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事母李氏以孝聞。母有疾,庸夜禱北辰,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

清史稿

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

王庸,字伯常,雄州歸信人。

事母李氏以孝聞。

母有疾,庸夜禱北辰,至叩頭出一血,母疾遂愈。

及母卒,哀毀幾絕,露處墓前,旦夕悲號。

一夕,雷雨暴至,鄰人持寢席往,欲蔽之,見庸所坐臥之地獨不沾濕,鹹歎異而去。

復有蜜蜂數十房,來止其家,歲得蜜蠟,以供祭祀。

黃贇,字止敬,臨江人。

父君道,延祐間求官京師,留贇江南。

時贇年幼,及既長,聞其父娶後妻居永平,乃往省之,則父歿已三年矣。

庶母聞贇來,盡挾其貲去,更嫁,拒不見贇。

贇號哭語人曰:「吾之來,為省吾父也。

今不幸吾父已歿,思奉其柩歸而窆之,莫知其墓。

苟得見庶母示以葬所,死不恨矣,尚忍利遺財邪!」久之,聞庶母居海濱,亟裹糧往。

庶母復拒之,三日不納。

庶母一之弟憐之,與偕至永平屬縣樂亭求父墓,又弗得。

贇哭禱於神,一夕夢老父以杖指葬處曰:「見片磚即可得。

明日就其地求之,庶母一之弟曰:「真是已,斂時有某物可驗。」

啟朽棺,得父骨以歸。

石明三者,與母居余姚山中。

一日明三自外歸,覓母不見,見壁穿而臥內有三虎子,知母為虎所害。

乃盡殺虎子,礪巨斧立壁側,伺母虎至,斫其腦裂而死。

復往倚岩石傍,執斧伺候,斫殺牡虎。

明三亦立死不僕,張目如生,所執斧牢不可拔。

劉琦,岳州臨湘人。

生二歲而母劉氏遭亂陷於兵,琦獨事其父。

稍長,思其母不置,常歎曰:「人皆有母,而我獨無!」輒歔欷泣下。

及冠,請於父,往求其母。

遍歷河之南北、淮之東西,數歲不得。

後求得於池州之貴池,迎以歸養。

其後十五年而父歿,又三年而母歿,終喪猶蔬食。

有司上其事,旌表其門曰「孝義」。

劉源,歸德中牟人。

母吳氏,年七十餘,病甚不能行。

適兵火起,且延至其家,鄰里俱逃,源力不能救,乃呼天號泣,趨入抱母,為火所焚而死。

祝公榮,字大昌,處州麗水人。

隱居養親,事母甚孝。

母歿,居喪盡禮。

灶突失火,公榮力不能救,乃伏棺悲哭,其火自滅,鄉里異之。

塑二親像於堂,朝夕事之如事生焉。

陸思孝,紹興山一陰一樵者,一性一至孝。

母老病痢,思孝醫禱久之,不效。

思孝方欲刲股肉為糜以進,忽夢寐間怳若有神人者授以藥劑,思孝得而異之,即以奉母,其疾遂愈。

姜兼,嚴州淳安人。

七歲而孤,與二兄養母至孝。

母死,兼哀慕幾絕。

既葬,獨居墓下,朝夕哭奠,寂焉荒山中,躬自樵爨,蔬食飲水,一衰麻寒暑不易。

同裡陳氏、戴氏子不能事其父母,聞兼之行,慚感而悔,皆迎養焉。

胡伴侶,鈞州密縣人。

其父實嘗患心疾數月,幾死,更數醫俱莫能療。

伴侶乃齋沐焚香,泣告於天,以所佩小刀於右脅傍刲其皮膚,割脂一片,煎藥以進,父疾遂瘳,其傷亦旋愈。

朝廷旌表其門。

王士弘,延安中部人。

父摶有疾,士弘傾家貲求醫,見醫即拜,遍禱諸神,叩額成瘡。

父歿,哀毀盡禮,廬墓三年,足未嘗至家。

墓廬上有奇鵲來巢,飛鳥翔集,與士弘親近,若相狎然,眾鹹異之。

終喪,復建祠於塋前,朔望必往奠祭,雖風雨不廢也。

有司上其事於朝,旌表之。

何從義,延安洛川人。

祖良、祖母李氏偕亡,從義廬於墓側,旦夕哀慕,不脫絰帶,不食菜果,惟啖疏食而已。

事父世榮、母王氏,孝養尤至。

伯祖溫、伯祖母郝氏,叔祖恭、叔祖母賀氏,叔祖讓、叔祖母姜氏,叔父珍、叔母光氏,皆無子。

比其亡也,從義鹹為治葬,築高墳,祭奠以禮,時人義之。

哈都赤,大都固安州人。

天一性一篤孝。

幼孤,養母,母嘗有疾,醫治不痊,哈都赤礪其所佩小刀,拜天泣曰:「慈母生我劬勞,今當捐身報之。」

乃割開左脅,取肉一片,作羹進母,母曰:「此何肉也?其甘如是!」數日而病癒。

高必達,建昌人。

五歲時,父明大忽棄家遠遊,莫知所適。

必達既長,晝夜哀慕,乃娶妻以養母,而歷往四方求其父。

十餘年不得見,心愈悲。

忽相傳黃州全真道院中有虛明子者,學道三十年矣,本姓高氏,建昌人也,匿姓名為道人云。

必達詢問,知為父,即往拜之,具言家世,及己之所生歲月,大父母一之喪葬始末,因哀號叩頭不已。

虛明猶瞑坐不顧,久之,斥曰:「我非汝父,不去何為?」

必達留侍左右不少懈,辭氣哀惻可矜。

其徒謂虛明曰:「師有子如此,忍弗歸乎?」

虛明不得已,乃還家。

必達孝養篤至,鄉里稱之。

曾德,漁一陽一人,宗聖公五十七代孫。

母早亡,父仲祥再娶左氏。

仲祥游襄一陽一,樂其土俗,因攜左氏家焉。

亂兵陷襄一陽一,遂失左氏。

德遍往南土求之,五年乃得於廣海間,奉迎以歸,孝養甚至。

有司以聞,詔旌復其家。

靳昺,字克昌,絳州曲沃人。

兄榮為奎章閣承製學士,奉母王氏官於朝。

母歿,昺與兄榮護喪還家。

至平定,大雷雨,流水驟至,昺伏柩上,榮呼之避水,昺不忍捨去,遂為水所漂沒。

後得王氏柩於三里外,得昺一屍一於五里外。

詔賜《孝子靳昺碑》。

黃道賢,泉州人。

嫡母唐無子,道賢在襁褓而生母蘇以疾去。

既長,思念生母,屢請於父,得召之歸。

道賢竭力養二母,得其歡心。

父病篤,道賢晝夜奉湯藥,不離膝下,遍求良醫,莫效。

乃夜禱於天,願減己一紀之算,以益父壽,其父遂愈。

至元統二年乃歿,果符一紀之數。

道賢居喪盡禮,負土築墳,廬於墓側,疏食終制。

至元二年,有司上其事,旌其門曰「孝子黃氏之門」。

史彥斌,邳州人。

嗜學,有孝行。

至正十四年,河溢,金鄉、魚台墳墓多壞。

彥斌母卒,慮有後患,乃為厚棺,刻銘曰「邳州沙河店史彥斌母柩」,仍以四鐵環釘其上,然後葬。

明年,墓果為水所漂,彥斌縛草為人,置水中,仰天呼曰:「母棺被水,不知其處,願天矜憐哀子之心,假此芻靈,指示母棺。」

言訖,涕泣橫流,乃乘舟隨草人所之。

經十餘日,行三百餘里,草人止桑林中,視之,母柩在焉,載歸復葬之。

張紹祖,字子讓,穎州人。

讀書力學,以孝行聞於朝,特授河南路儒學教授。

至正十五年,奉父避兵山間,賊至,執其父將殺之,紹祖泣曰:「吾父耆德善人,不當害,請殺我以代父死。

且若等非父母所生乎,何忍害人父也!」賊怒,以戈擊之,戈應手挫鈍,因感而相謂曰:「此真孝子,不可害。」

乃釋之。

李明德,瑞州路上高縣人。

讀書有志一操一,孝行篤至。

至正十四年,亂兵陷袁州,因抄掠上高。

兵執其父欲殺之,明德泣告曰:「子豈不能代父乎,願勿害吾父也!」兵遂殺明德,而免其父,後以高壽終。

張緝,字士明,益都膠州人。

一性一孝友,能詩文。

至正七年,與兄紳、弟經同領鄉薦,由澤州儒學正轉泰州幕職,棄之,養親居揚州。

十五年,揚州亂,緝母姬氏方臥病,賊突入臥內,舉槍欲刺姬,緝以身蔽姬,槍中緝脅,三日而死。

魏敬益,字士友,雄州容城人。

一性一至孝,居母喪,哀毀骨立。

素好施與,有男一女失時者,出貲財為之嫁娶;歲凶,老弱之饑者,為糜以食之。

敬益有田僅十六頃,一日語其子曰:「自吾買四莊村之田十頃,環其村之民皆不能自給,吾深憫焉。

今將以田歸其人,汝謹守余田,可無餒也。」

乃呼四莊村民諭之曰:「吾買若等業,使若等貧不聊生,有親無以養,吾之不仁甚矣,請以田歸若等。」

眾聞,皆愕眙不敢受,強與之,乃受而言諸有司。

有司以聞於中書,請加旌表。

丞相賀太平歎曰:「世乃有斯人哉!」

湯霖,字伯雨,龍興新建人。

早喪父,事母至孝。

母嘗病熱,更數醫弗能效。

母不肯飲藥,曰:「惟得冰,我疾乃可愈。」

爾時天氣甚燠,霖求冰不得,累日號哭於池上。

忽聞池中戛戛有聲,拭淚視之,乃冰澌也。

亟取以奉母,其疾果愈。

孫抑,字希武,世居晉寧洪洞縣。

抑登進士第,歷仕至刑部郎中。

關保之變,挈父母妻子避兵平一陽一之柏村。

有亂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嚇抑母,求財不得,舉刃欲斫之。

抑亟以身蔽母,請代受斫,母乃得釋。

而抑父被虜去,不知所之。

或語之曰:「汝父被驅而東矣,然東軍得所掠民皆殺之,汝慎無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棄吾父乎?」

遂往,出入死地,屢瀕危殆,卒得父以歸。

石永,紹興新昌人。

一性一淳厚,事親至孝。

值亂兵掠鄉里,永父謙孫年八十,老不能行,永負父匿山谷中。

亂兵執其父,欲殺之,永亟前抱父請以身代,兵遂殺永而釋其父。

王克己,延安中部人。

父伯通歿,克己負土築墳,廬於墓側。

貊高縱兵暴掠,縣民皆逃竄,克己獨守墓不去。

家人呼之避兵,克己曰:「吾誓守墓三年,以報吾親,雖死不可棄也。」

遂不去。

俄而兵至,見其身衣衰絰,形容憔悴,曰:「此孝子也!」遂不忍害,竟終喪而歸。

劉思敬,延安宜君人。

事其繼母沙氏、杜氏,孝養之至,無異親母。

父年八十,兩目俱喪明,會亂兵剽掠其鄉,思敬負父避於巖一穴一中。

有兵至,欲殺思敬,思敬泣言曰:「我父老矣,又無目,我死不足惜,使我父何依乎?」

兵憐其孝,不忍殺,父子皆免於難。

呂祐,字伯通,晉安人。

至正二十六年,郡城破,有卒入其室,拔白刃脅其母林氏索財寶不得,揮刃欲斫母。

祐急以身蔽母,而奪其刃,手指盡裂,被傷仆地。

良久而蘇,開目視母曰:「母幸無恙,我死無憾矣。」

遂瞑目死。

周樂,溫州瑞安人。

宋狀元坦之後,父日成,通經能文。

海賊竊據溫州,拘日成置海舟上,樂隨往,事其父甚謹。

一日賊酋遣人沉日成於水,樂泣請曰:「我有祖母,幸留父侍養,請以己代父死。」

不聽,樂抱父不忍捨,遂同死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