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10 本紀第10 順帝:泰始五年七月癸丑生。七年,封安成王,食邑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10 本紀第10 順帝

宋書

卷10 本紀第10 順帝

順皇帝諱准,字仲謀,小字智觀,明帝第三子也。

泰始五年七月癸丑生。

七年,封安成王,食邑三千戶。

仍拜撫軍將軍,置佐史。

廢帝即位,為揚州刺史。

元徽二年,進號車騎將軍、都督揚、南豫二州諸軍事,給鼓吹一部,刺史如故。

四年,又進號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班劍三十人,都督、刺史如故。

元徽五年七月戊子夜,廢帝殞,奉迎王入居朝堂。

壬辰,即皇帝位。

升明元年,改元,大赦天下,賜文武位二等。

甲午,鎮軍將軍齊王出鎮東城,輔政作相。

丙申,詔曰:「露台息構,義光漢德;雉裘焚制,事隆晉道。

故以檢奢軌化,敦儉馭俗。

頃甸服未靜,師旅連年,委蓄屢空,勞敝莫偃。

而丹雘之飾,糜耗難訾,寶賂之費,徵賦一靡一計。

今車服儀制,實宜約損,使徽章有序,勿得侈溢。

可罷省御府二署。

凡工麗雕鐫,傷風毀治,一皆禁斷。

庶永昭憲則,弘茲始政。」

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沈攸之進號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中領軍、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齊王為司空、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刺史如故。

中書令、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撫軍將軍劉秉為尚書令,加中軍將軍;鎮西將軍、郢州刺史晉熙王燮為撫軍將軍、揚州刺史;南一陽一王翽為郢州刺史。

辛丑,尚書右僕射王僧虔為尚書僕射,右衛將軍劉韞為中領軍,金紫光祿大夫王琨為右光祿大夫。

給司空齊王錢五百萬,布五千匹。

癸卯,車駕謁太廟。

丙午,以安西參軍明慶符為青、冀二州刺史,武陵王贊為郢州刺史,新除郢州刺史南一陽一王翽為湘州刺史,司空、南兗州刺史齊王改領南徐州刺史,征虜將軍李安民為南兗州刺史。

雍州大水,八月壬子,遣使賑恤,蠲除稅調。

以驃騎長史劉澄之為南豫州刺史。

山一陽一太守於天寶、新吳縣子秦立有罪,下獄死。

戊午,改平准署。

辛酉,以宣城太守李靈謙為兗州刺史。

癸亥,司空袁粲鎮石頭。

丁卯,原除元年以前逋調;復郡縣祿田。

戊辰,崇拜帝所生陳昭華為皇太妃。

庚午,司空長史謝朏、衛軍長史江學、中書侍郎褚炫、武陵王文學劉侯入直殿省,參侍文義。

齊王固讓司空,庚辰,以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九月己丑,詔曰:「昔聖王既沒,淳風已衰,龜書永湮,龍圖長秘。

故三代之末,德刑相擾。

世淪物競,道陂人諛。

然猶正士比轂,奇才接軫。

朕襲運金樞,纂靈瑤極,負扆巡政,日晏忘疲,永言興替,望古盈慮。

姬、夏典載,猶傳緗帙,漢、魏余文,布在方冊。

故元封興茂才之制,地節創獨行之品。

振維務本,存乎得人。

今可宣下州郡,搜揚幽仄,摽采鄉邑,隨名薦上。

朕將親覽,甄其茂異。

庶野無遺彥,永激遐芬。」

己酉,廬陵王暠薨。

冬十一月己酉,倭國遣使獻方物。

丙午,員外散騎侍郎胡羨生行越州刺史,以交州刺史沈景德為廣州刺史。

十二月丁巳,以驍騎將軍王廣之為徐州刺史。

車騎大將軍、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反。

丁卯,錄公齊王入守朝堂,侍中蕭嶷鎮東府。

戊辰,內外纂嚴。

己巳,以郢州刺史武陵王贊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征虜將軍、雍州刺史張敬兒進號鎮軍將軍。

右衛將軍黃回為平西將軍、郢州刺史,督諸軍前鋒南討。

征虜將軍呂安國為湘州刺史,都官尚書王寬加平西將軍。

庚午,新除左衛將軍齊王世子奉新除撫軍將軍、揚州刺史晉熙王燮鎮尋一陽一之盆城。

壬申,以驍騎將軍周盤龍為廣州刺史。

是日,司徒袁粲據石頭反,尚書令劉秉、黃門侍郎劉述、冠軍王蘊率眾赴之。

黃回及輔國將軍孫曇瓘、屯騎校尉王宜興、輔國將軍任候伯、左軍將軍彭文之密相響應。

中領軍劉韞、直皞將軍卜伯興在殿內同謀。

錄公齊王誅韞等於省內。

軍主蘇烈、王天生、薛道淵、戴僧靜等陷石頭,斬粲於城內。

秉、述、蘊躍城走,追擒之,並伏誅;其餘無所問。

豫州刺史劉懷珍、雍州刺史張敬兒、廣州刺史陳顯達並舉義兵。

司州刺史姚道和、梁州刺史范柏年、湘州行一事庾佩玉擁眾懷貳。

甲戌,大赦天下。

乙亥,以尚書僕射王僧虔為尚書左僕射,新除中書令王延之為尚書右僕射。

吳郡太守劉遐據郡反,輔國將軍張環討斬之。

閏月辛巳,屯騎校尉王宜興有罪伏誅。

癸巳,沈攸之攻圍郢城,前軍長史柳世隆碧守。

攸之弟登之作亂於吳興,吳興太守沈文秀討斬之。

己亥,內外戒嚴。

假錄公齊王黃鉞。

辛丑,寧朔將軍、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楊文度進號征西將軍。

乙巳,錄公齊王出頓新亭。

二年春正月,沈攸之遣將公孫方平據西一陽一。

辛酉,建寧太守張謨擊破之。

丁卯,沈攸之自郢城奔散。

己巳,華容縣民斬送之。

左將軍、豫州刺史劉懷珍進號平南將軍。

辛未,鎮軍將軍、雍州刺史張敬兒克江陵,斬攸之子光琰,荊州平,同逆皆伏誅。

丙子,解嚴。

以新除侍中柳世隆為尚書右僕射。

是日,錄公齊王旋鎮東府。

丁丑,以江州刺史邵陵王友為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左衛將軍齊王世子為江州刺史,侍中蕭嶷為領軍,鎮軍將軍、雍州刺史張敬兒進號征西將軍,平西將軍、郢州刺史黃回進號鎮西將軍。

二月庚辰,以尚書左僕射王僧虔為尚書令,尚書右僕射王延之為尚書左僕射。

癸未,錄公齊王加授太尉,衛將軍褚淵為中書監、司空。

甲申,曲赦荊州。

丙戌,撫軍將軍、揚州刺史晉熙王燮進號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戊子,蠲雍州緣沔居民前被水災者租布三年。

辛卯,郢州刺史、新除鎮南將軍黃回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南兗州刺史李安民為郢州刺史。

癸巳,以山一陰一令傅琰為益州刺史。

丙申,左軍將軍彭文之有罪,下獄死。

行湘州事任侯伯殺前湘州行一事庾佩玉,傳首京邑。

三月庚戌,以廣州刺史周盤龍為司州刺史,輔國將軍劉悛為廣州刺史。

丙子,給太尉齊王羽葆、鼓吹。

夏四月己卯,以游擊將軍垣崇祖為兗州刺史。

辛卯,新除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黃回有罪賜死。

甲午,輔國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蕭映行南兗州刺史。

五月戊午,倭國王武遣使獻方物,以武為安東大將軍。

輔國將軍、行湘州事任侯伯有罪伏誅。

六月己丑,以前新會太守趙超民為交州刺史。

丁酉,以輔國將軍楊文弘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八月辛卯,太尉齊王表斷奇飾麗服,凡十有四條。

乙未,以江州刺史齊王世子為領軍將軍、撫軍將軍。

丙申,以領軍蕭嶷為江州刺史。

九月乙巳朔,日有蝕之。

丙午,加太尉齊王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各四人。

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晉熙王燮為司徒。

戊申,行南兗州刺史蕭映為南兗州刺史。

甲寅,給太傅齊王三望車。

己未,芮芮國遣使獻方物。

癸酉,武陵內史張澹有罪,下獄死。

冬十月丁丑,寧朔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蕭晃為豫州刺史。

孫曇瓘先逃亡,己卯,擒獲,伏誅。

壬寅,立皇后謝氏,減死罪一等,五歲刑以下悉原。

十一月壬子,立故武昌太守劉琨息頒為南豐縣王。

癸亥,臨灃侯劉晃謀反,晃及一黨一與皆伏誅。

甲子,改封南一陽一王翽為隨郡王,改隨一陽一郡。

十二月丙戌,皇后見於太廟。

戊子,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三年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蕭嶷為鎮西將軍、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王延之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

安西長史蕭順之為郢州刺史。

乙卯,太傅齊王表諸負官物質役者,悉原除。

辛亥,以驍騎將軍王玄邈為梁、南秦二州刺史。

領軍將軍、撫軍將軍齊王世子加尚書僕射,進號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丙辰,加太傅齊王前部羽葆、鼓吹。

丁巳,詔太傅府依舊辟召。

以征西將軍、雍州刺史張敬兒為護軍將軍,新除給事黃門侍郎蕭諱為雍州刺史。

二月丙子,安南將軍、南豫州刺史邵陵王友薨。

三月癸卯朔,日有蝕之。

甲辰,崇太傅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位在諸王上;加相國綠綟綬,其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

丙午,以中軍大將軍蕭諱為南豫州刺史、齊公世子,副貳相國,綠綟綬。

庚戌,臨川王綽謀反,綽及一黨一與皆伏誅。

丁巳,以齊國初建,給錢五百萬,布五千匹,絹千匹。

夏四月壬申,進齊公爵為齊王,增封十郡。

甲戌,安西將軍武陵王贊薨。

丙戌,命齊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鍾虡宮縣。

進世子為太子,王子、王女、王孫爵命之號,壹如舊儀。

辛卯,天祿永終,禪位於齊,壬辰,帝遜位於東邸。

既而遷居丹一陽一宮。

齊王踐阼,封帝為汝一陰一王,待以不臣之禮。

行宋正朔,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為詔。

建元元年五月己未,殂於丹一陽一宮,時年十三。

謚曰順帝。

六月乙酉,葬於遂寧陵。

史臣曰:聖王膺錄,自非接亂承微,則天歷不至也。

自三、五以來,受命之主,莫不乘淪亡之極,然後符樂推之運。

水德遷謝,其來久矣。

豈止於區區汝一陰一揖禪而已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