘收宣命並御賜等物。

戊午,太白犯房宿。

是月,擴廓帖木兒遣僉樞密院事任亮復安陸府。

孛羅帖木兒遣兵攻冀寧,至石嶺關,擴廓帖木兒大破走之,擒其將烏馬兒、殷興祖。

孛羅帖木兒軍由是不振。

十一月壬申,御史台臣言:「故右丞相脫脫有大臣之體,向在中書,政務修舉,深懼滿盈,自求引退,加封鄭王,固辭不受。

再秉鈞軸,克濟艱危,統軍進征,平徐州,收六一合,大功垂成,浮言構難,奉詔謝兵,就貶以沒。

已蒙錄用其子,還所籍田宅,更乞憫其勳舊,還其所授宣命。」

從之。

癸未,太一陰一犯軒轅,歲星犯左執法。

是歲,御史大夫老的沙與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得罪於皇太子,皆奔大同,孛羅帖木兒匿之營中。

二十四年春正月戊寅,太一陰一犯軒轅。

庚辰,保德州民家產豬一頭兩身。

二月壬子,歲星犯右執法。

癸丑,太一陰一犯西咸池。

是月,大明滅偽漢,其所據湖南北、江西諸郡皆降於大明。

三月乙亥,監察御史王朵列禿、崔卜顏帖木兒等諫皇太子勿親征。

辛卯,詔以孛羅帖木兒匿老的沙,謀為悖逆,解其兵權,削其官爵,候道路開通,許還四川田里。

孛羅帖木兒拒命不受。

夏四月甲午朔,命擴廓帖木兒討孛羅帖木兒。

乙未,太一陰一犯西咸池。

孛羅帖木兒悉知詔令調遣之事非出帝意,皆右丞相搠思監所為,遂令禿堅帖木兒舉兵向闕。

壬寅,禿堅帖木兒兵入居庸關。

癸卯,知樞密院事也速、詹事不蘭奚迎戰於皇后店。

不蘭奚力戰,也速不援而退,不蘭奚幾為所獲,脫身東走。

甲辰,皇太子率侍衛兵出光熙門,東走古北口,趨興、松。

乙巳,禿堅帖木兒兵至清河列營。

時都城無備,城中大震,令百官吏卒分守京城,使達達國師至其軍問故,以必得搠思監及宦官樸不花為對,詔慰解之,不聽。

丁未,詔屏搠思監於嶺北,竄樸不花於甘肅,執而與之。

復孛羅帖木兒前官,仍總兵。

以也速為左丞相。

庚戌,禿堅帖木兒陳兵自健德門入,覲帝於延春閣,慟哭請罪,帝就宴賚之。

加孛羅帖木兒太保,依前守禦大同,禿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

辛亥,禿堅帖木兒軍還。

皇太子至路兒嶺。

詔追及之,還宮。

癸丑,太白犯井宿。

五月甲子朔,黃河清。

戊辰,擴廓帖木兒奉命討孛羅帖木兒,屯兵冀寧,其東道以白鎖住領兵三萬,守禦京師,中道以貊高、竹貞領兵四萬,西道以關保領軍五萬,合擊之。

關保等兵一逼一大同,孛羅帖木兒留兵守大同,而自率兵與禿堅帖木兒、老的沙復大舉向闕。

甲戌,太白犯鬼宿。

乙亥,又犯積一屍一氣,歲星犯右執法。

六月癸卯,三星晝見,白氣橫突其中。

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見南方,光如晝。

丁未,大星隕,照夜如晝,及旦,黑氣晦暗如夜。

甲寅,白鎖住以兵至京師,請皇太子西行。

丁巳,太白犯右執法。

是月,保德州黃龍見井中。

秋七月癸亥,太白與歲星合於翼宿。

甲子,歲星犯左執法。

丙戌,孛羅帖木兒前鋒軍入居庸關,皇太子親率軍御於清河,也速軍於昌平,軍士皆無鬥志。

皇太子馳還都城,白鎖住引兵入平則門。

丁亥,白鎖住扈從皇太子出順承門,由雄、霸、河間,取道往冀寧。

戊子,孛羅帖木兒駐兵健德門外,與禿堅帖木兒、老的沙入見帝於宣文閣,訴其非罪,皆泣,帝亦泣,乃賜宴。

孛羅帖木兒欲追襲皇太子,老的沙止之。

庚寅,詔以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左丞相,老的沙為中書平章政事,禿堅帖木兒為御史大夫,其部屬布列省台百司。

以也速知樞密院事。

詔諭:「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俱朕股肱,視同心膂,自今各棄宿忿,弼成大勳。」

是月,大明兵取廬州路。

八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乙未,熒惑犯鬼宿。

壬寅,詔以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節制天下軍馬。

乙巳,皇太子至冀寧。

乙卯,張士誠自以其弟士信代達識帖睦邇為江浙行省左丞相。

是月,孛羅帖木兒請誅狎臣禿魯帖木兒、波迪哇兒禡,罷三宮不急造作,沙汰宦官,減省錢糧,禁止西番僧人好事。

九月辛酉朔,宦官思龍宜潛送宮女伯忽都出自順承門,以達於皇太子。

乙丑,太白晝見。

癸酉,夜,天西北有紅光,至東而散。

甲申,太一陰一犯軒轅。

是月,大明兵取中興及歸、峽、潭、衡等路。

冬十月丙午,太一陰一犯畢宿。

己酉,太一陰一犯井宿。

己未,詔皇太子還京師。

命也速、老的沙分道總兵。

十二月乙卯,太一陰一犯太白。

二十五年春正月癸亥,封李思齊為許國公。

丙寅,太白晝見。

戊辰,亦如之。

己巳,大明兵取寶慶路,守將唐隆道遁走。

偽漢守將熊天瑞以贛州及韶州、南雄降於大明。

甲戌,太白犯建星。

壬午,監察御史孛羅帖木兒、賈彬等辯明哈麻、雪雪之罪。

二月辛丑,汴梁路見日傍有一月一星。

丙午,太一陰一犯填星。

戊午,皇太子在冀寧,命甘肅行省平章政事朵兒只班以岐王阿剌乞兒軍馬,會平章政事臧卜、李思齊,各以兵守寧夏。

三月庚申,皇太子下令於擴廓帖木兒軍中曰:「孛羅帖木兒襲據京師,余既受命總督天下諸軍,恭行顯罰,少保、中書平章政事擴廓帖木兒,躬勒將士,分道進兵,諸王、駙馬及陝西平章政事李思齊等,各統軍馬,尚其奮義戮力,剋期恢復。」

丙寅,孛羅帖木兒幽置皇后奇氏於諸色總管府。

丁卯,命老的沙、別帖木兒並為御史大夫。

戊辰,太白犯壘壁陣。

夏四月庚寅,孛羅帖木兒至諸色總管府見皇后奇氏,令還宮取印章,作書遺皇太子,遣內侍官完者禿持往冀寧,復出皇后,幽之。

乙巳,關保等兵進圍大同。

壬子,熒惑犯靈台。

乙卯,關保入大同。

五月辛酉,熒惑犯太微垣。

甲子,京師天雨氂,長尺許,或言於帝曰:「龍絲也。」

命拾而祀之。

乙亥,大明兵破安陸府,守將任亮迎戰,被執。

己卯,大明兵破襄一陽一路。

是月,侯卜延答失奉威順王自雲南經蜀轉戰而出,至成州,欲之京師,李思齊俾屯田於成州。

六月戊子朔,以黎安道為中書參知政事。

辛丑,湖廣行省左丞周文貴復寶慶路。

乙巳,皇后奇氏自幽所還宮。

乙卯,以太尉火你赤為御史大夫。

是月,皇太子加李思齊銀青榮祿大夫、邠國公、中書平章政事、皇太子詹事,兼四川行樞密院事、虎符招討使。

分中書四部。

秋七月丁丑,填星、歲星、熒惑聚於角、亢。

己卯,太一陰一犯畢宿。

乙酉,孛羅帖木兒伏誅,禿堅帖木兒、老的沙皆遁走。

丙戌,遣使函孛羅帖木兒首往冀寧,召皇太子還京師。

大赦天下。

黎安道、方脫脫、雷一聲皆伏誅。

是月,京師大水。

河決小流口,達於清河。

八月丁亥朔,京城門至是不開者三日。

竹貞、貊高軍至城外,命軍士緣城而上,碎平則門鍵,悉以軍入,占民居,奪民財。

乙未,太一陰一犯建星。

己亥,太一陰一犯壘壁陣。

癸卯,詔命皇太子分調將帥,戡定未復郡邑,即還京師,行一事之際,承製用人,並准正授。

丁未,皇后弘吉剌氏崩。

壬子,以洪寶寶、帖古思不花、捏烈禿並為中書平章政事。

九月,擴廓帖木兒扈從皇太子至京師。

丁丑,太一陰一犯井宿。

壬午,詔以伯撒裡為太師、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擴廓帖木兒為太尉、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同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詹事。

是月,以方國珍為淮南行省左丞相,分省慶元。

冬十月辛卯,熒惑犯天江。

壬寅,以哈剌章為知樞密院事。

丁未,益王渾都帖木兒、樞密副使觀音奴擒老的沙,誅之。

禿堅帖木兒以余兵往八兒思之地,命嶺北行省左丞相山僧及知樞密院事魏賽因不花同討之。

戊申,以資政院使禿魯為御史大夫。

己酉,熒惑犯斗宿。

太一陰一犯右執法。

庚戌,太一陰一犯太微垣。

閏月庚申,以賓國公五十八為知樞密院事。

詔張良弼、俞寶、孔興等悉聽調於擴廓帖木兒。

戊辰,太白、辰星、熒惑聚於斗宿。

太一陰一犯畢宿。

辛未,詔封擴廓帖木兒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征,總制關陝、晉冀、山東等處並迤南一應軍馬,諸王各一愛一馬應該總兵、統兵、領兵等官,凡軍民一切機務、錢糧、名爵、黜陟、予奪,悉聽便宜行一事。

壬申,太白犯辰星。

辛巳,以脫脫木兒為中書右丞,達識帖木兒為參知政事。

十一月己丑,太白犯熒惑,太一陰一犯壘壁陣。

丙申,太一陰一犯畢宿。

癸卯,太一陰一犯太微垣。

是月,大明兵取泰州。

時泰州、通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泗州、濠州、安豐諸郡,皆張士誠所據。

十二月乙卯,詔立次皇后奇氏為皇后,改奇氏為肅良合氏,詔天下,仍封奇氏父以上三世皆為王爵。

癸亥,太一陰一犯畢宿。

以帖林沙為中書參知政事。

庚午,歲星掩房宿。

辛未,太一陰一犯右執法。

是月,禿堅帖木兒伏誅。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