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地理類:△《山海經》十八卷漢侍中奉車都尉臣秀所校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地理類

直齋書錄解題

地理類

△《山海經》十八卷

漢侍中奉車都尉臣秀所校秘書。

秀,即劉歆也。

晉郭璞注。

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

今本錫山尤袤延之校定。

世傳禹、益所作,其事見《吳越春秋》,曰:「禹東巡,登南嶽,得金簡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瀆,與益共謀,所至使益疏而記之,名《山海經》。」

此其為說,恢誕不典。

司馬遷曰:「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

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書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可謂名言,孰曰多愛乎!故尤跋明其為非禹、伯翳所作,而以為先秦古書無疑。

然莫能名其為何人也。

洪慶善補注《楚辭》,引《山海經》、《淮南子》以釋《天問》。

而朱晦翁則曰:「古今說《天問》者,皆本此二書,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天問》而作。」

可以破千載之惑。

古今相傳既久,姑以冠地理書之錄。

△《水經》三卷、《水經注》四十卷

桑欽撰。

後魏御史中尉范陽酈道元善長注。

桑欽,不知何人。

《邯鄲書目》以為漢人。

晁公武曰成帝時人,當有所據。

案《唐志》注或雲郭璞撰。

又杜氏《通典》案,《水經》,晉郭璞注,二卷。

後魏酈道元注,四十卷。

皆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書。

佑謂二子博贍,解釋固應精當。

然其《經》雲,濟水過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過臨濟,則前漢狄縣,安帝更名;又雲菏水過湖陸,則前漢湖陵縣,章帝更名;又雲汾水過河東郡永安,則前漢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

詳《水經》所作,殊為詭誕,全無憑據。

案《後漢郡國志》濟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復截河南過,統順帝時所撰,都不詳悉,其餘可知。

景純註解,又甚疏略,亦為迂怪,以其僻書,人多不睹,謂其審正未之精也。

△《唐十道圖》一卷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宏憲撰。

首載州縣總數、文武官員數、俸料。

《唐志》雲十卷,今不分卷。

△《元和郡縣志》四十卷

李吉甫撰。

自京兆至隴右,凡四十七鎮。

篇首有圖,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

唐太府少卿梁載言撰。

其書廣記備言頗可觀。

載言不見於史,又有《具員故事》,題「鳳閣舍人」,及《梁四公記》,亦云載言所錄。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館宜黃樂史子正撰。

起自河南,周於海外。

當太宗朝上之。

△《元豐九域志》十卷

知制誥丹陽王存正仲、集賢校理南豐曾肇子開、官制所檢討邯鄲李德芻等刪定,總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軍、四監、一千一百三十五縣。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

廬陵歐陽忞撰。

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縣繫於前代郡國之下。

其序曰:「以今州縣求於漢,則為郡;以漢郡縣求於三代,則為州。

三代之九州,散而為漢之六十餘郡,又分而為今之三百餘州,雖或離或合不可討究,而吾胸中則已瞭然矣。」

漢郡國一百三,今雲六十餘郡,不可曉也。

忞為文忠族孫,行名皆連「心」字。

△《地理指掌圖》一卷

蜀人稅安禮撰。

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

書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頗闕不備。

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頗詳。

△《歷代疆域志》十卷

臨川布衣吳澥撰。

△《輿地紀勝》二百卷

知江寧縣金華王象之撰。

蓋以諸郡圖經,節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詩詠初無所遺,行在宮闕、官寺實冠其首,關河版圖之未復者,猶不與焉。

眉山李說齋季允為之序。

△《輿地圖》十六卷

王象之撰。

《紀勝》逐州為卷,《圖》逐路為卷,其搜求亦勤矣。

至西蜀諸郡尤詳。

其兄觀之漕夔門時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東陽布衣王希先撰。

凡前代謂之《譜》,十六《譜》為八十卷;本朝謂之《志》,為一百二十卷。

《譜》敘當時事實,而注以今之郡縣;《志》述今日疆理,而繫於古之州國。

古今參考,《譜》、《志》互見,地理學之詳明者,無以過此矣。

嘉熙二年上於朝,得永免文解。

其父珨,本建寧人,己未進士,試詞科不中,頗該洽。

希先述其遺稿,以成此書。

△《東京記》三卷

龍圖閣直學士宋敏求次道撰。

上卷為宮城,週五裡,唐時宣武節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廣城之北隅,用洛陽宮殿之制修之;中卷為舊城,週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唐汴州城也,號「闕城」,亦曰「裡城」;下卷為新城,週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所築羅城也,號曰「國城」,又曰「外城」。

三城之內宮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觀、營房次第記之。

△《河南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

司馬溫公序之,時元豐六年,次道歿矣。

△《長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

趙彥若元考為之序。

二書凡例微不同,然漢、唐舊都遺事詳矣。

△《關中記》一卷晉葛洪稚川撰。

所載殊簡略。

△《三輔黃圖》二卷

不著名氏。

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

載秦、漢間宮室、苑囿甚詳,多引用應劭《漢書解》,而如淳、顏師古復引此書為據,意漢、魏間人所作。

然《中興書目》以為《崇文總目》及《國史志》不載,疑非本書也。

程氏《雍錄》辨之尤悉。

△《長安圖記》一卷

丞相汲公呂大防知永興軍,以為正長安故圖,著其說於上。

今信安郡有此圖,而別錄其說為一編。

△《雍錄》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

周、秦、漢、隋、唐五代皆都雍,故以名。

錄《前史》及《黃圖》、《宋志》異同,往往辨訂。

其辨《黃圖》有唐縣名,且晉灼所引《黃圖》皆今書所無,蓋唐人續成之,非見漢事者。

△《洛陽伽藍記》五卷

後魏撫軍司馬楊衒之撰。

專記洛陽城內外寺院。

爾朱之亂,城郭邱墟,追述斯記。

△《洛陽名園記》一卷

禮部員外郎濟南李格非文叔撰。

記開國以來卿公家園囿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亂之候,在洛陽之盛衰;洛陽盛衰之候,在名園之興廢,使人感慨。

格非以不肯與編元祐章奏,入黨籍。

《國史文苑》有傳。

世所謂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

格非苦心為文,而集不傳,館中亦無有,惟錫山尤氏有之。

《文鑒》僅存此跋,蓋亦未嘗見其全集也。

△《鄴中記》一卷

不著名氏。

記自魏而下,及僭偽都鄴者六家宮殿事跡。

案《唐志》有《鄴都故事》二卷,肅、代時馬溫所作。

今書多引之。

△《晉陽事跡雜記》十卷

唐河東節度使李璋纂。

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刪為十卷。

蓋洽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從莆田李氏借錄。

自南渡以來,關河阻絕,圖志泯亡,得見一二僅存者,猶足以發傷今思古之歎。

然唐并州治晉陽、太原二縣,國初克復,徙治陽曲,而墟其故。

二縣後皆並省,則唐之故跡,皆不復存矣。

△《燕吳行役記》二卷

不著名氏。

大中九年崔鉉鎮淮南,諸鎮畢賀,為此記者,燕帥所遣僚佐,道中紀所經行郡縣道裡及事跡也。

其曰我府張公者,時張允中方帥燕也。

《唐志》稱張氏宣宗時人,失其名。

「張」者,其帥之姓爾。

未審何以知使者之亦為張氏也。

△《江行錄》一卷

真州教授句穎紹聖三年所序雲,太守張公所修也。

張不著名。

自真而上直抵荊南,自岳而分,旁征衡、永,自湖口而別,則東入鄱陽,南至廬陵,程期岸次、風雲占候、時日吉凶,與夫港派灘磧磯洑,莫不具載。

江行者賴之。

△《臨安志》十五卷

府帥吳興周淙彥廣撰。

首卷為行在所,於宮闕殿閣全不記載,籍曰禁省嚴秘,不敢明著。

其視宋次道《東京記》,何其大不侔。

其他沿革,亦多疏略。

然淙有才具,其尹京開湖浚河,皆有成緒。

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戶為腳船以濟行旅者,蓋自此始。

△《吳興統記》十卷

攝湖州長史左文質撰。

分門別類,古事頗詳。

序稱甲辰歲者,本朝景德元年也。

△《吳興志》二十卷

樞密院編修郡人談鑰元時撰。

嘉泰元年也。

其為書草率,未得為盡善。

△《蘇州圖經》六卷

翰林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等撰。

景德四年,詔以四方郡縣所上圖經,刊修校定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

以大中祥符四年頒下,今皆散亡,館中僅存九十八卷。

余家所有惟蘇、越、黃三州刻本耳。

△《吳郡圖經續記》三卷

秘書省正字郡人朱長文伯原撰。

記祥符以後事,亦頗補前志之闕遺。

長文,吳中名士,病廢不仕,自號樂圃,卒於元符元年。

△《吳地記》一卷

唐陸廣微撰。

郡人也。

多記古吳國事。

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興縣置,故此記合二郡為一。

△《吳郡志》五十卷

參政郡人范成大至能撰。

書始成未行,而石湖沒。

有求附見某事而弗得者,嘩曰此非石湖筆也。

太守不能決,藏其書學官。

然周益公為范墓碑,述所著書目有焉。

及紹定初,桐川李壽朋儔老為守,始取而刻之。

而書止於紹熙,其後事實俾寮屬用褚少孫《史記》例補成之。

趙南塘履常作序,訂其為石湖書不疑。

且謂郡士龔頤正、滕宬、周南皆嘗薦所聞於公者,而龔尤多。

△《鎮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台盧憲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東平董弅令升撰。

紹興己未也。

淳熙甲辰,武義陳公亮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張元成撰。

為書極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鄒補之撰。

△《越州圖經》九卷

李宗諤祥符所上也。

未有秘閣校理李垂、邵煥修及覆修名銜。

然則書成於眾手,而宗諤特提總其凡耳。

△《會稽志》二十卷

通判吳興施宿武子、郡人馮景中、陸子虛、朱鼐、王度等撰。

陸放翁為之序。

首稱禹會諾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氣壯文雅,蓋奇作也。

嘉泰辛酉,陸年已七十七矣。

未幾,始落致仕為史官,至八十五歲乃終。

其筆力老而不衰,於此序見之。

△《會稽續志》八卷

梁國張淏撰。

續記辛酉後事,而亦補前《志》之遺。

前《志》無進士題名,此其尤不可遺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國子司業郡人陳耆卿壽老撰。

其前為圖十有三。

△《赤城續志》八卷

郡人吳子良拾其所遺續載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逢吉撰。

紹定己丑,水壤城,修治興築,本末詳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贛州錄事參軍廬陵羅璿修。

時胡矩仲方尚書為守,璿其鄉人也。

△《永嘉譜》二十四卷

禮部侍郎郡人曹叔遠器遠撰。

曰《年譜》、《地譜》、《名譜》、《人譜》。

時紹熙三年,太守宛陵孫楙屬器遠裒集,創為義例如此。

器遠,庚戌進士,蓋初第時也。

△《永寧編》十五卷

待制郡人陳謙益之撰。

漢分章安之東甌鄉為永寧,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編。

時嘉定九年,留元剛茂潛為太守。

△《東陽志》十卷

樞密鄱陽洪遵景嚴撰。

紹興二十四年為通制時所作。

△《括蒼志》七卷

教授曾賁撰。

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樓璩叔韞序。

鑰之父也。

△《括蒼志續》一卷

郡人陳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衛玠撰。

太守四明劉垕也。

實嘉定己卯。

△《信安續志》二卷

教授葉汝明撰。

太守四明袁甫廣微。

紹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帥史正志志道撰。

時乾道五年。

△《建康續志》十卷

府帥吳琚層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編銓次,與前《志》並行。

時慶元六年。

△《六朝事跡》二卷、《南朝宮苑記》二卷

不知何人作。

記六朝故都事跡頗詳。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長樂林桷子長撰。

太守楊願原仲也。

實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贛州郡人羅願撰。

時淳熙二年,太守則趙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修。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幼學以前志缺陋重修。

時以庾節攝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撰。

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錢塘趙子直撰。

紹熙五年也。

太守林棐序。

△《豫章職方乘》三卷、《後乘》十二卷

郡人洪芻駒父宣和己亥撰。

乘,取晉《乘》為名。

《後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達序。

△《潯陽志》十二卷

迪功郎晁百揆元采撰。

淳熙三年,太守開封曹訓為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敘授南城童宗說修。

太守李觀民也。

△《盱江志》十卷、《續》十卷

郡守胡舜舉紹興戊寅俾郡人童宗說、黃敷忠為之。

《續志》,慶元五年三山陳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軍學教授括蒼潘廷立撰。

太守趙善宣,紹熙四年也。

軍治永興,本富川縣,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補遺》一卷

太守方崧卿、教授許開修。

△《廣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鄭少魏、江都尉會稽姚一謙撰。

紹熙元年,太守鄭興裔也。

△《楚州圖經》二卷

教授霅川吳莘商卿撰。

太守毗陵錢之望大受,時淳熙十三年。

△《永陽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山票〉命法曹龔維蕃修。

△《吳陵志》十卷

不著名氏。

淳熙壬寅所修。

後三年乙巳,太守錢塘萬鍾元亨屬僚佐參正而刻之。

泰州在唐為吳陵縣。

△《高郵志》三卷、《續修》十卷

興化縣主簿孫祖義撰。

郡守趙不慚刻之。

淳熙四五年間也。

其書在圖志中最為疏略。

嘉定中,守汪綱再修,稍詳定矣。

△《都梁志》八卷

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

紹熙元年也。

△《續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與義序。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錡撰。

郡守鄭興裔也。

時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錢紳伸仲撰。

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禮。

未幾而有狄難。

至紹興十三年,太守張彥聲始取而刻之。

△《歷陽志》十卷

郡守九華程九萬鵬飛、教授天台黃宜達之撰。

慶元元年。

△《黃州圖經》四卷、《附錄》一卷

李宗諤祥符所修《圖經》,亦頗有後人附益者。

郡守李訦又以近事為《附錄》焉。

訦,參政邴漢老之子也。

△《齊安志》二十卷

郡守呂昭問俾教授厲居正重修。

慶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張季樗撰。

時嘉泰初元。

△《無為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

太守柴瑾為之序。

△《襄陽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吳興劉宗、幕官上蔡任■〈〈山上乃下〉〉編纂。

為書既詳備,而刊刻亦精緻,圖志之佳者。

△《襄沔記》三卷

唐吳從政撰。

刪宗懍《荊楚歲時記》、盛宏之《荊州記》、鄒閎甫《楚國先賢傳》、習鑿齒《襄陽耆舊傳》、郭仲產《襄陽記》、鮑堅《南雍州記》集成此書,其紀囊、漢事跡詳矣。

景龍中人,自號棲閒子。

△《房州圖志》三卷

郡守毗陵陳宇撰。

△《義陽志》八卷

郡守河內關良臣撰。

紹熙二年也。

信陽軍,唐申州,所謂申、光、蔡,吳元濟所據,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長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趙善俊以紹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錫等七人撰。

時陳止齋將漕,相與考訂商略,故序言當與《長樂志》並也。

△《續長沙志》十一卷

不著名氏。

錄紹興以後事。

△《長沙土風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張謂撰。

前有碑銘,後有《湘中記》,載事跡七十件。

△《衡州圖經》三卷

郡守三山孫德輿行之撰。

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圖志》十卷

教授臨江章穎茂憲撰。

淳熙六年,太守趙汝誼。

△《九疑考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吳致堯格甫撰。

取《舂陵志》所紀,而為詩以記之。

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陳峴壽南俾教授林瀛修。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蒼王信成之命教授許中應等撰。

△《武昌土俗編》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

記一縣之事頗詳。

紹興辛巳、壬午間也。

其邑今為壽昌軍。

△《鄖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巖撰。

慶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陽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馬子嚴莊父、乙集永嘉張聲道聲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陽風土記》一卷

宣德郎監商稅務建安危致明晦叔撰。

元符進士第二人,仕至次對,其在岳,蓋謫官也。

△《辰州風土記》六卷

教授縉雲田渭伯清撰。

隆興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趙抃閱道撰。

清獻自慶歷將漕之後,凡四入蜀,知蜀事為詳,故成此書。

熙寧七年也。

△《續成都古今集記》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剛中居正撰。

實紹興三十年。

余嘗手寫《洛陽名園記》而題其後曰:「晉王右軍聞成都有漢時講堂,秦時城池、門屋、樓觀,慨然遠想,欲一遊目。

其與周益州帖,蓋數致意焉。

近時呂太史有感於宗少文臥游之語,凡昔人紀載人境之勝,錄為一編。

其奉祠亳社也,自以為譙、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兗之太極、嵩之崇福、華之雲台,皆將臥游之。

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達士之懷,古今一也。

顧南北分裂,蜀在境內,雖遠,患不往爾,往則至矣。

亳、兗、嵩、華視蜀猶邇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則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記,手寫一通,與《東京記》,《長安》、《河南志》,《夢華錄》諸書並藏,而時自覽焉。

是亦臥游之意云爾。

於時歲在己丑,蜀故亡恙也。

後七年而有虜禍,秦、漢故跡,焚蕩無遺,今其可見者,惟此二記耳。

而板本亦不可復得矣。

嗚呼,悲夫!」己丑,寶理宗紹定二年也。

後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歲。

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部統兼關外四川安撫、知沔州曹友聞戰死之後,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順慶、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一路及瀘、果、合數州僅存。

友聞初以明經登丙戌科,綿谷縣尉。

制置桂如淵擢為天水教授,與田遂、陳瑀俱招忠義,官至員外郎。

自乞換武,積官至眉州防禦使、左驍衛大將軍。

朝廷贈龍圖學士、大中大夫,賜廟褒忠,謚曰節。

所部皆精銳,虜畏之,目為「短曹遍身膽」,時人稱之曰:「元戎制勝世間有,教授提兵天下無。」

是役也,北之主將統兵者,四太子並達海也。

△《蜀記》二卷

唐鄭暐撰。

雜記蜀事、人物、古跡、寺觀之屬。

未詳何人。

△《梁益記》十卷

著作佐郎益州知錄事參軍任弁撰。

天禧四年自為序。

△《長樂志》四十卷

府帥清源梁克家叔子撰。

淳熙九年序。

時永嘉陳傅良君舉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

△《閩中記》十卷

唐林諝撰。

本朝慶歷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

諝,郡人,養高不仕,當大中時。

世程,亦郡人也。

其言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可以證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續志》一卷

刪定官郡人林光撰。

慶元四年,郡守永嘉張叔椿俾僚屬成之。

《續志》,嘉定十二年府學士人所錄。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肖望撰。

時慶元己未,太守信安劉穎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舉汝士與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時紹興庚辰也。

序言與《盱江志》並行,蓋其為建昌守,亦嘗修圖志雲。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參軍方傑撰。

嘉定六年,太守趙汝讜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

郡守古靈陳昱日華俾昭武士人李皋為之。

時慶元戊午。

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陽志》十五卷

郡守趙彥勵懋訓,紹熙三年集郡士為之。

△《武陽志》十卷

教授葛元騭撰。

太守廖遲元達,乾道六年也。

△《晉江海物異名記》三卷

秘書監莆田陳致雍撰。

致雍仕偽閩,南唐後歸朝。

△《廣州圖經》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吳興沈懷遠撰。

此五嶺諸書之最在前者也。

懷遠,懷充之弟,見《宋書》。

△《番禺雜記》一卷

攝南海主簿鄭熊撰。

國初人也。

莆田借李氏本錄之。

蓋承平時舊書,未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靜江教授江文叔編。

時乾道五年,張維為帥。

撰次疏略,刊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風土記》一卷

唐融州刺史權知春州莫休符撰。

昭宗光化二年也。

△《桂海虞衡志》二卷

府帥吳郡范成大至能撰。

范自桂移蜀,道中追記昔游。

△《高涼志》七卷

教授莆田劉棠撰。

太守春陵義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雜記》一卷

庫部員外郎范旻撰。

旻,國初宰相質之子。

嶺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轉運使。

△《嶺外代答》十卷

永嘉周去非直夫撰。

去非,癸未進士,至郡倅。

所記皆廣西事。

△《南方草木狀》一卷

晉襄陽太守嵇含撰。

△《黃巖志》十六卷

知縣永嘉蔡范蓮甫撰。

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縣歷陽李瞻伯山撰。

紹熙三年,謝昌國為序。

△《涇川志》十三卷

知涇縣濡須王栐叔永撰。

嘉定癸酉趙南塘序之。

初,縣歲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於舊治之東二里,曰留村。

△《新吳志》二卷

知泰新縣盱江張國均維之撰。

新吳,縣舊名。

嘉定甲戌。

△《樂清志》十卷

縣令信安袁采君載撰。

△《修水志》十卷

分寧宰徐筠撰。

△《連川志》十卷

知連江縣豫章陶武克之撰。

嘉定乙亥。

△《歷代宮殿名》一卷

翰林承旨李昉等纂。

歷代及僭偽宮殿、門闕、樓觀、園苑、池館名,無不畢錄。

△《五嶽諸山記》一卷

無名氏。

多鄙誕不經。

△《王屋山記》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歸一撰。

△《華山記》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跡事實》一卷

錢塘進士傅牧撰。

以楊蟠《百詠》增廣,共為一百八十三首。

紹興壬午序。

△《青城山記》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茅山記》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陳倩修。

△《幙阜山記》一卷

葛洪撰。

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記》一卷

贊皇李上文撰。

嘉祐丁酉歲。

△《王笥山記》一卷

唐道士令狐見堯撰。

山在新淦。

別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後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記》三卷

晉耒陽羅含君章撰范陽盧拯注。

其書頗及隋、唐以後事,則亦後人附益也。

△《天台山記》一卷

唐道士徐靈府撰。

元和中人也。

余假守臨海,就使本道。

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趨會稽治所,道過之,銳欲往游,會大雪不果,改轅由驛道。

至今以為恨。

偶見此《記》,錄之以寄臥游之意。

△《顧渚山記》一卷

唐陸羽鴻漸撰。

鄉邦不貢茶久矣,遺跡未必存也。

△《廬山記》五卷

屯田員外郎嘉禾陳舜俞令舉撰。

劉渙凝之、李常公擇皆為之序。

令舉熙寧中謫居所作。

△《續廬山記》四卷

南康守廣陵馬玕錄山中碑記之文,以續前錄。

△《九華拾遺》一卷

山居劉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錄》於前,沈太守撰《總錄》於後,博考傳聞,復得三十餘節。」

△《九華總錄》十八卷

邑人程太古撰。

裒集諸家所記萃為一編也。

△《武夷山記》一卷

杜光庭撰。

△《羅浮山記》一卷

廬陵郭之美撰。

皇祐辛卯序。

△《霍山記》一卷

知循州林須撰。

山在循州境內。

△《雁山行記》一卷

永嘉陳謙撰。

嘉定己巳遊山,直至絕頂,得所謂「雁蕩」者,前人並未之識也。

然繼其後者,亦未有聞焉。

△《廬阜紀游》一卷

開封孫惟信季蕃撰。

嘗大雪登山至絕頂,盡得其景物之詳,嘉定初年也。

惟信能為詩詞,善談謔。

蓋嘗有官,棄去不仕,自號花翁,游江湖間,人多愛之。

△《何氏山莊次序本末》一卷

尚書崇仁何異同叔撰。

其別墅曰三山小隱。

「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瓏山,其實一山也,周回數里,敘其景物次序為此編。

自號月湖,標韻清絕,如神仙中人,膺高壽而終。

其山聞今蕪廢矣。

△《湘江論》一卷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濤志》一卷

唐竇叔蒙撰。

△《太虛潮論》一卷

永泰縣令錢棲業述。

末稱天祐六年。

△《海潮圖論》一卷

龍圖閣學士燕肅撰進。

△《潮說》一卷

知錢塘縣張君房撰。

凡三篇。

△《西南備邊志》十二卷

嘉州進士鄧嘉猷撰。

紹興末,犍為有蠻擾邊。

初,莫知其何種族也。

已而,有能別識其為虛恨蠻者。

時蜀邊久無事,既去而朝廷憂之,詔諸司經度。

嘉猷取秦、漢以來訖於本朝,凡史傳所載蠻事,皆著於篇,時乾道中也。

其為《志》九,為《圖》一。

△《北邊備對》六卷

程大昌撰。

淳熙中進《禹貢圖》,孝廟因以北虜地裡為問,對以虜無定居,無文史,不敢強言。

紹熙退居,追采自古中華、北狄樞紐相關者,條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備對」。

△《南北攻守類考》六十三卷

監進奏院趙善譽撰進。

以三國、六朝攻守之變,鑒古事以考今地,每事為之圖。

△《六合掌運圖》一卷

不著名氏。

凡為四十圖,首列禹跡,次為中興後南北三境,其後則諸邊關?厄險要以及虜地疆界亦著之。

△《海外使程廣記》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

使高麗所記海道及其國山川、事跡、物產甚詳。

史虛白為作序,稱己未十月,蓋本朝開國前一歲也。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大總持寺僧辯機撰。

△《南詔錄》三卷

唐嶺南節度巡官徐雲虔撰。

乾符中,邕州遣雲虔使南詔所作。

上卷記山川風俗,後二卷紀行及使事。

△《至道雲南錄》三卷

左侍禁知興化軍辛怡顯撰。

李順之亂,餘黨有散入蠻中者,怡顯往招安之,繼賜蠻酋告敕而歸,遂為此錄。

天禧四年自序。

或雲此書妄也。

余在莆田視壁記無怡顯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圖》一卷

不著名氏。

錄契丹諸夷地及中國所失地。

△《遼四京記》一卷

亦無名氏。

曰東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麗圖經》四十卷

奉議郎徐兢明叔撰。

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麗,兢為之屬,歸上此書,物圖其形,事為之說。

今所刊不復有圖矣。

兢,鉉之後。

善篆書,亦能畫,嘗自題「保大騎省世家」、「宣和書學博士」,又自號自信居士。

△《諸蕃志》二卷

福建提舉市舶趙汝適記諸蕃國及物貨所出。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