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儒家類:△《孔子家語》十卷孔子二十二世孫猛所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儒家類

直齋書錄解題

儒家類

△《孔子家語》十卷

孔子二十二世孫猛所傳。

魏散騎常侍王肅為之注。

肅辟鄭學,猛嘗受學於肅。

肅從猛得此書,與肅所論多合,從而證之,遂行於世。

雲博士安國所得壁中書也,亦未必然。

其間所載,多已見《左氏傳》、《大戴禮》諸書雲。

肅,東海人,父朗。

△《曾子》二卷

凡十篇,具《大戴禮》,後人從其中錄出別行。

慈溪楊簡注。

△《晏子春秋》十二卷

齊大夫平仲晏嬰撰。

《漢志》八篇,但曰《晏子》。

《隋》、《唐》七卷,始號《晏子春秋》。

今卷數不同,未知果本書否?

△《荀子》二十卷

楚蘭陵令趙國荀況撰。

《漢志》作《孫卿子》,雲齊稷下祭酒。

其曰「孫」者,避宣帝諱也。

至楊倞始改為荀卿。

△《荀子注》二十卷

唐大理評事楊倞注。

案劉向序,校中書三百二十二篇,以校除復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

《隋志》為十二卷。

至倞始分為二十卷而註釋之。

淳熙中,錢佃耕道用元豐監本參校,刊之江西漕司,其同異著之篇末,凡二百二十六條,視他本最為完善。

△《賈子》十一卷

漢長沙王太傅洛陽賈誼撰。

《漢志》五十八篇,今書首載《過秦論》,末為《吊湘賦》,余皆錄《漢書》語,且略節誼本傳於第十一卷中。

其非《漢書》所有者,輒淺駁不足觀,決非誼本書也。

△《鹽鐵論》十卷

漢廬江太守丞汝南桓寬次公撰。

本始元年,召問賢良、文學,對願罷鹽鐵、榷酤、均輸,與御史大夫弘羊相詰難,於是止罷榷酤,而鹽鐵卒不變。

故《昭紀贊》曰「議鹽鐵而罷榷酤」也。

及宣帝時,寬推衍增廣著數萬言,凡六十篇,其末曰《雜論》班書取以為論贊,其言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上權利之略,雖非正法,鉅儒宿學不能自解,博物通達之士也。

嗚呼,世之小人何嘗無才!以《熙寧日錄》言之,王安石之辯,雖曰儒者,其實桑大夫之流也。

霍光號知時務,與民更始,而鹽鐵之議,乃俾先朝首事之臣,與諸儒議論,反覆不厭,或是或非,一切付之公論,而或行或否,未嘗容心焉。

以不學無術之人,而暗合乎《孟》、《莊子》父臣父政之義。

曾謂元祐諸賢,而慮不及此乎!

△《新序》十卷

漢護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子政撰。

舜、禹以來迄於周,嘉言善行,往往在焉。

其書最為近古。

△《說苑》二十卷

劉向撰。

序言臣向所校中書《說苑雜事》,除去與《新序》復重者,其餘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百家後,今以類相從,更以造新事,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號曰《說苑》,案《漢志》,劉向所序六十七篇,謂《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今本南豐曾鞏序,言《崇文總目》存者五篇,從士大夫得十五篇,與舊為二十篇。

未知即當時篇章否?《新苑》之名亦不同。

△《法言》十卷

漢黃門郎蜀揚雄子雲撰。

凡十三篇,篇各有序,本在卷末,如班固《敘傳》,然今本分冠篇首,自宋鹹始也。

△《法言注》十三卷、《音義》一卷

晉尚書郎李軌宏范注。

此本歷景祐、嘉祐、治平三降詔,更監學、館閣兩制校定,然後頒行。

與建寧四注本不同。

錢佃得舊監本刻之,與《孟》、《荀》、《文中子》為四書。

△《太玄經》十卷

揚雄撰,五業主事章陵宋衷仲子解詁,吳鬱林太守陸績公紀釋文,晉尚書郎范望叔明解贊。

案《漢志》,揚雄所敘三十八篇,《太玄》十九。

本傳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有《首》、《沖》、《錯》、《測》、《攡》、《瑩》、《數》、《文》、《掜》、《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玄》體,蓋與本經三卷,共為十四。

今《志》雲十九,未詳。

初,宋、陸二家各依舊本解釋,范望折中長短,或加新意,既成此注,乃以《玄首》一篇,加經贊之上;《玄測》一篇,附《贊》之下,為九篇,列為四卷。

《首測》一序,仍載之第一卷之首。

蓋猶王弼離合《古易》之類也。

卷首有陸續《述玄》一篇。

本傳尚有「二百四十三表」六字。

△《說玄》一篇

唐宰相河南王涯廣津撰。

《明宗》、《立例》、《揲法》、《占法》、《辨首》凡五篇。

△《太玄釋文》一卷

相傳自侯芭、虞翻、宋衷、陸績互相增損,非後人所作也,吳秘嘗作《音義》。

豈即此耶?

△《太玄集注》六卷

司馬光撰。

自宋衷而下四家之外,有直昭文館宋惟干注,天水尉陳漸《演玄》,司封郎吳秘《音義》,通前凡七家。

集取其說,斷以己意。

△《玄解》四卷、《玄歷》一卷

右丞襄陵許翰崧老撰。

所解十一篇,通溫公注為十卷,仿韓康伯注《系辭》合王弼為全書之例也。

大抵《玄首》如《彖》,《贊》如《爻》,《測》如《象》,《文》如《文言》,《攡》、《瑩》、《掜》、《告》如《系辭》,《數》如《說卦》,《沖》如《序卦》,《錯》如《雜卦》之類。

其於《易》也,規規然擬之勤矣。

《太玄歷》者,亦翰所傳,雲溫公手錄,不著何人作。

△《申鑒》五卷

漢黃門侍郎穎川荀悅仲豫撰。

獻帝頗好文學,政在曹氏,恭己而已。

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此書五篇奏之。

其曰「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墮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塗」,古今名言也。

本傳止載《政體》一篇,有曰「前鑒既明,後復申之」,故名。

△《中論》二卷

漢五官將文學北海徐干偉長撰。

《唐志》六卷,今本二十篇,有序而無名氏。

蓋同時人所作。

△《孔叢子》七卷

孔氏子孫雜記其先世系言行之書也。

《小爾雅》一篇,亦出於此。

《中興書目》稱漢孔鮒撰,一名《盤盂》。

案《孔光傳》,夫子八世孫鮒,魏相順之子,為陳涉博士,死陳下,則固不得為漢人。

而其書紀鮒之沒,第七卷號《連叢子》者,又記太常臧而下數世,迄於延光三年季彥之卒,則又安得以為鮒撰。

案《儒林傳》所載為博士者,又曰孔甲,顏注曰:「將名鮒,而字甲也。」

今考此書稱子魚名鮒,陳人,或謂之子鮒,或稱孔甲,然則顏監未嘗見此書耶?《藝文志》有孔甲《盤盂》二十六篇,本注謂黃帝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也。

其書蓋田?所學者,與孔鮒初不相涉也。

《中興書目》乃曰「一名《盤盂》」,不知何據?豈以《漢志》所謂孔甲,即陳王博士之孔甲邪?

△《帝范》一卷

唐太宗撰。

凡十二篇,以賜高宗。

△《中說》十卷

隋河汾王通仲淹撰。

《唐志》五卷,今本第十卷有《文中子》家世、《房魏論禮樂事》、《書關子明事》及《王氏家書雜錄》。

舊傳以此為前後序,非也。

△《中說注》十卷

太常丞阮逸天隱撰。

△《中說注》十卷

正議大夫淄川龔鼎臣輔之撰。

自甲至癸為十卷,而所謂前後序者,在十卷之外,亦頗有所刪取。

李格非跋雲,龔自謂明道間得唐本於齊州李冠,比阮本改正二百餘處。

△《潛虛》一卷

司馬光撰。

言萬物皆祖於虛,《玄》以准《易》,《虛》以准《玄》。

△《潛虛發微論》一卷

監察御史張敦實撰。

凡九篇。

△《周子通書》一卷、《太極圖說》一卷

廣東提刑舂陵周敦頤茂叔撰。

△《周子通書遺文遺事》一卷

侍講朱熹集次。

刊於南康。

△《帝學》八卷

侍講成都范祖禹淳父元祐中編集,上自三皇五帝,迄於本朝神宗。

凡聖學事實皆具焉。

△《正蒙書》十卷

崇文校書長安張載子厚撰。

凡十九篇。

范育呂大臨、蘇昺為前後序,皆其門人也。

又有待制胡安國所傳,編為一卷,末有《行狀》一卷。

△《經學理窟》一卷

張載撰。

△《西銘集解》一卷

張載作《訂頑》、《砭愚》二銘,後更曰《東》、《西銘》,其《西銘》即《訂頑》也。

大抵發明理一分殊之旨。

有趙師俠者,集呂大臨、胡安國、張九成、朱熹四家之說為一編,刻之興化軍。

△《通書西銘集解》三卷

戶部侍郎新昌王夢龍慶翔所集。

△《河南師說》十卷

尚書穎川韓元吉無咎以《河南雅言》、《伊川雜說》及諸家語錄,裡為十卷,以尹和靖所編為卷首。

不若遺書之詳訂也。

△《山東野錄》七卷

殿中丞臨淄賈同公餗撰。

本名罔,真宗御筆改之。

蓋祥符祀汾陰時,所放經明行修進士也。

△《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外書》十三卷

朱熹集錄二程門人李<籥頁>端自而下諸家所聞見問答之語,附錄行狀、哀詞、祭文之屬八篇。

其《年譜》,朱公所撰述也。

《外書》則又二十五篇之所遺者。

△《皇極經世書》十二卷

邵雍堯夫撰。

其學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長,修受之種放明逸,放受之陳摶。

蓋數學也,曰《元會運世》,《以元經會》,《以運經世》,自帝堯至於五代,天下離合,治亂興廢,得失邪正之跡,以天時而驗人事,以陰陽剛柔窮聲音律呂,以窮萬物之數。

末二卷論所以為書之意,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

書謂之《皇極經世》,篇謂之《觀物》,凡六十二篇。

其子伯溫為之敘系,具載《先天》、《後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辨惑》一篇,敘傳授本末真偽。

然世之能明其學者,蓋鮮焉。

△《觀物外篇》六卷

康節門人太常寺簿張崏子望記其言,雖十才一二,而足以發明成書。

△《觀物內篇》二卷

康節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溫撰。

即《經世書》之第十一、十二卷也。

張氏曰:「先生《觀物》有《內》、《外篇》。

《內篇》,先生所著之書也;《外篇》,門人所記先生之言也。

《內篇》理深而數略,《外篇》數詳而理顯。

學先天者,當自《外篇》始。」

先生詩云:「若無楊子天人學,安有莊周《內》、《外篇》。」

以此知《外篇》亦先生之文,門人蓋編集之耳。

又曰:「《皇極經世》者,康節之《易》,先天之嗣也。

《觀物篇》立言廣大,措意精微如《系辭》,然稽之以理,既無不通,參之以數,亦無不合。」

△《近思錄》十四卷

朱熹、呂祖謙取周、程之書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六百十九條,取「切問近思」之義,以教後學。

△《元城語錄》三卷

右朝散郎維揚馬永卿大年撰。

永卿初仕亳州永城主簿,從寓公劉安世器之學,記其所聞之語。

△《劉先生談錄》一卷

知秀州韓瓘德全撰。

瓘,億之曾孫,緬之孫。

官二浙,道睢陽,往來必見劉元城,記其所談二十一則。

△《道護錄》一卷

胡珵德輝所錄劉元城語,凡十九則。

以上三書皆刻章貢,末又有邵伯溫、呂本中所記數事附焉。

△《庭闈稿錄》一卷

即楊迥所錄,當政和八年,其父亡恙時也。

△《龜山別錄》二卷

不知何人所錄。

△《龜山語錄》五卷

延平陳淵幾叟、羅從彥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錄楊時中立語及其子迥稿。

《錄》共四卷。

末卷為《附錄》、《墓誌》、《遺事》,順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

△《尹和靖語錄》四卷

馮忠恕、祈寬居之、呂堅中崇實所錄尹焞彥明語。

△《胡氏傳家錄》五卷

曾幾吉父、徐時動舜鄰、楊訓子中所記胡安國康侯問答之語,及其子寧和仲所錄家庭之訓。

△《無垢語錄》十四卷、《言行編》、《遺文》共一卷

張九成子韶之甥於恕所編《心傳錄》,及其門人郎昱所記《日新錄》。

近時徐鹿卿德夫教授南安,復裒其言行,系以歲月,及遺文三十篇,附於末。

△《南軒語錄》十二卷

蔣邁所記張栻敬夫語。

△《晞顏錄》一卷

張栻取經傳中凡言及顏子者,錄為一編。

△《晦庵語錄》四十六卷

著作佐郎陵陽李道傳貫之,裒晦翁門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

△《晦庵續錄》四十六卷

李太史之弟樞密性傳成之,又得黃干直卿而下四十一家,及前錄所無者並刻之,合貫之前錄,益見該備矣。

△《節孝先生語》一卷

江瑞禮季恭所錄山陽徐積仲車語。

△《童蒙訓》一卷

中書舍人東萊呂本中居仁撰。

△《師友雜誌》一卷、《雜說》一卷

呂本中撰。

△《鬍子知言》一卷

五峰胡宏仁仲撰。

文定公安國之季子,張南軒從之遊。

△《忘筌書》二卷

浦城潘植子醇撰。

多言《易》,亦涉異端,凡五十一篇。

此書載《鳴道集》為九十二篇,附見者又十有三,而《館閣書目》又稱七十七篇,皆未詳。

△《諸儒鳴道集》七十二卷

不知何人所集涑水、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元城、上蔡、無垢以及江民表、劉子翬,潘子醇凡十一家,其去取不可曉。

△《兼山遺學》六卷

河南郭雍錄其父忠孝之遺書。

前二卷為《易蓍卦》,次為《九圖》,又次《說春秋》,又次為《性說》三篇,末卷問答雜說。

忠孝父子世系、出處本末,詳見《易》類。

△《玉泉講學》一卷

沙隨程迥可久所記喻樗子才語。

樗本末見《語孟》類。

△《周簡惠聖傳錄》一卷

參政荊溪周葵惇義撰。

自堯、舜至孔、孟聖傳正統,為絕句詩二十章,而各著其說,自為一家,然無高論。

△《小學書》四卷

朱熹所集古聖格言、至論以教學者,皆成童幼志進學之序也。

《內篇》曰《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曰《嘉言》、《善行》。

△《呂氏讀書記》七卷

呂祖謙撰。

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閱之書,隨意手筆,或數字,或全篇。

蓋偶有所感發,或以備遺忘者。

△《閫範》十卷

呂祖謙撰。

集經、史、子、傳,發明人倫之道,見於父子、兄弟之間者為一篇。

時教授嚴州,張南軒守郡,實為之序。

△《少儀外傳》二卷

呂祖謙撰。

雜取經傳嘉言善行,切於立身應世者,皆博學切問之事也,而大要以謹厚為本。

△《辨志錄》一卷

△《尊孟辨》七卷

建安余允文隱之撰。

以司馬公有《疑孟》及李遘泰伯《常語》、鄭厚叔友《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為五卷。

後二卷則王充《論衡刺孟》及東坡《論語說》中與《孟子》異者,亦辨焉。

△《先聖大訓》六卷

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

取《禮記》、《家語》、《左傳》、《國語》而下諾害,凡稱孔子之言,皆類為此編。

然聖人之言,旨意未易識也。

「喪欲速貧,死欲速朽」,自門弟子已不能知其有為而言,況於百氏所記,其間淺陋依托,可勝道哉!多聞闕疑,庶乎其弗畔也。

△《已易》一卷

楊簡撰。

△《慈湖遺書》三卷

楊簡撰。

前二卷雜說:末一卷遺文。

慈湖之學,專主乎心之精神,是謂聖一,語其誨人惟欲發明本心而有所覺。

然其稱學者之覺,亦頗輕於印可。

蓋其用功偏於上達,受人之欺而不疑。

竊嘗謂誠明一理,焉有誠而不明者乎?當淳熙中,像山陸九淵之學盛行於江西,朱侍講不然之。

朱公於前輩不肯張無垢,於同流不肯陸象山,為其本原未純故也。

象山之後,一傳而慈湖,遂如此。

甚矣,道之不明,賢知者過之也!

△《明倫集》十卷

高安塗近止撰。

取經傳言行之要,以孝為本,推而廣之為十篇。

塗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經法語》一卷

參政建安真德秀希元撰。

集聖賢論心格言。

△《三先生謐議》一卷

嘉定中,魏了翁華父為潼川憲,奏請賜周、程謐。

寶慶守李大謙集而刻之,並及諸郡祠堂記文。

△《言子》三卷

言偃,吳人,相傳所居在常熟縣。

慶元間,邑宰孫應時季和始為立祠,求朱晦翁為記。

近新昌王爚伯晦復裒《論語》諸書所載問答為此書。

邑中至今有言氏,亦買田教養之。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