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傳記類:△《古列女傳》九卷漢護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子政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傳記類

直齋書錄解題

傳記類

△《古列女傳》九卷

漢護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子政撰。

成帝時,趙氏姊弟起微賤,逾禮制。

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故採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嬖孽亂亡者,序次為八篇,以戒天子。

其七篇,篇十五人,為一百五人。

第八篇為頌義。

《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十五卷,蓋以七篇分為上下,並頌為十五卷,而自陳嬰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與向同時,或在向後者,皆好事者所益也。

王回、曾鞏二序辨訂詳矣。

鞏之言曰:「後世自學問之士多徇於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見可法,故競於邪侈,豈獨無相成之道哉!士之苟於自恣,顧利冒恥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

故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

況於南鄉天下之主哉!」愚嘗三復其言而志之。

向書傳於世鮮矣,惟此書獨全。

其稱《詩·芣苡》《柏舟》《大車》之類,與今說《詩》者乖異,蓋齊、魯、韓之學,固不盡與毛氏同也。

△《東觀漢紀》十卷

漢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撰。

初,班固在顯宗朝嘗撰《世祖本紀》、《功臣列傳》、《載記》二十八篇。

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紀》。

其後,盧植、蔡邕、馬日磾等皆嘗補續。

《唐藝文志》一百二十七卷。

今所存惟吳漢、賈復、耿弇、寇恂、馮異、祭遵及景丹、蓋延九人列傳而已。

其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八二卷,未知果當時之遺否也?

△《高士傳》十卷

晉征士安定皇甫謐士安撰。

序稱自堯至魏鹹熙,二千四百餘載,得九十餘人。

今自被衣至管寧惟八十七人。

△《黃帝內傳》一卷

序雲籛鏗游衡山得之石室,劉向校中秘書傳於世,誕妄不經,方士輩所托也。

△《飛燕外傳》一卷

稱漢河東都尉伶玄子於撰。

自言與揚雄同時,而史無所見。

或雲偽書也。

然通德擁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禍水滅火一語,司馬公載之《通鑒》矣。

△《西京雜記》六卷

晉句漏令丹陽葛洪稚川撰。

其卷末言洪家有劉子駿書百卷,先父傳之。

歆欲撰漢書,雜錄漢事,未及而亡。

試以此記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少有異同耳。

固所不取不過二萬餘言,今鈔出為二卷,以裨《漢書》之闕。

所謂先父者,歆之於向也。

而《館閣書目》以為洪父傳之,非是。

《唐藝文志》亦只二卷,今六卷者,後人分之也。

按洪博聞深學,江左絕倫,所著書幾五百卷,本傳具載其目,不聞有此書。

而向、歆父子亦不聞其嘗作史傳於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應全沒不著也。

殆有可疑者,豈惟非向、歆所傳,亦未必洪之作也。

△《襄陽耆舊傳》五卷

晉榮陽太守襄陽習鑿齒彥威撰。

△《談藪》二卷

北齊秘書省正字北平陽玠松撰。

事綜南北,時更八代。

隋開皇中所述也。

△《梁四公記》一卷

唐張說撰。

案《館閣書目》稱梁載言纂。

《唐志》作盧詵,注雲一作梁載言。

《邯鄲書目》雲載言得之臨淄田通,又雲別本題張說,或為盧詵。

今按此書卷末所云田通事跡,信然,而首題張說,不可曉也。

其所記多誕妄,而四公名姓尤怪異無稽,不足深辨。

載言,上元二年進士也。

△《景龍文館記》八卷

唐修文館學士武甄平一撰。

中宗初置學士以後館中雜事,及諸學士應制、倡和篇什雜文之屬。

亦頗記中宗君臣宴褻無度,以及暴崩。

其後三卷,為諸學士傳。

今闕二卷。

平一,以字行。

△《狄梁公家傳》三卷

唐海州刺史江都李邕泰和撰。

△《高力士外傳》一卷

唐大理司直郭湜撰。

△《北征雜記》一卷

唐宰相趙憬撰。

貞元四年,鹹安公主下降回紇,憬副關播為冊禮使,作此書紀行。

△《唐年小錄》八卷

唐戶部尚書扶風馬總會元撰。

記唐以來雜事,分為七門,末卷為雜錄。

舊有一本略甚,復得程文簡本傳之,始為全書。

△《陵園記》一卷

唐宗正丞李(缺)撰。

光化元年序。

△《鳳池歷》二卷

不著名氏。

記長孫無忌歷官本末及家世子孫。

按《唐志》馮宇《鳳池錄》五十卷,李淑《書目》惟存五卷。

記宰相名次事跡,非此書。

△《鄴侯家傳》十卷

唐亳州刺史京兆李繁撰。

繁,宰相泌之子。

坐事下獄,知且死,恐先人功業泯滅,從吏求廢紙拙筆為傳。

按《中興書目》有柳玭後序,今無之。

繁嘗為通州,韓退之《送諸葛覺》詩所謂「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者也,其曰「行年餘五十,出守數已六;屢為丞相言,雖懇不見錄」則韓公於繁亦拳拳矣。

《新舊史》本傳稱繁無行,漏言裴延齡以誤陽城,師事梁肅而烝其室,殆非人類。

然則韓公無乃溢美,而所述其父事,庸可盡信乎!

△《牛羊日曆》一卷

唐劉軻撰。

牛,指僧孺;羊,謂虞卿漢公也,是不遜甚矣。

△《西南備邊錄》一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饒撰。

太和中鎮蜀所作。

內州縣、城鎮、兵食之數,大略具矣。

△《異域歸忠傳》二卷

李德裕撰。

會昌二年,嗢沒斯內附。

德裕奉詔采秦、漢以來由絕域歸中國,以名節自著、功業始終者,凡三十人,為之傳。

△《蠻書》十卷

唐安南宣慰使樊綽撰。

記南詔事。

鹹通五年奏之。

△《閩川名士傳》一卷

唐崇文館校書郎黃璞所記人物,自薛令之而下,凡五十四人。

△《崔氏日錄》一卷

不著名氏。

殘缺無始末。

未有跋尾,不知何人,言此書出宋敏求家。

考訂年月及所載人名姓甚詳。

蓋廣明元年崔沆為相,非其子弟即其門人為之。

字畫清麗,而其所記不過蒱飲、交通、評議,有以見唐末風俗之弊雲。

△《開元天寶遺事》二卷

五代太子少保天水王仁裕德輦撰。

所記一百五十九條。

△《入洛記》一卷

王仁裕撰。

仁裕仕前蜀。

國亡入洛記行。

△《中朝故事》二卷

偽唐給事中尉遲偓撰。

載唐末雜事。

△《燉煌新錄》一卷

有序稱天成四年沙州傳捨集,而不著名氏,蓋當時奉使者。

敘張義潮本末及彼土風物甚詳。

涼武昭王時有劉昺者,著《燉煌實錄》二十卷,故此號《新錄》。

△《唐末泛聞錄》一卷

題常山閻自若撰。

記五代及諸僭偽事。

其序自言乾德中得於先人及舅氏聞見。

且曰:「傳者難驗,見者易憑,考之史策,不若詢之耆舊也。」

然所記亦時有不同者,如李濤納命事,本謂張彥澤,今乃雲謁周高祖。

未詳孰是。

△《楊妃外傳》一卷

直史館臨川樂史子正撰。

△《渚宮故事》五卷

後周太子校書郎余知古撰。

載荊楚事,自鬻熊至唐末。

本十卷,今止晉代,闕後五卷。

△《錦裡耆舊傳》八卷、《續傳》十卷

前應靈縣令平陽句延慶昌裔撰。

開寶三年,秘書丞劉蔚知榮州得此傳。

其詞蕪穢,請延慶修之,改曰《成都理亂記》。

天成之後,別加編次,起鹹通九載,迄乾德四年,百餘年蜀事,大略具矣。

《續傳》蜀人張緒所撰,起乾德乙丑,迄祥符己酉。

自平蜀之後,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順、王均、劉旴作亂之跡,皆略載之。

知新繁縣太常博士張約為之序。

△《平蜀實錄》一卷

左藏庫副使康延澤撰。

平蜀之役,延澤以內染院使為鳳州路馬軍都監。

王全斌等既得罪,延澤亦貶唐州團練使。

按本傳載蜀軍二萬七千人,諸將慮其為全師雄內應,欲盡殺之。

延澤請簡老弱疾病七千人釋之,余以兵衛浮江而下,諸將不能用。

此書敘述甚詳。

《邯鄲書目》雲不知作者。

《館閣書目》亦然。

考王元之所撰延澤墓誌,知其所為也。

△《秦王貢奉錄》二卷

樞密使吳越錢惟演希聖撰。

記其父俶貢獻及錫賚之物。

△《家王故事》一卷

錢惟演撰。

記其父遺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

△《戊申英政錄》一卷

婺州刺史錢儼撰。

記其兄俶事跡。

俶以戊申正月嗣位。

△《玉堂逢辰錄》二卷

錢惟演撰。

其載祥符八年四月榮王宮火,一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餘間。

左藏、內藏、香藥諸庫及秘閣、史館,香聞數十里。

三館圖籍一時俱盡,大風或飄至汴水之南。

惟演獻禮賢宅以處諸王。

以此觀之,唐末、五代書籍之僅存者,又厄於此火,可為太息也!

△《南部新書》十卷

翰林學士錢易希白撰。

倧之子也。

所記多唐遺事。

△《唐登科記》十五卷

丞相鄱陽洪適景伯編集。

按《唐藝文志》有崔氏《顯慶登科記》五卷,姚康《科第錄》十六卷,李奕《登科記》二卷。

崔氏書有趙儋序,而失崔名。

所載至周顯德,固非崔氏本書。

而李奕書亦不存。

洪忠宣得姚康書五卷於北方,而丞相又得別本起武德終太和於毗陵錢氏,乃以三本輯為一書,而用姚氏為正。

三書皆有序。

姚字汝諧,南仲孫也,元和十五年進士。

本書錄武德至長慶為十一卷。

其曰十六卷者,亦後人所續。

△《五代登科記》一卷

不著名氏。

前所謂崔氏書至周顯德止者,殆即此耶?館中有此書。

洪丞相以國初卿相多在其中,故並傳之。

△《大宋登科記》三十二卷

洪適編,始,吳興郡學有鋟板,不分卷第,止述進士一科。

適始放姚康錄製舉詞科,自建隆庚申迄紹興庚辰,二萬三千六百人有奇,為二十一卷。

自後皆續書之。

△《中興登科小錄》三卷、《姓類》一卷

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

新安舊有《登料記》,但逐榜全錄姓名而已。

椿家藏《小錄》,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節取名字鄉貫及三代諱刊之後,以韻類其姓,凡一萬五千八百人有奇。

太守吳興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備前記之闕文。

△《乘軺錄》一卷

知制誥祁陽路振子發撰。

祥符中使契丹,歸進此錄。

△《奉使別錄》一卷

丞相河南富弼彥國撰。

慶歷使契丹,歸為語錄以進,機宜事節則具於此錄。

又一本有兩朝往來書附於末。

△《劉氏西行錄》一卷

直昭文館保塞劉渙仲章撰。

按康定二年,朝廷議遣使通河西唃氏。

渙以屯田郎知晉州,請行。

以十月十九日出界,慶歷元年三月十日回秦州。

此其行紀也。

唃氏自此與中國通,而元昊始病於牽制矣。

渙後擢刺史,歷典數州至留後,以工部尚書致仕。

△《契丹講和記》一卷

不著名氏。

載契丹初講和本末。

末有慶歷增幣後北國誓書。

△《慶歷正旦國信語錄》一卷

余靖慶歷三年使遼所記。

△《熙寧正旦國信錄》一卷

天章閣待制竇卞熙寧八年使遼所記。

△《接伴送語錄》一卷

集賢校理沈季長熙寧九年接伴送遼使耶律運所記。

△《使遼見聞錄》二卷

尚書膳部郎中李罕撰。

△《奉使雞林志》三十卷

宣德郎王雲撰。

崇寧元年,雲以書狀從劉逵、吳栻使高麗,歸而為此書以進。

自元豐創通高麗以後事實,皆詳載之。

△《宣和使金錄》一卷

太常少卿安陸連南夫鵬舉弔祭阿骨打奉使所記。

時宣和六年。

△《奉使雜錄》一卷

紹興十二年,何鑄使金所錄禮物、名銜、表章之屬。

△《館伴日錄》一卷

無名氏。

紹興二十四年。

△《隆興奉使審議錄》一卷

左奉議郎雍希稷堯佐撰。

隆興二年,編修官胡昉、閤門祇侯楊由義使金人軍前,審議海、泗、唐、鄧等事,不屈而歸。

希稷,其禮物官也。

所記抗辯應對之語,多出由義。

△《攬轡錄》一卷

參政吳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金所記聞見。

△《北行日錄》一卷

參政四明樓鑰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溫州教授,以書狀官從其舅汪大猷仲嘉使金紀行。

△《乾道奉使錄》一卷

參政諸暨姚憲令則乾道壬辰使金日記。

△《奉使執禮錄》一卷

進士鄭儼撰。

淳熙己酉中書舍人莆田鄭僑惠叔使金賀正,會其主雍病篤,欲令於閤門進國書,僑不可。

已而雍殂,遂回。

△《使燕錄》一卷

尚書戶部郎龍游余嶸景瞻撰。

嘉定辛未,嶸使金賀生辰,會有韃寇,行至涿州定興縣而回。

△《李公談錄》一卷

翰林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撰。

記其父昉之言,凡三十七事。

△《丁晉公談錄》一卷

不知何人作。

△《賈公談錄》一卷

序言庚午銜命宋都,聞於補闕賈黃中,凡二十六條,而不著其名。

別本題清輝殿學士張洎。

蓋洎自江南奉使也。

庚午實開寶三年。

黃中,晉開運中以七歲為童子關頭,十六歲進士及第第三人。

△《王沂公筆錄》一卷

丞相沂公青社王曾孝先撰。

記開國以來雜事,凡三十六條。

△《沂公言行錄》一卷

天章閣待制王皞子融撰。

沂公之弟也。

前有葉清臣序文,後有晏殊、杜杞答書。

△《王文正家錄》一卷

端明殿學士王素仲儀記其父旦言行遺事。

△《寇萊公遺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

△《乖崖政行語錄》三卷

虞部員外郎成都李畋撰。

述張忠定公詠治蜀政事及言行。

△《安定先生言行錄》二卷

雜錄胡瑗翼之事及告祠、志、表、祭文等。

其間有《賢惠錄》、《孝行錄》,蓋其父訥所為也。

《孝行錄》別見,《賢惠錄》記婦人之賢者。

△《曹武惠別傳》一卷

知石州曹偃撰。

武惠曾孫也。

△《韓魏公家傳》十卷

不著名氏。

當是其家所傳也。

△《韓忠獻遺事》一卷

群牧判官錢塘強至幾聖撰。

至,魏公之客也。

△《魏公語錄》一卷

與《別錄》小異而實同。

《別錄》分四卷,此總為一編。

先後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則《別錄》所無,姑並存之。

△《魏公別錄》四卷

樞密大名王巖叟彥霖撰。

亦魏公客。

△《杜祁公語錄》一卷

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記》一卷

記至和請建儲及元豐褒賞事。

△《唐質肅遺事》一卷

無名氏。

所記唐介子方事也。

△《韓莊敏遺事》一卷

秘書丞韓宗武文若撰。

記其父丞相縝玉汝事。

末亦雜記他事。

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

此編亦載其詩,雲熙寧間得異疾,與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錄》二十卷

不著姓名,其家所錄也。

△《范太史遺事》一卷

翰林學士范沖元長記其父事。

△《傅獻簡佳話》一卷

不知何人作。

記傅堯俞所談。

△《杜公談錄》一卷

雷澤杜師益等錄其父務滋之言。

王廣淵作序。

△《道鄉語錄》一卷

不知作者。

記鄒浩志完語。

△《豐清敏遺事》一卷

給事中章貢李樸先之撰。

記豐稷相之事,朱熹為之後序。

△《宗忠簡遺事》三卷

不著名氏。

錄留守開封宗澤汝霖事。

亦其家子孫所為也。

△《呂忠穆家傳》一卷、《逢辰記》一卷、《遺事》一卷

記建炎丞相呂頤浩元直事。

孫昭問刻之廣德軍。

△《褒德集》二卷、《易學辨惑》一卷

邵伯溫撰。

錄其父誥命、謚議、行狀、墓誌之屬。

《辨惑》述傳授源流,辨鄭夬之妄。

△《呂氏家塾記》一卷

侍講呂希哲原明撰。

△《桐陰舊話》十卷

吏部尚書穎川韓元吉無咎撰。

記其家世舊事,以京師第門有桐木故雲。

元吉,門下侍郎維之四世孫也。

△《熙寧日錄》四十卷

丞相王安石撰。

本朝禍亂萌於此書,陳瓘所謂尊私史而壓宗廟者。

其強愎堅辯,足以熒惑主聽,鉗制人言。

當其垂死,欲秉畀炎火,豈非其心亦有所愧悔歟!既不克焚,流毒遺禍至今為梗,悲夫!書本有八十卷,今止有其半。

△《溫公日記》一卷

司馬光熙寧在朝所記。

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後奏對、上所宣諭之語,以及聞見雜事皆記之。

起熙寧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興軍而止。

△《趙康靖日記》一卷

參政睢陽趙?叔平所記治平乙巳、丙午間在政府事。

△《劉忠肅行年記》一卷

丞相東平劉摯莘老撰。

△《紹聖甲戌日錄》一卷、《元符庚辰日錄》一卷

丞相南豐曾布子宣撰。

記在政府奏對施行及宮禁朝廷。

△《文昌雜錄》六卷

主客郎中南京龐元英懋賢撰。

官制初行,元英為郎,在省四年,記一時見聞及古今典故可觀覽。

元英,丞相莊敏公籍之子。

△《聞見近錄》一卷

宗正丞三槐王鞏定國撰。

△《辨欺錄》一卷

韓忠彥記其父嘉祐末命事與文、富諸公辨。

△《回天錄》一卷

宣教郎秦湛處度撰。

記呂好問圍城中事。

好問除右丞,誥詞有「回天之力」語,故以名錄。

後有好問謝其祖公著復官表及遺表。

△《盡忠補過錄》一卷

修職郎穆伯芻撰。

記張孝純在偽齊時所上本朝書。

△《吳丞相手錄》一卷

吳敏元忠撰。

記靖康初元事。

△《岳飛事實》六卷、《辨誣》五卷

飛之孫珂撰。

△《丁卯實編》一卷

成忠郎李珙撰。

誅曦之功,楊巨源為多,安丙忌而殺之。

珙為作傳上之於朝,以昭其功,而伸其冤。

△《孔子編年》五卷

新安胡仔元任撰。

其父待制舜陟命仔采摭經傳為之。

△《諸葛武侯傳》一卷

侍講張栻撰。

以陳壽作史私且陋,裒集他傳及裴松之所注為此傳,而削去管樂自許一則。

朱晦翁以為不然,又為後論,以達其意。

謂其體正大而學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門,所就不止此。

△《韓文公歷官記》一卷

新安張敦頤撰。

頗疏略。

其最誤者,序言擒吳元濟、出牛元翼為一事,此大謬也。

為裴度行軍司馬,在憲宗元和時;奉使鎮州王庭湊,在穆宗長慶時。

△《歐公本末》四卷

呂祖謙編。

蓋因觀《歐陽公集》,考其歷仕歲月、同官同朝之人,略著其事跡。

而集中詩文亦隨時附見,非獨歐公本末,而時事、時賢之本末,亦大略可觀矣。

故以入。

△《皇祐平蠻記》二卷

殿中丞馮炳撰。

記儂智高事。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

學士睢陽滕甫元發撰。

言平南之功,皆本孫沔元規,狄青之至,莫能出其右者。

余靖歸美於青,非實也。

甫時通判潮州。

△《唃廝囉傳》一卷

不著作者。

△《陝西聚米圖經》五卷

閤門通事舍人雄州趙珣撰。

珣父振,博州防禦使,久在西邊。

珣訪得五路徼外山川道裡,康定二年為此書。

韓魏公經略言於朝,詔取其書,召見。

執政呂許公、宋莒公言用兵以來,策士之言以千數,無如珣者。

擢涇原都監,定川之敗死焉。

珣勁特好學,恂恂類儒者,人皆惜之。

△《元豐平蠻錄》三卷

金部員外郎知鳳翔府家安國撰。

記乞弟、韓存寶事。

△《元祐分疆錄》二卷

直龍圖閣京兆游師雄景叔撰。

元祐初,議棄西邊四寨,執政召師雄問之,對曰:「先帝棄之可也,主上棄之則不可。

且示弱夷狄,反益邊患。」

爭之甚力,不聽,卒棄之。

四寨者:葭蘆、米脂、浮屠、安疆也。

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連年犯順,皆如師雄所料。

此書前三卷記當時論辨本末,後一卷行實,不知何人作也。

是歲,師雄被命行邊,請以便宜行事。

夏人與鬼章謀寇熙河。

師雄說劉舜卿出師,種誼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獻,其功偉矣。

元祐諸老固欲休兵息民,師雄言既不行,功復不賞,殆以專反熙、豐,失於偏滯,終成紹述之禍,亦有以也。

師雄,治平二年進士。

△《青唐錄》一卷

右班殿直李遠撰。

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己而皆棄之。

遠,紹聖武舉人,官鎮洮,奉檄軍前,記其經歷見聞之實,燦然可觀。

△《交趾事跡》十卷

知新州趙勰撰。

△《占城國錄》一卷

不著名氏。

△《雞林類事》三卷

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貢錄》一卷

右迪功郎錢塘周邦撰。

其祖穜為集賢修撰知桂州時,歸明人黃璘招來大理國入貢,詔穜考究其真偽。

穜言偽妄不可憑,乞依熙寧故事支馬價發還。

璘至京師,力主其事,穜落職奉祠。

久而覺其詐,乃改正。

復職知廣州。

△《安南表狀》一卷

紹興二十五年李天祚進貢,自靖康二年以後,至是始通也。

△《邊和錄》五卷

承議郎河東陳伯疆撰。

載胡世將承公宣撫川陝事。

△《建炎德安守禦錄》三卷

郡丞東平劉荀子卿編次。

建炎初,高密陳規元則守德安御群盜事跡功狀。

規,後守順昌與劉錡共成卻敵之功者也,以樞密直學士知廬州而卒。

△《淮西從軍記》一卷

不著名氏。

記紹興十年金人敗盟,淮西諸帥守禦事。

△《順昌破敵錄》一卷

不著名氏。

記劉錡信叔守禦戰勝本末。

△《滕公守台錄》一卷

不著名氏。

睢陽滕膺子勤為台州戶曹,方臘之亂,仙層人呂師囊應之,攻城甚急。

膺佐太守備御,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廟食。

行狀事實,聚見此編。

膺後至直秘閣京西漕而終。

△《二楊歸朝錄》一卷

楊堯弼、楊載紹興八年所與達賚、烏珠書。

時偽齊初廢也。

末有探報金事數十條。

△《逆臣劉豫傳》一卷

楊堯弼等撰。

二楊事跡當考。

前錄題銜稱宣義郎、迪功郎,並為大總管府官屬。

此傳堯弼為右從事郎,載為右迪功郎。

△《許右丞行狀》一卷

吏部員外郎許忻撰。

許公翰字崧老,襄邑人,為尚書右丞。

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狀》一卷

通判洪州李綸撰。

其兄丞相綱伯紀事狀。

葉適正則所作謚議附於後。

△《翟忠惠家傳》一卷

翟耆年伯壽述其父汝文公巽事實。

忠惠者,私謚也。

耆年實邢恕外孫。

△《艾軒家傳》一卷

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謙之事實。

△《夾漈家傳》一卷、所著書目附

莆田鄭翁歸述其父樵漁仲事跡。

樵死時,翁歸年八歲,安貧不競,頃佐莆郡時猶識之。

△《葉丞相行狀》一卷

閣學廬陵楊萬里廷秀撰。

丞相莆田葉顒子昂乾道丁亥冬雷罷相,至建寧而薨。

△《謝修撰行狀墓誌》一卷

昭武謝師稷務本奉使閩部,有惠愛,沒而民祠之。

《行狀》,裡人黃適景聲撰,《墓誌》,永嘉陳謙益之撰。

其廟曰昭應。

△《朱侍講行狀》一卷

奉議郎三山黃干直卿撰。

其高第弟子且子婿也。

△《紫陽年譜》三卷

朱侍講門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篤行事實》一卷

丞相趙汝愚子直編其父善應彥遠事狀,而羅願、朱熹所撰行狀、墓銘及諸賢哀詞,題跋之屬,萃為一編。

「篤行」者,陳福公題其墓云爾。

呂太史跋語有云:「處者易持,出者難工。」

朱侍講取其意以為銘,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趙丞相行實》一卷、《附錄》二卷

知靜江府趙崇憲履常編集。

忠定長子也。

其一時諸賢祭文、輓歌與嘉定更化之後昭雪誣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見《附錄》。

△《趙忠定行狀》一卷、《謚議》一卷

知光州鄱陽柴中行與之撰。

其《謚議》劉允濟全之、楊方子直所為也。

△《倪文節言行錄》三卷、《遺奏志狀碑銘謚議》一卷

戶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輯其父尚書遺事。

《行狀》,錫山蔣重珍良貴撰;《碑銘》,臨邛魏了翁華甫撰。

△《趙華文行狀》一卷

文林郎趙山李燔敬子撰。

忠定之子,吏部崇憲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

侍講朱熹撰。

以近代文集及傳記所載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輯為此錄。

前五朝五十五人,後三朝四十二人。

△《中興忠義錄》三卷

龔頤正撰。

自建炎至紹興辛巳,上自李若水、劉韐貴臣、名士,下及一婦人、卒伍之微,皆錄之。

△《孝史》五十卷

太學博士新喻謝諤昌國撰集。

曰君紀五、後德一、宗表五、臣傳三十五、文類二、夷附一。

諤後至御史中丞,淳熙名臣,樂易君子也。

△《孝行錄》三卷

京兆胡訥撰。

始得此書,不知訥何人也。

所記多國初人,已而知其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為寧海節度推官。

△《古今孝悌錄》二十四卷

廬陵王紹珪唐卿撰。

△《廉吏傳》十卷

成都費樞伯樞撰。

自春秋至唐,凡百十有四人。

宣和乙巳為序。

△《南陽先民傳》二十卷

題南陽王襄元祐癸酉歲序。

所記鄧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而下至唐范傳正、韓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錄》十二卷

苕溪吳宏編。

凡五十二門,大略於《言行錄》中鈔出。

△《近世厚德錄》四卷

題百煉真隱李元綱國紀編。

沈濬道原為作序。

△《救荒活民書》三卷

從政郎鄱陽董煟編進。

煟,紹熙五年進士,嘗知瑞安縣。

△《仁和活民書》二卷

秀州司戶會稽丁銳集。

△《折獄龜鑒》三卷

承直郎開封鄭克武子撰。

初,五代宰相和凝有《疑獄集》,其子水部郎和濛續為三卷,六十七條。

克因和氏之書分為二十門推廣之,凡二百七十六條,三百九十五事。

起鄭子產,迄於本朝。

△《明刑盡心錄》二卷

丁銳為鄂州司理,又集此書。

△《好還集》一卷

秀水婁伯高元龍編報應之事,為十門。

△《先賢施仁濟世錄》一卷

奉化丞山陰諸葛興編。

凡十門,皆本朝諸賢事實也。

△《莆陽人物誌》三卷

知興化軍永嘉林紘文伯撰。

以圖志不敘人物,故特為是編。

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臥游錄》一卷

呂祖謙撰。

晚歲病廢臥家,取史傳所載古今人境勝處錄之,而以宗少文臥游之語,寘諸卷首。

△《上庠錄》十卷

光州助教呂榮義撰。

雜記京師太學故事。

△《上庠後錄》十二卷

三山周士貴撰。

記中興太學事,頗疏略。

△《昭明太子事實》二卷

知池州趙彥博富文編。

昭明廟食於池,頗著靈響。

元祐始賜額曰「文孝」。

△《祠山家世編年》一卷

詹仁澤、曾樵編輯廣德橫山神張王事跡。

△《海神靈應錄》一卷

永嘉貢士陸維則撰。

太守韓彥直子溫為之序。

初,元祐中太守直龍圖閣范峋夢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

郡城東北隅,海仙壇之上有廟,初不知其為何代人。

峋明日往謁,其像即夢中所見。

自是多響應。

然封爵訓詞惟曰「海神」而已。

△《鄂國金陀粹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

岳珂撰。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