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四十三:董文炳,字彥明,俊之長子也。父歿時年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列傳第四十三

元史

列傳第四十三

○董文炳士元 士選

董文炳,字彥明,俊之長子也。

父歿時年始十六,率諸幼弟事母李夫人。

夫人有賢行,治家嚴,篤於教子。

文炳師侍其先生,警敏善記誦,自幼儼如成一人。

歲乙未,以父任為稿城令。

同列皆父時人,輕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憚。

文炳明於聽斷,以恩濟威。

未幾,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視,裡人亦大化服。

縣貧,重以旱蝗,而征斂日暴,民不聊生。

文炳以私谷數千石與縣,縣得以寬民。

前令因軍興乏用,稱貸於人,而貸家取息歲倍,縣以民蠶麥償之。

文炳曰:「民困矣,吾為令,義不忍視也,吾當為代償。」

乃以田廬若干畝計直與貸家,復籍縣閒田與貧民為業,使耕之。

於是流離漸還,數年間,民食以足。

朝廷初料民,令敢隱實者誅,籍其家。

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為戶數。

眾以為不可,文炳曰:「為民獲罪,吾所甘心。」

民亦有不樂為者,文炳曰:「後當德我。」

由是賦斂大減,民皆富完。

旁縣民有訟不得直者,皆詣文炳求決。

文炳嘗上謁大府,旁縣人聚觀之,曰:「吾亟聞董令,董令顧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時府索無厭,文炳抑不予。

或讒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終不能剝民求利也。」

即棄官去。

世祖在潛籓,癸丑秋,受命憲宗征南詔。

文炳率義士四十六騎從行,人馬道死殆盡,及至吐番,止兩人能從。

兩人者挾文炳徒行,躑躅道路,取死馬肉續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厲,期必至軍。

會使者過,遇文炳,還言其狀。

時文炳弟文忠先從世祖軍,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廄五馬載糗糧迎文炳。

既至,世祖壯其忠,且閔其勞,賜賚甚厚。

有任使皆稱旨,由是日親貴用事。

己未秋,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往取之。

文炳馳至寨下,諭以禍福,不應,文炳脫胄呼曰:「吾所以不極兵威者,欲活汝眾也,不速下,令屠寨矣。」

守者懼,遂降。

九月,師次一陽一羅堡。

宋兵築堡於岸,陳船江中,軍容甚盛。

文炳請於世祖曰:「長江天險,宋所恃以為國,勢必死守,不奪其氣不可,臣請嘗之。」

即與敢死士數十百人當其前,率弟文用、文忠,載艨艟鼓棹疾趨,叫呼畢奮。

鋒既交,文炳麾眾趨岸搏之,宋師大敗。

命文用輕舟報捷,世祖方駐香爐峰,因策馬下山問戰勝狀,則扶鞍起立,豎鞭仰指曰:「天也!」且命他師毋解甲,明日將圍城。

既渡江,會憲宗崩。

閏十一月,班師。

庚申,世祖即位於上都,是為中統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諸道。

還奏曰:「人久馳縱,一旦遽束以法,不可。

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與之更始。」

世祖從之,反側者遂安。

二年,擢山東東路宣撫使。

方就道,會立侍衛親軍,帝曰:「親軍非文炳難任。」

即遙授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三年,李璮反濟南。

璮劇賊,善用兵。

文炳會諸軍圍之,璮不得遁。

久之,賊勢日蹙,文炳曰:「窮寇可以計擒。」

乃抵城下,呼璮將田都帥者曰:「反者璮耳,余來即吾人,毋自取死也。」

田縋城降。

田,璮之一愛一將,既降,眾遂亂,禽璮以獻。

璮兵有浙、漣兩軍二萬餘人,勇而善戰,主將怒其與賊,配諸軍,使一陰一殺之。

文炳當殺二千人,言於主將曰:「彼為璮所脅耳,殺之恐乖天子仁聖之意。

向天子伐南詔,或妄殺人,雖大將亦罪之,是不宜殺也。」

主將從之。

然他殺之者已眾,皆大悔。

璮伏誅,山東猶未靖,乃以文炳為山東東路經略使,率親軍以行。

出金銀符五十,有功者聽與之。

閏九月,文炳至益都,留兵於外,從數騎衣冠而入。

居府,不設警衛,召璮故將吏立之庭,曰:「璮狂賊,詿誤汝等。

璮已誅死,汝皆為王民。

天子至仁聖,遣經略使撫汝,當相安毋懼。

經略使得便宜除擬將吏,汝等勉取金銀符,經略使不敢格上命不予有功者。」

所部大悅,山東以安。

至元三年,帝懲李璮之亂,欲潛銷方鎮之橫,以文炳代史氏兩萬戶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戶、河南等路統軍副使。

到官,造戰艦五百艘,習水戰,預謀取宋方略,凡厄塞要害皆列柵築堡,為備御計。

帝嘗召文炳密謀,欲大發河北民丁。

文炳曰:「河南密邇宋境,人習江淮地利,宜使河北耕以供軍,河南戰以闢地。

俟宋平,則河北長隸兵籍,河南削籍為民。

如是為便。

又將校素無俸給,連年用兵,至有身為大校出無馬乘者。

臣即所部千戶私役兵士四人,百戶二人,聽其雇役,稍食其力。」

帝皆從之,始頒將校俸錢,以秩為差。

七年,改山東路統軍副使,治沂州。

沂與宋接境,鎮兵仰內郡餉運。

有詔和糴本部,文炳命收州縣所移文。

眾諫以違詔,文炳曰:「但止之。」

乃遣使入奏,略曰:「敵人接壤,知吾虛實,一不可;邊民供頓甚勞,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懼來者,三不可。」

帝大悟,罷之。

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於淮西。

築正一陽一兩城,兩城夾淮相望,以綴襄一陽一及搗宋腹心。

十年,拜參知政事。

夏,霖雨,水漲,宋淮西制置使夏貴帥舟師十萬來攻,矢石雨下,文炳登城御之。

一夕,貴去復來,飛矢貫文炳左臂,著脅。

文炳拔矢授左右,發四十餘矢。

箙中矢盡,顧左右索矢,又十餘發,矢不繼,力亦困,不能張滿,遂悶絕幾殆。

明日,水入外郭,文炳麾士卒卻避,貴乘之,壓軍而陣。

文炳病創甚,子士選請代戰,文炳壯而遣之,復自起束創,手劍督戰。

士選以戈擊貴將僕,不死,獲之以獻。

貴遂去,不敢復來。

是歲,大舉兵伐宋,丞相伯顏自襄一陽一東下,與宋人戰一陽一羅堡。

文炳以九月發正一陽一,十一年正月,會伯顏於安慶。

安慶守將範文虎以城降。

文炳請於伯顏曰:「大軍既疲於一陽一羅堡,吾兵當前行。」

伯顏許之。

宋都督賈似道來御,師陳於蕪湖,似道棄師走。

次當塗,文炳復言於伯顏曰:「採石當江之南,和州對峙,不取,必有後顧。」

遂進攻之,降知州事王喜。

三月,有詔以時向暑熱,命伯顏軍駐建康,文炳軍駐鎮江。

時揚州、真州堅守不下,常州、蘇州既降復叛。

張世傑、孫虎臣約真、揚兵誓死戰,真、揚兵戰每敗,不敢出。

世傑等陳大艦萬艘,碇焦山下江中,勁卒居前。

文炳身犯之,載士選別船。

弟之子士表請從,文炳顧曰:「吾弟僅汝一子,脫吾與士選不返,士元、士秀猶足殺敵,吾不忍汝往也。」

士表固請,乃許。

文炳乘輪船,建大將旗鼓,士選、士表船翼之,大呼突陣,諸將繼進,飛矢蔽日。

戰酣,短兵相接,宋兵亦殊死戰,聲震天地,橫一屍一委仗,江水為之不流。

自寅至午,宋師大敗,世傑走,文炳追及於夾灘。

世傑收潰卒復戰,又破之,遂東走於海。

文炳船小,不可入海,夜乃還。

俘甲士萬餘人,悉縱不殺,獲戰船七百艘,宋力自此遂窮。

十月,諸軍分三道而進,文炳居左,由江並海趨臨安。

先是,江一陰一軍僉判李世修欲降不果,文炳檄諭之,世修以城來附,令權本軍安一撫使。

所過民不知兵,凡獲生口,悉縱遣之,無敢匿者,威信前布,皆望旗而服。

張瑄有眾數千,負海為橫,文炳命招討使王世強及士選往降之。

士選單舸至瑄所,諭以威德,瑄降,得海舶五百。

十三年春正月,次鹽官。

鹽官,臨安劇縣,俟救至,招之再返不下。

將佐請屠之,文炳曰:「縣去臨安不百里,聲勢相及,臨安約降已有成言,吾輕殺一人,則害大計,況屠一縣耶?」

於是遣人入城諭意,縣降。

遂會伯顏於臨安城北。

張世傑欲以其主逃之海,文炳繞出臨安城南,戍浙江亭。

世傑計不行,乃竊宋主弟吉王鸑、廣王昺南走,而宋主鳷遂降。

伯顏命文炳入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

文炳取宋主諸璽符上於伯顏。

伯顏以宋主入覲,有詔留事一委文炳。

禁戢豪猾,撫一慰士女,宋民不知易主。

時翰林學士李槃奉詔招宋士至臨安,文炳謂之曰:「國可滅,史不可沒。

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餘年,其太史所記具在史館,宜悉收以備典禮。」

乃得宋史及諸注記五千餘冊,歸之國史院。

宋宗室福王與芮赴京師,遍以重寶致諸貴人,文炳獨卻不受。

及官錄與芮家,具籍受寶者,惟文炳無名。

伯顏入朝奏曰:「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懷徠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

帝曰:「文炳吾舊臣,忠勤朕所素知。」

乃拜資德大夫、中書左丞。

時張世傑奉吉王鸑據台州,而閩中亦為宋守。

敕文炳進兵,所過禁士馬無敢履踐田麥,曰:「在倉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踐之,新邑之民何以續命?」

是以南人感之,不忍以兵相向。

次台州,世傑遁。

諸將先俘州民,文炳下令曰:「台人首效順於我,我不暇有,故世傑據之,其民何罪?敢有不縱所俘者,以軍法論!」得免者數萬口。

至溫州,溫州未下,令曰:「毋取子女,毋掠民有。」

眾曰:「諾。」

其守將火城中逃,文炳亟命滅火,追擒其將,數其殘民之罪,斬以徇。

逾嶺,閩人扶老來迎,漳、泉、建寧、邵武諸郡皆送款來附。

凡得州若干、縣若干、戶口若干。

閩人感文炳德最深,廟而祀之。

十四年,帝在上都,適北邊有警,欲親將北伐。

正月,急召文炳。

四月,文炳至自臨安。

比至,帝日問來期。

及至,即召入。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無所效力,請事北邊。」

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

豎子盜兵,朕自撫定。

山以南,國之根本也,盡以托卿。

卒有不虞,便宜處置以聞。

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文炳避謝,不許,因奏曰:「臣在臨安時,阿里伯奉詔檢括宋諸藏貨寶,追索沒匿甚細,人實苦之。

宋人未洽吾德,遽苦之以財,恐非安懷之道。」

即詔罷之。

又曰:「昔者泉州蒲壽庚以城降,壽庚素主市舶,謂宜重其事權,使為我扞海寇,誘諸蠻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佩壽庚矣,惟陛下恕其專擅之罪。」

帝大嘉之,更賜金虎符。

燕勞畢,即聽陛辭。

文炳求見皇太子,帝許之,復敕太子曰:「董文炳所任甚重,見畢即遣行。」

既見,慰諭懇至。

文炳留士選宿衛,即日就道,凡在上都三日。

至大都,更日至中書、樞密,不署中書案。

平章政事阿合馬方恃一寵一用事,生殺任情,惟畏文炳,一奸一狀為之少斂。

嘗執筆請曰:「相公官為左丞,當署省案。」

請至再四,不肯署。

皇太子聞之,謂宮臣竹忽納曰:「董文炳深慮,非爾曹所知。」

後或私問其故,文炳曰:「主上所付託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之細。

且吾少徇則濟一奸一,不徇則致讒。

讒行則身危,而深失付託本意。

吾是以預其大政,而略其細務也。」

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請解機務,詔曰:「大都署熾,非病者宜,卿可來此,固當愈。」

文炳至上都,奏曰:「臣病不足領機務,西北高寒,筋骸舒暢,當復自愈,請盡力北邊。」

帝曰:「卿固忠孝,是不足行也。

樞密事重,以卿僉書樞密院事,中書左丞如故。」

文炳辭,不許,遂拜。

八月天壽節,禮成賜宴,帝命坐文炳上坐,諭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當坐是。」

每尚食,上食輒輟賜文炳。

是夜,文炳疾復作,敕賜御醫日來診視。

九月十三日,疾篤,洗沐而坐,召文忠等曰:「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為國死邊,今至此,命也。

願董氏世有男能騎馬者,勉力報國,則吾死瞑目矣。」

言畢,就枕卒。

帝聞,悼痛良久,命文忠護喪葬稿城,令所過有司以禮弔祭,贈金紫光祿大夫、平章政事,謚忠獻。

子士元、士選。

士元,一名不花,字長卿,文炳長子也。

自襁褓喪母,祖母李氏一愛一之,謂文炳曰:「俟兒能言,即令讀書。」

數歲,從名儒受學。

及長,善騎射。

憲宗征蜀,士元年二十三,從叔父文蔚率鄧州一軍西行。

師次釣魚山,宋人堅壁拒守。

士元請代文蔚攻之,以所部銳卒先登,力戰良久,以它軍不繼而還。

憲宗壯之,賜以金帛。

中統初,文蔚入典禁兵,士元以世家子選暴奉內班,從車駕巡狩北方,嘗預武定山之役。

帝知其忠勤可任以事。

會文蔚病卒,無子,命士元襲為千夫長。

出師南征襄、漢,分禁兵戍淮上。

士元在軍中修敕武備,號令肅然。

丞相伯顏克江南,宋兵保兩淮未下,士元數與戰,拔淮安堡,以功遷武節將軍。

從太師博魯歡攻揚州,駐師灣頭堡。

時方大暑,博魯歡病還京師,以行省阿里代領諸軍。

揚州守將姜才乘隙來攻。

阿里素不習兵,率輕騎數百出堡,士元與別將哈剌禿以百騎從之。

日已暮,宋兵至者萬餘,士元謂左右曰:「大丈夫報國,政在今日,勿懼也。」

方整陣欲戰,阿里趣令左旋,已乃遁去。

士元與哈剌禿以部兵赴敵死戰,鼓噪震地,泥淖馬不能馳,乃棄馬步戰,至四更,敵眾始退。

及旦,阿里來視戰地,見士元臥泥中,身被十七槍,甲裳盡赤,肩舁至營而絕,年四十二。

哈剌禿亦戰死。

江淮既平,伯顏入朝,言於帝曰:「淮海之役,所損者二將而已。」

帝問其人,以士元與哈剌禿對。

帝曰:「不花健捷過人,晝戰必能制敵,夜戰而死,甚可惜也。」

至大元年,贈鎮國上將軍、僉書樞密院事,謚節愍。

後加贈推誠效節功臣、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護軍,追封趙郡公,改謚忠愍。

士選字舜卿,文炳次子也。

幼從文炳居兵間,晝治武事,夜讀書不輟。

文炳總師與宋兵戰金山,士選戰甚力,大敗之,追至海而還。

及降張瑄等,丞相伯顏臨陣觀之,壯其驍勇,遣使問之,始知為文炳子。

奏功,佩金符,為管軍總管。

戰數有功。

宋降,從文炳入宋宮,取宋主降表及收其文書圖籍,靜重識大體,秋毫無所取,軍中稱之。

宋平,班師,詔置侍衛親軍諸衛,以士選為前衛指揮使,號令明正,得士大夫心。

未幾,以其職讓其弟士秀。

帝嘉其意,命士秀將前衛,而以士選同僉行樞密院事於湖廣,久之召還。

宗王乃顏叛,帝親征,召士選至行在所,與李勞山同將漢人諸軍以御之。

乃顏軍飛矢及乘輿前,士選等出步卒橫擊之,其眾敗走。

緩急進退有禮,帝甚善之。

桑哥事敗,帝求直士用之,以易其弊,於是召士選論議政事,以中書左丞與平章政事徹理往鎮浙西,聽辟舉僚屬。

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民大悅。

有聚斂之臣為一奸一利,事發得罪且死,詐言所遣舶商海外未至,請留以待之,士選曰:「海商至則捕錄之,不至則無如之何,不系斯人之存亡也。

苟此人倖存,則無以謝天下。」

遂竟其罪。

浙多湖泊,廣蓄洩以備水旱,率為豪民占以種藝,水無所居積,故數有水旱,士選與徹理力開復之。

成宗即位,僉行樞密院於建康。

未幾,拜江西行省左丞。

贛州盜劉六十偽立名號,聚眾至萬餘。

朝廷遣兵討之,主將觀望退縮不肯戰,守吏又因以擾良民,賊勢益盛。

士選請自往,眾欣然托之。

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掾史李霆鎮、元明善二人,持文書以去,眾莫測其所為。

至贛境,捕官吏害民者治之,民相告語曰:「不知有官法如此。」

進至興國縣,去賊巢不百里,命擇將校分兵守地待命。

察知激亂之人,悉置於法,復誅一奸一民之為囊橐者。

於是民爭出請自效,不數日遂擒賊魁,散餘眾歸農。

軍中獲賊所為文書,旁近郡縣富人姓名具在。

霆鎮、明善請焚之,民心益安。

遣使以事平報於朝。

中書平章政事不忽木召其使謂之曰:「董公上功簿邪?」

使者曰:「某且行,左丞授之言曰:朝廷若以軍功為問,但言鎮撫無狀,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因出其書,但請黜贓吏數人而已,不言破賊事。

廷議深歎其知體而不伐。

拜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廉威素著,不嚴而肅,凜然有大臣風。

入僉樞密院事,俄拜御史中丞。

前中丞崔彧久任風紀,善斡旋以就事功。

既卒,不忽木以平章軍國重事繼之,方正持大體,天下望之,而已多病,遂以屬之士選。

風采明俊,中外竦然。

時丞相完澤用劉深言,出師征八百媳婦國,遠冒煙瘴,及至,未戰,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驅民轉粟餉軍,谿谷之間不容舟車,必負擔以達。

一夫致粟八斗,率數人佐之,凡數十日乃至。

由是民死者亦數十萬,中外一騷一然。

而完澤說帝:「江南之地盡世祖所取,陛下不興此役,則無功可見於後世。」

帝入其言,用兵意甚堅,故無敢諫者。

士選率同列言之,奏事殿中畢,同列皆起,士選乃獨言:「今劉深出師,以有用之民而取無用之地。

就令當取,亦必遣使諭之,諭之不從,然後聚糧選兵,視時而動。

豈得輕用一人妄言,而致百萬生靈於死地?」

帝色變,士選猶明辨不止,侍從皆為之戰栗,帝曰:「事已成,卿勿復言。」

士選曰:「以言受罪,臣之所當。

他日以不言罪臣,臣死何益!」帝麾之起,左右擁之以出。

未數月,帝聞師敗績,慨然曰:「董二哥之言驗矣,吾愧之。」

因賜上尊以旌直言,始為罷兵,誅劉深等。

世祖嘗呼文炳曰董大哥,故帝以二哥呼士選。

久之,出為江浙行省右丞,遷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遷陝西。

士選平生以忠義自許,尤號廉介,自門生部曲,無敢持一毫獻者。

治家甚嚴,而孝弟尤篤。

時言世家有禮法者,必歸之董氏。

其禮敬賢士尤至。

在江西,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澄而師之,延虞汲於家塾以教其子。

諸老儒及西蜀遺士,皆以書院之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

遷南行台,又招汲子集與俱,後又得范梈等數人,皆以文學大顯於時。

故世稱求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

晚年好讀《易》,淡然終其身。

每一之官,必賣先業田廬為行貲,故老而益貧,子孫不異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稱廉吏雲。

子守忠,雲南行省參知政事;守愨,侍正府判官;守思,知威州。

○張弘范

張弘范,字仲疇,柔第九子也。

善馬槊,頗能為歌詩。

年二十時,兄順天路總管弘略上計壽一陽一行都,留弘范攝府事,吏民服其明決。

蒙古軍所過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無敢犯者。

中統初,授御一用局總管。

三年,改行軍總管,從親王合必赤討李璮於濟南。

柔戒之曰:「汝圍城勿避險地。

汝無怠心,則兵必致死。

主者慮其險,苟有來犯,必赴救,可因以立功,勉之。」

弘范營城西,璮出軍突諸將營,獨不向弘范。

弘范曰:「我營險地,璮乃示弱於我,必以奇兵來襲,謂我弗悟也。」

遂築長壘,內伏甲士,而外為壕,開東門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廣,璮不知也。

明日,果擁飛橋來攻,未及岸,軍陷壕中,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壘門,遇伏皆死,降兩賊將。

柔聞之曰:「真吾子也。」

璮既誅,朝廷懲璮盡專兵民之權,故能為亂,議罷大籓子弟之在官者,弘範例罷。

至元元年,弘略既入宿衛,帝召見,意其兄弟有可代守順天者,且念弘范有濟南之功,授順天路管民總管,佩金虎符。

二年,移守大名。

歲大水,漂沒廬舍,租稅無從出,弘范輒免之。

朝廷罪其專擅,弘范請入見,進曰:「臣以為朝廷儲小倉,不若儲之大倉。」

帝曰:「何說也?」

對曰:「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將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則歲有恆收,非陛下大倉庫乎!」帝曰:「知體,其勿問。」

六年,括諸道兵圍宋襄一陽一,授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復佩金虎符。

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練之卒,勇悍難制,故命領之。

戍鹿門堡,以斷宋餉道,且絕郢之救兵。

弘范建言曰:「國家取襄一陽一,為延久之計者,所以重人命而欲其自斃也。

曩者,夏貴乘江漲送衣糧入城,我師坐視,無御之者。

而其境南接江陵、歸、峽,商販行旅士卒絡繹不絕,寧有自斃之時乎!宜城萬山以斷其西,柵灌子灘以絕其東,則庶幾速斃之道也。」

帥府奏用其言,移弘范兵千人戍萬山。

既城,與將士較射一出東門,宋師奄至。

將佐皆謂眾寡不敵,宜入城自守。

弘范曰:「吾與諸君在此何事,敵至將不戰乎?敢言退者死!」即擐甲上馬,立遣偏將李庭當其前,他將攻其後,親率二百騎為長陣,令曰:「聞吾鼓則進,未鼓勿動。」

宋軍步騎相間突陣,弘范軍不動,再進再卻,弘范曰:「彼氣衰矣。」

鼓之,前後奮擊。

宋師奔潰。

八年,築一字城一逼一襄一陽一。

破樊城外郭。

九年,攻樊城,流矢中其肘,裹瘡見主帥曰:「襄、樊相為脣齒,故不可破。

若截江道,斷其援兵,水陸夾攻,樊必破矣。

樊破則襄一陽一何所恃。」

從之。

明日,復出銳卒先登,遂拔之。

襄一陽一既下,偕宋將呂文煥入覲,賜錦衣、白金、寶鞍,將校行賞有差。

十一年,丞相伯顏伐宋,弘范率左部諸軍循漢江,東略郢西,南攻武磯堡,取之。

北兵渡江,弘范為前鋒。

宋相賈似道督兵阻蕪湖,殿帥孫虎臣據丁家洲。

弘范轉戰而前,諸軍繼之,宋師潰,弘范長驅至建康。

十二年五月,帝遣使諭丞相毋輕敵貪進,方暑,其少駐以待。

弘范進曰:「聖恩待士卒誠厚,然緩急之宜,非可遙度。

今敵已奪氣,正當乘破竹之勢,取之無遺策矣。

豈宜迂緩,使敵得為計耶?」

丞相然之,馳驛至闕,面論形勢,得旨進師。

十二年,次瓜州,分兵立柵,據其要害。

揚州都統姜才所統兵勁悍善戰,至是以二萬人出揚子橋。

弘范佐都元帥阿術御之,與宋兵夾水陣。

弘范以十三騎徑度沖之,陣堅不動,弘范引卻。

一騎躍馬揮刀,直趣弘范,弘范旋轡反迎刺之,應手頓斃馬下,其眾潰亂,追至城門,斬首萬餘級,自相蹂藉溺死者過半。

宋將張世傑、孫虎臣等率水軍於焦山決戰,弘范以一軍從旁橫衝之,宋師遂敗。

追至圌山之東,奪戰艦八十艘,俘馘千數。

上其功,改亳州萬戶,後賜名拔都。

從中書左丞董文炳由海道會丞相伯顏,進次近郊。

宋主上降表,以伯侄為稱,往返未決。

弘范將命入城,數其大臣之罪,皆屈服,竟取稱臣降表來上。

十三年,台州叛,討平之,誅其為首者而已。

十四年,師還,授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

十五年,宋張世傑立廣王昺於海上,閩、廣響應,俾弘范往平之,授蒙古漢軍都元帥。

陛辭奏曰:「漢人無統蒙古軍者,乞以蒙古信臣為首帥。」

帝曰:「汝知而父與察罕之事乎?其破安豐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從。

師既南,安豐復為宋有,進退幾失據,汝父深悔恨,良由委任不專故也,豈可使汝復有汝父之悔乎?今付汝大事,能以汝父之心為心,則予汝嘉。」

面賜錦衣、玉帶,弘范不受,以劍甲為請。

帝出武庫劍甲,聽其自擇,且諭之曰:「劍,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處之。」

將行,薦李恆為己貳,從之。

至揚州,選將校水陸二萬,分道南征,以弟弘正為先鋒,戒之曰:「選汝驍勇,非私汝也。

軍法重,我不敢以私撓公,勉之。」

弘正所向克捷。

進攻三江寨,寨據隘乘高,不可近,因連兵向之。

寨中持滿以待,弘范下令下馬治朝食,若將持久者。

持滿者疑不敢動,而他寨不虞也。

忽麾軍連拔數寨,回搗三江,盡拔之。

至漳州,軍其東門,命別將攻南門、西門,乃乘虛破其北門,拔之。

攻鮑浦寨,又拔之。

由是瀕海郡邑皆望風降附。

獲宋丞相文天祥於五坡嶺,使之拜,不屈,弘范義之,待以賓禮,送至京師。

獲宋禮部侍郎鄧光薦,命子珪師事之。

十六年正月庚戌,由潮一陽一港發舶入海,至甲子門,獲宋斥候將劉青、顧凱,乃知廣王所在。

辛酉,次崖山。

宋軍千餘艘碇海中,建樓櫓其上,隱然堅壁也,弘范引舟師赴之。

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乃由山之東轉南入大洋,始得一逼一其舟。

又出奇兵斷其汲路,燒其宮室。

世傑有甥在弘范軍中,三使招之,世傑不從。

甲戌,李恆自廣州至,授以戰艦二,使守北面。

二月癸未,將戰,或請先用砲。

弘范曰:「火起則舟散,不如戰也。」

明日,四分其軍,軍其東南北三面,弘范自將一軍相去里餘,下令曰:「宋舟潮至必東遁,急攻之,勿令得去,聞吾樂作乃戰,違令者斬!」先麾北面一軍乘潮而戰,不克,李恆等順潮而退。

樂作,宋將以為且宴,少懈,弘范舟師犯其前,眾繼之。

豫構戰樓於舟尾,以布幙障之,命將士負盾而伏,令之曰:「聞金聲起戰,先金而妄動者死!」飛矢集如蝟,伏盾者不動。

舟將接,鳴金撤障,弓一弩一火石交作,頃刻並破七舟,宋師大潰。

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

獲其符璽印章。

世傑先遁,李恆追至大洋不及。

世傑走交趾,風壞舟,死海陵港。

其餘將吏皆降。

嶺海悉平,磨崖山之一陽一,勒石紀功而還。

十月,入朝,賜宴內殿,慰勞甚厚。

未幾,瘴癘疾作,帝命尚醫診視,遣近臣臨議用一藥,敕衛士監門,止雜人毋擾其病。

病甚,沐浴易衣冠,扶掖至中庭,面闕再拜。

退坐,命酒作樂,與親故言別。

出所賜劍甲,命付嗣子珪曰:「汝父以是立功,汝佩服勿忘也。」

語竟,端坐而卒。

年四十三。

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謚武烈。

至大四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

延祐六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一陽一王,謚獻武。

子珪,自有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