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十四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待我報捷朝廷,糧餉充足,須平定燕幽,然後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楊家將傳》十四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

楊家將傳

十四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

卻說哨馬報入楊業軍中,業與眾將議曰:「既遼兵復出,且緩與戰。

待我報捷朝廷,糧餉充足,須平定燕幽,然後班師。」

廷翰等然其議。

業即遣十十團十十練使蔡岳歸奏太宗。

太宗聞知連勝遼兵,且大軍直進燕幽,心中大悅,因問遼之消息如何。

岳曰:「遼將不勝其辱,今復益兵來戰。

楊主將屯紮瓦橋關。

近因糧食不充,未敢進兵,特遣臣赴闕奏知。」

太宗與群臣商議,欲親征大遼。

樞密使張齊賢上疏奏曰:

聖人舉事,動出萬全。

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

若重之謹之,戎狄不足吞,燕薊不足取。

自古疆場之難,非盡由戎狄,亦多因邊吏擾而致之。

若緣邊諸塞,撫御得人,但使峻壘深溝,蓄力養銳,自逸以處,寧我致人!所謂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及任人。

如是則邊鄙寧,而河北之民獲休息矣。

臣又聞:「家六十合者,以天下為心。」

豈止爭尺寸之土,乘戎狄之勢而已!是故聖人先本而後未,安內以攘外。

是知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者也。

堯舜之道無他,廣推恩於天下之民爾。

推恩者何?在安而利之。

民既安利,則戎狄斂衽1而至矣。

疏上,太宗以示趙普、田錫、王禹偁數臣。

趙普奏曰:「齊賢所陳,當今之急務也。

乞陛下召還楊業之兵,敕帥將嚴設邊備,則幽燕不能為中原患矣。」

太宗允議,即日下詔遣使,召還伐遼之師。

不題。

卻說楊業在關中得聖旨來到,與諸將儀曰:「朝廷既有班師之命,可將將士分作前後而行,以防北兵追襲。」

延德進曰:「所難得者機也。

大人連勝遼敵,再假十數日之程,直搗幽薊,取其地輿以歸,上報朝廷知遇厚恩,豈不美哉?」

業曰:「吾亦有志如此,奈何君命既下,若不還軍,反有違抗之罪,縱建微功,亦不足償也。」

延德乃不復敢言。

次日,令劉廷翰等固守遂城,自率所部離了瓦橋關,逕望汴京而回。

靜軒詠史詩曰:

功在垂成詔即行,堪嗟機會竟難憑。

陳家谷口忠勤念,千古令人恨不平。

楊業既至京都,朝見太宗。

太宗深加撫十慰,賜繼甚厚。

因令設宴犒賞征遼將士,君臣盡歡而散。

次日,趙普辭罷丞相之職。

帝曰:「朕與卿自布衣知遇,且朝廷賴卿扶持,何以辭職為哉?」

普曰:「臣已老邁,不能理繁,乞陛下憐臣枯朽之體,允解政事,則生死而肉骨矣2。」

太宗見懇切之甚,遂允其請,罷普為武勝軍節度使。

普拜受命,即日辭行。

帝於長春殿賜宴餞行。

酒至半酣,帝於席上謂普曰:「此行只遂卿之志,遇有急事商議,卿聞命之日,當即隨使而來,勿負朕望。」

普離席領命。

帝深有眷戀之意,親作詩以送之曰:

忠勤王室展宏謨,政事朝堂賴秉扶。

解職暫酬卿所志,休教一念遠皇都。

普奉詩而起泣曰:「陛下賜臣詩,當勒之於石,與臣朽骨同葬泉下。」

太宗聞其言,亦為之動容,君臣各散。

趙普至中書省辭僚屬宋琪等,因道主上之恩,不勝感慕。

琪曰:「主上以公極知之十愛十,而有眷戀之情。

此去不久,當復召也。」

普取出御詩涕泣曰:「此生餘年,無以上報,惟願來世,得效大馬之力。」

琪慰撫甚至,送之而出。

普徑赴武勝不題。

翌日,太宗設朝,群臣朝見。

帝謂宰相曰:「普有功國家,朕昔與游。

今齒發衰謝,不欲勞以庶務,擇善地而處之,因賜詩以道其意。

普感激位下,朕亦為之墮淚。」

宋琪對曰:「昨日普至中書省,與臣道及陛下之恩,且言來生願效犬馬之力;今復聞陛下宣諭:君臣始終,可謂兩全。」

帝然之。

以宋琪、李昉知平章事;李穆、呂蒙正、李至參知政事;張齊賢、王沔同僉署樞密院事;寇准為樞密直學士。

滇等拜受命而退。

是歲改元為雍熙元年。

冬十月,太宗想起華山隱土陳摶4。

摶,亳州5真源人,嘗舉唐長興中進士不第,遂不復官祿,以山水為樂。

因服氣辟榖,日飲水數杯而已。

歷二十餘年,乃隱華山靈台觀。

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故俗人有「大睡三千,小睡八百」之語。

先是摶乘驢過天津橋,聞太祖克汴,乃大笑墮驢曰:「天下自此太平矣。」

至是太宗遣使,召之赴京。

陳摶得詔,隨使朝見。

太宗待之甚厚,謂宰臣曰:「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上也。」

乃遣中使送傳至中書省。

宋琪等延接慇勤,坐中從容問曰:「先生學得玄默修養之道,亦可以教人乎?」

傳笑曰:「小道山野之人,於時無用,亦不知神仙煉丹之事、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

假令白日昇天,亦何益於世?今主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

正是君巨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

勤行修煉,無出於此。」

淇深服其言。

次日奏對,以陳摶所言上陳,太宗詔賜號「希夷先生」,親書「華山石室」四字贈之,放還華山。

摶再拜受命,即日辭帝而出,自回華山不題。

卻說太宗以邊境寧靜,與臣民同享太平之盛,因下詔賜京師百姓飲酒三日。

其詔曰:

王者賜酺6推恩,與眾共樂,所以表昇平之盛事,契億兆之歡心。

累朝以來,此事久廢,蓋逢多故,莫舉舊章。

今四海會同,萬民康泰;嚴煙始畢,慶澤均行。

宜令士庶,共慶休明,可賜酺三日。

詔旨既下,京都士民,無不歡躍。

至期,太宗親自與群臣登丹鳳樓,觀士民樂飲。

自樓前至朱雀門,設音樂,作山車、旱船往來;御苑至開封諸縣及諸軍,樂人排列於通路。

音樂齊奏,觀者滿城,富貴無比。

後人有詩斷曰:

烽火煙消鎮節安,君臣作樂夜深闌。

幽遼未下中原患,忘卻當年保治難。

時雍熙二年春二月也。

次日,太宗宴群臣於後苑,召宰相近臣賜酒賞花,謂之曰:「春氣暄和,品物暢茂,四方無事。

朕以天下之樂為樂,宜令侍宴諸臣賦詩賞花。」

王音既下,一人進曰:「小臣不才,願承命賦詩。」

乃平章事宋琪也。

即展花箋,援筆立書七言八句以進。

其詩曰:

聖主飛龍俗美淳,乾坤總是一般春。

四方風澤被休教,萬國歸來慕至仁。

浩浩舜恩邦盡戴,巍巍湯惠士皆親。

微臣有愧無能補,鼓舞昇平沐化新。

太宗覽詩大悅,命取王觴賜酒。

李防繼進一首曰:

侍班上聖擬旒疏,融煦昭然德意孚。

飽暖四方鹹底定,供輸百姓自無虞。

仰風琛貢來蠻貊,披澤謳歌沸道途。

際遇太平何以報?鳳麟為瑞有珍符

參知政事昌蒙正亦進一律曰:

恩敷喜動萬方民,御極龍飛際聖人。

聖治及將休運啟,嘉祥日送好音頻。

均沾有域皆懷德,一視元邦不遂臣。

盛世願賡儒館頌,德音榮對玉墀春。

帝覽罷三詩,乃曰:「宋平章之詩,詞語優遊,太平氣象也;李防詩,清麗可十愛十;呂蒙正詩,品格清高,忠勤度量。

皆可為法,然視宋平章氣魄絕倫,自與二人不同。」

因令中官,將三人之詩,勒於賞花亭下,以記君臣共樂之勝。

中官承命而出。

太宗又曰:「國家雖值暫安,而武事不可怠荒。

遼薊未平,朕日夕為憂。

當今在席武臣及諸王,各務走馬射箭,以較武藝。」

宋琪曰:「陛下所慮甚遠,誠社稷之福也。」

帝即命軍校於後苑隙地,立起箭垛,離百步為界。

武官分為兩隊:諸王穿紅,將帥穿綠。

詔旨既下,各帶雕弓長箭,跨鞍立馬聽候。

帝傳今曰:「能有射中紅心者,賞與駿馬、錦袍;射不中者,降出藩鎮調用。」

道聲未罷,紅袍隊裡一人,驟馬持弓而出,眾視之,乃秦王廷美也。

勒動其騎,挽弓架箭,指定紅心發矢,正中其處。

看者暗暗稱奇。

廷美射中紅心,竟跳下馬,於太宗御前請命。

大宗喜曰:「吾侄技擅穿楊,真可御武。」

遂賜袍、馬。

廷美謝恩而退。

忽穿綠班中一將,湧身而出曰:「小將願試一箭。」

視之,乃是大將曹彬。

縱馬開弓,拈弦架箭,一矢正透紅心。

觀者無不歎羨,曹彬亦下馬,拜伏於御前。

太宗深加撫勞,賜馬、袍而退。

是日君臣盡歡而散。

秦王等既出後苑,暮過楚王元佐門首。

元佐,帝長子,少聰慧,貌類帝,帝鍾十愛十之。

後發狂疾,時以新瘥8不預。

聞樂聲透於堂中,問左右曰:「是誰夜過府門,而樂音透徹?」

左右曰:「今日聖上宴諸王、武臣於後苑,皆較射為樂。

適秦王射勝,賞繼馬、袍而出,經過門首,送從之樂音也,」元佐怒曰:「他人皆侍上宴賞,我獨不在,是棄我也。」

因發憤飲酒,至夜深,放火焚其宮室。

城中大驚。

官軍一時赴救不滅,可惜雕樑畫棟,繡閣瓊樓,盡成灰燼。

次日,太宗知其由,下詔廢元佐為庶人,遷於均州安置。

旨令已下,元佐懷慚無及,帶從人徑赴均州。

不題。

----------------------------------------

【註釋】

1 斂衽[liǎn ren,音臉認]:扣緊衣襟,表示對人恭敬。

斂衽,與「坦胸露懷」反義。

2 允解句:此句意為「若能應允我卸職,則如死者復生、腐骨生肉了。」

3 宏謨[mo,音磨]:宏偉計劃。

謨:計謀,策略。

4 陳摶[tuan,音十十團十十]: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遙子。

著有《無極圖》《先天圖》等。

其學說後被推衍為宋代理學重要組成部分。

5 亳[bo,音博]州: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

6 酺[pu,音葡]:酒。

7 賡[gēng,音耕]:繼續。

玉墀[chi,音遲]:墀,台階上的空地。

玉墀,代指皇宮。

8 瘥[chāi]:病癒。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楊家將傳
一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贊激烈報仇二 李建忠力救義士 呼延贊夢神教武三 金頭娘征場鬥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四 講和議楊業回兵 迎鑾駕豪傑施能五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六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贊單騎救駕七 北漢主議守河東 呼延贊力擒敵將八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九 郭進大破耶律沙 劉鈞敕書召楊業十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十一 小聖感夢取太原 太宗下議征大遼十二 高懷德幽州大戰 宋太宗班師還汴十三 李漢瓊智勝番將 楊令公大破遼兵十四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十五 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死歧溝關十六 太宗駕幸五台山 淵平戰死幽州城十七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十八 呼延贊大戰遼兵 李陵碑楊業死節十九 瓜州營七郎遭射 胡原谷六使遇救二十 六使沛京告御狀 王欽定計圖八王二十一 宋名臣辭官解印 蕭太后議圖中原二十二 楊家將晉陽斗武 楊郡馬領鎮三關二十三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二十四 孟良智盜驌驦馬 岳勝大戰蕭天祐1二十五 五台山孟良借兵 三關寨五郎觀象二十六 九妹女誤陷幽州 楊延德大破番兵二十七 樞密計傾無佞府 金吾拆毀天波樓二十八 焦贊怒殺謝金吾 八王智救楊郡馬二十九 宋君臣魏州看景 王全節銅台交兵三十 八王繼詔求六使 焦贊大鬧陳家莊三十一 呼延贊途中遇救 楊郡馬大破遼兵三十二 蕭太后出榜募兵 王全節兵征大遼三十三 呂軍師布南天陣 楊六使明下三關三十四 宗保遇神授兵法 真宗出榜募醫人三十五 孟良盜回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三十六 宗保部眾看天陣 真宗築壇封將帥三十七 黃瓊女反投宋營 穆桂英破陣救姑三十八 宗保大破天門陣 五郎降伏蕭天佐三十九 宋真宗下詔班師 王樞密進用反間四十 八殿下三關借兵 眾英雄九龍斗武四十一 楊延朗暗助糧草 八娘子大戰番兵四十二 楊郡馬議取北境 重陽女大鬧幽州四十三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四十四 六郎議取令公骸 孟良焦贊雙喪命四十五 禁宮中八王祈斗 無佞府郡馬壽終四十六 達達國議舉1伐宋 楊宗保兵征西夏四十七 束天神大戰宋將 百花女錘打張達四十八 楊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四十九 杜娘子大破妖黨 馬賽英火燒番營五十 楊宗保平定西夏 十二婦得勝回朝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