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五十八:劉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世為儒家,五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列傳第五十八

元史

列傳第五十八

○劉因

劉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

世為儒家,五世祖琮生敦武校尉、臨洮府錄事判官昉,昉生奉議大夫、中山府錄事俁,俁生秉善,金貞祐中南徙。

其弟國寶,登興定進士第,終奉直大夫、樞密院經歷。

秉善生述,述,因之父也。

歲壬辰,述始北歸,刻意問學,邃一性一理之說,好長嘯。

中統初,左三部尚書劉肅宣撫真定,辟武邑令,以疾辭歸。

年四十未有子,歎曰:「天果使我無子則已,有子必令讀書。」

因生之夕,述夢神人馬載一兒至其家,曰:「善養之。」

既覺而生,乃名曰駰,字夢驥,後改今名及字。

因天資絕人。

三歲識書,日記千百言,過目即成誦,六歲能詩,七歲能屬文,落筆驚人。

甫弱冠,才器超邁,日閱方冊,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聖解》。

國子司業硯彌堅教授真定,因從之遊,同捨生皆莫能及。

初為經學,究訓詁疏釋之說,輒歎曰:「聖人一精一義,殆不止此。」

及得周、程、張、邵、硃、呂之書,一見能發其微,曰:「我固謂當有是也。」

及評其學之所長,而曰:「邵,至大也;周,至一精一也;程,至正也;硃子,極其大,盡其一精一,而貫之以正也。」

其高見遠識率類此。

因蚤喪父,事繼母孝,有父、祖喪未葬,投書先友翰林待制楊恕,憐而助之,始克襄事。

因一性一不苟合,不妄交接,家雖甚貧,非其義,一介不取。

家居教授,師道尊嚴。

弟子造其門者,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公卿過保定者眾,聞因名,往往來謁,因多遜避,不與相見,不知者或以為傲,弗恤也。

嘗一愛一諸葛孔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曰「靜修」。

不忽木以因學行薦於朝,至元十九年,有詔征因,擢承德郎、右贊善大夫。

初,裕皇建學宮中,命贊善王恂教近侍子弟,恂卒,乃命因繼之。

未幾,以母疾辭歸。

明年,丁內艱。

二十八年,詔復遣使者,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征因,以疾固辭,且上書宰相曰:

因自幼讀書,接聞大人君子之餘論,雖他無所得,至如君臣之義,自謂見之甚明。

如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樂者,是誰之力與?皆君上之賜也。

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給力役,或出知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

此理勢之必然,亙萬古而不可易,而莊周氏所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也。

因生四十三年,未嘗效尺寸之力,以報國家養育生成之德,而恩命連至,因尚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國家知遇之恩,而得罪於聖門中庸之教也哉!且因之立心,自幼及長,未嘗一日敢為崖岸卓絕、甚高難繼之行,平昔交友,苟有一日之雅者,皆知因之此心也。

但或者得之傳聞,不求其實,止於縱跡之近似者觀之,是以有高人隱士之目,惟閣下亦知因之未嘗以此自居也。

向者先儲皇以贊善之命來召,即與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學,亦即時應命。

後以老母中風,請還家省視,不幸彌留,竟遭憂制,遂不復出,初豈有意於不仕邪?今聖天子選用賢良,一新時政,雖前日隱晦之人,亦將出而仕矣,況因平昔非隱晦者邪!況加以不次之一寵一,處之以優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命與心違,病臥空齋,惶恐待罪。

因素有羸疾,自去年喪子,憂患之餘,繼以LK瘧,歷夏及秋,後雖平復,然一精一神氣血,已非舊矣。

不意今歲五月二十八日,瘧疾復作,至七月初二日,蒸發舊積,腹痛如刺,下血不已。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歎旁無期功之親,家無紀綱之僕,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於容城先人墓側,修營一捨,儻病勢不退,當居處其中以待盡。

遣人之際,未免感傷,由是病勢益增,飲食極減。

至二十一日,使者持恩命至,因初聞之,惶怖無地,不知所措。

徐而思之,竊謂供職雖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則不敢不扶病而拜。

因又慮,若稍涉遲疑,則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蹤跡高峻,已不近於人情矣。

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勢稍退,與之俱行。

遷延至今,服療百至,略無一效,乃請使者先行,仍令學生李道恆,納上鋪馬聖旨,待病退,自備氣力以行。

望閣下俯加矜憫,曲為保全。

因實疏遠微賤之臣,與帷幄諸公不同,其進與退,若非難處之事,惟閣下始終成就之。

書上,朝廷不強致,帝聞之,亦曰:「古有所謂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歟!」三十年夏四月十有六日卒,年四十五。

無子,聞者嗟悼。

延祐中,贈翰林學士、資善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

歐一陽一玄嘗贊因畫像曰:「微點之狂,而有沂上風雩之樂;資由之勇,而無北鄙鼓瑟之一聲。

於裕皇之仁,而見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致之兩生。

烏乎!麒麟鳳凰,固宇內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鳴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

則其志不欲遺世而獨往也明矣,亦將從周公、孔子之後,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者邪!」論者以為知言。

因所著有《四書一精一要》三十卷,詩五卷,號《丁亥集》,因所自選。

又有文集十餘卷,及《小學四書語錄》,皆門生故友所錄,惟《易系辭說》,乃因病中親筆雲。

○吳澄

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

高祖曄,初居鹹口裡,當華蓋、臨川二山間,望氣者徐覺言其地當出異人。

澄生前一夕,鄉父老見異氣降其家,鄰媼復夢有物蜿蜓降其捨旁池中,旦以告於人,而澄生。

三歲,穎悟日發,教之古詩,隨口成誦。

五歲,日受千餘言,夜讀書至旦,母憂其過勤,節膏火,不多與,澄候母寢,燃火復誦習。

九歲,從群子弟試鄉校,每中前列。

既長,於《經》、《傳》皆習通之,知用力聖賢之學,嘗舉進士不中。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安鄭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經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

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求賢江南,起澄至京師。

未幾,以母老辭歸。

鉅夫請置澄所著書於國子監,以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錄上。

元貞初,游龍興,按察司經歷郝文迎至郡學,日聽講論,錄其問答,凡數千言。

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秋》奧義,歎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

遂執子弟禮終其身。

左丞董士選延之於家,親執饋食,曰:「吳先生,天下士也。」

既入朝,薦澄有道,擢應奉翰林文字。

有司敦勸,久之乃至,而代者已至官,澄即日南歸。

未幾,除江西儒學副提舉,居三月,以疾去官。

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丞。

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硃子小學》等書授弟子,久之,漸失其舊。

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

皇慶元年,升司業,用程純公《學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學教法》、硃文公《學校貢舉私議》,約之為教法四條:一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未及行。

又嘗為學者言:「硃子於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德一性一為主。

問學不本於德一性一,則其敝必偏於言語訓釋之末,故學必以德一性一為本,庶幾得之。」

議者遂以澄為陸氏之學,非許氏尊信硃子本意,然亦莫知硃、陸之為何如也。

澄一夕謝去,諸生有不謁告而從之南者。

俄拜集賢直學士,特授奉議大夫,俾乘驛至京師,次真州,疾作,不果行。

英宗即位,超遷翰林學士,進階太中大夫。

先是,有旨集善書者,粉黃金為泥,寫浮屠《藏經》。

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詔澄為序,澄曰:「主上寫經,為民祈福,甚盛舉也。

若用以追薦,臣所未知。

蓋福田利益,雖人所樂聞,而輪迴之事,彼習其學者,猶或不言。

不過謂為善之人,死則上通高明,其極一品則與日月齊光;為惡之人,死則下淪污穢,其極下則與沙蟲同類。

其徒遂為薦拔之說,以惑世人。

今列聖之神,上同日月,何庸薦拔!且國初以來,凡寫經追薦,不知幾舉。

若未效,是無佛法矣;若已效,是誣其祖矣。

撰為文辭,不可以示後世,請俟駕還奏之。」

會帝崩而止。

泰定元年,初開經筵,首命澄與平章政事張圭、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

在至治末,詔作太廟,議者習見同堂異室之制,乃作十三室。

未及遷奉,而國有大故,有司疑於昭穆之次,命集議之。

澄議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

古者天子七廟,廟各為宮,太祖居中,左三廟為昭,右三廟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遞遷,其廟之宮,頗如今之中書六部。

夫省部之設,亦仿金、宋,豈以宗廟敘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於行一事,竟如舊次雲。

時澄已有去志,會修《英宗實錄》,命總其事。

居數月,《實錄》成,未上,即移疾不出。

中書左丞許師敬奉旨賜宴國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罷,即出城登舟去。

中書聞之,遣官驛追,不及而還,言於帝曰:「吳澄,國之名儒,朝之舊德,今請老而歸,不忍重勞之,宜有所褒異。」

詔加資善大夫,仍以金織文綺二及鈔五千貫賜之。

澄身若不勝衣,正坐拱手,氣融神邁,答問亹亹,使人渙若冰釋。

弱冠時,嘗著說曰:「道之大原出於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鄒、魯,其利也;濂、洛、關、閩,其貞也。

分而言之,上古則羲、黃其元,堯、舜其亨,禹、湯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顏、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貞乎!近古之統:周子其元,程、張其亨也,硃子其利也,孰為今日之貞乎?未之有也。

然則可以終無所歸哉!」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

故出登朝署,退歸於家,與郡邑之所經由,士大夫皆迎請執業,而四方之士不憚數千里,躡屩負笈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

少暇即著書,至將終,猶不置也。

於《易》、《春秋》、《禮記》,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以發其蘊,條歸紀敘,一精一明簡潔,卓然成一家言。

作《學基》、《學統》二篇,使人知學之本與為學之序,尤有得於邵子之學。

校定《皇極經世書》,又校正《老子》、《莊子》、《太玄經》、《樂律》,及《八陣圖》、郭璞《葬書》。

初,澄所居草屋數間,程鉅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之為草廬先生。

天歷三年,朝廷以澄耆老,特命次子京為撫州教授,以便奉養。

明年六月,得疾,有大星墜其捨東北,澄卒,年八十五。

贈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謚文正。

長子文,終同知柳州路總管府事;京,終翰林國史院典籍官。

孫當,自有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