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南宮復辟:(易儲附 )景帝景泰元年八月丙戌,上皇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紀事本末》○南宮復辟

明史紀事本末

○南宮復辟

卷三十五

(易儲附 )

景帝景泰元年八月丙戌,上皇至自迤北,入居南宮。

群臣朝見而退,大赦天下。

冬十月,命靖遠伯王驥守備南宮。

十一月,上皇在南宮。

萬壽聖節,禮部尚書胡熒請群臣朝賀,不許。

既又請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於延安門,亦不許。

荊王瞻岡表請朝上皇,有詔止之。

三年五月甲戌,廢上皇長子皇太子見深為沂王,出就沂邸。

立皇子見濟為皇太子。

先是,上欲易儲,語太監金英曰:「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

英頓首對曰:「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上默然。

至是,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從,乃分賜內閣諸學士金五十兩,銀倍之,陳循、王文等遂以太子為可易。

時有廣西潯州守備都指揮黃■者,思明土知府■庶兄也。

■老,子鈞襲知府。

■欲謀奪之,與其子矯軍門令徵兵思明,率驍悍數千人,夜馳入■家,支解■父子,納甕中,瘞後圃。

■僕福童潛走憲司,訴■父子殺■父子狀。

總兵武毅知之,疏聞於朝。

■懼,乃謀為逃死計,遣千戶袁洪走京師,上疏請易太子。

上大喜曰:「萬里外有此忠臣。」

亟下廷臣集議,且令釋■罪,予官都督。

尚書胡熒、侍郎薛琦、鄒干會廷議,王直、于謙相顧眙愕。

久之,司禮監太監興安厲聲曰:「此事不可已,即以為不可者勿署名,無得首鼠持兩端。」

群臣皆唯唯署議。

於是禮部尚書胡熒等上言:「陛下膺明命,中興邦家,統緒之傳,宜歸聖子。

黃■奏是。」

詔從之。

王直得所賜金,扣案頓足曰:「此何等事,吾輩愧死矣!」

秋七月,殺太監阮一浪一、王堯。

時一浪一侍上皇南宮,一浪一門下內豎王堯者,往監盧溝橋,一浪一以上皇所賜鍍金繡袋及束刀貽之。

堯偶飲錦衣衛指揮盧忠家,解一衣蹴。

忠見刀袋非常制,命妻進酒醉之,解其袋刀入告變,謂「南宮謀復皇儲,遺刀求外應」。

上怒殺一浪一、堯,猶欲窮治不已。

忠屏人詣卜者仝寅筮之,寅以大義叱之曰:「是大凶兆,死不足贖。」

忠懼,乃佯狂。

學士商輅與司禮監太監王誠言:「盧忠狂言不可信,壞大體,傷至一性一,所關不小。」

事得寢。

後英宗復辟,忠果伏誅。

寅,山西安邑人。

少瞽,一性一聰銘,學京房《易》,占斷多奇中,四方爭傳之。

正統中,客遊大同。

上皇既北狩,一陰一遣使諭鎮守太監裴富,富私問寅,寅筮得《干》之初九,附奏曰:「大吉可以賀矣。

龍,君象也。

四,初之應也。

龍潛躍必以秋,應以壬午,浹歲而更。

龍,變化之物也。

庚者,更也。

庚午中秋,車駕其還乎。

還則必幽,勿用故也。

或躍應焉,或之者疑之也,計七八年,當必復辟。

午,火德之王也。

丁者,壬之合也。

其歲丁丑,月壬寅,日壬午乎。

自今歲數更九,躍則必飛。

九者,干之用也。

南面,子沖午也。

其君位乎。

故曰大吉。」

也先欲奉上皇南還,朝廷率以為詐,寅力言於石亨,亨與于謙協議,奉迎而歸。

及後復辟,其言皆驗。

四年春正月,吏部尚書何文淵罷。

時言官劾文淵貪縱,下獄。

文淵自言易儲有功,詔書所云「天祐下民作之君,父有天下傳之子」,已所屬對也。

乃令致仕。

十一月,皇太子見濟卒。

五年夏四月,御史鍾同上疏請復儲。

先是,同嘗因待漏,與儀制郎中章綸論易儲事,繼之以泣。

至是,遂上疏言:「宗社之本在儲

位,宜復不宜緩。」

聞者韙之。

五月,下禮部儀制郎中章綸、御史鍾同於獄。

綸上修德弭災十四事,又曰:「太上皇帝君臨天下十四年,陛下嘗親受冊封為臣子,

是天下之父也。

陛下宜率群臣每月朔望及歲時節旦,朝見於廷安門,以極尊崇之道。

而又復皇后於中宮,以正天下之母儀;復皇儲於東宮,以定天下之大本。」

疏上,下錦衣獄鞫訊,體無完膚。

御史鍾同先有言,故並逮之。

以進士楊集為六安州知州。

集上書于謙曰:「一奸一人黃■進易儲之說,以迎一合上意,本逃死之計耳。

公等國家柱石,乃戀官僚之賞,而不思所以善後乎?脫章綸、鍾同死獄下,而公坐享崇高,如清議何!」謙以示王文,文曰:「書生不知朝廷法度,然有膽,當進一級處之。」

進士選知州始此。

謫給事中徐正戍鐵嶺衛。

正密請召見便殿,屏左右言:「今日臣民有望上皇復位者,有望廢太子沂王嗣位者,陛下不可不慮。

宜出沂王於沂州,增高南城數尺,伐去城邊高樹,宮門之鎖亦宜灌鐵,以備非常。」

上怒,謫戍。

御史高平亦言城南多樹,事叵測,遂盡伐之。

時盛暑,上皇嘗倚樹憩息。

及樹伐,得其故,大懼。

復辟後,正、平皆伏誅。

南京大理少卿廖莊上言:「宜篤親一親之誼,時朝見上皇於南宮。

上皇諸子,皇上之猶子也。

亦宜令親近儒臣,以待皇嗣之生,使天下曉然知皇上公天下之心。」

不報。

六年八月,杖大理寺少卿廖莊、禮部郎中章綸、御史鍾同於闕。

同死杖下,綸仍詔獄,謫莊定羌驛丞。

先是,莊上疏忤旨。

至是,赴京陛見,上念及,命杖之。

英宗天順元年春正月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上皇復位。

先是,景帝不豫,以儲位未定,中外憂懼。

兵部尚書于謙日與廷臣疏請立東宮,蓋謂復憲宗也。

中外藉藉,謂大學士王文與太監

王誠謀白太后,迎取襄王世子。

十有一日,都御史蕭維楨同百官問安於左順門外,太監興安自內出,曰:「若皆朝廷大臣,不能為社稷計,徒問安耶?」

即日,維楨集御史議曰:「今日興安之言,若皆達其意否?」

眾曰:「皇儲一立,無他慮矣。」

眾還,道作封事草,會稿於朝,眾謂:「上皇子宜復立。」

惟王文意他有所屬。

陳循知文意,獨不言。

李賢以問蕭,曰:「既退不可再。」

文遂對眾言曰:「今只請立東宮,安知朝廷之意在誰?」

維楨因舉筆曰:「我更一字。」

乃更「早建元良」為「早擇」。

笑曰:「吾帶亦欲更也。」

疏進,有「候十七日御朝」之旨。

時武清侯石亨知景帝疾必不起,念請復立東宮,不知請太上皇復位,可得功賞。

遂與都督張︷、太監曹吉祥以南城復辟謀,叩太常卿許彬,彬曰:「此社稷功也。

彬老矣,無能為矣,盍圖之徐元玉。」

元玉,徐有貞字也。

初名呈,以已已倡南遷議,朝廷鄙之,後更名有貞。

亨、︷從其言,遂生來有貞家;有貞亦時時詣亨,人莫知也。

是月十四日,夜會有貞宅,有貞曰:「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游畋,為國家耳。

況天下無離心,今天子置不問,乃紛紛外求何為也。

如公所謀,南城亦知之乎?」

亨、︷曰:「一日前已密達之。」

有貞曰:「俟得審報乃可。」

亨、︷去。

至十六日,既暮,復會有貞,曰:「得報矣,計將安出?」

有貞乃升屋,覽步干象,亟下,曰:「事在今夕,不可失。」

遂相與密語,人不聞。

而是時會有邊吏報警,有貞曰:「宜乘此以備非常為名,納兵入大內,誰不可者!」亨、︷然之。

計定,倉皇出。

有貞焚香祝天,與家人訣,曰:「事成社稷之利,不成門戶之禍。

歸,人;不歸,鬼矣。」

遂與亨、︷往會吉祥及王驥、楊善、陳汝言,收諸門鑰。

夜四鼓,開長安門,納兵千人,宿衛士驚愕不知所為。

兵既入,有貞仍鎖門,取鑰投水竇中,曰:「萬一內外夾攻,事去矣!」亨、︷亦惟有貞處分,莫知所為。

時天色晦冥,亨惶惑,叩有貞曰:「事當濟否?」

有貞大言曰:「時至矣,勿退!」率眾薄南宮,門錮不可啟,扣之不應。

俄聞城中隱隱開門聲,有貞命眾取巨木懸之,數十人舉之撞門。

又令勇士俞垣入,與外兵合毀垣,垣壞門啟,亨、︷等入見。

上皇燭下獨出,呼亨、︷曰:「爾等何為?」

眾俯伏合辭云:「請陛下登位。」

呼兵士舉至,兵士驚懼,不能舉,有貞等助挽之,掖上皇登以行。

忽天色明霽,星月皎然。

上皇顧問有貞等為誰,各自陳官職姓名。

入大內,門者呵止之,上皇曰:「吾太上皇也。」

門者不敢御。

眾掖升奉天殿,武士以瓜擊有貞,上皇叱之,乃止。

時黼座尚在殿隅,眾推之使中,遂升座,鳴鐘鼓,啟諸門。

是日,百官入候景帝視朝。

既入,見南城,暨殿上呼噪聲,尚不知故。

有貞號於眾曰:「上皇復辟矣。」

趣入賀,百官震戒,乃就班賀。

上皇宣諭之,眾始定。

景帝聞鐘鼓聲,大驚,問左右曰:「于謙耶?」

既知為上皇,連聲曰:「好,好。」

明日,上皇臨朝,謂諸臣曰:「弟昨日食粥,頗無恙。」

詔逮少保于謙、王文,學士陳循、蕭、商輅,尚書俞士悅、江淵,都督范廣,太監王誠、舒良、王勤、張玉下獄。

命副都御史徐有貞以本官兼翰林院學士直內閣,典機務,尋晉兵部尚書,兼職如故。

出前禮部郎中章綸於獄,擢禮部侍郎。

上以綸建議復儲,出之獄,喜歎良久,遂有是擢。

丁亥,殺少保兵部尚書于謙於市。

先是,己巳城下之役,石亨功不如謙,而得侯爵,心鬼之,乃推謙功,詔予一子千戶。

謙固辭,且曰:「縱臣欲為子求官,自當乞

恩於君父,何必假手於石亨!」亨聞恚甚。

亨從子彪貪暴,謙奏出之大同,亨益銜之。

徐有貞者,常因謙求祭酒,景帝召謙,辟左右諭之曰:「有貞雖有才,然一奸一邪。」

謙頓首退。

有貞不知,亦恨謙。

方上之復辟也,有貞嗾言官以迎立外藩議,劾王文,且誣謙,下獄。

所司勘之無驗,金牌符檄見在禁中。

有貞曰:「雖無顯跡,意有之。」

法司蕭維楨等阿亨輩,乃以「意欲」二字成獄。

文憤怒,目如炬,辯不已。

謙顧笑曰:「辨生耶?無庸。

彼不論事有無,直死我耳!」獄具,上猶豫未忍,曰:「于謙曾有功。」

有貞直前曰:「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

上意乃決,遂與王文及太監舒良、王誠、張永、王勤斬東市,妻子戍邊徼。

謙有再造功。

上北狩,廷臣間主和,謙輒曰:「社稷為重,君為輕。」

以故也先抱空質,上得還,然謙禍機亦萌此矣。

景帝嘗賜謙甲第,謙頓首曰:「去病豎子,尚知此意,臣獨何人,而敢饕此!」不許。

乃置上前後所賜璽書、袍鎧、弓劍、冠帶之屬於堂,而加封識,歲時一謹視。

謙以國家多事,寓直房不歸家。

謙與中貴曹吉祥等共兵事,氣陵之,故小人無不憾謙者。

謙既死,籍其家,無餘貲,蕭然僅書籍耳。

而正室鎖鑰甚固,則皆上賜也。

謙死之日,一陰一霾翳天,行路嗟歎。

吉祥麾下指揮朵耳者,以觴酬地而慟,吉祥恚樸之,明日復酬慟如故。

天下無不冤之。

都督范廣勇而知義,為謙所任,亨惡之,並斬廣。

論迎復功,封武清侯石亨為忠國公,都督張︷為太平侯,張︼為文安侯,都御史楊善為興濟伯。

石彪封定遠伯,充大同副總兵。

以袁彬為錦衣衛指揮僉事。

奪大同總兵郭登定襄伯,以為南京都督僉事。

召廖莊子定羌驛,賜還官。

贈故御史鍾同大理左寺丞,謚恭愍,蔭其子入太學。

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成王,歸西宮,廢皇后汪氏仍為成王妃。

欽天監奏革除景泰年號,上曰:「朕心有所不忍,可仍舊書之。」

成王薨,祭葬禮悉如親王,謚曰戾。

妃嬪唐氏等賜帛自盡,以徇葬。

命汪妃出居舊王府。

先是,景帝即位,立妃為皇后,後無子,有二女,次妃杭氏生見濟。

景帝廢立時,後泣諫以為不可。

景帝竟立見濟,而以杭氏為皇后。

以後諫,故幽之宮中。

至是,上以成王薨,欲令妃殉葬。

大學士李賢曰:「汪妃雖立為後,即遭廢棄,與兩女度日,若令隨去,情所不堪。

況幼一女無依,尤可矜憫。」

上惻然曰:「卿言是。

朕以為弟一婦少,不宜存內,初不計其母子之命。」

而皇太子雅知妃不欲廢立意,事之甚恭,遂得出舊府。

太子又時時護持之,悉得挾貲屬外,二女育宮中如故,由是母子得全。

三月,封直內閣兵部尚書徐有貞為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

初,于謙之獄,中外鹹側目有貞,而有貞意殊自得,請於石亨曰:「願得冠側注而從兄後。」

石亨為言之上,上曰:「為我語有貞,但﹃力,不患不封也。」

居旬日,亨復言,上乃下詔封之。

歲支祿一千一百石,子孫世錦衣指揮使,賜貂蟬冠玉帶。

旬月之間,恩賜赫奕,與石亨、張︷埒。

夏四月,復立元子見深為皇太子。

襄王瞻善來朝。

先是,土木之變,王兩上疏慰安皇太后,乞命皇太子居攝天位。

急發府庫,募勇敢之士,務圖迎復。

仍乞訓諭成

王,盡心輔政。

疏上,景帝已立八日矣。

至是,得疏宮中,上覽之感歎,手敕取王入朝,禮待甚隆。

王辭歸,上送至午門,王伏地不起,上曰:「叔父欲何言?」

王頓首曰:「萬方望治如饑一渴,願皇上省刑薄斂。」

上拱手謝曰:「敬受教。」

六月,逮徐有貞下獄。

曹吉祥、石亨憾有貞,嗾諸Yan巧詆,數為險語觸上,上殊不為動。

錦衣官門達復劾其阿比,排陷石亨。

詔執鞫之,降廣東參政。

既有以飛章謗國是者,其語復多侵亨、吉祥,於是復訴上謂有貞實主使。

逮歸置獄,窮極鍛煉無所得,摘其誥詞「纘禹神功」語,為所自草,大不敬,無人臣禮,當死。

以雷震奉天門,宥為黔首,謫戍雲南金齒。

有貞去,而曹、石日益專橫矣。

谷應泰曰:土木之變,司徒不戒,車駕蒙塵,九廟震驚,百官拔捨,國無長君,不幾青城五國乎?成王膺統,喪君有君,天誘其衷,擁駕還國。

當是時,新君有捉發之迎,故主效止郊之哭,弟兄握手,且喜且悲。

夫蘇、李相違,河梁戀別,聲、椒偶值,異國班荊,矧在同氣,又何能已!《棠棣》之詩,所為作也。

弟又北面稽首,恭上璽紱;兄且自陳失德,不敢復事宗廟。

以臣避君,弟不先兄,景能辭位,史著美談。

實則大寶已登,南向讓三,西向讓再,抑又何傷焉。

至於菟裘營室,吾將老焉,千秋之後,願屬梁王。

捨賢與子,如上皇何!廢不復興,如天下何!

而乃初聞返蹕,不欲郊迎,旋入南宮,復止朝賀,勢且焉登台授兵矣。

不幾貪天之位,應憎寡兄,實一逼一處此。

繼乃授旨廷臣,廢深立濟。

忘余祭傳札之言,貽德昭憂死之漸。

君子謂成王末路,自同盜國,奪門之釁,身實召焉。

若上皇者,亦宜追悔前愆,不預國事。

夫平王東遷,《春秋》貶之,降為王風。

英宗身受祖宗重器,輕信宵小,被縶北庭,幸而脫還,亦已得罪祖宗矣。

辟之閫外之吏,棄師而歸,封疆之吏,委城而走。

高帝之法,尚當引繩批根,況在至尊,短垣而自俞之乎!

即至景帝賓天,群臣力請,英宗亦宜開諭至誠,明予慚德,嗣王可輔,大統有人。

玄宗出奔,靈武即位,道君北狩,康構稱尊,父子兄弟之間,豈不克全無憾者與!而乃暮夜倉皇,驅車踐位,一逼一景帝於彌留,假Yan弁於翊戴。

「奪門」二字,英皇不得正始,景皇不得正終。

授受之祭,弟兄交失。

而況升遐日月,史無明文,燭影斧聲,不無疑案。

以至革除帝號,加戮于謙。

夫景受國有名,非少帝、昌邑之比,而謙功在社稷,豈產、祿、舞一陽一之徒乎!臂其軫念■嫠,撫恩弱息,{豆}箕瓜蔓之涕,又何一婬一婬一也。

始知曹、石所謀不臧,小人貽誤人國,刻薄毖恩如是哉!

獨惜于謙者,百折不回於社稷無君之日,不能出一言於東宮易位之辰。

處人骨肉,自古其難,漢留、唐鄴所由擅美千載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紀事本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