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太子監國:成祖永樂二年四月,冊立世子為皇太子。先是,洪武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紀事本末》○太子監國

明史紀事本末

○太子監國

卷二十六

成祖永樂二年四月,冊立世子為皇太子。

先是,洪武二十八年,太祖親冊為燕世子。

時秦、晉、燕、週四世子,太祖皆教而試之。

一日,使分閱衛士,燕世子還獨後。

問之,對曰:「寒甚,士方食。」

太祖喜。

使閱章奏,擇可施行者報命,太祖益一愛一之。

後成祖即位,議建儲,武臣多請立高煦者,謂其有扈從功。

金忠以為不可。

上猶豫未定,遂召解縉預議。

縉言立嫡以長,復曰:「好聖孫。」

蓋指宣宗也。

上又密以問黃淮,淮亦曰:「長嫡承統,萬世正法。」

復召問尹昌隆,昌隆對與淮同,上意遂決。

及《文華寶鑒》成,上召皇太子諭之曰:「修已治人之要,具於此書。

堯、舜相傳,惟曰「允執厥中」。

帝王之道,貴乎知要。

汝其勉之!」皇太子拜受而退。

上顧侍臣解縉等曰:「朕皇考訓戒太子,嘗采經傳格言為書,名曰《儲君昭鑒錄》。

此書稍充廣之,益以皇考聖謨大訓,以為子孫萬世帝王之法。

誠能守此,足為賢君。

昔秦始皇教太子以法律,晉元帝授太子以韓非書,帝王之道廢而不講,所以亂亡。

朕此書皆大經大法,卿等兼輔東宮,從容閒暇,亦當以此為說,庶幾成其德業,他日不失為守成令主。」

侍講學士王達侍皇太子,進講干九四爻,舉儲貳為說。

講畢,皇太子召楊士奇問曰:「經旨於此,恐無儲貳之說,達不含譏否?」

士奇對曰:「講臣非正道不陳,豈敢含譏。

此本宋儒胡瑗之說也。」

皇太子曰:「然則常人得此爻,亦舉此說耶?」

士奇曰:「殿下此問甚善。」

因舉程子云:「凡卦六爻,人人有用。

聖賢有聖賢用,眾人有眾人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

太子悅。

六年八月,詔曰:「成周營洛,肇啟二都。

有虞勤民,尤重巡省。

朕君臨天下,氏率彝典。

統極之初,已升順天府為北京。

今四海清寧,萬民安業,國家無事,省方以時。

將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監國。

朕所經過處,親王止離王城一程迎接,軍民官吏於境內朝見。

一切供億,皆已有備,不煩於民,諸司無得有所進獻。」

冬十一月,命丘福、蹇義、金忠、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兼輔導皇長孫,諭之曰:「朕長孫天章日表,玉質龍姿,孝友英明,寬仁大度。

年未一紀,夙夜孜孜,日誦萬言,必領要義。

朕嘗試之以事,輒能裁決,斯實宗社之靈。

卿等其悉心輔導。」

七年春正月,敕皇太子監國。

惟文武除拜、四裔朝貢、邊境調發,上請行在,余常務不必啟聞。

仍命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輔導監國。

諭義等曰:「居守事重。

今文臣中留汝四人輔導監國,若唐太宗簡輔監國必付房玄齡等。

汝宜識朕此意,敬恭無怠。」

命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及戶部尚書夏原吉等扈從。

賜皇太子《聖學心法》。

上出一書,示胡廣等曰:「朕因政暇,采聖賢之言,若執中建極之類,切於修齊治平者,今已成書,卿等試觀之。」

廣等覽畢,奏曰:「帝王道德之要,備載此書。」

遂名曰《聖學心法》,命司禮監刊行。

上諭黃淮、楊士奇曰:「東宮侍側,朕問:「講官今日說何書?」

對曰:「《論語》君子小人和同章。」

因問:「何以君子難進易退,小人則易進難退?」

對曰:「小人逞才而無恥,君子守道而無慾。」

又問曰:「何以小人之勢常勝?」

對曰:「此繫上人之好惡,如明主在上,必君子勝矣。」

又問:「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

曰:「小人果有才,亦不可盡棄。

須常謹備之,不使有過可也。」

朕甚喜其學問有進,爾等其盡心輔之。」

二月,帝發京師,三月,帝至北京。

都御史虞謙、給事中杜欽奉命巡視兩淮,啟穎川軍民缺食,請發廩賑貸。

太子遣人馳諭之曰:「軍民困乏,待哺嗷嗷,卿等從容啟

請待報,汲黯何如人也?即發廩賑之勿緩。」

贊善王汝正每於皇太子前論說賦詩之法,皇太子問楊士奇曰:

「古人為詩者,其高下優劣何如?」

對曰:「詩以言志。

「明良喜起」之歌,「南風解慍」之詩,唐、虞之君,其志尚矣。

後世漢高帝《大風歌》,唐太宗《雪恥百王》之作,則所尚者霸力,皆非王道。

漢武《秋風辭》,志氣已衰。

如隋煬帝、陳後主所為,則萬世之鑒戒也。

殿下欲娛意文事,則兩漢詔令亦可觀,非獨文辭高古,其間亦可卑益治道。

如詩,無益之辭,不足為也。」

太子視朝之暇,專意文事,因覽真德秀《文章正宗》,羨其學識純正。

楊士奇曰:「德秀所著《大學衍義》一書,尤有益學者,為君為臣,皆不可不知。」

太子即召翰林典籍取閱,大喜曰:「此為治之鑒戒,不可無。」

遂命重刻,以賜諸皇孫及廷臣。

八年冬十月,上還南京。

十一年,上幸北京,皇太孫從。

命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及洗馬楊溥等輔導太子監國。

十二年三月,帝發北京,親征瓦刺。

六月,班師,駐蹕沙河,

太子遣兵部尚書金忠等繼表往迎。

八月,帝至北京,以太子所遣使迎車駕緩,且書奏失辭,怒曰:「此輔導者之咎也。」

漢王高煦復替之,遂遣使逮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洗馬楊溥、芮善及司經局正字金問等至。

中途有旨宥蹇義回南京,黃淮先至北京下獄。

次日,士奇及金問繼至,上曰:「楊士奇姑宥之。

朕未嘗識金問,何以得侍東宮?」

命法司鞫之。

尋召士奇至,問東宮事。

士奇叩頭稱太子孝敬誠至,凡所稽違,皆臣等之罪。

乃下士奇錦衣衛獄。

未幾,特宥復職。

時金問詞連溥等,遂相繼下獄。

有白事者曰:「殿下知讒人乎?」

太子曰:「吾不知,知為子耳。」

十三年秋九月,直隸鹽城縣颶風,海水泛溢,傷民田二百一十五頃有奇。

太子令蠲田租一千一百七十餘石。

帝至京師。

十二月,《歷代名臣奏議》書成。

先是,上以璽書諭太子,命翰

林院儒臣黃淮、楊士奇等,采古名臣直言匯錄,以便觀覽。

至是書進,上覽而嘉之,命刊印以賜皇太子、皇太孫及諸大臣。

十五年春三月,上巡北京,命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翰林學士

兼諭德楊士奇、侍讀兼贊善梁潛輔太子監國。

七月,賜皇太子《務本之訓》。

十六年春三月,太子手書賜贊善徐善述言:「覽卿為予改詩甚善。

但今卿年邁,恐輔余為勞。

似卿樸直苦口者,百無一二,面諛順顏者,比比有之。

卿無憚勞,弼成余業,惟望藥石之言日甚一日,毋生犯鱗觸諱之慮。

余今欲學作表,卿可一如詩題立例,具詩題與表題間日封進,以廣琢磨。

春暖順時將息,以慰余懷。」

書函曰:「皇太子繼書贊善好古先生。」

好古者,善述字也。

太子視朝之暇,手不釋卷,被服寬博,大類儒者雲。

夏五月,上殺贊善梁潛、司諫周冕。

時太子監國,上不時有疾。

兩京距隔數千里,小人一陰一附漢府者,讒構百端。

侍從監國之臣,朝夕惴惴,人不自保。

會有陳千戶者,擅取民財,事覺,太子令謫交趾立功。

數日,復念其軍功,宥之。

有替於上曰:「上所謫罪人,太子曲宥之矣。」

遂逮陳千戶殺之。

以潛、冕不諫止,並逮下獄,皆死。

六月,上遣禮部左侍郎胡熒巡江、浙諸郡,陛辭,上諭曰:「人言東宮多失,當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

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

熒至京師,日隨朝,凡見東宮所行之善,退即記之。

勳臣某者語不謹,侍衛追之,仍當陛口奏,有旨不問。

既退,亟宣侍衛者賞鈔若干錠。

於是群臣皆言不顯責大臣,而旌禁衛,所以寬其罪而愧其心,見殿下之仁明也。

居稍久,楊士奇曰:「公命使也,宜亟行。」

熒權辭謝曰:「方治冬衣未完爾。」

至安慶始書奏,以所見皆誠敬孝謹七事,密疏以聞。

上覽之大悅,自是不復疑皇太子。

十八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宮殿垂成,欽天監言:「明年正月朔吉,宜御新殿。」

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召太子、太孫於京師,期十二月終至北京。

太子赴北京,過滁州,登琅琊山,指示楊士奇曰:「此醉翁亭故址也。」

因歎歐一陽一修立朝正言不易得,今人知其文,鮮知其忠。

蓋太子為文章尤善修,每曰:「三代以下,文人獨修有雍容和平氣象。」

尤一愛一其奏議切直,嘗命刊修文以賜群臣,且諭之曰:「修之賢,非止於文,卿等當考其所以事君者而勉之。」

十一月,太子過鳳一陽一,謁祭皇陵畢,周步陵傍,顧張本、楊士奇曰:「國家帝業所自也。」

徘徊久之。

耆老進謁,有知太祖時事者,從容與語,賜勞優厚。

先是原吉自南京先馳奏,上覆命迎之,且曰:「東宮緩行。」

至是,原吉迎見太子於鳳一陽一,道上旨。

太子以不敢緩諭之,且手書付原吉與士奇,詢訪沿途軍民利病,政事得失,備顧問。

太子過鄒縣,見男一女持筐,路拾草實者,駐馬問所用,民跪對曰:「歲荒以為食。」

太子惻然。

稍前,下馬入民舍,視民皆衣百結,灶■傾仆,歎曰:「民隱不上聞至此乎?」

顧中官賜之鈔,而召鄉老問其疾苦,輟所食賜之。

時山東布政石執中來迎,責之曰:「為民牧而民窮如此,亦動念乎!」執中言:「凡被災之處,皆已奏乞停止今年秋稅。」

皇太子曰:「民餓且死,尚及徵稅耶?汝宜速發官粟賑之,事不可緩!」執中請人給三斗。

曰:「且與六斗,汝毋懼擅發倉廩,吾見上當自奏也。」

十二月,太子及太孫將至北京,原吉先入奏。

上問原吉東宮來何速,對曰:「陛下慈注之深,東宮孝思之切。」

上喜,賜鈔二百錠。

命諸臣先期分官出候於良鄉。

太子至北京,奏前過山東境內遇民饑,即令布政司發粟賑之。

上曰:「昔范仲淹子猶舉麥舟濟父之故舊,況百姓吾之赤子乎!」

十九年,禮部尚書呂震語太子曰:「殿下前在南京,數遣中使進案牘,每有事以殿下過失聞,上指其妄言。

今宜疏此人。」

太子曰:「過失,吾豈能無。

今至尊既不信之,我又與人較耶?」

二十年春三月,上北征,秋九月,還京師。

二十一年夏五月,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上變,言:「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糾合羽林衛指揮彭旭等,舉兵將推趙王高燧為主,而謀不

利於上及皇太子。」

上命急捕。

賊既悉得,遂召太子、趙王及文武大臣皆至。

上御右順門親鞫之。

先是,上以疾多不視朝,中外事悉啟太子處分。

太子往往裁抑宦侍,宦官黃儼、江保尤見疏斥。

儼等日讒之於上,且素厚高燧,常一陰一為之地。

因偽造毀譽之言,傳播於外,謂上注意高燧,以紿外廷,由是賢等遂起邪心。

欽天監官王射成與賢密,言於賢曰:「觀天象,當有易主之變。」

賢等邪謀益急,與其弟孟三,常山左護衛老軍馬恕、田子和,興州後屯衛老軍高正,通州右衛鎮撫陳凱等,日夜潛謀,連結貴近,圖就宮中進毒一藥於上。

候上晏駕,即以兵劫內庫兵仗符寶,分兵執府部大臣。

豫令高正偽撰遺詔,付中官楊慶養子。

至期從禁中議以御寶領出,廢皇太子,而立趙王高燧為帝。

佈置已定,正密告其甥瑜,瑜曰:「此舅氏滅族之計。」

力止不從,瑜遂入告。

上覽偽巽遺詔,震怒,立捕楊慶養子誅之,顧高燧曰:「爾為之耶?」

高燧惴慄不能言,太子為之營解,曰:「高燧必不與謀,此下人所為耳。」

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賢等所犯大逆,且有顯實,當並極典。

上曰:「且先籍其家。

王射成以天象誘人,速誅之。

賢等更加窮鞫,毋令遽死。」

遂下錦衣衛嚴治,尋逮其一黨一悉誅之。

八月,帝發京師北征,十一月,還京。

二十二年春三月,上議北征。

夏四月,詔太子監國,駕發京師。

秋七月,庚寅,上崩於榆木川。

大學士楊榮、少監海壽奉遺命馳訃太子。

太子慟絕,強拜受,即遣太孫出居庸,赴開平迎梓宮。

瀕行,太孫啟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偽。」

太子曰:「言良是,但行急,新制不及。」

士奇曰:「殿下未踐阼,有事自應行常用之寶。

其東宮小圖書,可假之行。

此出一時之權,歸即納上。」

太子即取岸太孫曰:「有啟事以此封識,不久當歸汝,汝可留之。」

既行,太子顧士奇曰:「昔大行臨御,儲位久未定,浮議喧騰。

今即以付之,浮議何從興!」壬子,太孫奉大行柩至郊,太子及親王以下文武群臣皆衰服哭迎。

至大內,奉安於仁智殿,加斂奉納梓宮。

八月十五日丁巳,皇太子即位,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谷應泰曰:古之教太子者,慎選師傅,訓之德義。

過龍樓而問寢,入虎闈而齒胄,蓋若是其毖也。

及乎六師撻伐,有事行間,則從曰撫軍,守曰監國。

非特重器所寄,亦以周知艱大,練察治忽,為嗣王之要務耳。

方仁宗之未正青宮也,睿質仁明,天姿愷惻。

然而如意類上,申生無一寵一。

非黃淮進賈詡之謀,解縉效鄴侯之議,則鳥烏向背,羽翼無成,金偏,憂方大矣。

幸而皇祖親冊,嫡長分定。

乘危履險,克正重輪。

重耳之艱阻備嘗,楚王之朝嬰夕側。

非特生於深宮之中,長於阿保之手者也。

又若《儲君昭鑒》,傳自高皇,《聖學心法》,頒於成祖。

比之始皇之教以法律,元帝之授以《韓非》。

貽謀度越,抑何偉歟!而況金忠、蹇、夏輔導於前,黃淮、楊士奇糾繩於後,則商山茹芝之佐也。

學識特崇真氏,文章獨許歐公,則家丞秋實之采也。

賑穎川之饑而先發後聞,恤鄒縣之荒而賜鈔輟食,則《豳風》農事之規也。

又考成祖巡幸順天,親征漠北,駕凡五出,年垂二紀。

中間大官大邑,雖復啟聞,而庶政庶獄,鹹就諮決。

名為儲位,實則長君;名為監國,實則御宇。

故人以仁宗之歷祚短,而予以仁宗之沛澤長也。

若夫宮闈煽禍,國本瀕傾,管、蔡流言,備極讒構。

一時並集,何以為懷。

又且迎駕緩期,而逮捕官屬,則高煦贊之。

偽撰遺詔,而一陰一行廢立,則高燧主之。

蓋以突陣者自命黃須,樹功者侈談天策,而又加之敬禮之密推曹植,輔國之交斗兩宮,夫是以勢同孤孽,危如累一卵一,救過而不暇也。

自非胡熒密書七事,王瑜上變一言,則豫教之淑質壅於上聞,含沙之哆口一交亂四國,非蒙戾園之誅,必賜扶蘇之詔。

而仁宗一載之郅理,又烏能時其盛耶!嗟乎!安慶復而後良鄉侯,孟賢敗而後榆川崩,天祚人國,以有此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紀事本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