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壬申,保定雄州饑,賑之。庚午,廣太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元史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二年春正月己巳朔,安南、占城各遣使來貢方物。

壬申,保定雄州饑,賑之。

庚午,廣太廟。

甲戌,禁漢人執兵器出獵及習武藝。

丁丑,太一陰一犯昴。

親祀太廟,始陳鹵簿,賜導駕耆老幣帛。

戊寅,敕有司存恤孔氏子孫貧乏者。

己卯,山東、保定、河南、汴梁、歸德、襄一陽一、汝寧等處饑,發米三十九萬五千石賑之。

庚辰,太白犯建星。

公主阿剌忒納八剌下嫁,賜鈔五十萬貫。

辛巳,太白犯建星。

敕:「台憲用人,勿拘資格。」

儀封縣河溢傷稼,賑之。

癸未,流徽政院使羅源於耽羅。

建行殿於柳林。

封塔察兒為蘭國公。

辛卯,太一陰一犯心。

癸巳,以西僧羅藏為司徒。

漷州饑,糶米十萬石賑之。

甲午,熒惑犯房。

丁酉,太白犯牛。

二月己亥朔,熒惑犯建閉星。

庚子,置左、右欽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命拜住總之。

罷上都歇山殿及帝師寺役。

辛丑,賜鐵失父祖碑。

癸卯,以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欽察為中書平章政事,江浙行省參政王居仁為中書參知政事,薛處敬罷為河南行省左丞。

丙午,熒惑犯罰星。

戊申,祭社稷。

順德路九縣水旱,賑之。

太一陰一犯井。

庚戌,熒惑犯東鹹。

辛亥,太一陰一犯酒旗及軒轅。

壬子,太白犯壘壁陣。

賜諸王案忒不花鈔七萬五千貫。

以徹兀台禿忽魯死事,賜鈔三萬五千貫。

諸王怯伯遣使進文豹。

河間路饑,禁釀酒。

癸丑,太一陰一犯明堂。

甲寅,以太廟役軍造流杯池行殿。

廣海郡邑官曠員,敕願往任者,升秩二等。

乙卯,以遼一陽一行省平章政事買驢為中書平章政事。

西僧亦思剌蠻展普疾,詔為釋大辟囚一人、笞罪二十人。

戊午,賑真定等路饑。

己未,太一陰一犯天江。

括馬賜宗仁衛。

壬戌,太白犯壘壁陣。

諸王怯伯遣使進海東青鶻。

癸亥,遼一陽一等路饑,免其租,仍賑糧一月。

甲子,恩州水,民饑、疫,賑之。

三月己巳,中書省臣言:「國學廢弛,請令中書平章政事廉恂、參議中書事張養浩、都事孛術魯翀董之。

外郡學校,仍命御史台、翰林院、國子監同議興舉。」

從之。

敕四宿衛、興聖宮及諸王部勿用南人。

斡魯思告訐父母,斬之。

辛未,禁捕天鵝,違者籍其家。

壬申,復張珪司徒。

臨安路河西諸縣饑,賑之。

癸酉,河南兩淮諸郡饑,禁釀酒。

丙子,延安路饑,賑糧一月。

罷京師諸營繕役卒四萬餘人。

河間、河南、陝西十二郡春旱秋霖,民饑,免其租之半。

戊寅,修都城。

庚辰,敕:「江浙僧寺田,除宋故有永業及世祖所賜者,余悉稅之。」

癸未,賑遼一陽一女直、漢軍等戶饑。

乙酉,賑濮州水災。

丙戌,以親祀禮成,賜與祭者幣。

普減內外官吏一資。

萬戶哈剌那海以私粟賑軍,賜銀、幣,仍酬其直。

給行通政院印。

賜潛邸四宿衛士鈔有差。

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禁子女、金銀、絲綿下番。

丁亥,鳳翔道士王道明妖言伏誅。

己丑,有暈貫日如連環。

賜諸王斡魯溫孫銀印。

命有司建木華黎祠於東平,仍樹碑。

以國用匱竭,停諸王賞賚及皇后答裡麻失裡等歲賜。

庚寅,曹州、滑州饑,賑之。

命將作院更制冕旒。

辛卯,遣御史錄囚。

置甘州八剌哈孫驛。

監察御史何守謙坐贓杖免。

壬辰,賑上都十一驛。

給宗仁衛蒙古子女衣糧。

賜諸王脫烈鐵木兒鈔五萬貫。

甲午,遼一陽一哈里賓民饑,賑之。

丁酉,幸柳林。

駙馬許納之子速怯訴曰:「臣父謀叛,臣母私從人。」

帝曰:「人子事親,有隱無犯,今有過不諫,乃復告訐。」

命誅之。

賑奉元路饑。

夏四月戊戌朔,車駕幸上都。

己亥,嶺北蒙古軍饑,給糧遣還所部。

庚子,賑彰德路饑。

壬寅,真州火,徽州饑,並賑之。

辛亥,涇州雨雹,免被災者租。

壬子,公主失憐答裡薨,賜鈔五萬貫。

甲寅,南一陽一府西穰等屯風、雹,洪澤、芍陂屯田去年旱、蝗,並免其租。

丙辰,恩州饑,禁釀酒。

乙丑,中書省臣請節賞賚以紓民力,帝曰:「朕思所出倍於所入,出納之際,卿輩宜慎之,朕當撙節其用。」

丙寅,賜邊卒鈔、帛。

賑東昌、霸州饑民。

松江府上海縣水,仍旱。

五月己巳,以公主速哥八剌為趙國大長公主。

免德安府被災民租,修滹沱河堤。

彰德府饑,禁釀酒。

庚午,泰符、臨邑二縣民謀逆,其首王驢兒伏誅,余杖流之。

睢、許二州去年水旱,免其租。

辛未,駙馬脫脫薨,賜鈔五萬貫。

丙子,熒惑退犯東鹹。

庚辰,賑固安州饑。

置營於永平,收養蒙古子女,遣使諭四方,匿者罪之。

癸未,以御史大夫脫脫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置宗仁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甲申,車駕幸五台山。

賑夏津、永清二縣饑。

以只兒哈郎為御史大夫。

乙酉,以拜住領宗仁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佩三珠虎符。

京師饑,發粟二十萬石賑糴。

雲南行省平章答失鐵木兒、朵兒只坐贓杖免。

戊子,禁民集眾祈神。

庚寅,河南、陝西、河間、保定、彰德等路饑,發粟賑之,仍免常賦之半。

調各衛漢軍二千,充宗仁衛屯田卒。

翽星於五台山。

甲午,賑鞏昌階州饑。

丙申,以吳全節為玄教大宗師,特進上卿。

閏月戊戌,封諸葛忠武侯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辛丑,萬戶李英以良民為奴,擅文其面,坐罪。

癸卯,禁白蓮佛事。

睢一陽一縣亳社屯大水,饑,賑之。

諸王阿馬、承童坐擅徙脫列捏王衛士,並杖流海南。

甲辰,御史台臣請黜監察御史不稱職者,以示懲勸,從之。

丙午,嶺北戍卒貧乏,賜鈔三千二百五十萬貫、帛五十萬匹。

戊申,奉元路郿縣及成州饑,並賑之。

以鐵木迭兒子同知樞密院事班丹知樞密院事。

己酉,也不干八禿兒戍邊有功,賜以金、鈔。

壬子,作紫檀殿。

乙卯,以淮安路去歲大水,遼一陽一路隕霜殺禾,南康路旱,並免其租。

壬戌,安豐屬縣霖雨傷稼,免其租。

興元褒城縣饑,賑之。

甲子,真定、山東諸路饑,弛其河泊之禁。

丙寅,辰州沅陵縣洞蠻為寇,遣兵捕之。

敕:「已除不赴任者,奪其官。」

封公主速哥八剌一乳一母為順國夫人。

六月丁卯朔,車駕至五台山,禁扈從宿衛,毋踐民禾。

置中慶、大理二路推官各一員。

戊辰,揚州屬縣旱,免其租。

己巳,廣元路綿谷、昭化二縣饑,官市米賑之。

壬申,熒惑犯心。

癸酉,申禁日者妄談天象。

甲戌,新平、上蔡二縣水,免其租。

丙子,修渾河堤。

壬午,辰州江水溢,壞民廬舍。

丁亥,奉元屬縣水,淮安屬縣旱,並免其租。

庚寅,思州風、雹,建德路水,皆賑之。

秋七月戊戌,淮安路水,民饑,免其租。

己亥,熒惑犯天江。

丁未,賜拜住平江田萬畝。

壬子,遣親王闍闍禿總兵北邊,賜金二百五十兩、銀二千五百兩、鈔五十萬貫。

戊午,太一陰一犯井宿鉞星。

車駕次應州,曲赦金城縣囚徒。

庚申,升靖州為路。

辛酉,次澤源州。

中書左丞張思明坐罪杖免,籍其家。

甲子,錄京師諸役軍匠病者千人,各賜鈔遣還。

南康路大水,廬州六安縣大雨,水暴至,平地深數尺,民饑,命有司賑糧一月。

八月戊辰,祭社稷。

己巳,道州寧遠縣民符翼軫作亂,有司討擒之。

壬申,蔚州民獻嘉禾。

甲戌,次奉聖州。

築宗仁衛營。

給廬州流民復業者行糧。

戊寅,詔畫《蠶麥圖》於鹿頂殿壁,以時觀之,可知民事也。

己卯,廬州路六安、舒城縣水,賑之。

庚辰,增壽安山寺役卒七千人。

庚寅,鐵木迭兒卒,命給直市其葬地。

甲午,瑞州高安縣饑,命有司賑之。

九月戊戌,大寧路、水達達等驛水傷禾,賑之。

給蒙古子女貧乏者鈔七百五十萬貫。

戊申,給壽安山造寺役軍匠死者鈔,人百五十貫。

庚戌,申禁江南典雇妻妾。

辛亥,幸壽安山寺,賜監役官鈔,人五千貫。

甲寅,賑淮東泰興等縣饑。

丙辰,太皇太后崩。

戊午,賜蒙古子女鈔百五十萬貫。

己未,太一陰一犯明堂。

庚申,敕停今年冬祀南郊。

癸亥,地震。

甲子,臨安河西縣春夏不雨,種不入土,居民流散,命有司賑給,令復業。

作層樓於涿州鹿頂殿西。

丙寅,西僧班吉疾,賜鈔五萬貫。

冬十月丁卯,太史院請禁明年興作土功,從之。

戊辰,享太廟,以國哀迎香去樂,修廟工役未畢,妨陳宮懸,止用登歌。

丙子,押濟思國遣使來貢方物。

江南行台大夫脫脫坐請告未得旨輒去職,杖謫雲南。

庚辰至辛巳,太一陰一犯井。

甲申,建太祖神御殿於興教寺。

己丑,熒惑犯壘壁陣。

以拜住為中書右丞相。

南恩州賊潭庚生等降。

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己亥,以立右丞相詔天下。

流民復業者,免差稅三年。

站戶貧乏鬻賣妻子者,官贖還之。

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賈末技富實之家,以優農力。

免陝西明年差稅十之三,各處官佃田明年租十之二,江淮創科包銀全免之。

御史李端言:「近者京師地震,日月薄蝕,皆臣下失職所致。」

帝自責曰:「是朕思慮不及致然。」

因敕群臣亦當修飭,以謹天戒。

罷世祖以後冗置官。

括江南僧有妻者為民。

安南國遣使來貢方物,回賜金四百五十兩、金幣九,帛如之。

癸卯,地震。

甲辰,太白犯壘壁陣。

罷徽政院。

乙巳,熒惑犯壘壁陣。

丙午,造龍船三艘。

戊申,太一陰一掩井。

岷州旱、疫,賑之,賜戍北邊萬戶、千戶等官金帶。

御史李端言:「朝廷雖設起居注,所錄皆臣下聞奏事目。

上之言動,宜悉書之,以付史館。

世祖以來所定制度,宜著為令,使吏不得為一奸一,治獄者有所遵守。」

並從之。

乙卯,遣西僧高主瓦迎帝師。

宣德府宣德縣地屢震,賑被災者糧、鈔。

己未,太一陰一犯東鹹。

定脫脫禾孫入流官選,給印與俸。

置八番軍民安一撫司,改長官所二十有八為州縣。

庚申,太一陰一犯天江。

辛酉,熒惑犯歲星。

真一人蔡道泰殺人,伏誅;刑部尚書不答失裡坐受其金,范德郁坐詭隨,並杖免。

平江路水,損官民田四萬九千六百三十頃,免其租。

十二月甲子朔,南康建昌州大水,山崩,死者四十七人,民饑,命賑之。

乙丑,太白、歲星、熒惑三星聚於室,太白犯壘壁陣。

丁卯,中書平章政事買驢罷為大司農,廉恂罷為集賢大學士,以集賢大學士張珪為中書平章政事。

戊辰,以掌道教張嗣成、吳全節、藍道元各三授制命、銀印,敕奪其二。

壬申,免回回人戶屯戍河西者銀稅。

甲戌,兩江來安路總管岑世興作亂,遣兵討之。

鐵木迭兒子宣政院使八思吉思,坐受劉夔冒獻田地伏誅,仍籍其家。

乙亥,太一陰一掩井。

丙寅,增鎮南王脫不花戍兵。

戊寅,太白犯歲星。

庚辰,葛蠻安一撫司副使龍仁貴作亂,湖廣行省督兵捕之。

以知樞密院事欽察台為宣政院使,參知政事速速為中書左丞,宗仁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馬剌為參知政事。

癸未,紹興路柔遠州洞蠻把者為寇,遣兵捕之。

以御史大夫只兒哈郎知樞密院事。

封闍闍禿為武寧王,授金印。

以地震、日食,命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翰林、集賢院集議國家利害之事以聞。

敕兩都營繕仍舊,余如所議。

弛河南、陝西等處酒禁。

禁近侍奏取沒入錢物。

乙酉,杭州火,賑之。

丙戌,定謚太皇太后曰昭獻元聖,遣太常禮儀院使朵台以謚議告於太廟。

升寧昌府為下路,增置一縣。

並雲南西沙縣入寧州。

賜淮安忠武王伯顏祠祭田二十頃。

己丑,熒惑犯外屏,太一陰一犯建星。

辛卯,給蒙古流民糧、鈔,遣還本部。

張珪足疾免朝賀。

西僧灌頂疾,請釋囚,帝曰:「釋囚祈福,豈為師惜。

朕思惡人屢赦,反害善良,何福之有?」

宣徽院臣言:「世祖時晃吉剌歲輸尚食羊二千,成宗時增為三千,今請增五千。」

帝不許,曰:「天下之民,皆朕所有,如有不足,朕當濟之。

若加重賦,百姓必致困窮,國亦何益。」

命遵世祖舊制。

徽州、廬州、濟南、真定、河間、大名、歸德、汝寧、鞏昌諸處及河南芍陂屯田水,大同、衛輝、江陵屬縣及豐贍署大惠屯風,河南及雲南烏蒙等處屯田旱,汴梁、順德、河間、保定、慶元、濟寧、濮州、益都諸屬縣及諸衛屯田蝗。

三年春正月癸巳朔,暹國及八番洞蠻酋長各遣使來貢。

曹州禹城縣去秋霖雨害稼,縣人邢著、程進出粟以賑饑民,命有司旌其門。

乙未,享太廟。

己亥,思明州盜起,湖廣行省督兵捕之。

庚子,刑部尚書烏馬兒坐贓杖免。

壬寅,命太僕寺增給一牝一馬百匹,供世祖、仁宗御容殿祭祀馬湩。

和林阿蘭禿等驛戶貧乏,給鈔賑之。

以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復兼總軍政,軍官有罪,重者以聞,輕者就決。

罷上都、雲州、興和、宣德、蔚州、奉聖州及雞鳴山、房山、黃蘆、三義諸金銀冶,聽民采煉,以十分之三輸官。

授前樞密院副使吳元珪、王約集賢大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韓從益昭文館大學士,並商議中書省事。

拜住言:「前集賢侍講學士趙居信、直學士吳澄,皆有德老儒,請徵用之。」

帝喜曰:「卿言適副朕心,更當搜訪山林隱逸之士。」

遂以居信為翰林學士承旨,澄為學士。

增置上都留守司判官二員,以漢人為之,專掌刑名。

置仁宗中宮位提舉司二,秩正五品,隸承徽寺。

太一陰一犯鉞星,又犯井。

癸卯,太一陰一犯井。

甲辰,鎮西武寧王部饑,賑之。

遣諸王忽剌出往鎮雲南,賜鈔萬五千貫。

辛亥,申命鐵失振舉台綱。

壬子,建諸王驛於京師,遣回回砲手萬戶赴汝寧、新蔡,遵世祖舊制,教習砲法。

靜江、邕、柳諸郡獠為寇,命湖廣行省督兵捕之。

甲寅,以宗仁衛蒙古子女額足萬戶,命罷收之。

乙卯,征東末吉地兀者戶,以貂鼠、水獺、海狗皮來獻,詔存恤三歲。

丙辰,泉州民留應總作亂,命江浙行省遣兵捕之。

丁巳,定封贈官等秩。

辛酉,禁故殺子孫誣平民者。

增置兵部尚書一員。

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為其弟訟不法事,系獄待對,其弟逃去,詔出之。

仍著為令:逃者百日不出,則釋待對者。

命樞密副使完顏納丹、侍御史曹伯啟、也可扎魯忽赤不顏、集賢學士欽察、翰林直學士曹元用,聽讀仁宗時纂集累朝格例。

敕:「常調官外不次銓用者,但升以職,勿升其階。」

二月癸亥朔,作上都華嚴寺、八思巴帝師寺及拜住第,役軍六千二百人。

定軍官襲職,嫡長子孫幼者,令諸兄弟侄攝之,所受制敕書權襲,以息爭訟。

是夜,熒惑、太白、填星三星聚於胃。

丙寅,翰林國史院進《仁宗實錄》。

遣教化等往西番撫初附之民,征畜牧,治郵傳。

戊辰,祭社稷。

天壽節,賓丹、爪哇等國遣使來貢。

己巳,修通惠河閘十有九所。

治野狐、桑乾道。

癸酉,畋於柳林,顧謂拜住曰:「近者地道失寧,風雨不時,豈朕纂承大寶行一事有闕歟?」

對曰:「地震自古有之,陛下自責固宜,良由臣等失職,不能燮理。」

帝曰:「朕在位三載,於兆姓萬物,豈無乖戾之事?卿等宜與百官議,有便民利物者,朕即行之。」

置鎮遠王也不干王傅官屬。

罷播州黃平府長官所一,徙其民隸黃平。

是夜,太白犯昴。

辛巳,造五輅。

司徒劉夔、同僉宣政院事囊加台,坐妄獻地土、冒取辟錢,伏誅。

格例成定,凡二千五百三十九條,內斷例七百一十七、條格千一百五十一、詔赦九十四、令類五百七十七,名曰《大元通制》,頒行天下。

是夜,太一陰一犯東鹹。

癸未,賑北邊軍鈔二十五萬錠、糧二萬石。

命宣徽院選蒙古子男四百入宿衛。

罷徽政院總管府三:都總管府隸有司,怯憐口及人匠總管府隸陝西行中書省。

降開成路為州。

丙戌,雨土。

京師饑,發粟二萬石賑糶。

造五輅旗。

丁亥,敕金書《藏經》二部,命拜住等總之。

戊午,封鷹師不花為趙國公。

辛卯,以太子賓客伯都廉貧,賜鈔十萬貫。

諸王月思別遣使來朝。

罷稱海宣慰司及萬戶府,改立屯田總管府。

諸王怯伯遣使貢蒲萄酒。

海漕糧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

三月壬辰朔,車駕幸上都。

賜諸王喃答失鈔二百五十萬貫,復給諸王脫歡歲賜。

丁酉,平江路嘉定州饑,發粟六萬石賑之。

戊戌,安豐芍陂屯田女直戶饑,賑糧一月。

庚子,崇明諸州饑,發米萬八千三百石賑之。

甲辰,台州路黃巖州饑,賑糧兩月。

丁未,西番參卜郎諸族叛,敕鎮西武靖王搠思班等發兵討之。

戊申,祔太皇太后於順宗廟室,遣攝太尉、中書右丞相拜住奉玉冊、玉寶上尊謚曰昭獻元聖皇后。

辛亥,以圓明、王道明之亂,禁僧、道度牒、符錄。

丙辰,敕:「醫、卜、匠官,居喪不得去職,七十不聽致仕,子孫無廕敘,能紹其業者,量材錄用。」

監察御史拜住、教化,坐舉八思吉思失當,並黜免。

諸王火魯灰部軍驛戶饑,賑之。

夏四月壬戌朔,敕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

丙寅,察罕腦兒蒙古軍驛戶饑,賑之。

丁卯,旌內黃縣節婦王氏。

己巳,浚金水河。

甲戌,命張珪及右司員外郎王士熙勉勵國子監學。

敕都功德使闊兒魯至京師。

釋囚大辟三十一人,杖五十七以上者六十九人。

放籠禽十萬,令有司償其直。

己卯,詔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干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

北邊軍饑,賑之。

蒙古大千戶部,比歲風雪斃畜牧,賑鈔二百萬貫。

敕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台萬聖祐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

丁亥,故羅羅斯宣慰使述古妻漂末權領司事,遣其子娑住邦來獻方物。

戊子,南豐州民及鞏昌蒙古軍饑,賑之。

五月辛卯,設大理路白鹽城榷稅官,秩正七品;中慶路榷稅官,秩從七品。

置安慶灊山縣、雲南寧遠州。

戊戌,太白經天。

庚子,大風雨雹,拔柳林行宮內外大木二千七百。

辛丑,以鐵失獨署御史大夫事。

壬寅,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忽辛坐贓杖免。

詔中外開言路。

置慶元路嶧山縣,增尉一員。

徙安寨縣於龍安驛。

癸卯,太一陰一犯房。

乙巳,嶺北米貴,禁釀酒。

戊申,監察御史蓋繼元、宋翼言:「鐵木迭兒一奸一險貪一污,請毀所立碑。」

從之,仍追奪官爵及封贈制書。

帝御大安閣,見太祖、世祖遺衣皆以縑素木綿為之,重加補綴,嗟歎良久,謂侍臣曰:「祖宗創業艱難,服用節儉乃如此,朕焉敢頃刻忘之!」太白犯畢。

癸丑,荊湖宣慰使脫列受賂,事覺,召至京師,御史台臣請遣就鞫,不允。

乙卯,賜勳舊子撒兒蠻、按灰鐵木兒、也先鐵木兒鈔,人萬五千貫。

以鈔千萬貫,市羊馬給嶺北戍卒,人騬馬二、一牝一馬二、羊十五。

禁驛戶無質賣官地。

丙辰,東安州水,壞民田千五百六十頃。

戊午,真定路武邑縣南水害稼。

奉元行宮正殿災。

上都利用監庫火,帝令衛士撲滅之。

因語群臣曰:「世皇始建宮室,於今安焉。

朕嗣登大寶,而值此毀,此朕不能圖治之故也。」

欽察衛兵戍邊,有卒累功,請賞以官,帝曰:「名爵豈賞人之物?」

命賜鈔三千貫。

大名路魏縣霖雨,大同路雁門屯田旱損麥,諸衛屯田及永清縣水,保定路歸信縣蝗。

六月,寇圍寧都,州民孫正臣出糧餉軍,旌其門。

丁卯,西番參卜郎諸寇未平,遣徽政使丑驢往督師。

戊辰,毀鐵木迭兒父祖碑,追收元受制書,告諭中外。

贈一乳一母忽禿台定襄郡夫人,其夫阿來追封定襄王,謚忠愍。

壬申,將作院使哈撒兒不花坐罔上營利,杖流東裔,籍其家。

留守司以雨請修都城,有旨:「今歲不宜大興土功,其略完之。」

癸酉,置太廟夾室。

贈燕赤吉台太赤為襄安王。

諸王別思鐵木兒統兵北部,別頒歲賜。

太常請纂修累朝儀禮,從之。

癸未,填星犯畢。

乙酉,易、安、滄、莫、霸、祁諸州及諸衛屯田水,壞田六千餘頃。

諸王怯伯數寇邊,至是遣使來降,帝曰:「朕非欲彼土地人民,但吾民不罹邊患,軍士免於勞役,斯幸矣。

今既來降,當厚其賜以安之。」

秋七月辛卯朔,宣政使欽察台自傳旨署事,中書以體制非宜,請通行禁止,從之。

壬辰,占城國王遣其弟保佑八剌遮奉表來貢方物。

真定路驛戶饑,賑糧二千四百石。

癸卯,太廟成。

班丹坐贓杖免。

賜剌禿屯田貧民鈔四十六萬八千貫市牛具。

甲辰,諸王帖木兒還自雲南,八宿衛,賜鈔二萬五千貫。

乙巳,招諭左右兩江黃勝許、岑世興。

己酉,封諸王忽都鐵木兒為威遠王,授金印。

減海道歲運糧二十萬石,並免江淮增科糧。

甲寅,買馬行宮駕車六百五十匹。

丙辰,永寧王卜顏鐵木兒為不法,命宗正府及近侍雜治其傅。

籍鐵木迭兒家資。

諸王徹徹禿入朝請印,帝以其政績未著,不允,賜鈔二十五萬貫。

御史台請降旨開言路,帝曰:「言路何嘗不開,但卿等選人未當爾。」

漷州雨,水害屯田稼。

真定州諸路屬縣蝗,冀寧、興和、大同三路屬縣隕霜。

東路蒙古萬戶府饑,賑糧兩月。

八月癸亥,車駕南還,駐蹕南坡。

是夕,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農失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前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鐵木迭兒子前治書侍御史鎖南、鐵失弟宣徽使鎖南、典瑞院使脫火赤、樞密院副使阿散、僉書樞密院事章台、衛士禿滿及諸王按梯不花、孛羅、月魯鐵木兒、曲呂不花、兀魯思不花等謀逆,以鐵失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鐵失、赤斤鐵木兒殺丞相拜住,遂弒帝於行幄。

年二十一,從葬諸帝陵。

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謚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

四月,上國語廟號曰格堅。

英宗一性一剛明,嘗以地震減膳、徹樂、避正殿,有近臣稱觴以賀,問:「何為賀?朕方修德不暇,汝為大臣,不能匡輔,反為諂耶?」

斥出之。

拜住進曰:「地震乃臣等失職,宜求賢以代。」

曰:「毋多遜,此朕之過也。」

嘗戒群臣曰:「卿等居高位,食厚祿,當勉力圖報。

苟或貧乏,朕不惜賜汝;若為不法,則必刑無赦。」

八思吉思下獄,謂左右曰:「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

八思吉思雖事朕日久,今其有罪,當論如法。」

嘗御鹿頂殿,謂拜住曰:「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

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邪?卿元勳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

拜住頓首對曰:「創業惟艱,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億兆之福也。」

又謂大臣曰:「中書選人署事未旬日,御史台即改除之。

台除者,中書亦然。

今山林之下,遺逸良多,卿等不能盡心求訪,惟以親戚故舊更相引用邪?」

其明斷如此。

然以果於刑戮,一奸一黨一畏誅,遂構大變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