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呂傳道集
14章 煉形
呂曰:「還丹既已知矣,所謂煉形之理,可得聞乎?」
鍾曰:「人之生也,形與神為表裡。
神者,形之主。
形者,神之捨。
形中之精以生氣,氣以生神。
液中生氣,氣中生液,乃形中之子母也。
水以生木,木以生火,火以生土,土以生金,金以生水。
氣傳子母而液行夫婦,乃形中之陰陽也。
水化為液,液化為血,血化為津,以陰得陽而生也。
若以陰陽失宜,則涕、淚、涎、汗橫出,而陰失其生矣。
氣化為精,精化為珠,珠化為汞,汞化為砂,以陽得陰而成也。
若以陰陽失宜,則病、老、死、苦,而陽不得成矣。
陰不得陽不生,陽不得陰不成。
奉道之士,修陽不修陰,煉己不煉物。
以己身受氣之初,乃父母真氣兩停,而即精血為胎胞,寄質在母純陰之宮。
陰中生陰,因形造形。
胎完氣足,而堂堂六尺之軀皆屬陰也,所有一點元陽而已。
必欲長生不死,以煉形住世而劫劫長存。
必欲超凡入聖,以煉形化氣而身外有身。」
呂曰:「形象,陰也,陰則有體。
以有為無,使形化氣而超凡軀,以入聖品,乃煉之上法也。
因形留氣,以氣養形,小則安樂延年,大則猶留住世。
既老者,返老還重。
未老者,定顏長壽。
以三百六十年為一歲,二萬六千歲為一劫,三萬六千劫為一浩劫。
浩浩之劫,不知歲月之為幾何,而與天地長久,乃煉形驗證也如此。
然而煉形之理、造化之機而有如此之驗,可得聞乎?」
鍾曰:「人之成形,三百日胎完。
既生之後,五千日氣足。
五尺五寸為本軀,以應五行生成之數。
或有大小之形而不齊者,以寸定尺,長短合宜。
心之上為九天,心之下為九地。
腎到心,八寸四分。
心到重樓第一環,八寸四分。
重樓第一環到頂。
八寸四分。
自腎到頂,凡二尺五寸二分。
而元氣一日一夜 盈滿者,三百二十度。
每度二尺五寸二分,計八十一丈。
元氣以應九九線性陽之數,心腎相去以合天地懸隔之宜。
自腎到頂,共二尺五寸。
又按五行五五純陽之數,故元氣隨呼而出。
既出也,榮衛皆通,天地之正氣。
應酬順節,或一交一 或離,丈尺無窮。
隨吸而入,既入也,經絡皆辟。
一呼一吸,天、地、人三才之真氣往來於十二樓前。
一往一來,是曰一息。
晝夜之間,人有一萬三千五百息。
分而言之:一萬三千五百呼,所呼者,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一萬三千五百吸,所吸者,天地之正氣自外而入。
根源牢固,元氣不損,呼吸之間,可以奪天地之正氣。
以氣煉氣,散滿四大.清者榮而濁者衛,悉皆流通。
縱者經而橫者絡,盡得舒暢。
寒暑不能為害,勞苦不能為虞,體輕骨健,氣爽神清,永保無疆之壽,長為不老之人。
苟或根源不固,精竭氣弱,上則無氣已洩,下則本宮無補。
所吸天地之氣浩浩而出,八十一丈元氣九九而損。
不為己之所有,反為天地所取,何能奪於天地之正氣?積而陰盛陽衰,氣弱而病,氣盡而死,墮入輪迴。」
呂曰:「元氣如何不走失,以煉形質可奪天地之正氣,而留浩劫長存者也?」
鍾曰:「欲戰勝者,在兵強。
欲民安者,在國富。
所謂兵者,元氣也。
其兵在內,消形質之陰;其兵在外,奪天地之氣。
所謂國者,本身也。
其身之有象者,豐足而常有餘。
其身之無形者,堅固而無不足。
萬戶常開,而無一失之虞,一馬誤行,而有多多之得。
或前或後,乃所以煉質焚身。
或上或下,乃所以養陽消陰。
燒乾坤自有時辰,鍛氣液能無日候?以玉液煉形,仗甲龍以升飛,而白雪滿於塵肌。
以金液煉形,逐雷車而下降,則金光盈於臥室。」
呂曰:「煉形之理,亦粗知矣。
金液、玉液者,何也?」
鍾曰:「今液練形.則骨體金色而體出金光,金花片片而空中自現,乃五氣朝元,三陽聚頂,欲超凡體之時,而金丹大就之日。
若以玉液煉形,則肌泛陽酥而形如琪樹、瓊花、玉藻。
更改凡體而光彩射人,乘風而飛騰自如,形將為氣者也。
奉道之士,雖知還丹之法,而煉形之功亦不為小矣。
當玉液還丹,而沐浴胎仙,而升之上行,以河車搬於四大。
始於肝也,肝受之則光盈於目,而目如點漆。
次於心也,心受之則口生靈液,而液為白雪。
次於脾也,脾受之則肌若凝脂,而瘢痕盡除。
次於肺也,肺受之則鼻聞天香,而顏復少年。
次於腎也,腎受之則丹還本府。
耳中常問絃管之音,鬢畔永絕斑白之色。
此玉液之煉形也。
及夫金液煉形,不得比此。
始還丹而未還,與君火相見,而曰既濟。
既還丹而復起,與真陰陽敵,而曰煉質。
土本克水也,若金液在土,使黃帝回光,以合於太陰。
火本克金也,若金液在火,使赤子同爐,自生於紫氣。
於水中起火,在陽裡消陰。
變金丹於黃庭之內,煉陽神於五氣之中。
於肝則青氣沖,於肺則白氣出,於心則赤光現,於腎則黑氣升、於脾則黃色起。
五氣朝於中元,從君火以超內院。
下元陰中之陽,其陽無陰,升而聚在神宮。
中元陽中之陽,其陽無生,升而聚在神宮。
黃庭大藥,陰盡純陽,聚而升在神宮。
五液朝於下元,五氣前於中元,三陽朝於上元。
朝元既畢,功滿三千,或而鶴舞頂中,或而龍飛身內。
但聞嘹亮樂聲,又睹仙花亂墜,紫庭盤桓,真香馥郁。
三千功滿,不為塵世之人;一炷香消,已作蓬瀛之客,乃曰超凡入聖而脫質升仙也。」
分類:道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