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六十六:賀勝,仁傑子也,字貞卿,一字舉安,小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列傳第六十六

元史

列傳第六十六

○賀勝

賀勝,仁傑子也,字貞卿,一字舉安,小字伯顏,以小字行。

嘗從許衡學,通經傳大義。

年十六,入宿衛,凝重寡言,世祖甚器重之。

大臣有密奏,輒屏左右,獨留勝,許聽之。

出則參乘輿,入則侍帷幄,非休沐不得至家。

至元二十四年,乃顏叛,帝親征,勝直武帳中,雖親王不得輒至。

勝傳旨飭諸將,詰旦合戰,還侍帝側,矢交帳前,勝立侍不動。

乃顏既敗,帝還都,乘輿夜行,足苦寒,勝解一衣,以身溫之。

帝一日獵還,勝參乘,伶人蒙采毳作獅子舞以迎駕,輿象驚,奔逸不可制,勝投身當象前,後至者斷靷縱象,乘輿乃安。

勝退,創甚,帝親撫之,遣尚醫、尚食視護。

拜集賢學士,領太史院事,詔賜一品服。

盧世榮、桑哥秉政,勢焰熏灼,勝父仁傑留守上都,不肯為之下,桑哥欲一陰一中之,累數十奏,帝皆不聽。

至元二十八年,桑哥敗,罷尚書省,政歸中書。

帝問誰可相者,勝對曰:「天下公論,皆屬完澤。」

遂相完澤,而以勝參知政事。

三十年,僉樞密院事,遷大都護。

大德九年,勝父仁傑請老,以勝代為上都留守,兼本路都總管、開平府尹、虎賁親軍都指揮使。

既至,通商賈,抑豪縱,出納有法,裁量有度,供億不匱,民賴以安。

諸權貴子弟奴隸有暴橫驕縱者,悉繩以法。

至大三年,進光祿大夫、左丞相,行上都留守,兼本路總管府達魯花赤。

尋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

奉聖州民高氏,籍虎賁,以貲雄鄉里,身死子幼。

有達官利其財,使其部曲強娶高氏婦。

勝白帝,斥之,高氏以全。

歲大饑,輒發倉廩賑民,乃自劾待罪。

帝報曰:「祖宗以上都之民付卿父子,欲安之也。

卿能如此,朕復何憂,卿其視事。」

民德之,為立祠上都西門外。

帝聞之,覆命工寫其像以賜,俾傳示子孫。

未幾,以足疾請老,不許,曰:「卿臥護足矣。」

賜小車,出入禁闥。

初,開平人張弼,家富。

弼死,其奴索錢民家,弗得,毆負錢者至死。

有治其獄者,教奴引弼子,並下之獄。

丞相鐵木迭兒受其賂六萬緡,終不為直。

勝素惡鐵木迭兒貪暴,居同巷,不與往來。

聞弼事,以語御史中丞楊朵兒只。

楊朵兒只以語監察御史玉龍帖木兒、徐元素。

遂劾奏丞相,逮治其左右,得所賂事實以聞。

帝亦素惡鐵木迭兒,欲誅之。

鐵木迭兒走匿太后宮中,太后為言,僅奪其印綬而罷之。

及英宗即位,在諒暗中,鐵木迭兒遂復出據相位,乃執楊朵兒只及中書平章政事蕭拜住,同日戮於市。

且復誣勝乘賜車迎詔,不敬,並殺之。

勝死之日,百姓爭持紙錢,哭於一屍一傍甚哀。

泰定初,詔雪其冤,贈推忠宣力保德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秦國公,謚惠愍。

至正三年,加贈推忠亮節同德翊戴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涇一陽一王,改謚忠宣。

子二人:惟一,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監修國史;惟賢,太中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

孫均,太子詹事。

楊朵兒只

楊朵兒只,河西寧夏人。

少孤,與其兄皆幼,即知自立,語言儀度如成一人。

事仁宗於籓邸,甚見倚重。

大德丁未,從遷懷孟。

仁宗聞朝廷有變,將北還,命朵兒只與李孟先之京師,與右丞相哈剌哈孫定議,迎武宗於北籓。

仁宗還京師,朵兒只譏察禁衛,密緻警備,仁宗嘉賴焉,親解所服帶以賜。

既佐定內難,仁宗居東宮,論功以為太中大夫、家令丞,日夕侍側,雖休沐不至家,眾敬憚之。

會兄卒,涕泣不勝哀,仁宗憐之,存問優厚。

事寡嫂有禮,待兄子不異己子,家人化之。

進正奉大夫、延慶使。

武宗聞其賢,召見之,仁宗曰:「此人誠可任大事,然剛直寡合。」

武宗顧視之,曰:「然。」

仁宗始總大政,執誤國者,將盡按誅之,朵兒只曰:「為政而尚殺,非帝王治也。」

帝感其言,特誅其尤者,民大悅服。

帝他日與中書平章李孟論元從人材,孟以朵兒只為第一,帝然之,拜禮部尚書。

初,尚書省澳作至大銀鈔,視中統一當其二十五,又鑄銅為至大錢,至是議罷之。

朵兒只曰:「法有便否,不當視立法之人為廢置。

銀鈔固當廢,銅錢與楮幣相權而用之,昔之道也。

國無棄寶,民無失利,錢未可遽廢也。」

言雖不盡用,時論是之。

遷宣徽副使,御史請遷為台官,帝以宣徽膳用,素不會計,特以委之,未之許也。

有言近臣受賄者,帝怒其非所當言,將誅之,時張珪為御史中丞,叩頭諫,不聽。

朵兒只言於帝曰:「誅告者失刑,違諫者失誼。

世無諍臣久矣,張珪真中丞也。」

帝喜,竟用珪言,拜朵兒只為侍御史。

帝宴閒時,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逾度,帝見其正色,為之改容,有犯法者,雖貴幸無所容貸。

怨者因共譖之,帝知之深,譖不得行。

拜資德大夫、御史中丞。

中書平章政事張閭以妻病,謁告歸江南,奪民河渡地,朵兒只以失大體,劾罷之。

江東、西奉使斡來不稱職,權臣匿其一奸一,冀不問,朵兒只劾而杖之,斡來愧死。

御史納璘言事忤旨,帝怒叵測,朵兒只救之,一日至八九奏,曰:「臣非一愛一納璘,誠不願陛下有殺御史之名。」

帝曰:「為卿宥之,可左遷為昌平令。」

昌平,畿內劇縣,欲以是困納璘。

朵兒只又言曰:「以御史宰京邑,無不可者。

但以言事而得左遷,恐後之來者用是為戒,不肯復言矣。」

帝不允。

後數日,帝讀《貞觀政要》,朵兒只侍側,帝顧謂曰:「魏徵古之遺直也,朕安得用之。」

對曰:「直由太宗,太宗不聽,徵雖直,將焉用之。」

帝笑曰:「卿意在納璘耶?當赦之,以成爾直名也。」

有上書論朝政闕失,面觸宰相,宰相怒,將取旨殺之。

朵兒只曰:「詔書云:言雖不當,無罪。

今若此,何以示信天下!丙誅之,臣亦負其職矣。」

帝悟,釋之。

於是特加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以獎其直言。

時位一品者,多乘間邀王爵、贈先世。

或謂朵兒只眷倚方重,苟言之,當可得也,朵兒只曰:「家世寒微,幸際遇至此,已懼弗稱,尚敢求多乎!且我為之,何以風厲僥倖者!」遷中政院使。

未幾,復為中丞,遷集賢大學士,為權臣鐵木迭兒所害而死,年四十二。

初,武宗崩,皇太后在興聖宮,鐵木迭兒為丞相,逾月,仁宗即位,因遂相之。

居兩歲,得罪斥罷,更自結徽政近臣,復再入相,恃勢貪虐,凶穢愈甚,中外切齒,群臣不知所為。

御史中丞蕭拜住拜中書右丞,又拜平章政事,稍牽制之。

朵兒只自侍御史拜御史中丞,慨然以糾正其罪為己任。

上都富民張弼殺人系獄,鐵木迭兒使大奴脅留守賀伯顏出之,及強以他一奸一利事,不能得。

一日,坐都堂,盛怒,以官事召留守,將罪之,留守昌言:「大奴所幹非法,不敢從,他實無罪。」

鐵木迭兒語詘,得解去。

朵兒只廉得其所受弼贓巨萬萬,大奴猶數千,使御史徐元素按得實,入奏。

而御史亦輦真又發其私罪二十餘事。

帝震怒,有詔逮問,鐵木迭兒逃匿,帝為不御酒數日,以待決獄,盡誅其大奴同惡數人,鐵木迭兒終不能得。

朵兒只持之急,徽政近臣以太后旨,召朵兒只至宮門,責以違旨意者。

對曰:「待罪御史,奉行祖宗法,必得罪人,非敢違太后旨也。」

帝仁孝,恐誠出太后意,不忍重傷咈之,但罷其相位,而遷朵兒只為集賢學士。

帝猶數以台事問之,對曰:「非臣職事,臣不敢與聞。

所念者,鐵木迭兒雖去君側,反得為東宮師傅,在太子左右,恐售其一奸一,則禍有不可勝言者。」

仁宗崩,英宗猶在東宮,鐵木迭兒復相,乃宣太后旨,召蕭拜住、朵兒只至徽政院,與徽政使失裡門、御史大夫禿忒哈雜問之,責以前違太后旨之罪。

朵兒只曰:「中丞之職,恨不即斬汝,以謝天下。

果違太后旨,汝豈有今日耶!」鐵木迭兒又引同時為御史者二人,證成其獄。

朵兒只顧二人唾之曰:「汝等嘗得備風憲,乃為是犬彘事耶!」坐者皆慚俯首,即起入奏。

未幾,稱旨執朵兒只,載諸國門之外,與蕭拜住俱見殺。

是日,風沙晦冥,都人洶懼,道路相視以目。

英宗即位,詔書遂加以誣罔大臣之罪。

鐵木迭兒權勢既成,毫髮之怨,無不報者,太后驚悔,而帝亦覺其所譖毀者皆先帝舊臣。

未及論治,而鐵木迭兒以病死。

會有天災,求直言,會議廷中,集賢大學士張珪、中書參議回回,皆稱蕭、楊等死甚冤,是致不雨。

聞者失色,言終不得達。

及珪拜平章,即告丞相拜住曰:「賞罰不當,枉抑不伸,不可以為治。

若蕭、楊等冤,何可不亟昭雪也!」丞相善之,遂請於帝,詔昭雪其冤,特贈思順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夏國公,謚襄愍。

朵兒只死時,權臣欲奪其妻劉氏與人,劉氏剪髮毀容以自誓,乃免。

子不花。

不花幼有才氣,能以禮自持,好讀書,善書。

初,仁宗聞而召之,應對稱旨,欲以為翰林直學士,力辭。

後遭家難,益自勵節為學,以廕補武備司提點,轉僉河東廉訪司事。

嘗出按部民,有殺子以誣怨者,獄成,不花讞之,曰:「以十歲兒,受十一創,且彼以斧殺怨,必盡其力,何創痕之淺,反不入膚耶!」遂得其情,平反出之。

河東民饑,先捐己貲以賑,請未得命,即發公廩繼之,民遂賴不死。

天歷初,文宗入繼大統,除通政院判,將行,值陝西諸軍拒詔,郡邑守吏率民逃之。

不花獨率眾出御,呼西人諭之曰:「民者,祖宗艱難所致,國家大事,何與於民。

汝等既昧逆順,又欲殘此無辜,吾有為民死爾,不汝從也。」

陣潰,遂見殺。

二僕亦見執,曰:「吾主既為國死,吾縱為人奴,今苟得生,他日何以見吾主於地下,不若死從吾主。」

欲起殺仇,仇要斬之。

至順二年,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以褒其忠。

○蕭拜住

蕭拜住,契丹石抹氏也。

曾祖丑奴,有膂力,善騎射,識見明敏,仕金為古北口屯戍千戶。

歲庚午,國兵南下,金將招燈必捨遁,丑奴於暮夜潛領兵三千人力戰,不克,矢中其胸,遂開關,遣使納降。

太祖命丑奴襲招燈必捨,追及平、灤,降之。

因攻取平、灤、檀、順、深、冀等州,及昌平紅螺、平頂諸寨,又兩敗金兵於邦君甸,授檀州軍民元帥。

太祖方西征,丑奴驛送竹箭弓一弩一弦各一萬,擢檀順昌平萬戶,仍管打捕鷹房人匠,卒於官。

後追封順國公,謚忠毅。

弟老瓦,始以楊城漁寨來降,為丑奴弟充質子,多立戰功,襲檀州。

節度使言安以水柵未下,一陰一誘湯河川人叛去,老瓦追之不克,死焉。

丑奴子青山,中統元年襲萬戶。

至元十一年,從丞相伯顏平宋。

還,授湖北提刑按察使。

追封順國公,謚武定。

青山子哈剌帖木兒,少事裕宗於東宮,典宿衛,仕為檀州知州。

追封順國公,謚康惠。

拜住,乃哈剌帖木兒之子也。

嘗從成宗北征,特授檀州知州,入為禮部郎中,擢同知大都路總管府事,出知中山府,以憂去官。

屬仁宗過中山,有同官者譖於近侍曰:「知府去官,實憚迎候煩勞耳。」

帝頷之。

適行田野間,見老嫗,問之曰:「府中官孰賢?」

嫗對曰:「有蕭知府,余不知也。」

復過神祠,有數老人焚香羅拜,遣問之曰:「汝輩何所禱?」

合辭對曰:「蕭知府奔喪還,欲速其來,是以禱也。」

帝意遂釋。

武宗即位,起復為中書左司郎中,出為河間路總管,召為右衛率使,遷戶部尚書,遂拜御史中丞。

皇慶元年,遷陝西行中書省右丞。

延祐三年,進中書平章政事,除典瑞院使,超授銀青榮祿大夫、崇祥院使。

英宗即位之十有九日,右丞相鐵木迭兒怨拜住在省中牽制其所為,又發其一奸一贓、專制等事,遂請依皇太后旨,並前御史中丞楊朵兒只皆殺之。

帝曰:「人命至重,刑殺非輕,不宜倉卒。

二人罪狀未明,當白太后,使詳讞之,若果無冤,誅之未晚。」

竟殺之,並籍其家,語見楊朵兒只及鐵木迭兒傳。

泰定間,贈守正佐治功臣、太保、儀同三司、柱國,追封薊國公,謚忠愍。

拜住之死,有吳仲者,潛守其一屍一,三日不去,竟收葬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