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曾祖羨,晉光祿勳。父祖並不達。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

宋書

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

殷孝祖,陳郡長平人也。

曾祖羨,晉光祿勳。

父祖並不達。

孝祖少誕節,好酒色,有氣干。

太祖元嘉末,為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

世祖以其有武用,除奮武將軍、濟北太守。

入為積射將軍。

大明初,索虜寇青州,上遣孝祖北援,受刺史顏師伯節度,累與虜戰,頻大破之,事在師伯傳。

還授太子旅賁中郎將,加龍驤將軍。

竟陵王誕據廣陵為逆,孝祖隸沈慶之攻誕,又有戰功,遷西一陽一王子尚撫軍、寧朔將軍、南濟一陰一太守。

出為盱眙太守,將軍如故。

還為虎賁中郎將,仍除寧朔將軍、一陽一平東平二郡太守。

又遷濟南、南郡,將軍如故。

前廢帝景和元年,以本號督兗州諸軍事、兗州刺史。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孝祖外甥司徒參軍穎川葛僧韶建議銜命征孝祖入朝,上遣之。

時徐州刺史薛安都遣薛索兒等屯據津徑,僧韶間行得至,說孝祖曰:「景和凶狂,開闢未有,朝野危極,假命漏刻。

主上聖德天挺,神武在躬,曾不浹辰,夷凶翦暴,更造天地,未足為言。

國亂朝危,宜立長生,公卿百辟,人無異議,泰平之隆,非旦則夕。

而群小相煽,構造無端,貪利幼弱,競懷希望。

使天道助逆,群凶事申,則主幼時艱,權一柄一不一,兵難互起,豈有自容之地。

舅少有立功之志,長以氣節成名,若便能控濟、河義勇,還奉朝廷,非唯匡主靜亂,乃可以垂名竹帛。」

孝祖具問朝廷消息,僧韶隨方酬譬,並陳兵甲一精一強,主上欲委以前驅之任。

孝祖即日棄妻子,率文武二千人隨僧韶還都。

時普天同逆,朝廷唯保丹一陽一一郡,而永世縣尋又反叛。

義興賊垂至延陵,內外憂危,鹹欲奔散。

孝祖忽至,眾力不少,並傖楚壯士,人情於是大安。

進孝祖號冠軍,假節、督前鋒諸軍事,遣向虎檻,拒對南賊。

御仗先有諸葛亮筒袖鎧帽,二十五石一弩一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賜孝祖。

孝祖負其誠節,凌轢諸將,台軍有父子兄弟在南者,孝祖並欲推治。

由是人情乖離,莫樂為用。

進使持節、都督兗州青冀幽四州諸軍事、撫軍將軍,刺史如故。

時賊據赭圻,孝祖將進攻之,與大統王玄謨別,悲不自勝,眾並駭怪。

泰始二年三月三日,與賊合戰,常以鼓蓋自隨,軍中人相謂曰:「殷統軍可謂死將矣。

今與賊交鋒,而以羽儀自標顯,若善射者十士攢射,欲不斃,得乎?」

是日,於陣為矢所中死,時年五十二。

追贈散騎常侍、征北將軍,持節、都督如故。

封秭歸縣侯,食邑千戶。

四年,追改封建安縣,謚曰忠侯。

孝祖子悉為薛安都所殺,以從兄子慧達繼封。

齊受禪,國除。

劉勉,字伯猷,彭城人也。

祖懷義,始興太守。

父穎之,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征林邑,遇疾卒。

勉少有志節,兼好文義。

家貧,為廣州增城令,廣州刺史劉道錫引為揚烈府主簿。

元嘉二十七年,索虜南侵,道錫遣勉奉使詣京都,太祖引見之,酬對稱旨,除寧遠將軍、綏遠太守。

元嘉末,蕭簡據廣州為亂,勉起義討之,燒其南門。

廣州刺史宗愨又命為軍府主簿,以功封大亭侯。

除員外散騎侍郎。

孝建初,荊、江反叛,宗愨以勉行寧朔將軍、湘東內史,領軍出安陸。

會事平,以本號為晉康太守,又徙鬱林太守。

大明初還都,徐州刺史劉道隆請為寧朔司馬。

竟陵王誕據廣陵為逆,勉隨道隆受沈慶之節度,事平,封金城縣五等候。

除西一陽一王子尚撫軍參軍,入直閣。

先是,遣費沈伐陳檀,不克,乃除勉龍驤將軍、西江督護、鬱林太守。

勉既至,率軍進討,隨宜翦定,大致名馬,並獻珊瑚連理樹,上甚悅。

還除新安王子鸞撫軍中兵參軍,遭母憂,不拜。

前廢帝即位,起為振威將軍、屯騎校尉,入直閣。

太宗即位,加寧朔將軍,校尉如故。

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為逆,四方響應,勉以本官領建平王景素輔國司馬,進據梁山。

會豫州刺史殷琰反叛,征勉還都,假輔國將軍,率眾討琰,甲仗三十人入六門。

復兼山一陽一王休祐驃騎司馬,余如故。

破琰將劉順於宛唐,杜叔寶於橫塘,事在琰傳。

除輔國將軍、山一陽一王休祐驃騎諮議參軍、梁郡太守、假節,不拜。

琰嬰城固守,自始春至於末冬,薛道標、龐孟虯並向壽一陽一,勉內攻外御,戰無不捷。

善撫將帥,以寬厚為眾所依。

將軍王廣之求勉所自乘馬,諸將帥並忿廣之叨冒,勸勉以法裁之,勉歡笑,即時解馬與廣之。

復除使持節、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將軍如故,不拜。

及琰開門請降,勉約令三軍,不得妄動。

城內士民,秋毫無所失,百姓感悅,鹹曰來蘇。

百姓生為立碑。

改督益寧二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又不拜。

還京都,拜太子左衛率,封鄱一陽一縣侯,食邑千戶。

琰初求救索虜,虜大眾屯據汝南。

泰始三年,以勉為征虜將軍、督西討前鋒諸軍事,假節、置佐、本官如故。

先是,常珍奇據汝南,與琰為逆,琰降,因據戍降虜,事在琰傳。

至是引虜西河公、長社公攻圍輔國將軍、汝一陰一太守張景遠。

景遠與軍主楊文萇拒擊,大破之。

景遠尋病卒,太宗嘉其功,追贈冠軍將軍、豫州刺史,追封含洭縣男,食邑三百戶,以文萇代為汝一陰一太守。

除勉右衛將軍,仍以為使持節、都督豫司二州諸軍事、征虜將軍、豫州刺史,余如故。

四年,除侍中,領射聲校尉,又不受。

進號右將軍。

其年,虜遣汝一陽一司馬趙懷仁步騎五百,寇武津縣。

勉遣龍驤將軍曲元德輕兵進討,虜眾驚散。

虜子都公閼於拔又率三百人防運車囗囗千兩,於汝一陽一台東水上結營。

元德單騎直入,斬拔首,因進攻汝一陽一台,即陷外壘,獲車一千三百乘,斬首一百五十級。

勉又使司徒參軍孫曇瓘督弋一陽一以西,會虜寇義一陽一,曇瓘大破之。

虜上其北豫州租,有車二千兩,勉招荒人,邀擊於許昌,虜眾奔散,焚燒米谷。

淮西人賈元友上書太宗,勸北攻懸瓠,可收陳郡、南頓、汝南、新蔡四郡之地。

上以所陳示勉,使具條答。

勉對曰:

元友稱:「虜主幼弱,一奸一偽競起,內外規亂,天亡有期。」

臣以為獯丑侵縱,乘藉王境,盤據州郡,百姓殘亡。

去冬眾軍失耕,今春連城圍一逼一,國家復境之略,實有不遑,滅虜未及。

元友又云:「有七千餘家,谷米豐積,可供二萬人數年資儲。」

臣又以為二萬人歲食米四十八萬斛,五年合須米二百四十萬斛,既理不容有,恐事難稱言。

元友又云:「虜於懸瓠開驛保,虜已先據,若不足恃,此不須囗。」

俱是攻城,便應先圖懸瓠,何更越先取郾,以受腹背之災。

且七千餘家豐積,而虜猶當遠運為糧,是威不制民,民非異計。

元友又云:「虜欲水陸運糧,以救軍命,可襲之機,在於今日。」

臣又以為開立驛道,據守堅城,觀其形候,不似蹙弱。

可乘之機,恐為難驗。

元友又云:「四郡民人,遭虜二十七年之毒,皆欲雪仇報恥,伏待朝威。」

臣又以為垣式寶等受國重恩,今猶驅略車營,翻還就賊,蓋是戀本之情深,非報怨之宜,何可輕試。

元友又云:「請敕荊、雍兩州,遣二千一精一兵,從義一陽一依西山北下,直據郾城。」

臣又以為郾城是賊驛路要戍,且經蠻接險,數百里中,裹糧潛進,方出平地,攻賊堅城,自古名將,未有能以此濟者。

假其克捷,不知足南抗懸瓠,北捍長社與不?且賊擁據數城,水陸通便,而今使官以二千斷其資運,於事為難。

元友又云:「虜圍一逼一汝一陰一,遊魂二歲,為張景遠所挫,不敢渡淮。」

臣又以為景遠兵力寡弱,不能自固,遠遣救援,方得少克。

今定是為賊所畏不?景遠前所摧傷,裁至數百,虜步騎四萬,猶不敢前,而今必勸國家以輕兵遠討,指掌可克,言理相背,莫復過此。

元友又云:「龍山雉水,魯奴、王景直等並受朝爵,馬步萬餘。

進討之宜,唯須敕命。」

臣以為魯奴與虜交關,彌歷年世,去歲送誠朝廷,誓欲立功。

自蒙榮爵,便即逃遁,殊類一奸一猾,豈易暗期。

兼王景直是一亡命,部曲不過數十人,既不可言,又未足恃。

萬餘之言,似不近實。

元友又云:「四郡恨忿此非類,車營連結,廢田二載,生業已盡,賊無所資,糧儲已罄。

斷其運道,最是要略。」

臣又以斷運須兵,兵應資食,而當此過懸瓠二百里中,使兵食兼足,何處求辦?

臣竊尋元嘉以來,傖荒遠人,多干國議,負儋歸闕,皆勸討虜。

魯爽誕說,實挫國威,徒失兵力,虛費金寶。

凡此之徒,每規近說,從來信納,皆詒後悔。

界上之人,唯視強弱,王師至境,必壺漿候塗,裁見退軍,便抄截蜂起。

首領回師,何嘗不為河畔所弊。

太宗納之,元友議遂寢。

勉與常珍奇書,勸令反虜,珍奇乃與子超越、羽林監式寶,於譙殺虜子都公費拔等凡三千餘人。

勉馳驛以聞,太宗大喜,以珍奇為使持節、都督司北豫二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司州刺史,汝南新蔡縣侯,食邑千戶;超越輔國將軍、北豫州刺史,穎川汝一陽一囗囗三郡太守,安一陽一縣男;式寶輔國將軍、陳南頓二郡太守,真一陽一縣男,食邑三百戶。

珍奇為虜所攻,引軍南出,虜追擊破之,珍奇走依山,得至壽一陽一,超越、式寶為人所殺。

五年,汝一陰一太守楊文萇又頻破虜於荊亭及戍西。

詔進勉號平西將軍、豫州刺史,余如故,不拜。

其年,征拜散騎常侍、中領軍。

勉以世路糾紛,有懷止足,求東一陽一郡。

上以勉啟遍示朝臣,自尚書僕射袁粲以下,莫不稱讚,鹹謂宜許。

上曰:「巴陵、建平二王,並有獨往之志。

若世道寧晏,皆當申其所請。」

勉經始鍾嶺之南,以為棲息,聚石蓄水,彷彿丘中,朝士一愛一素者,多往游之。

六年,改常侍為侍中。

其年,南兗州刺史齊王出鎮淮一陰一,以勉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青冀囗五州諸軍事、平北將軍,侍中、中領軍如故,出鎮廣陵。

固辭侍中、軍號,許之,以為假平北將軍。

七年,解都督、假號、並節。

太宗臨崩,顧命以為守尚書右僕射,中領軍如故,給鼓吹一部。

廢帝即位,加兵五百人。

元徽初,月犯右執法,太白犯上將,或勸勉解職。

勉曰:「吾執心行己,無愧幽明。

若才輕任重,災眚必及,天道密微,避豈得免。」

桂一陽一王休范為亂,奄至京邑,加勉使持節、領軍,置佐史,鎮扞石頭。

既而賊眾屯硃雀航南,右軍王道隆率宿衛向硃雀,聞賊已至,急信召勉。

勉至,命閉航,道隆不聽,催勉渡航進戰。

率所領於航南戰敗,臨陳死之,時年五十七。

事平,詔曰:「夫義實天經,忠惟人則,篆素流采,金石宣輝,自非識洞情靈,理感生極,豈有捐軀衛主,捨命匡朝者哉!故持節、鎮軍將軍、守尚書右僕射、中領軍鄱一陽一縣開國侯勉,思懷亮粹,體業淹明,弘勳樹績,譽洽華野。

綢繆顧托,契闊屯夷,方倚謀猷,翌康帝道。

逆蕃扇禍,一逼一擾京甸,援桴誓旅,奉律行師。

身與事滅,名隨一操一遠。

朕用傷悼,震慟於厥心。

昔王允秉誠,卞壺峻節,均風往德,歸茂先軌。

泉途就永,冤逝無追,思崇徽策,式光惇史。

可贈散騎常侍、司空,本官、侯如故,謚曰忠昭公。」

子悛嗣,順帝升明末,為廣州刺史。

齊受禪,國除。

勉弟學,泰始中,為寧朔將軍、交州刺史,於道遇病卒。

先有都鄉侯爵,謚曰質侯。

史臣曰:吳漢平蜀,城內流血沾踝,而其後無聞於漢;陸抗定西陵,步氏禍及嬰孩,而機、雲為戮上國。

劉勉克壽春,士民無遺芻委粒之歎;莫不扶老攜幼,歌唱而出重圍,美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