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下篇·五金: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與後世,其義亦猶是也。貴者千里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天工開物》下篇·五金

天工開物

下篇·五金

宋子曰:人有十等,自王公至於輿台,缺一焉而人紀不立矣。

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與後世,其義亦猶是也。

貴者千里一生,促亦五六百里而生;賤者舟車稍艱之國,其土必廣生焉。

黃金美者,其值去黑鐵一萬六千倍,然使釜、ň、斤、斧不呈效於日用之間,即得黃金,直高而無民耳。

懋遷有無,貨居《周官》泉府,萬物司命系焉。

其分別美惡而指點重輕,孰開其先而使相須於不朽焉?

○黃金

凡黃金為五金之長,熔化成形之後,住世永無變更。

白銀入洪爐雖無折耗,但火候足時,鼓韝而金花閃爍,一現即沒,再鼓則沉而不現。

惟黃金則竭力鼓韝,一扇一花,愈烈愈現,其質所以貴也。

凡中國產金之區,大約百餘處,難以枚舉。

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馬蹄金,中者名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瓜子金。

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頭金,小者名<麥夫>麥金、糠金。

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

皆待先淘洗後冶煉而成顆塊。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

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

水金多者出雲南金沙一江一 ,(古名麗水,)此水源出吐蕃,繞流麗一江一 府,至於北勝州,迴環五百餘里,出金者有數截。

又川北潼川等州邑與湖廣沅陵、漵浦等,皆於一江一 沙水中淘沃取金。

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者,名曰金母,其餘皆<麥夫>麥形。

入冶煎煉,初出色淺黃,再煉而後轉赤也。

儋、崖有金田,金雜沙土之中,不必深求而得,取太頻則不復產,經年淘煉,若有則限。

然嶺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

初得時咬之柔軟,夫匠有吞竊腹中者亦不傷人。

河南蔡、礬等州邑,一江一 西樂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細沙淘煉成,但酬答人功所獲亦無幾耳。

大抵赤縣之內隔千里而一生。

《嶺南錄》雲居民有從鵝鴨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兩,或空無所獲。

此恐妄記也。

凡金質至重,每銅方寸重一兩者,銀照依其則,寸增重三錢。

銀方寸重一兩者,金照依其則,寸增重二錢。

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

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黃、九紫、十赤。

登試金石上,(此石廣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鵝湯中一煮,光黑如漆。

)立見分明。

凡足色金參和偽售者,唯銀可入,余物無望焉。

欲去銀存金,則將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塊以土泥裹塗,入坩鍋中硼砂熔化,其銀即吸入土內,讓金流出以成足色。

然後入鉛少許,另入坩鍋內,勾出土內銀,亦毫釐具在也。

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

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

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椎打成。

(打金椎,短柄,約重八斤。

)凡烏金紙由蘇、杭造成,其紙用東海巨竹膜為質。

用豆油點燈,閉塞周圍,止留針一孔 通氣,熏染煙光而成止紙。

每紙一張打金箔五十度,然後棄去,為藥鋪包朱用,尚末破損,蓋人巧造成異物也。

凡紙內打成箔後,先用硝熟貓皮繃急為小方板,又鋪線香灰撒墁皮上,取出烏金紙內箔覆於其上,鈍刀界畫成方寸。

口中屏息,手執輕杖,唾濕而挑起,夾於小紙之中。

以之華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後粘貼。

(貼字者多用楮樹漿。

)秦中造皮金者,硝擴羊皮使最薄,貼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飾用,皆煌煌至色存焉。

凡金箔粘物,他日敝棄之時,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內。

滴清油數點,伴落聚底,淘洗入爐,毫釐無恙。

凡假借金色者,杭扇以銀箔為質,紅花子油刷蓋,向火熏成。

廣南貨物以蟬蛻殼調水描畫,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

其金成器物呈分淺淡者,以黃礬塗染,炭火炸炙,即成赤寶色。

然風塵逐漸淡去,見火又即還原耳。

(黃礬詳《燔石》卷。

○銀

凡銀中國所出,浙一江一 、福建舊有坑場,國初或采或閉。

一江一 西饒、信、瑞三郡有坑從末開。

湖廣則出辰州,貴州則出銅仁,河南則宜一陽一趙保山、永寧秋樹坡、盧氏高嘴兒、嵩縣馬槽山,與四川會川密勒山、甘肅大黃山等,皆稱美礦。

其他難以枚舉。

然生氣有限,每逢開採,數不足則括派以賠償。

法不嚴則竊爭而釀亂,故禁戒不得不苛。

燕、齊諸道,則地氣寒而石骨薄,不產金、銀。

然合八省所生,不敵雲南之半,故開礦煎銀,唯滇中可永行也。

凡雲南銀礦,楚雄、永昌、大理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鎮沅又次之。

凡石山硐中有鉚砂,其上現磊然小石,微帶褐色者,分丫成徑路。

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計。

尋見土內銀苗,然後得礁砂所在。

凡樵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別,各人隨苗分徑橫挖而尋之。

上?耆橫板架頂,以防崩壓。

采工篝燈逐徑施?,得礦方止。

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

凡成銀者曰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

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

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商民鑿穴得砂,先呈官府驗辨,然後定稅。

)出土以斗量,付與冶工,高者六七兩一鬥,中者三四兩,最下一二兩。

(其礁砂放光甚者,一精一華洩露,得銀偏少。

凡礁砂入爐,先行揀淨淘洗。

其爐土築巨墩,高五尺許,底鋪瓷屑、炭灰,每爐受礁砂二石。

用栗木炭二百斤,週遭叢架。

靠爐砌磚牆一朵,高闊皆丈餘。

風箱安置牆背,合兩三人力,帶拽透管通風。

用牆以抵炎熱,鼓韝之人方克安身。

炭盡之時,以長鐵叉添入。

風火力到,礁砂溶化成一團一 。

此時銀隱鉛中,尚未出脫,計礁砂二石溶出一團一 約重百斤。

冷定限出,另入分金爐(一名蝦蟆爐)內,用松木炭匝圍,透一門以辨火色。

其爐或施風箱,或使一交一 Ψ。

火熱功到,鉛沉下為底子。

(其底已成陀僧樣,別入爐煉,又成扁擔鉛。

)頻以柳枝從門隙入內燃照,鉛氣淨盡,則世寶凝然成象矣。

此初出銀,亦名生銀。

傾定無絲紋,即再經一火,當中止現一點圓星,滇人名曰「茶經」。

逮後入銅少許,重以鉛力熔化,然後入槽成絲。

(絲必傾槽而現,以四圍匡住,寶氣不橫溢走散。

)其楚雄所出又異,彼硐砂鉛氣甚少,向諸郡購鉛佐煉。

每礁百斤,先坐鉛二百斤於爐內,然後煽煉成一團一 。

其再入蝦蟆爐沉鉛結銀,則同法也。

此世寶所生,更無別出。

方書、本草,無端妄想妄注,可厭之甚。

大抵坤元一精一氣,出金之所三百里無銀,出銀之所三百里無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見。

其賤役掃刷泥塵,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錙。

一日功勞輕者所獲三分,重者倍之。

其銀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或鞋底粘帶佈於衢市,或院宇掃屑棄於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淺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銀為世用,惟紅銅與鉛兩物可雜入成偽。

然當其合瑣碎而成鈑錠,去疵偽而造一精一純,高爐火中,坩鍋足煉。

撒硝少許,而銅、鉛盡滯鍋底,名曰銀銹。

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爐底。

將銹與底同入分金爐內,填火土甑之中,其鉛先化,就低溢流,而銅與粘帶余銀,用鐵條逼就分撥,井然不紊。

人工、天工亦見一斑雲。

爐式並具於後。

○附硃砂銀

凡虛偽方士以爐火惑人者,唯硃砂銀愚人易惑。

其法以投鉛、硃砂與白銀等分,入罐封固,一溫一 養三七日後,砂盜銀氣,煎成至寶。

揀出其銀,形有神喪,塊然枯物。

入鉛煎時,逐火輕折,再經數火,毫忽無存。

折去砂價、炭資、愚者貪惑猶不解,並志於此。

○銅

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只有赤銅。

以爐甘石或倭鉛參和,轉色為黃銅,以砒霜等藥製煉為白銅;礬、硝等藥製煉為青銅;廣錫參和為響銅;倭鉛和寫為鑄銅。

初質則一味紅銅而已。

凡銅坑所在有之。

《山海經》言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或有所考據也。

今中國供用者,西自四川、貴州為最盛。

東南間自海舶來,湖廣武昌、一江一 西廣信皆饒銅穴。

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銅者,或入冶鑄混入,不堪升煉成堅質也。

凡出銅山夾土帶石,穴鑿數丈得之,仍有礦包其外,礦狀如姜石,而有銅星,亦名銅璞,煎煉仍有銅流出,不似銀礦之為棄物。

凡銅砂在礦內,形狀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石,或如姜鐵。

淘洗去土滓,然後入爐煎煉,其熏蒸傍溢者,為自然銅,亦曰石髓鉛。

凡銅質有數種。

有全體皆銅,不夾鉛、銀者,洪爐單煉而成。

有與鉛同體者,其煎煉爐法,傍通高低二孔,鉛質先化從上孔流出,銅質後化從下孔流出。

東夷銅又有托體銀礦內者,入爐煉時,銀結於面,銅沉於下。

商舶漂入中國,名曰日本銅,其形為方長板條。

漳郡人得之,有以爐再煉,取出零銀,然後瀉成薄餅,如川銅一樣貨賣者。

凡紅銅升黃色為錘鍛用者,用自風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餅,不用鼓風,通紅則自晝達夜。

一江一 西則產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於爐內,以泥瓦罐載銅十斤,繼入爐甘石六斤坐於爐內,自然熔化。

後人因爐甘石煙洪飛損,改用倭鉛。

每紅銅六斤,入倭鉛四斤,先後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黃銅,唯人打造。

凡用銅造響器,用出山廣錫無鉛氣者入內。

鉦(今名鑼)、鐲(今名銅鼓)之類,皆紅銅八斤,入廣錫二斤。

鐃、鈸、銅與錫更加一精一煉。

凡鑄器,低者紅銅、倭鉛均平分兩,甚至鉛六銅四。

高者名三火黃銅、四火熟銅,則銅七而鉛三也。

凡造低偽銀者,唯本色紅銅可入。

一受倭鉛、砒、礬等氣,則永不和合。

然銅入銀內,使白質頓成紅色,洪爐再鼓,則清濁浮沉立分,至於淨盡雲。

○附:倭鉛

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

其質用爐甘石熬煉而成。

繁產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為次之。

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以漸砑干,勿使見火拆裂。

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鍛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一團一 ,冷定毀罐取出。

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

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煙飛去。

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雲。

○鐵

凡鐵場所在有之,其鐵淺浮土面,不生深穴,繁生平一陽一、岡埠,不生峻嶺高山。

質有土錠、碎砂數種。

凡土錠鐵,土面浮出黑塊,形似枰錘。

遙望宛然如鐵,?之則碎土。

若起冶煎煉,浮者拾之,又乘雨濕之後牛耕起土,拾其數寸土內者。

耕墾之後,其塊逐日生長,愈用不窮。

西北甘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

燕京、遵化與山西平一陽一,則皆砂鐵之藪也。

凡砂鐵一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入爐煎煉,熔化之後與錠鐵無二也。

凡鐵分生、熟,出爐未炒則生,既炒則熟。

生熟相和,煉成則鋼。

凡鐵爐用鹽做造,和泥砌成。

其爐多傍山穴為之,或用巨木匡圍,朔造鹽泥,窮月之力不容造次。

鹽泥有罅,盡棄全功。

凡鐵一爐載土二千餘斤,或用硬木柴,或用煤炭,或用木炭,南北各從利便。

扇爐風箱必用四人、六人帶拽。

土化成鐵之後,從爐腰孔流出。

爐孔先用泥塞。

每旦晝六時,一時出鐵一陀。

既出即叉泥塞,鼓風再熔。

凡造生鐵為冶鑄用者,就此流成長條、圓塊,范內取用。

若造熟鐵,則生鐵流出時相連數尺內,低下數寸築一方塘,短牆抵之。

其鐵流入塘內,數人執持柳木棍排立牆上,先以污潮泥曬乾,舂篩細羅如面,一人疾手撒艷,眾人柳棍疾攪,即時炒成熟鐵。

其柳棍每炒一次,燒折二三寸,再用則又更之。

炒過稍冷之時,或有就塘內斬劃成方塊者,或有提出揮椎打圓後貨者。

若濟一陽一諸冶,不知出此也。

凡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尖緊,生鐵安置其上,(廣南生鐵名墮子生鋼者妙甚。

)又用破草履蓋其上,(粘帶泥土者,故不速化。

)泥塗其底下。

洪爐鼓韝,火力到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

再煉再錘,不一而足。

俗名一團一 鋼,亦曰灌鋼者是也。

凡倭夷刀劍有百煉一精一純、置日光簷下則滿室輝曜者,不用生熟相和煉,又名此鋼為下乘雲。

夷人又有以地溲淬刀劍者,(地溲乃石腦油之類,不產中國。

)雲鋼可切玉,亦末之見也。

凡鐵內有硬處不可打者名鐵核,以香油塗之即散。

凡產鐵之一陰一,其一陽一出慈石,第有數處不盡然也。

○錫

凡錫中國偏出西南郡邑,東北寡生。

古書名錫為「賀」者,以臨賀郡產錫最盛而得名也。

今衣被天下者,獨廣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則次之。

大理、楚雄即產錫甚盛,道遠難致也。

凡錫有山錫、水錫兩種。

山錫中又有錫瓜、錫砂兩種,錫瓜塊大如小瓠,錫砂如豆粒,皆穴土不甚深而得之。

間或土中生脈充?刃,致山土自頹,恣人拾取者。

水錫衡、永出溪中,廣西則出南丹州河內,其質黑色,粉碎如重羅面。

南丹河出者,居民旬前從南淘至北,旬後又從北淘至南。

愈經淘取,其砂日長,百年不竭。

但一日功勞淘取煎煉不過一斤。

會計爐炭資本,所獲不多也。

南丹山錫出山之一陰一,其方無水淘洗,則接連百竹為筧,從山一陽一筧水淘洗土滓,然後入爐。

凡煉煎亦用洪爐,入砂數百斤,叢架木炭亦數百斤,鼓韝熔化。

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鉛少許勾一引 ,方始沛然流注。

或有用人家炒錫剩灰勾一引 者。

其爐底炭末、瓷灰鋪作平地,傍安鐵管小槽道,熔時流出爐外低池。

其質初出潔白,然過剛,承錘即拆裂。

入鉛制柔,方充造器用。

售者雜鉛太多,欲取淨則熔化,入醋淬八九度,鉛盡化灰而去。

出錫唯此道。

方書雲馬齒莧取草錫者,妄言也;謂砒為錫苗者,亦妄言也。

○鉛

凡產鉛山穴,繁於銅、錫。

其質有三種,一出銀礦中,包孕白銀。

初煉和銀成一團一 ,再煉脫銀沉底,曰銀礦鉛,此鉛雲南為盛。

一出銅礦中,入烘爐煉化,鉛先出,銅後隨,曰銅山鉛,此鉛貴州為盛。

一出單生鉛穴,取者穴山石,挾油燈尋脈,曲折如采銀礦,取出淘洗煎煉,名曰草節鉛,此鉛蜀中嘉、利等州為盛。

其餘雅州出釣腳鉛,形如皂莢子,又如蝌斗子,生山澗沙中。

廣信郡上饒、饒郡樂平出雜銅鉛,劍州出一陰一平鉛,難以枚舉。

凡銀礦中鉛,煉鉛成底,煉底復成鉛。

草節鉛單入烘爐煎煉,爐傍通管注入長條土槽內,俗名扁擔鉛,亦曰出山鉛,所以別於凡銀爐內頻經煎煉者。

凡鉛物值雖賤,變化殊奇,白粉、黃丹,皆其顯像。

操銀底於一精一純,勾錫成其柔軟,皆鉛力也。

○附:一胡一 粉

凡造一胡一 粉,每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內。

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糊甑縫。

安火四兩,養之七日。

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內。

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以質盡為度,其不盡者留作黃丹料。

每掃下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

將干,截成瓦定形,或如磊?鬼,待干收貨。

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故曰韶粉(俗誤朝粉)。

今則各省直饒為之矣。

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

楂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

一胡一 粉投入炭爐中,仍還熔化為鉛,所謂色盡歸皂者。

○附:黃丹

凡炒鉛丹,用鉛一斤,土硫黃十兩,硝石一兩。

熔鉛成汁,下醋點之。

滾沸時下硫一塊,少頃入硝少許,沸定再點醋,依前漸下硝、黃。

待為末,則成丹矣。

其一胡一 粉殘剩者,用硝石、礬石炒成丹,不復用醋也。

欲丹還鉛,用蔥白汁拌黃丹饅炒,金汁出時,傾出即還鉛矣。

【譯文】

宋先生說:人分十個等級,從高貴的王、公到低賤的輿、台,其中缺少一個等級,人的立身處世之道就建立不起來了。

大地產生出貴賤不同的各種金屬(五金),以供人類及其子孫後代使用,這兩者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貴金屬,大概一千里之外才有一處出產,近的也要五六百里才有。

五金中最賤的金屬,在一交一 通稍有不便的地方,就會有大量的儲藏。

最好的黃金,價值要比黑鐵高一萬六千倍,然而,如果沒有鐵製的鍋、刀、斧之類供人們日常生活之用,即使有了黃金,也不過好比只有高官而沒有百姓罷了。

金屬的另一種作用是鑄成錢幣,作為貿易交往中的流通手段,由《周禮》所說的泉府一類官員掌管鑄錢,以牢牢控制一切貨物的命脈。

至於分別金屬的好與壞,指出它們價值的輕與重,這是誰開的頭,使得它們彼此相輔相成而又永遠地起作用呢?

黃金

黃金是五金中最貴重的,一旦熔化成形,永遠不會發生變化。

白銀入烘爐熔化雖然不會有損耗,但當一溫一 度夠高時,用風箱鼓風引起金花閃爍,出現一次就沒有了,再鼓風也不再出現金花。

只有黃金,用力鼓風時,鼓一次金花就閃爍一次,火越猛金花出現越多,這是黃金之所以珍貴的原因。

中國的產金地區約有一百多處,難以列舉。

山石中所出產的,大的叫馬蹄金,中的叫橄欖金或帶胯金,小的叫瓜子金。

在水沙中所出產的,大的叫狗頭金,小的叫麥麩金、糠金。

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

這些都要先經淘洗然後進行冶煉,才成為整顆整塊的金子。

黃金多數出產在我國西南部,采金的人開鑿礦井十多丈深,一看到伴金石,就可以找到金了。

這種石呈褐色,一頭好像給火燒黑了似的。

蘊藏在河裡的沙金,大多產於雲南的金沙一江一 (古名麗水),這條一江一 發源於青藏高原,繞過麗一江一 府,流至北勝州,迂迴達五百多里,產金的有好幾段。

此外還有四川省北部的潼川等州和湖南省的沅陵、漵浦等地,都可在一江一 沙中淘得沙金。

在千百次淘取中,偶爾才會獲得一塊狗頭金,叫做金母,其餘的都不過是麥麩形狀的金屑。

金在冶煉時,最初呈現淺黃色,再煉就轉化成為赤色。

海南島的澹、崖兩縣地區都有砂金礦,金夾雜在沙土中,不必深挖就可以獲得。

但淘取太頻繁,便不會再出產,一年到頭都這樣挖取、熔煉,即使有也是很有限的了。

在廣東、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洞穴中,剛挖出來的金好像黑色的氧化鐵屑,這種金要挖幾丈深,在黑焦石下面才能找到。

初得時拿來咬一下,是柔軟的,采金的人有的偷偷把它吞進肚子裡去也不會對人有傷害。

河南省的汝南縣和鞏縣一帶,一江一 西的樂平、新建等地,都是在平地開挖很深的礦井,取得細礦砂淘煉而得到金的,可是由於消耗勞動力太大,扣除人工費用外,所得也就很少了。

大概在我國要隔千里才會找到一處金礦。

《嶺表錄》中說:「有人從鵝、鴨屎中淘取金屑,多的每日可得一兩,少的則毫無所獲。」

這個記載恐怕是虛妄不可信的。

金是最重的東西,假定銅每立方寸重一兩,則銀每立方寸要增加三錢重量;再假定銀每立方寸重一兩,則金每立方寸增加重量二錢。

黃金的另一種性質就是柔軟,能像柳枝那樣屈折。

至於它的成分高低,大抵青色的含金七成,黃色的含金八成,紫色的含金九成,赤色的則是純金了。

把這些金在試金石上劃出條痕(這種石頭在一江一 西省信一江一 流域河裡很多,大的有斗那樣大,小的就像個拳頭,把它放進鵝湯裡煮一下,就顯得像漆那樣又光又黑了),用比色法就能夠分辨出它的成色。

純金如果要摻和別的金屬來作偽出一售,只有銀可以摻入,其他金屬都不行。

如果要想除銀存金,就要將這些雜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塊用泥土塗上或包住,然後放入坩堝裡加入硼砂熔化,這樣銀便被泥土所吸收,讓金水流出來,成為純金。

然後另外放一點鉛入坩堝裡,又可以把泥土中的銀吸附出來,而絲毫不會有損耗。

黃金以其華美的顏色為人所貴重,因此人們將黃金加工打造成金箔用於裝飾。

每七厘黃金捶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把它們黏鋪在器物表面,可以蓋滿三尺見方的面積。

金箔的製法是:把金捶成薄片,再包在烏金紙裡,用力揮動鐵錘打成(打金箔的錘大約有八斤重,柄很短)。

烏金紙由蘇州或杭州製造,用東海大竹膜做原料。

紙做成後點起豆油燈,封閉著周圍,只留下一個針眼大的小孔通氣,經過燈煙的熏染製成烏金紙。

每張烏金紙供捶打金箔五十次後就不要了,還未破損的話,可以給藥鋪作包硃砂之用,這是憑一精一妙工藝製造出來的奇妙東西。

夾在烏金紙裡的金片被打成箔後,先把硝制過的貓皮繃緊成小方板,再將香灰撒滿皮面,拿出烏金紙裡的金箔放上去,用鈍刀畫成一平方寸的方塊。

然後屏住呼吸,拿一根輕木條用唾液黏濕一下,黏起金箔,夾在小紙片裡。

用金箔裝飾物件時,先用熟漆在物件表面上塗刷一遍,然後將金箔黏貼上去(貼字時多用楮樹漿)。

陝西省中部製造的皮金,是用硝制過的羊皮拉至極薄,然後把金箔貼在皮上,供剪裁服飾使用。

這些器物皮件因此都顯出輝煌奪目的美麗顏色。

凡用金箔黏貼的物件,如果日後破舊不用,可以刮下來用火燒,金質就留在灰裡。

加進幾滴菜子油,金質又會積聚沉底,淘洗後再熔煉,可以全部回收而毫無損耗。

杭州的扇子是用銀箔做底,塗上一層紅花子油,再在火上熏一下做成金色的。

廣東、廣西的貨物是用蟬蛻殼磨碎後浸水來描畫,再用火稍微烤一下做成金色的,這些都不是真金的顏色。

即使由金做成的器物,因成色較低而顏色淺淡的,也可用黃礬塗染,在猛火中烘一烘,立刻就會變成赤寶色。

但是日子久了又會逐漸褪色,如果把它拿到火中焙一下,則又可以恢復赤寶色(黃礬詳見《燔石》卷)。

中國產銀的情況大體上是這樣的:浙一江一 和福建兩省原有的銀礦坑場,到了明初之時,有的仍然在開採中,但是有的已經關閉了。

一江一 西饒州、信州和瑞州三個州縣,有些銀坑還從來沒有開採過。

湖南省的辰州,貴州省的銅仁,河南省的宜一陽一縣趙保山、永寧縣秋樹坡、盧氏縣高嘴兒、嵩縣馬槽山,四川省的會川密勒山,以及甘肅省的大黃山等處,都有優良的產銀礦場,其餘的地方就難以一一列舉了。

然而,這些銀礦一般而言都沒有多少產量。

因此每次開採時,如果采銀的數量還達不到原定的最低限額,那麼參加開採銀礦的人就得攤派錢財用來賠償。

如果法制不嚴,就很容易出現偷竊爭奪而造成禍亂的事件,所以禁戒律令又不得不十分嚴苛。

河北和山東一帶,由於天氣寒冷,石層又薄,因而不出產金銀。

以上八省合起來的產銀總量還比不上雲南省的一半呢,所以開礦煉銀,只有在雲南一省可以常辦不衰。

雲南的銀礦,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個地方儲量最為豐富,曲靖、姚安位居其次,鎮沅又居其次。

凡是石山洞裡蘊藏有銀礦的,在山上面就會出現一堆堆帶有微褐色的小石頭,分成若干個支脈。

採礦的人要挖土一二十丈深才能找到礦脈,這種巨大的工程強度不是幾天或者幾個月所能完成的。

找到了銀礦苗以後,才能知道銀礦具體所在。

銀礦埋藏得很深,而且像樹枝那樣有主幹、枝幹。

採礦的工人跟蹤著銀礦苗分成幾路橫挖找礦,一邊挖一邊還要搭架橫板用以支撐坑頂,以防塌方。

採礦的工人提著燈籠分頭挖掘,一直到取得礦砂為止。

在土裡的銀礦苗,有的摻雜著一些黃色碎石,有的在泥隙石縫中出現有亂絲的形狀,這都表明銀礦就在附近了。

銀礦石中,含銀較多的成塊礦石叫做礁,細碎的叫做砂,其表面分佈成樹枝狀的叫做鉚,外面包裹著的石塊叫做圍巖。

圍巖大的像鬥,小的像拳頭,都是可以拋棄的廢物。

礁砂形狀像煤炭,底下墊著石頭因而顯得不那麼黑。

礁砂的品質分幾個等級(礦場主挖到礦砂後,先要呈一交一 官府驗辨分級,然後再行定稅)。

剛出土的礦砂用斗量過之後,一交一 給冶工去煉。

礦砂品質高的每斗可以煉出純銀六七兩,中等的礦砂可以煉出純銀三四兩,最差的可以煉出的純銀只有一二兩(那些特別光亮的礁砂,反倒由於裡面的一精一華已經被洩漏得太多,最終得到的純銀反而偏少)。

礁砂在入爐之前,先要進行手選、淘洗。

煉銀的爐子是用土築成的,土墩高約五尺左右,爐子底下鋪上瓷片和炭灰之類的東西,每個爐子可容納含銀礦石二石。

用栗木炭二百斤,在礦石周圍疊架起來。

靠近爐旁還要砌一道磚牆,高和寬各一丈多。

風箱安裝在牆背,由兩三個人拉動鼓風。

靠這一道磚牆來隔熱,拉風箱的人才能有立身之地。

等到爐裡的炭燒完時,就用長鐵又陸續添加。

如果火力夠了,爐裡的礦石就會熔化成一團一 ,這時的銀還混在鉛裡而沒有被分離出來。

兩石銀礦石熔成一團一 後約有一百斤。

冷卻後取出,放入另一個名叫分金爐或者蝦蟆爐的爐子裡,用松木炭圍住熔一團一 ,透過一個小門辨別火色。

可以用風箱鼓風,也可以用扇子來回扇。

達到一定的一溫一 度時,熔一團一 會重新熔化,鉛就沉到爐底(爐底的鉛已成為氧化鉛,再放進別的爐子裡熔煉,可以得到扁擔鉛)。

要不斷用柳樹枝從門縫中插進去燃燒,如果鉛全部被氧化成氧化鉛,就可以提煉出純銀來了。

剛煉出來的銀叫做生銀。

倒出來凝固以後的銀如果表面沒有絲紋,就要再熔煉一次,直到凝固的銀錠中心出現一種雲南人叫「茶經」的一點圓星。

接著加入一點銅,再重新用鉛來協助熔化,然後倒入槽裡就會現出絲紋了(倒進槽裡才能出現絲紋,是因為四周被圍住,銀氣不會四處走散)。

雲南楚雄的銀礦有些不一樣,那裡的礦砂含鉛太少,還要向其他地方採購鉛來輔助煉銀。

每煉銀礦石一百斤,就得先在爐子裡墊二百斤鉛,然後才鼓風將礦砂冶煉成一團一 。

至於再轉到蝦蟆爐裡使鉛沉下分離出銀的方法則是相同的。

銀的開採和熔煉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並沒有其他方法。

講煉丹的方書和談醫藥的《本草綱目》中,常常沒有根據地亂想亂注,真是令人十分討厭。

一般說來,金和銀都是大地裡面隱藏著的寶氣的一精一華,因此產金的地方三百里之內沒有銀礦,產銀的地方三百里之內也沒有金礦。

大自然的安排設計,從這裡也能看出個大概。

有的幹粗活兒的人把掃刷到的泥塵放進水裡進行淘洗,然後再加以熬煉,這就叫做淘厘錙。

操勞一天,少的只能得到三分銀子,多的也只有六分銀子。

這些銀屑都是平常從剪刀或者斧子口上掉下來的,或者是由鞋底帶到街道地面,或者是從院子房舍掃出來被拋棄在河邊的。

泥塵中必然會夾雜著一些銀屑,這並不是淺的浮土上所能出產的。

世間使用的銀,只有紅銅和鉛兩種金屬可以摻混進去用來作假,但是把碎銀鑄成銀錠的時候,就可以除去雜質加以提純。

方法是將雜銀放在坩堝裡,送進高爐裡用猛火熔煉,撒上一些硝石,其中的銅和鉛便全部結在堝底了,這就叫做銀銹。

那些敲落在灰池裡的叫做爐底。

將銀銹和爐底一起放進分金爐裡,用土甑子裝滿木炭起火熔煉,鉛就會首先熔化,流向低處,剩下的銅和銀可以用鐵條分撥,兩者就截然分開了。

人工與天工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爐的式樣附圖於左邊。

附:硃砂銀

那些虛偽的方士用爐火騙人的方法中,用硃砂銀愚弄人是比較容易的。

在罐子裡放入鉛、硃砂、白銀等物,封存起來,用火低一溫一 養二十一天後,硃砂含有銀的成分,成為很好的寶物。

把銀子挑出來,剩下的已經沒有銀的樣子,光有渣滓了。

放鉛煉時,隨著火力鉛有損耗,再煉幾次,一點兒都不剩了。

損失了硃砂、炭的錢,笨人還抱著貪戀不放,我把這也記錄下來。

世間用的銅,開採後經過熔煉得來的只有紅銅一種。

但是如果加入爐甘石或鋅共同熔煉,就會轉變成黃銅;如果加入砒霜等藥物,可以煉成白銅;加入明礬和硝石等藥物可煉成青銅;加入錫的得響銅;加入鋅的得鑄銅。

然而最基本的質地不過是紅銅一種而已。

銅礦到處都有,《山海經》一書中提到全國產銅的地方共有四百三十七處,這或許是有根據的。

今天中國供人使用的銅,要算西部的四川、貴州兩省出產為最多,東南多是從國外由海上運來的,湖北省的武昌以及一江一 西省的廣信,都有豐富銅礦。

從湖南衡州、瑞州等地出產的蒙山銅,品質低劣,僅可以在鑄造時摻入,不能熔煉成堅實的銅塊。

產銅的山總是夾土帶石的,要挖幾丈深才能得到,取得的礦石仍然有圍巖包在外層。

圍巖的形狀好像礓石那樣,表面呈現一些銅的斑點,這又叫做銅璞。

把它拿到爐裡去冶煉,仍然會有一些銅流出來,不像銀礦石那樣完全是廢物。

銅砂在礦裡的形狀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光,有的暗,有的像黃銅礦石,有的則像礓鐵。

把銅砂夾雜著的土滓洗去,然後入爐熔煉,經過熔化後從爐裡流出來的,就是自然銅,也叫石髓鉛。

銅礦石有幾個品種,其中有全部是銅而不夾雜鉛和銀的,只要入爐一煉就成。

有的卻和鉛混雜在一起,這種銅礦的冶煉方法是:在爐旁留高低兩個孔,先熔化的鉛從上孔流出,後熔化的銅則從下孔流出。

日本等處的銅礦,也有與銀礦在一塊的,當放進爐裡去熔煉時,銀會浮在上層,而銅沉在下面。

由商船運進中國的銅,叫做日本銅,它是鑄成長方形的板條狀的。

福建漳州人得到後,有把這種銅入爐再煉,取出其中零星的銀,然後鑄成薄餅模樣,像四川的銅那樣出一售。

由紅銅煉成可以錘鍛的黃銅,要用一百斤自風煤(這種煤細碎如粉,和泥做成來燒,不需要鼓風,從早到晚爐火通紅。

產於一江一 西省宜春、新余等縣)放入爐裡燒,在一個泥瓦罐裡裝銅十斤、爐甘石六斤,放入爐內,讓它自然熔化。

後來人們因為爐甘石揮發得太厲害,損耗很大,就改用鋅。

每次紅銅六斤,配鋅四斤,先後放入罐裡熔化,冷卻後取出即是黃銅,供人們打造各種器物。

製造樂器用的響銅,要把不含鉛的兩廣產的錫放進罐裡與銅同熔。

製造鑼、鼓一類樂器,一般用紅銅八斤,摻入廣錫二斤;錘制鐃、鈸所用銅、錫還須進一步一精一煉。

一般質量差的銅器,含紅銅和鋅各一半,甚至鋅佔六成而銅佔四成;好的銅器則要用經過三次或四次熔煉的所謂三火黃銅或四火熟銅來製成,其中含銅七成、鉛三成。

那些製造假銀的,只有純銅可以混入。

如果摻雜有鋅、砒、礬等物質,永遠都不能互相結合。

然而銅混進銀裡,使白色立刻變成紅色,再入爐鼓風熔煉,等它全部熔化後,此時哪個清、哪個濁、哪個浮、哪個沉,就能辨識得清清楚楚,銀和銅便分離得乾乾淨淨了。

附:倭鉛

「倭鉛」(鋅)在古書裡本來沒有什麼記載,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這個名字。

它是由爐甘石熬煉而成的,大量出產於山西省的太行山一帶,其次是湖北省荊州和湖南省衡州。

熔煉的方法是:每次將十斤爐甘石裝進一個泥罐裡,在泥罐外面塗上泥封固,再將表面碾光滑,讓它漸漸風乾。

千萬不要用火烤,以防泥罐拆裂。

然後用煤餅一層層地把裝爐甘石的罐墊起來,在下面鋪柴引火燒紅,最終泥罐裡的爐甘石就能熔成一一團一 了。

等到泥罐冷卻以後,將罐子打爛後取出來的就是倭鉛(鋅),每十斤爐甘石會損耗兩斤。

但是,這種倭鉛如果不和銅結合,一見火就會揮發成煙。

由於它很像鉛而又比鉛的性質更猛烈,所以把它叫做「倭鉛」。

全國各地都有鐵礦,而且都是淺藏在地面而不深埋在洞穴裡。

出產得最多的,是在平原和丘陵地帶,而不在高山峻嶺上。

鐵礦石有土塊狀的「土錠鐵」和碎砂狀的「砂鐵」等好幾種。

鐵礦石呈黑色,露出在泥土上面,形狀好像秤錘,從遠處看上去就像一塊鐵,用手一捏卻成了碎土。

如果要進行冶煉,就可以把浮在土面上的這些鐵礦石拾起來,還可以在下雨地濕時,用牛犁耕淺土,把那些埋在泥土裡幾寸深的鐵礦石都撿起來。

犁耕過之後,鐵礦石還會逐漸生長,用個不完。

我國西北的甘肅和東南的福建泉州都盛產這種「土錠鐵」,而北京、遵化和山西臨汾都是盛產「砂鐵」的主要地區。

至於「砂鐵」,一挖開表土層就可以找到,把它取出來後進行淘洗,再入爐冶煉。

這樣熔煉出來的鐵跟來自「土錠鐵」的完全是一種品質。

鐵分為生鐵和熟鐵兩種:其中已經出爐但是還沒有炒過的是生鐵,炒過以後便成了熟鐵。

把生鐵和熟鐵混合熔煉就變成了鋼。

煉鐵爐是用摻鹽的泥土砌成的,這種爐大多是依傍著山洞而砌成的,也有些是用大根木頭圍成框框的。

用鹽泥塑造出這樣一個爐子,非得要花個把月時間不可,不能輕率貪快。

鹽泥一旦出現裂縫,那就會前功盡棄了。

一座煉鐵爐可以裝鐵礦石兩千多斤,燃料有的用硬木柴,有的用煤或者用木炭,南方北方可根據方便就地取料。

鼓風的風箱要由四個人或者六個人一起推拉。

鐵礦石化成了鐵水之後,就會從煉鐵爐腰孔中流出來,這個孔要事先用泥塞住。

白天十二個鐘頭當中,每兩個鐘頭就能煉出一爐子鐵來。

出鐵之後,立即用叉撥泥把孔塞住,然後再鼓風熔煉。

如果是造供鑄造用的生鐵,就讓鐵水注入條形或者圓形的鑄模裡。

如果是造熟鐵,便在離爐子幾尺遠而又低幾寸的地方築一口方塘,四周砌上矮牆。

讓鐵水流入塘內,幾個人拿著柳木棍,站在矮牆上。

事先將污潮泥曬乾,舂成粉,再篩成像麵粉一樣的細末。

一個人迅速把泥粉均勻地撤播在鐵水上面,另外幾個人就用柳棍猛烈攪拌,這樣很快就炒成熟鐵了。

柳木棍每炒一次便會燃掉二三寸,再炒時就得更換一根新的。

炒過以後,稍微冷卻時,有的人就在塘裡劃成方塊,有的人則拿出來錘打成圓塊,然後出一售。

但是湖南瀏一陽一那些冶鐵場卻並不懂得這種技術。

煉鋼的方法是:先將熟鐵打成約有寸半長像指頭一般寬的薄片,然後把薄片包紮尖緊,將生鐵放在紮緊的熟鐵片上面(廣東南部有一種叫做墮子生鋼的生鐵最適宜)。

再蓋上破草鞋(要沾有泥土的,才不會被立即燒燬),在熟鐵片底下還要塗上泥漿。

投進洪爐進行鼓風熔煉,達到一定的一溫一 度時,生鐵會先熔化而滲到熟鐵裡,兩者相互融合。

取出來後進行敲打,再熔煉再敲打,如此反覆進行多次。

這樣錘煉出來的鋼,俗名叫做一團一 鋼,也叫做灌鋼。

日本出的一種刀劍,用的是經過百煉的一精一純的好鋼,白天放在日光下,那麼整個屋子都非常明亮。

這種鋼不是用生鐵和熟鐵煉成的,有人把它稱為次品。

日本人又有用地溲(即石腦油之類的東西,我國中原地區不出產)來淬刀劍的,據說這種鋼刀可以切玉,但也未曾見過。

打鐵時鐵裡偶爾會出現一種非常堅硬的、打不散的硬塊,這東西叫做鐵核。

如果塗上香油再次敲打,鐵核就會消散了。

凡是在山的北坡有鐵礦的,山的南坡就會有磁石,好幾個地方都有這種現象,但並不是全都如此。

中國的產錫地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而以東北地區尤其少。

古書中稱錫為「賀」,是因為廣西賀縣一帶產錫最多而得名。

今天供一應全國的大量的錫,僅廣西的南丹、河池二州就佔了八成,湖南的衡州、永州次之。

雲南的大理、楚雄雖然產錫很多,但路途遙遠,難以供一應內地。

錫礦分為山錫和水錫兩種。

山錫又分錫瓜和錫砂兩種。

錫瓜的塊度好像個小葫蘆瓜,錫砂則像豆粒,都可以在不很深的地層裡找到。

偶爾還會有這樣的情況,原生礦床 所含的礦脈露出地表後受到風化和崩解,而形成呈條帶狀分佈的次生礦,可任憑人們拾取。

水錫,在湖南衡州和永州兩地產於小溪裡,廣西則產於南丹河裡。

這種水錫是黑色的,細碎得好像是篩過了的麵粉。

南丹河出產水錫,居民十天前從南淘到北,十天後再從北淘到南,這些礦砂不斷生長出來,千百年都取之不盡。

但是,一天的淘取和熔煉也就不過一斤左右,計算所耗費的爐炭成本,獲利實在是不多。

南丹的山錫產於山的北坡,那裡缺水淘洗,因此就用許多根竹管接起來當導水槽,從山的南坡引水過來洗礦,把泥沙除掉,然後入爐。

熔煉時也要用洪爐,每爐入錫砂數百斤,添加的木炭也要數百斤,一起鼓風熔煉。

當火力足夠時,錫砂還不一定能馬上熔化,這時要摻少量的鉛去勾一引 ,錫才會大量熔流出來。

也有採用別人的煉錫爐渣去勾一引 的。

洪爐爐底用炭末和瓷灰鋪成平池,爐旁安裝一條鐵管小槽,煉出的錫水引流入爐外低池內。

錫出爐時潔白,可是太過硬脆,一經敲打就會碎裂,要加鉛使錫質變軟,才能用來製造各種器具。

市面上賣的錫摻鉛太多,如果需要提純,就應該在把它熔化後與醋酸反覆接觸八九次,其中所含的鉛便會形成渣灰而被除去。

生產純錫只有這麼一種方法。

有的醫藥書說什麼可以從馬齒莧中提取草錫,這是胡說。

所謂發現了砒就一定有錫礦的苗頭的說法,也是信口一胡一 言。

產鉛的礦山比產銅礦和錫礦的礦山都要多。

鉛礦的質地有三種:第一種產白銀礦鉛,這種礦,初煉時和銀熔成一一團一 ,再煉時脫離銀而沉底,名為銀鉛礦,以我國雲南出產為最多。

第二種夾雜在銅礦裡,入洪爐冶煉時,鉛比銅先熔化流出,名為銅山鉛,以我國貴州出產為最多。

第三種產自山洞中找到的純鉛礦,開採的人鑿開山石,點著油燈在山洞裡尋找鉛脈,好像采銀礦時的那種曲折情況。

採出來後再加淘洗、熔煉,名為草節鉛,這種礦以四川的嘉州(樂山)和利州(廣元)出產為最多。

除此之外,還有四川的雅州出產有釣腳鉛,形狀像個皂莢子,又好像蝌蚪,出自山澗的沙裡。

一江一 西廣信郡的上饒和饒郡的樂平等地還出產有雜銅鉛,劍州還出產有一陰一平鉛,在這裡難以一一列舉。

銀礦鉛的熔煉方法是:先從銀鉛礦中提取銀,剩下的作為「爐底」,再把「爐底」煉成鉛。

草節鉛則單獨放入洪爐裡冶煉,洪爐旁通一條管子以便澆注入長條形的土槽裡,這樣鑄成的鉛俗名叫做扁擔鉛,也叫做出山鉛,用以區別從銀爐裡多次熔煉出來的那種鉛。

鉛的價值雖然低賤,可是變化卻特別奇妙,白粉和黃丹便是一種明顯的體現。

此外,促使白銀礦的「爐底」提煉一精一純、使錫變得很柔軟,都是鉛起的作用。

附:一胡一 粉

製作一胡一 粉的方法是:先把一百斤鉛熔化之後再削成薄片,捲成筒狀,安置在木甑子裡面。

甑子下面及甑子中間各放置一瓶醋,外面用鹽泥封固,並用紙糊嚴甑子縫。

用大約四兩木炭的火力持續加熱,七天之後,再把木蓋打開,就能夠見到鉛片上面覆蓋著的一層霜粉,將粉掃進水缸裡。

那些還未產生霜的鉛再放進甑子裡,按照原來的方法再次加熱七天後,再次收掃,直到鉛用盡為止,剩下的殘渣可作為制黃丹的原料。

每掃下霜粉一斤,加進豆粉二兩、蛤粉四兩,在缸裡把它們調和攪勻,澄清之後再把水倒去。

用細灰做成一條溝,溝上平鋪幾層紙,將濕粉放在上面。

快干的時候把濕粉截成瓦形或者是方塊狀,等到完全風乾之後才收藏起來。

由於古代只有湖南的辰州和廣東的韶州製造這種粉,所以也把它叫做韶粉(民間誤叫它朝粉),到今天全國各省都已經有製造了。

這種粉如果用做顏料,能夠長期保持白色;如果婦女經常用它來粉飾臉頰,塗多了就會使臉色變青。

將一胡一 粉投入炭爐裡面燒,仍然會還原為鉛,這就是所謂一切的顏色終歸還會變回黑色。

附:黃丹

製煉鉛丹的方法是用鉛一斤、土硫黃十兩、硝石一兩配合。

鉛熔化變成液體後,加進一點醋。

沸騰時再投入一塊硫黃,過一會兒再加進一點硝石,沸騰停止後再按程序加醋,接著再加硫黃和硝石,就這樣下去直到爐裡的東西都成為粉末,就煉成黃丹了。

如要將制一胡一 粉時剩餘的鉛煉成黃丹,那就只有用硝石、礬石加進去炒,不必加醋了。

如想把黃丹還原成鉛,則要用蔥白汁拌入黃丹,慢火熬炒,等到有黃汁流出時,倒出來就可得到鉛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天工開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