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以中書添設平章政事哈麻為平章政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元史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十三年春正月庚午朔,用帝師請,釋放在京罪囚。

以中書添設平章政事哈麻為平章政事,參知政事悟良哈台為右丞,參知政事烏古孫良楨為左丞。

詔印造中統元寶交鈔一百九十萬錠、至元鈔一十萬錠。

辛未,命悟良哈台、烏古孫良楨兼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

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至檀、順州,東至遷民鎮,凡系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佃種,合用工價、牛具、農器、谷種、召募農夫諸費,給鈔五百萬錠,以供其用。

旌表真定路稿城縣董氏婦貞節。

壬申,命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卜答失裡為總兵官。

癸酉,享於太廟。

以皇第二子育於太尉眾家奴家,賜眾家奴及一乳一母鈔各一千錠。

甲戌,重建穆清閣。

乙亥,命中書右丞禿禿以兵討商州賊。

丙子,方國珍復降。

以司農司舊署賜哈麻。

庚辰,中書省臣言:「近立分司農司,宜於江浙、淮東等處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築圍堰之人各一千名為農師,教民播種。

宜降空名添設職事敕牒一十二道,遣使繼往其地,有能募農民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者正八品,三百名者從七品,即書填流官職名給之,就令管領所募農夫,不出四月十五日,俱至田所,期年為滿,即放還家。

其所募農夫,每名給鈔十錠。」

從之。

以杜秉彝為中書參知政事。

乙酉,太一陰一犯太微垣。

丙戌,以武衛所管鹽台屯田八百頃,除軍見種外,荒閒之地,盡岸分司農司。

答失八都魯克復襄一陽一、樊城有功,升四川行省右丞,賜金繫腰一。

庚寅,知樞密院事老章克復南一陽一唐州,賜金一錠、銀一十錠、鈔一千錠、幣帛各五十匹。

戊戌,熒惑、太白、辰星聚於奎宿。

二月丁未,祭先農。

己酉,太一陰一犯軒轅。

庚戌,太白犯熒惑。

壬子,太一陰一犯太微垣。

甲寅,中書省臣言徐州民願建廟宇,生祠右丞相脫脫,從之,詔仍立脫脫《平徐勳德碑》。

壬戌,以宣政院使篤憐帖木兒知經筵事,中書右丞悟良哈台、左丞烏古孫良楨、參知政事杜秉彝並同知經筵事。

三月己卯,命脫脫領大司農司。

甲申,詔修大承天護聖寺,賜鈔二萬錠。

丁亥,命脫脫以太師開府,提調太史院、回回、漢兒司天監。

己丑,以各衙門系官田地並宗仁等衛屯田地土,並付分司農司播種。

是月,會州、定西、靜寧、莊一浪一等州地震。

命江浙行省左丞帖裡帖木兒、江南行台侍御史左答納失裡招諭方國珍。

夏四月戊戌朔,命南北兵馬司各分官一員,就領通州、漷州、直沽等處巡捕官兵,往來巡邏,給分司印,一同署事,半載一更。

特命烏古孫良楨得用軍器。

庚子,以禮部所轄掌薪司並地土給付分司農司。

以甘肅行省平章政事鎖南班為永昌宣慰使,總永昌軍馬,仍給平章政事俸。

先是,永昌愚魯罷等為亂,鎖南班討平之,至是復起,故有是命。

辛丑,太白犯井宿。

乙巳,時享太廟。

己酉,詔取勘徐州、汝寧、南一陽一、鄧州等處荒田並戶絕籍沒入官者。

立司牧署,掌分司農司耕牛。

又立玉田屯署。

降徐州路為武安州,以所轄縣屬歸德府,其滕州、嶧州仍屬益都路。

辛亥,太一陰一犯房宿。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己巳,命東安州、武清、大興、宛平三縣正官添給河防職名,從都水監官巡視渾河堤岸,或有損壞,即修理之。

辛未,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憐真班、江浙行省左丞老老引兵取道自信州,元帥韓邦彥、哈迷取道由徽州、浮梁,同復饒州,蘄、黃等賊聞風皆奔潰。

癸酉,以太尉阿剌吉為嶺北行省左丞相。

知行樞密院事伯家奴封武國公,與諸王孛羅帖木兒同出軍。

甲戌,行樞密院添設僉院二員。

乙亥,太一陰一犯歲星。

乙未,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及其弟士德、士信為亂,陷泰州及興化縣,遂陷高郵,據之,僭國號大周,自稱誠王,建元天祐。

六月丙申朔,立詹事院,設詹事三員、同知二員、副詹事二員、丞二員。

命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便宜行一事。

丁酉,立皇子一愛一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中書令、樞密使,授以金寶,告祭天地、宗廟。

命右丞相脫脫兼詹事。

乙亥,詔征西都元帥汪只南發本處一精一銳勇敢軍一千人從征討,以千戶二員、百戶一十員領之。

庚子,知樞密院事失剌把都總河南軍,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魯總四川軍,自襄一陽一分道而下,克復安陸府。

辛丑,罷宮傅府,以所掌錢帛歸詹事院。

癸卯,詔以敕牒二十道、鈔五萬錠,給付淮南行省平章政事達識帖睦邇,於淮南、淮北等處召募壯丁,並總領漢軍、蒙古守禦淮安。

遼東搠羊哈及乾帖困、術赤術等五十六名吾者野人以皮貨來降,給搠羊哈等三人銀牌一面,管領吾者野人。

甲辰,以立皇太子詔天下,大赦。

己酉,亦都護高昌王月魯帖木兒薨於南一陽一軍中,命其子桑哥襲亦都護高昌王爵。

辛亥,親王完者禿泰州陣亡,八禿亳州陣亡,各賻鈔五百錠。

命前河西廉訪副使也先不花為淮西添設宣慰副使,討泰州。

丙辰,詔皇太子位下立儀衛司,設指揮二員,給二珠金牌,副指揮二員,一珠金牌。

賜吳王搠思監金二錠、銀五錠、鈔二千錠、幣帛各九匹。

以資政院所轄左、右都威衛屬詹事院。

是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達識帖睦邇便宜行一事。

詔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壽討興化。

是夏,薊州大水。

秋七月丁卯,泉州天雨白絲,海潮日三至。

時享太廟。

戊辰,太白晝見。

宦官至一品二品者,依常例給俸祿。

壬申,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阿魯輝復武昌及漢一陽一府。

癸酉,詔詹事院自行銓注本院屬官。

壬辰,親王只兒哈忽薨於海寧軍中,以其子寶童繼襲王爵。

八月癸卯,親王闊兒吉思、帖木兒獻馬。

辛亥,賜脫脫東泥河田一十二頃。

親王只兒哈郎討捕金山賊,薨於軍中,命其子禿魯帖木兒入備宿衛。

庚申,命不花帖木兒襲封文濟王。

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資政院使脫火赤以兵復江州路。

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右丞完者不花守鎮中興路。

左遷平章政事咬住為淮西元帥,供給烏撒軍,進討蘄、黃。

九月乙丑朔,日有食之。

乙亥,以怯薛官廣平王咬咬征討慢功,削其王爵,降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己丑,廣寧王渾都帖木兒薨,賻鈔一千錠。

建皇太子鹿頂殿於聖安殿西。

歪剌歹桑哥失裡獻馬一百匹,賜金繫腰一、幣帛各九。

庚寅,太一陰一犯熒惑。

辛卯,扎你別之地獻大撒哈剌、察亦兒、米西兒刀、弓、鎖子甲及青、白西馬各二匹,賜鈔二萬錠。

壬辰,太白經天,熒惑犯左執法。

南台御史大夫納麟以老疾辭職,從之,命太尉如故。

冬十月丁酉,享於太廟。

庚子,太白經天。

癸卯,以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買住丁升本省右丞,提調明年海運。

甲辰,歲星犯氐宿。

丁未,廣西元帥甄崇福復道州,誅賊將周伯顏。

庚戌,從帖裡帖木兒、左答納失裡之請,授方國珍徽州路治中,國璋廣德路治中,國瑛信州路治中,督遣之任,國珍疑懼,不受命。

立水軍都萬戶府於昆山州,以浙東宣慰使納麟哈剌為正萬戶,宣慰使董搏霄為副萬戶。

庚申,賜皇太子妃鈔十萬錠。

壬戌,賜皇太子五一愛一馬怯薛丹二百五十人鈔各一百一十錠。

癸亥,太白犯亢宿。

是月,撤世祖所立氈殿,改建殿宇。

十一月壬申,太一陰一犯壘壁陣。

乙酉,立典藏庫,貯皇太子錢帛。

丁亥,江西右丞火你赤以兵平富州、臨江,遂引兵復瑞州。

是月,立義兵千戶、水軍千戶所於江西,事平,願還為民者聽。

十二月丁酉,太白犯東鹹。

己亥,寧王旭滅該還大斡耳朵思,賜金繫腰一、鈔一千錠。

庚子,熒惑入氐宿。

癸卯,脫脫請以趙完普家產田地賜知樞密院事桑哥失裡。

庚戌,京城天無雲而雷鳴,少頃,有火見於東南。

淮慶路及河南府西北有聲如擊鼓者數四,已而雷聲震地。

癸丑,以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裡為豫王;弟答兒麻討南一陽一賊有功,以西安王印與之,命鎮一寵一吉兒之地。

丁巳,太一陰一犯心宿。

西寧王牙罕沙鎮四川,還沙州,賜鈔一千錠。

是月,大同路疫,死者大半。

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南台御史中丞蠻子海牙及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禿、左丞桑禿失裡、西寧王牙罕沙,合軍討徐壽輝於蘄水,敗之,壽輝遁走,獲其偽官四百餘人。

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孛羅、四川行省右丞答失八都魯復均、房等州,詔孛羅等守之,答失八都魯討東正一陽一。

是歲,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

造清寧殿前山子、月宮諸殿宇,以宦官留守也先帖木兒、留守同知也速迭兒及都水少監陳阿木哥等董其役。

哈麻及禿魯帖木兒等一陰一進西天僧於帝,行一房一中運氣之術,號演揲兒法,又進西番僧善秘密法,帝皆習之。

十四年春正月甲子朔,汴梁城東汴河冰,皆成五色花草如繪畫,三日方解。

乙丑,熒惑犯歲星。

丁卯,太白犯建星。

辛未,享於太廟。

壬申,命帖木兒不花襲封廣寧王,賜鈔一千錠。

癸酉,熒惑犯房宿。

立遼一陽一等處漕運庸田使司,屬分司農司。

丁丑,帝謂脫脫曰:「朕嘗作朵思哥兒好事,迎白傘扒游皇城,實為天下生靈之故。

今命剌麻選僧一百八人,仍作朵思哥兒好事,凡所用物,官自給之,毋擾於民。」

丙戌,以答兒麻監藏遙授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實授行宣政院使,整治西番人民。

是月,命桑哥失裡、哈臨禿守中興。

答失八都魯復峽州。

二月戊戌,祭社稷。

乙卯,命中書平章政事搠思監提調規運總管府。

戊午,太白犯壘壁陣。

己未,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苟兒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以兵攻高郵。

是月,以呂思誠為湖廣行省左丞。

命湖廣行省右丞伯顏普化、江南行台中丞蠻子海牙、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參知政事阿里溫沙,會合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討沿江賊。

立鎮江水軍萬戶府,命江浙行省右丞佛家閭領之。

詔河南、淮南兩省並立義兵萬戶府。

建清河大壽元忠國寺,以江浙廢寺田歸之。

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己巳,廷試進士六十二人,賜薛朝晤、牛繼志進士及第,余授官出身有差。

壬申,以皇太子行幸,和買駝馬。

甲戌,命親王速哥帖木兒以兵討宿州賊。

丙子,穎州陷。

是月,中書定擬義兵立功者權任軍職,事平授以民職,從之。

命四川行省右丞答失八都魯升本省平章政事兼知行樞密院事,總荊、襄諸軍,從宜調遣。

詔和買馬於北邊以供軍用,凡有馬之家,十匹內和買二匹,每匹給鈔一十錠。

夏四月癸巳朔,汾州介休縣地震,泉一湧。

以武祺參議中書省事。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江西、湖廣大饑,民疫癘者甚眾。

御史台臣糾言江浙行省左丞帖裡帖木兒等罪。

先是,帖裡帖木兒與江南行台侍御史左答納失裡奉旨招諭方國珍,報國珍已降,乞立巡防千戶所,朝廷授以五品流官,令納其船,散遣徒眾,國珍不從,擁船一千三百餘艘,仍據海道,阻絕糧運,以故歸罪二人。

以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阿兒溫沙升本省右丞,浙東宣慰使恩寧普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皆總兵討方國珍。

發陝西軍討河南賊,給鈔令自備鞍馬軍器,合二萬五千人,馬七千五百匹,永昌、鞏昌沿邊人匠雜戶亦在遣中。

造過街塔於蘆溝橋,命有司給物色人匠,以御史大夫也先不花督之。

復立應昌、全寧二路。

先是,有詔罷之,以撥屬魯王馬某沙王傅府,至是有司以為不便,復之。

詔復起永昌、鞏昌、喃巴、臨洮等處軍。

命各衛軍人修白浮、甕山等處堤堰。

五月甲子,安豐、正一陽一賊圍廬州。

是月,詔修砌北巡所經色澤嶺、黑石頭河西沿山道路,創建龍門等處石橋。

皇太子徙居宸德殿,命有司修葺之。

立南一陽一、鄧州等處一毛一胡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討賊自效。

因其鄉人自相一團一結,號一毛一胡蘆,故以名之。

詔以玉樞虎兒吐華募兵萬人下蜀江,代答失八都魯守中興、荊門;命答失八都魯以兵赴汝寧。

升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阿兒灰為右丞,討廬州。

募寧夏善射者及各處回回、術忽殷富者赴京師從軍。

復發禿卜軍萬人,命太傅阿剌吉領之。

命荊王答兒麻失裡代闊端阿合鎮河西,討西番賊。

六月辛卯朔,薊州雨雹。

高郵張士誠寇揚州。

丙申,達識帖睦邇以兵討張士誠,敗績,諸軍皆潰。

詔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佛家閭會達識帖睦邇,復進兵討之。

甲辰,太一陰一入斗宿。

己酉,盱眙縣陷。

庚戌,陷泗州,官軍潰。

秋七月甲子,潞州襄垣縣大風拔木偃禾。

乙丑,太一陰一犯角宿。

壬申,詔免大都、上都、興和三路今年稅糧。

命刑部尚書阿魯於汝寧州等處募兵討泗州。

壬午,太一陰一犯昴宿。

是月,汾州孝義縣地震。

八月,冀寧路榆次縣桃李花。

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己未朔,賜親王撒蠻答失金二錠、銀二十錠、鈔一萬錠、幣帛表裡各三百匹。

創設奧剌赤二十名,仍給衣糧草料。

庚申,以湖廣行省左丞呂思誠復為中書左丞。

辛酉,以知樞密院事月闊察兒為中書平章政事。

詔脫脫以太師、中書右丞相,總制諸王各一愛一馬、諸省鎊翼軍馬,董督總兵、領兵大小辟將,出征高郵。

甲子,封高麗國王脫脫不花為沈王。

丁卯,普顏忽都皇后母歿,賻鈔三百錠。

立寧宗影堂。

戊子,免河南蒙古軍人雜泛差役。

是月,賜穆清閣工匠皮衣各一領。

蓋海青鷹房。

禁河南、淮南酒。

階州西番賊起,遣兵擊之。

方國珍拘執元帥也忒迷失、黃巖州達魯花赤宋伯顏不花、知州趙宜浩,以俟詔命。

冬十月甲午,享於太廟。

戊戌,詔答失八都魯及泰不花等會軍討安豐。

甲辰,詔加號海神為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壬子,太一陰一犯太微垣。

十一月丙寅,敕:「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凡奏事先啟皇太子。」

詔:「江浙應有諸王、公主、后妃、寺觀、官員撥賜田糧,及江淮財賦、稻田、營田各提舉司糧,盡數赴倉,聽候海運,以備軍儲,價錢依本處十月時估給之。」

丁卯,脫脫領大兵至高郵,辛未,戰於高郵城外,大敗賊眾。

丙子,太一陰一犯鬼宿。

癸未,賜親王喃答失金鍍銀印。

乙酉,脫脫遣兵平六一合縣。

是月,答失八都魯復苗軍所據鄭、均、許三州。

皇太子修佛事,釋京師死罪以下囚。

十二辛卯,絳州北方有紅氣如火蔽天。

丙申,以中書平章政事定住為左丞相;宣政院使哈麻、永昌宣慰鎖南班並為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

監察御史袁賽因不花等劾奏:「脫脫出師三月,略無寸功,傾國家之財以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為自隨。

又其弟也先帖木兒,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綱紀之政不修,貪一婬一之心益著。」

章三上,詔令也先帖木兒出都門聽旨,以宣徽使汪家奴為御史大夫。

丁酉,詔以脫脫老師費財,已逾三月,坐視寇盜,恬不為意,削脫脫官爵,安置淮安路,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安置寧夏路。

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泰不花為本省左丞相,中書平章政事月闊察兒加太尉,集賢大學士雪雪知樞密院事,一同總兵,總領諸處征進軍馬,並在軍諸王、駙馬、省、院、台官及大小出軍官員,其滅裡、卜亦失你山、哈八兒禿、哈怯來等拔都兒、雲都赤、禿兒怯裡兀、孛可、西番軍人、各一愛一馬朵憐赤、高麗、回回民義丁壯等軍人,並聽總兵官節制。

詔:「被災殘破之處,令有司賑恤,仍蠲租稅三年。

賜高年帛。」

罷庸田、茶運、寶泉等司。

戊戌,以定住領經筵事,中政院使桑哥失裡為中書添設右丞。

己亥,太一陰一掩昴宿。

庚子,以桑哥失裡同知經筵事。

冀國公禿魯加太尉,進階金紫光祿大夫。

癸卯,命哈麻提調一經正監、都水監、會同館,知經筵事,就帶元降虎符。

甲辰,以桑哥失裡提調宣文閣;哈麻兼大司農,呂思誠兼司農卿,提調農務。

己酉,紹興路地震。

是月,命織造世祖御容。

詔威順王寬徹普化還鎮湖廣。

先是以賊據湖廣,命奪其王印,至是寬徹普化討賊累立功,故詔還其印,仍守舊鎮。

命甘肅右丞嵬的討捕西番賊。

答失八都魯復河一陰一、鞏縣。

徭賊自耒一陽一寇衡州,萬戶許脫因死之。

是歲,詔諭:「民間私租太重,以十分為率普減二分,永為定例。」

降鈔十萬錠賞江西守城官吏軍民。

京師大饑,加以疫癘,民有父子相食者。

帝於內苑造龍船,委內官供奉少監塔思不花監工。

帝自製其樣,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吾殿樓子,龍身並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

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於船兩旁下各執篙一。

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內,往來遊戲,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又自製宮漏,約高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為匱,一陰一藏諸壺其中,運水上下。

匱上設西方三聖殿,匱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輒浮水而上。

左右列二金甲神,一懸鐘,一懸鉦,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無分毫差。

當鍾鉦之鳴,獅鳳在側者皆翔舞。

匱之西東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已而復退立如前。

其一精一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

時帝怠於政事,荒於游宴,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發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各執加巴剌般之器,內一人執鈴杵奏樂。

又宮女一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蹦、箏、緌、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

以宦者長安迭不花管領,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

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