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祖玄,晉車騎將軍。父瑍,生而不慧,為秘書郎,蚤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

宋書

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

謝靈運,陳郡一陽一夏人也。

祖玄,晉車騎將軍。

父瑍,生而不慧,為秘書郎,蚤亡。

靈運幼便穎悟,玄甚異之,謂親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靈運!」

靈運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從叔混特知一愛一之,襲封康樂公,食邑三千戶。

以國公例,除員外散騎侍郎,不就。

為琅邪王大司馬行參軍。

一性一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咸稱謝康樂也。

撫軍將軍劉毅鎮姑孰,以為記室參軍。

毅鎮江陵,又以為衛軍從事中郎。

毅伏誅,高祖版為太尉參軍,入為秘書丞,坐事免。

高祖伐長安,驃騎將軍道憐居守,版為咨議參軍,轉中書侍郎,又為世子中軍咨議,黃門侍郎。

奉使慰勞高祖於彭城,作《撰徵賦》。

其序曰:

蓋聞昏明殊位,貞晦異道,雖景度回革,亂多治寡,是故昇平難於恆運,剝喪易以橫流。

皇晉囗囗河汾,來遷吳楚,數歷九世,年逾十紀,西秦無一援之望,東周有三辱之憤,可謂積禍纏釁,固以久矣。

況乃陵塋幽翳,情敬莫遂,日月推薄,帝心彌遠。

慶靈將升,時來不爽,相國宋公,得一居貞,回乾運軸,內匡寰表,外清遐陬。

每以區宇未統,側席盈慮。

值天祚攸興,昧弱授機,龜筮元謀,符瑞景征。

於是仰祗俯協,順天從兆,興止戈之師,躬暫勞之討。

以義熙十有二年五月丁酉,敬戒九伐,申命六軍,治兵於京畿,次師於汳上。

靈檣千艘,雷輜萬乘,羽騎盈途,飛旍蔽日。

別命群帥,誨謨惠策,法奇於《三略》,義秘於《六韜》。

所以鉤棘未曜,殞前禽於金墉,威弧始彀,走鈒隼於滑台。

曾不逾月,二方獻捷。

宏功懋德,獨絕古今。

天子感《東山》之劬勞,慶格天之光大,明發興於鑒寐,使臣遵於原隰。

余攝官承乏,謬充殊役,《皇華》愧於先《雅》,一靡一盬悴於徵人。

以仲冬就行,分春反命。

塗經九守,路逾千里。

沿江亂淮,溯薄泗、汳,詳觀城邑,周覽丘墳,眷言古跡,其懷已多。

昔皇祖作蕃,受命淮、徐,道固苞桑,勳由仁積。

年月多歷,市朝已改,永為洪業,纏懷清歷。

於是採訪故老,尋履往跡,而遠感深慨,痛心殞涕。

遂寫集聞見,作賦《撰征》,俾事運遷謝,托此不朽。

其詞曰:

系烈山之洪緒,承火正之明光。

立熙載於唐後,申贊事於周王。

疇庸命而順位,錫寶圭以徹疆。

歷尚代而平顯,降中葉以繁昌。

業服道而德徽,風行世而化揚。

投前蹤以永冀,省輶質以遠傷。

睽謀始於蓍蔡,違用捨於行藏。

庇常善之罔棄,憑曲成之不遺。

昭在幽而偕煦,賞彌久而愈私。

顧晚草之薄弱,仰青春之葳蕤。

引蔓穎於松上,擢纖枝於蘭逵。

施隆貸而有渥,報涓塵而無期。

歡太階之休明,穆皇道之緝熙。

惟王建國,辨方定隅,內外既正,華夷有殊。

惟昔《小雅》,逮於班書,戎蠻孔熾,是殛是誅。

所以宣王用棘於獫狁,高帝方事於匈奴。

然侵鎬至涇,自塞及平。

窺郊伺鄙,囗囗囗囗慕攜王之矯虔,階喪亂之未寧。

竊強秦之三輔,陷隆周之兩京。

雄崤、澠以制險,據繞霤而作扃。

家永懷於故壤,國願言於先塋。

俟太平之曠期,屬應運之聖明。

坤寄通於四瀆,乾假照於三辰。

水潤土以顯比,火炎天而同人。

惟上相之睿哲,當草昧而經綸。

總九流以貞觀,協五才而平分。

時來之機,悟先於介石,納隍之誡,一援於生民。

龜筮允臧,人鬼同情。

順天行誅,司典詳刑。

樹牙選徒,秉鉞抗旍。

弧矢罄楚孝之心智,戈棘單吳子之一精一靈。

迅三翼以魚麗,襄兩服以雁逝。

陣未列於都甸,威已振於秦、薊。

灑嚴霜於渭城,被和風於洛汭。

就終古以比猷,考墳冊而莫契。

昔西怨於東徂,今北伐而南悲。

豈朝野之恆情,動萬乘之幽思。

歌零雨於《豳風》,興《采薇》於周詩。

慶金墉之凱定,眷戎車之遷時。

佇千里而感遠,涉弦望而懷期。

詔微臣以勞問,奉王命於河湄。

夕飲餞以俶裝,旦出宿而言辭。

歲既晏而繁慮,日將邁而戀乖。

闕敬恭於桑梓,謝履長於庭階。

冒沈雲之晻藹,迎素雪之紛霏。

凌結湍而凝清,風矜籟以揚哀。

情在本而易阜,物雖末而難懷。

眷余勤以就路,苦憂來其城頹。

爾乃經雉門,啟浮梁,眺鍾巖,越查塘。

覽永嘉之紊維,尋建武之緝綱。

於時內慢神器,外侮戎狄。

君子橫流,庶萌分析。

主晉有祀,福祿來格。

明兩降覽,三七辭厄。

元誕德以膺緯,肇回光於一陽一宅。

明思服於下武,興繼代以消逆。

簡文因心以秉道,故沖用而刑廢。

孝武捨己以杖賢,亦寧外而治內。

觀日化而就損,庶雍熙之可對。

閔隆安之致寇,傷龜玉之毀碎。

漏妖凶於滄洲,纏釁難而盈紀。

時焉依於晉、鄭,國有蹙於百里。

賴英謨之經營,弘兼濟以忘己。

主寰內而緩虞,澄海外以漬滓。

至如昏祲蔽景,鼎祚傾基。

《黍離》有歎,《鴻雁》無期。

瞻天命之貞符,秉順動而履機。

率駿民之思效,普邦國而同歸。

蕩積霾之穢氛,啟披一陰一之光暉。

反平陵之杳藹,復七廟之依稀。

務役簡而農勸,每勞賞而忠甄。

燮時雍於祖宗,囗囗囗囗囗囗。

掃逋丑於漢渚,滌僭逆於岷山。

羈巢處於西木,引鼻飲於源淵。

惠要襋而思韙,援冠弁而來虔。

視冶城而北屬,懷文獻之收揚。

匪元首之康哉,執股肱之惟良。

譬觀曲而識節,似綴組以成章。

業彌纏而彌微,事愈有而莫傷。

次石頭之雙岸,究孫氏之初基。

幸漢庶之漏網,憑江介以抗維。

初鵲起於富春,果鯨躍於川湄。

匝三世而國盛,歷五偽而宗夷。

察成敗之相仍,猶脣亡而齒寒。

載十二而謂紀,豈蜀滅而吳安。

眾鹹昧於謀兆,羊獨悟於理端。

請廣武以誨情,樹襄一陽一以作蕃。

拾建業其如遺,沿萬里而誰難。

疾魯荒之詖辭,惡京陵之譖言。

責當朝之憚貶,對曩籍而興歎。

敦怙一寵一而判違,敵既勍而國圮。

彼問鼎而何階,必先賊於君子。

原一性一分之異托,雖殊塗而歸美。

或卷舒以愚智,或治亂其如矢。

謝昧跡而托規,卒安身以全裡。

周顯節而犯逆,抱正情而喪己。

薄四望而尤眄,歎王路之中鯁。

蠢於越之妖燼,敢凌蹈於五嶺。

崩雙岳於中流,擬凶威於荊郢。

隱雷霆於帝坐,飛芒鏃於宮省。

於時朝有遷都之議,人無守死之志。

師旅痛於久勤,城墉闕於素備。

安危勢在不侔,眾寡形於見事。

於赫淵謀,研其神策。

緩轡待機,追奔躡跡。

遇雷池而振曜,次彭蠡而殲滌。

穆京甸以清晏,撤多壘而寧役。

造白石之祠壇,懟二豎之無君。

踐掖庭以幽辱,凌祧社而火焚。

愍文康之罪己,嘉忠武之立勳。

道有屈於災蝕,功無謝於如仁。

訊落星之饗旅,索舊棲於吳余。

跡階戺而不見,橫榛卉以荒除。

彼生成之樂辰,亦猶今之在余。

慨齊吟於爽鳩,悲唐歌於《山樞》。

吊偽孫於徐首,率君臣以奉疆。

時運師以伐罪,偏投書於武王。

迄西北之落紐,乏東南以振綱。

誠鉅平之先覺,實中興之後祥。

據左史之攸征,胡影跡之可量。

過江乘而責始,知遇雄之無謀。

厭紫微之宏凱,甘陵波而遠遊。

越雲夢而南溯,臨浙河而東浮。

彀連一弩一於川上,候蛟龍於中流。

爰薄方與,乃屆歐一陽一。

入夫江都之域,次乎廣陵之鄉。

易千里之曼曼,溯江流之湯湯。

洊赤圻以經復,越二門而起漲。

眷北路以興思,看東山而怡目。

林叢薄,路逶迤,石參差,山盤曲。

水激瀨而駿奔,日映石而知旭。

審兼照之無偏,怨歸流之難濯。

羨輕魵之涵泳,觀翔鷗之落啄。

在飛沈其順從,顧微躬而緬邈。

於是抑懷蕩慮,揚搉易難。

利涉以吉,天險以艱。

於敵伊阻,在國期便。

勾踐行霸於琅邪,夫差爭長於黃川。

葛相發歎而思正,曹後愧心於千魂。

登高堞以詳覽,知吳濞之衰盛。

戒東南之逆氣,成劉後之駴聖。

藉鹽鐵之殷阜,臨淮楚之剽輕。

盛幾杖而弭心,怒抵局而遂爭。

忿爰盎之扶禍,惜徒傷於家令。

匪條侯之忠毅,將七國之陵正。

褒漢籓之治民,並訪賢以招明。

侯文辨其誰在,曰鄒一陽一與枚生。

據忠辭於吳朝,執義說於梁庭。

敷高才於兔園,雖正言而免刑。

闕里既已千載,深儒流於末學。

欽仲舒之睟容,遵縫掖於前躅。

對園囿而不窺,下帷幕而論屬。

相端、非之兩驕,遭弘、偃之雙慝。

恨有道之無時,步險塗以側足。

聞宣武之大閱,反師旅於此廛。

自皇運之都東,始昌業以濟難。

抗素旄於秦嶺,揚硃旗於巴川。

懼帝系之墜緒,故黜昏而崇賢。

嘉收功以垂世,嗟在嗣而覆趫。

德非陟而繼宰,釁逾禹其必顛。

造步丘而長想,欽太傅之遺武。

思嘉遁之餘風,紹素履之落緒。

民志應而願稅,國屯難而思撫。

譬乘舟之待楫,像提釣之假縷。

總出入於和就,兼仁用於默語。

弘九流以拮四維,復先陵而清舊宇。

卻西州之成功,指東山之歸予。

惜圖南之啟運,恨鵬翼之未舉。

發津潭而迥邁,逗白馬以憩舲。

貫射一陽一而望邗溝,濟通淮而薄甬城。

城坡陀兮淮驚波,平原遠兮路交過。

面艽野兮悲橋梓,溯急流兮苦磧沙。

夐千里而無山,緬百谷而有居。

被宿莽以迷徑,睹生煙而知墟。

囗囗囗囗囗囗,謂信美其可娛。

身少長於樂土,實長歎於荒余。

囗囗囗囗具瘁,值歲寒之窮節。

視層雲之崔巍,聆悲飆之掩屑。

彌晝夜以滯一婬一,怨凝一陰一之方結。

望新晴於落日,起明光於躋月。

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

披微物而疚情,此思心其可悅。

問徭役其幾時,駭閱景於興沒。

感曰歸於《采薇》,予來思於雨雪。

豈初征之懼對,冀鸛鳴之在垤。

囗囗囗囗逾宿,騖吾楫於邳鄉。

奚車正以事夏,虺左相以輔湯。

綿三代而享邑,廁踐土之一匡。

嗟仲幾之一寵一侮,遂捨存以征亡。

喜薛宰之善對,美士彌之能綱。

升曲垣之逶迤,訪淮一陰一之所都。

原入跨之達恥,俟遭時以遠圖。

捨西楚以擇木,迨南漢以定謨。

亂孟津而魏滅,攀井陘而趙徂。

播靈威於齊橫,振余猛於龍且。

觀讓通而告希,曷始智而終愚。

迄沂上而停枻,登高圯而不進。

石幽期而知賢,張揣景而示信。

本文成之素心,要王子於雲仞。

豈無累於清霄,直有概於貞吝。

始熙績於武關,卒敷功於皇胤。

處夷險以解挫,弘憂虞以時順。

矜若華之翳晷,哀飛驂之落駿。

傷粒食而興念,眷逸翮而思振。

戾臣山而東顧,美相公之前代。

嗟殘虜之將糜,熾余猋於海濟。

驅鮐稚於淮曲,暴鰥孤於泗澨。

托末命囗囗雲,冀靈武之北閱。

惟授首之在晨,當盛暑而選徒。

肅嚴威以振響,漸溫澤而沾腴。

既雲撤於朐城,遂席捲於齊都。

曩四關其奚阻,道一變而是孚。

傷炎季之崩弛,長逆布以滔天。

假父子以詐一愛一,借兄弟以偽恩。

相魏武以譎狂,宄謨奮於東籓。

桴未噪於東郭,身已馘於樓門。

審貢牧於前說,證所作於舊徐。

聆泗川之浮磬,玩夷水之蠙珠。

草漸苞於熾壤,桐孤干於嶧隅。

慨禹跡於尚世,惠遺文於《夏書》。

紛征邁之淹留,彌懷古於舊章。

商伯文於故服,鹹征名於彭、殤。

眺靈壁之曾峰,投呂縣之迅梁。

想蹈水之行歌,雖齊汩其何傷。

啟仲尼之嘉問,告一性一命以依方。

豈苟然於迂論,聆寓言於達莊。

於是濫石橋,登戲台。

策馬釣渚,息轡城隅。

永感四山,零淚雙渠。

怨物華之推驛,慨舟壑之遞遷。

謂徂歲之悠闊,結幽思之方根。

感皇祖之徽德,爰識沖而量淵。

降俊明以鏡鑒,回風猷以昭宣。

道既底於國難,惠有覃於黎元。

士頌歌於政教,民謠詠於渥恩。

兼《采芑》之致美,協《漢廣》之發言。

強虎氐之搏翼,灟雲網於所禁。

驅黔萌以蘊崇,取園陵而湮沈。

錫殘落於河西,序淪胥於漢一陰一。

攻方城而折扃,擾譙穎其誰任。

世闕才而貽亂,時得賢而興治。

救祖考之邦壤,在幽人而枉志。

體飛書之遠情,悟犒師之通識。

迨明達之高覽,契古今而同事。

拔淵謨於潛機,騁神鋒於雲旆。

驅斥澤而風一靡一,蹙坑谷而鳥竄。

中華免夫左衽,江表此焉緩帶。

既克黜於肥六,又作鎮於彭沛。

晏皇塗於國內,震天威於河外。

掃東齊而已寧,指西崤而將泰。

值秉均而代謝,實大業之興廢。

心無忝於樂生,事有像於燕惠。

抱明哲之不伐,奉宏勳而是稅。

捐七州以爰來,歸五湖以投袂。

屈盛績於平生,申遠期於暮歲。

訪曩載於宋鄙,采《一陽一秋》於魯經。

晉申好於東吳,鄭憑威於南荊。

故反師於曹門,將以塞於夷庚。

納五叛以長寇,伐三邑以侵彭。

美西鋤之忠辭,快韓厥之奇兵。

追項王之故台,跡霸楚之遺端。

挺宏志於總角,奮英勢於弱冠。

氣蓋天而倒日,力拔山而傾湍。

始飆起於勾越,中電激於衡關。

興偏慮於攸吝,忘即易於所難。

忌陳錦而莫照,思反鄉而有歎。

且夫殺義害嬰,而戛豐疑,紲賢不策,失位誰持。

迨理屈而愈閉,方怨天而懷悲。

對駿騅以發憤,傷虞姝於末詞。

陟亞父之故營,諒謀始之非托。

遭衰嬴之崩綱,值威炎之結絡。

迄皓首於阜陵,猶謬覺於然諾。

視一人於三傑,豈在己之庸弱。

置豐沛而不一舉,故自同於俎鑊。

發汴口而遊歷,迄西山而弭轡。

觀終古之幽憤,懷元王之沖粹。

丁戰國之權爭,方恬心於道肆。

學浮丘以就德,友三儒以成類。

潔流始於初源,累仁基於前美。

撥楚族之休烈,傳芳素於來祀。

強見譽於清虛,德致稱於千里。

或避一寵一以辭姻,或遺榮而不仕。

政直言以安身,駿絕才以喪己。

驅信道之成終,表昧世之虧始。

悟介焉之已差,則不俟於終日。

既防萌於未著,雖念德其何益。

爾乃孟陬發節,雷隱蟄驚。

散葉荑柯,芳FM飾萌。

麥萋萋於旄丘,柳依依於高城。

相雎鳩之集河,觀鳴鹿之食蘋。

沂泗遠兮清川急,秋冬近兮緒風襲。

風一流蕙兮水增瀾,訴愁衿兮鑒慼顏。

愁盈根而蕰際,戚發條而成端。

嗟我行之彌日,待征邁而言旋。

荷慶雲之優渥,周雙七於此年。

陶逸豫於京甸,違險難於行川。

轉歸弦而眷戀,望修檣而流漣。

願關鄴之遄清,遲華鑾之凱旋。

穆淳風於六一合,溥洪澤於八埏。

頒賢愚於大小,順規矩於方圓。

固四民之獲所,宜稅稷於萊田。

苦邯鄲之難步,庶行迷之易痊。

長守樸以終稔,亦拙者之政焉。

仍除宋國黃門侍郎,遷相國從事中郎,世子左衛率。

坐輒殺門生,免官。

高祖受命,降公爵為侯,食邑五百戶。

起為散騎常侍,轉太子左衛率。

靈運為一性一褊激,多愆禮度,朝廷唯以文義處之,不以應實相許。

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憤憤。

廬陵王義真少好文籍,與靈運情款異常。

少帝即位,權在大臣,靈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司徒徐羨之等患之,出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一愛一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

所至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

在郡一周,稱疾去職,從弟晦、曜、弘微等並與書止之,不從。

靈運父祖並葬始寧縣,並有故宅及墅,遂移籍會稽,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

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縱放為娛,有終焉之志。

每有一詩至都邑,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遠近欽慕,名動京師。

作《山居賦》並自注,以言其事。

曰:

古巢居一穴一處曰巖棲,棟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園,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

言心也,黃屋實不殊於汾一陽一;即事也,山居良有異乎市廛。

抱疾就閒,順從一性一情,敢率所樂,而以作賦。

揚子云云:「詩人之賦麗以則。」

文體宜兼,以成其美。

今所賦既非京都宮觀遊獵聲色之盛,而敘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詠於文則可勉而就之,求麗邈以遠矣。

覽者廢張、左之艷辭,尋台、皓之深意,去飾取素,儻值其心耳。

意實言表,而書不盡,遺跡索意,托之有賞。

其辭曰:

謝子臥疾山頂,覽古人遺書,與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為輕;理宜存,故事斯忘。

古今不能革,質文鹹其常。

合宮非縉雲之館,衢室豈放勳之堂。

邁深心於鼎湖,送高情於汾一陽一。

嗟文成之卻粒,願追松以遠遊。

嘉陶硃之鼓棹,乃語種以免憂。

判身名之有辨,權榮素其無留。

孰如牽犬之路既寡,聽鶴之途何由哉!(理以相得為適,古人遺書,與其意合,所以為笑。

孫權亦謂周瑜「公瑾與孤意合」。

夫能重道則輕物,存理則忘事,古今質文可謂不同,而此處不異。

縉雲、放勳不以天居為所樂,故合宮、衢室,皆非淹留,鼎湖、汾一陽一,乃是所居。

囗文成、張良,卻粒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

陶硃、范蠡,臨去之際,亦語文種云云。

謂二賢既權榮素,故身名有判也。

牽犬,李斯之歎;聽鶴,陸機領成都眾大敗後,云「思聞華亭鶴唳,不可復得」。

若夫巢一穴一以風露貽患,則《大壯》以棟宇袪弊;宮室以瑤璇致美,則白賁以丘園殊世。

惟上囗於巖壑,幸兼善而罔滯。

雖非市朝而寒暑均和,雖是築構而飭樸兩逝。

(《易》雲,上古一穴一居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蓋取諸《大壯》。

璇堂自是素,故曰白賁最是上爻也。

此堂世異矣。

謂巖壑道深於丘園,而不為巢一穴一,斯免囗囗得寒暑之適,雖是築構,無妨非朝市云云。

昔仲長願言,流水高山;應璩作書,邙阜洛川。

勢有偏側,地闕周員。

銅陵之奧,卓氏充釽摫之端;金谷之麗,石子致音徽之觀。

徒形域之薈蔚,惜事異於棲盤。

至若鳳、叢二台,雲夢、青丘,漳渠、淇園,橘林、長洲,雖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游。

且山川之未備,亦何議於兼求。

(仲長子云:「欲使居有良田廣宅,在高山流川之畔。

溝池自環,竹木周布,場囿在前,果園在後。」

應璩與程文信書云:「故求道田,在關之西,南臨洛水,北據邙山,托崇岫以為宅,因茂林以為廕。」

謂二家山居,不得周員之美。

揚雄《蜀都賦》云:「銅陵衍。」

卓王孫采山鑄銅,故《漢書·貨殖傳》云:「卓氏之臨邛,公擅山川。」

揚雄《方言》:「梁、益之間裁木為器曰釽,裂帛為衣曰摫。」

金谷,石季倫之別廬,在河南界,有山川林木池沼水碓。

其鎮下邳時,過游賦詩,一代盛集。

謂二地雖珍麗,然製作非棲盤之意也。

鳳台,秦穆公時秦女所居,以致簫史。

叢台,趙之崇館。

張衡謂趙築叢台於前,楚建章華於後。

楚之雲夢,大中囗居《長飲賦》:楚靈王游雲夢之中,息於荊台之上。

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濤,南望巫山之阿,遂造章華之台。

亦見諸史。

淮南青丘,齊之海外,皆獵所。

司馬相如云:「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

漳渠,史起為魏文侯所起,溉水之所。

淇園,衛之竹園,在淇水之澳,《詩》人所載。

橘林,蜀之園林,揚子雲《蜀都賦》亦云橘林。

左太沖謂戶有橘柚之園。

長洲,吳之苑囿,左亦謂長洲之茂苑,因江海洲渚以為苑囿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故囗表此園之珍靜。

千乘宴嬉之所,非囗囗憩止之囗,且山川亦不能兼茂,隨地勢所遇耳。

覽明達之撫運,乘機緘而理默。

指歲暮而歸休,詠宏徽於刊勒。

狹三閭之喪江,矜望諸之去國。

選自然之神麗,盡斑棲之意得。

(余祖車騎建大功淮、肥,江左得免橫流之禍。

後及太傅既薨,建圖已輟,於是便求解駕東歸,以避君側之亂。

廢興隱顯,當是賢達之心,故選神麗之所,以申高棲之意。

經始山川,實基於此。

仰前哲之遺訓,俯一性一情之所便。

奉微軀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閒。

愧班生之夙悟,慚尚子之晚研。

年與疾而偕來,志乘拙而俱旋。

謝平生於知游,棲清曠於山川。

(謂經始此山,遺訓於後也。

一性一情各有所便,山居是其宜也。

《易》云:「嚮晦入宴息。」

莊周云:「自事其心。」

此二是其所處。

班嗣本不染世,故曰夙悟;尚平未能去累,故曰晚研。

想遲二人,更以年衰疾至。

志寡求拙曰乘,並可山居。

曰與知游別,故曰謝平生;就山川,故曰棲清曠。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還汀。

面山背阜,東阻西傾。

抱含吸吐,款跨紆縈。

綿聯邪亙,側直齊平。

(枚乘曰:「左江右湖,其樂無有。」

此吳客說楚公子之詞。

當謂江都之野,彼雖有江湖而乏山巖,此憶江湖左右與之同,而山嶽形勢,池城所無也。

往渚還汀,謂四面有水;面山背阜,亦謂東西有山,便是四水之裡也。

抱含吐吸,謂中央復有川。

款跨紆縈,謂邊背相連帶。

迂迴處謂之邪亙,平正處謂之側直。

近東則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壟、石滂,閔硎、黃竹。

決飛泉於百仞,森高簿於千麓。

寫長源於遠江,派深毖於近瀆。

(上田在下湖之水囗,名為田口。

下湖在田之下下處,並有名山川。

西溪、南谷分流,谷鄣水畎入田口。

西溪水出始寧縣西谷鄣,是近山之最高一峰者,西溪便是囗之背。

入西溪之裡,得石壟,以石為阻,故謂為壟。

石滂在西溪之東,從縣南入九里,兩面峻峭數十丈,水自上飛下。

比至外溪,封墱十數里,皆飛流迅激,左右巖壁綠竹。

閔硎,在石滂之東溪,逶迤下一注良田。

黃竹與其連,南界莆中也。

近南則會以雙流,縈以三洲。

表裡回游,離合山川。

崿崩飛於東峭,盤傍薄於西阡。

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

(雙流,謂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會於山南,便合流注下。

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積岸,成此洲漲。

表裡合,是其貌狀也。

崿者,謂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將崩江中,行者莫不駭栗。

盤者,是縣故治之所,在江之囗囗用盤石竟渚,並帶青林而連白沙也。

近西則楊、賓接峰,唐皇連縱。

室、壁帶溪,曾、孤臨江。

竹緣浦以被綠,石照澗而映紅。

月隱山而成一陰一,木鳴柯以起風。

(楊中、元賓,並小江之近處,與山相接也。

唐皇便從北出。

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

壁,小江北岸。

並在楊中之下。

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澗而映紅。

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經始,並臨江,皆被以綠竹。

山高月隱,便謂為一陰一;鳥集柯嗚,便謂為風也。

近北則二巫結湖,兩軿通沼。

橫、石判盡,休、周分表。

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

山幾下而回澤,瀨石上而開道。

(大小巫湖,中隔一山。

外軿周回,在圻西北。

邊浦出江,並是美處。

義熙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經始處所猶在。

兩軿皆長溪,外幹出山之後四五里許,裡軿亦隔一山,出新壟。

橫山,野捨之北面。

常石,野捨之西北。

巫湖舊唐,故曰修堤。

長溪甚遠,故曰泉流。

常石幾囗囗囗囗故曰下幾而回澤。

裡軿漫石數里,水從上過,故曰瀨石上而開道。

休山東北,周裡山在休之南,並是北邊。

遠東則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奧、三菁。

表神異於緯牒,驗感應於慶靈。

凌石橋之莓苔,越楢溪之紆縈。

(天台、桐柏,七縣餘地,南帶海。

二韭、四明、五奧,皆相連接,奇地所無,高於五嶽,便是海中三山之流。

韭以菜為名。

四明、方石,四面自然開窗也。

五奧者,曇濟道人、蔡氏、郗氏、謝氏、陳氏各有一奧,皆相掎角,並是奇地。

三菁,太平之北。

太平,天台之始。

方石,直上萬丈,下有長溪,亦是縉雲之流雲。

此諸山並見圖緯,神仙所居。

往來要徑石橋,過楢溪,人跡之艱,不復過此也。

遠南則松箴、棲雞,唐嵫、漫石。

卒、乘對嶺,釐、孟分隔。

入極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適。

上嶔崎而蒙籠,下深沉而澆激。

(棲雞,在保口之上,別浦入其中,周回甚深,四山之裡。

松箴在棲雞之上,緣江。

唐嵫入太平水路,上有瀑布數百丈。

漫石在唐嵫下,郗景興經始一精一捨,亦是名山之流。

卒、乘與分界,去山八十里,故曰遠南。

前嶺鳥道,正當五十里高,左右所無,就下地形高,乃當不稱。

遠望釐山甚奇,謂白爍尖者最高,下有良田,王敬弘經始一精一捨。

曇濟道人住孟山,名曰孟埭,芋薯之矰田。

清溪秀竹,回開巨石,有趣之極。

此中多諸浦澗,傍依茂林,迷不知所通,嶔崎深沉,處處皆然,不但一處。

遠西則(下闕。

)遠北則長江永歸,巨海延納。

昆漲緬曠,島嶼綢沓。

山縱橫以布護,水回沉而縈浥。

信荒極之綿眇,究風波之睽合。

(江從山北流,窮上虞界,謂之三江口,便是大海。

老子謂海為百谷王,以其善處下也。

海人謂孤山為昆。

薄洲有山,謂之島嶼,即洲也。

漲者,沙始起將欲成嶼,縱橫無常,於一處回沉相縈擾也。

大荒東極,故為荒極。

風波不恆,為睽合也。

徒觀其南術之囗囗囗生幾囗囗成衍囗岸測深,相渚知淺。

洪濤滿則曾石沒,清瀾減則沉沙顯。

及風興濤作,水勢奔壯。

於歲春秋,在月朔望。

湯湯驚波,滔滔駭一浪一。

電激雷崩,飛流灑漾。

凌絕壁而起岑,橫中流而連薄。

始迅轉而騰天,終倒底而見壑。

此楚貳心醉於吳客,河靈懷慚於海若。

(南術是其臨江舊宅,門前對江,三轉曾山,路窮四江,對岸西面常石。

此二山之間,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狹處,故曰生幾。

勇門以南上便大閬,故曰成衍。

岸高測深,渚下知淺也。

江中有孤石沉沙,隨水增減,春秋朔望,是其盛時。

故枚乘雲,楚太子有疾,吳客問之,舉秋濤之美,得以瘳病。

太子,國之儲貳,故曰楚貳。

河靈,河伯居河,所謂河靈。

懼於海若,事見莊周《秋水篇》。

爾其舊居,曩宅今園,枌囗囗槿尚援,基井具存。

曲術周乎前後,直陌矗其東西。

豈伊臨溪而傍沼,乃抱阜而帶山。

考封域之靈異,實茲境之最然。

葺駢梁於巖麓,棲孤棟於江源。

敞南戶以對遠嶺,辟東窗以矚近田。

田連岡而盈疇,嶺枕水而通阡。

(葺室在宅裡山之東麓。

東窗矚田,兼見江山之美。

三間故謂之駢梁。

門前一棟,枕几上,存江之嶺,南對江上遠嶺。

此二館屬望,殆無優劣也。

阡陌縱橫,塍埒交經。

導渠引流,脈散溝並。

蔚蔚豐秫,苾苾香粳。

送夏蚤秀,迎秋晚成。

兼有陵陸,麻麥粟菽。

候時覘節,遞藝遞孰。

供粒食與漿飲,謝工商與衡牧。

生何待於多資,理取足於滿腹。

(許由云:「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謂人生食足,則歡有餘,何待多須邪!堡商衡牧,似多須者,若少私寡慾,充命則足。

但非田無以立耳。

自園之田,自田之湖。

氾濫川上,緬邈水區。

浚潭澗而窈窕,除菰洲之紆餘。

毖溫泉於春流,馳寒波而秋徂。

風生一浪一於蘭渚,日倒景於椒塗。

飛漸榭於中沚,取水月之歡娛。

旦延一陰一而物清,夕棲芬而氣敷。

顧情交之永絕,覬雲客之暫如。

(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盡意,萬不寫一耳。

諸澗出源入湖,故曰浚潭澗。

澗長是以窈窕。

除菰以作洲,言所以紆餘也。

水草則萍藻蕰菼,雚蒲芹蓀,蒹菰蘋蘩,蕝荇菱蓮。

雖備物之偕美,獨扶渠之華鮮。

播綠葉之郁茂,含紅敷之繽翻。

怨清香之難留,矜盛容之易闌。

必充給而後搴,豈蕙草之空殘。

卷《叩弦》之逸曲,感《江南》之哀歎。

秦箏倡而溯游往,《唐上》奏而舊一愛一還。

(搴出《離一騷一》。

《叩弦》是《採菱歌》。

《江南》是《相和曲》,雲江南採蓮。

秦箏倡《蒹茄篇》,《唐上》奏《蒲生》詩,皆感物致賦。

魚藻蘋繁荇亦有詩人之詠,不復具敘。

《本草》所載,山澤不一。

雷、桐是別,和、緩是悉。

參核六根,五華九實。

二冬並稱而殊一性一,三建異形而同出。

水香送秋而擢茜,林蘭近雪而揚猗。

卷柏萬代而不殞,伏苓千歲而方知。

映紅葩於綠蒂,茂素蕤於紫枝。

既住年而增靈,亦驅妖而斥疵。

(《本草》所出藥處,於今不復依,隨土所生耳。

此境出藥甚多,雷公、桐君,古之採藥。

醫緩,古之良工,故曰別悉。

參核者,雙核桃杏仁也。

六根者,苟七根、五茄根、葛根、野葛根、囗囗根也。

五華者,堇華、芫華、遂華、菊華、旋覆華也。

九實者,連前實、槐實、柏實、兔絲實、女貞實、蛇一床一實、蔓荊實、蓼實、囗囗也。

二冬者,天門、麥門冬。

三建者,附子、天雄、烏頭。

水香,蘭草。

林蘭,支子。

卷柏、伏苓,並皆仙物。

凡此眾藥,事悉見於《神農》。

其竹則二箭殊葉,四苦齊味。

水石別谷,鉅細各匯。

既修竦而便娟,亦蕭森而蓊蔚。

露夕沾而妻一陰一,風朝振而清氣。

捎玄雲以拂杪,臨碧潭而挺翠。

蔑上林與淇澳,驗東南之所遺。

企山一陽一之遊踐,遲鸞鷖之棲托。

憶昆園之悲調,慨伶倫之哀籥。

衛女行而思歸詠,楚客放而防露作。

(二箭,一者苦箭,大葉;一者笄箭,細葉。

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黃苦。

水竹,依水生,甚細密,吳中以為宅援。

石竹,本科叢大,以充屋榱,巨者竿挺之屬,細者無箐之流也。

修竦、便娟、蕭森、蓊蔚,皆竹貌也。

上林,關中之禁苑,淇澳,衛地之竹園,方此皆不如。

東南會稽之竹箭,唯此地最富焉。

山一陽一,竹林之遊;鸞鷖,棲食之所。

昆山之竹任為笛,黃帝時,伶倫斬其厚均者吹之,為黃鐘之宮。

衛女思歸,作《竹竿》之詩,楚人放逐,東方朔感江潭而作《七諫》。

其木則松柏檀櫟,囗囗桐榆。

檿柘谷棟,楸梓檉樗。

剛柔一性一異,貞脆質殊。

卑高沃脊,各隨所如。

干合抱以隱岑,杪千仞而排虛。

凌岡上而喬竦,廕澗下而扶疏。

沿長谷以傾柯,攢積石以插衢。

華映水而增光,氣結風而回敷。

當嚴勁而蔥倩,承和煦而芬腴。

送墜葉於秋晏,遲含萼於春初。

(皆木之類,選其美者載之。

山脊曰岡。

岡上澗下,長谷積石,各隨其方。

《離一騷一》云:「青春受謝。

白曰昭只。」

《詩》云「萼不韋韋」也。

植物既載,動類亦繁。

飛泳騁透,胡可根源。

觀貌相音,備列山川。

寒燠順節,隨宜匪敦。

(草、木、竹,植物。

魚、鳥、獸、動物。

獸有數種,有騰者,有走者。

走者騁,騰者透。

謂種類既繁,不可根源,但觀其貌狀,相其音聲,則知山川之好。

興節隨宜,自然之數,非可敦戒也。

魚則魷鱧鮒鱮,鱒鯇鰱鳊,魴鮪魦鱖,鱨鯉鯔鱣。

輯采雜色,錦爛雲鮮。

唼藻戲一浪一,泛苻流淵。

或鼓鰓而湍躍,或掉尾而波旋。

鱸鮆乘時以入浦,鳡迅沿瀨以出泉。

(魷音優。

鱧音禮。

鮒音附。

鱮音敘。

鱒音寸袞反。

鯇音皖。

鰱音連。

鳊音毖仙反。

魴音房。

鮪音磐。

魦音沙。

鱖音居綴反。

鱨音上羊反。

鯔音比之反。

鱣音竹屳反。

皆《說文》、《字林》音。

《詩》云:「錦衾有爛。」

故雲錦爛。

鱸鮆一時魚。

鳡音感。

迅音迅。

皆出溪中石上,恆以為玩。

鳥則鶤鴻鶂鵠,鶖鷺鴇相。

雞鵲繡質,鶷雊綬章。

晨鳧朝集,時鷮山梁。

海鳥違風,朔禽避涼。

荑生歸北,霜降客南。

接響雲漢,侶宿江潭。

聆清哇以下聽,載王子而上參。

薄回涉以弁翰,映明壑而自耽。

(鶤音昆。

鴻音洪。

鶂音溢。

《左傳》云:「六鶂退飛」,字如此。

鵠音下竺反。

鶖音秋。

鷺音路。

鴇音保。

相音相。

唐公之馬,與此鳥色同,故謂為相,音相。

雞鵲鶷雊,見張茂先《博物誌》。

鸐音翟,亦雉之美者,此四鳥並美采質。

鳧音符,野鴨也,常待晨而飛。

鷮音已消反,長尾雉也。

《論語》云:「山梁雌雉,時哉時哉!」海鳥爰居,臧文仲不知其鳥,以為神也。

事見《左傳》。

朔禽,雁也,寒月轉往衡一陽一。

《禮記》,霜始降,雁來賓。

歲莫雲,雁北向。

政是一陽一初生時,荑生歸北,霜降客南。

山雞映水自玩其羽儀者。

山上則猿貍獾,犴獌猰盈。

山下則熊羆豺虎,羱鹿麇麂。

擲飛枝於窮崖,踔空絕於深硎。

蹲谷底而長嘯,攀木杪而哀鳴。

(猿音袁。

音魂。

貍音力之反。

獾音火丸反。

犴音五懸反。

獌音曼,似獾而長,狼之屬,一曰貙。

猰音安黠反。

盈音弋生反,貍之黃黑者,一曰似分。

豺音在皆反。

羱音元,野羊大角。

麇音鬼珉反。

麂音京,能踔擲。

虎長嘯,猿哀鳴,鳴聲可玩。

緡綸不投,置羅不披。

磻弋一靡一用,蹄筌誰施。

鑒虎狼之有仁,傷遂欲之無崖。

顧弱齡而涉道,悟好生之咸宜。

率所由以及物,諒不遠之在斯。

撫鷗攸而悅豫,杜機心於林池。

(八種皆是魚獵之具。

自少不殺,至乎白首,故在山中,而此歡永廢。

莊周雲,虎狼仁獸,豈不父子相親。

世雲虎狼暴虐者,政以其如禽一獸,而人物不自悟其毒害,而言虎狼可疾之甚,苟其遂欲,豈復崖限。

自弱齡奉法,故得免殺生之事。

苟此悟萬物好生之理。

《易》云:「不遠復,無只悔。」

庶乘此得以入道。

莊周雲,海人有機心,鷗鳥舞而不下。

今無害彼之心,各說豫於林池也。

敬承聖誥,恭窺前經。

山野昭曠,聚落膻腥。

故大慈之弘誓,拯群物之淪傾。

豈寓地而空言,必有貨以善成。

欽鹿野之華苑,羨靈鷲之名山。

企堅固之貞林,希庵羅之芳園。

雖粹容之緬邈,謂哀音之恆存。

建招提於幽峰,冀振錫之息肩。

庶鐙王之贈席,想香積之惠餐。

事在微而思通,理匪絕而可溫。

(賈誼《吊屈》云:「恭承嘉惠。」

敬承,亦此之流。

聚落是墟邑,謂歌哭諍訟,有諸喧嘩,不及山野為僧居止也。

經教欲令在山中,皆有成文。

老子云:「善貸且善成。」

此道惠物也。

鹿苑,說《四真諦》處。

靈鷲山,說《般若法華》處。

堅固林,說泥洹處。

庵羅園,說不思議處。

今旁林藝園制苑,彷彿在昔,依然托想,雖粹容緬邈,哀音若存也。

招提,謂僧不能常住者,可持作坐處也。

所謂息肩。

鐙王、香積,事出《維摩經》。

《論語》云:「溫故知新。」

理既不絕,更宜復溫,則可待為己之日用也。

爰初經略,杖策孤征。

入澗水涉,登嶺山行。

陵頂不息,窮泉不停。

櫛風沐雨,犯露乘星。

研其淺思,罄其短規。

非龜非筮,擇良選奇。

翦榛開徑,尋石覓崖。

四山周回,雙流逶迤。

面南嶺,建經台;倚北阜,築講堂。

傍危峰,立禪室;臨浚流,列僧房。

對百年之高木,納萬代之芬芳。

抱終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長。

謝麗塔於郊郭,殊世間於城傍。

欣見素以抱樸,果甘露於道場。

(雲初經略,躬自履行,備諸苦辛也。

罄其淺短,無假於龜筮,貧者既不以麗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

是以謝郊郭而殊城傍。

然清虛寂寞,實是得道之所也。

苦節之僧,明發懷抱。

事紹人徒,心通世表。

是游是憩,倚石構草。

寒暑有移,至業莫矯。

觀三世以其夢,撫六度以取道。

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

指東山以冥期,實西方之潛兆。

雖一日以千載,猶恨相遇之不早。

(謂曇隆、法流二法師也。

二公辭恩一愛一,棄妻子,輕舉入山,外緣都絕,魚肉不入口,糞掃必在體,物見之絕歎,而法師處之夷然。

詩人西發不勝造道者,其亦如此。

往石門瀑布中路高棲之遊,昔告離之始。

期生東山,沒存西方。

相遇之欣,實以一日為千載,猶慨恨不早。

賤物重己,棄世希靈。

駭彼促年,一愛一是長生。

冀浮丘之誘接,望安期之招迎。

甘松桂之苦味,夷皮褐以頹形。

羨蟬蛻之匪日,撫雲蜺其若驚。

陵名山而屢憩,過巖室而披情。

雖未階於至道,且緬絕於世纓。

指松菌而興言,良未齊於殤彭。

(此一章敘仙學者雖未及佛道之高,然出於世表矣。

浮丘公是王子喬師,安期先生是馬明生師,二事出《列仙傳》。

《洞直經》云:「今學仙者亦明師以自發悟,故不辭苦味頹形也。」

莊周云:「和以天倪。」

倪者,崖也。

數經歷名山,遇余巖室,披露其情一性一,且獲長生。

方之松菌殤彭,邈然有間也。

山作水役,不以一牧。

資待各徒,隨節競逐。

陟嶺刊木,除榛伐竹。

一抽一筍自篁,擿箬於谷。

楊勝所拮,秋冬籥獲。

野有蔓草,獵涉蘡薁。

亦醞山清,介爾景福。

苦以術成,甘以審熟。

慕椹高林,剝芨巖椒。

掘茜一陽一崖,擿鮮一陰一摽。

晝見搴茅,宵見索綯。

芟菰翦蒲,以薦以茭。

既坭既埏,品收不一。

其灰其炭,鹹各有律。

六月採蜜,八月樸栗。

備物為繁,略載一靡一悉。

(此一章謂山水採拾諸事也。

然漁獵之事皆不載。

楊,楊桃也。

山間謂之木子。

籥音覆,字出《字林》。

《詩》人云:「六月食郁及薁。」

獵涉字出《爾雅》。

術,術酒,味苦。

審,審酒,味甘,並至美,兼以療病。

審治癰核,術治痰冷。

椹音甚,味似菰菜而勝,刊木而作之,謂之慕。

芨音及,采以為紙。

茜音倩,采以為渫。

鮮音鮮,采以為飲。

採蜜樸果,各隨其月也。

若乃南北兩居,水通陸阻。

觀風瞻雲,方知厥所。

(兩居謂南北兩處,各有居止。

峰崿阻絕,水道通耳。

觀風瞻雲,然後方知其處所。

)南山則夾渠二田,周嶺三苑。

九泉別澗,五穀異巘。

群峰參差出其間,連岫復陸成其阪。

眾流溉灌以環近,諸堤擁抑以接遠。

遠堤兼陌,近流開湍。

凌阜泛波,水往步還。

還回往匝,枉渚員巒。

呈美表趣,胡可勝單。

抗北頂以葺館,殷南峰以啟軒。

羅曾崖於戶裡,列鏡瀾於窗前。

因丹霞以赬楣,附碧雲以翠椽。

視奔星之俯馳,顧□□之未牽。

鶤鴻翻翥而莫及,何但燕雀之翩翾。

氿泉傍出,潺湲於東簷;桀壁對歭,硿礱於西霤。

修竹葳蕤以翳薈,灌木森沉以蒙茂。

蘿曼延以攀援,花芬薰而媚秀。

日月投光於柯間,風露披清於岫。

夏涼寒燠,隨時取適。

階基回互,欞乘隔。

此焉卜寢,玩水弄石。

邇即回眺,終歲罔斁。

傷美物之遂化,怨浮齡之如借。

眇遁逸於人群,長寄心於雲霓。

(南山是開創卜居之處也。

從江樓步路,跨越山嶺,綿亙田野,或升或降,當三里許。

塗路所經見也,則喬木茂竹,緣畛彌阜,橫波疏石,側道飛流,以為寓目之美觀。

及至所居之處,自西山開道,迄於東山,二里有餘。

南悉連嶺疊鄣,青翠相接,雲煙霄路,殆無倪際。

從徑入谷,凡有三口。

方壁西南石門世□南□池東南,皆別載其事。

緣路初入,行於竹徑,半路闊,以竹渠澗。

既入東南傍山渠,展轉幽奇,異處同美。

路北東西路,因山為鄣。

正北狹處,踐湖為池。

南山相對,皆有崖巖。

東北枕壑,下則清川如鏡,傾柯盤石,被隩映渚。

西巖帶林,去潭可二十丈許,葺基構宇,在巖林之中,水衛石階,開窗對山,仰眺曾峰,俯鏡浚壑。

去巖半嶺,復有一樓。

回望周眺,既得遠趣,還顧西館,望對窗戶。

緣崖下者,密竹蒙徑,從北直南,悉是竹園。

東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

北倚近峰,南眺遠嶺,四山周回,溪澗交過,水石林竹之美,巖岫隈曲之好,備盡之矣。

刊翦開築,此焉居處,細趣密玩,非可具記,故較言大勢耳。

越山列其表側傍緬□□為異觀也。

因以小湖,鄰於其隈。

眾流所湊,萬泉所回。

氿濫異形,首毖終肥。

別有山水,路邈緬歸。

(氿濫、肥毖,皆是泉名,事見於《詩》。

雲此萬泉所湊,各有形勢。

求歸其路,乃界北山。

棧道傾虧,蹬閣連捲。

復有水徑,繚繞回圓。

瀰瀰平湖,泓泓澄淵。

孤岸竦秀,長洲芊綿。

既瞻既眺,曠矣悠然。

及其二川合流,異源同口。

赴隘入險,俱會山首。

瀨排沙以積丘,峰倚渚以起阜。

石傾瀾而捎巖,木映波而結藪。

徑南漘以橫前,轉北崖而掩後。

隱叢灌故悉晨暮,托星宿以知左右。

(往反經過,自非巖澗,便是水徑,洲島相對,皆有趣也。

山川澗石,州岸草木。

既標異於前章,亦列同於後牘。

山匪砠而是岵,川有清而無濁。

石傍林而插巖,泉協澗而下谷。

淵轉渚而散芳,岸一靡一沙而映竹。

草迎冬而結葩,樹凌霜而振綠。

向一陽一則在寒而納煦,面一陰一則當暑而含雪。

連岡則積嶺以隱嶙,舉峰則群竦以截。

浮泉飛流以寫空,沈波潛溢於洞一穴一。

凡此皆異所而鹹善,殊節而俱悅。

(土山載石曰砠,山有林曰岵。

此章謂山川眾美,亦不必有,故總敘其最。

居山之後事,亦皆有尋求也。

春秋有待,朝夕須資。

既耕以飯,亦桑貿衣。

藝菜當餚,採藥救頹。

自外何事,順一性一靡一違。

法音晨聽,放生夕歸。

研書賞理,敷文奏懷。

凡厥意謂,揚較以揮。

且列於言,誡特此推。

(謂寒待綿纊,暑待絺綌,朝夕餐飲,設此諸業以待之。

藥以療疾,又在其外,事之相推,自不得不然。

至於聽講放生,研書敷文,皆其所好。

韓非有《揚較》,班固亦云「揚較古今」,其義一也。

左思曰:「為左右揚較而陳之。」

北山二園,南山三苑。

百果備列,乍近乍遠。

羅行布株,迎早候晚。

猗蔚溪澗,森疏崖巘。

杏壇、奈園,橘林、栗圃。

桃李多品,梨棗殊所。

枇杷林檎,帶谷映渚。

椹梅流芬於回巒,椑柿被實於長浦。

(莊周云:「漁父見孔子杏壇之上。」

《維摩詰經》奈樹園。

揚雄《蜀都賦》雲橘林。

左太沖亦云:「戶有橘柚之園。」

桃李所殖甚多,棗梨事出北河、濟之間,淮、穎諸處,故雲殊所也。

畦町所藝,含蕊藉芳,蓼蕺祼薺,葑菲蘇姜。

綠葵眷節以懷露,白薤感時而負霜。

寒蔥摽倩以陵一陰一,春藿吐苕以近一陽一。

(葑菲見《詩·柏舟》中。

管子曰:「北伐山戎,得寒蔥。」

庾闡雲,寒蔥挺園。

灌蔬自供,不待外求者也。

弱質難恆,頹齡易喪。

撫鬢生悲,視顏自傷。

承清府之有術,冀在衰之可壯。

尋名山之奇藥,越靈波而憩轅。

採石上之地黃,摘竹下之天門。

摭曾嶺之細辛,拔幽澗之溪蓀。

訪鍾一乳一於洞一穴一,訊丹一陽一於紅泉。

(此皆駐年之藥,即近山之所出,有採拾,欲以消病也。

安居二時,冬夏三月。

遠僧有來,近眾無闕。

法鼓朗響,頌偈清發。

散華霏蕤,流香飛越。

析曠劫之微言,說像法之遺旨。

乘此心之一豪,濟彼生之萬理。

啟善趣於南倡,歸清暢於北機。

非獨愜於予情,諒僉感於君子。

山中兮清寂,群紛兮自絕。

周聽兮匪多,得理兮俱悅。

寒風兮搔屑,面一陽一兮常熱。

炎光兮隆熾,對一陰一兮霜雪。

愒曾台兮陟雲根,坐澗下兮越風一穴一。

在茲城而諧賞,傳古今之不滅。

(眾僧冬夏二時坐,謂之安居,輒九十日。

眾遠近聚萃,法鼓、頌偈、華、香四種,是齋講之事。

析說是齋講之議。

乘此之心,可濟彼之生。

南倡者都講,北機者法師。

山中靜寂,實是講說之處。

兼有林木,可隨寒暑,恆得清和,以為適也。

好生之篤,以我而觀。

懼命之盡,吝景之歡。

分一往之仁心,拔萬族之險難。

招驚魂於殆化,收危形於將闌。

漾水一性一於江流,吸雲物於天端。

睹騰翰之頏頡,視鼓鰓之往還。

馳騁者儻能狂愈,猜害者或可理攀。

(雲物皆好生,但以我而觀,便可知彼之情。

吝景懼命,是好生事也。

能放生者,但有一往之仁心,便可拔萬族之險難。

水一性一雲物,各尋其生。

老子雲,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猜害者恆以忍害為心,見放生之理,或可得悟也。

哲人不存,懷抱誰質。

糟粕猶在,啟縢剖帙。

見柱下之經二,睹濠上之篇七。

承未散之全樸,救已頹於道術。

嗟夫!六藝以宣聖教,九流以判賢徒。

國史以載前紀,家傳以申世模。

篇章以陳美刺,論難以核有無。

兵技醫日,龜莢筮夢之法,風角塚宅,算數律歷之書。

或平生之所流覽,並於今而棄諸。

驗前識之喪道,抱一德而不渝。

(莊周云「輪扁語齊桓公,公之所讀書,聖人之糟粕。」

縢者,《金縢》之流也。

柱下,老子。

濠上,莊子。

二、七,是篇數也。

雲此二書,最有理,過此以往,皆是聖人之教,獨往者所棄。

伊昔齠齔,實一愛一斯文。

援紙握管,會一性一通神。

詩以言志,賦以敷陳。

箴銘誄頌,鹹各有倫。

爰暨山棲,彌歷年紀。

幸多暇日,自求諸己。

研一精一靜慮,貞觀厥美。

懷秋成章,含笑奏理。

(謂少好文章,及山棲以來,別緣既闌,尋慮文詠,以盡暇日之適。

便可得通神會一性一,以永終朝。

若乃乘攝持之告,評養達之篇。

畏絕跡之不遠,懼行地之多艱。

均上皇之自昔,忌下衰之在旃。

投吾心於高人,落賓名於聖賢。

廣滅景於崆峒,許遁音於箕山。

愚假駒以表谷,涓隱巖以搴芳。

□□□□□□□□□□□□□□□□□□萊庇蒙以織畚。

皓棲商而頤志,卿寢茂而敷詞。

□□□□□□,鄭別谷而永逝。

梁去霸而之會,□□□□□□。

高居唐而胥宇,台依崖而一穴一墀。

鹹自得以窮年,眇貞思於所遺。

(老子云:「善攝生者。」

莊子雲,謂之不善持生。

又雲,養生有無崖,達生者不務生之所無,奈何。

絕跡,上皇,下衰,賓名,義亦皆出莊周。

廣成子在崆峒之上,黃帝之師也。

許由隱於箕山,堯以天下讓而不取。

愚公居於駒阜,齊桓公逐鹿入山,見之。

涓子隱於宕山,好餌術,告伯一陽一《琴心》三篇。

庚桑楚得老子之道,居礨之山。

楚狂接輿,楚王聞其賢,使使者聘之,於是遂游諸名山,在蜀峨眉山上。

徐無鬼巖棲,魏侯勞之,問:「先生苦山林矣,乃肯見寡人。」

無鬼問:「君絀嗜欲,屏好惡,則耳目察矣。」

常采芋栗。

老萊子耕於蒙山之一陽一,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事,織畚為業。

四皓避秦亂,入商洛深山,漢祖召不能出。

司馬長卿高才,而處世不樂預公卿大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遂與弟子別於山阿,終身不反。

梁伯鸞隱霸陵山中,耕織以自娛,後復入會稽山。

台孝威居武安山下,依崖為土室,採藥自給。

高文通居西唐山,從容自娛也。

暨其窈窕幽深,寂漠虛遠。

事與情乖,理與形反。

既耳目之一靡一端,豈足跡之所踐。

蘊終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權近慮以停筆,抑淺知而絕簡。

(謂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後可踐履耳。

故停筆絕簡,不復多雲,冀夫賞音悟夫此旨也。

太祖登祚,誅徐羨之等,征為秘書監,再召不起,上使光祿大夫范泰與靈運書敦獎之,乃出就職。

使整理秘閣書,補足闕文。

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尋遷侍中,日夕引見,賞遇甚厚。

靈運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竟,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

既自以名輩,才能應參時政,初被召,便以此自許;既至,文帝唯以文義見接,每侍上宴,談賞而已。

王曇首、王華、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並見任遇,靈運意不平,多稱疾不朝直。

穿池植援,種竹樹堇,驅課公役,無復期度。

出郭遊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

上不欲傷大臣,諷旨令自解。

靈運乃上表陳疾,上賜假東歸。

將行,上書勸伐河北,曰:

自中原喪亂,百有餘年,流離寇戎,湮沒殊類。

先帝聰明神武,哀濟群生,將欲蕩定趙魏,大同文軌,使久凋反於正化,偏俗歸於華風。

運謝事乖,理違願絕,仰德抱悲,恨存生盡。

況陵塋未幾,凶虜伺隙,預在有識,誰不憤歎。

而景平執事,並非其才,且遘紛京師,豈慮托付。

遂使孤城窮陷,莫肯極。

忠烈囚朔漠,綿河三千,翻為寇有。

晚遣鎮戍,皆先朝之所開拓,一旦淪亡,此國恥宜雪,被於近事者也。

又北境自染逆虜,窮苦備罹,徵調賦斂,一靡一有止已,所求不獲,輒致誅殞,身禍家破,闔門比屋,此亦仁者所為傷心者也。

鹹雲西虜捨末,遠師隴外,東虜乘虛,呼可掩襲。

西軍既反,得據關中,長圍鹹一陽一,還路已絕,雖遣救援,停住河東,遂乃遠討大城,欲為首尾。

而西寇深山重阻,根本自固,徒棄巢窟,未足相拯。

師老於外,國虛於內,時來之會,莫復過此。

觀兵耀威,實在茲日。

若相持未已,或生事變,忽值新起之眾,則異於今,苟乖其時,難為經略,雖兵食倍多,則萬全無必矣。

又歷觀前代,類以兼弱為本,古今聖德,未之或殊。

豈不以天時人事,理數相得,興亡之度,定期居然。

故古人云:「既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

昔魏氏之強,平定荊、冀,乃乘袁、劉之弱;晉世之盛,拓開吳、蜀,亦因葛、陸之衰。

此皆前世成事,著於史策者也。

自羌平之後,天下亦謂虜當俱滅,長驅滑台,席捲下城,奪氣喪魄,指日就盡。

但長安違律,潼關失守,用緩天誅,假延歲月,日來至今,十有二載,是謂一紀,曩有前言。

況五胡代數齊世,虜期余命,盡於來年。

自相攻伐,兩取其困,卞莊之形,驗之今役。

仰望聖澤,有若渴饑,注心南雲,為日已久。

來蘇之冀,實歸聖明,此而弗乘,後則未兆。

即日府藏,誠無兼儲,然凡造大事,待國富兵強,不必乘會,於我為易,貴在得時。

器械既充,眾力粗足,方於前後,乃當有優。

常議損益,久證冀州口數,百萬有餘,田賦之沃,著自《貢》典,先才經創,基趾猶存,澄流引源,桑麻蔽野,強富之實,昭然可知。

為國長久之計,孰若一往之費邪!

或懲關西之敗,而謂河北難守。

二境形勢,表裡不同,關西雜居,種類不一,昔在前漢,屯軍霸上,通火甘泉。

況乃遠戍之軍,值新故交代之際者乎!河北悉是舊戶,差無雜人,連嶺判阻,三關作隘。

若游騎長驅,則沙漠風一靡一;若嚴兵守塞,則冀方山固。

昔隴西傷破,晁錯興言;匈奴慢侮,賈誼憤歎。

方於今日,皆為賒矣。

晉武中主耳,值孫皓虐亂,天祚其德,亦由鉅平奉策,荀、賈折謀,故能業崇當年,區宇一統。

況今陛下聰明聖哲,天下歸仁,文德與武功並震,霜威共素風俱舉,協以宰輔賢明,諸王美令,岳牧宣烈,虎臣盈朝,而天或遠命,亦何敵不滅,矧伊頑虜,假日而已哉。

伏惟深機志務,久定神謨。

臣卑賤側陋,竄景巖一穴一,實仰希太平之道,傾睹岱宗之封,雖乏相如之筆,庶免史談之憤,以此謝病京師,萬無恨矣。

久欲上陳,懼在觸置,蒙賜恩假,暫違禁省,消渴十年,常慮朝露,抱此愚志,昧死以聞。

靈運以疾東歸,而游娛宴集,以夜續晝,復為御史中丞傅隆所奏,坐以免官。

是歲,元嘉五年。

靈連既東還,與族弟惠連、東海何長瑜、穎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遊,時人謂之四友。

惠連幼有才悟,而輕薄不為父方明所知。

靈運去永嘉還始寧,時方明為會稽郡。

靈運嘗自始寧至會稽造方明,過視惠連,大相知賞。

時長瑜教惠連讀書,亦在郡內,靈運又以為絕倫,謂方明曰:「阿連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兒遇之。

何長瑜當今仲宣,而飴以下客之食。

尊既不能禮賢,宜以長瑜還靈運。」

靈運載之而去。

荀雍,字道雍,官至員外散騎郎。

璿之,字曜璠,臨川內史,為司空竟陵王誕所遇,誕敗坐誅。

長瑜文才之美,亞於惠連,雍、璿之不及也。

臨川王義慶招集文士,長瑜自國侍郎至平西記室參軍。

嘗於江陵寄書與宗人何勖,以韻語序義慶州府僚佐云:「陸展染鬢髮,欲以媚側室。

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復出。」

如此者五六句,而輕薄少年遂演而廣之,凡厥人士,並為題目,皆加劇言苦句,其文流行。

義慶大怒,白太祖除為廣州所統曾城令。

及義慶薨,朝士詣第敘哀,何勖謂袁淑曰:「長瑜便可還也。」

淑曰:「國新喪宗英,未宜便以流人為念。」

廬陵王紹鎮尋一陽一,以長瑜為南中郎行參軍,掌書記之任。

行至板橋,遇暴風溺死。

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

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

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

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

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

又要琇更進,琇不肯,靈運贈琇詩曰:「邦君難地險,旅客易山行。」

在會稽亦多徒眾,驚動縣邑。

太守孟顗事佛一精一懇,而為靈運所輕,嘗謂顗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

顗深恨此言。

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求決以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

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堅執不與。

靈運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寧岯崲湖為田,顗又固執。

靈運謂顗非存利民,正慮決湖多害生命,言論毀傷之,與顗遂構仇隙。

因靈運橫恣,百姓驚擾,乃表其異志,發兵自防,露板上言。

靈運馳出京都,詣闕上表曰:「臣自抱疾歸山,於今三載,居非郊郭,事乖人間,幽棲窮巖,外緣兩絕,守分養命,庶畢餘年。

忽以去月二十八日得會稽太守臣顗二十七日疏云:『比日異論噂沓,此雖相了,百姓不許寂默,今微為其防。

』披疏駭惋,不解所由,便星言奔馳,歸骨陛下。

及經山一陰一,防衛彰赫,彭排馬一槍一,斷截衢巷,偵邏縱橫,戈甲竟道。

不知微臣罪為何事。

及見顗,雖曰見亮,而裝防如此,唯有罔懼。

臣昔忝近侍,豫蒙天恩,若其罪跡炳明,文字有證,非但顯戮司敗,以正國典,普天之下,自無容身之地。

今虛聲為罪,何酷如之。

夫自古讒謗,聖賢不免,然致謗之來,要有由趣。

或輕死重氣,結一黨一聚群,或勇冠鄉邦,劍客馳逐。

未聞俎豆之學,欲為逆節之罪;山棲之士,而構陵上之釁。

今影跡無端,假謗空設,終古之酷,未之或有。

匪吝其生,實悲其痛。

誠復內省不疚,而抱理莫申。

是以牽曳疾病,束骸遍款。

仰憑陛下天鑒曲臨,則死之日,猶生之年也。

臣憂怖彌日,羸疾發動,一屍一存恍惚,不知所陳。」

太祖知其見誣,不罪也。

不欲使東歸,以為臨川內史,賜秩中二千石。

在郡游放,不異永嘉,為有司所糾。

司徒遣使隨州從事鄭望生收靈運,靈運執錄望生,興兵叛逸,遂有逆志。

為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

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

追討禽之,送廷尉治罪。

廷尉奏靈運率部眾反叛,論正斬刑。

上一愛一其才,欲免官而已。

彭城王義康堅執謂不宜恕,乃詔曰:「靈運罪釁累仍,誠合盡法。

但謝玄勳參微管,宜宥及後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廣州。」

其後,秦郡府將宗齊受至塗口,行達桃墟村,見有七人下路亂語,疑非常人,還告郡縣,遣兵隨齊受掩討,遂共格戰,悉禽付獄。

其一人姓趙名欽,山一陽一縣人,云:「同村薛道雙先與謝康樂共事,以去九月初,道雙因同村成國報欽云:『先作臨川郡、犯事徙送廣州謝,給錢令買弓箭刀楯等物,使道雙要合鄉里健兒,於三江口篡取謝。

若得志,如意之後,功勞是同。

』遂合部一黨一要謝,不及。

既還饑饉,緣路為劫盜。」

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詔於廣州行棄市刑。

臨死作詩曰:「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終盡。

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

淒淒凌霜葉,網網沖風菌。

邂逅竟幾何,修短非所愍。

送心自覺前,斯痛久已忍。

恨我君子志,不獲巖上泯。」

詩所稱龔勝、李業,猶前詩子房、魯連之意也。

時元嘉十年,年四十九。

所著文章傳於世。

子鳳,蚤卒。

史臣曰: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德,剛柔迭用,喜慍分情。

夫志動於中,則歌詠外發。

六義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謳謠,紛披風什。

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稟氣懷靈,理無或異。

然則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

周室既衰,風一流彌著,屈平、宋玉,導清源於前,賈誼、相如,振芳塵於後,英辭潤金石,高義薄雲天。

自茲以降,情志愈廣。

王褒、劉向、揚、班、崔、蔡之徒,異軌同奔,遞相師祖。

雖清辭麗曲,時發乎篇,而蕪音累氣,固亦多矣。

若夫平子艷發,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

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鹹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

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

相如巧為形似之言,班固長於情理之說,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並標能擅美,獨映當時。

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習,原其飆流所始,莫不同祖《風》、《一騷一》。

徒以賞好異情,故意制相詭。

降及元康,潘、陸特秀,律異班、賈,體變曹、王,縟旨星稠,繁文綺合。

綴平台之逸響,采南皮之高韻,遺風餘烈,事極江右。

有晉中興,玄風獨振,為學窮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馳騁文辭,義單乎此。

自建武暨乎義熙,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爾。

仲文始革孫、許之風,叔源大變太元之氣。

爰逮宋氏,顏、謝騰聲。

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並方軌前秀,垂范後昆。

若夫敷衽論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數,如有可言。

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

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至於先士茂制,諷高歷賞,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並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斑前式。

自《一騷一》人以來,而此秘未睹。

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

張、蔡、曹、王,曾無先覺,潘、陸、謝、顏,去之彌遠。

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謬。

如曰不然,請待來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