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評傳》五: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高經略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袁崇煥評傳》五

袁崇煥評傳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高經略無用,袁崇煥無人支持,於天啟六年正月大舉渡遼河攻寧遠,兵十三萬(在這幾年中,清軍的實力已擴充了一倍),號稱二十萬。

二十三日攻抵寧遠。

大敵終於攻來了。

朝廷荒唐,主帥荒謬,援軍是一定不會有的。

那怎麼辦?棄城而退是服從主帥命令;守城罷,寧遠一城孤軍,怎能擋滿清的傾國之師?

在這緊急關頭,袁崇煥奮發了英雄之氣,決意抗敵。

他和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集將士誓死守城。

袁崇煥刺出自己鮮血,寫成文告,讓將士傳閱,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義。

全軍上下在他的激勵下人人熱血沸騰,決心死戰。

他又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是寧遠有兵將逃回來,一概抓住斬首。

山海關有他的上司遼東經略高第鎮守,袁崇煥的職權本來只能管到寧遠和前屯,山海關總兵楊麒他是管不著的。

但這時還管他甚麼上司不上司,職權不職權,「×他十媽十,頂硬上,幾大就幾大!」(淞滬之戰時,十九路軍廣東兵守上海,抗禦日軍侵略,當時「×他十媽十,頂硬上」的廣東三字經,在十江十南一帶贏得了人民的熱烈崇敬。

因為大家都說:廣東兵一罵「×他十媽十!」就挺槍衝鋒,向日軍殺去了。

他母親和妻子這時也在遼西,大概住在山海關或前屯衛後方。

他將母親和妻子都搬到寧遠城中來住。

全家和寧遠共存亡的決心,表現得再清楚也沒有了<1>。

二十四日,清兵到達城下。

袁崇煥初次見到「辮子兵」的威猛。

清兵都有辮子,在那時,漢人只要聽到「辮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膽戰心驚,直到十餘年後是如此。

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健卒,席捲而東,攻破北京,在山海關前的一片石和吳三桂部大戰時,絲毫不落下風。

但清兵突然出現,李自成軍中響起「辮子兵來了!辮子兵來了!」的驚呼,二十萬大軍就此全軍大潰,一敗塗地。

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竄,「大順」朝終於覆滅。

在那時候,「辮子兵」就是「無敵雄師」的代名詞。

袁崇煥並不是比李自成更會打仗,他部下的兵將也並不更為勇十猛。

但他更加鎮定,更加堅決,他沒有個人的自私慾十望,不像李自成那樣想做皇帝。

真所謂「無慾則剛」,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剛強。

他是「×他十媽十,頂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將不是廣東人,主要是遼河兩岸的關外健兒,其他各省的都有。

只因為主帥有「頂硬上」的英銳之氣,部屬也都跟著他「頂硬上」了。

這時寧遠守兵約一萬,而清兵有十三萬。

向來明清十十交十十戰,總是明兵多而清兵少,這次卻眾寡易勢,大軍都在經略高第手中。

高第全軍據守山海關,果然並不派兵來救。

努爾哈赤先分遣部隊繞過寧遠,在城南裡處切斷了通向山海關的大路,然後放幾名俘虜來的漢人去寧遠向袁崇煥傳話:「我這次帶了二十萬大軍來攻,寧遠非破不可。

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優待,封為大官。」

袁崇煥回答說:「你突然領兵來攻,那是甚麼道理?錦州與寧遠兩城,你本來已經佔領,又再放棄。

我修築好了來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說有二十萬兵,未免誇大。

你真正的兵力大約是十三萬,我倒也不以為來兵太少了。」

<2>

努爾哈赤於是大舉攻城。

當時朝鮮使者帶同翻譯官韓瑗去北京朝見皇帝,剛到達寧遠。

袁崇煥很高興地招待使節及其隨從。

朝鮮使節見守軍甚是鎮定,暗暗感到奇怪。

袁崇煥和三數幕僚閒談,及報清兵攻到,袁崇煥乘轎至戰樓,又與韓瑗等談古論今,泰然自若,全無憂色。

過了不久,忽聽得一聲大炮,聲動天地。

韓瑗大驚,只嚇得低下了頭抬不起來。

袁崇煥笑道:「賊兵來了!」打開城頭敵樓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見清兵蔽野而來。

城中卻聲息全無。

成千成萬的辮子兵衝到了城邊,突然之間,城頭舉起千千萬萬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

戰事越來越激烈,明軍忽然從城頭的每一個石堞間推出一個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櫃一半在堞內,一半探出城外,大櫃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本櫃拉進來,再裝矢石出去投擲。

跟著地雷爆發,土石飛揚,無數清兵和馬匹被震上半空<3>。

攻城清兵的先鋒部隊是鐵甲軍,每人身上都披兩層鐵甲,稱為「鐵頭子」。

清兵以堅車攻城,車頂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傷。

城內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門,在城頭輪流轟擊,每一炮打出去,破壞殺傷及於數里<4>。

清兵奮勇迫近,推了鐵裹車猛十撞城牆,聲音轟隆轟隆,勢道驚人,撞擊了很久,城牆撞破的地方很多。

清兵再用像雲梯那樣的裹鐵高車來撞擊城牆高處。

隨後又把裹鐵車推到城牆邊,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擋城頭投下的矢石,車裡藏了兵士,用鐵鍬挖掘城牆牆腳。

清兵攻進了城牆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們不到。

在這危急之時,守軍想到了計策,抬了屋子前的長條大階沿石從城上投下去。

階石十分沉重,鐵車上的木板擋不住,壓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時候經歷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個個凹龕,清兵躲在城牆洞內向裡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

這時寧遠四周十餘里的城牆牆腳已被挖得千孔百瘡,眼看城破在即,滿城百姓驚惶得很,都抱怨說:「袁爺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們滿城百姓。」

大家正在彷徨無策之時,通判金啟倧(浙十江十人)臨時想出了幾件新式武器,將火藥撒在褥子和被單上,紛紛投到城下去。

他將這件新式武器取名為「萬人敵」。

當時是正月,氣候酷寒,攻城清兵見到被褥,就都來搶奪,城上將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萬人敵」立即燃十燒,燒死了無數清兵。

另有一種「萬人敵」是將火藥放在空心的大泥十十團十十中,外面圍以木框,點燃了藥引投下城去,泥十十團十十不斷旋轉噴火,燒死敵兵。

那位通判在趕製「萬人敵」之時,火藥碰到火星,不幸被燒死了<5>。

這時城牆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煥不能再泰然自若了,親自搬石來堵塞缺口,連受了兩次傷。

部將勸他保重。

他厲聲道:「寧遠雖只區區一城,但與中國的存亡有關。

寧遠要是不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成為韃子的十奴十隸了。

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倖保得一命,又有甚麼樂趣?」

撕下戰袍來裹了左臂的傷口又戰。

將士在他的榜樣之下,人人奮勇,終於堵上了缺口<6>。

二十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煥督將士死戰。

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受了傷。

血戰三日,清兵損失慘重,終於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殺死了清軍中著錦衣的軍官十餘人,即滿洲人稱為「牛錄額真」的。

清兵退去後,守軍將十名敢死隊用長繩縋到城下,拾到了十餘萬支箭。

城牆上給清兵挖出的洞十穴十有七十餘個。

這時點查火藥庫,火藥也用盡了,局面真是危險得很。

敵軍解圍而去之後,百姓感到安全了,滿城大哭,紛紛去拜謝袁崇煥與滿桂的救命之恩。

為甚麼要「滿城大哭」?想來是既感激又慚愧,又是說不出的欣喜罷?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隊人馬擁聚在城外大平原一邊。

袁崇煥派遣一名使者,備了禮物去送給努爾哈赤,對他說:「老將橫行天下為時已久,今日敗於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

努爾哈赤已受重傷,於是回送禮物及名馬,約期再戰。

所謂「約期再戰」,只是掩飾面子的話。

努爾哈赤不敢再攻寧遠,轉而去攻覺華島洩憤。

袁崇煥招募來的兩廣子弟兵,在寧遠之戰中似乎並未發生如何重大的作用。

據我猜想,極可能是袁崇煥派了廣東水師守覺華島。

覺華島現在叫做菊花島,在寧遠海外,當時是關外屯聚糧草的重地,因為關外軍糧靠海運接濟,在覺華島起卸最方便。

寒冬之際,海面結了厚冰,變成了陸地,廣東兵所擅長的水戰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車輛排起來當防禦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陸戰,結果全軍覆沒,島上十餘萬石糧食盡被焚燬。

這幾千名廣東海軍,大概多數在這一役中犧牲了<7>。

努爾哈赤對諸貝勒說:「我自二十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為甚麼單是寧遠一城就打不下來?」

心中十分惱怒。

此後傷勢一直未癒,七月間到清河十溫十泉療養,派人去召大福晉(正妃)來,同回沈十陽十,在離沈十陽十四十里的靉雞堡逝世,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一生只打了這一個大敗仗。

清人從此對袁崇煥十分敬畏<8>。

袁崇煥指揮這個戰役很有儒將風度,坐轎子在城頭敵樓中督戰,打了勝仗之後,派使者送禮物給努爾哈赤,頗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羽扇綸巾、談笑用兵的氣派;也似南朝梁朝大將韋睿臨陣時輕袍緩帶,乘輿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揮軍隊。

韋睿身十子瘦弱,但戰無不勝,敵軍畏之如虎,稱為「韋虎」。

不過到了當真危急之時,袁崇煥也不能再扮儒將了,只得以「蠻子」姿態來死拚。

【註釋】

<1>見李光濤《清入關前之真像》。

但此節不見於其他記載,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據。

<2>《清太祖實錄》卷十。

<3>據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鮮使者當時在寧遠城頭的目睹記。

<4>據《臚天頌筆》。

<5>據計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寧遠圍城時在鼓樓前開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6>據梁啟超《袁崇煥傳》。

該傳中敘述清兵敗退後,「崇煥復開壘襲擊,追北三十餘里,清軍大亂,死者逾萬人。」

與其他資料不符,今不取。

<7>袁崇煥《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

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航而金復歸,再航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

冱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

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復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

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

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

吁嗟,巨十浪十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棲蕩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洩憤?在生之志,借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

不腆之奠,涕與俱之。

尚饗。」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廣州府部·祠廟考》中,記載東莞縣有一座敕建忠愍祠,「天啟七年,奉敕建,為遼將死事陣策,在教場尾。」

陳策不知怎樣在遼西犧牲,相信他是袁崇煥從故鄉帶去的子弟兵之一。

天啟七年的冬天,袁崇煥已回東莞,這座忠愍祠很可能是他向朝廷申請,由皇帝下敕建造,以紀念他在關外殉國的舊部。

<8>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中說:「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

諸將罔敢議戰守。

議戰守自崇煥始。」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袁崇煥評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