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書類:△《尚書》十二卷、《尚書注》十三卷漢諫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書類

直齋書錄解題

書類

△《尚書》十二卷、《尚書注》十三卷

漢諫議大夫魯國孔安國傳。

初,伏生以《書》教授,財二十九篇,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實三十四篇。

及安國考論魯壁所藏,始出《舜典》諸篇,又定其可知者,增多二十五篇,引序以冠諸篇之首,定為五十八篇。

雖作《傳》既成,會巫蠱事作,不復以聞,故未嘗列於學官,世亦莫之見也。

考之《儒林傳》,安國以《古文》授都尉朝,弟弟相承,以及塗惲、桑欽;至東都,則賈逵作訓,馬融、鄭康成作傳、註解,而逵父徽實受《書》於塗惲,逵傳父業,雖曰遠有源流,然而兩漢名儒皆未嘗實見孔氏《古文》也。

豈惟兩漢,魏、晉猶然,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經傳,有援《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征》諸篇,皆雲逸《書》,其援《泰誓》者則雲今《泰誓》無此文,蓋伏生《書》亡《泰誓》,《泰誓》後出。

或雲武帝末民有獻者,或雲宣帝時,河南女子得之,所載白魚火烏之祥,實偽書也。

然則馬、鄭所解,豈真《古文》哉!故孔穎達謂賈、馬輩惟傳孔學三十三篇,即伏生《書》也,亦未得為孔學矣。

穎達又雲,王肅注《書》始似竊見孔《傳》,故於亂其紀綱,以為太康時。

皇甫謐得《古文尚書》於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紀》往往載之。

蓋自太保鄭沖授蘇愉,愉授梁柳,柳授臧曹,曹授梅賾,賾為豫章內史,奏上其《書》,時已亡《舜典》一篇。

至齊明帝時,有姚方興者,得於大航頭而獻之,隋開皇中搜索遺典,始得其篇。

夫以孔注歷漢末無傳,晉初猶得存者,雖不列學官,而散在民間故耶?然終有可疑者,余嘗辨之。

△《書古經》四卷、《序》一卷

侍講朱熹晦庵所錄,分《經》與《序》,仍為五十九篇,以存古也。

△《尚書正義》二十卷

唐孔穎達與博士王德韶等共為之。

其序云: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說,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安國所注,寢而不用,及魏、晉稍興,故馬、鄭諸儒莫睹其學,江左學者鹹悉祖焉。

隋初始流河朔,為《正義》者蔡大寶、巢猗、費甝,顧彪,文義皆淺略,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然焯穿鑿煩雜,炫就而刪焉。

雖稍省要,義更太略,詞又過華,未為得也。

△《尚書釋文》一卷

唐陸德明撰。

其言伏生二十餘篇,即馬、鄭所注是也,可證馬、鄭非見《古文》。

又言梅賾所上亡《舜典》一篇,以王肅注頗類孔氏,故取王注,從「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以續孔《傳》。

又言「若稽古」至「重華協於帝」十二字,是姚方興所上,孔氏《傅》本無,或此下更有「濬哲文明」至「乃命以位」總二十八字。

△《尚書大傳》四卷

漢濟南伏勝撰。

大司農北海鄭康成注。

凡八十有三篇。

當是其徒歐陽、張生之徒雜記所聞,然亦未必當時本書也。

印板元缺,合更求完善本。

△《汲塚周書》十卷

晉五經博士孔晁注。

太康中,汲郡發魏安釐王塚所得竹簡書,此其一也。

凡七十篇,《序》一篇在其末。

今京口刊本,以《序》散在諸篇,蓋以仿孔安國《尚書》。

相傳以為孔子刪書所餘者,未必然也。

文體與古書不類,似戰國後人依仿為之者。

△《古三墳書》一卷

元豐中,毛漸正仲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

其辭詭誕不經,蓋偽書也。

《三墳》之名,惟見於《左氏》右尹子革之言。

蓋自孔子定書,斷自唐、虞以下,前乎唐、虞,無征不信,不復採取,於時固以影響不存,去之二千載,而其書忽出,何可信也?況皇謂之「墳」,帝謂之「典」,皆古史也,不當如毛所錄,其偽明甚。

人之好奇,有如此其僻者!晁公武雲張商英偽撰,以比李筌《陰符經》。

△《書義》十三卷

侍講臨川王雱元澤撰。

其父安石序之曰:「熙寧三年,臣安石以尚書入侍,遂與政。

而子雱實嗣講事,有旨為之說以進。

八年,下其說太學頒焉。」

雱蓋述其父之學,王氏《三經義》,此其一也。

初,熙寧六年,命知制誥呂惠卿充修撰經義,以安石提舉修定。

又以安石子雱、惠卿弟升卿為修撰官。

八年,安石復入相,新傳乃成,雱蓋主是經者也。

王氏學獨行於世者六十年,科舉之士熟於此乃合程度。

前輩謂如脫墼然,案其形模而出之爾。

士習膠固,更喪亂乃已。

△《東坡書傳》十三卷

蘇軾撰。

其於《胤征》,以為羲和貳於羿,而忠於夏;於《康王之誥》,以釋衰服冕為非禮。

曰予於《書》見聖人之所不取而猶存者有二。

可謂卓然獨見於千載之後者。

又言昭王南征不復,穆王初無憤恥之意,哀痛惻怛之語;平王當傾覆禍敗之極,其書與平康之世無異,有以知周德之衰,而東周之不復興也、嗚呼!其論偉矣。

△《二典義》一卷

尚書左丞山陰陸佃農師撰。

為王氏學,長於考訂。

待制游,其孫也。

△《石林書傳》十卷

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蘊撰。

博極群書,強記絕人。

《書》與《春秋》之學,視諸儒最為精詳。

△《書裨傳》十三卷

太常丞建安吳棫才老撰。

首卷舉要曰《總說》,曰《書序》,曰《君辨》,曰《臣辨》,曰《考異》,曰《詁訓》,曰《差牙》,曰《孔傳》,凡八篇。

考據詳博。

△《書辨訛》七卷

樞密院編修官莆田鄭樵漁仲撰。

其目曰《糾謬》四,《闕疑》一,《復古》二。

樵以遺逸召用,博物洽聞,然頗迂僻。

居莆之夾漈。

△《陳博土書解》三十卷

禮部郎中永嘉陳鵬飛少南撰。

秦檜子熹嘗從之遊。

在禮部時,熹為侍郎,文書不應令,鵬飛輒批還之。

熹浸不平。

鵬飛說書崇政殿,因論《春秋》母以子貴,言《公羊》說非是。

檜怒,謫惠州以沒。

今觀其書,紹興十三年所序,於《文侯之命》,其言驪山之禍,申侯啟之,平王感申侯之立己,而不知其德之不足以償怨,鄭桓公友死於難,而武公復娶於申,君臣如此,而望其振國恥,難矣。

嗚呼!其得罪於檜者,豈一端而已哉!

△《無垢尚書詳說》五十卷

禮部侍郎錢塘張九成子韶撰。

無垢諸經解,大抵援引詳博,文義瀾翻,似乎少簡嚴,而務欲開廣後學之見聞,使不墮於淺狹,故讀之者亦往往有得焉。

△《書譜》二十卷

程大昌撰。

本以解經,而不盡解,有所發明,則篇為一論。

△《禹貢論》二卷、《圖》二卷

程大昌撰。

凡論五十三篇,後論八篇,圖三十一。

其於江、河、淮、漢、濟、黑、弱水七大川,以為舊傳失實,皆辨證之、淳熙四年上進。

宇宙廣矣,遠矣,上下數千載,幅員數萬里,身不親歷,耳目不親聞見,而欲決於一心,定於一說,烏保其皆無抵牾?然要為卓然不詭隨傳注者也。

△《東萊書說》十卷

呂祖謙撰。

其始為之也,慮不克終篇,故自《秦誓》以上逆為之說,然亦僅能至《洛誥》而止。

世有別本全書者,其門人續成之,非東萊本書也。

△《晦庵書說》七卷

朱熹門人黃士毅集其師說之遺,以為此書。

晦庵於《書》一經獨無訓傳,每以為錯簡脫文處多,不可強通。

呂伯恭《書解》不可強通者,強欲通之。

嘗以語伯恭而未能改也。

又嘗疑孔安國《傳》恐是假,《書小序》決非孔門之舊,安國《序》決非西漢文章,至謂與《孔叢子》、《文中子》相似,則豈以其書出於東晉之世故耶?非有絕識獨見,不能及此。

至言今文多艱沚,古文多平易,伏生倍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而安國考定於科斗古書,錯亂磨滅之餘,反專得其所易,此誠有不可曉者。

今惟《二典》、《禹謨》、《召誥》、《洛誥》、《金縢》有解,及「九江」、「彭蠡」「皇極」有辨,其他皆《文集》、《語錄》中摘出。

△《尚書講義》三十卷

參政金壇張綱彥正撰。

政和四年上捨及第,釋褐授承事郎,以三中首選,除太學官。

其仕三朝,歷蔡京、王黼、秦檜三權臣,皆不為之屈。

紹興末乃預政,年八十四而終。

此書為學官時作。

△《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

校書郎三山林之奇少穎撰。

從呂紫微本中居仁學,而太史祖謙則其門人也。

初第,以樞密陳誠之薦徑入館,以末疾去而終。

△《書說》七卷

禮部尚書會稽黃度文叔撰。

度篤學窮經,老而不倦。

晚年制閫江淮,著述不輟,時得新意,往往晨夜叩書塾,為友朋道之。

△《潔齋家塾書鈔》十卷

禮部侍郎鄴袁燮和叔號潔齋先生,其子喬崇謙錄其家庭所聞,至《君奭》而止。

△《袁氏家塾讀書記》二十三卷

題四明袁覺集。

未詳何人。

大略仿《呂氏讀詩記》集諸說,或述己意於後。

當亦是潔齋之族耶?

△《尚書精義》六十卷

三山黃倫彝卿編次。

或書坊所托。

△《梅教授書集解》三冊

不分卷。

不著名,未詳何人。

△《柯山書解》十六卷

柯山夏元肅撰。

集二孔、王、蘇、陳、林、程頤、張九成及諸儒之說,便於舉子。

△《書小傳》十八卷

新安王炎晦叔撰。

△《南塘書說》三卷

趙汝談撰。

疑古文非真者五條。

朱文公嘗疑之而未若此之決也。

然於伏生所傳諸篇亦多所掊擊抵排,則似過甚。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