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初為龍驤將軍道憐參軍,隨府轉征虜左軍參軍,員外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

宋書

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

吉翰,字休文,馮翊池一陽一人也。

初為龍驤將軍道憐參軍,隨府轉征虜左軍參軍,員外散騎侍郎。

隨道憐北征廣固,賜爵建城縣五等男。

轉道憐驃騎中兵參軍,從事中郎。

為將佐十餘年,清謹剛正,甚為高祖所知賞。

永初三年,轉道憐太尉司馬。

太祖元嘉元年,出督梁、南秦二州諸軍事、龍驤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

三年,仇池氐楊興平遣使歸順,並兒弟為質,翰遣始平太守龐咨據武興。

仇池大帥楊玄遣弟難當率眾拒咨,又遣將強鹿皮向白水。

咨擊破,難當等並退走。

其年,徙督益、寧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漢中、秦州之安固、懷寧六郡諸軍事、益州刺史,將軍如故。

在益州著美績,甚得方伯之體,論者稱之。

六年,以老疾征還,除彭城王義康司徒司馬,加輔國將軍。

時太祖經略河南,以翰為持節、監司、雍、並三州諸軍事、司州刺史,將軍如故。

會前鋒諸軍到彥之等敗退,明年,復為司徒司馬,將軍如故。

其年,又假節、監徐、兗二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時有死罪囚,典簽意欲活之,因翰入關繼呈其事。

翰省訖,語「今且去,明可便呈」。

明旦,典簽不敢復入,呼之乃來,取昨所呈事視訖,謂之曰:「卿意當欲宥此囚死命。

昨於齋坐見其事,亦有心活之。

但此囚罪重,不可全貸,既欲加恩,卿便當代任其罪。」

因命左右收典簽付獄殺之,原此囚生命。

其刑政如此,其下畏服,莫敢犯禁。

明年卒官,時年六十。

追贈征虜將軍,持節、監、刺史如故。

劉道產,彭城呂人,太尉咨議參軍簡之子也。

簡之事在弟子《康祖傳》。

道產初為輔國參軍,無錫令,在縣有能名。

高祖版為中軍行參軍,又為道憐驃騎參軍,襲父爵晉安縣五等候。

廣州群盜因刺史謝道欣死為寇,攻沒州城,道憐加道產振武將軍南討,會始興謙之已平廣州,道產未至而反。

元年,除寧遠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郡人黃公生、任肅之、張石之等並譙縱餘燼,與姻親侯攬、羅奧等招引白水氐,規欲為亂。

道產誅公生等二十一家,宥其餘一黨一。

還為彭城王義康驃騎中兵參軍。

元嘉三年,督梁、南秦二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

在州有惠化,關中流民,前後出漢川歸之者甚多。

六年,道產表置隴西、宋康二郡以領之。

七年,征為後軍將軍。

明年,遷竟陵王義宣左將軍咨議參軍,仍為持節、督雍、梁、南秦三州、荊州之南一陽一、竟陵、順一陽一、襄一陽一、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寧遠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一陽一太守。

善於臨民,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叛戾不受化者,並皆順服,悉出緣沔為居。

百姓樂業,民戶豐贍,由此有《襄一陽一樂歌》,自道產始也。

十三年,進號輔國將軍。

十九年卒,追贈征虜將軍,謚曰襄侯。

道產惠澤被於西土,及喪還,諸蠻皆備衰絰,號哭追送,至於沔口。

荊州刺史衡一陽一王義季啟太祖曰:「故輔國將軍劉道產患背癰,疾遂不救。

道產自鎮漢南,境接凶寇,政績既著,威懷兼舉。

年時猶可,方宣其用,奄至殞沒,傷怨特深。

伏惟聖懷,愍惜兼至。」

長子延孫,別有傳。

延孫弟延熙,因延孫之廕,大明中,為司徒右長史,黃門郎,臨海、義興太守。

泰始初,與四方同反,伏誅。

道產弟道錫,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元嘉十八年,為氐寇所攻,道錫保城退敵,太祖嘉之。

下詔曰:「前者兵寇攻一逼一,邊情波駭,廣威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道錫,將率文武,盡心固守,保全之績,厥效可書。

可冠軍。

咨議參軍、前建威將軍、晉壽太守申坦,孤城弱眾,厲志致果,死傷參半,壯氣不衰,雖力屈陷沒,在誠宜甄。

可建威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初,氐寇至,城內眾寡,道錫募吏民守城,復租布二十年。

及賊退,朝議:「賊雖攻城,一戰便走,聽依本要,於事為優。」

右衛將軍沈演之、丹一陽一尹羊玄保、後軍長史范曄並謂:「宜隨功勞裁量,不可全用本誓,多者不得過十年。」

從之。

二十一年,遷揚烈將軍、廣州刺史。

二十七年,坐貪縱過度,自杖治中荀齊文垂死,乘輿出城行,與阿尼同載,為有司所糾。

值赦,明年散征。

又以赦後余贓,收下廷尉,被宥病卒。

杜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也。

高祖預,晉征南將軍。

曾祖耽,避難河西,因仕張氏。

苻堅平涼州,父祖始還關中。

兄坦,頗涉史傳。

高祖征長安,席捲隨從南還。

太祖元嘉中,任遇甚厚,歷後軍將軍,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南平王鑠右將軍司馬。

晚度北人,朝廷常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每為清塗所隔,坦以此慨然。

嘗與太祖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淳深,漢朝莫及,恨今世無復如此輩人。」

坦曰:「日磾之美,誠如聖詔。

假使生乎今世,養馬不暇,豈辦見知。」

上變色曰:「卿何量朝廷之薄也。」

坦曰:「請以臣言之。

臣本中華高族,亡曾祖晉氏喪亂,播遷涼土,世葉相承,不殞其舊。

直以南度不早,便以荒傖賜隔。

日磾胡人,身為牧圉,便超入內侍,齒列名賢。

聖朝雖復拔才,臣恐未必能也。」

上默然。

北土舊法,問疾必遣子弟。

驥年十三,父使候同郡韋華。

華子玄有高名,見而異之,以女妻焉。

桂一陽一公義真鎮長安,闢為州主簿,後為義真車騎行參軍,員外散騎侍郎,江夏王義恭撫軍刑獄參軍,尚書都官郎,長沙王義欣後軍錄事參軍。

元嘉七年,隨到彥之入河南,加建武將軍。

索虜撤河南戍悉歸河北,彥之使驥守洛一陽一。

洛一陽一城不治既久,又無糧食,及彥之敗退,驥欲棄城走,慮為太祖所誅。

初,高祖平關洛,致鍾虡舊器南還,一大鐘墜洛水。

至是太祖遣將姚聳夫領千五百人迎致之。

時聳夫政率所領牽鍾於洛水,驥乃誑之曰:「虜既南渡,洛城勢弱,今修理城池,並已堅固,軍糧又足,所乏者人耳。

君率眾見就,共守此城,大功既立,取鍾無晚。」

聳夫信之,率所領就驥。

既至,見城不可守,又無糧食,於是引眾去。

驥亦委城南奔,白太祖曰:「本欲以死固守,姚聳夫及城便走,人情沮敗,不可復禁。」

上大怒,使建威將軍鄭順之殺聳夫於壽一陽一。

聳夫,吳興武康人。

勇果有氣力,宋世偏裨小將莫及。

始隨到彥之北伐,與虜遇,聳夫手斬托跋燾叔父英文特勒首,燾以馬百匹贖之。

以驥為通直郎,射聲校尉,世祖征虜咨議參軍。

十七年,出督青、冀二州、徐州之東莞、東安二郡諸軍事、寧遠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在任八年,惠化著於齊土。

自義熙至於宋末,刺史唯羊穆之及驥,為吏民所稱詠。

二十四年,征左軍將軍,兄坦代為刺史,北土以為榮焉。

坦長子琬為員外散騎侍郎,太祖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

信未發又追取之,敕函已發,大相推檢。

丞都答云:「諸郎開視。」

上遣主書詰責,驥答曰:「開函是臣第四子季文,伏待刑坐。」

上特原不問。

二十七年,卒,時年六十四。

長子長文,早卒。

第五子幼文,薄於行。

太宗初,以軍功為驍騎將軍,封邵一陽一縣男,食邑三百戶。

尋坐巧佞奪爵。

後以發太尉廬江王禕謀反事,拜黃門侍郎。

出為輔國將軍、梁、南秦二州刺史。

廢帝元徽中,為散騎常侍。

幼文所蒞貪橫,家累千金,女伎數十人,絲竹晝夜不絕,與沈勃、孫超之居止接近,常相從,又並與阮佃夫厚善。

佃夫死,廢帝深疾之。

帝微行夜出,輒在幼文門牆之間,聽其絃管,積久轉不能平,於是自率宿衛兵誅幼文、勃、超之等。

幼文兄叔文為長水校尉,及諸子侄在京邑方鎮者並誅。

唯幼文兄季文、弟希文等數人,逃亡得免。

申恬,字公休,魏郡魏人也。

曾祖鐘,為石虎司徒。

高祖平廣固,恬父宣、宣從父兄永皆得歸國,並以干用見知。

永歷青、兗二州刺史。

高祖踐祚,拜太中大夫。

宣,太祖元嘉初,亦歷兗、青二州刺史。

恬兄謨,與硃修之守滑台,為虜所沒,後得叛還。

元嘉中,為竟陵太守。

恬初為驃騎道憐長兼行參軍。

高祖踐祚,拜東宮殿中將軍,度還台。

直省十載,不請休息。

轉員外散騎侍郎,出為綏遠將軍、下邳太守。

轉在北海,加寧遠將軍。

所至皆有政績。

又為北譙、梁二郡太守,將軍如故。

郡境邊接任榛,屢被寇抄。

恬到,密知賊來,仍伏兵要害,出其不意,悉皆禽殄。

元嘉十二年,遷督魯、東平、濟北三郡軍事、泰山太守,將軍如故。

惠威兼著,吏民便之。

臨川王義慶鎮江陵,為平西中兵參軍、河東太守。

衡一陽一王義季代義慶,又度安西府,加寧朔將軍。

召拜太子屯騎校尉,母憂去職。

二十一年,冀州移鎮歷下,以恬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烈將軍、冀州刺史,明年,加濟南太守。

時又遷換諸郡守,恬上表曰:「伏聞朝恩當加臣濟南太守,仰惟優旨,荒心散越。

臣殃咎之餘,遭蒙逾忝,一寵一私罔己,復兼今授,豈其愚迷,所能上答。

臣近至止,即履行所統,究其形宜。

河、濟之間,應置戍捍,其中四處,急須修立,甕口故城,又是要所,宜移太原,委以邊事。

緣山諸邏,並得除省,防衛綏懷,利便非一。

呂綽誠效益著,深同臣意,百姓聞者,鹹皆附說,急有同異,二三未宜。

但房紹之蒞郡經年,軍民粗狎,改以帶臣,有乖永事。

遠牽太原,於民為苦。

而甕口之計,復成交互,人情非樂,容有不安。

疆場威刑,患不開廣,若得依先處分,公私允緝。」

上從之。

詔有司曰:「恬所陳當是事宜,近諸除授可悉停。」

北虜入寇,恬摧擊之,為虜所破,被征還都。

二十七年,起為通直常侍。

是歲,索虜南寇,其武昌王向青州。

遣恬援東一陽一,因與輔國司馬、齊郡太守龐秀之保城固守。

蕭斌遣青州別駕解榮之率垣護之還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

賊朝來脅城,日晚輒退。

城內乃出車北門外,環塹為營,欲挑戰,賊不敢一逼一。

停五日,東過抄略清河郡及驛道南數千家,從東安、東莞出下邳。

下邳太守垣閬閉城距守,保全二千餘家。

虜退,以恬為寧朔將軍、山一陽一太守。

善於治民,所蒞有績。

世祖踐阼,遷青州刺史,將軍如故。

尋加督徐州之東莞、東安二郡諸軍事。

明年,又督冀州。

齊地連歲興兵,百姓凋弊,恬初防衛邊境,勸課農桑,二三年間,遂皆優實。

一性一清約,頻處州郡,妻子不免饑寒,世以此稱之。

進號輔國將軍。

孝建二年,遷督豫州軍事、寧朔將軍、豫州刺史。

明年,疾病徵還,於道卒,時年六十九。

死之日,家無遺財。

子實,南譙郡太守,早卒。

謨子元嗣,海陵、廣陵太守。

元嗣弟謙,太始初,以軍功歷軍校,官至輔國將軍、臨川內史。

永子坦,自巴西、梓潼遷梁、南秦二州刺史。

元嘉二十六年,為世祖鎮軍咨議參軍,與王玄謨圍滑台不克,免官。

青州刺史蕭斌板行建威將軍、濟南、平原二郡太守,復攻確磝,敗退,下歷城。

蕭思話起義討元兇,假坦輔國將軍,為前鋒。

世祖至新亭,坦亦進克京城。

孝建初,為太子右衛率,寧朔將軍、徐州刺史。

大明元年,虜寇兗州,世祖遣太子衛率薛安都、新除東一陽一太守沈法系北討,至兗州,虜已去。

坦建議:「任榛亡命,屢犯邊民,軍出無功,宜因此翦撲。」

上從之。

亡命先已聞知,舉村逃走,安都與法系坐白衣領職,坦棄市。

群臣為之請,莫能得。

將行刑,始興公沈慶之入市抱坦慟哭曰:「卿無罪,為朝廷所枉誅,我入市亦當不久。」

市官以白上,乃原生命,系尚方。

尋被宥,復為驍騎將軍,病卒。

子令孫,前廢帝景和中,為永嘉王子仁左軍司馬、廣陵太守。

太宗以為寧朔將軍、徐州刺史,討薛安都。

行至淮一陽一,即與安都合。

弟闡,時為濟一陰一太守,戍睢陵城,奉順不同安都,安都攻圍不能克。

會令孫至,遣往睢陵令說闡降,闡既降,殺之,令孫亦見殺。

先是,清河崔諲亦以將吏見知高祖,永初末,為振威將軍、東萊太守。

少帝初,亡命司馬靈期、司馬順之千餘人圍東萊,諲擊之,斬靈期等三十級。

太祖元嘉中,至青州刺史。

史臣曰:漢之良吏,居官者或長子孫,孫、曹之世,善職者亦二三十載,皆敷政以盡民和,興讓以存簡久。

及晚代風烈漸衰,非才有起伏,蓋所遭之時異也。

劉道產之在漢南,歷年逾十,惠化流於樊沔,頗有前世遺風,故能樹績垂名,斯為美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