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二十三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六郎曰:「吾與此人連鬥數十合,武藝不弱,心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楊家將傳》二十三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

楊家將傳

二十三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

卻說孟良去後,岳勝曰:「孟良賊之渠魁1,今幸成擒,本官何以放去?」

六郎曰:「吾與此人連鬥數十合,武藝不弱,心甚十愛十之。

且今英雄難得,吾欲他心服,收為部將,非徒捉之而已。

汝等試看,孟良不久又被我所擒也。」

岳勝曰:「彼今此去,必再整眾來戰,本官用何計捉之?」

六郎曰:「孟良勇力雖有,終是寡謀。

離此佳山之南五里,皆峻巖峭壁,無路可行。

汝引騎軍二千,於此埋伏。

敵人若進其中,然後絕其回路,吾自有計較在也。」

岳勝引兵去了。

又喚過健軍五人,分付曰:「汝幾人先往山谷,裝作樵夫。

待敵人問路之時,汝等便如此如此答應。」

軍人各領計而行。

六郎分遣已定。

人報:孟良引眾於寨前索戰。

六郎即披掛上馬,出寨高叫曰:「今汝用心十十交十十鋒,若再被擒,更無輕放之理。」

孟良曰:「此來定報昨日之辱。」

言罷,舞斧縱騎,直奔六郎。

六郎舉槍迎之。

二人戰上數合,六郎撥回馬,望山路而走。

孟良怒曰:「汝復能以箭射我乎?」

徑驟馬追之。

六郎且戰且走,賺孟良趕至山谷,故作慌張之狀,頭盔墮十落,因棄馬緣山逃奔。

孟良十性十如火烈,亦下馬綽斧趕去。

轉過山拗,不見了六郎。

良驚曰:「又中其計矣。」

連忙殺出。

忽巖後一聲鼓響,岳勝伏兵將谷口緊緊把住。

孟良見有伏兵,迤儷投西,入山谷,依小徑而走。

見山嶺有四五個樵夫,良問曰:「此處還有路透得那裡?」

樵夫道:「巖上卻有小路出得十胡十材澗。」

良曰:「汝眾救得我,願以金珠相謝。」

樵夫曰:「本欲相救,但恐將軍不從。」

良曰:「只圖有生路,如何不從?」

樵夫將麻絹一條垂下,曰:「將軍把此繩繫於腰間,我等齊力吊將上來,將軍便可以脫矣。」

良心中自忖曰:「事急且相隨,權從其言,未為不可。」

便雙手接過繩頭,攔腰緊系。

眾人併力扯至半巖,將繩纏縛大籐,不上不下,停而不動。

良叫曰:「何故只在半空,不復吊上?」

樵夫曰:「將軍少待,且待吾邀眾人來。」

孟良聽罷,憂疑無定。

一伏時2,六郎引岳勝等都到巖上,叫孟良曰:「此一番在天上捉汝,還不伏乎?」

良曰:「汝詭計算我,非戰敗之罪。

要殺便殺,決不心服。

除非和你大戰一場,陣上擒得我時,方才心死,然後歸降。」

六郎曰:「且放你去,必要地下捉汝,毋得再悔。」

即令軍人,依前放下孟良去了。

六郎與岳勝等歸至寨中,商議曰:「孟良被吾連擒二次,彼今不敢再戰,必來劫寨。

此回捉之,看他再有何辭?」

岳勝曰:「本官奇謀妙計,非他人所能及,只恐其不來也。」

六郎曰:「準定今夜至矣。」

因令眾人於帳前掘下地坑,可深五六尺,上用浮木鋪定。

著軍士遠遠埋伏,只留八九人藏於帳前,候敵人中計,即出擒之。

眾人依令而行,整頓齊備。

是夕,六郎獨坐於帳中,秉燭觀書。

將近二更左側,孟良果部軍士悄悄來到佳山寨。

遣人緝探,回報寨中軍人各安歇去了。

孟良喜曰:「今番報其仇矣。」

徑到寨邊,著手下停止於外,自輕騎殺入帳中,見六郎隱幾而臥,更無一人。

孟良手提巨斧,乘力向前,喝聲:「六郎休走!」舉斧未落,忽一聲響處,孟良連人帶馬,陷入土坑中。

帳前健軍一齊搶出,用搭鉤擒住。

孟良帶來部下二千餘人,被軍士圍裹將來,不曾走得一個。

眾人押過孟良,六郎謂之曰:「量君見識,不出我神機。

放汝回去,在意招集人馬來戰。」

圍令左右放之。

孟良曰:「我雖為賊,頗知禮義,只緣頑十性十未除,蔽卻本來羞恥。

將軍神人也,我安敢不伏哉?情願傾心以事本官,無他念也。」

六郎大喜曰:「君若肯歸順於我,久後終得好名目矣。」

次日平明,孟良稟過六郎,回本寨召集劉超、張蓋、管泊、關鈞、王滇、孟得、林鐵槍、宋鐵棒、丘珍、丘謙、陳雄、謝勇、姚鐵旗、董鐵鼓、郎千、郎萬共一十六員頭目,都來歸順。

六郎於寨中擺設犒軍筵席,與岳勝等歡飲。

酒至半酣,孟良曰:「離此六十里,有芭蕉山,地勢極惡。

內聚強人,專一劫掠放火,官軍無奈他何。

為首乃鴉州三元縣人氏,姓焦名贊,生得面如赤土,眼若銅鈴,四肢青筋突起,遍身肌肉,塊壘無數,使一十柄十渾鐵錘,萬夫莫近。

若得此人來降順,尤為吾十十黨十十生色。」

六郎聽罷,欣然起曰:「吾當親繼空頭官誥3,招來為將。」

孟良曰:「此人至頑,本官不可輕往,須部眾而去。」

六郎曰:「吾以誠信待人,何以兵為哉?」

是日酒散,已十十交十十三鼓。

次早,六郎令岳勝等守寨,自引騎軍三人,單馬來到芭蕉山。

將近山隘,隘口坐著一人,形容古怪,似樵夫裝束。

六郎問曰:「此處是芭蕉山否?」

其人起身答曰:「汝是何人,單馬來此?」

六郎曰:「小可姓楊,名延昭,楊令公第六子也,近授佳山寨巡檢。

聞此處有焦贊,勇力無雙,我特來相招為將。」

其人曰:「君要尋焦贊,吾素相識,君可隨我來,引汝見之。」

六郎喜不自勝,即同其人進入山中,但見石壁巍峨,樹林叢雜。

將近洞邊,其人曰:「汝且停待於此,我先入通報。」

六郎允諾。

其人進洞中,一伏時,走出數十嘍囉,將六郎捆縛了,捉入洞去。

六郎見上面坐著一人,正是方才引路者。

那人笑曰:「我焦贊未嘗請汝,汝自來尋死,復有何詞?」

六郎顏色不動,厲聲應曰:「大丈夫視死如歸,憑汝如何處置。」

焦贊曰:「吾啖著多少好漢心肝,罕見汝一個乎?」

即令手下吊起,親自下手開剝。

正待舉刀,忽六郎頂上冒出一道黑氣,氣中現出白額虎來,咆哮掉尾。

焦贊大驚曰:「原來此人乃神將也。」

即使叫手下放寬吊索,親解其縛,納頭便拜曰:「小可不識神人,情願歸順。」

六郎曰:「君若肯歸於我,不失官職,勝於為寇多矣。」

乃取過空名官浩,付與焦贊。

焦贊大悅,令手下都來拜見,分付備設筵席相待。

六郎正待飲時,忽洞外喊聲大振,金鼓不絕,人報入寨中。

六郎出洞視之,乃岳勝、孟良一起。

眾人見著六郎,乃各下馬相見,因說從騎回報,本官被賊人所捉,特來救取。

六郎道知收伏焦贊之事。

眾人皆悅,入洞中依次序而坐,盡歡暢飲。

次日,六郎率眾人離芭蕉山,焚其巢洞,逕回本寨而來。

後人以六郎連收三員勇將,有詩贊曰:

天下英雄角逐秋,一時豪傑總歸投。

三關兵馬中原盛,威震番庭志氣酬。

卻說楊六郎招伏三員大將,遣人申報朝廷,欲求定封,以安其下。

真宗得奏,與群臣商議。

寇准奏曰:「延昭既招伏群寇,陛下當允其請。」

帝准奏,乃遣使責敕,加封延昭為鎮撫三關都指揮正使,岳勝、孟良、焦贊以下一十八員並授指揮副使。

詔旨既下,使臣領命,逕詣佳山寨傳宣。

六使與眾人拜受命訖。

款待朝使已回,遣人往勝山寨招取陳林、柴敢來到。

自是壯勇並集,兵馬強盛,於關上扯起楊家金字旗號。

從此番人畏服,邊患少息。

時值八月中秋佳節,六使在寨中與眾將賞月飲酒,怎見得中秋好景?有前人《念十奴十嬌》詞為證: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十江十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中,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翩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是夜,酒至半酣,六使於席上謂岳勝等曰:「吾父子八人,自歸大宋以後,與北番世仇。

我父令公,因瓜州之戰,喪身於十胡十原谷,當時暫埋骸骨於李陵碑下。

每欲遣人取回,葬於先塋4,少盡人子之道。

奈無心腹之人,代我前去,心常怏怏5,不知何日得伸此志也。」

岳勝曰:「本官此意,誠乃大孝至情。

爭奈番兵阻道,四下皆賊敵,難以亟取;須遲緩數年,則可計較。」

六郎因潸然出涕,遂撤席而散。

時孟良因聽本官席上所言,自思曰:「我蒙三次不殺之恩,今日要人出力,所在無一人敢承其志者。

不如乘今夜悄悄偷出營寨,密往十胡十原谷,取得骸骨而歸,少報本官之萬一。」

孟良準備已定,不與眾人知道,逕望十胡十原谷而去。

次日平明,寨中不見了孟良,眾人報知六使。

六使大驚曰:「昨日席上飲酒,今日卻緣何不見?」

岳勝等曰:「孟良終是賊十性十。

莫非逃奔他處,不與本官知道?」

六使曰:「我觀孟良,其十性十雖粗,志如金石。

既降於我,寧肯私奔他適乎?」

眾人狐疑未定,六使亦悶悶而已。

----------------------------------------

【註釋】

1 渠魁:大頭目,首領。

2 一伏時:所見資料均解釋作「一晝夜」。

有考證者稱:亦作「一復時」,即十二個時辰輪迴,一晝夜。

編者以為此解似有不妥,概「一伏時」不至如此之長,亦絕不可等同「一復時」。

參見第二十六回一段引用:「五郎再復一斧,忽聲響處,火光滿地,不見了蕭天祐。

一伏時,天地清朗,月色如晝。

五郎殺入番營,提兵抄入雙龍谷。」

由此可知,將「一伏時」解作「一晝夜」,甚為謬誤。

3 親繼:親自送去。

空頭官誥:即待填寫的授官委任書。

4 塋[ying,音盈]:墳墓。

5 怏怏[yāng,音央]:不高興,不滿意。

即「抑鬱」。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楊家將傳
一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贊激烈報仇二 李建忠力救義士 呼延贊夢神教武三 金頭娘征場鬥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四 講和議楊業回兵 迎鑾駕豪傑施能五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六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贊單騎救駕七 北漢主議守河東 呼延贊力擒敵將八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九 郭進大破耶律沙 劉鈞敕書召楊業十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十一 小聖感夢取太原 太宗下議征大遼十二 高懷德幽州大戰 宋太宗班師還汴十三 李漢瓊智勝番將 楊令公大破遼兵十四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十五 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死歧溝關十六 太宗駕幸五台山 淵平戰死幽州城十七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十八 呼延贊大戰遼兵 李陵碑楊業死節十九 瓜州營七郎遭射 胡原谷六使遇救二十 六使沛京告御狀 王欽定計圖八王二十一 宋名臣辭官解印 蕭太后議圖中原二十二 楊家將晉陽斗武 楊郡馬領鎮三關二十三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二十四 孟良智盜驌驦馬 岳勝大戰蕭天祐1二十五 五台山孟良借兵 三關寨五郎觀象二十六 九妹女誤陷幽州 楊延德大破番兵二十七 樞密計傾無佞府 金吾拆毀天波樓二十八 焦贊怒殺謝金吾 八王智救楊郡馬二十九 宋君臣魏州看景 王全節銅台交兵三十 八王繼詔求六使 焦贊大鬧陳家莊三十一 呼延贊途中遇救 楊郡馬大破遼兵三十二 蕭太后出榜募兵 王全節兵征大遼三十三 呂軍師布南天陣 楊六使明下三關三十四 宗保遇神授兵法 真宗出榜募醫人三十五 孟良盜回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三十六 宗保部眾看天陣 真宗築壇封將帥三十七 黃瓊女反投宋營 穆桂英破陣救姑三十八 宗保大破天門陣 五郎降伏蕭天佐三十九 宋真宗下詔班師 王樞密進用反間四十 八殿下三關借兵 眾英雄九龍斗武四十一 楊延朗暗助糧草 八娘子大戰番兵四十二 楊郡馬議取北境 重陽女大鬧幽州四十三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四十四 六郎議取令公骸 孟良焦贊雙喪命四十五 禁宮中八王祈斗 無佞府郡馬壽終四十六 達達國議舉1伐宋 楊宗保兵征西夏四十七 束天神大戰宋將 百花女錘打張達四十八 楊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四十九 杜娘子大破妖黨 馬賽英火燒番營五十 楊宗保平定西夏 十二婦得勝回朝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