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帝即位後生劭,時上猶在諒闇,故秘之。三年閏正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99 列傳第59 二凶

宋書

卷99 列傳第59 二凶

元兇劭,字休遠,文帝長子也。

帝即位後生劭,時上猶在諒闇,故秘之。

三年閏正月,方雲劭生。

自前代以來,未有人君即位後皇后生太子,唯殷帝乙既踐阼,正妃生紂,至是又有劭焉。

體元居正,上甚喜說。

年六歲,拜為皇太子,中庶子二率入直永福省。

更築宮,制度嚴麗。

年十二,出居東宮,納黃門侍郎殷淳女為妃。

十三,加元服。

好讀史傳,尤一愛一弓馬。

及長,美鬚眉,大眼方口,長七尺四寸。

親覽宮事,延接賓客,意之所欲,上必從之。

東宮置兵,與羽林等。

十七年,劭拜京陵,大將軍彭城王義康、竟陵王誕、尚書桂一陽一侯義融並從,司空江夏王義恭自江都來會京口。

二十七年,上將北伐,劭與蕭思話固諫,不從。

索虜至瓜步,京邑震駭。

劭出鎮石頭,總統水軍。

善於撫御。

上登石頭城,有憂色,劭曰:「不斬江湛、徐湛之,無以謝天下。」

上曰:「北伐自我意,不關二人也。」

上時務在本業,勸課耕桑,使宮內皆蠶,欲以諷厲天下。

有女巫嚴道育,本吳興人,自言通靈,能役使鬼物。

夫為劫,坐沒入奚官。

劭姊東一陽一公主應閣婢王鸚鵡白公主云:「道育通靈有異術。」

主乃白上,托雲善蠶,求召入,見許。

道育既入,自言服食,主及劭並信惑之。

始興王浚素佞事劭,與劭並多過失,慮上知,使道育祈請,欲令過不上聞。

道育輒云:「自上天陳請,必不一洩露。」

劭等敬事,號曰天師。

後遂為巫蠱,以玉人為上形像,埋於含章殿前。

初,東一陽一主有奴陳天興,鸚鵡養以為子,而與之一婬一通。

鸚鵡、天興及寧州所獻黃門慶國並預巫蠱事。

劭以天興補隊主。

東一陽一主薨,鸚鵡應出嫁,劭慮言語難密,與浚謀之。

時吳興沈懷遠為浚府佐,見待異常,乃嫁鸚鵡與懷遠為妾,不以啟上,慮後事洩,因臨賀公主微言之。

上後知天興領隊,遣Yan人奚承祖詰讓劭曰:「臨賀公主南第先有一下人欲嫁,又聞此下人養他人奴為兒,而汝用為隊主,一抽一拔何乃速。

汝間用主、副,並是奴邪?欲嫁置何處?」

劭答曰:「南第昔屬天興,求將驅使,臣答曰:『伍那可得,若能擊賊者,可入隊。

』當時蓋戲言耳,都不復憶。

後天興道上通辭乞位,追存往為者,不忍食言,呼視見其形容粗健,堪充驅使,脫爾使監禮兼隊副。

比用人雖取勞舊,亦參用有氣干者。

謹條牒人囗名上呈。

下人欲嫁者,猶未有處。」

時鸚鵡已嫁懷遠矣。

劭懼,馳書告浚,並使報臨賀主:「上若問嫁處,當言未有定所。」

浚答書曰:「奉令,伏深惶怖,啟此事多日,今始來問,當是有感發之者,未測源由爾。

計臨賀故當不應翻覆言語,自生寒熱也。

此姥由來挾兩端,難可孤保,正爾自問臨賀,冀得審實也。

其若見問,當作依違答之。

天興先署佞人府位,不審監上當無此簿領爾。

急宜犍之。

殿下已見王未?宜依此具令嚴自躬上啟聞。

彼人若為不已,正可促其餘命,或是大慶之漸。」

凡劭、浚相與書疏類如此,所言皆為名號,謂上為「彼人」,或以為「其人」;以太尉江夏王義恭為「佞人」;東一陽一主第在西掖門外,故云「南第」,王即鸚鵡姓,躬上啟聞者,令道育上天白天神也。

鸚鵡既適懷遠,慮與天興私通事洩,請劭殺之。

劭密使人害天興。

慶國謂宣傳往來,唯有二人,天興既死,慮將見及,乃具以其事白上。

上驚惋,即遣收鸚鵡,封籍其家,得劭、浚書數百紙,皆咒詛巫蠱之言,得所埋上形像於宮內。

道育叛亡,討捕不得。

上大怒,窮治其事,分遣中使入東諸郡搜討,遂不獲。

上詰責劭、浚,劭、浚惶懼無辭,唯陳謝而已。

道育變服為尼,逃匿東宮,浚往京口,又載以自隨,或出止民張晤家。

江夏王義恭自盱眙還朝,上以巫蠱告之,曰:「常見典籍有此,謂之書傳空言,不意遂所親睹。

劭雖所行失道,未必便亡社稷,南面之日,非復我及汝事。

汝兒子多,將來遇此不幸爾。」

先是二十八年,彗星起畢、昴,入太微,掃帝座端門,滅翼、軫。

二十九年,熒惑逆行守氐,自十一月霖雨連雪,太一陽一罕曜。

三十年正月,大風飛霰且雷。

上憂有竊發,輒加劭兵眾,東宮實甲萬人。

車駕出行,劭入守,使將白直隊自隨。

其年二月,浚自京口入朝,當鎮江陵,復載道育還東宮,欲將西上。

有告上云:「京口民張晤家有一尼,服食,出入征北內,似是嚴道育。」

上初不信,試使掩錄,得其二婢,云:「道育隨征北還都。」

上謂劭、浚已當斥遣道育,而猶與往來,惆悵惋駭。

乃使京口以船送道育二婢,須至檢核,廢劭,賜浚死,以語浚母潘淑妃,淑妃具以告浚。

浚馳報劭,劭因是異謀,每夜輒饗將士,或親自行酒,密與腹心隊主陳叔兒、詹叔兒、齋帥張超之、任建之謀之。

道育婢將至,其月二十一日夜,詐上詔云:「魯秀謀反,汝可平明守闕,率眾入。」

因使超之等集素所畜養兵士二千餘人,皆使被甲,召內外幢隊主副,豫加部勒,雲有所討。

宿召前中庶子、右軍長史蕭斌,夜呼斌及左衛率袁淑、中舍人殷仲素、左積一弩一將軍王正見,併入宮,告以大事,自起拜斌等,因流涕,眾並驚愕,語在淑傳。

明旦未開鼓,劭以硃服加戎服上,乘畫輪車,與蕭斌同載,衛從如常入朝之儀,守門開,從萬春門入。

舊制,東宮隊不得入城,劭與門衛云:「受敕,有所收討。」

令後隊速來,張超之等數十人馳入雲龍、東中華門及齋閣,拔刀徑上合殿。

上其夜與尚書僕射徐湛之屏人語,至旦燭猶未滅,直衛兵尚寢。

超之手行弒逆,並殺湛之。

劭進至合殿中閣,太祖已崩,出坐東堂,蕭斌執刀侍直。

呼中書舍人顧嘏,嘏震懼不時出,既至,問曰:「欲共見廢,何不蚤啟?」

未及答,即於前斬之。

遣人於崇禮闥殺吏部尚書江湛。

太祖左細杖主卜天與攻劭於東堂,見殺。

又使人從東閣入殺潘淑妃,又殺太祖親信左右數十人。

急召始興王浚,率眾屯中堂。

又召太尉江夏王義恭、尚書令何尚之。

劭即偽位,為書曰:「徐湛之、江湛弒逆無狀,吾勒兵入殿,已無所及,號惋崩恤,肝心破裂。

今罪人斯得,元兇克殄,可大赦天下。

改元嘉三十年為太初元年。

文武並賜位二等,諸科一依丁卯。」

初,使蕭斌作詔,斌辭以不文,乃使侍中王僧綽為之。

使改元為太初,劭素與道育所定。

斌曰:「舊逾年改元。」

劭以問僧綽,繒綽曰:「晉惠帝即位,便改號。」

劭喜而從之。

百僚至者裁數十人,劭便遽即位。

即位畢,稱疾還入永福省,然後遷大行皇帝升太極前殿。

是日,以蕭斌為散騎常侍、尚書僕射、領軍將軍;何尚之為司空;前右衛率檀和之戍石頭;侍中營道侯義綦為征虜將軍、晉陵南下邳二郡太守,鎮京城;尚書殷仲景為侍中、中護軍。

大行皇帝大斂,劭辭疾不敢出。

先給諸王及諸處兵杖,悉收還武庫。

殺徐湛之、江湛親一黨一新除始興內史荀赤松、新除尚書左丞臧凝之、山一陰一令傅僧祐、吳令江徽、前征北行參軍諸葛詡、右衛司馬江文綱。

以殷仲素為黃門侍郎,王正見為左軍將軍,張超之及諸同逆聞人文子、徐興祖、詹叔兒、陳叔兒、任建之等,並將校以下龍驤將軍帶郡,各賜錢二十萬。

遣人謂魯秀曰:「徐湛之常欲相危,我已為卿除之矣。」

使秀與屯騎校尉龐秀之對掌軍隊。

以侍中王僧綽為吏部尚書,司徒左長史何偃為侍中。

成服日,劭登殿臨靈,號慟不自持。

博訪公卿,詢求治道,薄俺輕徭,損諸游費。

田苑山澤,有可弛者,假與貧民。

三月,遣大使分行四方,分浙以東五郡為會州,省揚州立司隸校尉,以殷沖補之。

以大將軍江夏王義恭為太保,司徒南譙王義宣為太尉,衛將軍、荊州刺史始興王浚進號驃騎將軍。

王僧綽以先預廢立,見誅。

長沙王瑾、瑾弟楷、臨川王燁、桂一陽一侯覬、新諭侯球,並以宿恨下獄死。

禮官希旨,謚太祖不敢盡美稱,上謚曰中宗景皇帝。

以雍州刺史臧質為丹一陽一尹,進世祖號征南將軍,加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南平王鑠中軍將軍,會稽太守隨王誕會州刺史。

江夏王義恭以太保領大宗師,諮稟之科,依晉扶風王故事。

世祖及南譙王義宣、隨王誕諸方鎮並舉義兵。

劭聞義師大起,悉聚諸王及大臣於城內,移江夏王義恭住尚書下捨,義恭諸子住侍中下省。

自永初元年以前,相國府入齋、傳教、給使,免軍戶,屬南彭城薛縣。

劭下書,以中流起兵,當親率六師,觀變江介,悉召下番將吏。

加三吳太守軍號,置佐領兵。

四月,立妻殷氏為皇后。

世祖檄京邑曰:

夫運不常隆,代有莫大之釁。

爰自上葉,或因多難以成福,或階昏虐以兆亂,鹹由君臣義合,理悖恩離。

故堅冰之遘,每鍾澆末,未有以道御世,教化明厚,而當梟鏡反噬,難發天屬者也。

先帝聖德在位,功格區宇,明照萬國,道洽無垠,風之所被,荒隅變識;仁之所動,木石開心。

而賊劭乘藉塚嫡,夙蒙一寵一樹,正位東朝,禮絕君後,凶慢之情,發於齠忭,猜忍之心,成於幾立。

賊浚險躁無行,自幼而長,交相倚附,共逞一奸一回。

先旨以王室不造,家難亟結,故含蔽容隱,不彰其釁,訓誘啟告,冀能革音。

何悟狂慝不悛,同惡相濟,肇亂巫蠱,終行弒逆,聖躬離荼毒之痛,社稷有翦墜之哀,四海崩心,人神泣血,生民以來,未聞斯禍。

奉諱驚號,肝腦塗地,煩冤腷臆,容身無所。

大將軍、諸王幽間窮省,存亡未測。

徐僕射、江尚書、袁左率,皆當世標秀,一時忠貞,或正色立朝,或聞逆弗順,並橫分階闥,懸首都市。

宗一黨一夷滅,豈伊一姓,禍毒所流,未知其極。

昔周道告難,齊、晉勤王,漢歷中圮,虛、牟立節,異姓末屬,猶或亡軀,況幕府職同昔人,義兼臣子。

所以枕戈嘗膽,苟全視息,志梟元兇,少雪仇恥。

今命冠軍將軍領諮議中直兵柳元景、寧朔將軍領中直兵馬文恭等,統勁卒三萬,風馳徑造石頭,分趨白下;輔國將軍領諮議中直兵宗愨等,勒甲楯二萬,征虜將軍領司馬武昌內史沈慶之等,領壯勇五萬,相尋就路;支軍別統,或焚舟破釜,步自姑孰;或迅楫蕪湖,入據雲一陽一。

凡此諸帥,皆英果權奇,智略深贍,名震中土,勳暢遐疆。

幕府親董一精一悍一十餘萬,授律枕戈,駱驛繼邁。

司徒睿哲淵謨,赫然震發,征甲八州,電起荊郢;冠軍將軍臧質忠烈協舉,雷動漢一陰一;冠軍將軍硃修之誠節亮款,悉力請奮。

荊、雍百萬,稍次近塗,蜀、漢之卒,續已出境。

又安東將軍誕、平西將軍遵考、前撫軍將軍蕭思話、征虜將軍魯爽、前寧朔將軍王玄謨,並密信俱到,不契同期,傳檄三吳,馳軍京邑,遠近俱發,揚旍萬里。

樓艦騰川,則滄江霧咽;銳甲赴野,則林薄摧根。

謀臣智士,雄夫毅卒,畜志須時,懷憤待用。

先聖靈澤,結在民心,逆順大數,冥發天理,無父之國,天下無之。

羽檄既馳,華素響會,以此眾戰,誰能抗禦,以此義動,何往不捷!況逆丑無親,人鬼所背,計其同惡,不盈一旅,崇極群小,是與此周,哲人君子,必加積忌。

傾海注螢,頹山壓一卵一,商、周之勢,曾何足雲。

諸君或奕世貞賢,身囗皇渥,或勳烈肺腑,休否攸同。

拘一逼一凶勢,俯眉寇手,含憤茹戚,不可為心。

大軍近次,威聲已接,便宜因變立功,洗雪滓累;若事有不獲,能背逆歸順,亦其次也;如有守迷遂往,一黨一一凶類,刑茲無赦,戮及五宗。

賞罰之科,信如日月。

原火一燎,異物同灰,幸求多福,無貽後悔。

書到宣告,鹹使聞知。

劭自謂素習武事,語朝士曰:「卿等但助我理文書,勿措意戎陳。

若有寇難,吾當自出,唯恐賊虜不敢動爾。」

司隸校尉殷沖掌綜文符,左衛將軍尹弘配衣軍旅,蕭斌總眾事,中外戒嚴。

防守世祖子於侍中下省,南譙王義宣諸子於太倉空屋。

劭使浚與世祖書曰:「聞弟忽起狂檄,阻兵反噬,縉紳憤歎,義夫激怒。

古來陵上內侮,誰不夷滅,弟洞覽墳籍,豈不斯具。

今主上天縱英聖,靈武宏發,自登宸極,威澤兼宣,人懷甘死之志,物競捨生之節。

弟蒙眷遇,著自少長,東宮之歡,其來如昨,而信惑一奸一邪,忘茲恩友,此之不義,人鬼同疾。

今水步諸軍悉已備辦,上親御六師,太保又乘鉞臨統,吾與烏羊,相尋即道。

所以淹霆緩電者,猶冀弟迷而知返爾。

故略示懷,言不盡意,主上聖恩,每厚法師,今在殿內住,想弟欲知消息,故及。」

烏羊者,南平王鑠;法師,世祖世子小名也。

劭欲殺三鎮士庶家口,江夏王義恭、何尚之說之曰:「凡舉大事者,不顧家口。

且多是驅一逼一,今忽誅其餘累,正足堅彼意耳。」

劭謂為然,乃下書一無所問。

使褚湛之戍石頭,劉思考鎮東府。

浚及蕭斌勸劭勒水軍自上決戰,若不爾,則保據梁山。

江夏王義恭慮義兵倉卒,船舫陋小,不宜水戰。

乃進策曰:「賊駿少年未習軍旅,遠來疲弊,宜以逸待之。

今遠出梁山,則京都空弱,東軍乘虛,容能為患。

若分力兩赴,則兵散勢離。

不如養銳待期,坐而勸釁。」

劭善其議,蕭斌厲色曰:「南中郎二十年少,業能建如此大事,豈復可量。

三方同惡,勢據上流,沈慶之甚練軍事,柳元景、宗愨屢嘗立功。

形勢如此,實非小敵。

唯宜及人情未離,尚可決力一戰。

端坐一台城,何由得久。

主相鹹無戰意,此自天也。」

劭不納。

疑朝廷舊臣悉不為己用,厚接王羅漢、魯秀,悉以兵事委之,多賜珍玩美色,以悅其意。

羅漢先為南平王鑠右軍參軍,劭以其有將用,故以心膂委焉。

或勸劭保石頭城者,劭曰:「昔人所以固石頭,俟諸侯勤王爾。

我若守此,誰當見救。

唯應力戰決之,不然不克。」

日日自出行軍,慰勞將士,親督都水治船艦,焚南岸,驅百姓家悉渡水北。

使有司奏立子偉之為皇太子,以褚湛之為後將軍、丹一陽一尹,置佐史,驃騎將軍始興王浚為侍中、中書監、司徒、錄尚書六條事,中軍將軍南平王鑠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兗青徐冀五州諸軍事、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新除左將軍、丹一陽一尹建平王宏為散騎常侍、鎮軍將軍、江州刺史。

龐秀之自石頭先眾南奔,人情由是大震。

以征虜將軍營道侯義綦即本號為湘州刺史,輔國將軍檀和之為西中郎將、雍州刺史。

十九日,義軍至新林,劭登石頭烽火樓望之。

二十一日,義軍至新亭。

時魯秀屯白石,劭召秀與王羅漢共屯硃雀門。

蕭斌統步軍,褚湛之統水軍。

二十二日,使蕭斌率魯秀、王羅漢等一精一兵萬人攻新亭壘,劭登硃雀門躬自督率,將士懷劭重賞,皆為之力戰。

將克,而秀斂軍遽止,為柳元景等所乘,故大敗。

劭又率腹心同惡自來攻壘,元景復破之;劭走還硃雀門,蕭斌臂為流矢所中。

褚湛之攜二子與檀和之同共歸順。

劭駭懼,走還台城。

其夜,魯秀又南奔。

時江夏王義恭謀據石頭,會劭已令浚及蕭斌備守。

劭並焚京都軍籍,置立郡縣,悉屬司隸為民。

以前軍將軍、輔國將軍王羅漢為左衛將軍,輔國如故,左軍王正見為太子左衛率。

二十五日,義恭單馬南奔,自東掖門出,於冶渚過淮。

東掖門隊主吳道興是臧質門人,冶渚軍主原稚孫是世祖故史,義恭得免。

劭遣騎追討,騎至冶渚,義恭始得渡淮。

義恭佐史義故二千餘人,隨從南奔,多為追兵所殺。

遣浚殺義恭諸子。

以輦迎蔣侯神像於宮內,啟顙乞恩,拜為大司馬,封鍾山郡王,食邑萬戶,加節鉞。

蘇侯為驃騎將軍。

使南平王鑠為祝文,罪狀世祖。

加浚使持節、都督南徐會二州諸軍事、領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給班劍二十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南平王鑠進號驃騎將軍,與浚並錄尚書事。

二十七日,臨軒拜息偉之為太子,百官皆戎服,劭獨袞衣。

下書大赦天下,唯世祖、劉義恭、義宣、誕不在原例,余一黨一一無所問。

先遣太保參軍庾道、員外散騎侍郎硃和之,又遣殿中將軍燕欽東拒誕。

五月,世祖所遣參軍顧彬之及誕前軍,並至曲阿,與道相遇,與戰,大破之。

劭遣人焚燒都水西裝及左尚方,決破柏崗方山埭以絕東軍。

又悉以上守家之丁巷居者,緣淮豎泊船為樓,多設大一弩一。

又使司隸治中監琅邪郡事羊希柵斷班瀆、白石諸水口。

於時男丁既盡,召婦女親役。

其月三日,魯秀等募勇士五百人攻大航,鉤得一舶。

王羅漢副楊恃德命使復航,羅漢昏酣作伎,聞官軍已渡,驚懼放仗歸降。

緣渚幢隊,以次奔散,器仗鼓蓋,充塞街衢。

是夜,劭閉守六門,於門內鑿塹立柵,以露車為樓,城內沸亂,無復綱紀。

丹一陽一尹尹弘、前軍將軍孟宗嗣等下及將吏,並逾城出奔。

劭使詹叔兒燒輦及袞冕服。

蕭斌聞大航不守,惶窘不知所為,宣令所統,皆使解甲,自石頭遣息約詣闕請罪,尋戴白幡來降,即於軍門伏誅。

四日,太尉江夏王義恭登硃雀門,總群帥,遣魯秀、薛安都、程天祚等直趣宣一陽一門。

劭軍主徐興祖、羅訓、虞丘要兒等率眾來降。

劭先遣龍驤將軍陳叔兒東討,事急,召還。

是日,始入建一陽一門,遙見官軍,所領並棄仗走。

劭腹心白直同諸逆先屯閶闔門外,並走還入殿。

天祚與安都副譚金因而乘之,即得俱入。

安都及軍主武念、宋越等相繼進,臧質大軍從廣莫門入,同會太極殿前,即斬太子左衛率王正見。

建平、東海等七王並號哭俱出。

劭穿西垣入武庫井中,隊副高禽執之。

浚率左右數十人,與南平王鑠於西明門出,俱共南奔。

於越城遇江夏王義恭,浚下馬曰:「南中郎今何所作?」

義恭曰:「四海無統,百司固請,上已俯順群心,君臨萬國。」

又曰:「虎頭來得無晚乎?」

義恭曰:「殊當恨晚。」

又曰:「故當不死耶?」

義恭曰:「可詣行闕請罪。」

又曰:「未審猶能賜一職自效不?」

義恭又曰:「此未可量。」

勒與俱歸,於道斬首。

浚字休明,將產之夕,有鵩鳥鳴於屋上。

元嘉十三年,年八歲,封始興王。

十六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後將軍、湘州刺史。

仍遷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十七年,為揚州刺史,將軍如故,置佐領兵。

十九年,罷府。

二十一年,加散騎常侍,進號中軍將軍。

明年,浚上言:「所統吳興郡,衿帶重山,地多污澤,泉流歸集,疏決遲壅,時雨未過,已至漂沒。

或方春輟胞,或開秋沈稼,田家徒苦,防遏無方。

彼邦奧區,地沃民阜,一歲稱稔,則穰被京城;時或水潦,由數郡為災。

頃年以來,儉多豐寡,雖賑賚周給,傾耗國儲,公私之弊,方在未已。

州民姚嶠比通便宜,以為二吳、晉陵、義興四郡,同注太湖,而松江滬瀆壅噎不利,故處處湧溢,浸漬成災。

欲從武康珝溪開漕谷湖,直出海口,一百餘里,穿渠涵必無閡滯。

自去踐行量度,二十許載。

去十一年大水,已詣前刺史臣義康欲陳此計,即遣主簿盛曇泰隨嶠周行,互生疑難,議遂寢息。

既事關大利,宜加研盡,登遣議曹從事史虞長孫與吳興太守孔山士同共履行,准望地勢,格評高下,其川源由歷,莫不踐校,圖畫形便,詳加算考,如所較量,決謂可立。

尋四郡同患,非獨吳興,若此涵獲通,列邦蒙益。

不有暫勞,無由永晏。

然興創事大,圖始當難。

今欲且開小漕,觀試流勢,輒差烏程、武康、東遷三縣近民,即時營作。

若宜更增廣,尋更列言。

昔鄭國敵將,史起畢忠,一開其說,萬世為利。

嶠之所建,雖側芻蕘,如或非妄,庶幾可立。」

從之;功竟不立。

二十三年,給鼓吹一部。

二十六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兗二州刺史,常侍如故。

二十八年,遣浚率眾城瓜步山,解南兗州。

三十年,徙都督荊雍益梁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持節、常侍如故。

浚少好文籍,姿質端妍。

母潘淑妃有盛一寵一,時六宮無主,潘專總內政。

浚人才既美,母又至一愛一,太祖甚留心。

建平王宏、侍中王僧綽、中書侍郎蔡興宗並以文義往復。

初,元皇后一性一忌,以潘氏見幸,遂以恚恨致崩,故劭深疾潘氏及浚。

浚慮將來受禍,乃曲意事劭,劭與之遂善。

多有過失,屢為上所詰讓,憂懼,乃與劭共為巫蠱。

及出鎮京口,聽將揚州文武二千人自隨,優遊外籓,甚為得意。

在外經年,又失南兗,於是復願還朝。

廬陵王紹以疾患解揚州,時江夏王義恭外鎮,浚謂州任自然歸己,而上以授南譙王義宣,意甚不悅。

乃因員外散騎侍郎徐爰求鎮江陵,又求助於尚書僕射徐湛之。

而尚書令何尚之等鹹謂浚太子次弟,不宜遠出。

上以上流之重,宜有至親,故以授浚。

時浚入朝,遣還京,為行留處分。

至京數日而巫蠱事發,時二十九年七月也。

上惋歎彌日,謂潘淑妃曰:「太子圖富貴,更是一理。

虎頭復如北,非復思慮所及。

汝母子豈可一日無我耶!」浚小名虎頭。

使左右硃法瑜密責讓浚,辭甚哀切,並賜書曰:「鸚鵡事想汝已聞,汝亦何至迷惑乃爾。

且沈懷遠何人,其詎能為汝隱此耶?故使法瑜口宣,投筆惋慨。」

浚慚懼,不知所答。

浚還京,本暫去,上怒,不聽歸。

其年十二月,中書侍郎蔡興宗問建平王宏曰:「歲無復幾,征北何當至?」

宏歎息良久曰:「年內何必還。」

在京以沈懷遠為長流參軍,每夕輒開便門為微行。

上聞,殺其嬖人楊承先。

明年正月,荊州事方行,二月,浚還朝。

十四日,臨軒受拜。

其日,藏嚴道育事發,明旦浚入謝,上容色非常。

其夕,即加詰問,浚唯謝罪而已。

潘淑妃抱持浚,泣涕謂曰:「汝始咒詛事發,猶冀刻己思愆,何意忽藏嚴道育耶?上責汝深,至我叩頭乞恩,意永不釋。

今日用活何為,可送藥來,當先自取盡,不忍見汝禍敗。」

浚奮衣而去,曰:「天下事尋自當判,願小寬憂煎,必不上累。」

劭入弒之旦,浚在西州,府舍人硃法瑜奔告浚曰:「台內叫喚,宮門皆閉,道上傳太子反,未測禍變所至。」

浚一陽一驚曰:「今當奈何?」

法瑜勸入據石頭。

浚未得劭信,不知事之濟不,一騷一擾未知所為。

將軍王慶曰:「今宮內有變,未知主上安危,預在臣子。

當投袂赴難。

憑城自守,非臣節也。」

浚不聽,乃從南門出,逕向石頭,文武從者千餘人。

時南平王鑠守石頭,兵士亦千餘人。

俄而劭遣張超之馳馬召浚,浚屏人問狀,即戎服乘馬而去。

硃法瑜固止浚,浚不從。

出至中門,王慶又諫曰:「太子反逆,天下怨憤。

明公但當堅閉城門,坐食積粟,不過三日,凶一黨一自離。

公情事如此,今豈宜去。」

浚曰:「皇太子令,敢有復言者斬!」既入,見劭,勸殺荀赤松等。

劭謂浚曰:「潘淑妃遂為亂兵所害。」

浚曰:「此是下情由來所願。」

其悖逆乃如此。

及劭將敗,勸劭入海,輦珍寶繒帛下船,與劭書曰:「船故未至,今晚期當於此下物令畢,願速敕謝賜出船艦。

尼已入台,願與之明日決也。

臣猶謂車駕應出此,不爾無以鎮物情。」

人情離散,故行計不果。

浚書所云尼,即嚴道育也。

及劭入井,高禽於井中牽出之。

劭問禽曰:「天子何在?」

禽曰:「至尊近在新亭。」

將劭至殿前,臧質見之慟哭,劭曰:「天地所不覆載,丈人何為見哭。」

質因辨其逆狀,答曰:「先朝當見枉廢,不能作獄中囚,問計於蕭斌,斌見勸如此。」

又語質曰:「可得為啟,乞遠徙不?」

質答曰:「主上近在航南,自當有處分。」

縛劭於馬上,防送軍門。

既至牙下,據鞍顧望,太尉江夏王義恭與諸王皆共臨視之。

義恭詰劭曰:「我背逆歸順,有何大罪,頓殺我家十二兒?」

劭答曰:「殺諸弟,此事負阿父。」

江湛妻庾氏乘車罵之,龐秀之亦加誚讓,劭厲聲曰:「汝輩復何煩爾!」先殺其四子,謂南平王鑠曰:「此何有哉。」

乃斬劭於牙下。

臨刑歎曰:「不圖宗室一至於此。」

劭、浚及劭四子偉之、迪之、彬之、其一未有名;浚三子長文、長仁、長道,並梟首大航,暴一屍一於市。

劭妻殷氏賜死於廷尉,臨死,謂獄丞江恪曰:「汝家骨肉相殘害,何以枉殺天下無罪人。」

恪曰:「受拜皇后,非罪而何?」

殷氏曰:「此權時爾,當以鸚鵡為後也。」

浚妻褚氏,丹一陽一尹湛之女,湛之南奔之始,即見離絕,故免於誅。

其餘子女妾媵,並於獄賜死。

投劭、浚一屍一首於江,其餘同逆,及王羅漢等,皆伏誅。

張超之聞兵入,遂走至合殿故基,正於御一床一之所,為亂兵所殺。

割腸刳心,臠剖其肉,諸將生啖之,焚其頭骨。

當時不見傳國璽,問劭,云:「在嚴道育處。」

就取得之。

道育、鸚鵡並都街鞭殺,於石頭四望山下焚其一屍一,揚灰於江。

毀劭東宮所住齋,污瀦其處。

封高禽新一陽一縣男,食邑三百戶。

追贈潘淑妃長寧園夫人,置守塚。

偽司隸校尉殷沖,丹一陽一尹尹弘,並賜死。

沖為劭草立符文,又妃叔父也。

弘二月二十一日平旦入直,至西掖門,聞宮中有變,率城內御兵至閣道下。

及聞劭入,惶怖通啟,求受處分,又為劭簡配兵士,盡其心力。

弘,天水冀人,司州刺史沖弟也。

為太祖所委任。

元嘉中,歷太子左右衛率、左右衛將軍,囗人官爵高下,皆以委之。

史臣曰:甚矣哉,宋氏之家難也。

自赫胥以降,立號皇王,統天南面,未聞斯禍。

唯荊、莒二國,棄夏即戎,武靈胡服,亦背華典,戕賊之釁,事起肌膚,而因心之重,獨止此代。

難興天屬,穢流一床一笫,一愛一敬之道,頓滅一時,生民得無左衽,亦為幸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