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少好《書》、《傳》,博覽多通,為濟一陽一江敳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

宋書

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

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莒人,漢齊悼惠王肥後也,世居京口。

少好《書》、《傳》,博覽多通,為濟一陽一江敳所知。

敳為建武將軍、琅邪內史,以為府主簿。

初,穆之嘗夢與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風,驚懼。

俯視船下,見有二白龍夾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聳秀,林樹繁密,意甚悅之。

及高祖克京城,問何無忌曰:「急須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無忌曰:「無過劉道民。」

高祖曰:「吾亦識之。」

即馳信召焉。

時穆之聞京城有叫噪之一聲,晨起出陌頭,屬與信會。

穆之直視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壞布裳為褲,往見高祖。

高祖謂之曰:「我始舉大義,方造艱難,須一軍吏甚急,卿謂誰堪其選?」

穆之曰:「貴府始建,軍吏實須其才,倉卒之際,當略無見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濟矣。」

即於坐受署。

從平京邑,高祖始至,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並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動止咨焉;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隱。

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負勢陵縱,小民窮蹙,自立無所。

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

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遷尚書祠部郎,復為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領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義熙三年,揚州刺史王謐薨。

高祖次應入輔,劉毅等不欲高祖入,議以中領軍謝混為揚州。

或欲令高祖於丹徒領州,以內事付尚書僕射孟昶。

遣尚書右丞皮沈以二議咨高祖。

沈先見穆之,具說朝議。

穆之偽起如廁,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從。」

高祖既見沈,且令出外,呼穆之問曰:「卿雲沈言不可從,其意何也?」

穆之曰:「昔晉朝失政,非復一日,加以桓玄篡奪,天命已移。

公興復皇祚,勳高萬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勳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勢,豈得居謙自弱,遂為守籓之將邪?劉、孟諸公,與公俱起布衣,共立大義,本欲匡主成勳,以取盎貴耳。

事有前後,故一時推功,非為委體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揚州根本所繫,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謐,事出權道,豈是始終大計必宜若此而已哉!今若復以他授,便應受制於人。

一失權一柄一,無由可得。

而公功高勳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異端互起,將來之危難,可不熟念。

今朝議如此,宜相酬答,必雲在我,厝辭又難。

唯應云『神州治本,宰輔崇要,興喪所階,宜加詳擇。

此事既大,非可懸論,便暫入朝,共盡同異。

』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餘人,明矣!」高祖從其言,由是入輔。

從征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決斷眾事。

劉毅等疾穆之見親,每從容言其權重,高祖愈信仗之。

穆之外所聞見,莫不大小必白,雖復閭裡言謔,途陌細事,皆一二以聞。

高祖每得民間委密消息以示聰明,皆由穆之也。

又一愛一好賓游,坐客恆滿,布耳目以為視聽,故朝野同異,穆之莫不必知。

雖復親一暱短長,皆陳奏無隱。

人或譏之,穆之曰:「以公之明,將來會自聞達。

我蒙公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

高祖舉止施為,穆之皆下節度。

高祖書素拙,穆之曰:「此雖小事,然宣彼四遠,願公小按留意。」

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稟分有在。

穆之乃曰:「便縱筆為大字,一字徑尺,無嫌。

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勢亦美。」

高祖從之,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

凡所薦達,不進不止,常云:「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然不一舉不善。」

穆之與硃齡石並便尺牘,常於高祖坐與齡石答書。

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齡石得八十函,而穆之應對無廢也。

轉中軍太尉司馬。

八年,加丹一陽一尹。

高祖西討劉毅,以諸葛長民監留府,總攝後事。

高祖疑長民難獨任,留穆之以輔之。

加建威將軍,置佐吏,配給實力。

長民果有異謀,而猶豫不能發,乃屏人謂穆之曰:「悠悠之言,皆雲太尉與我不平,何以至此?」

穆之曰:「公溯流遠伐,而以老母稚子委節下,若一毫不盡,豈容如此邪?」

意乃小安。

高祖還,長民伏誅。

十年,進穆之前將軍,給前軍府年布萬匹,錢三百萬。

十一年,高祖西伐司馬休之,中軍將軍道憐知留任,而事無大小,一決穆之。

遷尚書右僕射,領選,將軍、尹如故。

十二年,高祖北伐,留世子為中軍將軍,監太尉留府,轉穆之左僕射,領監軍、中軍二府軍司,將軍、尹、領選如故。

甲仗五十人,入殿。

入居東城。

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

賓客輻輳,求訴百端,內外咨稟,盈階滿室,目覽辭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

又數客暱賓,言談賞笑,引日亙時,未嘗倦苦。

裁有閒暇,自手寫書,尋覽篇章,校定墳籍。

一性一奢豪,食必方丈,旦輒為十人饌。

穆之既好賓客,未嘗獨餐,每至食時,客止十人以還者,帳下依常下食,以此為常。

嘗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貧賤,瞻生多闕。

自叨忝以來,雖每存約損,而朝夕所須,微為過豐。

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負公。」

十三年,疾篤,詔遣正直黃門郎問疾。

十一月卒,時年五十八。

高祖在長安,聞問驚慟,哀惋者數日。

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

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以司馬徐羨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決穆之者,並悉北諮。

穆之前軍府文武二萬人,以三千配羨之建威府,余悉配世子中軍府。

追贈穆之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高祖又表天子曰:「臣聞崇賢旌善,王教所先;念功簡勞,義深追遠。

故司勳秉策,在勤必書,德之休明,沒而彌著。

故尚書左僕射、前將軍臣穆之,爰自布衣,協佐義始,內端謀猷,外勤庶政,密勿軍國,心力俱盡。

及登庸朝右,尹司京畿,翼新王化,敷贊百揆。

頃戎軍遠役,居中作捍,撫寄之勳,實洽朝野。

方宣贊盛猷,緝隆聖世,志績示究,遠邇悼心。

皇恩褒述,班同三事,榮哀兼備,一寵一靈已厚。

臣伏思尋,自義熙草創,艱患未弭,外虞既殷,內難彌結,時屯世故,一靡一歲暫寧。

豈臣以寡乏,負荷國重,實賴穆之匡翼之益。

豈唯讜言嘉謀,益於民聽;若乃忠規遠畫,潛慮密謨,造膝詭辭,莫見其際。

功隱於視聽,事隔於皇朝者,不可稱記。

所以陳力一紀,克遂有成,出徵入輔,幸不辱命,微夫人之左右,未有寧濟其事者矣。

履謙居寡,守之彌固,每議及封賞,輒深自抑絕。

所以勳高當年,而未沾茅社,撫事永傷,胡寧可昧。

謂宜加贈正司,追甄土宇,俾大賚所及,永秩於善人,忠正之烈,不泯於身後。

臣契闊屯泰,旋觀始終,金蘭之分,義深情密。

是以獻其乃懷,布之朝聽。」

於是重贈侍中、司徒,封南昌縣侯,食邑千五百戶。

高祖受禪,思佐命元勳,詔曰:「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劉穆之,深謀遠猷,肇基王跡,勳造大業,誠實匪躬。

今理運惟新,蕃屏並肇,感事懷人,實深妻悼。

可進南康郡公,邑三千戶。

故左將軍、青州刺史王鎮惡,荊、郢之捷,克翦放命,北伐之勳,參跡方叔。

念勤惟績,無忘厥心。

可進龍一陽一縣侯,增邑千五百戶。」

謚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廟庭;二十五年四月,車駕行幸江寧,經穆之墓,詔曰:「故侍中、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秉德佐命,翼亮景業,謀猷經遠,元勳克茂,功銘鼎彝,義彰典策,故已嗣徽前哲,宣風後代者矣。

近因游踐,瞻其塋域,九原之想,情深悼歎。

可致祭墓所,以申永懷。」

穆之三子,長子慮之嗣,仕至員外散騎常侍卒。

子邕嗣。

先是,郡縣為封國者,內史、相並於國主稱臣,去任便止。

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為下官致敬。

河東王歆之嘗為南康相,素輕邕。

後歆之與邕俱豫元會,並坐。

邕一性一嗜酒,謂歆之曰:「卿昔嘗見臣,今不能見勸一杯酒乎?」

歆之因學孫皓歌答之曰:「昔為汝作臣,今與汝比肩。

既不勸汝酒,亦不願汝年。」

邕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

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瘡痂落一床一上,因取食之。

靈休大驚。

答曰:「一性一之所嗜。」

靈休瘡痂未落者,悉褫取以飴邕。

邕既去,靈休與何勖書曰:「劉邕向顧見啖,遂舉體流血。」

南康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互與鞭,鞭瘡痂常以給膳。

卒,子肜嗣。

大明四年,坐刀砍妻,奪爵土,以弟彪紹封。

齊受禪,降為南康縣侯,食邑千戶。

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通《易》好士。

累遷相國中兵參軍,太子中舍人,黃門侍郎,寧朔將軍、宣城淮南二郡太守。

在任贓貨狼藉,揚州刺史王弘遣從事檢校。

從事呼攝吏民,欲加辨覆。

式之召從事謂曰:「治所還白使君,劉式之於國家粗有微分,偷數百萬錢何有,況不偷邪!吏民及文書章之互在。」

從事還具白弘,弘曰:「劉式之辯如此奔!」亦由此得停。

還為太子右率,左衛將軍,吳郡太守。

卒,追贈征虜將軍。

從征關、洛有功,封德一陽一縣五等候,謚曰恭侯。

長子敳,世祖初,黃門侍郎。

敳弟衍,大明末,以為黃門郎,出為豫章內史。

晉安王子勳稱偽號,以為中護軍。

事敗伏誅。

衍弟瑀,字茂琳,少有才氣,為太祖所知。

始與王浚為南徐州,以瑀補別駕從事史,為浚所遇。

瑀一性一陵物護前,不欲人居己上。

時浚征北府行參軍吳郡顧邁輕薄而有才能,浚待之甚厚,深言密事,皆與參之。

瑀乃折節事邁,深布情款,家內婦女間事,言語所不得至者,莫不倒寫備說。

邁以瑀與之款盡,深相感信。

浚所言密事,悉以語瑀。

瑀與邁共進射堂下,瑀忽顧左右索單衣幘,邁問其所以,瑀曰:「公以家人待卿,相與言無所隱,而卿於外宣洩,致使人無不知。

我是公吏,何得不啟。」

因而白之。

浚大怒,啟太祖徙邁廣州。

邁在廣州,值蕭簡為亂,為之盡力,與簡俱死。

瑀遷從事中郎,領淮南太守。

元嘉二十九年,出為寧遠將軍、益州刺史。

元兇弒立,以為青州刺史。

瑀聞問,即起義遣軍,並送資實於荊州。

世祖即位,召為御史中丞。

還至江陵,值南郡王義宣為逆,瑀陳其不可,言甚切至。

義宣以為丞相左司馬,俱至梁山。

瑀猶乘其蜀中船舫,又有義宣故部曲潛於梁山洲外下投官軍。

除司徒左長史。

明年,遷御史中丞。

瑀使氣尚人,為憲司甚得志。

彈王僧達云:「廕籍高華,人品冗末。」

朝士莫不畏其筆端。

尋轉右衛將軍。

瑀願為侍中,不得,謂所親曰:「人仕宦不出當入,不入當出,安能長居戶限上。」

因求益州。

世祖知其此意,許之。

孝建三年,除輔國將軍、益州刺史。

既行,甚不得意。

至江陵,與顏竣書曰:「硃修之三世叛兵,一旦居荊州,青油幙下,作謝宣明面見向,使齋帥以長刀引吾下席。

於吾何有,政恐匈奴輕漢耳。」

其年,坐奪人一妻為妾,免官。

大明元年,起為東一陽一太守。

明年,遷吳興太守。

侍中何偃嘗案云:「參伍時望。」

瑀大怒曰:「我於時望何參伍之有!」遂與偃絕。

及為吏部尚書,意彌憤憤。

族叔秀之為丹一陽一尹,瑀又與親故書曰:「吾家黑面阿秀,遂居劉安眾處,朝廷不為多士。」

其年,疽發背,何偃亦發背癰。

瑀疾已篤,聞偃亡,歡躍叫呼,於是亦卒。

謚曰剛子。

子卷,南徐州別駕。

卷弟藏,尚書左丞。

穆之少子貞之,中書黃門侍郎,太子右衛率。

寧朔將軍、江夏內史。

卒官。

子裒,始興相,以贓貨系東冶內。

穆之女適濟一陽一蔡祐,年老貧窮。

世祖以祐子平南參軍孫為始安太守。

王弘,字休元,琅邪臨沂人也。

曾祖導,晉丞相。

祖洽,中領軍。

父珣,司徒。

弘少好學,以清恬知名,與尚書僕射謝混善。

弱冠,為會稽王司馬道子驃騎參軍主簿。

時農務頓息,末役繁興,弘以為宜建屯田,陳之曰:「近面所咨立屯田事,已具簡聖懷。

南畝事興,時不可失,宜早督田畯,以要歲功。

而府資役單刻,控引無所,雖復厲以重勸,肅以嚴威,適足令囹圄充積,而無救於事實也。

伏見南局諸冶,募吏數百,雖資以廩贍,收入甚微。

愚謂若回以配農,必功利百倍矣。

然軍器所須,不可都廢,今欲留銅官大冶及都邑小冶各一所,重其功課,一准揚州;州之求取,亦當無乏,餘者罷之,以充東作之要。

又欲二局田曹,各立典軍募吏,依冶募比例,並聽取山湖人,此皆無損於私,有益於公者也。

其中亦應疇量,分判番假,及給廩多少,自可一以委之本曹。

親局所統,必當練悉,且近東曹板水曹參軍納之領此任,其人頗有干能,自足了其事耳。

頃年以來,斯務弛廢,田蕪廩虛,實亦由此。

弘過蒙飾擢,志輸短效,豈可相與寢默,有懷弗聞邪!至於當否,尊自當裁以遠鑒。

若所啟謬允者,伏願便以時施行,庶歲有務農之勤,倉有盈廩之實,禮節之興,可以垂拱待也。」

道子欲以為黃門侍郎,珣以其年少固辭。

珣頗好積聚,財物布在民間。

珣薨,弘悉燔燒券書,一不收責;余舊業悉以委付諸弟。

未免喪,後將軍司馬元顯以為咨議參軍,加寧遠將軍,知記室事,固辭不就。

道子復以為諮議參軍,加建威將軍,領中兵,又固辭。

時內外多難,在喪者皆不終其哀,唯弘固執得免。

桓玄克京邑。

收道子付廷尉,臣吏畏恐,莫敢瞻送。

弘時尚在喪,獨於道側拜,攀車涕泣,論者稱焉。

高祖為鎮軍,召補咨議參軍。

以功封華容縣五等候,遷琅邪王大司馬從事中郎。

出為寧遠將軍、琅邪內史,尚書吏部郎中,豫章相。

盧循寇南康諸郡,弘奔尋一陽一。

高祖覆命為中軍咨議參軍,遷大司馬右長史,轉吳國內史。

義熙十一年,征為太尉長史,轉左長史。

從北征,前鋒已平洛一陽一,而未遣九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

時劉穆之掌留任,而旨反從北來,穆之愧懼,發病遂卒。

而高祖還彭城,弘領彭城太守。

宋國初建,遷尚書僕射領選,太守如故。

奏彈謝靈運曰:「臣聞閒厥有家,垂訓《大易》,作威專戮,致誡《周書》,斯典或違,刑茲無赦。

世子左衛率康樂縣公謝靈運,力人桂興一婬一其嬖妾,殺興江涘,棄一屍一洪流。

事發京畿,播聞遐邇。

宜加重劾,肅正朝風。

案世子左衛率康樂縣公謝靈運過蒙恩獎,頻叨榮授,聞禮知禁,為日已久。

而不能防閒閫闈,致茲紛穢,罔顧憲軌,忿殺自一由。

此而勿治,典刑將替。

請以事見免靈運所居官,上台削爵土,收付大理治罪。

御史中丞都亭侯王准之,顯居要任,邦之司直,風聲噂沓,曾不彈舉。

若知而弗糾,則情法斯撓;如其不知,則一屍一昧已甚。

豈可復預班清階,式是國憲。

請免所居官,以侯還散輩中。

內台舊體,不得用風聲舉彈,此事彰赫,曝之朝野,執憲蔑聞,群司循舊,國典既頹,所虧者重。

臣弘忝承人乏,位副朝端,若復謹守常科,則終莫之糾正。

所以不敢拱默,自同秉彝。

違舊之愆,伏須准裁。」

高祖令曰:「靈運免官而已,余如奏。

端右肅正風軌,誠副所期,豈拘常儀,自今為永制。」

十四年,遷監江州豫州之西一陽一新蔡二郡諸軍事、撫軍將軍、江州刺史。

至州,省俺簡役,百姓安之。

永初元年,加散騎常侍。

以佐命功,封華容縣公,食邑二千戶。

三年,入朝,進號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高祖因宴集,謂群公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

傅亮之徒並撰辭欲盛稱功德。

弘率爾對曰:「此所謂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時人稱其簡舉。

少帝景平二年,徐羨之等謀廢立,召弘入朝。

太祖即位,以定策安社稷,進位司空,封建安郡公,食邑千戶。

上表固辭曰:「臣聞趙武稱隨會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無隱情。

臣千載幸會,謬荷榮遇,雖以智能虛薄,政績蔑聞,而言無隱情,竊所庶幾。

向令天啟其心,預定大策,而名編司勳,功不見紀,固將請不賞之罪,懸龍蛇之書,豈當稽違成命,苟修小節。

但無功勤,暴之四海,進闕君子勞心之謀,退微小人勞力之效,而聖朝僭賞於上,愚臣苟忝於下,則為厚誣當時,永貽口實。

竊財之誚,比此為輕,惟塵盛猷,虧玷為大。

微躬所惜,一朝亦盡,非唯仰塵國紀,實亦俯畏友朋。

憂心彌疹,胡顏一靡一托。

且凡人之交,尚申知己,況在明主,可用理干。

所以敢遂愚狷,守之以死。」

乃見許。

加使持節、侍中,改監為都督,進號車騎大將軍,開府、刺史如故。

徐羨之等以廢弒之罪將見誅,弘既非首謀,弟曇首又為上所親委,事將發,密使報弘。

羨之等誅,征弘為侍中、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給班劍三十人。

上西征謝晦,弘與驃騎彭城王義康居守,入住中書下省,引隊仗出入。

司徒府權置參軍。

五年春,大旱,弘引咎遜位,曰:「臣聞三才雖殊,其致則一。

故世道休明,五福攸應;政有失德,咎徵必顯。

臣抑又聞之,台輔之職,論道贊契,上佐人主,燮理一陰一陽一。

位以德授,則和氣淳穆;寇竊非據,則謫見於天。

是以陳平有辭,不濫主者之局;邴吉停駕,大懼牛喘之由。

斯固有國之所同,天人之遠旨。

陛下聖哲御世,光隆中興,宜休征表祥,醴泉毖湧。

而頃一陰一陽一隔並,亢旱成災,秋無嚴霜,冬無積雪,疾厲之氣,彌歷四時。

此豈非任失其人,覆餗之咎。

臣以庸短,自畢凡流,謬逢嘉運,叨恩在昔。

陛下忘其不腆,又重之以今任。

正位槐鼎,統理神州,珥貂衣袞,總錄朝端,內外要重,頓萃微躬,窮極一寵一貴,人臣莫比。

令德居之,猶或難稱,矧伊陋昧,何以克任。

此之易了,不俟明識。

但受命之始,屬值時艱,六戎親戒,憂及社稷,誠是臣下致節忘身之時,當有何心,塵撓聖聽。

所以僶俛從事,循牆馳驅,志在宣力,慮不及遠。

既鯨鯢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訴其本懷,避賢謝拙。

而常人偷安,日甘一日,實亦仰佩天眷,未能自已。

荏苒推遷,忽及三載。

遂令負乘之釁,彰著幽明,愆伏之災,患纏氓庶。

上缺皇朝緝熙之美,下增官謗覆折之災。

伏念惶赧,五情飛散,雖曰厚顏,何以寧處。

不遠而復,《大易》攸稱,小懲大戒,細人之福。

近復之美,非所敢觖,懲戒之幸,竊懷庶幾。

今履端惟始,朝慶禮畢,輒還私門,思愆家巷,庶微塞天譴,少弭謗讟。

伏願鑒其所守,即而許之。

臨啟愧塞,不自宣盡。」

先是,彭城王義康為荊州刺史,鎮江陵。

平陸令河南成粲與弘書曰:「僕聞軌物設教,必隨時制宜;世代盈虛,亦與之消息。

夫勢之所處,非親不居。

是以周之宗盟,異姓為後。

權軸之要,任歸二南,斯前代之明謨,當今之顯轍。

明公位極台鼎,四海具瞻;劬勞夙夜,義同吐握。

而總錄百揆,兼牧畿甸,功實盛大,莫之與儔。

天道福謙,宜存挹損。

驃騎彭城王道德昭備,上之懿弟,宗本歸源,所應推先,宜出據列蕃,齊光魯、衛。

明公高枕論道,燮理一陰一陽一,則天下和平,災害不作;福慶與大宋升降,享年與松、喬齊久,名垂萬代,豈不美歟!」弘本有退志,挾粲言,由是固自陳請,乃降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六年,弘又上表曰:「臣聞異姓為後,宗周之明義;親不在外,有國之所先。

故魯長滕君,《春秋》所美,楚出棄疾,前史垂誡。

矧乃茂親明德,道光一時,述職侯甸,朝政弗及,而以庶族庸陋浮華之臣,超逾先典,居中贊契,豈所以憲章古式,緝熙治道?驃騎將軍臣義康,徽猷淵邈,明德彌劭,敷政江漢,化被荊南,搢紳屬情,想樂當務,周旦之寄,不謀同詞,分陝雖重,比此為輕。

臣實空暗,階恩逾越,俯積素餐,仰玷盛化,公私二三,無一而可。

昔孫叔未進,優孟見弓;展季在下,臧文貽譏。

況道隆地暱,義兼前禮。

臣於古人,無能為役,負乘竊位,萬物謂何,雖曰厚顏,胡寧以處。

斯亡之懼,實疚其心。

乞解州錄,以允民望。

伏願陛下遠存至公,近鑒丹款,俯順朝野,改授親賢。

豈惟下臣,獲免大戾,凡厥眾隸,孰不慶幸。

若天眷罔已,脫復遲回,請出臣表,逮聞外內,朝議輿誦,或有可擇。」

詔曰:「省表,遠擬隆周經國之體,近述《大易》卑牧之志,三復沖旨,良用憮然。

公體道淵虛,明識經遠,毗翼艱難,勳猷光茂,俾朕獲辰居垂拱,司契委成。

豈容高遜總錄,固辭神州,使成務有虧,以重朕之不德邪!深存禮國,所望夤亮。

驃騎親賢之寄,地均旦、奭,還入內輔,參贊機務,輒敬從所執。」

義康由是代弘為司徒,與之分錄。

弘又表曰:「近冒表聞,披陳愚管,實冀天鑒,體其至誠。

而奉被還詔,未蒙酬察,徒塵聖覽,仰延優旨,顧影慚惶,罔識攸厝。

臣忝荷要重,四載於今。

既違前史量力之誡,又微古人進賢之美,一屍一位固一寵一,日積官謗,旋觀周行,興愧已後。

況在親賢,朝野歸德,甫思引身,曷雲能補,惟塵大典,虧喪已多。

不悟天眷之隆,復垂恩獎,名一器弗改,蒙一寵一如舊,感遇自揆,茫若無涯。

臣義康既總錄百揆,毗贊盛化,忝廁下風,咨憑有所。

內朝細務,庶可免竭,神州任重,望實兼該,臣何人斯,寇竊不已。

為爾推遷,覆敗將及,就無人事之愆,必有一陰一陽一之患。

伏念惟憂,疢如疾首,不知何理,可以自安。

但成旨已決,渙汗難反,加臣懦劣,少無此志,進不能抗言陳辭,以死自固;退不能重繭置冰,鮮食為瘠。

祗畏天威,遂復俯仰。

至於攝督所部,料綜文案,曹局吏役,所須不多,其餘文武,皆為冗長。

相府初建,或有未充,請留職僚同事而已,自此以外,及諸資實,一送司徒。

臣受恩深重,休戚是預,義無虛飾,苟自貶損。

伏願聖察,特垂許順,不令誠訴,其見抑奪。」

上又詔曰:「衛軍表如此,司徒宜須事力,可順公雅懷,割二千人配府,資儲不煩事送。」

弘博練治體,留心庶事,斟酌時宜,每存優允。

與八座丞郎疏曰:「同伍犯法,無士人不罪之科。

然每至詰謫,輒有請訴。

若垂恩宥,則法廢不可行;依事糾責,則物以為苦怨。

宜更為其制,使得憂苦之衷也。

又主守偷五匹,常偷四十匹,並加大辟,議者鹹以為重,宜進主守偷十匹、常偷五十匹死,四十匹降以補兵。

既得少寬民命,亦足以有懲也。

想各言所懷。」

左丞江奧議:「士人犯盜贓不及棄市者,刑竟,自在贓污一婬一盜之目,清議終身,經赦不原。

當之者足以塞愆,聞之者足以鑒誡。

若復雷同群小,謫以兵役,愚謂為苦。

符伍雖比屋鄰居,至於士庶之際,實自天隔,捨藏之罪,無以相關。

奴客與符伍交接,有所藏蔽,可以得知,是以罪及奴客。

自是客身犯愆,非代郎主受罪也。

如其無奴,則不應坐。」

右丞孔默之議:「君子小人,既雜為符伍,不得不以相檢為義。

士庶雖殊,而理有聞察,譬百司居上,所以下不必躬親而後同坐。

是故犯違之日,理自相關。

今罪其養子、典計者,蓋義存戮僕。

如此,則無奴之室,豈得宴安!但既雲復士,宜令輸贖。

常盜四十匹,主守五匹,降死補兵,雖大存寬惠,以紓民命。

然官及二千石及失節士大夫,時有犯者,罪乃可戮,恐不可以補兵也。

謂此制可施小人,士人自還用舊律。」

尚書王准之議:「昔為山一陰一令,士人在伍,謂之押符。

同伍有愆,得不及坐,士人有罪,符伍糾之。

此非士庶殊制,實使即刑當罪耳。

夫束修之胄,與小人隔絕,防檢無方,宜及不逞之士,事接群細,既同符伍,故使糾之。

於時行此,非唯一處。

左丞議奴客與鄰伍相關,可得檢察,符中有犯,使及刑坐。

即事而求,有乖實理。

有奴客者,類多使役,東西分散,住家者少。

其有停者,左右驅馳,動止所須,出門甚寡,典計者在家十無其一。

奴客坐伍,濫刑必眾,恐非立法當罪本旨。

右丞議士人犯偷,不及大辟者,宥補兵。

雖欲弘士,懼無以懲邪。

乘理則君子,違之則小人。

制嚴於上,猶冒犯之,以其宥科,犯者或眾。

使畏法革心,乃所以大宥也。

且士庶異制,意所不同。」

殿中郎謝元議謂:「事必先正其本,然後其末可理。

本所以押士大夫於符伍,而所以檢小人邪?可使受檢於小人邪?士犯坐奴,是士庶天隔,則士無弘庶之由,以不知而押之於伍,則是受檢於小人也。

然則小人有罪,士人無事,僕隸何罪,而令坐之。

若以實相交關,貴其聞察,則意有未因。

何者?名實殊章,公私異令,奴不押符,是無名也。

民乏資財,是私賤也,以私賤無名之人,豫公家有實之任,公私混淆,名實非允。

由此而言,謂不宜坐。

還從其主,於事為宜。

無奴之士,不在此例。

若士人本檢小人,則小人有過,已應獲罪,而其奴則義歸戮僕,然則無奴之士,未合宴安,使之輸贖,於事非謬。

二科所附,惟制之本耳。

此自是辨章二本,欲使各從其分。

至於求之管見,宜附前科,區別士庶,於義為美。

盜制,按左丞議,士人既終不為兵革,幸可同寬宥之惠;不必依舊律,於議鹹允。」

吏部郎何尚之議:「按孔右丞議,士人坐符伍為罪,有奴罪奴,無奴輸贖。

既許士庶緬隔,則聞察自難,不宜以難知之事,定以必知之法。

夫有奴不賢,無奴不必不賢。

今多僮者傲然於王憲,無僕者怵迫於時網,是為恩之所沾,恆在程、卓;法之所設,必加顏、原,求之鄙懷,竊所未愜。

謝殿中謂奴不隨主,於名分不明,誠是有理。

然奴僕實與閭裡相關,今都不問,恐有所失。

意同左丞議。」

弘議曰:「尋律令既不分別士庶,又士人坐同伍罹謫者,無處無之,多為時恩所宥,故不盡親謫耳。

吳及義興適有許、陸之徒,以同符合給,二千石論啟丹書。

己未間,會稽士人云十數年前,亦有四族坐此被責,以時恩獲停。

而王尚書雲人舊無同伍坐,所未之解。

恐蒞任之日,偶不值此事故邪。

聖明御世,士人誠不憂至苦,然要須臨事論通,上干天聽為紛擾,不如近為定科,使輕重有節也。

又尋甲符制,蠲士人不傳符耳,令史復除,亦得如之。

共相押領,有違糾列,了無等衰,非許士人閭裡之外也。

諸議雲士庶緬絕,不相參知,則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

若庶民不許不知,何許士人不知。

小民自非超然簡獨,永絕塵秕者,比門接棟,小以為意,終自聞知,不必須日夕來往也。

右丞百司之言,粗是其況。

如衰陵士人,實與里巷關接,相知情狀,乃當於冠帶小民。

今謂之士人,便無小人之坐;署為小民,輒受士人之罰。

於情於法,不其頗歟?且都令不及士流,士流為輕,則小人令使征預其罰,便事至相糾,閭伍之防,亦為不同。

謂士人可不受同伍之謫耳,罪其奴客,庸何傷邪?無奴客,可令輸贖,又或無奴僮為眾所明者,官長二千石便當親臨列上,依事遣判。

又主偷五匹、常偷四十匹,謂應見優量者,實以小吏無知,臨財易昧,或由疏慢,事蹈重科,求之於心,常有可愍,故欲小進匹數,寬其一性一命耳。

至於官長以上,荷蒙祿榮,付以局任,當正己明憲,檢下防非,而親犯科律,亂法冒利,五匹乃已為弘矣。

士人無私相偷四十匹理,就使至此,致以明罰,固其宜耳,並何容復加哀矜。

且此輩士人,可殺不可謫,有如諸論,本意自不在此也。

近聞之道路,聊欲共論,不呼乃爾難一精一。

既眾議糾紛,將不如其已。

若呼不應停寢,謂宜集議奏聞,決之聖旨。」

太祖詔:「衛軍議為允。」

弘又上言:「舊制,民年十三半役,十六全役。

當以十三以上,能自營私及公,故以充役。

而考之見事,猶或未盡。

體有強弱,不皆稱年。

且在家自隨,力所能堪,不容過苦。

移之公役,動有定科,循吏隱恤,可無其患,庸宰守常,已有勤劇,況值苛政,豈可稱言。

乃有務在豐役,增進年齒,孤遠貧弱,其敝尤深。

至令依寄無所,生死一靡一告,一身之切,逃竄求免,家人遠計,胎孕不一育,巧避羅憲,實亦由之。

今皇化惟新,四方無事,役召之宜,應存乎消息。

十五至十六,宜為半,十七為全。」

從之。

其後,弘寢疾,弘表屢乞骸鼻,上輒優詔不許。

九年,進位太保,領中書監,余如故。

其年,薨,時年五十四。

即贈太保、中書監,給節,加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六十人,侍中、錄尚書、刺史如故。

謚曰文昭公,配食高祖廟廷。

其年,詔曰:「乃者三逆煽禍,實繁有徒,爰初遵養,暨於明罰,外虞內慮,實維艱難。

故太保華容縣公弘、故衛將軍華、故左光祿大夫曇首,抱義懷忠,乃情同至,籌謀廟堂,竭盡智力,經營夷險,簡自朕心。

國恥既雪,允膺茅土,而並執謙挹,志不命逾,故用佇朝典,將有後命。

盛業不究,相系殞落,永懷傷歎,痛恨無已。

弘可增封千戶,華、曇首封開國縣侯,食邑各千戶。

護軍將軍建昌公彥之,深誠密謨,比蹤齊望,其復先食邑,以酬忠勳。」

又詔:「聞王太保家便已匱乏,清約之美,同規古人。

言念始終,情增淒歎。

可賜錢百萬,米千斛。」

世祖大明五年,車駕游幸,經弘墓。

下詔曰:「故侍中、中書監、太保、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華容文昭公弘,德猷光劭,鑒識明遠。

故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太子詹事豫章文侯曇首,夙尚恬素,理心貞正。

並綢繆先眷,契闊屯夷,內亮王道,外一流徽譽。

以國圖令勳,民思茂惠。

朕薄巡都外,瞻覽墳塋,永言想慨,良深於懷。

便可遣使致祭墓所。」

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禮法,凡動止施為,及書翰儀體,後人皆依仿之,謂為王太保家法。

雖歷任籓輔,不營財利,薨亡之後,家無餘業。

而輕率少威儀,一性一又褊隘,人忤意者,輒面加責辱。

少時嘗摴蒱公城子野捨,及後當權,有人就弘求縣,辭訴頗切。

此人嘗以蒱戲得罪,弘詰之曰:「君得錢會戲,何用祿為!」答曰:「不審公城子野何在?」

弘默然。

子錫嗣。

少以宰相子,起家為員外散騎,歷清職,中書郎,太子左衛率,江夏內史。

高自位遇。

太尉江夏王義恭當朝,錫箕踞大坐,殆無推敬。

卒官。

子僧亮嗣。

齊受禪,降爵為侯,食邑五百戶。

弘少子僧達,別有傳。

弘弟虞,廷尉卿。

虞子深,有美名,官至新安太守。

虞弟抑,光祿大夫。

抑弟孺,侍中。

孺弟曇首,別有傳。

弘從父弟練,晉中書令珉子也。

元嘉中,歷顯官,侍中,度支尚書。

練子釗,世祖大明中,亦經清職,黃門郎,臨海王子頊晉安王子勳征虜、前軍長史,左民尚書。

太宗初,為司徒左長史。

隨司徒建安王休仁出赭圻,時居母憂,加冠軍將軍。

忤犯休仁,出為始興相。

休仁恚之不已,太宗乃收付廷尉,賜死。

史臣曰:晉綱弛紊,其漸有由。

孝武守文於上,化不下及,道子昏德居宗,憲章墜矣。

重之以國寶啟亂,加之以元顯嗣虐,而祖宗之遺典,群公之舊章,莫不葉散冰離,掃地盡矣。

主威不樹,臣道專行,國典人殊,朝綱家異,編戶之命,竭於豪門,王府之蓄,變為私藏。

由是禍基東妖,難結天下,蕩蕩然王道不絕者若綖。

高祖一朝創義,事屬橫流,改亂章,布平道,尊主卑臣之義,定於馬棰之間。

威令一施,內外從禁,以建武、永平之風,變太元、隆安之俗,此蓋文宣公之為也。

為一代宗臣,配饗清廟,豈徒然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