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原始群:(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原始社會是人類從猿類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原始群

簡明中國古代史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原始群

第一編 原始社會

(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

原始社會是人類從猿類分化出來之後所建立的第一個共同體,也就是人類歷史的第一階段。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

原始社會分為兩個時期,其前期為原始群時期,後期為氏族公社時期。

在這兩個時期中的人類都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因之在考古學上稱原始社會為石器時代。

第一節 原始群

(約前170萬年——約前10萬年)

原始群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

當時的人類剛剛從猿類分化出來,生產能力很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群體,以謀生活。

這樣的群體學術界稱之為原始群。

當時的人類所用石器為簡單打制而成,這樣的石器考古學稱之為舊石器,稱原始群時期為舊石器時代前、中期。

原始群時期很長,本身亦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即前期和後期。

一、原始群前期

原始群前期的人類保留的猿類的體質特徵較多,與現代人類體質的差別較大,學術界稱為「直立人」,亦稱「猿人」。

這時人類的婚姻形態屬於不分輩分的亂婚時期。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屬於這一時期的人類主要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

元謀人、藍田人 元謀人是在雲南元謀縣發現的,是在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距今約有一百七十萬年了。

所發現的為同一個體的兩顆上中門齒化石。

可能屬於青年男一性一。

此外,還有同一時期的石器、獸骨和人工用火遺跡。

藍田人是在陝西藍田縣發現的,距今約有八十萬至六十萬年了。

所發現的化石有頭蓋骨一具、上頜骨和下頜骨各一具,還有牙齒十餘枚。

頭蓋骨骨壁極厚,額骨很寬,向後傾斜,眉脊粗一壯,腦容量很小,估計約為780毫升。

此外,還發現有打制石器和一些動物化石。

北京人 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的,距今約有六十萬至二十萬年了。

先後發現了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六具,還有一些頭骨殘片及股骨、脛骨、下頜骨、牙齒等,屬於四十個以上的男一女老幼不同的個體。

北京人身一體各部的進化並不平衡,四肢進化比較快,手的演化最快,手腕的靈活程度和現代人的很接近。

頭部比較落後,頭頂部低平,前額後傾,骨壁較厚,腦容量小,平均為1043毫升1;吻部突出,下頦(kē科)後縮,牙齒粗一大,這些特徵都表明了北京人頭骨的原始一性一。

四肢因是勞動器一官,所以進化較快;頭骨不是勞動器一官,所以進化較慢。

這一事實證明了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創造了人」這句話是真理。

北京人身長約156厘米,具有蒙古人種的特徵。

在北京人的洞一穴一中,還發現了十萬多件石製品,其中有使用痕跡的為兩萬多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狀器等。

洞一穴一中還有用火的痕跡,灰燼疊壓很厚。

這證明北京人不僅在使用天然火,而且還會保存火種。

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火不僅能照明、取暖,還可作為與野獸鬥爭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有了火,人類可以熟食,熟食容易消化,這對人一體更好地吸收食物的養分,促進人類體質的發展,特別是對腦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金牛山人 金牛山人是在遼寧營口縣金牛山發現的。

距今約有二十八萬年了。

所發現的為一個較完整的頭骨化石和脊椎骨、肋骨、髖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跗骨、蹠骨、趾骨等,屬於一個剛成年的男一性一個體。

這是一具罕見的較完整的已接近於智人的直立人(猿人)化石。

二、原始群後期

原始群後期的人類體質已相當進步,學術界稱為「早期智人」,5原始人製作工具圖亦稱「古人」。

其時間約距今二十萬年至十萬年之間。

這時人類的婚姻只能在同輩間進行,叫做「血緣群婚」,這是人類婚姻形態的一大進步。

在我國已發現的屬於這一時期的人類有馬壩人、長一陽一人和丁村人等。

馬壩人、長一陽一人 馬壩人是在廣東曲江縣馬壩鎮發現的,為一具不完整的頭骨,其年代晚於北京人。

長一陽一人是在湖北長一陽一縣發現的,為一部分上頜骨和三枚牙齒。

其年代晚於馬壩人。

丁村人 丁村人是在山西襄汾縣丁村發現的,為屬於同一個體的門齒兩枚、臼齒一枚。

其年代又晚於長一陽一人。

在此遺址中還發現石器二千多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小型尖狀器、厚三稜尖狀器等。

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獵工具,厚三稜尖狀器可能是掘土工具。

丁村人製作石器的技術比北京人進步。

三、有關原始群的傳說

在我國古文獻中,記載了不少有關原始群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

如《呂氏春秋·恃君覽》曰:「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一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

《韓非子·五蠹》曰:「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號之曰有巢氏」。

「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號之曰燧人氏」。

《易·系辭》下曰:「古者,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gǔ古),以佃(tián田)以漁。」

關於有巢氏、燧人氏、伏犧氏的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群時期人類進化的情況。

複習題(帶*者為重點,以下同,不再注):

1.元謀人、北京人各發現於何地?各距今有多少年了?

*2.試據北京人的體質變化的情況,說明「勞動創造了人」這一原理。

重要名詞(帶*者為重點,以下同,不再注):

*原始群舊石器時代有巢氏燧人氏伏犧氏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第一章第一節。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史輔導講座》第一講《原始社會》。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冊〔壹〕一、附錄一。

(選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簡明中國古代史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