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古代史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 第二節 東晉 南朝
第二節 東晉 南朝
(317—420年)(420—589年)
東晉、南朝的政治、經濟制度是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的繼續和發展。
在這期間,長江以南的開發迅速,經濟發展較快。
一、東晉偏安江南
1.東晉的建立
永嘉南渡 永嘉(307—313年)是西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
在這期間,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羯、氐、羌、鮮卑等相繼起兵,匈奴貴族劉淵、劉聰等相繼稱帝,還連續攻破洛一陽一、長安,俘虜晉懷帝、愍(mǐn皿)帝,滅亡西晉。
史稱此事件為「五胡亂華」。
當時的戰爭帶有嚴重的民族仇殺的一性一質,所以十分殘酷。
如匈奴人劉曜攻破洛一陽一時,殺戮貴族、官僚、庶民三萬餘人,京師洛一陽一變為一片瓦礫。
羯人石勒在東郡擊敗晉軍,殺王公以下十餘萬人。
漢族官民紛紛南逃,史稱「永嘉南渡」。
西晉末年,琅邪王司馬睿(ru&igra一ve;瑞)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駐建鄴1。
江南戰爭很少,社會穩定,在永嘉及以後的時間中,北方的貴族、官僚及士族、大地主紛紛攜眷南逃。
隨同南逃的還有宗族、部曲、賓客等等。
同鄉同裡的居民也往往隨從大地主南逃。
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居民多者有千餘家,人口達數萬人。
少的也有百餘家,數百口人。
有的逃到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鎮江)以南。
《晉書·王導傳》曰:「洛一陽一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王與馬,共天下 公元316年(建興四年),西晉滅,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領們於次年擁立司馬睿為晉王,又次年立為帝,是為元帝,建都建康,史稱東晉。
司馬睿在洛一陽一時,就與王導「秦相親善」,「契同友執」。
王導屬琅邪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
他隨司馬睿到建鄴(建康),建議睿從南來的士族中,「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爭勸僑姓士族」的擁護。
又建議拉攏江南「吳姓士族」。
司馬睿果然得到「僑姓士族」和「吳姓士族」的擁護。
司馬睿稱帝,王導和其族兄王敦的功勞最大。
他以王導任丞相,掌大權;以王敦任鎮東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幾乎包括當時東晉全境)諸軍事、江州刺史,所以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1之說。
在司馬睿登帝位,接受將吏朝拜時,他讓王導「升御一床一共坐」2,可見王家在東晉政權中的地位之高。
朝廷和地方官吏,幾乎都由僑姓和吳姓士族及其子弟充當。
「僑置」與「土斷」 永嘉南渡及以後的一段時間中,中原地區的人口南逃的極多,僅登錄於官府戶籍的,就約有七十萬人。
還有相當數量被控制在大地主手中,作為私家奴役的人口,未登於戶籍。
也有不少漂流不定的人口,叫做「浮一浪一人」,亦沒有戶籍。
這些南渡的人口叫做僑人、僑戶。
僑人的絕大多數是按照宗族、鄉里相聚而居的,僑姓士族、地主往往是僑人的自然首領或主人,他們以擁有僑人作為自己的勢力。
東晉統治者為了控制僑人,也為了維護僑姓士族的利益,在僑人比較集中的地區,暫時借地重置了許多僑人的原籍州、郡、縣,並仍用舊名,叫做僑州、僑郡、僑縣,簡稱「僑置」或「僑立」1。
如在京口僑置徐州,在江乘(sh&egra一ve;ng勝,今江蘇句容北)僑置琅邪郡與臨沂縣。
劉裕收復青、徐等州後,曾在原州、郡名前加一「北」字,與僑州、郡相區別,如北兗州(治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
劉裕代晉後,又取消「北」字,恢復舊名,而另在僑州、郡名前加一「南」字,如南兗州(治今江蘇鎮江)。
初置僑州、郡、縣時,規定僑人有戶籍的,免除賦役,這對招徠北人和鼓勵登錄流人於戶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南方原有的郡縣叫做「土郡縣」。
土斷是東晉和南朝廢除僑置、將僑人的戶口編入土郡縣的辦法。
東晉設僑置,本來是一種臨時措施。
僑置設立後,出現了許多嚴重問題:
一、版籍混亂——僑置某個州、郡、縣,本來是為某原州、郡、縣的南來人口而設。
可是南來人口都是流民一性一質,在同一僑置中,往往雜居著來自不同州、郡、縣的僑人,因之僑置郡縣林立。
如今江蘇南部就有僑郡三十三,僑縣七十五。
又在僑置郡縣中,所居不全是僑人。
如南徐州(治今江蘇鎮江)境內,全部人口為四十二萬餘人,其中僑人約為二十二萬餘人,其餘二十萬為土著。
許多土郡縣內也有或多或少的僑人散處。
又由於僑人居處並不固定,經常流動,致使僑置郡縣也常改變。
二、影響財政——僑置郡縣或僑人是不征租稅徭役的。
士族地主們乘機廣占田地,大量地隱瞞戶口,時間已久,這就嚴重影響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徭役的徵調。
晉成帝(326—342)時,已開始推行「土斷」。
哀帝興寧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又大規模地實行「土斷」,稱作「庚戌土斷」。
土斷由桓溫主持,嚴厲清查戶口,對隱匿(n&igra一ve;暱)戶口的豪族地主也給予懲處。
這次「土斷」的成果很大。
「土斷」之後,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也增多了。
2.東晉北伐前秦南征
東晉建立前期,曾多次出兵北伐,最重要的是祖逖(t&igra一ve;替)和桓溫的北伐。
在北方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些國家也曾一再南征,最重要的事件是由前秦南征而發生的「淝水之戰」。
祖逖北伐 祖逖是范一陽一遒(qiú酋,今河北淶水縣北)人,士族家庭出身,曾做過職位不高的官吏。
在劉曜攻陷洛一陽一時,他率親族鄰里數百家,南逃至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
司馬睿任命他為徐州刺史;後又調他到京口,任軍諮(zī茲)祭酒。
祖逖上書司馬睿,要求北伐。
他說:「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
1他估計,只要南方的晉兵一出,北方人民必然群起響應,中原可以收復。
可是司馬睿只想在江南建立他的統治,對北伐並無興趣。
因之給了祖逖以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名義,又給了一千人的口糧和三千匹布,作為軍用物資,要他北伐;但卻不給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毅然率領自己原有的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上。
他在長江中流擊楫(jí集)、慷慨發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1祖逖在淮一陰一(今江蘇清江)冶鑄兵器,招募士卒,隊伍擴大到二千餘人。
他進軍至今河南地區,聯合當地的起義武裝,大破石虎(石勒之侄)軍五萬餘人,又連破石勒軍,一時「黃河以南,盡為晉土」,「石勒不敢窺兵河南」。
可是正當祖逖準備渡河北上,「掃清冀、朔」2的時候,司馬睿派來了戴淵為都督兗豫幽冀雍並六州諸軍事、征西將軍,以牽制祖逖。
祖逖憂憤成疾,於公元321年(大興四年)病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北伐停止。
後來祖逖收復的土地又相繼失去。
桓溫北伐 桓溫是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晉明帝之婿,任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他率軍入蜀,滅了賨人李氏的漢國3,聲威大振,他後來曾三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他親率步騎四萬餘人,連敗氐族所建的前秦,直抵霸上(今陝西長安東),當地居民「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
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4桓溫因軍糧不繼,未能攻克長安,退返襄一陽一。
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356年,桓溫擊敗羌族貴族姚襄,收復洛一陽一。
桓溫向晉穆帝建議還都洛一陽一;又建議自西晉末年以來南遷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鄉。
可是這時自皇帝下至達官貴人,均安於江南一隅,不願北還。
桓溫的建議未被採納。
後來桓溫返回江南,洛一陽一和其他已收復的土地又相繼失掉。
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36一9年(太和四年),桓溫率步騎五萬人一大破前燕軍,進抵枋頭(今河南浚縣)。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只得退兵。
在退兵途中,晉軍遭到前燕騎兵的追擊,死者三萬餘人。
桓溫北伐,雖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可是東晉統治集一團一內部卻鉤心鬥角,破壞北伐,所以很難成功。
淝水之戰 桓溫死後,其弟桓沖為中軍將軍、揚豫二州刺史,代掌兵權。
這時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對東晉的威脅日益嚴重。
桓氏原來與世家大族謝氏有矛盾。
桓沖為了緩和桓氏與謝氏以及東晉統治集一團一內部的矛盾,以便聯合抗擊前秦,就主動解除了自己所兼揚州刺史一職,讓與輔政的謝安。
他出鎮京口,與謝安協力,加強對前秦的防禦。
謝安為了組織一支歸中央直接指揮的得力軍隊,就讓其侄、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謝玄招募來自徐、兗二州的僑人或其子孫,組成軍隊,並進行長期嚴格的訓練,號為「北府兵」1。
北府兵的將卒都深受匈奴和羯人的仇殺之苦,因之有抵禦前秦、保衛江南的決心。
前秦於公元382年統一了中國的北方。
其疆域「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苞襄一陽一,北盡沙漠」。
2當時只有東晉與它對峙。
東晉在前秦皇帝苻堅的眼裡3,是不足道的。
苻堅於統一北方的次年,就決定調士卒九十餘萬人南下滅東晉。
他還傲慢他說:「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4《晉書·苻堅載記》曰:「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
秦軍前鋒為二十五萬人,由苻堅之弟苻融率領,很快攻下壽一陽一(今安徽壽縣)。
東晉以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以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八萬人迎擊秦軍。
謝玄軍淝水東岸,與西岸的苻融軍相對峙。
當時,苻堅曾派朱序至晉營,勸說謝石投降。
朱序原是晉的梁州刺史,鎮守襄一陽一,在與秦軍作戰時,城破被俘。
他心向東晉,建議謝石曰:「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
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
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
謝石採納了這個建議。
謝玄遣使和苻融相約,建議秦軍自淝水西岸「小退」,晉軍願到淝水西岸決戰。
苻融企圖乘晉軍半渡之時,加以邀擊,全殲晉軍於淝水中,便下令士卒稍退。
可是秦軍內部民族複雜,氐人很少,十之八、九是漢和其他族人民,他們被脅迫而來,不願作戰;特別是漢人,心向南方。
因此,一旦退卻,不可復止,以為前方被擊敗,於是奔逃潰散,自相踐踏,死傷遍野。
晉軍乘勢猛攻,秦軍大敗,苻融被殺,苻堅中流矢,單騎北逃。
他在路上「聞風聲鶴唳,皆謂晉師之至。」
1苻堅逃到洛一陽一,收集散亂士卒,僅剩十餘萬人。
各族首領乘機反秦自立。
兩年後(公元385年),苻堅為羌旅首領姚萇(cháng常)所殺。
淝水之戰後,東晉收復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今河南、山東、陝西等部分地區)。
在淝水之戰中,前秦所以失敗,是由於前秦內部民族複雜,矛盾嚴重;南侵是不義戰爭,士卒和人民並不支持;在軍事上由於驕傲自滿,缺乏周密計劃和正確指揮。
東晉所以勝利,是由於在強敵壓境之時,統治集一團一內部的矛盾有所緩和,所謂「君臣和睦,上下同心。」
北府兵有保衛江南、規復中原的思想和要求,將士用命;指揮比較正確。
這次戰爭的勝利,進一步穩定了東晉在南方的統治;但東晉亦無力收復中原,於是南北對峙的局面長期延續了下來。
二、東晉滅亡
1.東晉的黑暗統治
世族門閥的殘酷剝削 東晉的世族亦稱士族或門閥,是地主階級的最上層,其中較著名的,約有數十個大家族。
僑姓士族,以王、謝、袁、蕭四家為代表。
吳姓士族以朱、張、顧、陸四家為代表。
王、謝兩家又是這八家中的首姓。
這些士族在政治上把持軍、政大權;在經濟上,瘋狂地強佔土地,殘酷地剝削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
以謝氏為例,《宋書·謝弘微傳》曰:「謝混仍世宰輔,一門兩封,田業十餘處,僮僕千人。」
再以刁氏為例,《晉書·刁逵傳》曰:
「逵為廣州刺史……有田萬頃,奴婢千人,余資稱是。」
他們不僅強佔田地,還封山錮澤,「萬頃江湖」也會變成他們的私產。
官僚地主的田莊別墅,佈滿於建康附近和東南諸郡。
廣大農民失掉土地和其他生產條件,貧困破產,淪為地主的佃客、部曲或奴僕。
一家地主竟佔有佃客、奴僕數百、數千乃至上萬。
政治黑暗 士族出身的官僚多安於逸樂,沉湎於酒色;尚「清談」,自鳴清高。
他們甚至把「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1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規範。
簡文帝司馬昱(y&ugra一ve;玉)未當皇帝之前,以善談「玄」著名;但卻連稻子也不認識,問別人「是何草」2。
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官,「蓬首散帶,不綜府事」。
他任騎兵參軍,車騎將軍桓沖問:「卿署何曹?」
他答:「似是馬曹。」
又問:「管幾馬?」
他答:「不知馬,何由知數?」
又問:「馬比死多少?」
他答:「未知生,焉知死?」
3
官僚、貴族貪一污成風。
他們連國家儲備的軍糧也大量偷盜,朝廷卻不敢追究。
如荊州刺史庾翼曰,「往年偷石頭倉米一百萬斛,皆是豪將輩,而直打殺倉督監以塞責。」
4
在這樣一個腐朽反動的集一團一的統治之下,賦稅、徭役有增無已。
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廢除了度田收租制,改為百姓不論有無土地或土地多少,每口人一律納稅米三斛,以後又增至五斛。
這樣不稅田而稅人的制度對於田連阡陌的大地主非常有利,但對於無田少土的廣大勞動人民則十分有害。
東晉的徭役之重,名目之多,達到驚人的地步。
范寧在上疏皇帝時說:「今之勞擾,殆無三日休停,至有殘形、剪髮,要求復除。
生兒不復舉養,鰥寡不敢妻娶。」
1
統治集一團一割據混戰 淝水之戰以後,東晉統治集一團一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兗青二州刺史、皇舅王恭聯合荊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對皇族、宰輔司馬道子。
第二年,廣州刺史桓玄、雍州刺史楊佺期也起兵響應,聯合進攻建康。
不久,王恭敗死,桓玄又火並了殷仲堪和楊佺期,控制了長江中、上游的廣大地區,成為一個獨立王國,與東晉的朝廷對立。
這時,長江下游的江北地區也脫離東晉朝廷的控制,成為獨立王國。
朝廷所能控制的地區,不過是東南八郡2而已。
東南八郡是僑姓和吳姓士族集中的地區,農民的痛苦已很深重。
這時又慘遭內戰的破壞,東晉王朝的全部負擔幾乎都壓到這八郡勞動人民的頭上,所以這裡的勞動人民的痛苦日益加重,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2.東晉末農民戰爭
內戰剛結束,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掌朝政,想建立自己的軍隊,就強征東南八郡的「免奴為客」的農民至建康當兵,稱為「樂屬」。
官府在征發「樂屬」時,又侵擾勒索其它農民,「東土囂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1於是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孫恩起義 孫恩,琅邪人,世代信奉五斗米道。
他的叔父孫泰是著名的道教首領,曾任東晉王朝的太守等官。
後因密謀起兵,被司馬道子誅殺。
孫恩逃到海島上,聚合了一百餘人,準備起事報仇。
在司馬元顯征發「樂屬」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
孫恩乘機率眾登陸,攻破上虞(今屬浙江),殺縣令。
又破會稽郡治山一陰一,殺內史王凝之(王羲之子),聲威大振。
東南八郡的廣大農民紛起響應,「旬日之中,眾數十萬。」
京師建康附近各縣的農民也起義響應,「朝廷震懼,內外戒嚴。」
2這時,孫恩自稱征東將軍,率領起義群眾,與東晉王朝展開了鬥爭。
許多官僚和士族被殺掉,不少官府和地主莊園被焚燬。
東晉王朝徵調衛將軍謝琰(謝安子)和輔國將軍劉牢之,率領北府兵前往鎮壓。
起義軍在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之後,轉移到海島上,當時有眾二十萬人。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五月,起義軍第二次登陸,攻破余姚(今屬浙江)、上虞,進至邢浦(今紹興),擊殺謝琰,使東晉朝廷大為震恐,連忙徵調了幾個將軍前來截擊,孫恩又率眾回到海上。
第二年五月,孫恩第三次率領起義軍登陸,進攻滬瀆(今上海市),殺吳國內史袁山松。
六月,又率十萬眾由長江直抵京口,進一逼一京師建康。
可是在建康附近遇到大風,行進困難,就轉而北上郁洲(今江蘇連雲港市東),為北府兵將領劉裕擊敗,孫恩又南浮海上。
元興元年(402年),起義軍第四次登陸,在臨海(今屬浙江)為晉軍擊敗,孫恩投海而死,部眾僅剩數千人,由他的妹夫盧循率領,繼續戰鬥。
盧循領導的農民戰爭 盧循,涿(今河北涿州市)人,士族出身。
元興二年,他率軍泛海南到番禺(今廣東廣州),俘東晉廣州刺史吳隱之,盧循自稱平南將軍,以他姐夫徐道覆為始興(今韶關南)太守,建立農民革命政權。
在這時,盧循曾遣使向東晉皇帝進貢,並接受了東晉皇帝給予他征虜將軍、廣州刺史等封號,這表明盧循的革命態度並不堅決。
安帝義熙六年(410年),東晉派劉裕北伐南燕。
徐道覆催促盧循乘機北上。
當時,起義軍有眾十餘萬人,分為兩路:一路由盧循率領,從番禺出發,沿湘江北上,進攻長沙;一路由徐道覆率領,從始興出發,沿贛江北上,直取豫章(今江西南昌)。
大軍所至,「諸郡守相皆委任奔走」。
至長江,兩路大軍會師東下,「戎卒十萬,舳(zhú逐)艫千計。」
1大敗東晉衛將軍、北府名將劉毅於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江心),乘勝順流而下,直抵建康城外。
這時,劉裕已滅南燕,率軍南歸,進駐京口。
盧循對於劉裕很懼怕,下令南撤。
在路上,多次作戰失利,後來只剩下幾千人。
義熙七年三月,盧循退至廣州,此時番禺已為晉軍所佔。
盧循連攻不下,又西南進攻交州(治龍編,今越南境內),戰敗投水而死。
徐道覆退至始興,二月間,與晉軍作戰,英勇犧牲了。
這次大起義共戰鬥了十二年,至此失敗。
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 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前後共有數十萬人參加,戰鬥了十二年之久,幾乎掃蕩了東晉的全境。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可是由於起義軍的英勇戰鬥,給予以士族為核心的封建統治集一團一和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有著偉大的歷史功績。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基本上摧毀了東晉王朝的反動統治——東晉王朝是腐朽反動的西晉王朝在南方的繼續。
這次大起義誅殺了東晉許多重要將領和官吏,摧毀了許多東晉設在各地的統治機構,消滅了東晉王朝的大批軍隊,打亂了這個王朝的統治秩序,基本上摧毀了這個王朝賴以存在的基礎,使東晉王朝從此名存實亡。
二、沉重打擊了反動的士族地主——起義軍主要打擊的是整個地主階級,但遭受打擊最沉重的卻是地主階級的上層,即士族。
王、謝兩大家族被起義軍殺掉的著名人物,有王凝之、謝琰、謝肇、謝峻、謝邈(miǎo秒)、謝沖、謝明慧等,有的全家被殺掉。
經過這次打擊,以王、謝為首的士族勢力一蹶不振。
他們在政治上逐漸失去了壟斷的地位;在軍事上,在謝琰被殺以後,北府兵落入寒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劉牢之和劉裕等的手中1。
士族從此走向沒落。
三、為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次起義給予東南八郡的士族地主以沉重打擊,不僅有利於改變這一地區的政治狀況,也對這一地區的土地佔有關係、階級關係有所調整。
有些土地回到勞動人民手中,有些佃客、「樂屬」、奴婢、士兵的身份得到改善,或獲得解放。
這些身份得到改善或獲得解放的勞動人民,多數成為自耕農或小手工業者,他們的生產積極一性一大大提高,這對於當時長期遭受破壞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3.劉裕代晉
劉裕,字德輿,原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後南徙丹徒(今鎮江東南)。
幼年家貧,及長,在北府兵中任將領,為鎮壓孫恩、盧循起義軍的主力。
在東晉統治集一團一中,是寒族地主的主要代表人物。
滅南燕、後秦 南燕是鮮卑貴族慕容氏建立的國家,在今山東和河南東部,以廣固(今山東益都)為都城,屢次南侵,東晉的北邊很不安寧。
義熙五年(409年),劉裕親率大軍北伐,水陸並進,連破燕軍。
次年二月,就滅掉南燕。
後秦是羌族貴族建立的國家,在今陝西、甘肅和河南西部,以長安為都城。
桓玄、譙縱叛亂,都得到後秦的支持。
義熙十二年(416年),後秦的統治集一團一發生爭權鬥爭,劉裕乘機出兵兩路,於次年八月攻破長安,滅掉後秦。
劉裕伐南燕時,「河北居民荷戈負糧至者,日有千數。」
1伐後秦時,軍糧不繼,「百姓競送義粟」,使晉軍「軍食復振」2。
可見這兩次出兵都得到北方漢族人民的歡迎和支援。
整頓政治、經濟 劉裕從他掌權時起,到他代晉做了皇帝,曾對當時積弊已久的政治、經濟狀況有所整頓。
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整頓吏治——他當時罷掉或處死的官吏有許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
他的親信、功臣中有「驕縱貪侈,不恤政事」3的,他也嚴厲懲罰,甚之處死。
二、重用寒人——東晉時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權一直掌握在王、謝、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所謂「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4。
選出的官吏多是無才無識之輩。
劉裕掌權後,下令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的一精一神選拔人才。
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三、繼續實行「土斷」,抑制兼併——劉裕於義熙九年(413年)再次實行「土斷」政策。
除南徐、南兗、南青三州都在晉陵(今江蘇鎮江、常州一帶)界內,不在土斷之列外,其餘都依界土斷。
多數僑置郡、縣被合併或取消。
在戶籍上,不再分土著和僑人。
對於勢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清查。
還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撈。
四、整頓賦役制度——劉裕下令嚴禁地方官吏濫征租稅、徭役,規定租稅、徭役,都以現存戶口為準。
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佔據屯田、園地的,一律廢除。
凡官府需要的物資,「與民和市」,照價給錢,不得徵調。
還減輕雜稅、徭役等。
劉裕對政治、經濟的整頓,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廢晉建宋 劉裕由於功高權大,在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任相國,封宋公。
次年,進爵為王。
又次年,安帝死,恭帝立,劉裕輔政,掌握東晉軍政大權,而且「冕十有二旒(liú流),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樂舞八佾(y&igra一ve;藝)」。
1幾乎已是皇帝了。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恭帝禪(sh&agra一ve;n善)位,劉裕正式稱帝,是為武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年號永初。
三、南朝各代的更替
劉宋建立,中國的南方開始了「南朝」時期。
南朝相繼出現的王朝為宋、齊、梁、陳。
此四個朝代的統治時間都很短,各為幾十年,最後為隋朝所統一。
1.宋
劉裕稱帝二年即死了。
其子文帝即位,繼續執行改善政治、發展生產的政策,還多次免除人民所欠租賦,賑濟災民,因之社會穩定,生產有所發展,史稱文帝時為「元嘉之治」。
但在元嘉後期,劉宋統治集一團一內部又一再發生爭奪帝位之事。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被他的長子劉劭所殺,劉劭自立為帝。
不久,劉劭又為其三弟劉駿所殺,劉駿即帝位(孝武帝)。
當時,民間有一首歌謠曰:「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yíng營),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
1從此,宗室諸王間,內戰連年不斷,政治更加黑暗,橫徵暴斂日益嚴重,社會動盪不安,各地人民不斷起義。
劉宋末年,皇族之間又連年混戰,大權集中在中領軍將軍蕭道成手中。
升明三年(公元479年),蕭道成廢宋順帝劉准,自立為帝(齊高帝),國號齊,史稱南齊或蕭齊。
2.齊
蕭道成稱帝后,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以鞏固他的統治,採取了一些比較積極的措施。
主要有繼續實行「土斷」政策,整理戶籍,減輕租稅等,還下令「諸王悉不得營立邑邸,封略山湖。」
2這些措施起過一定的作用。
可是,蕭道成在位四年就死了,此後,他的子侄發生了爭奪皇位的鬥爭,後來便爆發為內戰,父子相殺,祖孫相殺。
蕭鸞(道成侄)於公元494年,連殺兩個新立的皇帝1,奪得了帝位(即明帝)。
在位五年,把蕭道成和武帝蕭賾(zé責)的子孫幾乎都殺光了。
政治之黑暗,是歷史上少有的。
蕭道成死後,社會就日益動盪不安。
公元485年(永明三年),唐■(yǔ宇)之在富一陽一(今屬浙江)領導農民起義,各地農民紛起響應,隊伍迅速發展到三萬餘人,次年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自立為帝,國號吳。
後來益州地區也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這些起義雖相繼被鎮壓下去,可是齊王朝的統治已被大大削弱。
和帝中興元年(501年),雍州刺史(治襄一陽一)蕭衍率兵進入建康,任大司馬錄尚書事。
次年,衍為相國,進爵梁王。
不久,自立為帝(梁武帝),國號梁,史稱蕭梁。
3.梁
梁武帝即位後,為了使他的統治能夠穩定,使他的子孫能永保江山,就採取了對皇族、官僚、地主在生活上優容、在政治上嚴加提防的方針。
他給予宗室諸王以崇高的政治地位,但卻嚴加提防他們的政治動向。
至於他們殘酷地剝削人民一事則不問。
梁武帝為了麻痺廣大人民,還極力提倡儒學和佛教,以粉飾太平。
建康城內外修建了許多寺院,他自己三次捨身同泰寺為寺奴,群臣又聚錢把他贖出。
就是在他這樣的統治之下,「民盡流離,邑皆荒毀。
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抵文者比室,陷辟(p&igra一ve;譬,法)者接門。
眚(shěng省)災亟降,囹圄(líng yǔ玲予)隨滿。」
1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在梁武帝統治的後期(太清元年,547年),東魏大將侯景降梁。
侯景原為東魏河南道大行台,有士卒十萬人。
降梁不久,即又叛變,並渡江圍攻建康。
梁武帝的子孫各擁兵不救。
太清三年三月,建康城被攻破,城內原有十餘萬人,在被圍的一百多天中,幾乎都被餓死,活下來的只有二、三千人,梁武帝也被餓死。
侯景縱兵焚燒搶劫,建康城化為焦土。
侯景自立為帝,國號漢。
旋被鎮守江陵的將軍王僧辯和陳霸先擊敗。
侯景在逃跑時被部下殺死。
梁武帝之七子蕭繹在江陵自立為帝(元帝),後為西魏所殺。
陳霸先立元帝之子蕭方智為帝(敬帝),自掌大權。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敬帝自立(陳武帝),國號陳。
4.陳
陳霸先只在位兩年,就病死了,由他之侄陳蒨繼位,是為文帝。
陳自建立後,江陵、襄一陽一以西為西魏(北周)所奪,江北則為北齊所佔。
江南的土地,中央能控制的也不多。
如湘州、桂州、廣州等地的刺史或郡守等,多擁兵眾,割據一方,不聽中央的命令。
陳朝末年,陳叔寶為帝,大建宮室,奢侈荒一婬一,政治黑暗,賦稅、徭役繁重,百姓流離失所。
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攻破建康,陳叔寶被俘,陳亡,隋朝統一中國。
四、南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1.農業
農業技術 兩漢時期,南方的農業生產比較落後,以種水稻為主,「火耕水耨」。
雖然鐵農具在推廣,畢竟還不很普遍,許多地區亦未開發。
三國時期,孫吳建都建業,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東晉建立前後,自北方南來的人口中,有許多農民,為開發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勞動力。
他們南來,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尤其使鐵製鍤、鏟、钁、鋤和犁鏵等工具及深耕細作、積肥糞田等技術得到推廣,因之南朝時期的農業技術有很大的進步。
水利 這一時期,南方的水利事業有新的發展。
東晉時期,在晉陵曲阿(今江蘇丹一陽一)修建的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
在烏程(今浙江湖州)修建的荻塘,溉田千頃。
又修復芍陂(qu&egra一ve;bēi卻碑,在今安徽壽縣),溉田萬頃。
南朝時期,在荊州枝江開獲湖,「堰湖開瀆,通引江水,田多收穫。」
1這也是「獲湖」名稱的由來。
與興修水利的同時,各地大量圍墾湖田。
劉宋時期,山一陰一縣田少人多,有大量的貧苦農民遷移到余姚、鄞(yín寅,今浙江寧波)、貿(今寧波東)三縣,開墾湖田。
沿海的一些地區還修建了海塘,以保護農田,免受潮水侵襲。
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南方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條件。
沈約曰:劉宋時,「江南之為國盛矣。
……地廣野豐,民勤本業。
一歲或稔(rěn忍),則數郡忘饑。」
2
南方的農業生產發展很不平衡。
三吳地區最發達,此外,鄱一陽一湖、洞庭湖沿岸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地。
廣州地區的農業生產也有很大發展。
其他地區仍相當落後,鐵農具和耕牛缺少,以火耕水耨為主,耕作粗放。
官僚地主莊園 官僚地主主要是士族地主。
他們的莊園有四個主要特點:
一、莊園廣大,田地眾多——一般莊園,都有良田數十頃至數百頃,甚至還會更多。
莊園內有山有水,灌溉方便,生產條件比較好。
這些田地並不都報官納稅。
二、依附農民多——一般莊園的勞動者都是依附農民。
他們當中有土著農民,也有來自北方的僑人或其子孫。
這些依附農民多在官府無戶口,是地主的私家農奴。
三、自然經濟——一個地主莊園自成一個經濟單位,按照滿足地主的生活需要和保證進行簡單再生產的要求,進行多種經營。
以農業為主,種植穀物、蔬菜、桑麻、藥草等等。
此外,還有手工業,如紡織、刺繡、釀酒、制飴(yí儀)、冶鐵、鑄銅、制竹木器等。
手工業者多由農民充當。
就整個莊園內的生產和生活來說,是自給自足的,依靠市場上購買的商品很少,為市場提一供的商品也不多,所以商業不甚發展。
四、封錮山澤——山林川澤在東漢以前,都歸國家所有,勞動人民可以進入樵采捕撈,以補助生活。
東漢後期雖有官僚、大地主侵佔山林川澤,但所佔數量不多。
可是東晉、南朝時期,地主們把許多山林川澤圈占為私產,不許勞動人民進入。
《宋書·武帝紀》(中)曰:「山湖川澤,皆為豪強所專,小民薪采漁釣,皆責稅直(值)。」
這實際侵奪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部分重要生活來源,因之也就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地主在莊園中擁有武裝,又有眾多的佃客、部曲和奴婢,經濟力量也很雄厚,實際是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
他們與官府既勾結,又有矛盾,情況一有變化,就成為一方的割據勢力。
寺院地主莊園 南朝的不少皇帝就篤信佛教,並大造佛寺。
如宋明帝造湘宮寺,梁武帝造大一愛一敬寺,都是有名之事。
可是所費之錢,都是搜刮人民而來的。
當時虞願就曾當面批評宋明帝造湘宮寺說:「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
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
1梁武帝時,建康一地就有佛寺五百餘所,僧尼十餘萬人。
每個佛寺都力求宏大壯麗,亦都擁有大量的田地和其他財產。
各個郡縣也有很多的佛寺,每個佛寺同樣都擁有眾多的田產和僧眾。
寺院經濟和世俗的官僚地主的莊園經濟差不多。
上層僧尼就是寺院地主,他(她)們坐食、空談,生活奢侈,勾結官府,欺壓人民。
寺院中有人數眾多的一般僧、尼和「白徒」、「養女」,多來自破產的農民或其子女,是寺院中的被剝削者,他們終年為寺院種田、勞作,不得溫飽。
寺院還佔有佃客,為他們耕種田地。
僧尼、白徒、養女乃至佃客,多無戶口,是寺院地主的私有人口。
寺院除經營農業外,還兼營商業和高利貸。
借貸要以黃金、白銀、衣物、耕畜、農產品或其他財物為抵押。
這樣的借貸關係是我國早期的典當業。
2.手工業
東晉南朝時期,手工業相當發展,這是南方的社會經濟的一大進步。
冶鐵業 冶鐵業以官營為主,當時著名的冶鐵地點有梅根冶(今安徽貴池)和冶唐(今湖北武昌)等。
所制鐵器有鋤、斧、鑿、釜等農業和手工業及生活用具,還有各種兵器。
地主莊園內也多冶鑄鐵器。
冶鐵時,多用水排以鼓風。
在煉鋼技術上,也有很大的進步。
陶弘景的「灌鋼」法,把生鐵和熟鐵放在一起冶煉,再加鍛打,可以成為優質鋼。
還有一種「橫法鋼」,是經過百煉而成的。
青瓷業 青瓷業有很大的發展,三吳地區是青瓷器的主要產地。
所產瓷器多飾以蓮花紋,光澤度也在不斷提高。
三吳地區之外,不少州郡也燒造瓷器,技術水平相當高,有的接近於三吳地區的水平;在造型和釉色方面,又有自己的特點。
由於瓷器的大量生產,部分陶器、金屬器和漆器,已為瓷器所代替。
紡織業 紡織業有絲織業和麻織業,相當發展,主要是與農業結合的家庭副業。
許多地區的農民,掌握了很高的養蠶一抽一絲技術。
如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一年培育四、五輩蠶;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培育八輩蠶,都能做繭一抽一絲。
所以每年三至十月,都是育蠶、一抽一絲季節。
江南在三國時期,絲織技術還較落後,沒有織錦業。
東晉末年,劉裕滅後秦時,將長安的百工遷於建康,建立錦署,讓他們生產錦,從此織錦技術也傳於江南。
用亞麻織布的技術也有進步,夜間浣(hu&agra一ve;n換)紗,天明即織成布,叫做「雞鳴布」。
造船業 江南多水,自古以來重視造船業。
三國以後,南方的人口增多,經濟發展,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
內河有較小的船隻往來運輸,海上有巨型船隻遠航各地,或遠達外洋,大船載重可達二萬斛。
劉宋時,荊州作部已能「裝戰艦數百千艘」1。
侯景之亂時,出戰艦千艘2。
可見當時江南船隻之多。
造紙業 南方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南方的造紙業的迅速發展。
造紙的原料除用麻、楮(chǔ楚)皮外,還有桑皮、籐皮。
三吳地區及剡(sh&agra一ve;n善)溪(今浙江嵊縣)、由拳(今嘉興)等地產的籐紙,都很有名。
由於造紙原料多了,造紙技術有提高,紙的產量增多。
質量提高,成本降低,所以紙就代替了簡帛,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3.商 業
國內商業 江南的商業也有發展。
不過由於地主莊園很多,農村的自給自足的特點突出,使商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首都建康的商業最發達,城內有四個市,秦淮河兩岸的市集很多。
此外,江陵、山一陰一、成都、壽春、襄一陽一、番禺等,都是一方的政治中心或軍事重鎮,也是一方的商業中心。
主要商品為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有糧食、絹、綿、紙、席、青瓷器、漆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鹽等,此外,還有瑪瑙、琉璃3、玳瑁、香料等奢侈品,主要是供給貴族、官僚和大地主享用的。
南方的交通運輸,以水路為主。
長江及其主要支流如贛江、湘江、沔(miǎn免)江(漢水)和郁水(粵江)及其支流,幾乎遍佈於南方各地,構成兩大水運系統,把許多城市和鄉村連結起來。
海外貿易 東晉南朝時期的海外貿易相當發展,番禺是最主要的口岸,當時有載重二萬斛的大船遠航南洋各國,西經印度洋,遠達天竺(今印度)、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波斯(今伊朗)等國。
這些國家的海船也經常成批的前來。
東晉末年(399年),高僧法顯赴印度取經,去時自長安西行,經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印度、尼泊爾。
回來時,乘船赴獅子國,又到爪哇島,本來可航行到番禺,因中途遭遇大風,於公元412年(義熙八年)漂到青州長廣郡勞山(今山東青島嶗山)登陸。
當時我國自西亞、南亞和南洋輸入的商品主要有象牙、犀角、玳瑁、珠璣、琉璃、香料等,輸出的商品以綾、絹、錦等絲織品和絲為主。
南方和日本之間有海船定期往來。
所經路線有南北兩條。
北線自長江口沿今山東半島南部,經百濟,到日本;南線自會稽東冶(今福建福州)出海,經夷洲(今台灣)之北、琉球,到日本。
兩國之間不僅有商品交換關係,劉宋時期,中國的一些織工、縫工、陶工隨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對日本的紡織業、縫紉業、制陶業等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複習題:
*1. 「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有什麼政治含義?
*2. 略述「淝水之戰」前秦失敗、東晉勝利的主要原因及這次戰役的歷史意義?
3. 孫恩、盧循起義的原因是什麼?
4.應當怎樣評價劉裕?
5.什麼是「封錮山澤」?
* 6.南方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7.南方的主要手工業有哪幾種?
* 8.簡述東晉南朝中外交通的狀況。
重要名詞:
* 祖逖* 桓溫* 苻堅謝石謝玄孫恩盧循 *劉裕侯景
*陳霸先法顯僑置土斷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第五章第三節。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史輔導講座》第十二講《東晉和南朝》。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三冊〔肆〕二(三)、(四),三。
(選讀)
4.《晉書》卷六五《王導傳》、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
1 建鄴:建興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稱建康(今江蘇南京)。
1 依次見《晉書》之《王敦傳》、《王導傳》。
2 依次見《晉書》之《王敦傳》、《王導傳》。
1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
皆取舊之壤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
1 《晉書》卷六二《祖逖傳》。
1 《晉書》卷六二《祖逖傳》。
2 《晉書》卷六二《祖逖傳》。
3 李雄稱成都王,國號成。
公元338年李壽(雄侄)改國號漢。
4 《晉書》卷九八《桓溫傳》。
1 東晉都建康,軍府在廣陵,位於建康北,故稱北府。
2 《高僧傳·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傳》。
3 《集韻·模韻》:「苻,氐姓,本作蒲,至苻堅(按:應為苻洪)更改為苻。」
舊讀pú,今通讀fú。
4 《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1 以上均引自《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1 《晉書》卷七五《劉惔傳》。
2 《世說新語·尤悔》。
玄,玄虛、玄妙之意。
《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 《晉書》卷八○《王羲之傳》附《王徽之傳》。
1 《晉書》卷七五《范汪傳》附《范寧傳》。
剪髮,為僧。
復除,免役。
2 東南八郡:會稽、吳郡、吳興、義興、臨海、永嘉、東一陽一、新安。
1 《晉書》卷六一四《會稽王道子傳》。
2 以上均見《晉書》卷一○○《盧循傳》。
1 以上均見《晉書》卷一○○《盧循傳》。
1 寒族:門第寒微的家族。
亦稱寒家、寒人。
1 《宋書》卷一《武帝紀》。
2 《宋書》卷四五《王鎮惡傳》。
3 《晉書》卷八五《諸葛長民傳》。
4 《宋書》卷九四《恩幸傳·序》。
1 佾,樂舞的行列。
天子用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
1 《魏書》卷九七《劉裕傳》附《劉駿傳》。
2 《南齊書》卷一《高帝紀》。
1 齊鬱林王蕭昭業和海陵王蕭昭文。
1 《文苑英華》卷七五四何之元《梁典高祖事論》。
抵文,即抵法,依法受刑。
1 《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六《山南東道》五《荊州枝江縣》。
2 《宋書》卷五四《孔季恭等傳·論》。
1 《南史》卷七○《循吏列傳·虞願傳》。
虞願任太常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1 《南史》卷三七《沈慶之傳》附《沈攸之傳》。
2 《梁書》卷三三《王僧辯傳》。
3 琉璃:璧琉璃的簡稱,亦作流璃、流離,各種天然有光寶石。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