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43 科學與哲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43 科學與哲學

道德經解讀

43 科學與哲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向外追求學問,通過學十習十獲得科學技術知識。

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

為道:向內追求智慧,通過默修開啟潛意識。

日損:一天比一天減少。

不斷地學十習十研究外在的科學技術知識,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加。

不停地修煉道德功,開發潛在的智慧,自我主觀意識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直至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

自我意識完全符合了客觀規律,自我也就取得了無所不為的大智大慧。

「為學」能夠直接地給人類帶來顯而易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現代教育的內容就屬於「為學」的範疇。

而老子的「為道」即道學則是現代教育還沒有真正涉及到的內容。

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廈,又是通向智慧大廈的道路。

「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從這一點來說,道學就是哲學,因為它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但是,傳統哲學的課題是建立在單純地對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礎上的,而不像道學是建立在默修實踐基礎上的,這是傳統哲學的最大弊端。

也正是這一弊端,導致了哲學至今處於困境之中。

我們知道,「道」首先是一種境界,而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進入的客觀存在的忘我的、無形的心靈的境界。

要想進入這一境界,只對概念作深入細緻的邏輯分析是永遠無法實現的。

但是要達到哲學的目的,獲得大智大慧,非得進入這一境界不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在現象世界中摸索,是不會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真面目的。

所以,哲學只有統一到老子的道學上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哲學。

關於智慧,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說的神其實就是人的心靈。

我們注意到,在《道德經》中,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

智屬於自我,是顯意識、個體意識。

智,知於表面現象,形成於後天。

用自我之智看問題,只能是以物觀物。

以物觀物則流於主觀片面;慧屬於心靈,是潛意識、集體意識。

慧,明於道,形成於先天,但需要後天之智去開啟、凝聚。

用心靈之慧看問題,則以道觀物。

以道觀物則客觀全面。

未體道之人,靈受制於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

智知於現象,慧明於大道,只有魂與靈和,智慧才能形成。

如果說,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並非完人,那麼,道學就是指導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過渡的學問。

超越自我,解放心靈,開發潛意識,使認識的主體由自我變為心靈,這就是道學的根本目的。

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為大自然的真正強者。

關於哲學的方法,傳統哲學的方法是懷疑法、邏輯分析法、歸納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學的方法是「損」。

損就是破除自我主觀意識,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破我執」。

損是揚棄,揚棄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意識,使主觀反映客觀。

「損之又損」,就是否定之否定。

損的過程是去粗取十精十、去偽存真、端正意識、肯定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強身健體的過程,因為,德是否正確,是依靠身十體的健康狀況來檢驗的,如果在練功實踐過程中,身十體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於出現自十殺、殺人等現象,這就證明已經走到邪路上去了。

另外,「損」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不過這裡的認識是對自我的認識,實踐也是自我的默修實踐。

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認識的客體,只有首先認識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認識世界。

認識的正確與否,又必須通過默修實踐所帶來的身心健康狀況去檢驗。

正確的認識對練功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會給身十體帶來災難。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至坐入道境,獲得真正的解脫。

一切學問必須一定於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學問。

科學能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解決現實的諸多實際問題。

哲學則必須首先給我們帶來身心健康。

倘若一個哲學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頭痛感冒、大病小災的不斷,那麼,智慧也就無從說起。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無事:無私心雜念,不主觀妄為,心靜如水。

「無事」則有德。

就治身而言,只有魂誠於靈,靈才能獲得自十由。

魂靜靈動,魂則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天下」是屬於眾靈的。

就治國而言,「取天下」的動機應當自始至終是為了百姓的平等和自十由,統治者心誠於民,才可以取得天下。

如果取天下的目的是為了霸佔天下,十奴十役人民,用人民的血汗來澆鑄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那麼他就不具備足以取得天下的正確思想,即使取得了天下,也不會十江十山永固。

從十奴十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歷朝統治者無不用事實說明了這一歷史規律。

這一章的中心是「為道」的問題。

如果說「為學」涉及的是科學技術知識,是外在的學問,那麼「為道」涉及的則是哲學,是追求內在智慧的學問。

欲追求智慧必先正德,正德的過程就是「損」的過程,德正則「無事」,「無事」才可以進入道的境界,獲得大智大慧。

「認識你自己」,這是哲學的根本目的。

然而如何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這是人類所處的困境。

人類處於困境之中,是因為傳統哲學處於困境之中。

能夠解脫人類困境的是哲學,而能夠解脫傳統哲學困境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