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當隨時代而變化 【原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禮記》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禮記

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1)

——禮樂當隨時代而變化

【原文】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2)。

(3)。

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與時並(4),名與功偕(5)。

故鍾、鼓、管、磬、羽、蘥、干、戚(6),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7) ,樂之文也。

簠、簋、俎、豆、制度、文章(8),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9),禮之文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10)。

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註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論》。

(2)殊事:規定高低貴賤的差別。

合敬:使人們相互警重。

(3)異文:用不同藝術形式影響人心。

合愛:使人們相互親近。

(4)事:指制禮作樂。

並:相合。

(5)名:指為禮樂命名。

偕:相符。

(6)鍾、鼓、管、磬:都是古代的樂器。

羽、蘥(yue)、干、戚:都是古代舞蹈時的道具。

(7)屈、伸、俯、仰:指舞蹈的各種姿勢。

綴:指舞蹈的行列。

兆:指舞者活動的區域。

舒、疾:指舞蹈節奏的舒緩、疾速。

(8)簠、簋、俎、豆: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飲時盛事物的器皿。

制度、文章:指各種禮儀的規定。

(9)周還(xuan):同「周旋」,指迴旋的動作。

裼(xi):袒開上衣。

襲:掩住上衣。

(10)述:傳承。

【譯文】

禮用來規定人的高低貴賤的差別,使人們相互敬重。

樂用不同形式來影響人心,使人們相互親近。

禮和樂的本質相同,因此歷代英明的君王都以禮樂相沿襲。

他們制禮作樂都依據時代的變化,為禮樂命名都要與建功立業相吻合。

因此,鍾、鼓、管、磬、羽、蘥、干、戚這些樂器和舞具,都是樂的用具:屈、伸、俯、仰等舞姿,排列聚散和舒緩疾速的動作,都是樂的表現情狀。

簠、簋、俎、豆等器具和各種規格規定,都是禮的工具;升降、上下、迴旋、袒衣掩衣,都是禮的表現形式。

所以,凡是懂得禮樂性質的人就能制禮制樂,不只要懂得禮和樂的表現形式的人則能傳承禮樂。

制禮制樂的人叫做「聖」,傳承禮樂的人叫做「明」和「聖」,就是傳承和創製的意思。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禮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