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正史類:△《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太史令夏陽司馬遷子長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正史類

直齋書錄解題

正史類

△《史記》一百三十卷

漢太史令夏陽司馬遷子長撰。

宋南中郎參軍河東裴駰集注。

案班固云:「遷擄《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大漢,斯以勤矣。

十篇缺,有錄亡書。」

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武紀》、《禮樂兵書》、《漢興將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靳歙傅寬列傳》。

元、成之間,褚先生補作《武紀》、《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

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

顏師古曰:「本無《兵書》,張說非也。」

今案此十篇者,皆具在,褚所補《武紀》,全寫《封禪書》,《三王世家》但述封拜策書,二列傳皆猥釀不足進,而其餘六篇,《景紀》最疏略,《禮》、《樂書》謄荀子《禮論》、河間王《樂記》,《傳靳列傳》與《漢書》同,而《將相年表》迄鴻嘉,則未知何人所補也。

褚先生者,名少孫。

裴駰即注《三國誌》松之之子也。

始,徐廣作《史記音義》,駰本之以成《集解》。

竊嘗謂著書立言,述舊易,作古難。

六藝之後,有四人焉:摭實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恁虛而有理致者,莊子也;屈原變《國風》、《雅》、《頌》而為《離騷》;及子長易編年而為紀傳,皆前未有其比,後可以為法,非豪傑特起之士,其孰能之?

△《漢書》一百卷

漢尚書郎扶風班固孟堅撰。

唐秘書監京兆顏師古注。

本傳稱字籀,恐當名籀,而以字行也。

固父彪叔皮,以司馬氏《史記》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作《後傳》數十篇。

固以所續未詳,探撰前紀,綴集所聞,以為《漢書》。

起高祖,終孝平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

自永平受詔,至建初中乃成。

案《班昭傳》雲,八表並《天文志》未竟而卒。

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踵成之。

今《中興書目》以為章帝時,非也。

固坐竇憲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時。

師古以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註解,服虔、應劭而下二十餘人,刪繁補略,裁以己說,遂成一家。

世號杜征南、顏監為左氏、班氏忠臣。

△《後漢書》九十卷

宋太子詹事順陽范蔚宗撰。

唐章懷太子賢注。

案《唐藝文志》,為後漢史者,有謝承、薛瑩、司馬彪、劉義慶、華嶠、謝沈、袁山松七家,其前又有劉珍等《東觀記》,至蔚宗乃刪取眾書,為一家之作。

其自視甚不薄,謂諸傳、序、論,精意深旨,實天下之奇作。

然頗有略取前人舊文者,注中亦著其所從出。

至於論後有贊,尤自以為傑思,殆無一字虛設。

自今觀之,幾於贅矣。

蔚宗父泰、祖甯皆為時名臣,蔚宗乃以怨望反逆至於滅族,其與遷、固之人禍天刑不侔矣。

然則豈作史之罪哉!十志未成而誅,為謝儼蠟以覆車,故惟存紀、傳。

賢,高宗太子,招集諸儒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等共為之注。

賢坐明崇儼得罪武後,廢死,大安、訥言亦流貶。

△《續後漢書》四十二卷

廬陵貢士蕭常撰。

周益公序云:「曹氏代漢,名禪實篡,特新莽之流亞。

丕方登禪壇,自形舜、禹之言,固不敢欺其心矣。

今隔千載,好惡豈復相沿?而蘇軾記王、彭之說,以為途人談三國時事,兒童聽者,聞劉敗則顰蹙,聞曹敗則稱快,遂謂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茲豈人力強致也歟!陳壽身為蜀人,徒以仕屢見黜,父又為講葛亮所髡,於劉氏君臣不能無憾。

著《三國誌》,以魏為帝,而指漢為蜀,與孫氏俱謂之主,設心已偏。

故凡當時?祭高帝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書。

方且乞米於人,欲為佳傳,私意如此,史筆可知矣。

其死未幾,習鑿齒作《漢晉春秋》,起漢光武,終晉愍帝,以蜀為正,魏為篡,謂漢亡僅一二年,則已為晉,炎興之名,天實命之,是蓋公論也。

然五十四卷,徒見於《唐藝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覽》之目。

逮仁宗時修《崇文總目》,其書已逸,或謂世亦有之,而未之見也。

幸《晉史》載所著論,千三百餘言,大指昭然。

劉知幾《史通》雲,備王道,則曹逆而劉順。

本朝歐陽修論正統而不黜魏,其賓客章望之著《明統論》非之,見於《國史》。

近世張栻《經世紀年》直以先主上繼獻帝為漢,而附魏、吳於下,皆是物也。

今廬陵貢士蕭常潛心史學,謂古以班史為《漢書》,范史為《後漢書》,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盡後主炎興元年癸未,為《續後漢書》。

既正其名,復擇注文之善者並書之,積勤二十年,成帝紀、年表各二卷,列傳十八卷,《吳載紀》十一卷,《魏載紀》九卷,別為《音義》四卷。

惜乎,壽疏略於前,使不得追記英賢憲章於後,以釋裴松之之遺恨也。」

△《後漢志》三十卷

晉秘書監河內司馬彪紹統撰。

梁剡今平原劉昭宣卿補注。

蔚宗本書,《隋》、《唐志》皆九十七卷。

今書紀、傳共九十卷,蓋未嘗有志也。

劉昭所注,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序文固雲范志今闕,乃借舊志注以補之。

其與范氏紀、傳自別為一書。

其後,紀、傳孤行,而志不顯。

至本朝乾興初,判國子監孫奭始建議校勘,但雲補亡補闕,而不著其為彪書也。

《館閣書目》乃直以百二十卷並稱蔚宗撰,益非是。

今考章懷注所引稱《續漢志》者,文與今志同,信其為彪書不疑。

彪,晉宗室高陽王睦之長子,多所著述,注《莊子》及《九州春秋》之類是也。

△《三國誌》六十五卷

晉治書侍御史巴西陳壽承祚撰。

宋中書侍郎河東裴松之世期注。

壽書初成,時人稱其善敘事,張華尤善之。

然乞米作佳傳,以私憾毀諸葛亮父子,難乎免物議矣。

王通謂壽有志於史,依大義而黜異端,然要為率略。

松之在元嘉時,承詔為之注,鳩集傳記,增廣異文。

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要當會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奮然以為己任者。

豐祐間南豐呂南公銳意為之,題其齋曰「袞斧」,書垂成而死,遂弗傳。

又紹興間吳興鄭知幾維心嘗為之,鄉里前輩多稱其善,而書亦不傳。

近永康陳亮亦頗有意焉,僅成論贊數篇,見集中,而書實未嘗修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唐宰相房玄齡等修,題御撰。

案《唐藝文志》,為《晉書》者,有王隱、虞預、臧榮緒、謝靈運、干寶等諸家。

太宗以為未善,命玄齡修之。

與其事者,褚遂良、許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壽、敬播、趙宏智等二十人。

《宣武紀》、《陸機王羲之傳論》,太宗自為之,故稱「制曰」,而總題其書曰「御撰」。

其凡例則發於敬播雲。

△《宋書》一百卷

齊太子家令吳興沈約休文撰。

約永明中兼著作郎,被敕撰。

本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撰,至徐愛勒為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來闕而不錄。

今新史始義熙,終昇明三年,本紀、列傳七十卷,志三十卷,獨闕《到彥之傳》。

《館閣書目》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

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為疵,至其所創《符瑞》一志,不經且無益,其贅甚矣。

約後入梁為僕射、侍中。

△《齊書》五十九卷

梁吳興太守蕭子顯景陽撰。

本傳稱六十卷。

子顯者,齊豫章王嶷之孫也。

△《梁書》五十六卷唐弘文館學士京兆姚思廉撰。

思廉名簡,以字行。

△《陳書》三十六卷

姚思廉撰。

初,思廉父察嘗修梁、陳二史未成,以屬思廉。

後受詔與魏徵共撰。

思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為二史,以卒父業。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北齊中書令兼著作郎鉅鹿魏收伯起撰。

始,魏初鄧彥海撰《代記》十餘卷,其後,崔浩典史為編年體,李彪始分作紀、表、志、傳。

收搜采遺亡,綴績後事,備一代史籍上之。

時論言收著史不平,詔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前後訴者百有餘人,眾口誼然,號為「穢史」。

僕射楊愔、高德正與收皆親,抑塞訴辭,遂不復論。

今紀闕二卷,傳闕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闕《天象》二卷。

收既以史招怨,齊亡之歲,竟遭發塚棄骨之禍。

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書》九十二卷。

以西魏為正,東為偽,義例簡要。

《唐志》又有張太素《後魏書》一百卷,今皆不傳,而收書獨行。

《中興書目》謂所闕《太宗紀》以澹書補之,闕志以太素書補之。

二書既亡,惟此紀、志獨存,不知何據。

△《北齊書》五十卷

唐中書舍人定武李百藥重規撰。

百藥父德林先已創紀、傳諸篇。

百藥因父業,受詔成之。

△《後周書》五十卷

唐秘書監華原令狐德棻撰。

初,德棻武德中建言近代無正史。

詔德棻及諸臣論撰。

歷年不能就,罷之。

貞觀二年,復詔撰定。

議者以魏有收、澹二家書為已詳,唯五家史當立,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次周史,李百藥次齊史,姚思廉次梁、陳史,魏徵次隋史,房玄齡總監而修撰之。

原自德棻發之。

△《隋書》八十五卷

唐秘書監魏徵、顏師古等撰。

其十志,高宗時始成上,總梁、陳、齊、周之事,俗號「五代志」。

△《唐書》二百卷

五代晉宰相涿郡劉昫等撰。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翰林學士廬陵歐陽修永叔、端明殿學士安陸宋祁子京撰。

初,慶歷中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刊修,久而未就。

至和初,乃命修為紀、志,祁為列傳,范鎮、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義叟同編修,嘉祐五年上之。

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進書上表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

第賞增秩訓詞,劉敞原父所行,最為古雅。

曰:「古之為國者,法後王,為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觀故也。

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營扶持之,其盛德顯功、美政善謀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序,使興壞成敗之跡,晦而不章,朕甚恨之。

肆擇廷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具官歐陽修、宋祁創立統紀,裁成大體,范鎮、王疇、宋敏求等網羅遺逸,厥協異同。

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糖覈,度越諸子矣。

校讎有功,朕將據古鑒今,以立時治,為朕得法,其勞不可忘也。

皆增秩一等,布其書於天下,使學者成觀焉。」

舊例,修書止著官高一人名銜。

歐公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於此書用力久且深,何可沒也。」

遂於紀、傳各著之。

宋公感其退遜。

今案舊史成於五代文氣卑陋之時,紀次無法,詳略失中,論贊多用儷語,固不足傳世。

而新書不出一手,亦未得為全善。

本紀用《春秋》例,削去詔令,雖太略猶不失簡古,至列傳用字多奇沚,殆類虯戶銑溪體,識者病之。

歐公嘗臥聽《藩鎮傳序》曰:「使筆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

然其《序》全用杜牧《罪言》,實無宋公一語。

然則歐公殆不滿於宋,名銜之著,固惡夫爭名,抑亦以自表異耶?溫公《通鑒》多據舊史,而唐庚子西直謂《新唐書》敢亂道而不好,雖過甚,亦不為亡謂也。

劉元城亦謂事增文省,正新書之失處雲。

文簡雲,《進唐書表》自言其文減於前,其事多於舊,此正其所為不逮遷、固者,顧以自衒何哉!《論語》記夫子與弟子問答,率不過數語,而季氏將伐顓臾,記所詰對甚詳,不如是不足以見體要,各造其極也。

今唐史務為省文,而拾取小說私記,則皆附著無棄,其有官品尊崇而不預治亂,又無善惡可垂鑒戒者悉聚,徒繁無補,殆與古作者不侔。

始,唐史置局時,其同僚約日著舊史所無者三事,則固立於不善矣,弊必至於此。

然其名臣關國治亂者,如裴度、陸蟄、魏徵傳,悉致其詳,則其有補亦不可掩。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宰相薛居正子平撰。

開寶中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等所修。

居正蓋監修官也。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歐陽修撰。

其為說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法;余為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

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

諸臣止事一朝,曰某臣傳,其更事歷代者,曰雜傳,尤足以為世訓。

然不為韓瞠眼立傳,識者有以見作史之難。

案韓通之死,太祖猶未踐極也,其當在周臣傳明矣。

惟王皞《唐餘雜史》以入《忠義傳》雲。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景德四年,詔王欽若、陳堯佐、趙安仁、晁迥、楊億等修太祖、太宗正史,王旦監修。

祥符九年書成,凡為紀六、志五十五、列傳五十九、目錄一,共一百一十卷。

天聖四年,呂夷簡、夏竦、陳堯佐修真宗正史,王曾提舉,八年上之。

增紀為十,志為六十,傳為八十。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熙寧十年,詔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蘇頌、王存、黃履等編修,吳充提舉。

元豐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

△《四朝國史》三百五十卷

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一朝正史。

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成,乞選日進呈。

至乾道二年閏九月,始與《太上聖政》同上。

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已十七年,乞責以近限。

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呂奏志成,十二月進呈。

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旨限一年內修成列傳,今已成書,十一月與《會要》同進。

蓋首尾三十年,所歷史官,不知其幾矣。

△《史記音義》二十卷

唐崇賢館學士劉伯莊撰。

貞觀初,奉敕講授,采鄹誕生、徐廣及隋柳顧言《音義》為此書。

△《史記索隱》三十卷

唐弘文館學士河內司馬貞撰。

采摭異聞,釋文演注。

末二卷為《述贊》,為《三皇本紀》。

世號《小司馬史記》。

△《附索隱史記》一百三十卷

淳熙中廣漢張材介仲刊於桐川郡齋,削去褚少孫所續,而附以司馬貞《索隱》。

其後,江陰耿秉直之復取所削者別刊之。

△《史記正義》三十卷

唐諸王侍讀張守節撰。

開元二十四年作序。

△《三劉漢書標注》六卷

侍讀學士清江劉敞原父、中書舍人劉攽貢父、端明殿學士劉奉世仲馮撰。

奉世,敞之子也。

又本題《公非先生刊誤》,其實一書。

公非,貢父自號也。

《漢書》自顏監之後,舉世宗之,未有異其說者,至劉氏兄弟始為此書,多所辨正發明。

△《唐書直筆新例》四卷

修書官溫陵呂夏卿撰。

紀、傳、志各一卷,摘舊史繁闕,又為《新例須知》附於後,略舉名數如目錄之類。

△《唐書音訓》四卷

宣義郎汶上竇蘋叔野撰。

△《唐書糾繆》二十卷

朝請大夫知蜀州成都吳縝廷珍撰。

其父師孟,顯於熙、豐。

序言修書之時,其失有八,而糾摘其繆誤,為二十門。

侍讀胡宗愈言於朝,紹聖元年土之。

世傳縝父以不得預修書,故為此。

△《五代史纂誤》五卷

吳縝撰。

宇文時中守吳興,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書刻之,後皆取入國子監。

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經》有餘板,以刊二史置郡庠。

中興,監書多闕,遂取其板以往,今監本是也。

△《唐書列傳辨證》二十卷

端明殿學士玉山汪應辰聖錫撰。

專攻列傳,不及紀、志,以元祐名貿謂列傳記事,毀於鐫削,暗於藻繪,故隨事辨證之。

△《西漢決疑》五卷

國子司業宛邱王速致君撰。

一曰《失實》,二日《引古》,三曰《異言》,四曰《雜證》,五日《註釋》。

△《西漢刊誤補遺》十七卷

國子博士吳仁傑斗南撰。

補三劉之遺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