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古代史》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四節 隋唐五代文化: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的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簡明中國古代史》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四節 隋唐五代文化

簡明中國古代史

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四節 隋唐五代文化

第四節 隋唐五代文化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的時期,各種文化藝術在我國文化史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在當時的世界文化領域,也處於領先的地位。

隋唐文化所以這樣發達,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政治的長期穩定,二是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邊疆民族和鄰近國家的文化成果。

五代時期在政治上雖然分裂割據,但在文化方面卻繼續發展。

一、哲學宗教

1.哲 學

唐朝的哲學,唯心主義思想家以韓愈為代表,唯物主義思想家以柳宗元和劉禹錫為代表。

唯心主義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一陽一(今河南孟縣)人,是著名的文學家。

他極力反對佛教和道教的荒謬不經之說。

可是從哲學的觀點來說,他是以儒學的唯心主義思想去反對佛、道二教的唯心主義思想,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

韓愈主張天命論。

他認為,天有意志,能賞罰。

貴賤禍福都取決於天的意志,人對天只能隨順敬畏,不可以人力改變天命。

唯物主義 唐代對唯物主義思想有較大貢獻的是柳宗元和劉禹錫。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他認為,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極限,天地未分之前,只有元氣,天地既分之後,元氣充塞其間。

天地、元氣、一陰陽一都是物質的,都沒有意志,不可能賞功罰禍。

向天呼號,希望它進行賞罰,希望得到它的憐憫,都是非常荒謬的。

他反對君權神授思想,認為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

1他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遵循著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之勢,指出歷史的發展「非聖人意也,勢也」2。

但是柳宗元的唯物論是不徹底的,他崇信佛教,其思想中有明顯的唯心主義成分。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他進一步探索天與人的關係。

認為天與人各有其特點,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

3人雖不能干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他還認為,當是非顛倒,法制不行,賞罰不明時,人們對不合理現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於天命,神就是由人在這種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劉禹錫的唯物論也是不徹底的,他也和柳宗元一樣崇信佛教。

2.宗 教

唐代的宗教很多,這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以及朝廷尊崇宗教是分不開的。

國內原有的宗教如佛、道二教有很大發展,還有一些國外的宗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

佛教 佛教原是印度的宗教,漢代傳入中國,此後有很大發展。

南北朝末年至隋唐之際,中國的佛教開始出現宗派,各宗派不僅有自己的教義,還有自己的寺院。

隋唐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和禪宗。

唐後期,禪宗分為南宗和北宗兩派,南宗宣傳頓悟,北宗宣傳漸悟。

南宗最為盛行,幾乎取代其它各宗派,壟斷了佛壇。

由於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除原有的哲理豐富等長處外,又逐漸中國化,因而在與道教的競爭中佔有優勢。

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與中外交通的發達,佛經的大量傳入,譯經工作的進步以及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都有密切關係。

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積極提倡佛教,不少皇帝和官僚貴族佞佛,佛教更廣為流傳。

但是隨著佛教的發展,僧尼越來越多,寺院佔有的土地和勞動人手也越來越多,而且不負擔國家的賦稅徭役,這就使封建政一府與寺院之間在經濟利益上產生了嚴重的矛盾。

因此,唐武宗時禁斷佛教,給佛教以沉重的打擊。

但佛教畢竟是統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唐宣宗即位後,又繼續扶植佛教。

佛教的主要作用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麻痺人民的思想。

但伴隨佛教傳來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等,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文化吸收了佛教文化,豐富了自身,並得到促進和發展。

如在藝術方面,佛教建築和雕塑對中國的建築雕塑有很大影響;在文學方面,佛經的大量翻譯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體裁和內容;在哲學方面,佛教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了儒家思想,產生了宋代的理學。

道教 道教形成於東漢,以老子李耳為教祖1。

唐朝皇帝以與老子同姓為由,認老子為自己的祖先,於是大力提倡道教,其目的是把唐朝政權加上一層宗教神秘色彩,以利於他們的統治。

唐太宗規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

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武則天稱帝時,利用佛教《大雲經》,宣傳女人也可以當皇帝1,遂規定佛教居道教之上。

唐睿宗時,又規定兩教地位平等。

唐玄宗則大力提倡道教。

他聲稱曾夢見老子,讓人畫老子像頒行天下,並令王公百官皆習《老子》,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

當時兩京(長安、洛一陽一)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

各地道觀曾多達一千九百餘所。

道教在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下,頗為盛行,許多道士受到皇帝的一寵一信,不少文人如李白、賀知章等人都崇信道教。

但是由於道教教義中的哲理不如佛教豐富,而且道教大多是講煉丹服食,求長生不死,這需要大量的錢財和空閒時間,一般人民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影響不如佛教那樣大。

伊斯蘭教、祆教、摩尼教、景教 伊斯蘭教是公元七世紀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

唐代主要由大食的使臣、商人傳入中國,在長安、廣州、泉州、揚州等地均有信徒。

唐中葉以後,傳佈益廣。

祆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國名稱,約在前七至前六世紀,始創於波斯人瑣羅亞斯德。

早期流行於中、西亞,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

在中國亦稱火祆教、拜火教。

該教認為,宇宙間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惡神互鬥,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

當時在長安、洛一陽一、涼州、沙州(治今甘肅敦煌西)等地都建有該教寺廟,信奉者為來唐的波斯及中亞其他地區商人。

未在中國人中傳佈,後漸失傳。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所創,約於唐前期傳入中國,也叫作明教。

該教宣傳善惡二元論,認為光明是善的本原,黑暗是惡的本原,人應助明斗暗。

教徒應制欲,不食肉,不飲酒,不殺生。

在長安、荊州、揚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有寺,在民間逐漸傳播。

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

公元五世紀前期,興盛於中、西亞。

唐貞觀九年(635年),敘利亞人阿羅本由波斯來我國傳教,改教名為景教,並在長安等地建寺禮拜,稱「波斯寺」。

後改稱「大秦寺」。

建中二年(781年),波斯教士景淨等在長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傳入中國和在長安建寺度僧、宣傳教義的情況。

此碑現存陝西省博物館內。

此教在唐後期逐漸失傳。

二、文 學

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學有很大的發展,其主要成就是詩歌,其次則是散文、傳奇和詞。

詩歌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當時所作詩歌的數量之多,題材之廣泛,風格流派之多樣,藝術之一精一湛,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朝代。

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有二千二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當然還不是唐詩的全部。

唐初著名的詩人有王勃、楊炯(jiǒng窘)、盧照鄰、駱賓王等,號稱「初唐四傑」;此後,詩人名家輩出,盛唐有孟浩然、王維、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等,李白與杜甫更是名震一時。

中唐有白居易、元稷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等。

晚唐有李商隱、杜牧、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

在唐代詩人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

李白是一位偉大的一浪一漫主義詩人。

他的詩內容廣泛,豪邁奔放,氣勢磅礡,想像豐富,手法誇張,語言生動明快。

他關心國事,有遠大的抱負,不願迎一合權貴,有強烈的反抗一精一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1就是他的一精一神風骨的寫照。

他一生漫遊名山大川,許多描繪壯麗河山的詩篇都是傳世佳作。

但是由於他一生很不得意,又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因之詩中有一些消極成分,常常流露出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所作詩有「詩史」之稱。

他的詩博采眾長,感情真摯細膩,基調沉鬱雄渾,語言一精一練。

他憂國憂民。

其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1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著名組詩《三吏》、《三別》,反映了人民所受的種種壓迫和苦難。

白居易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詩作中的一精一華是諷諭詩,《賣炭翁》、《杜陵叟》、《輕肥》、《歌舞》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這類詩或揭露官府的橫徵暴斂,或指斥豪門貴族的驕奢一婬一逸,或抨擊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具有高度的思想一性一和藝術一性一。

另外,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詩深刻地反映現實,詩風平易通俗,所以廣泛流傳於國內以及新羅、日本等國,影響很大。

由於他晚年政治上不得意,意志消沉,所以其晚期作品的思想一性一較差。

古文運動 「古文」是唐朝人對漢魏散文的稱呼。

「古文運動」是唐中期興起的一次以發揚漢魏文風為主的文學運動。

漢魏的散文質樸,不尚辭藻。

至六朝時,盛行綺麗、頹一靡一的駢儷文,以四字、六字為句,形式僵化,內容空洞,追求辭藻,不能自一由地表達思想。

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艷文風,主張發揚漢魏風骨。

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和柳宗元。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寫了大量優秀的散文,氣勢雄健,奔放流暢,後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1。

他把散文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方面,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他主張「文以載道」,認為寫文章應重視思想內容,但他所說的「道」是指儒家思想。

柳宗元也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也主張「文者以明道」。

他的散文豐富多采,峭拔俊秀,含蓄一精一深,對散文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

傳奇 傳奇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形式,出現於隋朝末年,興盛於唐代。

由於唐末裴鉶曾編有《傳奇》三卷,後人即以此書名作為這類作品的名稱。

唐代傳奇可分為諷諭小說、俠義小說、一愛一情小說、歷史政治小說等四類。

其中的名作主要有李朝威的《柳毅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陳鴻的《東城老父傳》、《長恨傳》等。

唐代傳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

如宋元以後的白話小說,有不少取材於唐代傳奇。

還有些傳奇被後人改編為戲劇。

詞 詞又稱長短句,始見於唐代,興盛於五代、兩宋。

五代詞人的代表是李煜。

李煜是南唐末代國君,世稱「李後主」。

能詩文、音樂、書畫,尤擅填詞。

早期作品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繼承晚唐以來「花間派」的詞風,綺麗柔一靡一。

後期作品則抒寫對往日帝王生活的懷念,吟歎亡國後的身世,語言生動,戚楚感人。

擴展、提高了詞表現生活、抒發感情的能力。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名句至今膾炙人口。

三、藝術

隋唐五代時期的藝術既繼承了漢魏以來的文化傳統,又大量吸收了當時邊疆各少數民族和外國的藝術成果,融匯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其中最重要的有繪畫、雕塑、書法和音樂、舞蹈等。

繪畫 隋唐五代時期,繪畫藝術有很大發展,名家輩出。

隋代的著名畫家有展子虔、董伯仁、楊契丹、鄭法士等人。

唐代著名畫家更多,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善畫人物。

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太宗步輦圖》,流傳至今。

其畫佈局勻稱,筆力剛健,簡練傳神。

盛唐時的吳道子(又名道玄)有「畫聖」之稱。

他兼擅人物、山水,尤擅長佛道畫。

他在繼承前代技法和吸收西域畫派技法的基礎上,有所革新創造,所畫富於立體感。

其畫中人物的衣帶似會隨風飄動,因而有「吳帶當風」之說。

盛唐、中唐之際的張萱、周昉,都以善畫仕女聞名。

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現存宋人摹本。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亦存後人摹本。

詩人王維善畫水墨山水畫,蘇東坡稱其「畫中有詩」。

唐代的壁畫在南北朝壁畫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

壁畫的數量很大,僅吳道子一人即曾在長安、洛一陽一的佛寺道觀中繪壁畫達數百面牆壁之多。

著名的敦煌千佛洞中有許多壁畫,其中大多是唐代畫的,敦煌壁畫的內容多是佛教故事,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為研究這個時期各方面的歷史提一供了珍貴資料。

敦煌壁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其中的飛天尤為傑作。

唐代有些墓葬中的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

如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壁畫有出行圖、儀仗圖、客女圖、客使圖、打馬球圖等,所繪人物各具情態,栩栩如生。

此外,懿德太子李重潤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淮安王李壽墓都有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

五代時期,繪畫藝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西蜀、南唐開始設立畫院,徵召大批著名畫家供職。

五代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有善畫北國風光的荊浩、關同,善畫江南景色的董源、巨然;著名花鳥畫家有黃荃、徐熙;著名人物畫家有周文矩、顧閎中。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傳世名作。

雕塑 隋唐五代的雕塑藝術很發展,主要有石窟造像、陵墓石雕和陶俑等。

隋唐以前已開鑿的石窟寺,如敦煌、龍門、天龍山、麥積山、炳靈寺等,此時大都在繼續建造,在技法和人物造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如龍門奉先寺是武則天統治時開鑿的,共有雕像九尊。

中央為盧捨那佛坐像12米(連座通高17.14米),兩旁各四像略低,都氣勢宏偉,形象生動。

四川樂山的石雕大佛坐像從頭頂到腳底通高58.7米1,是我國最大的石雕佛像。

敦煌千佛洞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現存四百九十二個石窟中,有唐窟二百一十三個。

其中的立體泥塑佛像,形象生動,神態自若,造型工巧,與壁畫交相輝映,配置和諧。

陝西禮泉唐太宗墓前的高浮雕石刻昭陵六駿,生動地刻劃了六匹駿馬的不同神態,造型遒勁,形象一逼一真,是唐代石雕中的名品。

唐代墓葬中的三彩陶俑,既有武士、文吏、樂工、舞女等人物俑,也有馬、駱駝等動物俑,這些俑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形態一逼一真,十分一精一美。

唐代有不少優秀的雕塑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稱為「塑聖」的楊惠之。

據說他曾在長安為著名藝人留盃亭塑像,人們一看到塑像的背影,便能認出所塑是誰。

書法 隋唐時期,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

歐一陽一詢、虞世南都是由陳入隋、再入唐的大書法家。

歐一陽一詢的楷書筆力勁峭,法度嚴整。

虞世南的楷書字體勻圓,兼含剛柔。

唐初的褚遂良綜合各家楷書之長,微參隸書筆法,別創一格。

唐中期的顏真卿把篆、隸筆法運用到楷書上,獨創一體。

他的書法氣勢雄渾,形體敦厚,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後期的柳公權是與顏真卿齊名的大書法家,他兼采歐、顏二家之長,自成一體,世稱柳體。

音樂、舞蹈 隋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

由於民族關係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當時中原地區的音樂、舞蹈中融合了大量來自少數民族和外國的成份。

隋煬帝時曾定九部樂,唐太宗時又增為十部樂,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其中大多數來自少數民族和外國。

唐高宗以後,十部樂逐漸衰亡,音樂家們吸取少數民族和國外音樂的一精一華,創作新樂,逐漸形成坐部伎和立部伎。

隋代的著名音樂家有萬寶常、鄭譯、何妥等,唐代著名音樂家有祖孝孫、王長通、白明達、曹善才、李龜年、米嘉榮、唐玄宗等。

唐玄宗善擊羯鼓,長於作曲,他曾選坐部伎三百人,教於梨園,號稱「皇帝梨園弟子」。

又選爆女數百人,亦為「梨園弟子」,教以音聲。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音樂的發達。

唐代舞蹈有許多來自西域。

當時的舞蹈多配以音樂,所以稱為樂舞。

唐代舞蹈主要分為健舞和軟舞。

健舞有劍器、胡旋、胡騰、柘枝等,軟舞有烏夜啼、涼州、回波樂等。

初唐樂舞以武舞「七德舞」(本為「秦王破陣樂」)、文舞「九功舞」(本為「功成慶善樂」)、「上元舞」(本為「上元樂」)為代表。

盛唐樂舞以「霓裳羽衣舞」為代表,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霓裳羽衣舞歌》,詳細描繪了此舞。

四、史學地理學

隋唐五代時期,史學與地理學都有較大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出現了國家開館設官修史的制度;其次是在史學和地理學著作方面亦有所創新。

國家正式開館修史始於唐太宗時期,由宰相監修。

從此,官修史書由史官修撰並由宰相監修成為制度,直到清朝。

唐初史館奉詔所修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共六部。

史家李延壽私人撰《南史》和《北史》兩部。

此八史佔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

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亦為二十四史之一。

通典 《通典》是一部政書,唐代杜佑(735—812年)撰。

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宰相。

政書是一種新體史書,不同於紀傳體、編年體史書,以記載典章制度為主。

《通典》記事,上起黃帝,下迄唐天寶之末。

全書共有二百卷,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等九門,每門又分若干目。

對於每一制度,都從上古記述到唐朝,唐代尤詳,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並開創了典章制度專史的編撰方法。

史通 《史通》是一部史學評論著作,唐代劉知幾(661—721年)撰。

知幾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曾在史館參與修史二十餘年。

後離開史館,撰成《史通》一書。

全書分內篇和外篇兩部,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內篇三十六篇,論述史書源流、體例和編纂方法。

外篇十三篇,論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等。

此書的主要特點是總結歷代主要史學著作,指出優缺點,提出自己對修史的主張。

他指出,史學家要兼有才(寫作能力)、學(歷史知識)、識(認識能力)三長,而尤以「史識」為最重要。

他主張,撰寫史書要「不掩惡,不虛美」,「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反對「妄生穿鑿,輕究本原」。

劉知幾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位史學評論家,他的理論、觀點在當時是很進步的。

《史通》對後代治史、著史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元和郡縣圖志 《元和郡縣圖志》為唐代李吉甫所撰。

李吉甫長期任宰相,熟悉當時的圖籍。

全書以當時四十七鎮為綱,每鎮篇首有圖,分鎮記載府、州、縣及其戶口、沿革、山川、道裡、貢賦等內容。

這是一部重要的全國一性一歷史地理著作。

北宋時,圖佚,因稱《元和郡縣志》。

五、科學技術

天文、曆法 隋代的劉焯制《皇極歷》,這是一部很一精一密的曆法。

隋時未頒行,唐時始行用。

此歷確定歲差為七十五年差一度,已同準確值接近。

當時歐洲還採用一百年差一度的數值,比我國落後。

唐代的一行和尚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俗姓張名遂,自幼博覽經史,一精一通天文、歷算。

後來出家為僧。

唐玄宗時,他受命主持修歷工作,有不少創造。

他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恆星移動現象的人,比英國人哈雷發現恆星移動幾乎要早一千年。

他又倡議測量子午線的長短,根據在河南實際測量的結果,算出子午線每一度長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

這個數字雖不很準確,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的記錄。

他還同梁令瓚合作,製成水運渾天銅儀(利用漏水激輪轉動)。

這不僅是表示天象的儀器,也是計時的儀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機械轉動的天文鐘。

他編成的《大衍歷》是一部比較準確的曆法,其編寫體例結構亦為後代所沿用。

醫學 隋代名醫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詳論病因、疾病分類、鑒別和診斷的著作,書中還記述了用腸吻合手術治療外傷斷腸等。

該書對後代醫學影響很大。

隋至唐初的名醫孫思邈(581—682年),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是兩部著名的醫學著作。

兩書的內容十分豐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個藥方,記載了八百多種藥物。

由於他對醫藥學的重大貢獻,後人尊稱他為「藥王」。

唐高宗時,蘇敬等人奉命編纂了《唐新本草》,這部書圖文並茂,記載藥物八百多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

唐玄宗時,王燾撰《外台秘要》,收集了六千九百多個藥方,彙集了前代藥方的一精一華。

建築 隋朝著名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今河北趙縣)安濟橋,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橋樑之一,又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單孔大拱橋。

橋全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大橋洞跨徑37.02米,高7.23米,在大橋洞兩端上方,各有兩個小橋洞,既可節省堡料,減輕橋的重量,又便於排洪,而且增加美感。

該橋跨度之大是空前的。

這樣的設計與施工技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是難能可貴的。

隋唐時期的國都長安城(隋名大興城)是由名家宇文愷等設計建造的。

總的特點是建制嚴密,規模宏偉,為秦漢都城所不能比。

城內建有皇城、宮城。

據考古勘測,長安城南北長8651米,東西長9721米,周長36.7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

長安城內街道寬闊筆直,佈局東西對稱,街道呈棋盤式,宮殿、衙署、坊市分置,裡坊呈封閉式,市場集中。

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至今尚存的有山西五台縣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

南禪寺大殿建於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國現存最古的木結構建築。

佛光寺東大殿相傳建於北魏孝文帝時,唐武宗時被毀,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唐代建造的佛塔很多,至今尚聳立於西安的,有著名的大、小雁塔。

大雁塔始建於永徽三年(652年),是高僧玄奘按照印度風格設計的。

塔呈方形,磚砌七級,高六十四米。

唐一人考中進士後,多於此處題名,以為紀念,稱「雁塔題名」。

小雁塔建於景龍(707—709年)年間,為密簷式磚構建築,原為十五級,最上兩級已塌毀,其下十三級完好。

現高四十三米。

基底四周裝飾一精一美磚雕。

雕版印刷術 隋唐時期,文化繁榮,讀書的人增多,抄書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於是出現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隋末唐初。

唐太宗曾令印行長孫皇后的《女則》。

玄奘也曾印刷佛像。

但當時還不普及。

唐中葉以後才逐漸推廣。

元和、長慶年間,白居易、元稹的詩已被大量印刷出一售。

文宗太和年間,印刷的歷書已在民間廣泛流傳。

唐朝末年,成都已大批印書,成為全國印書業的中心。

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印於鹹通九年(868年)的《金剛經》。

該書卷首有畫,畫和文字都很一精一美。

但已被斯坦因1盜走,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院。

國內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晚唐的龍池坊卞家傭陀羅尼經》。

印刷術後來傳到國外,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複習題:

1.唐朝的主要宗教有哪幾種?

* 2.唐朝有哪幾位最負盛名的詩人?請簡述其情況。

3.什麼是「古文運動」?唐朝古文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幾位?

* 4.《史通》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 5.《通典》的作者是誰?此書有什麼特點?

6.唐朝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7.隋、唐時期有哪幾位最有名的醫學家?各有什麼主要著作。

重要名詞:

* 玄奘初唐四傑*韓愈*柳宗元李商隱*李白*杜甫

* 白居易閻立本* 吳道子*一行和尚安濟橋*敦煌千佛洞

* 龍門石窟樂山大佛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第六章第四節。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史輔導講座》第十七講《隋唐的文化》。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四冊七(一)、(二)、(三)。

(選讀)

--------------------------------------------------------------------------------

1 《柳河東集》卷一《貞符》。

2 《柳河東集》卷三《封建論》。

3 《劉夢得文集》卷十二《天論》。

1 李耳亦名老聃(dān丹)。

1 《大雲經》即《大方等無想經》。

唐薛懷義等以經中有「一佛沒七百年後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語,乃造《大雲經疏》,以為武後受命之符。

1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1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1 唐宋八大家為韓愈、柳宗元、歐一陽一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1 1986年2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與四川測繪研究所的專家新測數據:大佛從頭頂到腳板底高58.7米,頭高11.7米,臉寬7.8米,鼻長3.5米,耳長6.43米,頭上的髮髻共有1200個。

舊說大佛高71米。

1 斯坦因,英國人,原籍匈牙利,考古學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簡明中國古代史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