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四十一:洪福源,其先中國人,唐遣才子八人往教高麗,洪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列傳第四十一

元史

列傳第四十一

○洪福源俊奇 君祥 萬

洪福源,其先中國人,唐遣才子八人往教高麗,洪其一也。

子孫世貴於三韓,名所居曰唐城。

父大宣,以都領鎮麟州,福源為神騎都領,因家焉。

歲丙子,金源、契丹九萬餘眾竄入高麗。

丁丑九月,奪江東城池據之。

戊寅冬十二月,太祖命哈赤吉、扎剌將兵追討,大宣迎降,與哈赤吉等共擊之,降其元帥趙沖。

壬午冬十月,又遣著古與等十二人窺覘納款虛實,還,遇害。

辛卯秋九月,太宗命將撒裡答討之,福源率先附州縣之民,與撒禮塔併力攻未附者,又與阿兒禿等進至王京。

高麗王皞乃遣其弟懷安公請降,遂置王京及州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鎮之,師還。

壬辰夏六月,高麗復叛,殺所置達魯花赤,悉驅國人入據江華島,福源招集北界四十餘城遺民以待。

秋八月,太宗復遣撒禮塔將兵來討,福源盡率所部合攻之,至王京處仁城,撒禮塔中流矢卒,其副帖哥引兵還,唯福源留屯。

癸巳冬十月,高麗悉眾來攻西京,屠其民,劫大宣以東。

福源遂盡以所招集北界之眾來歸,處於遼一陽一、沈一陽一之間,帝嘉其忠。

甲午夏五月,特賜金符,為管領歸附高麗軍民長官,仍令招討本國未附人民。

又降旨諭高麗之民,有執王及元構難之人來朝者,與洪福源同於東京居之,優加恩禮擢用,若大兵既加,拒者死,降者生,其降民令福源統之。

乙未,帝命唐古拔都兒與福源進討,攻拔龍岡、鹹從二縣,鳳、海、洞三州山城及慈州,又拔金山、歸、信、昌、朔州。

己亥春二月,入朝,賜以鎧甲弓矢,及金織文段、金銀器、金鞍勒等。

乙巳,定宗命阿母罕將兵與福源共拔威州平虜城。

辛亥,憲宗即位,改授虎符,仍為前後歸附高麗軍民長官。

癸丑,從諸王耶虎攻禾山、東州、春州、三角山、楊根、天龍等城,拔之。

甲寅,與扎剌台合兵攻光州、安城、忠州、玄鳳、珍原、甲向、玉果等城,又拔之。

戊午,福源遣其子茶丘從扎剌台軍。

會高麗族子王綧入質,一陰一欲並統本國歸順人民,譖福源於帝,遂見殺,年五十三。

後贈嘉議大夫、沈一陽一侯,謚忠憲。

子七人,俊奇、君祥最知名。

俊奇,小字茶丘,福源第二子也。

幼從軍,以驍勇受知,世祖嘗以小字呼之。

中統二年秋,茶丘雪父冤,世祖憫之,詔諭之曰:「汝父方加一寵一用,誤絓刑章,故於已廢之中,庸沛維新之澤。

可就帶元降虎符,襲父職,管領歸附高麗軍民總管。」

至元六年,高麗權臣林衍叛。

冬十一月,詔以其軍三千從國王頭輦哥討平之,遷江華島所有臣民,復歸王京。

十二月,帝命茶丘率兵往鳳州等處,立屯田總管府。

八年二月,入朝,賜鈔百緡。

林衍余一黨一裴仲孫等,立高麗王禃親屬承化侯為王,引三別抄軍據珍島以叛。

五月,茶丘奉旨,偕經略使欣都進兵討之,破其軍,殺承化侯,其一黨一金通一精一率餘眾走耽羅。

帝遣侍衛親軍千戶王岑與茶丘議徵取之策,茶丘表陳:「通一精一之一黨一,多在王京,可使招之,招而不從,擊之未晚。」

從之。

俄奉旨往羅州道監造戰船,且招降耽羅。

茶丘得通一精一之侄金永等七人,俾招之。

通一精一不從,留金永,余盡殺之。

十年,詔茶丘與欣都率兵渡海,擊破耽羅,獲通一精一,殺之,悉免其脅從者,高麗始平。

十一年,又命監造戰船,經營日本國事。

三月,授昭勇大將軍、安一撫使,高麗軍民總管如故。

己卯,命茶丘提點高麗農事。

八月,授東征右副都元帥,與都元帥忽敦等領舟師二萬,渡海征日本,拔對馬、一岐、宜蠻等島。

十四年正月,授鎮國上將軍、東征都元帥,鎮高麗。

二月,率蒙古、高麗、女直、漢軍,從丞相伯顏北征叛臣只魯瓦歹等。

四月,至脫剌河,猝與賊遇,茶丘突陣無前,伯顏以其勇聞,賜白金五十兩、金鞍勒、弓矢。

十七年,授龍一虎衛上將軍、征東行省右丞。

十八年,與右丞欣都將舟師四萬,由高麗金州合浦以進,時右丞範文虎等將兵十萬,由慶元、定海等處渡海,期至日本一岐、平戶等島合兵登岸。

兵未交,秋八月,風壞舟而還。

十九年十月,命茶丘於平灤黑堝兒監造戰船七百艘,以圖後舉。

二十一年十一月,復授征東行省右丞。

二十三年,命往江浙等處遣漢人復業。

二十四年,乃顏叛,車駕親征,賜以翎根甲、寶刀,命率高麗、女直、漢軍扈從。

猝遇乃顏騎兵萬餘,時茶丘兵不滿三千,眾有懼色。

茶丘夜令軍中,多裂裳帛為旗幟,斷馬尾為旄,掩映林木,張設疑兵,乃顏兵大驚,以為官兵大至,遂降。

帝聞之,厚加旌賞。

凱還,授遼一陽一等處行尚書省右丞。

二十七年,以疾辭。

叛王哈丹等竄入高麗,侵撓其國西京,距遼一陽一二千里皆一騷一動,中書省特起茶丘鎮遼左,帝遣闍裡台孛羅兒賜以金字圓符,命茶丘以便宜行一事。

二十八年,以疾卒,年四十八。

子四人,長曰萬。

君祥,小字雙叔,福源第五子也。

年十四,隨兄茶丘見世祖於上京,帝悅,命劉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兒目視不凡,後必以功名顯,但當致力於學耳。」

令選師儒誨之。

至元三年,籍高麗民三百人為兵,令君祥統之。

從禿花禿烈、伯顏等軍,築萬壽山,復從開通州運河。

帝親諭之曰:「爾守志忠勤,朕所知也。」

帝嘗坐便殿,閱江南、海東輿地圖,欲召知者詢其險易,左丞相伯顏、樞密副使合達以君祥應旨,奏對詳明,帝悅,酌以巨觥,顧謂伯顏曰:「是兒,遠大器也。」

六年,林衍叛,從頭輦哥征之。

八年,戍河南。

九年,掠淮西,破其大凹城。

十年,從元帥孛魯罕襲淮東之射一陽一湖,俘其男一女牛馬。

十一年,入朝。

帝命伯顏伐宋,朝議以宋之兵力多聚兩淮,聞我欲渡江,彼必移師拒守,遂命右衛指揮使禿滿歹率輕銳二萬攻淮安,以牽制之,君祥以蒙古漢軍都鎮撫從行。

後伯顏既渡江,帝命禿滿歹還軍蕭縣。

時君祥奉使伯顏軍中,宋黃州制置使陳奕降,其子知漣水軍,伯顏遣三十騎往招之,因令君祥入奏,帝曰:「卿可急還,陳知府降,即偕來也。」

及與俱入朝,宴勞甚厚。

從元帥孛魯罕攻清河,拔之。

海州安一撫丁順約降,孛魯罕令君祥以聞,時伯顏方朝上京,見君祥,甚喜,遂從南伐。

伯顏克淮安,至揚州,分兵攻淮西。

宋制置夏貴遣牛都統以書抵伯顏曰:「諺云: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願勿廢國力,攻奪邊城。

若行在歸附,邊城焉往。」

伯顏遣君祥以牛都統入見,留三日,還軍中。

仍傳旨諭伯顏曰:「事難遙度,宜臨機審圖之。」

伯顏師次鎮江,諜報有宋洪都統者,為都督府將,伯顏謂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

洪都統即欣然來見,君祥因厚遇之。

師進,次臨平山,距臨安五十里,洪都統來報曰:「宋丞相陳宜中、殿帥張世傑皆已逃去,惟三宮未行,宜早定計,以活生民。」

伯顏遂令洪都統護宋三宮,令君祥隨之。

宋降,升武略將軍、中衛親軍千戶。

十五年,命僉江南民兵。

還,升明威將軍、中衛親軍副都指揮使。

十七年,進昭勇大將軍。

十九年,授樞密院判官。

二十三年,轉昭武大將軍、同僉樞密院事。

二十四年,乃顏叛,從世祖親征。

每駐蹕,君祥輒以兵車外環為營衛,佈置嚴密,帝嘉之。

凱還,加輔國上將軍。

類次車駕起居,為《東征錄》。

二十八年,授遼一陽一行省右丞,用樞密院留,復居舊職。

俄加集賢大學士,依舊同僉樞密院事。

議者欲自東南海口辛橋開河合灤河,運糧至上都,奉旨與中書右丞阿里相其利害,還,極言不便,罷之。

復奉使高麗,還,改僉書樞密院事。

成宗即位,詔裁減久任官,知樞密院暗伯等奏:「君祥在樞密十六年,最為久者。」

帝曰:「君祥始終一心,可勿遷也。」

大德二年,詔使高麗,台臣劾君祥以他事,中道追回,已而事罷。

三年,奉使江浙,問民間疾苦。

使還,退居昌平之皇華山,絕口不論時事者五年。

大德九年,擢司農,俄拜中書右丞。

十年春,改江浙行省右丞。

秋,改遼一陽一右丞,請於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設儒學提舉官、都鎮撫等員,以興文化,修武備。

事未成,會武宗即位,征為同知樞密院事,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事,改遼一陽一行省平章政事,俄改商議行省事。

至大二年卒。

子邁,奉訓大夫、同知開元總管府事。

萬小字重喜。

至元十三年,入宿衛。

十八年,襲職,為懷遠大將軍、安一撫使、高麗軍民總管,仍佩父茶丘所佩虎符。

二十四年,乃顏叛,率兵征之。

六月,至撒裡禿魯之地,同都萬戶闍裡鐵木兒與乃顏將黃海戰,大敗之。

又從世祖與塔不台戰,又敗之。

是月,至乃顏之地,奉旨留蒙古、女直、漢軍鎮哈剌河。

復選一精一騎扈駕,至失剌斡耳朵,從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討乃顏。

七月,至扎剌麻禿,與金家奴戰,敗之,追至蒙可山、那兀江等處,遂平金家奴、塔不台等。

九月,師還。

哈丹、八剌哈赤再叛,十月,重喜從諸王一愛一牙哈赤、平章塔出、都萬戶闍裡鐵木兒征之。

十二月,次木骨不剌。

時諸王脫歡、監司脫台以兵四千餘人與其一黨一戰,稍卻,重喜率騎兵援之,冒鋒陷陣,大破其眾。

又從諸王乃蠻帶、一愛一牙哈赤、平章薛闍干,與叛王兵戰於兀朮站,又戰於黑龍江,又戰於貼滿哈處,皆敗之。

二十五年,重喜又從玉速帖木兒出師,五月,至貼列可,與哈丹禿魯干戰,獲功。

至木骨兒抄剌,又戰。

八月,至貴列河,重喜率兵先涉與戰,勝之。

十月,又從玉速帖木兒往征木八蘭。

十二月,與古土禿魯干戰,克之。

二十七年六月,賜白金五十兩、甲一襲。

九月,至禪春,與哈丹禿魯干戰。

二十八年二月,從平章薛闍干至高麗青州。

五月,與哈丹戰八日,又戰,大敗之。

六月,班師,授昭勇大將軍,佩三珠虎符,職如故。

十月,薛闍干以重喜入朝,且以其功聞,帝嘉之,賜玉帶一、白金五十兩,授龍一虎衛上將軍、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二十九年,仍佩元降虎符,總管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兼安一撫使、高麗軍民總管。

六月,改資德大夫、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大德十年,以其叔父君祥代之。

十一年,武宗即位,重喜朝於上都。

七月,復授遼一陽一行省右丞。

至大二年,謫漳州,行至杭,遇赦而止。

明年卒。

子滋,襲爵。

○鄭鼎

鄭鼎,澤州一陽一城人。

幼孤,能自立,讀書曉大義,不妄言笑。

既長,勇力過人,尤善騎射。

初為澤、潞、遼、沁千戶。

歲甲午,從塔海紺不征蜀,攻二里散關,屢立戰功,還屯秦中。

未幾,宋將余侍郎燒絕棧道,以兵圍興元,鼎率眾修復之,破宋兵,解興元之圍。

乙巳,遷一陽一城縣軍民長官。

庚戌,從憲宗征大理國,自六盤山經臨洮,下西蕃諸城,抵雪山。

山徑盤屈,捨騎徒步,嘗背負憲宗以行。

敵據扼險要,鼎奮身力戰,敵敗北,帝壯之,賜馬三匹。

至金沙河,波濤洶湧,帝臨水傍危石,立馬觀之。

鼎諫曰:「此非聖躬所宜。」

親扶下馬,帝嘉之。

俄圍大理,晝夜急攻,城陷,禽其主,大理平。

師還,命鼎居後,道經吐蕃,全軍而歸。

辛亥,入朝,帝問以時務,鼎敷對詳明,帝嘉納之,賜名曰也可拔都。

己未,賜白金千兩。

從世祖南伐,攻大勝關,破之。

繼破台山寨,禽其守者胡知縣,乘勝獨進,前陷泥淖,遇伏兵突出葭葦間,鼎奮擊,連殺三人,餘眾遁去。

帝急召鼎還,使者以聞,帝曰:「為將當慎重,不可恃勇輕進。」

遂分畀衛士三百人,以備不虞,且戒之曰:「自今非奉朕命,毋得輕與敵接。」

秋九月,帝駐蹕江滸,命諸將南渡,先達彼岸者,舉烽火為應,鼎首奪南岸,眾軍畢渡。

進圍鄂州,戰益力。

別攻興國軍,遇宋兵五千,力戰破之,擒其將桑太尉,責以懦怯,不忠所事,斬之。

中統元年,以功遷平一陽一、太原兩路萬戶。

阿藍答兒、渾都海之亂,鼎分率本道兵討之。

二年,詔鼎統征西等軍,戍雁門關隘。

遷河東南、北兩路宣撫使。

三年,改授平一陽一太原宣慰使。

至元三年,遷平一陽一路總管。

是歲大旱,鼎下車而雨。

平一陽一地狹人眾,常乏食,鼎乃導汾水,溉民田千餘頃,開潞河鵬黃嶺道,以來上一黨一之粟。

修學校,厲風俗,建橫澗故橋以便行旅,民德之。

七年,改僉書西蜀四川行尚書省事,將兵巡東川。

過嘉定,遇蜀兵,與戰江中,擒其將李越,悉獲戰船。

八年五月,改軍前行尚書省事。

十一年,從伐宋。

十二年,鎮黃州。

夏四月,改授淮西宣慰使。

十三年,加昭毅大將軍,賜白金五百兩。

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移鎮鄂州。

夏五月,蘄、黃二州叛,鼎將兵討之,戰於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有三。

十七年,董文忠等奏:「鄭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屬物產,宜悉與其子納懷。」

帝從之。

贈中書右丞,謚忠毅。

後加贈宣忠保節功臣、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潞國公,謚忠肅。

子制宜。

制宜小字納懷,一性一聰敏,莊重有器局,通習國語。

至元十四年,襲父職太原、平一陽一萬戶,仍戍鄂州。

時鄂闕守,俾攝府事。

十九年,朝廷將征日本,造樓船何家洲。

洲地狹,眾欲徙旁居民,制宜不從,改授寬地,居民德之。

城中屢災,或言於制宜曰:「恐一奸一人乘間為變,宜捕其疑似者,痛治之。」

制宜曰:「吾但嚴守備而已,奈何濫及無辜!」不笞一人,災亦遂息。

有盜伏近郊,晨暮剽劫,流言將入城。

俄有數男子自城外至,顧盼異常,制宜命吏縛入獄,問之無驗,行省疑其非,將釋之,不從。

明日,再出城東,遇一人,乘白馬,貌服殊異,制宜叱下,訊之,乃與前數男子同為盜者,遂正其罪,一郡帖然。

二十四年,扈駕東征乃顏,請赴敵自效。

帝顧左右曰:「而父歿王事,惟有一子,毋使在行陣。」

制宜請愈力,乃命從月兒呂那顏別為一軍,以戰功授懷遠大將軍、樞密院判官。

明年,車駕幸上都。

舊制:樞府官從行,歲留一員司本院事,漢人不得與。

至是,以屬制宜。

制宜遜辭,帝曰:「汝豈漢人比耶!」竟留之。

二十八年,遷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陛辭,帝曰:「汝父死王事,賞未汝及。

近者,要束木伏誅,已籍沒其財產人畜,汝可擇其佳者取之。」

制宜對曰:「彼以贓敗,臣復取之,寧無污乎!」帝賢其所守,賜白金五千兩。

未幾,征拜內台侍御史。

安西舊有牧地,圉人恃勢,冒奪民田十萬餘頃,訟於有司,積年不能理。

制宜奉詔而往,按圖籍以正之,訟由是息。

三十年,除湖廣行樞密副使。

湖南地闊遠,群寇依險出沒,昭、賀二州及廬陵境,民常被害。

制宜率偏師徇二州,道經廬陵永新,獲首賊及其一黨一,皆殺之。

茶鄉譚計龍者,聚惡少年,匿兵器為一奸一,既捕獲,其家納賂以緩獄事,制宜悉以勞軍,斬計龍於市,自是湖以南無復盜賊。

元貞元年,有制:行樞密院添置副使一員,與制宜連署。

制宜以員非常設,先任者當罷。

俄入朝,特授大都留守,領少府監,兼武衛親軍都指揮使,知屯田事。

大德八年,晉地大震,平一陽一尤甚,壓死者眾,制宜承命存恤,懼緩不及事,晝夜倍道兼行,至則親入里巷,撫瘡殘,給粟帛,存者賴之。

成宗素知其名,眷遇殊厚,每侍宴,輒不敢飲,終日無惰容。

帝察其忠勤,屢賜內醞,輒持以奉母,帝聞之,特封其母蘇氏為潞國太夫人。

十年,制宜以疾終,年四十有七。

贈推忠贊治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澤國公,謚忠宣。

子阿兒思蘭嗣。

○李進

李進,保定曲一陽一人。

幼隸軍籍,初從萬戶張柔屯杞之三叉口,時荊山之西九十里曰龍岡者,宋境也。

歲庚戌春,張柔引兵築堡岡上。

會淮水泛漲,宋以舟師卒至,主帥察罕率軍逆戰,進以兵十五人載一舟,轉鬥十餘裡,奪一巨艦,遂以功升百戶。

戊午,憲宗西征,丞相史天澤時為河南經略大使,選諸道兵之驍勇者從,遂命進為總把。

是年秋九月,道由陳倉入興元,度米倉關,其地荒塞不通,進伐木開道七百餘里。

冬十一月,至定遠七星關,其關上下皆築連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環堡東流。

天澤命進往關下說降之,不從。

進潛視間道,歸白天澤曰:「彼可取也。」

是夜二鼓,天澤遣進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備,攻之,脫門樞而入者二十人。

守門者覺,拔刀拒之,進被傷,不以為病。

懸門俄閉,諸軍不得入,進與二十人力戰,殺傷三十人。

後兵走上堡,進乃毀懸門,納諸軍,追至上堡,殺傷益眾,宋兵不能敵,棄走。

夜將旦,進遂得其堡,守之,關路始通,諸軍盡度。

進以功受上賞。

己未春二月,天澤兵至行在所,圍合州釣魚山寨。

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師來援,始大戰三槽山西。

六月,戰山之東,有功。

秋七月,宋兵戰艦三百餘泊黑石峽東,以輕舟五十為前鋒。

北軍之船七十餘泊峽西,相距一里許。

帝立馬東山,擁兵二萬,夾江而陣,天澤乃號令於眾曰:「聽吾鼓,視吾旗,無少怠也。」

頃之,聞鼓聲,視其旗東指,諸軍遂鼓噪而入。

兵一交,宋前鋒潰走,戰艦繼亂,順流縱擊,死者不可勝計。

帝指顧謂諸將曰:「白旗下服紅半臂突而前者,誰也?」

天澤以進對,賞錦衣、名馬。

八月,又戰浮圖關,前後凡五戰,皆以功受上賞。

世祖即位,入為侍衛親軍。

中統二年,宣授總把,賜銀符。

三年,從征李亶有功。

至元八年,領兵赴襄一陽一。

十二年,從略地湖北、湖南。

宋平,以兵馬使分兵屯鄂州。

十三年,領軍二千,屯田河西中興府。

十四年,加武略將軍,升千戶。

十五年,移屯六盤山,加武毅將軍,賜金符。

十七年,升明威將軍、管軍總管。

十九年,賜虎符,復進懷遠大將軍,命屯田西域別石八里。

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篤娃等領軍至洪水山,進與力戰,眾寡不敵,軍潰,進被擒。

從至摻八里,遁還。

至和州,收潰兵三百餘人,且戰且行。

還至京帥,賞金織紋衣二襲、鈔一千五百貫。

二十五年,授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僉事。

明年,改授左翼屯田萬戶。

元貞元年春。

卒。

子雯,襲授武德將軍、左翼屯田萬戶,佩虎符。

皇慶二年,加宣武將軍。

延祐六年,仁宗念其父進嘗北征被掠,特賜雯中統鈔五百錠以恤之。

泰定元年春,以疾辭。

子朵耳只襲。

○石抹按只

石抹按只,契丹人,世居太原。

父大家奴,率漢軍五百人歸太祖。

歲戊午,按只代領其軍,從都元帥紐璘攻成都。

時宋兵聚於靈泉,按只以所部兵與戰,大敗之,殺其將韓都統。

又從都元帥按敦攻瀘州,按只以戰艦七十艘至馬湖江,宋軍先以五百艘控扼江渡,按只擊敗之。

時宋兵於沿江撤橋據守,按只相地形,造浮橋,師至無留行。

宋欲撓其役,兵出輒敗,自馬湖以達合江、涪江、清江,凡立浮橋二十餘所。

及四川平,浮橋之功居多。

己未,宋以巨艦載甲士數萬,屯清江浮橋,相距七十日。

水暴一漲,浮橋壞,西岸軍多漂溺。

按只軍東岸,急撤浮橋,聚舟岸下,士卒得不死,又援出別部軍五百餘人。

先鋒奔察火魯赤以聞,憲宗遣使慰諭,賞賜甚厚。

敘州守將橫截江津,軍不得渡,按只聚軍中牛皮,作渾脫及皮船,乘之與戰,破其軍,奪其渡口,為浮橋以濟師。

中統三年,授河中府船橋水手軍總管,佩金符。

以立浮橋功也。

至元四年,從行省也速帶兒攻瀘州,按只以水軍與宋將陳都統、張總制戰於馬湖江,按隻身被二創,戰愈力,敗之。

六年正月,也速帶兒領兵趨瀘州,遣按只以舟運其器械、糧食,由水道進。

宋兵復扼馬湖江,按只擊敗之,生獲四十人,奪其船五艘。

復以水軍一千,運糧於眉、簡二州,軍中賴之。

九年,從征建都蠻,歲余不下,按只先登其城,力戰,遂降之。

軍還,道病卒。

行省承製以其子不老代領其軍。

不老從攻嘉定,以巨艦七十艘載勇士數千人,據其上流,於府江紅崖灘造浮橋以渡。

十二年,嘉定降,宋將鮮於都統率眾遁,不老追至大佛灘,盡斃之。

行院汪田哥攻取紫雲、瀘、敘等城,不老功最多。

及諸軍圍重慶,不老先以戰艦三百艘列陣於觀灘,絕其走路。

十三年,領隨翼軍五百人,會招討藥剌海,豎柵於白水江岸以為備。

不老乘夜襲宋軍,直抵重慶城下,攻千斯門。

宋軍驚潰,溺死者眾,生擒三十餘人,獲其旗幟甲仗以獻。

宋涪州守將率舟師來援,不老擊敗之於廣一陽一壩,生獲六十餘人,奪其船十艘。

十四年,從攻瀘州,不老勒所部兵攻神臂門,蟻附以登,斬首五十級。

明日復戰,破之。

十五年,復攻重慶太平門,不老先登,殺其守陴卒數十人,宋都統趙安以城降,總管黃亮乘舟遁,不老追擒之,及其兵士五十人,奪戰艦五十艘。

十六年,命襲父職,為懷遠大將軍、船橋軍馬總管,更賜金虎符,兼夔路鎮守副萬戶。

十八年,大小盤諸峒蠻叛,命領諸翼蒙古、漢軍三千餘人戍施州,既而蠻酋向貴誓用等降,其餘峒蠻之未服者悉平,遂以為保寧等處萬戶。

○謁只裡

謁只裡,女直人也。

大父昔寶味也不幹,登金進士第,金亡,歸太宗。

謁只裡幼穎悟,能記誦,及長,以孝友聞。

事世祖潛邸,得備宿衛。

中統初,命參議陝西行樞密院事,以商挺佐之。

比行,入奏曰:「關陝要地,軍務非輕,阿脫仰剌國之元臣,陛下方委任之,伏慮臨時議論不協,必誤大計,儻有異同,臣請得以上聞。」

帝可其奏,賜宴而遣之。

未幾,改行省斷事官,復入宿衛。

李璮平,朝議選宿衛之士監漢軍,謁只裡佩虎符,監軍於毗一陽一。

至元七年,命為監戰,以所領諸軍圍襄一陽一,築一字堡以張軍勢,一時名將唆都、劉國傑、李庭等皆隸麾下。

攻樊城,率其軍先登,破之,所受賞賜,悉分將士。

十一年,從丞相伯顏次郢州,將數騎而出,與宋兵遇,有部卒墮馬,為其所得,謁只裡單騎橫戈,直入其軍,取之以還,因殺獲四人。

時糧儲不繼,諸將以為憂,謁只裡乃西攻江陵龍灣堡,取其粟萬石,眾賴以濟。

元兵東下,宋將夏貴迎戰於一陽一邏洑,伯顏未至,眾欲少俟之,謁只裡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宜及其未定而擊之。」

遂直前衝貴軍,獲戰船百餘,貴敗走。

伯顏上其功,加定遠大將軍。

十二年,攻常州,謁只裡造雲梯繩橋以登,遂克之。

奉省檄徇安吉諸州,皆下。

十三年,宋降,伯顏命謁只裡監守其宮,號令嚴肅,秋毫無犯。

入朝,錄功,遷昭勇大將軍。

未幾,拜鎮國上將軍、浙東宣慰使,鎮守紹興。

十九年卒,年四十二。

子亦老溫,襲為萬戶,累遷江東廉訪使;脫脫,淮東宣慰使。

○鄭溫

鄭溫,真定靈壽人。

初從中書粘合南合南征,有功,為合必赤千戶。

從丞相史天澤,為新軍萬戶鎮撫。

憲宗征西川,溫四月不解甲,天澤以溫見,具言其功,帝曰:「朕所親見也。」

賜名也可拔都,賞以鞍勒。

還至閬州,奉旨分軍守邏青居、釣魚等山,天澤命溫統四千人,警邏釣魚山。

中統元年,佩金虎符,為總管。

三年,李璮叛,詔溫以軍還討。

至濟南,大軍圍其城,賊將楊拔都等乘夜斫營,溫力戰至黎明,賊退,諸王哈必赤、丞相史天澤厚賞之。

七月,城破,命溫率兵三千,往定益都。

以功復受上賞,命為侍衛親軍總管。

至元六年,進懷遠大將軍、右衛副都指揮使。

九年,詔溫統蒙古、漢人、女直、高麗諸部軍萬人,渡海征耽羅,平之。

十二年,升右衛親軍都指揮使,率三衛軍萬人,從攻岳州、江陵、沙市、潭州,皆有功,平章阿里海涯賞銀十錠。

十四年,入朝,遷昭勇大將軍、樞密院判官。

十八年,改輔國上將軍、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杭民饑,出米二十萬石糶之。

俄賜以常州官田三十頃。

二十二年,召還。

二十三年,升江浙左丞,命以新附漢軍萬五千,於淮安雲山白水塘立屯田。

二十八年卒,年八十一。

子欽,利用監丞;釭,榷茶都運使;銓,右衛親軍千戶;鏞,袁州路判官。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