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151--159: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圍爐夜話》151--159

圍爐夜話

151--159

151、粗糲能甘,紛華不染

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註解】

粗糲:粗服劣食。

紛華:聲色榮華。

【翻譯】

能夠粗服劣食而歡喜受之不棄,必然是有作為的人;能夠對聲色榮華不著於心的人,才能稱做優秀特殊的人。

152、性情執拗不可與謀,機趣流通如可言文

性情執拋之人,不可與謀事也;機趣流通之士,始可與言文也。

【註解】

執拋:固執乖戾。

機趣流通:天性趣味活潑無礙。

【翻譯】

性情十分固執而又乖戾的人,往往無法和他一起商量事情。

只有天性趣味活潑無礙的人,我們才可以和他談論文學之道。

153、凡事不必件件能,惟與古人心心印

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

【註解】

心心相印:心意想通。

【翻譯】

對於世間種種事情不必樣樣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對古人的心意徹底瞭解而心領神會。

154、人生無愧懟,霞光滿桑榆

夙夜所為,得毋抱慚於衾影;光陰已逝,尚期收效於桑榆。

【註解】

夙夜:早晚。

衾影:《宋史》蔡元定傳:「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

「無慚於衾影」是指獨處時沒有愧對於心的行為。

桑榆:指晚年。

【翻譯】

每天早晚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中暗中想來有愧於心的。

人生的光陰雖然已經逝去,但是總希望在晚年能看到一生的成就。

155、創業維艱,毋負先人

念祖考創家基,不知櫛風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貽後世;為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

【註解】

櫛風沐雨:形容工作辛苦,借風梳發,借雨洗頭。

貽:留。

【翻譯】

祖先創立家業,不知受過多少艱辛,經過多少努力,才能夠衣食暖飽,留下財產給後代子孫。

若要為子孫作長久的打算,除了讀書和耕田外,恐怕就沒有別的了,總希望他們能勤儉生活,不要辜負了先人的辛勞。

156、生時有濟於鄉里,死後有可傳之事

但作裡中不可少之人,便為於世有濟;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註解】

裡:鄉里。

【翻譯】

成為鄉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了。

在死後有足以為人稱道的事,這一生才算沒有虛度。

157、齊家先修身,讀書在明理

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註解】

齊家:治理家庭。

【翻譯】

治理家庭首先要將自己治理好,在言行方面一定要處處謹慎無失。

讀書的目的在明達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見識高超而不低劣。

158、積善者有餘慶,多藏者必厚亡

桃實之肉暴於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種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餘慶也。

粟實之內秘於肉,深自防護,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棄其殼,絕無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註解】

厚亡:多有取亡之道。

【翻譯】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嗇於給人食用,因此人們在取食之後,會將果核種和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見多做善事的人,自然會有遺及子孫的德澤。

粟子的果肉深藏在殼內,好像盡力在保護一般,人們必須用刀剖開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將殼丟棄,因此無法生根發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於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滅亡。

159、求備之心,可用之心修身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心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註解】

求備:追求完備。

【翻譯】

追求完備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養上,卻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

容易滿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對環境的適應上,卻不可以用在讀書求知上。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圍爐夜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