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曾祖燾,晉平西將軍。祖序,豫州刺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

宋書

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

硃修之,字恭祖,義興平氏人也。

曾祖燾,晉平西將軍。

祖序,豫州刺史。

父諶,益州刺史。

修之自州主簿遷司徒從事中郎,文帝謂曰:「卿曾祖昔為王導丞相中郎,卿今又為王弘中郎,可謂不忝爾祖矣。」

後隨到彥之北伐。

彥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為虜所圍,數月糧盡,將士熏鼠食之,遂陷於虜。

初,修之母聞其被圍既久,常憂之,忽一旦一乳一汁驚出,母號泣告家人曰:「吾今已老,忽復有一乳一汁,斯不祥矣。

吾兒其不利乎!」後問至,修之果以此日陷沒。

托跋燾嘉其守節,以為侍中,妻以宗室女。

修之潛謀南歸,妻疑之,每流涕問其意,修之深嘉其義,竟不告也。

後鮮卑馮弘稱燕王,治黃龍城,托跋燾伐之,修之與同沒人邢懷明並從。

又有徐卓者,復欲率南人竊發,事洩被誅。

修之、懷明懼奔馮弘,弘不禮。

留一年,會宋使傳詔至,修之名位素顯,傳詔見即拜之。

彼國敬傳詔,謂為「天子邊人」,見其致敬於修之,乃始加禮。

時魏屢伐弘,或說弘遣人修之歸求救,遂遣之。

泛海至東萊,遇猛風柁折,垂以長索,船乃復正。

海師望見飛鳥,知其近岸,須臾至東萊。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為黃門侍郎,累遷江夏內史。

雍州刺史劉道產卒,群蠻大動,修之為征西司馬討蠻,失利。

孝武初,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修之在政寬簡,士眾悅附。

及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反,檄修之舉兵;修之偽與之同,而遣使陳誠於帝。

帝嘉之,以為荊州刺史,加都督。

義宣聞修之不與己同,乃以魯秀為雍州刺史,擊襄一陽一。

修之命斷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

及義宣敗於梁山,單舟南走,修之率眾南定遺寇。

時竺超民執義宣,修之至,乃殺之,以功封南昌縣侯。

修之治身清約,凡所贈貺,一無所受。

有餉,或受之,而旋與佐吏賭之,終不入己,唯以撫納群蠻為務。

征為左民尚書,轉領軍將軍。

去鎮,秋毫不犯,計在州然油及牛馬谷草,以私錢十六萬償之。

然一性一儉克少恩情,姊在鄉里,饑寒不立,修之未嘗供贍。

嘗往視姊,姊欲激之,為設菜羹粗飯,修之曰:「此乃貧家好食。」

致飽而去。

先是,新野庾彥達為益州刺史,攜姊之鎮,分祿秩之半以供贍之,西土稱焉。

修之後墜車折腳,辭尚書,領崇憲太僕,仍加特進、金紫光祿大夫。

以腳疾不堪獨行,特給扶侍。

卒,贈侍中,特進如故。

謚貞侯。

宗愨,字元干,南一陽一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一浪一。」

炳曰:「汝不富貴,即破我家矣。」

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

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江夏王義恭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愨隨鎮廣陵。

時從兄綺為征北府主簿,綺嘗入直,而給吏牛泰與綺妾私通,愨殺泰,綺壯其意,不責也。

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愨自奮請行。

義恭舉愨有膽勇,乃除振武將軍,為安西參軍蕭景憲軍副,隨交州刺史檀和之圍區粟城。

林邑遣將范毗沙達來救區粟,和之遣偏軍拒之,為賊所敗。

又遣愨,愨乃分軍為數道,偃旗潛進,討破之,拔區粟,入象浦。

林邑王范一陽一邁傾國來拒,以具裝被象,前後無際,士卒不能當。

愨曰:「吾聞師子威服百獸。」

乃制其形,與象相御,像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

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

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

後為隨郡太守,雍州蠻屢為寇,建威將軍沈慶之率愨及柳元景等諸將,分道攻之,群蠻大潰。

又南新郡蠻帥田彥生率部曲反叛,焚燒郡城,屯據白楊山。

元景攻之未能下,愨率其所領先登,眾軍隨之,群蠻由是畏服。

二十年,孝武伐元兇,以愨為南中郎諮議參軍,領中兵。

孝武即位,以為左衛將軍,封洮一陽一侯,功次柳元景。

孝建中,累遷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事。

先是,鄉人庾業,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賓客;而愨至,設以菜菹粟飯,謂客曰:「宗軍人,慣啖粗食。」

愨致飽而去。

至是業為愨長史,帶梁郡,愨待之甚厚,不以前事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誕據廣陵反,愨表求赴討,乘驛詣都,面受節度;上停輿慰勉,愨聳躍數十,左右顧盻,上壯之。

及行,隸車騎大將軍沈慶之。

初,誕誑其眾云:「宗愨助我。」

及愨至,躍馬繞城呼曰:「我宗愨也!」事平,入為左衛將軍。

五年,從獵墮馬,腳折不堪朝直,以為光祿大夫,加金紫。

愨有佳牛堪進御,官買不肯賣,坐免官。

明年,復職。

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卒,贈征西將軍,謚曰肅侯。

泰始二年,詔以愨配食孝武廟。

子羅雲,卒,子元寶嗣。

王玄謨,字彥德,太原祁人也。

六世祖宏,河東太守,綿竹侯,以從叔司徒允之難,棄官北居新興,仍為新興、雁門太守,其自敘云爾。

祖牢,仕慕容氏為上谷太守,陷慕容德,居青州。

父秀,早卒。

玄謨幼而不群,世父蕤有知人鑒,常笑曰:「此兒氣概高亮,有太尉彥雲之風。」

武帝臨徐州,闢為從事史,與語異之。

少帝末,謝晦為荊州,請為南蠻行參軍、武昌太守。

晦敗,以非大帥見原。

元嘉中,補長沙王義欣鎮軍中兵將軍,領汝一陰一太守。

時虜攻陷滑台,執硃修之以歸。

玄謨上疏曰:「王途始開,隨復淪塞,非惟天時,抑亦人事。

虎牢、滑台,豈惟將之不一良,抑亦本之不固。

本之不固,皆由民憚遠役。

臣請以西一陽一之魯一陽一,襄一陽一之南鄉,發甲卒,分為兩道,直趣淆、澠,征士無遠徭之思,吏士有屢休之歌。

若欲以東國之眾,經營牢、洛,道途既遠,獨克實難。」

玄謨每陳北侵之策,上謂殷景仁曰:「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意。」

後為興安侯義賓輔國司馬、彭城太守。

義賓薨,玄謨上表,以彭城要兼水陸,請以皇子撫臨州事,乃以孝武出鎮。

及大舉北征,以玄謨為寧朔將軍,前鋒入河,受輔國將軍蕭斌節度。

玄謨向確磝,戍主奔走,遂圍滑台,積旬不克。

虜主拓跋燾率大眾號百萬,鞞鼓之一聲,震動天地。

玄謨軍眾亦盛,器械甚一精一,而玄謨專依所見,多行殺戮。

初圍城,城內多茅屋,眾求以火箭燒之,玄謨恐損亡軍實,不從。

城中即撤壞之,空地以為窟室。

及魏救將至,眾請發車為營,又不從。

將士多離怨,又營貨利,一匹布責人八百梨,以此倍失人心。

及拓跋燾軍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盡。

蕭斌將斬之,沈慶之固諫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萬,豈玄謨所能當。

且殺戰將以自弱,非良計也。」

斌乃止。

初,玄謨始將見殺,夢人告曰:「誦《觀音經》千遍,則免。」

既覺,誦之得千遍,明日將刑,誦之不輟,忽傳呼停刑。

遣代守確磝,江夏王義恭為征討都督,以為確磝不可守,召令還,為魏軍所追,大破之,流矢中臂。

二十八年正月,還至歷城,義恭與玄謨書曰:「聞因敗為成,臂上金瘡,得非金印之征也。」

元兇弒立,玄謨為益州刺史。

孝武伐逆,玄謨遣濟南太守垣護之將兵赴義。

事平,除徐州刺史,加都督。

及南郡王義宣與江州刺史臧質反,朝庭假玄謨輔國將軍,拜豫州刺史,與柳元景南討。

軍屯梁山,夾岸築偃月壘,水陸待之。

義宣遣劉諶之就臧質,陳軍城南,玄謨留老弱守城,悉一精一兵接戰,賊遂大潰。

加都督、前將軍,封曲江縣侯。

中軍司馬劉沖之白孝武,言:「玄謨在梁山,與義宣通謀。」

上意不能明,使有司奏玄謨多取寶貨,虛張戰簿,與徐州刺史垣護之並免官。

尋復為豫州刺史。

淮上亡命司馬黑石推立夏侯方進為主,改姓李名弘,以惑眾,玄謨討斬之。

遷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雍土多僑寓,玄謨請土斷流民,當時百姓不願屬籍,罷之。

其年,玄謨又令九品以上租,使貧富相通,境內莫不嗟怨。

民間訛言玄謨欲反,時柳元景當權,元景弟僧景為新城太守,以元景之勢,制令南一陽一、順一陽一、上庸、新城諸郡並發兵討玄謨。

玄謨令內外晏然,以解眾惑,馳啟孝武,具陳本末。

帝知其虛,馳遣主書吳喜公撫一慰之,又答曰:「梁山風塵,初不介意,君臣之際,過足相保,聊復為笑,伸卿眉頭。」

玄謨一性一嚴,未嘗妄笑,時人言玄謨眉頭未曾伸,故帝以此戲之。

後為金紫光祿大夫,領太常。

及建明堂,以本官領起部尚書,又領北選。

孝武狎侮群臣,隨其狀貌,各有比類,多須者謂之羊。

顏師伯缺齒,號之曰齴。

劉秀之儉吝,呼為老慳。

黃門侍郎宗靈秀體肥,拜起不便,每至集會,多所賜與,欲其瞻謝傾踣,以為歡笑。

又刻木作靈秀父光祿勳叔獻像,送其家事。

柳元景、垣護之並北人,而玄謨獨受「老傖」之目。

凡所稱謂,四方書疏亦如之。

嘗為玄謨作四時詩曰:「堇荼供春膳,粟漿充夏飧。

瓟醬調秋菜,白醝解冬寒。」

又一寵一一崑崙奴子,名曰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擊群臣,自柳元景以下,皆罹其毒。

玄謨尋遷平北將軍、徐州刺史,加都督。

時北土饑饉,乃散私谷十萬斛、牛千頭以振之。

轉領軍將軍。

孝武崩,與柳元景等俱受顧命,以外監事委玄謨。

時朝政多門,玄謨以嚴直不容,徙青、冀二州刺史,加都督。

少帝既誅顏師伯、柳元景等,狂悖益甚,以領軍征玄謨。

子侄鹹勸稱疾,玄謨曰:「吾受先帝厚恩,豈可畏禍苟免。」

遂行。

及至,屢表諫諍,又流涕請緩刑去殺,以安元元。

少帝大怒。

明帝即位,禮遇甚優。

時四方反叛,以玄謨為大統,領水軍南討,以腳疾,聽乘輿出入。

尋除車騎將軍、江州刺史,副司徒建安王於赭圻,賜以諸葛亮筒袖鎧。

頃之,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軍。

遷南豫州刺史,加都督。

玄謨一性一嚴克少恩,而將軍宗越御下更苛酷,軍士謂之語曰:「寧作五年徒,不逢王玄謨。

玄謨猶自可,宗越更殺我。」

年八十一薨,謚曰莊公。

子深早卒,深子繢嗣。

史臣曰:修之、宗愨,皆以將帥之材,懷廉潔之一操一,有足稱焉。

玄謨雖苛克少恩,然觀其大節,亦足為美。

當少帝失道,多所殺戮,而能冒履不測,傾心輔弼,斯可謂忘身徇國者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