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二節 氏族公社:(約前10萬年公元前21世紀)氏族公社是繼原始群之後出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二節 氏族公社

簡明中國古代史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二節 氏族公社

第二節 氏族公社

(約前10萬年——公元前21世紀)

氏族公社是繼原始群之後出現的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共同 體,是原始社會的高級階段。

氏族公社的歷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民族公社的特點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會的主要階段。

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徵是:婦女居於支配地位,丈夫居於妻方,輩份從母系計算,財產由母系繼承。

這時實行族外婚制1,就是同一氏族內部不許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間的同輩男一女可以互為夫妻。

後來發展為對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一女群中各有一個主要配偶,但不嚴格。

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

這時氏族共財,實行原始共產主義。

母系氏族公社分為初期和發展時期兩個階段。

山頂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的初期階段約為距今十萬年至一萬年之間,考古學上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這時人類的體質特徵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學術界稱為晚期「智人」,亦稱「新人」。

在我國已發現的代表一性一人類化石有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一穴一中發現的。

已發現的 人骨化石屬於八個個體,其中較完整的有三具頭骨,一為男一性一老人,二為女一性一,屬於蒙古人種,距今約有一萬八千年1。

洞一穴一中所出石器仍為打製,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有些器物則製作一精一致。

如作裝飾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礫石、獸類牙齒、海蚶殼等。

還發現有骨針,長82毫米,最大直徑3.3毫米,而且鑽有規整的針鼻,以便引線縫衣。

骨針的發現,證明了當時的人類已掌握了高超的鑽孔技術,而且穿著已有很大的進步。

有些石珠、魚骨等裝飾品用赤鐵礦粉染成紅色,說明了當時的人類已有一愛一美觀念。

有的一屍一骨周圍還撒布有赤鐵礦粉粒,可能這時已產生了原始宗教觀念。

在山頂洞人的居處發現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其中有魚骨化石。

說明了當時的人類過著以漁獵和採集為主的生活。

還有用火的痕跡,估計可能已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

在山西朔縣峙峪(sh&igra一ve;y&ugra一ve;士玉)發現的峙峪人,距今約有二萬八千年,共出的有石鏃。

說明了這時的人類已使用弓箭。

弓箭的發明標誌著古人類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進了一大步。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的發展時期始於距今一萬年左右。

從這時起,人類所用石器主要為磨製石器,考古學上稱之為新石器,稱此時代為新石器時代。

此時已發明並使用陶器,這是原始人類文化的一大進步。

河姆渡文化分佈在浙江紹興與寧波之間,為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文化,距今約有六千八百年。

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鑿、骨耜、骨鏃等,陶器為黑色,有釜、缽、罐、盆、盤等,都是手制的。

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種植水稻,考古發掘時發現有很多稻穀、稻殼、稻一莖一的遺存,證明了當時的農業已相當發展。

此外,還發現一種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干欄式建築1,可證當時的居地近水低濕,建築技術已相當進步。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千多年,亦屬於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文化。

這類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澠(miǎn免)池縣仰韶村發現,因以「仰韶」作為這類文化的名稱。

這類文化的分佈區域很廣,遍佈於黃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一精一致的彩繪陶器和磨製石器為其主要文化特點。

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有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和臨潼的姜寨遺址。

半坡村遺址 半坡村遺址在西安的東郊,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村落遺址。

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面為氏族墓地,南面為居住區,東北面為陶器窯常居住區內的建築有一定的佈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間,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長的住室或議事集會場所。

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別葬在一起,說明了這裡尚實行族外婚。

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有石斧、石錛、石鏟、石刀等,多磨製得比較一精一致合用。

還有骨器、陶器等。

這裡已經處於「鋤耕農業階段」。

穀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盤、石磨棒以去谷皮。

還開始種植白菜、芥菜等。

家畜飼養業已出現,主要飼養豬、狗。

居民除經營這樣的原始農業和飼養業外,還要捕魚、狩獵、採集果實以補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業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紡織、木工等。

陶器是手制的,有甕、罐、瓶、盆、缽、鼎等。

上繪黑色或紅色漩渦紋、波一浪一紋、幾何紋、花一瓣紋、魚紋、鹿紋和人面形圖案等。

人們稱這類陶器為彩陶。

有些彩陶造型和紋飾十分一精一致美觀。

有些彩陶上刻畫著類似文字的符號,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萌芽。

細石器文化 細石器文化是一種以細小的打制石器為主要特徵的文化,分佈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寧夏、新疆和西藏等廣大地區。

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鑽、石鏃等,主要用瑪瑙和燧石作成,亦使用陶器。

這是一種以漁獵、畜牧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二、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組織形式。

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徵是:男子居於支配地位,妻子從夫而居,輩份從父系計算,財產由父系繼承。

父系氏族制的產生是和農業及飼養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這時,男子不再以狩獵、捕魚為主,而是代替婦女從事農業和飼養業,農業和飼養業已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來源。

婦女在經濟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們的職能已轉向主要從事於家務勞動和生兒育女。

於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產生。

這時的婚姻形態也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

父系氏族公社內部以男子為中心分裂成為若干個大家庭,各大家庭內部又分裂為若干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至此,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緣為紐帶的農村公社在形成,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私有制在產生,人們隨著貪富的不斷分化,階級在形成中。

社會生產的發展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為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

這一時期的文化在我國各省區都有發現。

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還有木器、骨器、蚌器等。

石器磨製得很一精一致,種類也增多,有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等。

石斧的形體既大又厚,刃部鋒利,便於砍伐。

石鏟既薄又平,利於啟土。

這些工具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飼養業也有很大發展,家畜種類增多。

在龍山文化遺址中1,發現有豬、狗、牛、羊、雞等的骨骼,其中以豬的骨骼為最多。

這時的手工業有很大進步。

陶器以輪制為主,生產速度快,質量好。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一種所謂「蛋殼陶」,表面漆黑而光澤,陶胎極薄,僅有0.1~0.2厘米厚,是一種技術很高的工藝品。

陶器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鬲(l&igra一ve;利)、甗(yǎn演)、鬶(gui規)、斝(jiǎ甲)、盉(hé禾)等。

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1,發現有一精一致的象牙雕刻器和骨雕器,如雕花骨梳、雕花象牙筒等。

在甘肅齊家文化遺址中2,有紅銅器出土,種類有刀、匕、錐、鑿和指環等。

經化驗,含銅量高達99.6%。

因紅銅的硬度小,質軟,僅能做小件手工工具和裝飾品之用;在生產上仍以石器為主。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每個家庭成為一個生產單位,「同族共財制」逐漸破

壞,財產私有制逐漸產生。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關係的擴大,促進了私有制的發展和貧富的分化。

關於此事,在考古發掘中有明顯反映。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大小不同。

個別大墓有隨葬品多達一百多件。

其中一座大墓埋了一個成年女一性一,頭上有象牙梳,手上有指環,左腕戴著一隻玉一臂環,頸部戴著大理石和松綠石串起的裝飾品。

此外,還有大量的隨葬品如陶器、雕花象牙筒、豬頭骨等。

小墓的隨葬品極少,有的只有一件獐牙,或有一個紡輪、一把蚌鐮、一件陶鼎等。

隨葬用豬頭骨或下顎骨,是表示死者生前的財產多少的象徵。

大墓多者用六十多個,少的只用一、二個。

這意味著死者生前的貧富懸殊很大。

關於階級萌芽的情況在墓葬中也有反映。

在齊家文化墓葬中,有奴隸殉葬。

如有些奴隸被捆著手足埋葬,有的被砍了頭等。

由此可知當時的貧富分化在發展,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在形成之中。

神農、黃帝 在我國古文獻中記載了許多反映父系氏族社會的情況。

其中著名的部落聯盟領袖有神農和黃帝。

神農又稱炎帝,居於姜水流域,以姜為姓。

他是農業生產和醫藥的發明者,用木製作耒耜,教民耕種;又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玻黃帝又稱軒轅氏、有熊氏,居於姬水流域,以姬為姓。

他的妻子、臣屬發明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

傳說中國的文明起源於炎帝和黃帝時代。

因之「炎、黃」被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禪讓時代 神農、黃帝之後,又傳數百年,為我國歷史上的「禪(sh&agra一ve;n扇)讓時代」。

當時中原地區部落聯盟領袖堯年老1,選擇舜為繼承人,四岳十二牧(部落領袖)同意,堯傳位給舜。

舜老1,又得四岳十二牧同意,傳位給禹。

這種職位禪讓的作法仍是氏族公社選舉制的傳統,史稱「禪讓時代」。

可是此時國家已在形成。

禹在位時,天下諸侯(部落領袖)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國號夏。

我國的歷史從此進入了第一個階級社會,即奴隸社會。

時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複習題:*1.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徵各是什麼?

2. 你是怎樣理解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原因的?

重要名詞:

對偶婚山頂洞人 *仰韶文化 *半坡村遺址 神農 *黃帝 *禪讓時代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第一章第二節。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史輔導講座》第一講《原始社會》。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冊〔壹〕二、附錄七、八、九。

4.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

1 族外婚制,亦稱外婚制、普那路亞制。

夏威夷語,共夫的姊妹間、共妻的兄弟間,互稱「普那路亞」,意為「親密的同伴」。

1 《光明日報》1992年12月15日第1版報導:「科學家最近經過測定,把山頂洞文化的年代從原定的1.1萬年推前到2.7萬年左右,把下窨底部的年代從1.9萬年推前到3.4萬年左右。」

1 古代南方多水地區的居民的一種閣樓式房屋建築。

人居樓上,以避水氣和蟲獸。

1 龍山文化,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

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的城子崖,故名。

1 大汶口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1959年首次發現於山東寧一陽一堡頭村,因遺址分佈於堡頭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帶,故名。

2 齊家文化為銅石並用時代的一種文化。

1924年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故名。

1 堯:唐部落領袖,亦稱陶唐氏。

居平一陽一(今山西臨汾西南)。

1 舜:虞部落領袖,亦稱有虞氏。

居蒲阪(同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簡明中國古代史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