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上篇·乃服
宋子曰:人為萬物之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
貴者垂衣裳,煌煌山龍,以治天下。
賤者豆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體,以自別於禽一獸 。
是故其質則造物之所具也。
屬草木者為?、麻、苘、葛,屬禽一獸 與昆蟲者裘褐、絲綿。
各載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孫機杼,傳巧人間。
從本質而見花,因繡濯而得錦。
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見花機之巧者,能幾人哉?「治亂」、「經綸」字義,學者童而一習一 之,而終身不見其形象,豈非缺憾也!先列飼蠶之法,以知絲源之所自。
蓋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天實為之矣。
○蠶種
凡蛹變蠶蛾,旬日破繭而出,雌雄均等。
雌者伏而不動,雄者兩翅飛撲,遇雌即一交一 ,一交一 一日、半日方解。
解脫之後,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時生卵。
承藉卵生者,或紙或布,隨方所用。
(嘉、湖用桑皮厚紙,來年尚可再用。
)一蛾計生卵二百餘粒,自然粘於紙上,粒粒勻鋪,天然無一堆積。
蠶主收貯,以待來年。
○蠶浴
凡蠶用浴法,唯嘉、湖兩郡。
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鹽滷水。
每蠶紙一張,用鹽倉走出滷水二升,參水浸於盂內,紙浮其面(石灰仿此)。
逢臘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計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乾。
從此珍重箱匣中,半點風濕不受,直待清明抱產。
其天露浴者,時日相同。
以篾盤盛紙,攤開屋上,四隅小石鎮壓,任從霜雨、風雨、雷電,滿十二日方收。
珍重待時如前法。
蓋低種經浴,則自死不出,不費葉故,且得絲亦多也。
晚種不用浴。
○種忌
凡蠶紙用竹木四條為方架,高懸透風避日梁枋之上,其下忌桐油、煙煤火氣。
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
遇大雪下時,即忙收貯,明曰雪過,依然懸掛,直待臘月浴藏。
○種類
凡蠶有早、晚二種。
晚種每年先早種五六日出,(川中者不同。
)結繭亦在先,其繭較輕三分之一。
若早蠶結繭時,彼已出蛾生卵,以便再養矣。
(晚蛹戒不宜食。
)凡三種浴種,皆謹視原記。
如一錯誤,或將天露者投鹽浴,則盡空不出矣。
凡繭色唯黃、白二種。
川、陝、晉、豫有黃無白,嘉、湖有白無黃。
若將白雄配黃雌,則其嗣變成褐繭。
黃絲以豬胰漂洗,亦成白色,但終不可染漂白、桃紅二色。
凡繭形亦有數種。
晚繭結成亞腰葫盧樣,天露繭尖長如榧子形,又或圓扁如核桃形。
又一種不忌泥塗葉者,名為賤蠶,得絲偏多。
凡蠶形亦有純白、虎斑、純黑、花紋數種,吐絲則同。
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一異也。
野蠶自為繭,出青州、沂水等地,樹老即自生。
其絲為衣,能御雨及垢污。
其蛾出即能飛,不傳種紙上。
他處亦有,但稀少耳。
○抱養
凡清明逝三日,蠶?少即不偎衣衾暖氣,自然生出。
蠶室宜向東南,周圍用紙糊風隙,上無棚板者宜頂格,值寒冷則用炭火於室內助暖。
凡初乳蠶,將桑葉切為細條。
切葉不束稻麥鎬為之,則不損刀。
摘葉用甕壇盛,不欲風吹枯悴。
二眠以前,騰筐方法皆用尖圓小竹筷提過。
二眠以後則不用箸,而手指可拈矣。
凡騰筐勤苦,皆視人工。
怠於騰者,厚葉與糞濕蒸,多致壓死。
凡眠齊時,皆吐絲而後眠。
若騰過,須將舊葉些微揀淨。
若粘帶絲纏葉在中,眠起之時,恐其即食一口,則其病為脹死。
三眠已過,若天氣炎熱,急宜搬出寬涼所,亦忌風吹。
凡大眠後,計上葉十二食方騰,太勤則絲糙。
○養忌
凡蠶畏香,復畏臭。
若焚骨灰、淘毛圊者,順風吹來,多致觸死。
隔壁煎鮑魚、宿脂,亦或觸死。
灶燒煤炭,爐?沉、檀,亦觸死。
懶婦便器搖動氣侵,亦有損傷。
若風則偏忌西南,西南風太勁,則有合箔皆僵者。
凡臭氣觸來,急燒殘桑葉煙以抵之。
○葉料
凡桑葉無土不生。
嘉、湖用枝條垂壓,今年視桑樹傍生條,用竹鉤掛臥,逐漸近地面,至冬月則拋土壓之,來春每節生根,則剪開他栽。
其樹一精一華皆聚葉上,不復生葚與開花矣。
欲葉便剪摘,則樹至七八尺即斬截當頂,葉則婆娑可扳伐,不必乘梯緣木也。
其他用子種者,立夏桑葚紫熟時取來,用黃泥水搓洗,並水澆於地面,本秋即長尺餘。
來春移栽,倘灌糞勤勞,亦易長茂。
但間有生葚與開花者,則葉最薄少耳。
又有花桑葉薄不堪用者,其樹接過,亦生厚葉也。
又有柘葉三種以濟桑葉之窮。
柘葉浙中不經見,川中最多。
寒家用浙種桑葉窮時,仍啖柘葉,則物理一也。
凡琴弦、弓弦絲,用柘養蠶,名曰棘繭,謂最堅韌。
凡取葉必用剪,鐵剪出嘉郡桐鄉者最犀利,他鄉未得其利。
剪枝之法,再生條次月葉愈茂,取資既多,人工復便。
凡再生條葉,仲夏以養晚蠶,則止摘葉而不剪條。
二葉摘後,秋來三葉復茂,浙人聽其經霜自落,片片掃拾以飼綿羊,大獲絨氈之利。
○食忌
凡蠶大眠以後,逕食濕葉。
雨天摘來者,任從鋪地加食;晴日摘來者,以水灑濕而飼之,則絲有光澤。
未大眠時,雨天摘葉用繩懸掛透風簷下,時振其繩,待風吹乾。
若用手掌拍干,則葉焦而不滋潤,他時絲亦枯色。
凡食葉,眠前必令飽足而眠,眠起即遲半日上葉無妨也。
霧天濕葉甚壞蠶,其晨有霧,切勿摘葉。
待霧收時,或晴或雨,方剪伐也。
露珠水亦待?於干而後剪摘。
○病症
凡蠶卵中受病,已詳前款。
出後濕熱積壓,妨忌在人。
初眠騰時,用漆合者不可蓋掩逼出氣水。
凡蠶將病,則腦上放光,通身黃色,頭漸大而尾漸小;並及眠之時,遊走不眠,食葉又不多者,皆病作也。
急擇而去之,勿使敗群。
凡蠶強美者必眠葉面,壓在下者或力弱或性懶,作繭亦薄。
其作繭不知收法,妄吐絲成闊窩者,乃蠢蠶,非懶蠶也。
○老足
凡蠶食葉足候,只爭時刻。
自卵出?少多在辰巳二時,故老足結繭亦多辰巳二時。
老足者,喉下兩?夾通明,捉時嫩一分則絲少。
過老一分,又吐去絲,繭殼必薄。
捉者眼法高,一隻不差方妙。
黑色蠶不見身中透光,最難捉。
○結繭(山箔具圖)
凡結繭必如嘉、湖,方盡其法。
他國不知用火烘,聽蠶結出,甚至叢桿之內,箱匣之中,火不經,風不透。
故所為屯、漳等絹,豫、蜀等綢,皆易朽爛。
若嘉、湖產絲成衣,即入水浣濯百餘度,其質尚存。
其法析竹編箔,其下橫架料木約六尺高,地下擺列炭火(炭忌爆炸),方圓去四五尺即列火一盆。
初上山時,火分兩略輕少,引他成緒,蠶戀火意,即時造繭,不復緣走。
繭緒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絲來隨即乾燥,所以經久不壞也。
其繭室不宜樓板遮蓋,下慾火而上欲風涼也,凡火頂上者不以為種,取種寧用火偏者。
其箔上山用麥稻稿斬齊,隨手糾捩成山,頓插箔上。
做山之人最宜手健。
箔竹稀疏用短稿略鋪灑,妨蠶跌墜地下與火中也。
○取繭
凡繭造三日,則下箔而取之。
其殼外浮絲一名絲匡者,湖郡老婦賤價買去,(每斤百文。
)用銅錢墜打成線,織成湖綢。
去浮之後,其繭必用大盤攤開架上,以聽治絲、擴綿。
若用廚箱掩蓋,則?郁而絲緒斷絕矣。
○物害
凡害蠶者,有雀、鼠、蚊三種。
雀害不及繭,蚊害不及早蠶絲,鼠害則與之相終始。
防驅之智是不一法,唯人所行也。
(雀屎粘葉,蠶食之立刻死爛。
)
○擇繭
凡取絲必用圓正獨蠶繭,則緒不亂。
若雙繭並四五蠶共為繭,擇去取綿用。
或以為絲則粗甚。
○造綿
凡雙繭並繅絲鍋底零余,並出種繭殼,皆緒斷亂不可為絲,用以取綿。
用稻灰水煮過,(不宜石灰。
)傾入清水盆內。
手大指去甲淨盡,指頭頂開四個,四四數足,用拳頂開又四四十六拳數,然後上小竹弓。
此《莊子》所謂??光也。
湖綿獨白淨清化者,總緣手法之妙。
上弓之時惟取快捷,帶水擴開。
若稍緩水流去,則結塊不盡解,而色不純白矣。
其治絲餘者名鍋底綿,裝綿衣衾內以御重寒,謂之挾纊。
凡取綿人工,難於取絲八倍,竟日只得四兩余。
用此綿墜打線織湖綢者,價頗重。
以綿線登花機者名曰花綿,價尤重。
○治絲 ( 繅車具圖)
凡治絲先制絲車,其尺寸器具開載後圖。
鍋煎極沸湯,絲粗細視投繭多寡,窮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兩。
若包頭絲,則只取二十兩,以其苗長也。
凡綾羅絲,一起投繭二十枚,包頭絲只投十餘枚。
凡繭滾沸時,以竹籤撥動水面,絲緒自見。
提緒入手,引入竹針眼,先繞星丁頭,(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樣。
)然後由送絲竿勾掛,以登大關車。
斷絕之時,尋緒丟上,不必繞接。
其絲排勻不堆積者,全在送絲竿與磨木之上。
川蜀絲車制稍異,其法架橫鍋上,引四五緒而上,兩人對尋鍋中緒,然終不若湖制之盡善也。
凡供治絲薪,取極燥無煙濕者,則寶色不損。
絲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乾」,即結繭時用炭火烘。
一曰「出水干」,則治絲登車時,用炭火四五兩盆盛,去車關五寸許。
運轉如風轉時,轉轉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
(若晴光又風色,則不用火。
)
○調絲
凡絲議織時,最先用調。
透光簷端宇下以木架鋪地,植竹四根於上,名曰絡篤。
絲匡竹上,其傍倚柱高八尺處,釘具斜安小竹偃月掛鉤,懸搭絲於鉤內,手中執{?矍}旋纏,以俟牽經織緯之用。
小竹墜石為活頭,接斷之時,扳之即下。
○緯絡(紡車具圖)
凡絲既{?矍}之後,以就經緯。
經質用少而緯質用多,每絲十兩,經四緯六,此大略也。
凡供緯{?矍},以水沃濕絲,搖車轉鋌而紡於竹管之上。
(竹用小箭竹。
)
○經具(溜眼掌扇經耙印架皆具圖)
凡絲既{?矍}之後,牽經就織。
以直竹竿穿眼三十餘,透過篾圈,名曰溜眼。
竿橫架柱上,絲從圈透過掌扇,然後纏繞經耙之上。
度數既足,將印架捆卷。
既捆,中以一交一 竹二度,一上一下間絲,然後及於筘內。
(此筘非織筘。
)及筘之後,然的槓與印架相望,登開五七丈。
或過糊者,就此過糊。
或不過糊,就此卷於的槓,穿綜就織。
○過糊
凡糊用面<角力>內小粉為質。
紗羅所必用,綾綢或用或不用。
其染紗不存素質者,用牛膠水為之,名曰清膠紗。
糊漿承於筘上,推移染透,推移就干。
天氣晴明,頃刻而燥,一陰一天必藉風力之吹也。
○邊維
凡帛不論綾羅,皆別牽邊,兩傍各二十餘縷。
邊縷必過糊,用筘推移梳干。
凡綾羅必三十丈、五立十丈一穿,以省穿接繁苦。
每匹應截畫墨於邊絲之上,即知其丈尺之足。
邊絲不登的槓,別繞機梁之上。
○經數
凡織帛,羅紗筘以八百齒為率。
綾絹筘以一千二百齒為率。
每筘齒中度經過糊者,四縷合為二縷,羅紗經計三千二百縷,綾綢經計五千六千縷。
古書八十縷為一升,今綾絹厚者,古所謂六十升布也。
凡織花文必用嘉、湖出口、出水皆乾絲為經,則任從提挈,不憂斷接。
他省者即勉強提花,潦草而已。
○花機式(具全圖)
凡花機通身度長一丈六尺,隆起花樓,中托衢盤,下垂衢腳。
(水磨竹棍為之,計一千八百根。
)對花樓下掘坑二尺許,以藏衢腳。
(地氣濕者,架棚二尺代之。
)提花小廝坐立花樓架木上。
機末以的槓卷絲,中間疊助木兩枝,直穿二木,約四尺長,其尖插於筘兩頭。
疊助,織紗羅者,視織綾絹者減輕十餘斤方妙。
其素羅不起花紋,與軟紗綾絹踏成浪梅小花者,視素羅只加桄二扇。
一人踏織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閒住花樓,亦不設衢盤與衢腳也。
其機式兩接,前一接平安,自花樓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許,則疊助力雄。
若織包頭細軟,則另為均平不斜之機。
坐處斗二腳,以其絲微細,防遏疊助之力也。
○腰機式(具圖)
凡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花機,只用小機。
織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機。
普天織葛、苧、棉布者,用此機法,布帛更整齊堅澤,惜今傳之猶未廣也。
○結花本
凡工匠結花本者,心計最一精一巧。
畫師先畫何等花色於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
張懸花樓之上,即織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綜帶經,隨甚尺寸度數提起衢腳,梭過之後居然花現。
蓋綾絹以浮輕而見花,紗羅以糾緯而見花。
綾絹一梭一提,紗羅來梭提,往梭不提。
天孫機杼,人巧備矣。
○穿經
凡絲穿綜度經,必用四人列坐。
過筘之人,手執筘耙先插以待絲至。
絲過筘則兩指執定,足五七十筘,則絛結之。
不亂之妙,消息全在一交一 竹。
即接斷,就絲一扯即長數寸。
打結之後,依還原度,此絲本質自具之妙也。
○分名
凡羅,中空小路以透風涼,其消息全在軟綜之中。
袞頭兩扇打綜,一軟一硬。
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後,踏起軟綜,自然糾轉諸經,空路不粘。
若平過不空路而仍稀者曰紗,消息亦在兩扇袞頭之上。
直至織花綾綢,則去此兩扇,而用桄綜八扇。
凡左右手各用一梭一交一 互織者,曰縐紗。
凡單經曰羅地,雙經曰絹地,五經曰綾地。
凡花分實地與綾地,綾地者光,實地者暗。
先染絲而後織者曰緞。
(北土土屯絹,亦先染絲。
)就絲綢機上織時,兩梭輕,一梭重,空出稀路者,名曰秋羅,此法亦起近代。
凡吳越秋羅,閩廣懷素,皆利?紳當暑服,屯絹則為外官、卑官遜別錦繡用也。
○熟練
凡帛織就猶是生絲,煮練方熟。
練用稻稿灰入水煮。
以豬胰脂陳宿一晚,入湯浣之,寶色燁然。
或用烏梅者,寶色略減。
凡早絲為輕、晚絲為緯者,練熟之時每十兩輕去三兩。
經緯皆美好早絲,輕化只二兩。
練後日干張急,以大蚌殼磨使乖鈍,通身極力刮過,以成寶色。
○龍袍
凡上供龍袍,我朝局在蘇、杭。
其花樓高一丈五尺,能手兩人扳提花本,織來數寸即換龍形。
各房斗合,不出一手。
赭黃亦先染絲,工器原無殊異,但人工慎重與資本皆數十倍,以效忠敬之誼。
其中節目微細,不可得而詳考雲。
○倭緞
凡倭緞制起東夷,漳、泉海濱傚法為之。
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一胡一 椒歸里。
其織法亦自夷國傳來。
蓋質已先染,而斫綿夾藏經面,織過數寸即刮成黑光。
北虜互市者見而悅之。
但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頃刻集灰,衣領之間移日損壞。
今華夷皆賤之,將來為棄物,織法可不傳雲。
○布衣(趕彈紡具圖)
凡棉布御寒,貴賤同之。
棉花古書名?麻,種遍天下。
種有木棉、草棉兩者,花有白、紫二色。
種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
凡棉春種秋花,花先綻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時。
其花粘子於腹,登趕車而分之。
去子取花,懸弓彈化。
(為挾纊一溫一 衾襖者,就此止功。
)彈後以木板擦成長條以登紡車,引緒糾成紗縷。
然後繞{?矍}牽經就織。
凡紡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紡於鋌上。
(捷則不堅。
)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一江一 ,漿染尚蕪湖。
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
碾石取一江一 北性冷質膩者,(每塊佳者值十餘金。
)石不發燒,則縷緊不鬆泛。
蕪湖巨店首尚佳石。
廣南為布藪而偏取遠產,必有所試矣。
為衣敝浣,猶尚寒砧搗聲,其義亦猶是也。
外國朝鮮造法相同,惟西洋則未核其質,並不得其機織之妙。
凡織布有雲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機而生義。
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織機十室必有,不必具圖。
○?著
凡衣衾挾纊御寒,百有之中止一人用繭綿,余皆?著。
古?袍今俗名胖襖。
棉花既彈化,相衣衾格式而入裝之。
新裝者附體輕暖,經年板緊,暖氣漸無,取出彈化而重裝之,其暖如故。
○夏服
凡苧麻無土不生。
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
(池郡每歲以草糞壓頭,其根隨土而高。
廣南青麻撒子種田茂甚。
)色有青、黃兩樣。
每歲有兩刈者,有三刈者,績為當暑衣裳、帷帳。
凡苧皮剝取後,喜日燥干,見水即爛。
破析時則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則亦爛。
苧質本淡黃,漂工化成至白色。
(先用稻灰、石灰水煮過,入長流水再漂,再曬,以成至白。
)紡苧紗能者用腳車,一女工並敵三工,惟破析時窮日之力只擔三五銖重。
織苧機具與織棉者同。
凡布衣縫線,革履串繩,其質必用苧糾合。
凡葛蔓生,質長於苧數尺。
破析至細者,成布貴重。
又有麻一種,成布甚粗,最粗者以充喪服。
即苧布有極粗者,漆家以盛布灰,大內以充火炬。
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輕細之甚,值賤而質枵,不可為衣也。
○裘
凡取獸皮製一服 統名曰裘。
貴至貂、狐,賤至羊、麂,值分百等。
貂產遼東外徼建州地及朝鮮國。
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樹下,屏息悄聲而射取之。
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積六十餘貂僅成一裘。
服貂裘者立風雪中,更暖於宇下。
瞇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貴也。
色有三種,一白者曰銀貂,一純黑,一黯黃。
(黑而毛長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
)凡狐、貂亦產燕、齊、遼、汴諸道。
純白狐腋裘價與貂相仿,黃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一溫一 體功用次於貂。
凡關外狐取毛見底青黑,中國者吹開見白色以此分優劣。
羊皮裘母賤子貴。
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
)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環腳。
)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漸直。
)胞羔、乳羔為裘不膻。
古者羔裘為大夫之服,今西北?紳亦貴重之。
其老大羊皮硝熟為裘,裘質癡重,則賤者之服耳,然此皆綿羊所為。
若南方短毛革,硝其?享如紙薄,止供畫燈之用而已。
服羊裘者,腥膻之氣一習一 久而俱化,南方不一習一 者不堪也。
然寒涼漸殺,亦無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為襖褲御風便體,襪靴更佳。
此物廣南繁生外,中土則積集聚楚中,望華山為市皮之所。
麂皮且御蠍患,北人製衣而外,割條以緣衾邊,則蠍自遠去。
虎豹至文,將軍用以彰身;犬豕至賤,役夫用以適足。
西戎尚獺皮,以為毳衣領飾。
襄黃之人窮山越國射取而遠貨,得重價焉。
殊方異物如金絲猿,上用為帽套;扯裡猻御服以為袍,皆非中華物也。
獸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則不可殫述。
飛禽之中有取鷹腹、雁脅毳毛,殺生盈萬乃得一裘,名天鵝絨者,將焉用之?
○褐氈
凡綿羊有二種,一曰蓑衣羊,剪其毳為氈、為絨片,帽襪遍天下,胥此出焉。
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國,作褐為賤者服,亦以其毛為之。
褐有粗而無一精一,今日粗褐亦間出此羊之身。
此種自徐、淮以北州郡無不繁生。
南方唯湖郡飼畜綿羊,一歲三剪毛。
(夏季稀革不生。
)每羊一隻,歲得絨襪料三雙。
生羔牝牡合數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綿羊百隻,則歲入計百金雲。
一種{矛}{刁}羊(番語,)唐末始自西域傳來,外毛不甚蓑長,內毳細軟,取織絨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別於綿羊。
此種先自西域傳入臨洮,今蘭州獨盛,故褐之細者皆出蘭州。
一曰蘭絨,番語謂之孤古絨,從其初號也。
山羊毳絨亦分兩等,一曰ㄐ絨,用梳櫛ㄐ下,打線織帛,曰褐子、把子諸名色。
一曰拔絨,乃毳毛一精一細者,以兩指甲逐莖ㄎ下,打線織絨褐。
此褐織成,揩面如絲帛滑膩。
每人窮日之力打線只得一錢重,費半載工夫方成匹帛之料。
若ㄐ絨打線,日多拔絨數倍。
凡打褐絨線,冶鉛為錘,墜於緒端,兩手宛轉搓成。
凡織絨褐機大於布機,用綜八扇,穿經度縷,下施四踏輪,踏起經隔二拋緯,故織出文成斜現。
其梭長一尺二寸,機織、羊種皆彼時歸夷傳來,(名姓再詳。
)故至今織工皆其族類,中國無典也。
凡綿羊剪毳,粗者為氈,細者為絨。
氈皆煎燒沸湯投於其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板定物式,鋪絨其上,運軸趕成。
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
其氍俞、氆魯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
若最粗而為毯者,則駑馬諸料雜錯而成,非專取料於羊也。
【譯文】
宋先生說:人為萬物之靈長,五官和全身肢體都長得很齊備。
尊貴的帝王穿著堂皇富麗的龍袍而統治天下,窮苦的百姓穿著粗製的短衫和毛布,冬天用來御寒,夏天藉以遮掩身體,因此而與禽一獸 相區別。
因此,人們所穿著的衣服的原料是自然界所提一供的。
其中屬於植物的有棉、麻、葛,屬於禽一獸 昆蟲的有裘皮、毛、絲、綿。
二者各佔一半,於是衣服充足了。
巧妙如同天上的織女那樣的紡織技術,已經傳遍了人間。
人們把原料紡出帶有花紋的布匹,又經過刺繡、染色而造就華美的錦緞。
儘管人間織機普及天下,但是真正見識過花機巧妙的又能有多少呢?像「治亂」、「經綸」這些詞的原意,文人學士們自小就學習 過,但他們終其一生都沒有見過它的實際形象,對此難道人們不感到遺憾嗎?現在我先來講講養蠶的方法,讓大家明白絲是從何而來的。
大概是人和衣服相互映襯,其中的貴與賤自然分明,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吧!
蠶種
蠶由蛹變成蠶蛾,需要經過約十天的時間才能破繭而出,雌蛾和雄蛾數目大致相等。
雌蛾伏著不活動,雄蛾振動兩翅飛撲,遇到雌蛾就要一交一 配,一交一 配半天甚至一天才脫身。
分開之後,雄蛾因體內一精一力枯竭而死,雌蛾立刻就開始產卵。
用紙或布來承接蠶卵,各地的習慣有所不同(嘉興和湖州使用桑皮做的厚紙,第二年仍然可以再使用)。
一隻雌蛾可產卵二百多粒,所產下的蠶卵自然地粘在紙上,一粒一粒均勻鋪開,天然無一堆積。
養蠶的人把蠶卵收藏起來,準備第二年用。
蠶浴
對蠶種進行浸浴的只有嘉興、湖州兩個地方。
湖州多採用天露浴法和石灰浴法,嘉興則多採用鹽水或滷水浴法。
每張蠶紙用從鹽倉流出來的滷水約兩升摻水倒在一個盆盂內,紙便會浮在水面上(石灰浴仿照此法)。
每逢臘月開始浸種,從臘月十二日到該月二十四日,共浸浴十二天,到時候就把蠶紙撈起,用微火將水分烤乾。
然後小心妥善保管在箱、盒裡,不讓蠶種受半點兒風寒濕氣,一直等到清明節時才取出蠶卵進行孵化。
天露浴的時間與前述方法相同。
將蠶紙攤開平放在屋頂的竹篾盤上,將蠶紙的四角用小石塊壓住,任憑它經受霜雪、風雨、雷電吹打,放夠十二天後再收起來。
用前述相同方法珍藏起來等到時候再用。
大概是孱弱的蠶種經過浴種就會死掉不出,所以不會浪費桑葉,而且這樣處理後蠶吐絲也多。
而對於一年中孵化、飼養兩次的「晚蠶」則不需要浴種。
種忌
裝蠶種的紙,是用四根竹棍或者木棍做成的方架,將方架掛在高高的通風避一陽一光的梁枋上,進而把蠶紙撐開。
方架下面忌諱放桐油和煙熏火燎。
冬天要避免雪的反射光映照,蠶卵一經雪光映照就會變成空殼。
因此,遇到下大雪時,要趕緊將蠶種收藏起來,等到第二天雪停了以後,依舊把它掛起來,一直等到十二月浴種之後再進行收藏。
種類
蠶分早蠶和晚蠶兩種,晚蠶每年比早蠶先孵化五六天(四川的蠶不是這樣的)。
結繭也在早蠶之前,但它的繭約比早蠶的繭輕三分之一。
當早蠶結繭的時候,晚蠶已經出蛾產卵了,可用來繼續餵養(晚蠶的蠶蛹不能吃)。
用三種不同方法浸浴的蠶種,無論採用其中任何一種都要認真記准原來的標記,一旦弄錯了,例如將天露浴的蠶種放到鹽滷水中進行鹽浴,那麼蠶卵就會全部變空,培育不出蠶來了。
繭的顏色只有黃色和白色兩種,四川、陝西、山西、河南有黃色的繭而沒有白色的繭,嘉興和湖州有白色的繭沒有黃色的繭。
如果將白色繭的雄蛾和黃色繭的雌蛾相一交一 配,它們的下一代就會結出褐色的繭。
黃色的蠶絲如果用豬胰漂洗,也可以變成白色,但終究不能漂成純白,也不能染上桃紅色。
繭的形狀也有幾種。
晚蠶的繭結成束腰的葫蘆形,經過天露浴的蠶結的繭尖長很像榧子形。
也有的繭結得像核桃形。
還有一種不怕吃帶泥土的桑葉的蠶,名叫「賤蠶」,吐絲反而會比較多。
蠶的體色有純白、虎斑、純黑、花紋色幾種,吐絲都是一樣的。
現在的貧苦人家有用雄性早蠶蛾與雌性晚蠶蛾相一交一 配而培育出良種的,真是很不尋常啊!有一種野蠶,它不用人工飼養管理而能自己結繭,多產於山東的青州及沂水一帶。
當樹葉枯黃時自然就會有長出的野蠶蛾。
用這種蠶吐的絲織成的衣服,能防雨且耐髒。
野蠶蛾鑽出繭後就能飛走,不在蠶紙上產卵傳種。
別的地方也有野蠶,只是不多罷了。
抱養
清明節過後三天,蠶卵不必依靠衣被的遮蓋來保暖就可以自然地生出了。
蠶室的位置最好是面向東南方,蠶室周圍牆壁上透風的縫隙要用紙糊好,室內房頂上如果沒有天花板的就要裝上天花板。
遇到天氣寒冷一溫一 度低的時候,蠶室內還要使用炭火來加一溫一 。
餵養初生的蠶寶寶時,要把桑葉切成細條。
切桑葉的砧板要用稻麥稈捆紮成,這樣就不會損壞刀口了。
摘回來的桑葉要用陶甕、陶罈子裝好,不要被風吹乾了水分。
蠶在二眠以前,騰筐的方法都是用尖圓的小竹筷子把蠶夾過去。
二眠以後就用不著竹筷子,可以直接用手撿了。
騰筐次數的多少關鍵在於人是不是真的勤勞。
如果人懶得騰筐,堆積的殘葉和蠶糞太多了,就會變得濕熱,有時往往會把蠶給壓死。
蠶總是先吐絲而後一齊睡眠。
在這個時候騰筐,需要把零碎的殘葉都揀乾淨了,如果還有粘著絲的殘葉留下來的話,蠶覺醒之後,哪怕只吃一口殘葉也會得病脹死。
三眠過後,如果天氣十分炎熱,就應該趕快搬到寬敞涼爽的房間裡,但也忌受風。
大眠之後,要餵食十二次桑葉以後再騰筐,騰筐次數太多,蠶吐的絲就會變得粗糙。
養忌
蠶既害怕香味,又害怕臭味。
如果燒骨頭或掏廁所的臭味順風吹來,接觸到蠶,往往會把蠶熏死。
隔壁煎鹹魚或不新鮮的肥肉之類的氣味也能把蠶熏死。
灶裡燒煤炭或香爐裡燃沉香、檀香,這些氣味接觸到蠶時也會把蠶熏死。
懶婦的便桶搖動時散發出的臭氣,也會損傷蠶。
如果是颳風,蠶則怕西南風,西南風太猛時,有滿筐的蠶都凍僵的。
每當臭氣襲來時,要趕緊燒起殘桑葉,用煙來抵擋它。
葉料
桑樹在各個地方都可以生長。
浙一江一 嘉興和湖州用壓條的方法培植桑樹,選當年桑樹的側枝用竹鉤墜掛,使它逐漸接近地面,到了冬天就用土壓住枝條。
第二年春天,每節樹枝都能長出根來,這時便可以剪開再進行移植了。
用這種方法培植成的桑樹,養分都會聚積在葉片上,不再開花結實了。
為了便於剪摘桑樹葉子,可以等到桑樹長到七八尺高的時候,就截去樹尖,以後繁茂的枝葉就會披散下來,不必登梯爬上樹去也能隨手扳摘、採葉了。
此外,還可以用桑樹的種一子進行種植,等到立夏時紫紅色的桑葚果子成熟的時候,摘下來後用黃泥水搓洗,然後連水一塊澆灌在地裡,當年秋天就可以長到一尺多高,第二年春天再進行移栽。
如果澆水施肥較頻繁,枝葉也會很容易長得茂盛。
但其中也有開花結果的,葉子就會薄而又少。
還有一種桑樹名叫花桑,葉子太薄不能用,但這種桑樹通過嫁接也能長出厚葉。
另外還有三種柘樹的葉子,可以彌補桑葉的不足。
柘樹在浙一江一 並不常見,而在四川最多。
窮苦人家飼養的蠶在浙一江一 種的桑葉不夠喂時,也讓蠶吃柘樹葉,同樣能夠將蠶餵養大。
琴弦和弓弦都是採用喂柘葉的蠶所吐之絲做的,所得的蠶繭名叫「棘繭」,據說這種絲最為堅韌。
採摘桑葉,必須要用剪刀,以嘉興桐鄉出的鐵剪刀最為鋒利,其他地方出產的都比不上桐鄉的好。
桑樹經過剪枝之後,新生枝條一個月後就會長出許多葉子,枝條也就很茂盛了,而且還便於採摘。
再生枝條的桑葉,農曆五月份便可用來餵養晚蠶,那時就只採摘桑葉而不再進行剪枝了。
第二茬的桑葉在摘取以後,第三茬葉子到秋天又長得很茂盛了,浙一江一 人讓它經霜自落,然後將落葉全都收拾起來,用來飼養綿羊,剪取更多羊毛,從而能取得更加可觀的收益。
食忌
蠶到大眠以後,就可以直接吃潮濕的桑樹葉子了。
下雨天摘來的葉子,也可以隨便放在地上拿來給它吃;天晴時摘來的葉子,還要用水淋濕後再去餵蠶,這樣結出的絲才更有光澤。
但在還沒有到大眠的時候,雨天摘來的桑葉要用繩子懸掛在通風的屋簷下,經常抖動繩子,讓風吹乾。
如果是用手掌輕輕拍干的,葉子就不會新鮮滋潤了,將來蠶吐的絲也就沒有什麼光澤。
餵養蠶的時候,一定要讓蠶在睡眠前能吃飽吃足,在蠶睡醒之後,即使晚半天喂葉子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霧天裡潮濕的桑樹葉子對蠶的危害很大,因此一旦看見早晨有霧,就一定不要再去採摘桑葉了。
等霧散以後,無論晴雨都可以對桑葉進行剪摘了。
帶露珠的桑葉要等太一陽一出來把露水曬乾後再進行剪摘。
病症
蠶在卵期受的病害,已經在前面談過了。
蠶孵化出來後要防止濕熱、堆壓,這關鍵在於養蠶人的工作狀況。
在蠶初眠騰筐時,用漆盒裝的,就不要蓋上蓋,以便於水分蒸發。
當蠶將要發病的時候,腦部透明發亮,全身發黃,頭部漸漸變大而尾部慢慢變小。
此外,有些蠶在該睡眠的時候仍然遊走不眠,吃的桑葉又不多,這都是病態的表現。
應該立即挑揀出去扔掉,以免傳染蠶群。
健康而色澤美好的蠶一定會在葉面上睡眠,壓在桑葉下面的蠶,不是體弱,就是不健康的,所結的蠶繭也薄。
那種結繭、吐絲都不按規則形狀排列而是一胡一 亂吐絲結成鬆散絲窩的,是不正常的蠶而不是懶於活動的蠶。
老足
當蠶吃夠了桑葉並日趨成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抓緊時間捉蠶結繭。
蠶卵孵化在上午七點至十一點,所以成熟的蠶結繭也多在這個時間。
老熟的蠶胸部透明。
捉成熟的蠶時,如果捉的蠶嫩一分、不夠成熟的話,吐絲就會少些;如果捉的蠶過老一分,因為它已吐掉一部分絲,這樣繭殼必然會比較薄些。
捉蠶的人要善於分辨蠶的成熟程度,如果能夠做到一隻不錯才算高手。
體色黑的蠶,它即便到了老熟時也看不見身體透明的部分,因此最難辨捉。
結繭
處理蠶所結的繭時,必須要採用嘉興、湖州那樣的方法,才算最好的方法。
其他地方都不懂得怎樣用火烘烤除濕,而是任由蠶隨便吐絲、四處結繭,導致蠶繭有時結在叢稈當中或者箱匣裡,就不通風也不透氣。
因此,用這種蠶絲織成的屯溪、漳州的絹,河南、四川等地的綢,都容易朽爛。
如果用嘉興、湖州產的蠶絲做衣服,即使放在水裡洗上一百多次,絲質還是完好的。
嘉興、湖州的做法是,削竹篾編成蠶箔,在蠶箔下面用木料搭上一個離地約六尺高的木架子,地面放置炭火(注意在這裡不能用會爆炸的炭),前後左右每隔四五尺就擺放一個火盆。
蠶開始上山結繭時,火力稍微小一些,蠶因為喜歡暖和而被誘引馬上開始結繭,不再到處爬動。
當繭衣結成之後,每盆炭火再添上半斤炭,使一溫一 度升高。
蠶吐出的絲隨即乾燥,所以這種絲能經久不壞。
供蠶結繭的屋子不應當用樓板遮蓋,因為結繭時下面要用火烘,而上面需要通風。
凡是火盆正頂上的蠶繭不能用做蠶種,取種要用離火盆稍遠的。
蠶箔上的山簇,是用切割整齊的稻稈和麥秸隨手扭結而成的,垂直插放在蠶箔上。
做山簇的人最好是手藝純熟的。
蠶箔編得稀疏的,可以在上面略鋪一些短稻草稈,以防蠶掉到地下或火盆中。
取繭
蠶上山簇上結繭三天之後,就可以拿下蠶箔進行取繭。
蠶繭殼外面的浮絲名叫「絲匡」(繭衣),湖州的老年婦女用很便宜的價錢買了回去(每斤約一百文錢),用銅錢墜子做紡錘,打線,織成湖綢。
剝掉浮絲以後的蠶繭,必須攤在大盤裡,放在架子上,準備繅絲或者造絲綿。
如果用櫥櫃、箱子裝蓋起來,就會因濕氣鬱結疏解不良 而造成斷絲。
物害
危害蠶的動物,有麻雀、老鼠、蚊子等三種。
麻雀危害不到繭,蚊子危害不到早蠶,老鼠的危害則始終存在著。
防害除害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隨人施行(麻雀屎黏在桑葉上,蠶吃了會立即死亡、腐爛)。
擇繭
繅絲用的繭,必須選擇繭形圓滑端正的單繭,這樣繅絲時絲緒就不會亂。
如果是雙宮繭(即兩條蠶共同結的繭)或由四五條蠶一起結的同宮繭,就應該挑出來造絲綿。
如果用來繅絲,絲就會太粗而容易斷頭。
造綿
雙繭和繅絲後殘留在鍋底的碎絲斷繭,以及種繭出蛾後的繭殼,絲緒都已斷亂,不能再用來繅絲,只能用來造絲綿。
將這些造絲綿的繭子用稻灰水煮過(不宜用石灰)之後,倒在清水盆內。
將兩個大姆指的指甲剪乾淨,用指頭頂開四個蠶繭,套在左手併攏的四個指頭上作為一組,連續套入四個蠶繭後,取下,為一個小抖。
做完四組,再用兩手拳頭把它們一組一組地頂開,拉寬到一定範圍,連拉四個小抖共十六個繭,然後套在小竹弓上,這就是莊子所說的「洴澼絖」。
唯有湖州的絲綿特別潔白、純淨,是由於造絲綿的人手法非常巧妙。
往竹弓上套時,必須動作敏捷,帶水拉開。
如果動作稍慢一點兒,水已流去,絲綿就會板結,不能完全均勻地拉開,顏色看起來也就不純白了。
那些繅絲剩下的,叫做「鍋底綿」。
把這種絲綿裝入衣被裡用來御寒,叫做絲綿被,即「挾纊」。
製作絲綿的工夫要比繅絲所花的工夫多八倍,每人勞動一整天也只得四兩多絲綿。
用這種綿墜打成線織成湖綢,價值很高。
用這種綿線在花機上織出來的產品叫做「花綿」,價錢更貴。
治絲
對於繅絲,第一步就是要製作繅車。
繅車的尺寸、部件及其組合構造都列在後面的附圖上。
繅絲時首先要將鍋內的水燒得滾開,把蠶繭放進鍋中,生絲的粗細取決於投入鍋中的蠶繭的多少。
一個人勞累一整天,只能得到三十兩絲。
如果是織造頭巾等用的包頭絲,就只能得到二十兩,這是因為那種絲縷比較細。
織綾羅用的絲,一次要投進去二十個蠶繭;織造頭巾等用的包頭絲,只需投進去十幾個蠶繭。
當煮蠶繭的水滾沸的時候,用竹籤撥動水面,絲頭自然就會出現。
將絲頭提在手中,穿過竹針眼,先繞過星丁頭(用竹棍做成,如香筒的形狀),然後掛在送絲竿上,再連接到大關車上。
遇到斷絲的時候,只要找到絲緒頭搭上去,不必繞結原來的絲。
如果想要絲在大關車上排列均勻而不會堆積在一起,關鍵要靠送絲竿和腳踏搖柄相互配合好。
四川生產的繅車結構稍有不同,繅絲的方法,是把支架橫架在鍋上,兩人面對面站在鍋旁尋找絲緒頭,一次牽引上四五縷絲上車,但這種方法終究不如湖州製作的繅車完善。
供繅絲用的柴火,要選擇非常乾燥且無煙的,這樣的話絲的色澤就不會損壞。
使絲質量美好的辦法有六字口訣:一叫「出口乾」,即蠶結繭時用炭火烘乾;一叫「出水干」,就是把絲繞上大關車時,用盆盛裝四五兩炭生火,放在離大關車五寸左右的地方。
當大關車飛快旋轉時,絲一邊轉一邊被火烘乾,這就是所說的「出水干」(如果是晴天又有風,就不用火烘烤了)。
調絲
準備織絲的時候,首先要進行調絲。
調絲要在屋簷下光線明亮的室內進行。
將木架平放在地上,木架上豎立起四根竹竿,這就叫做「絡篤」。
絲套在四根竹上,在絡篤旁邊的靠近立柱上八尺高的地方,用鐵釘固定一根斜向的小竹竿,上面裝一個半月形的掛鉤,將絲懸掛在鉤子上,手裡拿著大關車旋轉繞絲,以備牽經和卷緯時用。
小竹竿的一頭垂下一個小石塊為活頭。
當連接斷絲時,一拉小繩,小鉤就落下來了。
緯絡
絲繞在大關車上以後,就可以做經線和緯線了。
經線用的絲少,緯線用的絲多。
每十兩絲,大約要用經線四兩、緯線六兩。
繞到大關車上的絲,先用水淋濕浸透以後,才搖動大關車轉錠將絲纏繞於竹管之上(竹管是用小箭竹做的)。
經具
絲繞在大關車上以後,便可以牽拉經線準備織造了。
在一根直竹竿上鑽出三十多個孔,穿上一個名叫「溜眼」的篾圈。
把這條竹竿橫架在柱子上,絲通過篾圈再穿過「掌扇」,然後纏繞在經耙上。
當達到足夠的長度時,就用印架捲好、繫好。
捲好以後,中間用一交一 棒兩根把絲分隔成一上一下兩層,然後再穿入梳筘裡面(這個梳筘不是織機上的織筘)。
穿過梳筘之後,把經軸與印架相對拉開五丈到七丈遠。
如果需要漿絲,就在這個時候進行;如果不需要漿絲,就直接卷在經軸上,這樣就可以穿綜筘而投梭織造了。
過糊
漿絲用的糊要用揉麵筋沉下的小粉為原料。
織紗、羅的絲必須要漿過,織綾和綢的絲則可以漿也可以不漿。
有些絲染過色後失去了原來的特性,就要用牛膠水來漿,這種紗叫「清膠紗」。
漿絲的糊料要放在梳筘上,來回推移梳筘使絲漿透,放干。
如果天氣晴朗,絲很快就能幹,一陰一天時就要借助風力把絲吹乾。
邊維
絲織品不管是厚的綾還是薄的羅,都要另外進行牽邊。
兩邊都要各牽引絲二十多根。
邊絲必須要上漿,用筘推移梳干。
一般來說,綾羅的經絲,每三十丈或五六十丈穿一次筘,這樣就可以減少穿筘的繁忙和辛苦。
絲的長度每夠一匹的時候就應該用墨在邊絲上留個記號,就可以知道是織夠一匹了。
邊絲不必繞在的槓上,而是另外繞在織機的橫樑上。
經數
織相對薄的紗、羅用的筘以八百個齒為標準,織相對厚的綾、絹用的筘則以一千二百個齒為標準。
每個筘齒中穿引上過漿的經線,把每四根合成兩股,羅、紗的經線共計有三千二百根,綾、綢的經線總計有五六千根。
古書上記載每八十根為一升,現在較厚的綾、絹也就是古時所說的六十升布。
織帶花紋的絲織品必須用浙一江一 嘉興和湖州兩地在結繭和繅絲時都烘乾了的絲作為經線,這種絲可以任意提拉也不必擔心會斷頭。
其他地區的絲,即使能勉強當做提花織物,也是相對粗糙而不很一精一致的。
花機式
提花機全長約一丈六尺,其中高高聳起的是花樓,中間托著的是衢盤,下面垂著的是衢腳(用加水磨光滑的竹棍做成,共有一千八百根)。
在花樓的正下方挖一個約兩尺深的坑,用來安放衢腳(如果地底下潮濕,就可以架兩尺高的棚來代替)。
提花的小工,坐在花樓的木架子上。
花機的末端用的是的槓卷絲,中間用疊助木兩根,垂直穿接兩根約四尺長的木棍,木棍尖端分別插入織筘的兩頭。
織紗、羅的疊助木比織綾、絹的要輕十多斤才算好。
素羅不用起花紋。
此外,要在軟紗、綾、絹上織出波浪紋和梅花等小花紋,只須比織素羅多加兩片綜框,由一個人踏織就可以了。
而不用一個人閒坐在提花機的花樓上,也不用設置衢盤與衢腳。
花機的形制分為兩段,前一段水平安放,自花樓朝向織工的一段,向下傾斜一尺多,這樣疊助木的力量就會大些。
如果織包頭紗一類的細軟織物,就要重新安放不傾斜的花機。
在人坐的地方裝上兩個腳架,這是因為那種織包頭紗的絲很細,要防止疊助木的衝力過大。
腰機式
織杭西和羅地等絹與輕素等綢,織銀條和巾帽等紗,都不必使用提花機,而只用小織機就可以了。
織匠用一塊熟皮當靠背,操作時全靠腰部和臀部用力,所以又叫做腰機。
各地織葛、苧麻、棉布的,都用這種織機。
織品更加整齊結實而具有光澤,只是可惜這種機器的織法至今還沒有普遍傳開呢。
結花本
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心思最為一精一細巧妙。
無論畫師先將什麼樣的圖案在紙上畫出,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畫樣仔細量度,一精一確細微地算計分寸而編結出織花的紋樣來。
織花的紋樣張掛在花樓上,即便織工不知道會織出什麼花樣,只要穿綜帶經,按照織花的紋樣的尺寸、度數,提起紋針,穿梭織造,圖案就會呈現出來了。
綾絹是以突起的經線來形成花樣的,紗羅是以絞糾緯線來形成花樣的。
因此,織綾絹是投一梭提一次衢腳,織紗羅是來梭時提,去梭時不提。
天上織女的那種紡織技術,現在人間的巧匠也都能較全面地掌握了。
穿經
將蠶絲穿過綜再穿過織筘,需要四個人前後排列坐著操作。
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鉤先穿過筘齒中,等對面的人把絲遞過來準備接絲。
等絲經過筘後,就用兩個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個筘齒,就把絲合起來編一個結。
絲之所以能夠不亂,其中的奧妙全在將絲分開的一交一 竹上。
如果是接斷絲,就把絲一拉就伸長幾寸。
打上結後,仍會回縮到原來的長度,這種良好的彈性是絲本身就具有的。
分名
「羅」這種絲織物,中間有一小列紗孔排成橫路,用來透風取涼,織造的關鍵全在於織機上的絞綜。
絞綜的兩扇袞頭一軟一硬,打綜既可織成平紋,又可起絞孔。
一般織五梭或者三梭(多的能織七梭)之後,提起絞綜,自然就會使經絲絞起紗孔,形成清晰的網眼。
如果是全面地起紗孔,不排成橫路而顯得稀疏的,叫做紗。
織造的關鍵也在於絞綜的兩扇袞頭上。
至於織造其他的綾綢時,就要去掉絞綜的兩扇袞頭,而改用桄綜八扇。
用左捻、右捻的絲線,一梭一梭地一交一 互織成的,叫做縐紗;單起單落地織成的叫做羅地;雙起雙落地織成的叫絹地;五枚同時織成的叫綾地。
花織物分平紋地與綾紋地兩種結構,綾紋地光亮,而平紋地較暗。
先染絲而後織的,叫做織錦(北方叫做屯錦的,也是先染色的)。
如果在絲織機上織兩梭平紋,一梭起絞綜,形成橫路的,叫做秋羅。
這個織法也是近代才出現的。
一江一 蘇省南部和浙一江一 省的秋羅以及福建省、廣東省的熟紗,都是大官們用來做夏服的;屯絹則是不夠資格穿錦繡的地方官、小官所用的。
熟練
絲織品織成以後還是生絲,要經過煮練之後,才能成為熟絲。
煮練的時候,用稻稈灰加水一起煮,並用豬胰脂浸泡一晚,再放進水中洗濯,這樣絲色就能很鮮艷。
如果是用烏梅水煮的,絲色就會差些。
用早蠶的蠶絲為經線,晚蠶的蠶絲為緯線,煮過以後,每十兩會減輕三兩。
如果經緯線都是用上等的早蠶絲,那麼十兩隻減輕二兩。
煮過之後要用熱水洗掉鹼性並立即繃緊晾乾。
然後用磨光滑的大蚌殼,用力將絲織品全面地刮過,使它現出光澤來。
龍袍
上供給皇帝所使用的龍袍,在本朝(明朝)的織染局設在蘇州和杭州兩地。
龍袍的紗機,花樓高達一丈五尺,由兩個技術一精一湛的織造能手,手提花樣提花,每織成幾寸以後,就變換織成另一段龍形的圖案。
一件龍袍要由幾部織機分段織成,而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
所用的絲要先染成赭黃色,所用的織具本來沒有什麼特別,但織工須小心謹慎,工作繁重,人工和成本都要多增加幾十倍,以此表示對朝廷忠誠敬重的心意。
至於織造過程中的許多細節,就無法詳細考察明白了。
倭緞
製作倭緞的方法是自日本創始的,福建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區隨即也加以仿造。
織倭緞的絲來自於四川,由商販從老遠的地方運過來賣,同時再買些一胡一 椒回去賣。
這種倭緞的織法也是從日本傳來的,先將絲進行染色,作為緯線織入經線之中。
織成數寸以後,就用刀削斷絲錦即成絨緞,然後刮成墨光。
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在互市貿易時一看見就很喜歡。
但是這種絲織品最容易弄髒,用它做的帽子很快便會集滿了灰塵;用它織成的衣服,衣領上的絨毛也很容易破損。
因此現在我國各民族都不喜歡它,將來這種倭緞一定會被拋棄,織法也就不再流傳了。
布衣
用棉和布來御寒,窮人和富人都一樣。
在古書中棉花被稱為「枲麻」,全國各地都有人種植。
棉花有木棉和草棉兩種,花也有白色和紫色兩種顏色。
其中種白棉花的佔了十分之九,種紫棉花的約佔十分之一。
棉花都是春天種下,秋天結棉桃,先裂開吐絮的棉桃先摘回,而不是所有的棉桃同時摘取。
在棉花裡棉籽是同棉絮粘在一起的,要將棉花放在趕車上將棉籽擠出去。
棉花去籽以後,再用懸弓來彈松(作為棉被和棉衣中用的棉絮,就加工到這一步為止)。
棉花彈松後用木板搓成長條,再用紡車紡成棉紗,然後繞在大關車上便可牽經織造了。
熟練的紡紗工,一隻手能同時握住三個紡錘,把三根棉紗紡在錠子上(紡得太快,棉紗就不結實了)。
各地都生產棉布,但棉布織得最好的是松一江一 ,漿染得最好的是蕪湖。
棉布的紗縷紡得緊的,棉布就結實耐用,紡得松的棉布就不結實。
碾石要選用一江一 北那種性冷質滑的(好的每塊能值十多兩銀子)。
碾布時石頭不容易發熱,棉布的紗縷就緊,不鬆懈。
蕪湖的大布店最注重用這種好碾石。
廣東是棉布集中的地方,但廣東人卻偏要用遠地出產的碾石,一定是因為試用過後才這樣做的。
正如人們漿洗舊衣服時也喜歡放在性冷的石砧上捶打,道理也是如此。
朝鮮棉布的織布方法與此相同,只是對西洋的棉布還沒有進行研究,也不瞭解那裡機織上的特點。
棉布上可以織出雲花、斜紋、象眼等花紋,都是仿照花機的絲織品的花樣而織出的。
但既然叫做布衣,用最樸實的織法也就行了。
每十家之中必有一架織機,可見織機在百姓中用得十分普遍。
因此也就不必附圖了。
枲著
做棉衣和棉被御寒,採用絲綿的人只有百分之一,其餘的都是用的棉絮。
古代的棉袍,大致相當於今天人們通常所說的胖襖(大棉襖,一江一 西土語)。
將棉花彈松以後,根據衣被的式樣套進去。
新的穿蓋起來既輕柔又暖和,用過幾年以後,就會變得緊實板結,逐漸不暖和了,這時再將棉花取出來彈鬆軟,重新裝制,又會變得像原來一樣暖和了。
夏服
苧麻沒有哪個地方不能生長,種植的方法有撒播種一子和分根種植兩種(安徽貴池地區每年都用草糞堆在苧麻根上,麻根隨著壓土而長高,廣東的青麻是播撒種一子在田里而種植的,生長得非常茂盛)。
苧麻顏色有青色和黃色兩種顏色。
每年有收割兩次的,也有收割三次的,紡織成布後可以用來做夏天的衣服和帳幕。
苧麻皮剝下來後,最好在太一陽一下曬乾,浸水後就會腐爛。
撕破成纖維時要先用水浸泡,但是也只能浸泡四五個小時左右,時間久了不撕破就會爛掉。
苧麻本來是淡黃色的,但經過漂洗後會變成白色(先用稻草灰、石灰水煮過,然後放到流水中漂洗曬乾,就會變得特別白)。
一個熟練的紡苧紗能手使用腳踏紡車,能達到三個普通紡工的效率;但是將麻皮撕破成纖維時,一個人干一整天,也只能得麻三五銖重。
織麻布的機具與織棉布的相同。
縫布衣的線,鞝皮鞋的串繩,都是用苧麻搓成的。
葛則是蔓生的,它的纖維比苧麻的要長幾尺,撕破的纖維非常細,織成布就很貴重。
另外,還有一種苘麻,織成的布很粗,最粗的用來做喪服用。
即使是苧麻布也有極粗的,供油漆工包油灰,皇宮裡用它來製作火炬。
還有一種蕉紗,是福建地區人用芭蕉皮破析後紡成的,非常輕盈纖弱,價值低微而絲縷質地稀薄,不能用來做衣服。
裘
凡是用獸皮做的衣服,統稱為「裘」。
最貴重的比如貂皮、狐皮,最便宜的比如說羊皮、麂皮,價格的等級約有上百種之多。
貂產在關外遼東、吉林等地區,直到朝鮮國一帶。
貂喜歡吃松子,那裡的少數民族中捕貂的人,夜裡悄悄躲藏在樹下守候並伺機射取。
一張貂皮還不到一尺見方,要用六十多張貂皮連綴起來才能做成一件皮衣。
穿著這種貂皮衣的人站在風雪中,比待在屋裡還覺得暖和。
遇到灰沙進入眼睛,用這種貂皮毛一擦就抹出來了,所以十分貴重。
貂皮的顏色有三種,一種是白色的,叫做「銀貂」,一種是純黑色的,一種暗黃色的(近來一個黑色的、毛較長的貂皮帽套,已經能值五十多兩銀子了)。
狐狸和貉也產在河北、山東、遼寧和河南等地。
純白色的狐腋下的皮衣價錢和貂皮也差不多,黃褐色的狐皮衣價錢是貂皮衣的五分之一,御寒保暖的功效比貂皮要差些。
關外出產的狐皮,撥開毛露出的皮板是青黑色的,內地出產的狐皮把毛吹開露出的皮板則是白色的,用這種方法來區分優劣。
羊皮衣服,老羊皮價格低賤而羔皮衣價格貴重。
孕育在胎中而未生出來的羊羔叫「胞羔」(皮上略有一些毛紋),剛剛出生的叫做「乳羔」(皮上的毛捲得像耳環的鉤腳一樣),三個月大的叫做「跑羔」,七個月大的叫做「走羔」(毛紋逐漸變直了)。
用胞羔、乳羔做皮衣沒有羊膻氣。
古時候,羔皮衣只有士大夫們才能穿,而現今西北的地方官吏也能講究地穿羔皮衣了。
老羊皮經過芒硝鞣制之後,做成的皮衣很笨重,是窮人們穿的,然而這些都是綿羊皮做的。
如果是南方的短毛羊皮,經過芒硝鞣制之後皮板就變得像紙一樣薄,只能用來做畫燈了。
穿羊皮襖的人,對於羊皮的腥膻氣味,穿久了就習慣了,南方不習慣穿的人就受不了;但是,往南天氣逐漸變暖,皮衣也沒什麼用處了。
麂子皮去了毛,經過芒硝鞣制之後做成襖褲,穿起來又輕便又暖和,做鞋子、襪子就更好些。
這種動物廣東很多,此外,在中原地區則集中於湖南、湖北一帶,望華山是買賣麂皮的地方。
麂皮還有防禦蠍子蜇人的功用,北方人除了用麂皮做衣服之外,還用麂皮做被子邊,這樣蠍子就會避得遠遠的。
虎豹皮的花紋最美麗,將軍們用它來裝飾自己,顯示威武。
豬皮和狗皮最不值錢,腳夫苦力用它來做靴子、鞋子穿。
西部各少數民族最注重用水獺皮做成細毛皮衣的領子。
湖北襄黃人翻山越嶺去獵取它,運到很遠的地方去,可以賺很多錢。
異域他鄉的珍奇物產,如金絲猴的皮,皇帝用來做帽套;猞猁猻皮,皇帝用來做皮袍,這些都不是內地的出產。
以上是人類用獸皮做衣服的大致情形,各地的特產在這裡就不能詳細敘述了。
在飛禽之中,有用鷹的腹部和大雁腋部的細毛做衣服的,殺上萬隻才能做一件所謂「天鵝絨」的衣服;可是,耗費這麼大,用這個又有什麼意思呢?
褐氈
綿羊有兩種,一種名叫蓑衣羊,剪下它的細毛用來製成毛氈或者絨片,全國各地的絨帽、絨襪子等原料都來自於這種羊。
在古時候西域的羊還沒有傳到內地之前,專門為窮人製作的粗陋的毛布衣,就是用的這種羊毛。
毛布只有粗糙的而沒有太一精一致的。
現在的粗毛布,有的也是用這種羊毛織成的。
這種羊在徐州、淮河流域餵養得很多。
南方只有浙江湖州餵養綿羊,一年之中剪羊毛三次(綿羊夏季不長新毛)。
每隻羊的毛一年都可以得到做三雙絨襪的原料。
一隻公羊和一隻母羊配種後可生兩隻小羊,所以一個北方家庭如果餵養一百隻綿羊,一年便可以收入一百兩銀子。
另外一種羊叫做「矞羊」(西部民族的稱呼),唐代末期才從西域地區傳入。
這種羊外毛不是很長,內毛很細軟,用來織絨毛布。
陝西人把它叫做山羊,以此區別於綿羊。
這種羊先從西域地區傳到甘肅臨洮,現在以蘭州為最多,所以細軟的毛布都出自甘肅蘭州,因此又名蘭絨。
少數民族把它叫做孤古絨,這是沿用它起先的名字。
山羊的細毛絨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絨,是用梳子從羊身上梳下來的,打成線織成絨毛布,有褐子或把子等名稱;另一種叫做拔絨,是細毛中比較一精一細的,用兩個手指甲逐條從羊身上拔下,打成線織成絨毛布。
這樣織成的毛布,摸起來像絲織品那樣光滑柔軟。
每人打線辛苦一天也只能得到一錢重的毛料,要花半年才夠織成一匹織品的原料。
如果是用掐絨打成線,一天能比拔絨多好幾倍。
打絨線的時候,用鉛錘墜著線端,用手宛轉揉搓而成。
織絨毛布的機器,用綜片八扇,經線從此通過,下面裝四個踏輪,每踏起兩根經線,才過一次緯線,因此就能織成斜紋。
現在用的梭長一尺二寸,機器織的方法和羊種都是當時從少數民族傳來的(名稱還有待查考),所以到現在織布工匠還全是那個民族的人,沒有內地人。
從綿羊身上剪下的細毛,粗的能做氈子,細的可以做絨。
氈子都是將羊毛放到沸水中搓洗,等到黏合後,才用木板格成一定的式樣,把絨鋪在上面,轉動機軸軋成。
氈絨的本色是白與黑,其他顏色都是染成的。
至於「氍毹」、「氆氌」等都是各地方的方言的稱呼。
最粗的毯子,裡面摻雜著各種劣馬的毛,並不是用純羊毛製成的。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