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少有風氣,年數歲,伯湛謂家人曰:「此非凡兒。」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70 列傳第30 袁淑

宋書

卷70 列傳第30 袁淑

袁淑,字一陽一源,陳郡一陽一夏人,丹一陽一尹豹少子也。

少有風氣,年數歲,伯湛謂家人曰:「此非凡兒。」

至十餘歲,為姑夫王弘所賞。

不為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艷,縱橫有才辯。

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並不就。

彭城王義康命為軍司祭酒。

義康不好文學,雖外相禮接,意好甚疏。

劉湛,淑從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久疾免官。

補衡一陽一王義季右軍主簿,遷太子洗馬,以腳疾不拜。

衛軍臨川王義慶雅好文章,請為諮議參軍。

頃之,遷司徒左西屬。

出為宣城太守,入補中書侍郎,以母憂去職。

服闋,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遷尚書吏部郎。

其秋,大舉北伐,淑侍坐從容曰:「今當鳴鑾中岳,席捲趙、魏,檢玉岱宗,今其時也。

臣逢千載之會,願上《封禪書》一篇。」

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

出為始興王征北長史、南東海太守。

淑始到府,浚引見,謂曰:「不意舅遂垂屈佐。」

淑答曰:「朝廷遣下官,本以光公府望。」

還為御史中丞。

時索虜南侵,遂至瓜步,太祖使百官議防禦之術,淑上議曰:

臣聞函車之獸,離山必斃;絕波之鱗,宕流則枯。

羯寇遺丑,趨致畿甸,蟻萃螽集,聞已崩殪。

天險巖曠,地限深遐,故全魏戢其圖,盛晉輟其議,情屈力殫,氣挫勇竭,諒不虞於來臨,本無怵於能濟矣。

乃者燮定攜遠,阻違授律,由將有弛拙,故士少鬥志。

圍潰之眾,匪寇傾淪,攻制之師,空自班散,濟西勁騎,急戰蹴旅,淮上訓卒,簡備一靡一旗。

是由綏整寡衷,戎昭多昧,遂使栲潞入患,泉伊來擾,紛殄姬風,泯毒禹績,騰書有渭一陰一之迫,懸烽均鹹一陽一之警。

然而切揣虛實,伏匿先彰,校索伎能,譎詭既顯。

綿地千里,彌行阻深,表裡躓礙,後先介一逼一。

捨陵衍之習,競湍沙之利。

今虹見萍生,土膏泉動,津陸陷溢,痁禍洊興,芻稿已單,米粟莫系,水宇衿帶,進必傾殞,河隘扁固,退亦墮滅。

所謂棲烏於烈火之上,養魚於叢棘之中。

或謂損緩江右,寬繕淮內。

竊謂拯扼閩城,舊史為允,棄遠涼士,前言稱非。

限此要荒,猶弗委割。

況聯被京國,咫尺神甸,數州摧掃,列邑殲痍,山淵反覆,草木塗地。

今丘賦千乘,井算萬集,肩摩倍於長安,締袂百於臨淄,什一而籍,實慊氓願,履畝以稅,既協農和。

戶競戰心,人含銳志,皆欲贏糧請奮,釋緯乘城。

謂宜懸金鑄印,要壯果之士,重幣甘辭,招摧決之將,舉薦板築之下,一抽一登台皁之間,賞之以焚書,報之以相爵,俄而昭才賀闕,異能間至。

戎貪而無謀,肆而不整,迷乎向背之次,謬於合散之宜,犯軍志之極害,觸兵家之甚諱。

鹹畜憤矣,僉策戰矣,稱願影從,謠言緡命。

宜選耙悍數千,騖行潛掩,偃旗裹甲,鉗馬銜枚,檜稽而起,晨壓未陣,旌噪亂舉,火鼓四臨,使景不暇移,塵不及起,無不禽鎩獸讋,冰解霧散,掃洗哨類,漂鹵浮山。

如有決罦漏網,逡窠逗一穴一,命淮、汝戈船,遏其還徑,兗部勁卒,梗其歸塗。

必剪元雄,懸首麾下,乃將只輪不反,戰轊無旋矣。

於是信臣騰威,武士繕力,緹組接一陰一,鞞柝聯響。

若其偽遁羸張,出沒無際,楚言漢旆,顯默如神,固已日月蔽虧,川谷蕩貿。

負塞殘孽,阻山燼一黨一,收險竊命,憑城借土,則當因威席捲,乘機芟剿。

泗、汴秀士,星流電燭,徐、阜嚴兵,雨湊雲集,蹶亂桑溪之北,搖潰浣海以南,絕其心根,勿使能植,銜索之枯,幾何不蠹。

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狩,若浚風之舞輕籜,杲日之拂浮霜。

既而尉洽荷掠之餘,望吊網悲之鬼。

然後天行樞運,猋舉煙升,青蓋西巡,翠華東幸,經啟州野,滌一軫策,俾高闕再勒,燕然後銘。

方乃奠山沉河,創禮輯策,闡耀炎、昊之遺則,貫軼商、夏之舊文。

今眾賈拳勇,而將術疏怯,意者稔泰日積,承平歲久,邑無驚赴之急,家緩饋戰之勤,闕閱訓之禮,簡參屬之飾,且亦薦采之法,庸未蔇歟。

若乃邦造裡選,攉論深切,躬擐盡幽,斬帶尋遠,設有沉明能照,俊偉自宣,誠感泉雨,流通金石,氣懾飛、賁,知窮苴、起,審邪正順逆之數,達昏明益損之宜,能睽合民心,愚睿物一性一,登丹墀而敷策,躡青蒲而揚謀,上說辰鑒,下弭素言,足以安民紓國,救災恤患。

則宜拔過一寵一貴之上,褒升戚舊之右,別其旂章,榮其班祿,出得專譽,使不稟命。

降席折節,同廣武之請;設壇致禮,均淮一陰一之授。

必有要盟之功,竊符之捷。

夷裔暴狠,內外侮棄,始附之眾,分茷無序,蠱以威利,勢必攜離,首順之徒,一靡一然自及。

今淶繹故典,瀍土纓緌,翦焉幽播,折首凶狡。

是猶眇者願明,痿之思步,動商遄會,功終易感。

劫晉在於善覘,全鄭實寄良諜,多縱反間,汨惑心耳,發險易之前,抵興喪之術,沖其猜伏,拂其嫌嗜,汨以連率之貴,餌以析壤之資。

罄筆端之用,展辭鋒之銳,振辯則堅圍可解,馳羽而巖邑易傾。

必府鬲土崩,枝幹瓦裂,故燕、樂相悔,項、范交疑矣。

或乃言約功深,事邇應廣,齊圉反駕,趙養還君,盡輿誦之道,畢能事之效。

臣幸得出內層禁,游心明代,澤與身泰,恩隨年行,無以逢迎昌運,潤飾鴻法。

今塗有遺鏃,蠆未息蜂,敢思涼識,少酬閎施。

但坐幕既乏昭文,免胄不能致果,竊觀都護之邊論,屬國之兵謨,終、晁之抗辭,杜、耿之言事,鹹雲及經之棘,猶闕上算,燭郛之敬,裁收下策。

自恥懦木,智不綜微,敢露昧見,無會昭采。

淑喜為夸誕,每為時人所嘲。

始興王浚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

淑與浚書曰:「袁司直之視館,敢寓書於上國之宮尹。

日者猥枉泉賦,降委弊邑。

弊邑敬事是遑,無或違貳。

懼非郊贈之禮,覲饗之資,不虞君王惠之於是也,是有懵焉。

弗圖旦夕發咫尺之記,籍左右而請,以為胥授失旨,爰速先幣。

曾是附庸臣委末學孤聞者,如之何勿疑。

且亦聞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與一奪,義士猶或非之。

況密邇旬次,何其裒益之亟也。

藉恐二三諸侯,有以觀大國之政。

是用敢布心腹。

弊室弱生,砥節清廉,好是潔直,以不邪之故,而貧聞天下。

寧有昧夫嗟金者哉。

不腆供賦,束馬先璧以俟命。

唯執事所以圖之。」

遷太子左衛率。

元兇將為弒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許,呼淑及蕭斌等流涕謂曰:「主上信讒,將見罪廢。

內省無過,不能受枉。

明旦便當行大事,望相與戮力。」

淑及斌並曰:「自古無此,願加善思。」

劭怒變色,左右皆動。

斌懼,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節,況憂迫如此,輒當竭身奉令。」

淑叱之曰:「卿便謂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時嘗患風,或是疾動耳。」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

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

但既克之後,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

願急息之。」

劭左右引淑等褲褶,又就主衣取錦,截三尺為一段,又中破,分斌、淑及左右,使以縛褲。

淑出環省,繞一床一行,至四更乃寢。

劭將出,已與蕭斌同載,呼淑甚急,淑眠終不起。

劭停車奉化門,催之相續。

徐起至車後,劭使登車,又辭不上。

劭因命左右:「與手刃。」

見殺於奉化門外,時年四十六。

劭即位,追贈太常,賜賵甚厚。

世祖即位,使顏延之為詔曰:「夫輕道重義,亟聞其教;世弊國危,希遇其人。

自非達義之至,識正之深者,孰能抗心衛主,遺身固節者哉!筆太子左衛率淑,文辯優洽,秉尚貞愨。

當要一逼一之切,意色不橈,厲辭道逆,氣震凶一黨一。

虐刃交至,取斃不移。

古之懷忠隕難,未雲出其右者。

興言嗟悼,無廢乎心。

宜在加禮,永旌宋有臣焉。

可贈侍中、太尉,謚曰忠憲公。」

又詔曰:「袁淑以身殉義,忠烈邈古。

遺孤在疚,特所矜懷。

可厚加賜恤,以慰存亡。」

淑及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卜天與四家,於是長給稟祿。

文集傳於世。

子幾、敳、稜、凝、標。

敳,世祖步兵校尉。

凝,太宗世御史中丞,出為晉陵太守。

太宗初與四方同反,兵敗歸降,以補劉湛冠軍府主簿。

淑諸子並早卒。

史臣曰:天長地久,人道則異於斯。

蕣華朝露,未足以言也。

其間夭遽,曾何足雲。

宜任心去留,不以存沒嬰心。

徒以靈化悠遠,生不再來,雖天行路險,而未之斯遇,謂七尺常存,百年可保也。

所以據洪圖而輕天下,吝寸一陰一而敗尺璧。

若乃義重乎生,空炳前誥,投軀殉主,世罕其人。

若無一陽一源之節,丹青何貴焉爾!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