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23 百姓之友:他看到一次饑荒將至,他要朝廷預做防備,在這一方面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蘇東坡傳》23 百姓之友

蘇東坡傳

23 百姓之友

蘇東坡單槍匹馬隻身奮鬥,打算改革吏治,他算失敗了。

他看到一次饑荒將至,他要朝廷預做防備,在這一方面他沒有成功。

不過,由於他奮戰不懈,對抗下兩年的一陰一慘的鬼影,他是把老百姓從王安石新政的惡果中救了出來。

據蘇東坡說,幾百萬人民已遭毀滅,有的因欠債而關在監獄之中,有的為逃避償還欠債的本金和利息,已經遠離了故鄉。

朝廷有錢收入,國家卻破產了。

中國老百姓是朝廷常年的債務人。

朝廷查封了太多的抵押品,對於遠走天涯海角的逃債人,要如何收債呢?王安石已死,並且帶著朝廷賜予最高的榮譽頭銜埋葬了。

現在留給蘇東坡的是求朝廷全面寬免人民的債務,免得家家破產赤貧。

死者長已矣。

姑且放寬心腸,睜大好奇的眼睛,注視那群官僚大人深不可測的頭腦,他們心那麼冰冷,那麼殘忍,但又那麼冷靜,看他們在王安石創設的那無邊舊債的荊棘地裡,在玩他們狙擊謀殺黎民百姓的遊戲吧。

蘇東坡一回到京師,對他的歡迎,只是一連串的攻擊批評之一聲。

政局對朔一一黨一一諸君子是夠危險的。

因為情形似乎是皇太后召他還京是要他官升宰相。

他弟弟子由一直高昇,到現在已是尚書右丞。

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是宋朝政一府的三個主要部門。

元佑七年(一○九二)六月,於由又高昇了,升成了門下侍郎。

按當時廣泛的說法,也是宰相之一。

政敵的不安,自非無故。

現在皇太后又召他那才氣過人的兄長還朝。

只為了自存也罷,蘇東坡的這群政敵,非要決一死戰不可了。

賢昆件二人現在均身為高官,招人艷羨,因此人談論很久,究竟二人誰離卻京都,好使另一人免除官一場的妒忌。

蘇東坡決心離去,但是子由認為弟弟應當讓兄長。

蘇東坡接受了御史的一陣批評的風暴歡迎之後,越發想離開京都,乃第五次第六次懇請外放。

蘇東坡越懇求外放,他的政敵越覺得情勢嚴重。

程頤的門人賈易說蘇東坡在他一千五百字請辭的表章,是向朝廷施加壓力以求相位。

凡是賈易認為在那篇表章中可發掘用以抵毀蘇東坡的,他都用盡了。

神宗駕崩後兩個月,蘇東坡在揚州一個寺院牆壁上寫的一首奇妙的小詩,現在完全在朝廷上喧嚷出來。

西湖的蘇堤被指責為「於公於私,兩無利益。」

他被控告關於杭州災情,他始終誤報朝廷。

蘇東坡上一道名稱甚怪的表章,名為「乞外補以迴避賈易劊子」,裡面說:「易等但務快其私忿,苟可以傾臣,即不顧一方生靈墜在溝壑。」

這當然是在朝廷上公開的爭吵。

在蘇東坡政敵當中,有此賈易,後來等朔一一黨一一被推翻之後,賈易曾背棄朔一一黨一一;另一個人,叫楊畏,綽號人稱「三面楊」,因為他曾先後背叛過王安石、司馬光、呂大防、范純仁等,他心頭有一連串令人眼花塗亂的鬼主意。

在蘇東坡這一面,有不少朋友正在當權。

這次鬥爭成了和局,實在是不得不爾,因為雙方目標一致。

他的政敵志在驅逐他離開京師,而蘇東坡正好別無所求,但求一走了之。

不管有饑荒無饑荒,三個月後,蘇東坡外放到穎州為官時,這一場政治鬥爭也就達到了合理的收場。

但是蘇東坡的任務尚未完成。

因為元佑六年(一○九一)又是五穀不登,饑謹災情愈形嚴重。

他在穎州為官八個月,又在揚州七個月。

這樣,他算有機會一見一江一北情況。

在元佑六年,他在穎州之時,一次出城去,看見成群的難民從東南逃向淮河邊。

他陳報說老百姓開始撕下榆樹皮,和馬齒覓、麥茨一齊煮粥吃。

流匪蜂起,他陳報搶案,也為數日多。

他預測可怕之事恐怕方興未艾。

倘若真正發生,將會難民成群逃離一江一南。

老弱倒於路旁,少壯者流為盜賊。

在新年除夕日,蘇東坡和皇族同僚趙令時登上城樓,看難民在深雪中跋涉而行。

趙令時說次日天還沒亮,他就被蘇東坡叫醒了。

蘇東坡告訴他:「我一一夜無法入睡。

對那些難民我總得幫助他們一點兒才對。

也許咱們能從官倉裡弄點兒麥子,給他們烙點兒餅吃。

內人說我們經過鄭州時,傅欽之告訴我們他賑濟成功的經過。

我們忘記問他到底是怎麼做的,所以現在我才找你問。

你想到什麼辦法沒有?」

趙令時說:「我倒是想過。

這些人只需要柴和米。

官倉裡現有幾千石米,我們立刻就可以發,在酒務局還有很多柴——咱們可以發給這些窮人。」

蘇東坡回答說:「好,立刻就辦。」

於是立刻先救濟近鄰。

可是鄰近地區淮河以南,官家還在征米柴稅呢。

蘇東坡立刻奏明朝廷廢止此種荒唐事,而今柴米急需自一由運輸,以濟燃眉。

在元佑七年(一○九二)二月,蘇東坡調到揚州。

他的長子邁已由朝廷任命在外地為官。

他到揚州去視察安徽各地時,他隨身帶著兩個小兒子。

他讓隨員不要跟隨,親自到村中與村民一一交一一談。

他看見一個令人無法置信的情景。

只見各處是青翠的麥田,但大多的農家則荒廢無人。

一年的豐收是村民最怕的事,因為縣衙的衙吏和兵卒在此時來一逼一索以前的本金利息,並且把人帶走關在監獄裡。

蘇東坡來到了揚州,在謝恩表裡他說:「豐凶皆病」。

中國的農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餅裡了。

他們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饑挨餓;一是遇豐年,鋃擋入獄。

這是王安石新政的後果。

蘇東坡在杭州時,除去請款、請米、預防災荒,不斷麻煩朝廷之外,還給朝廷上了一道長表章,請求寬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債務。

商業蕭條,富戶早已不復存在。

朝廷命令以現款一一交一一稅,貨幣在市面上已不易見到。

國家的錢現在都集中在國庫裡,朝廷正用這些錢進行西北的戰事。

與二十年前相比,杭州的人口已減到以前的百分之四五十。

朝廷也在遭受困難,正如蘇東坡所指出的,酒稅的收入已經從每年三十萬貫減到每年二十萬貫以下。

國家資本派已經把小生意人消滅。

使富人為窮鄰居擔保的辦法,已經把很多富人拖累得家敗人亡。

意想不到的官司和糾紛,都由青苗貸款而起。

有人,也許是在官員的縱容之下,用別人的名義貸了款。

那些人或否認那筆貸款,或根本並無此人。

而官家的檔案竟是一一一團一一混亂。

官家手中有千萬份抵押的財產,其中有些已然由官方沒收。

沒收的財產難道抵消得了借出的款項嗎?足可以抵消本金和利息嗎?利息到底怎麼計算呢?更有好多人坐監,只因為,在官司紛亂當中,買了產業,不知那份財產真正的主權當屬何人。

每個人都欠人錢。

地方法庭只忙於處理人民欠官家的債務案件,私人訴訟就擱置不聞不問了。

民間貿易一向以信用為基礎,現在因為人人信用不佳,生意也陷於停頓。

官一場的腐敗到了令人無法置信的程度。

杭州每年要向皇帝以綢緞進貢。

有些質料差的綢緞往往為稅吏所拋棄,他只願全數收上品貨。

由於他拋棄了貨色較差的,損失的錢還要補繳。

當地太守要從拋棄的壞綢緞弄出錢來,於是強迫人民以好綢緞的高價錢買去那些壞綢緞。

地方太守上遭上司的一逼一迫,下遭小吏的捉弄,那些小吏靠官方的「呆賬」壓搾百姓以自肥,正如同草原上的羊啃嚙青草一般。

朝廷的淡漠拖延,到了驚人程度。

遠在元佑五年(一○九○)五月,蘇東坡曾上表朝廷,呼籲寬免百姓的官債。

新當政者上台,司馬光已經開始退還官家沒收的人民財產。

但是朝廷的原意總是被官僚們弄得面目全非。

使蘇東坡氣憤難平的,對官方辦事的程序方式之爭,真是一言難盡,不須細說了。

有些官僚認為,朝廷下令退還沒收的產業,只限於三估以後「籍納」的產業,並不包括官方在現場「折納」的案件在內。

兩者之間是有微妙的差異的。

官僚認為當年立即接受官家「折納」的人,已經承認估價公平,不必再發還他的產業。

對這種劃分,蘇東坡頗為憤慨,他以為不符合聖旨的本意。

不過這只是百姓的權益被官僚騙取的一個例證而已。

蘇東坡把聖旨被曲解誤用的事,一件件指出,都是使百姓蒙受損失的。

他堂堂正正的理由是,民脂民膏已擠干,他看不出來再從無力償還的人民身上去收二十年的老賬,這樣對朝廷還有什麼好處。

比如說,酒務方面欠債的一千四百三十三件案子之中,經過官家二十年來的催繳,尚有四百零四件是人民棄家逃走,不敢重返故久而有關錢數不過約有一萬三千四百貫而已。

即便情況一直不變,一直催討,也不會收回此一筆欠債,何不立即寬免,以收民心?

在蘇東坡等了一百零八天音訊沓然之後,那年九月,他又上一本,追問以前所上的表章,有何下文?這是上太后的機密本章,太后一一交一一給了中書省,飭令速辦。

十二月十九日,戶部有給蘇東坡的覆文,說原本章遺失,要他再上一份。

元佑六年(一○九一)一月九日,蘇東坡又抄一本送至。

附加註明,說二十年來商業蕭條,官家只有恢復老百姓的信用和存款,稅收才增收有望。

這是那份呈文的結尾語。

但是事過兩年,朝廷仍然毫無行動。

同時,一江一蘇湖泊地區又逐年歉收。

元佑七年(一○九二)饑荒釀成巨災。

據蘇東坡的報告,蘇州,湖州(吳興),秀州(嘉興)地區,人民死亡半數。

大批逃荒的難民渡一江一北來。

後來雖然積水漸退,田界全失。

蘇東坡說:「有田無人,有人無糧,有種無牛。

潭死之餘,人如鬼臘。」

據蘇東坡的看法,在朝廷盡量扶持之下,此一地區需要十年才能恢復。

他又指出,倘若當初朝廷採取他所建議的措施,所需款項不及後來賑濟所需之半數。

他說:「小人淺見,只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

嗚呼,天下蒼生,奈何!奈何!

元佑七年(一○九二)五月十六,蘇東坡又再談寬免官債一事。

他在自己治下,不管別的官吏如何,他把聖旨照自己的看法解釋,寬恕了聖旨所列的一切案件,情況不明的疑案,則延期一年再辦,等待朝廷決定。

他深信人民的信用若不恢復,情況的嚴重不會和緩,商業也不能復原。

巨債高利則像百姓項間的石頭枷鎖。

百姓的信用一旦毀滅,商業必然隨之癱瘓。

萬惡必由此而生。

他又上了一道長五千字的表章,細論處理呆賬的辦法。

有些人為買公一產而欠債,還有青苗貸款債,官谷債,春稅和秋稅債,也有入欠市易局的債,而市易局己經廢止,朝廷下令分十期(半年一期)清還,有人因舊債還不出而又欠了新債。

此等情況和在杭州所上表章中列舉的四種債務,共達十種之多,朝廷終於先後下令部分寬免。

蘇東坡回顧一下全部情形,擬定了詳盡的辦法。

最後,他說:

臣頃知杭州,又知穎州,今知揚州。

果見兩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為積欠所壓,日就窮建。

死亡半年,而欠籍不除,以至虧欠兩稅,走陷課利,農末皆病,公私並困。

以此推之,天下率皆然矣。

臣自穎移揚,舟過壕、壽、楚、泅等州,所至麻黃如雲。

臣每屏去吏卒,殺入村落。

訪問父老,皆有憂色,云:「豐年不如凶年天災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日,猶以生。

若豐年舉債積欠,青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戶求死不得。」

言訖淚下,臣亦不覺流涕。

又所至城邑,多有城民……

孔子日:「苛政猛於虎」。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觀之,殆有甚者。

水旱殺人,百倍於虎;而人畏催欠,乃甚於水旱。

臣竊度之,每州催欠吏車,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這道表章呈上去一個月之後,他又上一道私人表章給太后,建議皇太后頒布如他所擬的如此一道聖旨:「訪聞淮浙積欠最多。

累歲災傷,流浮相屬。

今來淮南始獲一麥,浙西未保豐凶。

應淮南、東西浙、京田諸般欠負,不問新舊,有舊官本,並特予權住催理一年。

使久困之民,稍知之飽之樂。」

隨後,他又請太后按照他前一道詳細的表章分別擬定條文,處理債務。

元佑七年(一○九二)七月,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頒佈施行。

他是如願以償了。

表章中所提的公債,全部由朝廷下令寬免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蘇東坡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