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二章 夏商 第二節 商 朝:(前16世紀前11世紀)一、商朝的建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二章 夏商 第二節 商 朝

簡明中國古代史

第二章 夏商 第二節 商 朝

第二節 商 朝

(前16世紀——前11世紀)

一、商朝的建立

商族的興起 商族長期居住在黃河下游地區。

傳說有娀(sōng松)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燕子)一卵一而生契(xi&egra一ve;謝)。

契是商族的始祖。

此時的商族大約以玄鳥為圖騰,並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

《詩·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就是記述並歌頌這一故事。

契曾協助禹治洪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教化,封於商(今河南商丘),以子為姓。

契傳十四世至湯,勢力強大,建立了早期的國家,以伊尹為相,以亳(今商丘)為國都。

此時,商臣服於夏。

湯建商朝 夏桀統治時期,政治黑暗腐朽,諸侯互相攻伐。

商湯乘機滅掉了一些親夏的諸侯國,舉兵西向伐夏。

《孟子·梁惠王》(下)說:當時各地人民歡迎商軍「若大旱之望雲霓」。

可見湯伐夏是很得人心的。

夏亡,商朝建立。

商以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為中心,其勢力所及,西到陝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東到海濱。

《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1西方的氐族、羌族亦臣服於商。

盤庚遷殷 商朝建立後,中原地區屢有洪水為災,國都一再遷徒。

從湯至一陽一甲時,遷都五次;又貴族內部多次發生爭奪王位之事,國力一度衰弱。

一陽一甲之弟盤庚立,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殷(今河南安一陽一小屯)1,從此安定下來,直至商朝滅亡,共二百七十餘年未再遷都。

商遷殷後,政治有所改善,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

武丁統治時期,國力很強盛。

曾北伐鬼方,西南伐荊楚,都取得勝利。

《詩·商頌·玄鳥》:武丁時,「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指令東邊的黃海,北邊的渤海,西邊的青海湖,南邊的雲夢澤(今洞庭湖)。

國家機構 商的國家機構比夏代更加完善。

主要表現在官制、軍隊和刑罰三個方面。

商王是最高統治者,獨攬大權。

王之下設相,也叫做塚宰,是百官之長,輔佐商王以統治全國。

相之下有小耤臣、耤臣、小眾人臣等,管理農業生產:有工、多工,管理手工業生產:有卜、史、巫、尹等,為卜筮、記事之官;有馬、射、多射等,為統領軍馬征戰之武官。

商朝的軍隊龐大,有一定的編制。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一次出兵三千或五千人,有時多達一萬三千人。

又記載商王編軍隊為左、中、右三師,士兵主要由平民組成,有時也有奴隸在內。

商朝的地方政區是以原有的部落或方國為單位,一般稱作邑或方,以其頭人為方伯,統治地方。

後代稱作諸侯。

商朝的監獄很多,刑罰很殘酷,這是奴隸制度發展的反映。

甲骨文中有「幸」字,作「■」,像桎梏;有「■」字,作「■」,像一人雙手帶梏。

有「囚」字,作「■」,像有人被關押在監牢中。

商有《湯刑》,為成文法,刑罰很殘酷,有肉刑、死刑和流放等。

死刑有剖腹、脯醢(f&ugra一ve;hǎi甫海)、炮烙等,還有劓殄(tián腆),可能是族誅。

商朝奴隸主貴族依靠這樣龐大的國家機器對廣大奴隸和平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二、社會經濟

商朝在生產力仍很低的情況下,用奴隸制殘酷的強制手段進行生產,並使農業和手工業、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更大規模的分工,從而推動了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

這在當時是合理的、必要的。

農業 商朝亦實行土地國有制,廣大農業勞動者是奴隸身份。

商貴族對農業奴隸的剝削有兩種方式。

一為在王畿(國都)附近用直接剝削的方法。

即商王或其臣屬驅使眾多的奴隸在商王經營的田地上進行集體耕種。

甲骨文中有「王大令眾人曰:脅(xi&egra一ve;協)田!」的記載。

「眾人」亦稱「眾」,是農業奴隸之稱。

「脅田」就是奴隸們集體耕作。

奴隸們使用的農具主要是用木、石、獸骨、蚌殼等製作的,有耒耜、石鐮、石犁、石鏟、骨鏟、骨鋤、蚌鐮等。

木製耒耜用於掘土。

在殷墟遺址中發現有木耒的痕跡。

還在一個窖一穴一內發現四百多件石鐮和七十多件蚌器,這似是一個農具倉庫,是供奴隸們集體勞動時使用的。

在安一陽一和洛一陽一等地的考古工作中發現有少量的商代銅鏟、銅钁、銅鍤等,此類工具造價昂貴,數量不多,不是普遍使用的。

二為在王畿之外用「助法」剝削。

《孟子·滕文公》(上)曰:「殷人七十而助。」

助,借民力助耕公田。

就是每戶奴隸領田七十畝為私田,另外為官府貴族義務耕種公田七畝,其剝削率亦為「什一」。

所用農具為奴隸們私有。

甲骨文中的田字作田、■、■等形,每一個方塊表示一個耕作單位,縱橫線表示阡陌或水溝,這是一象形文字。

當時的主要農作物有禾、黍、麥、稻等。

手工業 商代的手工業勞動者為奴隸身份,都是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的專業技術隊伍,因之技術提高很快。

代表一性一手工業為青銅鑄造業,此外還有制陶業、制骨器業、紡織業、木工、石工、玉工、漆工、釀酒等業。

商代的青銅業有飛躍的發展,不但產量大,工藝水平也很高。

僅在殷墟一地出土青銅禮器就有數千件之多。

禮器以酒器為主,有爵、角、斝(jiǎ甲)、盉(h&egra一ve;禾)、觥(gōng宮)、卣(yǒu酉)、尊、壺、彝(y&igra一ve;夷)、罍、觚(gū孤)、觶(zhi支)等。

文獻記載,商朝貴族嗜酒成風,此說可信。

此外,還有鼎、甗(yǎn演)等蒸煮器,簋(guǐ鬼)等盛食器,盤等洗濯器。

青銅還大量地用於製作兵器和生產工具。

主要兵器有戈、矛、斧、鉞(yu&egra一ve;月)、鏃、刀等,主要生產工具有刀、錐、斧、錛、鏟、鑿、鑽、針、魚鉤等。

此外還有車馬器和樂器。

商代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很高,尤其是禮器,造型美觀,紋飾一精一巧,是水平極高的工藝品。

兵器和工具大多質堅刃利,使用方便。

其銅、錫合金比例,據有關部門對部分青銅器的分析,認為基本上符合科學要求。

如在安一陽一殷墟發現的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錫鉛合計14.43%。

這個比例是符合鑄造青銅容器硬度的要求的。

硬度要求高的工具和兵器,錫的比例要更大些。

鑄造青銅器時,要有制模、翻范、熔鑄等工序,需要有大量的人力進行分工合作。

商代熔銅坩堝一次約能熔銅12.7公斤。

司母戊鼎通耳高133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75公斤。

如鑄造這樣一件大鼎,就需要七十多個坩堝。

如果一個坩堝配備三至四人,就需要二、三百人同時一操一作。

在安一陽一小屯附近發現的商代鑄銅遺址的面積在一萬平方公尺以上,當是符合需要的。

商代除一般泥質陶器之外,還出現了用高嶺土(瓷土)製作的白陶,質地堅一硬,色澤皎潔,刻鏤一精一美,工藝水平極高。

還有一種原始瓷器,也是用高嶺土製成,表面塗以青釉,質地堅一硬,吸水一性一很弱,燒製的火候約在1200℃左右。

原始瓷是當時奴隸們的又一偉大創造。

紡織業中有麻紡織和絲織業。

麻紡織已很進步,絲織業進步更大。

在殷墟發現的絲綢殘片,有平紋、花紋。

平紋組織的經緯線大致相等,每厘米有30至50根。

從花紋組織來看,當時可能已有了簡單的提花裝置。

漆器業已相當進步。

在河北稿城台西村發現的一些商代漆器殘片,紅地黑花,色彩鮮明。

有的雕花,或鑲有綠松石,是一精一美的工藝品。

商業 商代的商業交換已有初步發展,開始出現專業商人,但很少。

《尚書·酒誥》記載妹土(今河南淇縣)人「肇牽車牛運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反映了人們在經商謀生的情況。

值得重視的是在當時的商業交換關係中已使用了貨幣,時稱為「貝」,主要是海貝。

海貝產於南洋,在黃河流域十分難得,因而珍貴,用作貨幣。

貝以十枚為一朋,朋是貝的單位。

在殷墟的婦好墓中發現有六千枚海貝,為六百朋。

婦好是商王之妻,有用這麼多貝隨葬的可能。

商王和貴族還常用貝賜給臣屬。

海貝因數量不多,不敷使用,又用玉或骨製成玉貝或骨貝,或鑄銅貝。

貝在商業交換關係中,已充作媒介、支付、價值尺度和貯藏手段。

三、文化藝術

商朝統治者為了他們的政治或生活的需要,強迫一大批奴隸脫離體力勞動,專門從事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工作,創造了輝煌的商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基矗

甲骨文 商代已有文字,現在已發現的文字資料都是商代後期的遺物。

主要保存在龜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稱之為甲骨文。

因多為記錄占卜之事,亦稱卜辭。

在少量銅器上亦鑄有一些文字,稱為銅器銘文。

甲骨卜辭是商朝的國家檔案。

商統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獵、疾並農業的豐歉、天氣的一陰一晴風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詢問鬼神。

每次占卜,要將所問事項、占卜日期、吉凶結果等,都刻在龜甲或牛肩胛骨上,成為一篇或長或短的記事文章。

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獻資料。

在殷墟發現的甲骨卜辭約有十萬多片,所記甲骨文單字總數約有四千五百字左右,今已確認者約有兩千字左右。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將漢字按其構造分為六種,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謂之「六書」。

甲骨文雖仍以象形為主,但基本上具備六書。

如象形:■、魚,■、月;指事:■、上、■、下;會意:■、明,■、涉;形聲:■、河,■、雞。

有些卜辭的文字整齊,筆畫均勻,刻技熟練,字形美觀,足證此種文字已經有了相當長的發展過程了。

卜辭一篇約四、五十字,最長的有百字左右。

銅器銘文長的有四、五十字,短的只有一、二字或五、六字。

天文、曆法 商代已有了早期的天文學。

在甲骨文中已有鳥星、火星等星名。

這兩個星是測定春分和夏至兩季節的重要標誌。

甲骨文中還有關於日蝕、月蝕、風、雨、雲、雷等記錄。

商代的曆法已相當完善,為一陰陽一合歷,以太一陰一(月)紀月,以太一陽一紀年,用閏月調整季節。

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年終置閏,叫做十三月。

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商代後期,也在年中置閏。

用干支紀日,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合,六十日為一個週期。

在甲骨文中發現有完整的干支表,這是我國最早的干支記錄。

甲骨文中還有「今春」、「今秋」和「日至」等記載,當時已有季節劃分,可能已有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商代的天文學和曆法的進步,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藝術 商代的藝術已相當發展,尤以造型藝術最為突出。

多數作品是雕在各種實用器物上,也有專供觀賞之用的。

商代前期的銅器和部分陶器上,往往刻有一精一美的花紋,而以帶有濃厚的神秘意味的饕餮(tāoti&egra一ve;濤帖)紋作為整個花紋的主體,再用雲雷紋等點綴其間,壯麗大方。

商代後期,青銅藝術進一步發展,花紋增多。

除饕餮紋外,還有夔紋、羊紋、鹿頭紋、牛頭紋、虎紋、鴞紋、蟬紋、人面紋等,造型莊嚴勻稱,且富於變化。

其他用玉、石、角、骨、牙等質料雕成的作品也很好。

在婦好墓出土的四百件玉石製品中,有各種立體或浮雕像,如有全身人像、人頭像,有的跪坐戴冠,腰束寬帶;有的赤足盤發,一裸一體文身;還有的一面是男像,另一面是女像。

動物製品有虎、豹、熊、象、牛、羊、馬、猴、狗、兔等獸類,有鶴、鴞、鵝、鴿等鳥類,還有龍、鳳和龜、蛙、蟬、魚、螳螂等。

這些製品都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四、商朝的滅亡

奴隸主的殘暴統治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

例如商王常用人祭祀祖先、鬼神。

一次用人祭要殺奴隸數十人至數百人,最多達五百人。

有的奴隸被砍頭、焚燒、宰割或活埋。

如用火燒死女奴以求雨,將女奴投入水中以祭神等。

奴隸主還用人殉葬。

少的用一二人,多的用數十人,二三百人,最多達四百多人。

安一陽一武官村的商王陵墓僅在墓室與墓道內已發現殉人七十九個。

殉人有大人、小孩;有男人、女人。

生活奢侈的事例極多。

婦好墓的殉葬品多達一千四百多件,僅青銅器就有四百多件,其中多數為酒器。

商紂王(帝辛)「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巨橋之粟。」

1又大修離宮別館,作「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

大小斌族無不沉湎於酒色。

於是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尚書·微子》曰:「小民方興,並為敵仇。」

奴隸們和破產平民們的反抗鬥爭在發展。

周武王伐紂 商朝後期,除了統治者生活腐朽、統治殘酷以外,還連年對外進行戰爭。

紂王之父帝乙征夷方達二年之久。

他死後,紂王即位,更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幾乎將國內青壯年都征發出去。

國內矛盾加劇。

這時渭水流域的周族已建國,而且日益強大,乘商國內空虛之機,發兵進攻商的別都朝(zhāo招)歌(今河南淇縣)。

紂王將俘來的夷人編成軍隊迎戰,在朝歌南郊牧野大敗,自一焚而死。

商朝建國六百餘年,至此滅亡。

我國歷史上的奴隸社會也至此基本結束。

複習題:

1.商代的青銅工藝怎樣?

*2.甲骨文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字?中國古文字的創造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3.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重要名詞:

契*湯*盤庚 商紂王 司母戊鼎 *甲骨文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第二章第二節。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輔導講座》第二講《商》。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冊〔煩二。

(選讀)

4.《史記》卷三《殷本紀》。

--------------------------------------------------------------------------------

1 成湯:即湯、商湯,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唐、大乙湯。

1 商遷殷後,國號亦稱殷。

商代亦稱殷代、商殷或殷商。

1 《史記》卷三《殷本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簡明中國古代史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