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10 以無為本:輻:車輪上連接輪輞和輪轂的輻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解讀》10 以無為本

道德經解讀

10 以無為本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車輪上連接輪輞和輪轂的輻條。

轂:車輪中心的孔型部件,外連輻條,內裝車軸。

無:指車輪中心的圓孔,是車輪的樞紐。

當車的重力施加於車軸時,車軸就會通過輪轂均勻地分配給每一根輻條。

輻條在輪轂和輪輞的作用下,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承擔起單根輻條所根本不能承受的壓力。

只有這樣,車輪才旋轉不息,完成任重而道遠的負載,從而顯示出車的巨大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和泥。

埴:粘土。

用粘泥燒製陶器,使之中空,用來盛物,這是製作陶器的目的所在。

器小有小器之用,器大有大器之用,無形的空間決定了陶器的使用價值。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戶:房門,有出入之用。

牖:窗戶,有通氣采光之用。

人們建造房子,必須開闢房門,使住房者出入自十由;開闢窗戶,使光照充足,氣流暢通,才不會傷害住房者的身十體健康。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通過以上三個論據可以看出,車子、陶器、房子都是有形的(有),而體現它們自身價值的卻是無形的空間(無)。

「有」和「無」的關係,就是「利」和「用」的關係。

「利」是使用價值的前提條件,「用」是使用價值的決定十性十因素。

所謂「有無相生」,是就「利」和「用」關係而言,利和用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無」,有「實」就有「虛」,在時間上沒有先後,在主次上沒有本末。

但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必須以「無」為本,以「有」為末,崇本而舉末。

這是因為,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的,只有守住其對立面的「無」,才能利於「有」。

倘若以「有」為本,以「有」治「有」,就會加速「有」向「沒有」的方面轉化,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

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長壽,就不能只是強調用有形的佳餚來厚待有形的身十體,而根本在於關注無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長壽就會成為必然。

人十體就像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會倒塌。

就治國而言,其根本在於神聖的法律,而不是有為的統治者;只要具有了高度的政治文明和十精十神文明,國家自然有持久的繁榮和穩定。

期待英雄的時代是強盜的時代,是愚昧的時代,是人民還沒有真正覺醒的時代。

本章的中心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具體論證了「有」和「無」也即「利」和「用」的關係,旨在闡明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係。

我們是處在「有」的層面的,所以,解決矛盾時要以「無」為本。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解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