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071:行者假名降怪 觀音現象伏妖王:人能悟徹色空禪,何用丹砂炮煉。德行全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西遊記》第071:行者假名降怪 觀音現象伏妖王

西遊記

第071:行者假名降怪 觀音現象伏妖王

色即空兮自古,空言是色如然。

人能悟徹色空禪,何用丹砂炮煉。

德行全修休懈,工夫苦用熬煎。

有時行滿始朝天,永駐仙顏不變。

話說那賽太歲緊關了前後門戶,搜尋行者,直嚷到黃昏時分,不見蹤跡。

坐在那剝皮亭上,點聚群妖,發號施令,都教各門上提鈴喝號,擊鼓敲梆,一個個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

原來孫大聖變做個癡蒼蠅,釘在門旁,見前面防備甚緊,他即抖開翅,飛入後宮門首看處,見金聖娘娘伏在御案上,清清滴淚,隱隱聲悲。

行者飛進門去,輕輕的落在他那烏雲散髻之上,聽他哭的甚麼。

少頃間,那娘娘忽失聲道:「主公啊!

我和你:前生燒了斷頭香,今世遭逢潑怪王。

拆鳳三年何日會?

分鴛兩處致悲傷。

差來長老才通信,驚散佳姻一命亡。

只為金鈴難解識,相思又比舊時狂。」

行者聞言,即移身到他耳根後,悄悄的叫道:「聖宮娘娘,你休恐懼,我還是你國差來的神僧孫長老,未曾傷命。

只因自家性急,近妝台偷了金鈴,你與妖王吃酒之時,我卻脫身私出了前亭,忍不住打開看看。

不期扯動那塞口的綿花,那鈴響一聲,迸出煙火黃沙。

我就慌了手腳,把金鈴丟了,現出原身,使鐵棒,苦戰不出,恐遭毒手,故變作一個蒼蠅兒,釘在門樞上,躲到如今。

那妖王愈加嚴緊,不肯開門。

你可去再以夫妻之禮,哄他進來安寢,我好脫身行事,別作區處救你也。」

娘娘一聞此言,戰兢兢發似神揪,虛怯怯心如杵築,淚汪汪的道:「你如今是人是鬼?」

行者道:「我也不是人,我也不是鬼,如今變作個蒼蠅兒在此。

你休怕,快去請那妖王也。」

娘娘不信,淚滴滴悄語低聲道:「你莫魘寐我。」

行者道:

「我豈敢魘寐你?你若不信,展開手,等我跳下來你看。」

那娘娘真個把左手張開,行者輕輕飛下,落在他玉掌之間,好便似:菡萏蕊頭釘黑豆,牡丹花上歇遊蜂;繡球心裡葡萄落,百合枝邊黑點濃。

金聖宮高擎玉掌,叫聲神僧,行者嚶嚶的應道:「我是神僧變的。」

那娘娘方才信了,悄悄的道:「我去請那妖王來時,你卻怎生行事?」

行者道:「古人云,斷送一生惟有酒。

又雲,破除萬事無過酒。

酒之為用多端,你只以飲酒為上,你將那貼身的侍婢,喚一個進來,指與我看,我就變作他的模樣,在旁邊伏侍,卻好下手。」

那娘娘真個依言,即叫:「春嬌何在?」

那屏風後轉出一個玉面狐狸來,跪下道:「娘娘喚春嬌有何使令?」

娘娘道:「你去叫他們來點紗燈,焚腦麝,扶我上前庭,請大王安寢也。」

那春嬌即轉前面,叫了七八個怪鹿妖狐,打著兩對燈龍,一對提爐,擺列左右。

娘娘欠身叉手,那大聖早已飛去。

好行者,展開翅,逕飛到那玉面狐狸頭上,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叫「變!」變作一個瞌睡蟲,輕輕的放在他臉上。

原來瞌睡蟲到了人臉上,往鼻孔裡爬,爬進孔中,即瞌睡了。

那春嬌果然漸覺睏倦,立不住腳,搖樁打盹,即忙尋著原睡處,丟倒頭只情呼呼的睡起。

行者跳下來,搖身一變,變做那春嬌一般模樣,轉屏風與眾排立不題。

卻說那金聖宮娘娘往前正走,有小妖看見,即報賽太歲道:「大王,娘娘來了。」

那妖王急出剝皮亭外迎迓,娘娘道:「大王啊,煙火既息,賊已無蹤,深夜之際,特請大王安置。」

那妖滿心歡喜道:「娘娘珍重,卻才那賊乃是孫悟空。

他敗了我先鋒,打殺我小校,變化進來,哄了我們,我們這般搜檢,他卻渺無蹤跡,故此心上不安。」

娘娘道:「那廝想是走脫了。

大王放心勿慮,且自安寢去也。」

妖一精一見娘娘侍立敬請,不敢堅辭,只得吩咐群妖,各要小心火燭,謹防盜賊,遂與娘娘徑往後宮。

行者假變春嬌,從兩班侍婢引入。

娘娘叫:「安排酒來與大王解勞。」

妖王笑道:「正是正是,快將酒來,我與娘娘壓驚。」

假春嬌即同眾怪鋪排了果品,整頓些腥肉,調開桌椅。

那娘娘擎杯,這妖王也以一杯奉上,二人穿換了酒杯。

假春嬌在旁執著酒壺道:「大王與娘娘今夜才遞一交一 杯盞,請各飲乾,穿個雙喜杯兒。」

真個又各斟上,又飲乾了。

假春嬌又道:「大王娘娘喜會,眾侍婢會唱的供唱,善舞的起舞來耶。」

說未畢,只聽得一派歌聲,齊調音律,唱的唱,舞的舞。

他兩個又飲了許多。

娘娘叫住了歌舞。

眾侍婢分班,出屏風外擺列,惟有假春嬌執壺,上下奉酒。

娘娘與那妖王專說得是夫妻之話。

你看那娘娘一片雲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軟筋麻,只是沒福,不得沾身。

可憐!真是貓咬尿胞空歡喜!

敘了一會,笑了一會,娘娘問道:「大王,寶貝不曾傷損麼?」

妖王道:「這寶貝乃先天摶鑄之物,如何得損!只是被那賊扯開塞口之綿,燒了豹皮包袱也。」

娘娘說:「怎生收拾?」

妖王道:「不用收拾,我帶在腰間哩。」

假春嬌聞得此言,即拔下毫毛一把,嚼得粉碎,輕輕挨近妖王,將那毫毛放在他身上,吹了三口仙氣,暗暗的叫「變!」那些毫毛即變做三樣惡物,乃虱子、虼蚤、臭蟲,攻入妖王身內,挨著皮膚亂咬。

那妖王燥癢難禁,伸手入懷揣摸柔癢,用指頭捏出幾個虱子來,拿近燈前觀看。

娘娘見了,含忖道:「大王,想是襯衣禳了,久不曾漿洗,故生此物耳。」

妖王慚愧道:「我從來不生此物,可可的今宵出醜。」

娘娘笑道:「大王何為出醜?常言道,皇帝身上也有三個御虱哩。

且脫下衣服來,等我替你捉捉。」

妖王真個解帶脫一衣 。

假春嬌在旁,著意看著那妖王身上,衣服層層皆有虼蚤跳,件件皆排大臭蟲;子母虱,密密濃濃,就如螻蟻出窩中。

不覺的揭到第三層見肉之處,那金鈴上紛紛垓垓的,也不勝其數。

假春嬌道:「大王,拿鈴子來,等我也與你捉捉虱子。」

那妖王一則羞,二則慌,卻也不認得真假,將三個鈴兒遞與假春嬌。

假春嬌接在手中,賣弄多時,見那妖王低著頭抖這衣服,他即將金鈴藏了,拔下一根毫毛,變作三個鈴兒,一般無二,拿向燈前翻檢;卻又把身子扭扭捏捏的,抖了一抖,將那虱子、臭蟲、虼蚤,收了歸在身上,把假金鈴兒遞與那怪。

那怪接在手中,一發朦朧無措,那裡認得甚麼真假,雙手托著那鈴兒,遞與娘娘道:「今番你卻收好了,卻要仔細仔細,不要象前一番。」

那娘娘接過來,輕輕的揭開衣箱,把那假鈴收了,用黃金鎖鎖了,卻又與妖王敘飲了幾杯酒,教侍婢:「淨拂牙床 ,展開錦被,我與大王同寢。」

那妖王諾諾連聲道:「沒福!沒福!不敢奉陪,我還帶個宮女往西宮裡睡去,娘娘請自安置。」

遂此各歸寢處不題。

卻說假春嬌得了手,將他寶貝帶在腰間,現了本象,把身子抖一抖,收去那個瞌睡蟲兒,逕往前走,只聽得梆鈴齊響,緊打三更。

好行者,捏著訣,念動真言,使個隱身法,直至門邊。

又見那門上拴鎖甚密,卻就取出金箍棒,望門一指,使出那解鎖之法,那門就輕輕開了,急拽步出門站下,厲聲高叫道:「賽太歲!還我金聖娘娘來!」連叫兩三遍,驚動大小群妖,急急看處,前門開了,即忙掌燈尋鎖,把門兒依然鎖上,著幾個跑入裡邊去報道:「大王!有人在大門外呼喚大王尊號,要金聖娘娘哩!」

那裡邊侍婢即出宮門,悄悄的傳言道:「莫吆喝,大王才睡著了。」

行者又在門前高叫,那小妖又不敢去驚動。

如此者三四遍,俱不敢去通報。

那大聖在外嚷嚷鬧鬧的,直弄到天曉,忍不住手輪著鐵棒上前打門。

慌得那大小群妖,頂門的頂門,報信的報信。

那妖王一覺方醒,只聞得亂攛攛的喧嘩,起身穿了衣服,即出羅帳之外問道:「嚷甚麼?」

眾侍婢才跪下道:「爺爺,不知是甚人在洞外叫罵了半夜,如今卻又打門。」

妖王走出宮門,只見那幾個傳報的小妖,慌張張的磕頭道:「外面有人叫罵,要金聖宮娘娘哩!若說半個不字,他就說出無數的歪話,甚不中聽。

見天曉大王不出,逼得打門也。」

那妖道:「且休開門,你去問他是那裡來的,姓甚名誰,快來回報。」

小妖急出去,隔門問道:「打門的是誰?」

行者道:「我是朱紫國拜請來的外公,來取聖宮娘娘回國哩!」那小妖聽得,即以此言回報。

那妖隨往後宮,查問來歷。

原來那娘娘才起來,還未梳洗,早見侍婢來報:

「爺爺來了。」

那娘娘急整衣,散挽黑雲,出宮迎迓。

才坐下,還未及問,又聽得小妖來報:「那來的外公已將門打破矣。」

那妖笑道:「娘娘,你朝中有多少將帥?」

娘娘道:「在朝有四十八衛人馬,良將千員,各邊上元帥總兵,不計其數。」

妖王道:「可有個姓外的麼?」

娘娘道:「我在宮,只知內裡輔助君王,早晚教誨妃嬪,外事無邊,我怎記得名姓!」妖王道:「這來者稱為外公,我想著百家姓上,更無個姓外的。

娘娘賦性聰明,出身高貴,居皇宮之中,必多覽書籍。

記得那本書上有此姓也?」

娘娘道:「止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訓,想必就是此矣。」

妖王喜道:「定是!定是!」即起身辭了娘娘,到剝皮亭上,結束整齊,點出妖兵,開了門,直至外面,手持一柄宣花鉞斧,厲聲高叫道:「那個是朱紫國來的外公?」

行者把金箍棒攥在右手,將左手指定道:「賢甥,叫我怎的?」

那妖王見了,心中大怒道:「你這廝:相貌若猴子,嘴臉似猢猻。

七分真是鬼,大膽敢欺人!」行者笑道:「你這個誑上欺君的潑怪,原來沒眼!想我五百年前大鬧天宮時,九天神將見了我,無一個老字,不敢稱呼,你叫我聲外公,那裡虧了你!」妖王喝道:「快早說出姓甚名誰,有些甚麼武藝,敢到我這裡猖獗!」行者道:「你若不問姓名猶可,若要我說出姓名,只怕你立身無地!你上來,站穩著,聽我道:

生身父母是天地,日月一精一華結聖胎。

仙石懷抱無歲數,靈根孕育甚奇哉。

當年產我三一陽一泰,今日歸真萬會諧。

曾聚眾妖稱帥首,能降眾怪拜丹崖。

玉皇大帝傳宣旨,太白金星捧詔來。

請我上天承職裔,官封弼馬不開懷。

初心造反謀山洞,大膽興兵鬧御階。

托塔天王並太子,一交一 鋒一陣盡猥衰。

金星復奏玄穹帝,再降招安敕旨來。

封做齊天真大聖,那時方稱棟樑材。

又因攪亂蟠桃會,仗酒偷丹惹下災。

太上老君親奏駕,西池王母拜瑤台。

情知是我欺王法,即點天兵發火牌。

十萬凶星並惡曜,干戈劍戟密排排。

天羅地網漫山布,齊舉刀兵大會垓。

惡鬥一場無勝敗,觀音推薦二郎來,兩家對敵分高下,他有梅山兄弟儕。

各逞英雄施變化,天門三聖撥雲開。

老君丟了金鋼套,眾神擒我到金階。

不須詳允書供狀,罪犯凌遲殺斬災。

斧剁錘敲難損命,刀輪劍砍怎傷懷!火燒雷打只如此,無計摧殘長壽胎。

押赴太清兜率院,爐中鍛煉盡安排。

日期滿足才開鼎,我向當中跳出來。

手挺這條如意棒,翻身打上玉龍台。

各星各象皆潛躲,大鬧天宮任我歪。

巡視靈官忙請佛,釋伽與我逞英才。

手心之內翻觔斗,遊遍周天去復來。

佛使先知賺哄法,被他壓住在天崖。

到今五百餘年矣,解脫微軀又弄乖。

特保唐僧西域去,悟空行者甚明白。

西方路上降妖怪,那個妖邪不懼哉!」那妖王聽他說出悟空行者,遂道:「你原來是大鬧天宮的那廝,你既脫身保唐僧西去,你走你的路去便罷了。

怎麼羅織管事,替那朱紫國為一奴一,卻到我這裡尋死!」行者喝道:「賊潑怪!說話無知!我受朱紫國拜請之禮,又蒙他稱呼管待之恩,我老孫比那王位還高千倍,他敬之如父母,事之如神明,你怎麼說出為一奴一二字!我把你這誑上欺君之怪,不要走!吃外公一棒!」那妖慌了手腳,即閃身躲過,使宣花斧劈面相迎。

這一場好殺!你看:金箍如意棒,風刃宣花斧。

一個咬牙發狠凶,一個切齒施威武。

這個是齊天大聖降臨凡,那個是作怪妖王來下土。

兩個噴雲噯霧照天宮,真是走石揚沙遮斗府。

往往來來解數多,翻翻復復金光吐。

齊將本事施,各把神通賭。

這個要取娘娘轉帝都,那個喜同皇后居山塢。

這場都是沒來由,捨死忘生因國主。

他兩個戰經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那妖王見行者手段高強,料不能取勝,將斧架住他的鐵棒道:「孫行者,你且住了。

我今日還未早膳,待我進了膳,再來與你定雌雄。」

行者情知是要取鈴鐺,收了鐵棒道:「好漢子不趕乏兔兒,你去你去!吃飽些,好來領死!」

那妖急轉身闖入裡邊,對娘娘道:「快將寶貝拿來!」娘娘道:「要寶貝何干?」

妖王道:「今早叫戰者,乃是取經的和尚之徒,叫做孫悟空行者,假稱外公。

我與他戰到此時,不分勝負。

等我拿寶貝出去,放些煙火,燒這猴頭。」

娘娘見說,心中怛突:

欲不取出鈴兒,恐他見疑;欲取出鈴兒,又恐傷了孫行者性命。

正自躊躇未定,那妖王又催逼道:「快拿出來!」這娘娘無奈,只得將鎖鑰開了,把三個鈴兒遞與妖王。

妖王拿了,就走出洞。

娘娘坐在宮中,淚如雨下,思量行者不知可能逃得性命。

兩人卻俱不知是假鈴也。

那妖出了門,就占起上風,叫道:「孫行者休走!看我搖搖鈴兒!」行者笑道:「你有鈴,我就沒鈴?你會搖,我就不會搖?」

妖王道:「你有甚麼鈴兒,拿出來我看。」

行者將鐵棒捏做個繡花針兒,藏在耳內,卻去腰間解下三個真寶貝來,對妖王說:「這不是我的紫金鈴兒?」

妖王見了,心驚道:「蹺蹊!蹺蹊!他的鈴兒怎麼與我的鈴兒就一般無二!縱然是一個模子鑄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個瘢兒,少個蒂兒,卻怎麼這等一毫不差?」

又問:「你那鈴兒是那裡來的?」

行者道:「賢甥,你那鈴兒卻是那裡來的。」

妖王老實,便就說道:「我這鈴兒是:太清仙君道源深,八卦爐中久煉金。

結就鈴兒稱至寶,老君留下到如今。」

行者笑道:「老孫的鈴兒,也是那時來的。」

妖王道:「怎生出處?」

行者道:「我這鈴兒是:道祖燒丹兜率宮,金鈴摶煉在爐中。

二三如六循環寶,我的雌來你的雄。」

妖王道:「鈴兒乃金丹之寶,又不是飛禽走獸,如何辨得雌雄?但只是搖出寶來,就是好的!」行者道:「口說無憑,做出便見,且讓你先搖。」

那妖王真個將頭一個鈴兒幌了三幌,不見火出;第二個幌了三幌,不見煙出;第三個幌了三幌,也不見沙出。

妖王慌了手腳道:「怪哉!怪哉!世情變了!這鈴兒想是懼內,雄見了雌,所以不出來了。」

行者道:「賢甥,住了手,等我也搖搖你看。」

好猴子,一把攥了三個鈴兒,一齊搖起。

你看那紅火、青煙、黃沙,一齊滾出,骨都都燎樹燒山!大聖口裡又念個咒語,望巽地上叫:「風來!」真個是風催火勢,火挾風威,紅焰焰,黑沉沉,滿天煙火,遍地黃沙!把那賽太歲唬得魄散魂飛,走頭無路,在那火當中,怎逃性命!

只聞得半空中厲聲高叫:「孫悟空!我來了也!」行者急回頭上望,原來是觀音菩薩,左手托著淨瓶,右手拿著楊柳,灑下甘露救火哩,慌得行者把鈴兒藏在腰間,即合掌倒身下拜。

那菩薩將柳枝連拂幾點甘露,霎時間,煙火俱無,黃沙絕跡。

行者叩頭道:「不知大慈臨凡,有失迴避。

敢問菩薩何往?」

菩薩道:

「我特來收尋這個妖怪。」

行者道:「這怪是何來歷,敢勞金身下降收之?」

菩薩道:「他是我跨的個金毛。

因牧童盹睡,失於防守,這孽畜咬斷鐵索走來,卻與朱紫國王消災也。」

行者聞言急欠身道:「菩薩反說了,他在這裡欺君騙後,敗俗傷風,與那國王生災,卻說是消災,何也?」

菩薩道:「你不知之,當時朱紫國先王在位之時,這個王還做東宮太子,未曾登基,他年幼間,極好射獵。

他率領人馬,縱放鷹犬,正來到落鳳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所生二子,乃雌雄兩個雀雛,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開處,射傷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帶箭歸西。

佛母懺悔以後,吩咐教他拆鳳三年,身耽啾疾。

那時節,我跨著這-,同聽此言,不期這孽畜留心,故來騙了皇后,與王消災。

至今三年,冤愆滿足,幸你來救治王患,我特來收妖邪也。」

行者道:「菩薩,雖是這般故事,奈何他玷污了皇后,敗俗傷風,壞輪亂法,卻是該他死罪。

今蒙菩薩親臨,饒得他死罪,卻饒不得他活罪。

讓我打他二十棒,與你帶去罷。」

菩薩道:「悟空,你既知我臨凡,就當看我分上,一發都饒了罷,也算你一番降妖之功。

若是動了棍子,他也就是死了。」

行者不敢違言,只得拜道:「菩薩既收他回海,再不可令他私降人間,貽害不淺!」那菩薩才喝了一聲:「孽畜!還不還原,待何時也!」只見那怪打個滾,現了原身,將毛衣抖抖,菩薩騎上。

菩薩又望項下一看,不見那三個金鈴。

菩薩道:「悟空,還我鈴來。」

行者道:「老孫不知。」

菩薩喝道:「你這賊猴!若不是你偷了這鈴,莫說一個悟空,就是十個,也不敢近身!快拿出來!」行者笑道:「實不曾見。」

菩薩道:「既不曾見,等我唸唸《緊箍兒咒》。」

那行者慌了,只教:「莫念莫念!鈴兒在這裡哩!」這正是:-項金鈴何人解?解鈴人還問繫鈴人。

菩薩將鈴兒套在-項下,飛身高坐。

你看他四足蓮花生焰焰,滿身金縷迸森森,大慈悲回南海不題。

卻說孫大聖整束了衣裙,輪鐵棒打進獬豸洞去,把群妖眾怪,盡情打死。

剿除乾淨。

直至宮中,請聖宮娘娘回國,那娘娘頂禮不盡。

行者將菩薩降妖並拆鳳原由備說了一遍,尋些軟草,紮了一條草龍,教:「娘娘跨上,合著眼莫怕,我帶你回朝見主也。」

那娘娘謹遵吩咐,行者使起神通,只聽得耳內風響。

半個時辰,帶進城,按落雲頭叫:「娘娘開眼。」

那皇后睜開眼看,認得是鳳閣龍樓,心中歡喜,撇了草龍,與行者同登寶殿。

那國王見了,急下龍床 ,就來扯娘娘玉手,欲訴離情,猛然跌倒在地,只叫:「手疼!手疼!」八戒哈哈大笑道:「嘴臉!沒福消受!

一見面就蟄殺了也!」行者道:「呆子,你敢扯他扯兒麼?」

八戒道:「就扯他扯兒便怎的?」

行者道:「娘娘身上生了毒刺,手上有蜇一陽一之毒。

自到麒麟山,與那賽太歲三年,那妖更不曾沾身,但沾身就害身疼,但沾手就害手疼。」

眾官聽說,道:「似此怎生奈何?」

此時外面眾官憂疑,內裡妃嬪悚懼,旁有玉聖、銀聖二宮,將君王扶起。

俱正在倉皇之際,忽聽得那半空中,有人叫道:「大聖,我來也。」

行者抬頭觀看,只見那:肅肅沖天鶴唳,飄飄徑至朝前。

繚繞祥光道道,氤氳瑞氣翩翩。

棕衣苫體放雲煙,足踏芒鞋罕見。

手執龍鬚蠅帚,絲絛腰下圍纏。

乾坤處處結人緣,大地逍遙遊遍。

此乃是大羅天上紫雲仙,今日臨凡解魘。

行者上前迎住道:「張紫一陽一何往?」

紫一陽一真一人直至殿前,躬身施禮道:「大聖,小仙張伯端起手。」

行者答禮道:「你從何來?」

真一人道:「小仙三年前曾赴佛會,因打這裡經過,見朱紫國王有拆鳳之憂,我恐那妖將皇后玷辱,有壞人輪,後日難與國王復合。

是我將一件舊棕衣變作一領新霞裳,光生五彩,進與妖王,教皇后穿了妝新。

那皇后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毒刺者,乃棕毛也。

今知大聖成功,特來解魘。」

行者道:「既如此,累你遠來,且快解脫。」

真一人走向前,對娘娘用手一指,即脫下那件棕衣,那娘娘遍體如舊。

真一人將衣抖一抖,披在身上,對行者道:「大聖勿罪,小仙告辭。」

行者道:「且住,待君王謝謝。」

真一人笑道:「不勞,不勞。」

遂長揖一聲,騰空而去,慌得那皇帝、皇后及大小眾臣,一個個望空禮拜。

拜畢,即命大開東閣,酬謝四僧。

那君王領眾跪拜,夫妻才得重諧。

正當歡宴時,行者叫:「師父,拿那戰書來。」

長老袖中取出遞與行者,行者遞與國王道:「此書乃那怪差小校送來者。

那小校已先被我打死,送來報功。

後復至山中,變作小校,進洞回復,因得見娘娘,盜出金鈴,幾乎被他拿住;又變化,復偷出,與他對敵。

幸遇觀音菩薩將他收去,又與我說拆鳳之故。」

從頭至尾,細說了一遍。

那舉國君臣內外,無一人不感謝稱讚。

唐僧道:「一則是賢王之福,二來是小徒之功。

今蒙盛宴,至矣!至矣!就此拜別,不要誤貧僧向西去也。」

那國王懇留不得,遂換了關文,大排鑾駕,請唐僧穩坐龍車,那君王妃後俱捧轂推輪,相送而別。

正是:有緣洗盡憂疑病,絕念無思心自寧。

畢竟這去後面再有甚麼吉凶之事,且聽下回分解——

輸入:中華古籍oldbook.126.com

轉載請保留

分類:四大文學名著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西遊記
第001: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第002: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第003: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第004: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第005: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第006: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第007: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第008: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第009: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第010: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第011:還受生唐王遵善果第012: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第013: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第014: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第015: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第016: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第017: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第018: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第019: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第020: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第021: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第022: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第023: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第024: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第025: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第026: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第027: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第028: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第029: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第030: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第031: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第032: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第033: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第034: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第035: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第03: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第037: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第038: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第039: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第040: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第041: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第042:大聖慇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第043: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第044: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第045: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第046: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第047: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第048: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第049: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第050:情亂性從因愛慾 神昏心動遇魔頭第051: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第052: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第053: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第054: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第055: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第056: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第057: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第058: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第059: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第060: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第061: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第062: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第063: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聖除邪獲寶貝第064: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第065: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第066: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第067: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污道心清第068: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第069: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第070: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第071:行者假名降怪 觀音現象伏妖王第072: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第073: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第074: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第075:心猿鑽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第076:心神居捨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第077: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第078: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第079: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第080:奼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第081: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眾尋師第082:奼女求陽 元神護道第083:心猿識得丹頭 奼女還歸本性第084: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第085: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第086: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第087: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第088: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第089: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第090: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第091: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第092: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第093: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第094:四僧宴樂御花園 一怪空懷情慾喜第095: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第096: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第097:金酬外護遭魔毒 聖顯幽魂救本原第098: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第099:九九數完魔剷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第100: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附錄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