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七十五:董摶霄,字孟起,磁州人。由國子生辟陝西行台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列傳第七十五

元史

列傳第七十五

○董摶霄弟昂霄

董摶霄,字孟起,磁州人。

由國子生辟陝西行台掾。

時天大旱,從侍御史郭貞讞獄華一陰一縣,有李謀兒累殺商賈於道,為賊十五年,至百餘事。

事覺,獄已具,賄賂有司,謂徒一黨一未盡獲,五年不決,人皆以為憤。

摶霄知之,以言於貞,即以一屍一諸市中,天乃大雨。

授四川肅政廉訪司知事,除涇一陽一縣尹。

入為戶部主事,升員外郎,拜監察御史。

又出僉遼東肅政廉訪司事,歷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遷浙東宣慰副使。

其歷官所至,往往理冤獄,革弊政,才譽益著稱於時。

至正十一年,除濟寧路總管,奉旨從江浙平章教化征進安豐,兵至合肥定林站,遇賊,大破之。

時硃皋、固始賊復猖獗,軍少不足以分討。

有大山民寨及芍陂屯田軍,摶霄皆獎勞而約束之,遂得障蔽硃皋。

我軍屯硃家寺,賊至,追殺之。

乃遣進士程明仲往諭賊中,招徠者千二百家,因悉知其虛實。

夜縛浮橋於淝水,既渡,賊始覺。

賊眾數萬據澗南,我軍渡者,輒為其所敗。

摶霄乃麾騎士,別渡淺灘襲賊後。

賊回東南向,與騎士迎敵,摶霄忽躍馬渡澗,揚言於眾曰:「賊已敗。」

諸軍皆渡,一鼓而擊之。

賊大敗,亟追殺之,相藉以死者二十五里,遂復安豐。

十二年,有旨命摶霄攻濠州,又命移軍援江南。

遂渡江,至湖州德清縣,而徽、饒賊已陷杭州。

教化問摶霄計,摶霄曰:「賊皆野人,見杭城子女玉帛,非平日所有,必縱一欲,不暇為備,宜急攻之。

今欲退保湖州,設使賊乘銳直趨京口,則江南不可為矣。」

教化猶豫未決,而諸將亦難其行。

摶霄正色曰:「江浙相君方面既陷於賊,今可取而不取,誰任其咎!」復拔劍顧諸將曰:「諸君荷國厚恩,而臨難苟免,今相君在是,敢有慢令者斬。」

計乃決。

遂進兵杭城。

賊迎敵,至鹽橋,摶霄麾壯士突前,斬殺數級,而諸軍相繼夾擊之,凡七戰,追殺至清河坊。

賊奔接待寺,塞其門而焚之,賊皆死,遂復杭州。

已而餘杭、武康、德清次第以平,摶霄亦受代去。

徽、饒賊復自昱嶺關寇於潛,行省乃假摶霄為參知政事,俾復提兵討之。

摶霄曰:「必欲除殘去暴,所不敢辭。

若假以重爵,則不敢受。」

即日引兵至臨安新溪,是為入杭要路,既分兵守之而始進兵至叫口及虎檻,遇賊,皆大破之,追殺至於潛,遂復其縣治。

既又克復昌化縣及昱嶺關,降賊將潘大CO二千人。

賊又有犯千秋關者,摶霄還軍守於潛,而賊兵大至,焚倚郭廬舍。

摶霄按軍不動,左右請出兵,摶霄曰:「未也。」

遣人執白旗登山望賊,約曰:「賊以我為怯,必少懈;伺其有間,則麾所執旗。」

又伏兵城外,皆授以火砲,復約曰:「見旗動,砲即發。」

已而旗動,砲發,兵乃盡出,斬首數知級,遂復千秋關。

未幾,賊復攻獨松、百丈、幽嶺三關,摶霄乃先以兵守多溪。

多溪,三關要路也。

既又分為三軍:一出獨松,一出百丈,一出幽嶺。

然後會兵搗賊巢,遂乘勝復安吉,七戰而克之,賊將以其徒來降者數百人。

既數日,賊復來窺獨松。

摶霄即以兵守苦嶺及黃沙嶺。

賊帥梅元來降,且言復有帥十一人欲降者,即遣偏將余思忠至賊寨諭之。

賊皆入暗室潛議,思忠持火投入室內,拔劍語眾曰:「元帥命我來活汝,汝復何議!」已而火起,焚其寨,叱賊一黨一散去,而引賊帥來降。

明日,進兵廣德,克之。

有蘄賊與饒、池諸賊復犯徽州。

賊中有道士,能作十二里霧。

摶霄以兵擊之,已而妖霧開豁,諸伏兵皆起,襲賊兵後,賊大潰亂,斬首數萬級,擒千餘人。

獲道士,焚其妖書而斬之。

遂平徽州。

十四年,除水軍都萬戶。

俄升樞密院判官,從丞相脫脫征高郵,分戍鹽城、興化。

賊巢在大縱、德勝兩湖間,凡十有二,悉剿平之。

即其地築芙蓉寨,賊入,輒迷故道,盡殺之,自是不復敢犯。

賊恃習水,渡淮北,據安東州。

摶霄招善水戰者五百人,與賊戰安東之大湖,大敗之,遂復安東。

十六年,剿平北沙、廟灣、沙浦等寨。

尋進兵泗州,不利。

賊乘勝東下,斷我軍糧道,乃回軍屯北沙,糧且絕,與賊死戰,凡七晝夜。

賊敗走,奪賊船七十餘,乃得渡淮,保泗州。

時方暑雨,湖水溢,諸營皆避去,而摶霄獨守孤城,賊環繞數十里攻之。

摶霄坐城上,遣偏將以騎士由四門突出賊後,約曰:「旗一麾即還。」

既而旗動,騎士還,步卒自城中出,夾擊之,賊大敗。

然賊寨猶阻西行之路,乃結陣而往,翊以奇兵,轉戰數十合,軍始得至海寧。

朝廷嘉其功,升同僉淮南行樞密院事。

摶霄建議於朝曰:

淮安為南北襟喉、江淮要衝之地,其地一失,兩淮皆未易復也。

則救援淮安,誠為急務。

為今日計,莫若於黃河上下,並瀕淮海之地,及南自沭一陽一,北抵沂、莒、贛榆諸州縣,布連珠營,每三十里設一總寨,就三十里中又設一小寨,使斥堠烽燧相望,而巡邏往來,遇賊則併力野戰,無事則屯種而食。

然後進有援,退有守,此善戰者所以常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

又海寧一境,不通舟楫,軍糧惟可陸運,而凡瀕淮海之地,人民屢經盜賊,宜加存撫,權令軍人搬運。

其陸運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一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

每人負米四斗,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輕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運米二百石。

每運給米一升,可供二萬人。

此百里一日運糧之術也。

又江淮流移之民,並安東、海寧、沭一陽一、贛榆等州縣俱廢,其民壯者既為軍,老弱無所依歸者,宜設置軍民防禦司,擇軍官材堪牧守者,使居其職,而籍其民,以屯故地。

於是練兵積穀,且耕且戰,內全山東完固之邦,外御淮海出沒之寇,而後恢復可圖也。

十七年,一毛一貴陷益都、般一陽一等路,有旨命摶霄從知樞密院事卜蘭奚討之。

而濟南又告急,摶霄乃提兵援濟南。

賊眾自南山來攻濟南,望之兩山皆赤。

摶霄按兵城中,先以數十騎挑之,賊眾悉來鬥,騎兵少卻,至澗上,伏兵起,遂合戰,城中兵又大出,大破之。

而般一陽一賊復約泰安之一黨一,逾南山來襲濟南。

摶霄列兵城上,弗為動。

賊夜攻南門,獨以矢石御之。

黎明,乃默開東門,放兵出賊後。

既旦,城上兵皆下,大開南門合擊之,賊敗走。

復追殺之,賊眾悉無遺者。

於是濟南始寧。

詔就升淮南行樞密院副使,兼山東宣慰使都元帥,仍賜上尊、金帶、楮幣、名馬以勞之。

有疾其功者,譖於總兵太尉紐的該,令摶霄依前詔,從卜蘭奚同征益都。

摶霄即出濟南城,屬老且病,請以其弟昂霄代領其眾,朝廷從之。

授昂霄淮南行樞密院判官。

未幾,有旨命摶霄守河間之長蘆。

十八年,摶霄以兵北行,且曰:「我去,濟南必不可保。」

既而濟南果陷。

摶霄方駐兵南皮縣之魏家莊,適有使者奉詔拜摶霄河南行省右丞,甫拜命,一毛一貴兵已至,而營壘猶未完。

諸將謂摶霄曰:「賊至當如何?」

摶霄曰:「我受命至此,當以死報國耳。」

因拔劍督兵以戰。

而賊眾突至摶霄前,捽而問曰:「汝為誰?」

摶霄曰:「我董老爺也!」眾刺殺之,無血,惟見其有白氣沖天。

是日,昂霄亦死之。

事聞,贈宣忠守正保節功臣、榮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謚忠定。

昂霄贈推誠孝節功臣、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隴西郡侯,謚忠毅。

摶霄早以儒生起家,輒為能吏,會天下大亂,乃復以武功自奮,其才略有大過人者,而當時用之不能盡其才,君子惜之。

○劉哈剌不花

劉哈剌不花,其先江西人。

倜儻好義,不事家產,有古俠士風。

居燕趙有年,遂為探馬赤軍戶。

至正十二年,穎、亳盜起,朝遷以泰不花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總兵討之。

哈剌不花上書陳十事,其七言兵機及攻守方略。

泰不花大喜,即闢為掾史。

未幾,奏除左右司都事。

泰不花以哈剌不花嘗為探馬赤,有膂力,善騎射,俾統前八翼軍,為先鋒將。

明號令,信賞罰,士皆樂為之用,而料敵成敗,所向無失。

是時,答失八都魯軍潰於長葛,收集散卒,復屯中牟。

哈剌不花軍於汴梁南彭子岡。

有自長葛來者言,總兵官已為賊所敗,次中牟。

哈剌不花曰:「賊既捷,兵必再至,我不可不往援。」

遂整兵而前。

既而有使馳報:夜四鼓,賊從洧川渡河,未知其所向。

哈剌不花曰:「是必襲答失八都魯營耳。

我行已緩,不及事,不若以一精一銳斷賊歸路,覆之必矣。」

於是領軍徐行。

天未明,伏軍其歸路。

賊果襲答失八都魯營,大掠輜重而回。

哈剌不花伏軍四起,賊大敗,盡俘獲之。

當是時,答失八都魯雖以平章政事總大兵,而哈剌不花功名與之相埒。

十七年,山東一毛一貴率其賊眾,由河間趨直沽,遂犯漷州,至棗林。

已而略柳林,一逼一畿甸,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京師人心大駭。

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眾議紛然,獨左丞相太平執不可。

哈剌不花時為同知樞密院事,奉詔以兵拒之,與之戰於柳林,大捷。

貴眾悉潰退,走據濟南,京師遂安,哈剌不花之功居多。

哈剌不花後遷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卒。

初,哈剌不花與信州人倪晦字孟晰同事泰不花為掾史。

晦涉書史,一精一文墨,機識警敏,泰不花深委任之,言無不從;而哈剌不花或有所論白,多沮不行,由是心銜泰不花。

及泰不花事敗,走詣哈剌不花求援,而哈剌不花不能曲為保全,乃縛泰不花送京師,致之死地,君子以是少之。

○王英

王英,字邦傑,益都人。

一性一剛果,有大節,膂力絕人,善騎射。

襲父職,為莒州翼千戶。

父子皆善用雙刀,人號之曰刀王。

至元二十九年,江西行樞密院命帥師南雄,討賊丘大老。

賊六百餘人突至,英與戰,殺其渠帥劉把東,獲九十餘人。

元貞元年,從左丞董士選討大山賊劉貴,擒之。

二年,討永新、安福二州賊,余一黨一皆息。

延祐二年,寧都賊起,行省命英率各萬戶軍討之。

賊勢甚張,英屢戰皆勝,斬獲不可勝數,積一屍一盈野,水為不流。

行省平章李世安,遣英迓江浙平章張閭所領軍於閩境,至木麻坑,擒賊蔡五九。

又追賊至上虎嶂,遇賊三千餘人,盡殲之。

至治元年,以大臣薦,授忠武校尉、益都淄萊萬戶府副千戶。

天歷元年,授宣武將軍。

至順二年,行省命英招捕桂一陽一州賊張思進等二千人。

英至,布以威信,皆相率請降。

元統元年,授懷遠大將軍、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事。

至元三年,萬安軍賊吳汝期等作亂,聚眾三千人。

英至,賊皆就擒。

未幾,李志甫起漳州,劉虎仔起潮州,詔命江西行省右丞燕帖木兒討之。

方賊起時,英已致仕,平章政事伯撒裡謂僚佐曰:「是雖鼠竊狗偷,非刀王行不可。

其人雖投老,必可以義激。」

乃使迎致之。

英曰:「國家有事,吾雖老,其可坐視乎!」據鞍橫槊,一精一神飛動,馳赴焉。

及賊平,英功居多。

至正中,一毛一貴陷益都,英時年九十有六,乃謂其子弘曰:「我世受國恩,美官厚祿,備嘗享之。

今老矣,縱不能事戎馬以報天子,尚忍食異姓之粟以求生乎!」水漿不入口者數日,遂卒。

一毛一貴聞之,使具棺衾以葬。

將斂,舉其一屍一不動,焚香祝曰:「公子弘請公歸葬先塋。」

祝畢,一屍一遂起,觀者莫不驚異。

山東宣慰使普顏不花及憲司請恤典於朝,有曰:「不食寇粟,餓死芹泉,有夷、齊之風,為臣之清者也。」

芹泉,谷名,英所居也。

○石抹宜孫邁裡古思

石抹宜孫,字申之。

其先遼之迪烈糾人。

五世祖曰也先,事太祖為御史大夫,自有傳。

也先之曾孫曰繼祖,字伯善,襲父職,為沿海上副萬戶。

初以沿海軍分鎮台州,皇慶元年,又移鎮婺、處兩州。

馭軍嚴肅,平寧都寇,有戰功;且明達政事,講究鹽策,多合時宜。

為學本於經術,而兼通名法、縱橫、天文、地理、術數、方技、釋老之說,見稱薦紳間。

宜孫其子也。

宜孫一性一警敏,嗜學問,於書務博覽,而長於詩歌。

嘗借嫡弟厚孫廕,襲父職,為沿海上副萬戶,守處州。

及弟長,即讓其職還之,退居台州。

至正十一年,方國珍起海上,江浙行省檄宜孫守溫州,宜孫即起任其事。

其年閩寇犯處州,復檄宜孫以兵平之。

以功升浙東宣慰副使,分府於台州。

頃之,處之屬縣山寇並起,宜孫復奉省檄往討之。

至則築處州城,為禦敵計。

十七年,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鐵睦邇承製升宜孫行樞密院判官,總制處州,分院治於處。

又以江浙儒學副提舉劉基為其院經歷,蕭山縣尹蘇友龍為照磨,而宜孫又辟郡人胡深、葉琛、章溢參謀其軍事。

處為郡,山谷聯絡,盜賊憑據險阻,輒竊發,不易平治。

宜孫用基等謀,或搗以兵,或誘以計,未幾,皆殲殄無遺類。

尋升同僉行樞密院事。

當是之時,天下已多故,所在守將各自為計相保守。

於是浙東則宜孫在處州,邁裡古思在紹興為稱首。

十八年十二月,大明兵取蘭溪,且一逼一婺,而宜孫母實在婺城。

宜孫泣曰:「義莫重於君親,食祿而不事其事,是無君也;母在難而不赴,是無親也。

無君無親,尚可立天地間哉!」即遣胡深等將民兵數萬往赴援,而親率一精一銳為之殿。

兵至婺,與大明兵甫接,即敗績而還。

時經略使李國鳳至浙東,承製拜宜孫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階中奉大夫。

明年,大明兵入處州,宜孫將數十騎走福建境上,欲圖報復,而所至人心已散,事不可復為。

歎曰:「處州,吾所守者也。

今吾勢已窮,無所於往,不如還處州境,死亦為處州鬼耳!」既還,至處之慶元縣,為亂兵所害。

事聞,朝廷贈推誠宣力效節功臣、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上柱國,追封越國公,謚忠愍。

邁裡古思者,寧夏人也,字善卿。

至正十四年進士,授紹興路錄事司達魯花赤。

苗軍主將楊完者在杭,縱其軍鈔掠,莫敢誰何,民甚苦之。

俄有至紹興城中強奪人馬者,邁裡古思擒斬數人,苗軍乃懼,不敢復至其境。

邁裡古思名聲遂大振。

會江南行台移治紹興,檄邁裡古思為行台鎮撫,乃大募民兵,為守禦計。

處州山賊焚掠婺之永康、東一陽一,邁裡古思提兵往擊之,與石抹宜孫約期夾攻其巢一穴一,山賊以平。

擢江東廉訪司經歷,仍留紹興,以兵衛台治。

時浙東、西郡縣多殘破,獨邁裡古思保障紹興,境內晏然,民一愛一之如父母。

江浙省臣乃承製授行樞密院判官,分院治紹興。

會方國珍遣兵侵紹興屬縣,邁裡古思曰:「國珍本海賊,今既降,為大官,而復來害吾民,可乎!」欲率兵往問罪。

先遣部將黃中取上虞,中還,請益兵。

是時朝廷方倚重國珍,資其舟以運糧,而御史大夫拜住扮,與國珍素通賄賂,情好甚厚,憤邁裡古思擅舉兵,恐且生事,即使人召邁裡古思至其私第,與計事,至則命左右以鐵槌撾死之,斷其頭,擲廁溷中。

城中民聞之,不問男一女老幼,無不慟哭者。

黃中乃率其眾復仇,盡殺拜住扮家人及台府官員掾史,獨留拜住扮不殺,以告於張士誠,士誠乃遣其將以兵守紹興。

拜住扮尋遷行宣政院使,監察御史真童糾言:「拜住扮一陰一害帥臣,幾致激變,不法不忠,莫斯為甚。

宜稽諸彝典,置於嚴刑。」

於是詔削拜住扮官職,安置潮州,而邁裡古思之冤始白。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