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庚戌,太白犯牛。改儲待提舉司為軍儲所,秩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元史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申,改大都路總管府為都總管府。

庚戌,太白犯牛。

改儲待提舉司為軍儲所,秩從三品。

以河東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為尚書右丞,宣慰使如故。

癸丑,太一陰一犯井。

敕從臣子弟入國子學。

安南國王陳日烜遣其中大夫陳克用來貢方物。

乙卯,造祀天幄殿。

高麗國王王睶遣使來貢方物。

丁巳,遣使代祀岳瀆、海神、后土。

戊午,遼一陽一自乃顏之叛,民甚疲敝,發鈔五千八十錠賑之。

己未,賜鎮遠王牙忽都、靖遠王合帶塗金銀印鎊一。

章吉寇甘木裡,諸王術伯、拜答寒、亦憐真擊走之。

庚申,賑馬站戶饑。

給滕竭兒回回屯田三千戶牛、種。

辛酉,營懿州倉。

壬戌,造長甲給北征軍。

乙丑,伸思、八兒術答兒、移剌四十、石抹蠻忒四人,以謀不軌伏誅。

丙寅,合丹余寇未平,命高麗國發耽羅戍兵千人討之。

賜河西質子軍五百人馬。

丁卯,熒惑犯房。

高麗國王王睶言:「臣昔宿衛京師,遭林衍之叛,國內大亂,高麗民居大同者皆籍之,臣願復以還高麗為民。」

從之。

己巳,改西南番總管府為永寧路。

辛未,賜也速帶兒所部萬人鈔萬錠。

豐閏署田戶饑,給六十日糧。

無為路大水,免今年田租。

癸酉,忻都所部別笳兒田戶饑,給九十日糧。

降臨淮府為盱眙縣,隸泗州。

復立興文署,掌經籍板及江南學田錢谷。

合丹寇遼東海一陽一。

二月乙亥朔,立全羅州道萬戶府。

江西諸郡盜未平,詔江淮行省分兵一千益之。

命太僕寺毋隸宣徽院。

丙子,新附屯田戶饑,給六十日糧。

順州僧、道士四百九十一人饑,給九十日糧。

戊寅,太一陰一犯畢。

開元路寧遠等縣饑,民、站戶逃徙,發鈔二千錠賑之。

播州安一撫使楊漢英進雨氈千,駙馬鐵別赤進羅羅斯雨氈六十、刀五十、弓二十。

己卯,興州興安饑,給九十日糧。

庚辰,伯答罕民戶饑,給六十日糧。

辛巳,括河間昔寶赤戶口。

癸未,泉州地震。

乙酉,賑新附民居昌平者。

丙戌,改奉先縣為房山縣。

泉州地震。

己丑,江西群盜鍾明亮等復降,詔徙為首者至京師,而給其餘一黨一糧。

浙東諸郡饑,給糧九十日。

庚寅,太一陰一犯亢。

辛卯,復立南康、興國榷茶提舉司,秩從五品。

發虎賁更休士二千人赴上都修城。

河間路任丘饑,給九十日糧。

癸巳,晉陵、無錫二縣霖雨害稼,並免其田租。

江西賊華大老、黃大老等掠樂昌諸郡,行樞密院討平之。

闍兀所部闌遺戶饑,給六十日糧。

常寧州民遭群盜之亂,免其田租。

己亥,保定路定興饑,發粟五千二百六十四石賑之。

辛丑,唆歡禾稼不登,給九十日糧。

三月乙巳,中山畋戶饑,給六十日糧。

戊申,廣濟署饑,給粟二千二百五十石以為種。

壬子,熒惑犯鉤鈐。

薊州漁一陽一等處稻戶饑,給三十日糧。

戊午,出忙安倉米,賑燕八撒兒所屬四百二十人。

己未,改雲南蒙憐甸為蒙憐路軍民總管府,蒙萊甸為蒙萊路。

放罷福建獵戶、沙魚皮戶為民,以其事付有司總之。

發雲州民夫鑿銀洞。

永昌站戶饑,賣子及奴產者甚眾,命甘肅省贖還,給米賑之。

並福、泉二州人匠提舉司為一,仍放無役者為民。

庚申,升御史台侍御史正四品,治書侍御史正五品,增蒙古經歷一員,從五品。

罷行司農司及各道勸農營田司;增提刑按察司僉事二員,總勸農事。

四川行省舊移重慶,成都之民苦於供給,詔復徙治成都。

立江南營田提舉司,秩從五品,掌僧寺貲產。

放壽、穎屯田軍千九百五十九戶為民,撤江南戍兵代之。

凡工匠隸呂合剌、阿尼哥、段貞無役者,皆區別為民。

詔風憲之選仍歸御史台,如舊制。

置金竹府大隘等四十二寨蠻夷長官。

癸亥,建昌賊丘元等稱大老,集眾千餘人,掠南豐諸郡,建昌副萬戶擒斬之。

甲子,楊震龍餘眾剽浙東,總兵官討賊者,多俘掠良民,敕行御史台分揀之,凡為民者千六百九十五人。

庚午,以建昌路廣昌縣經鍾明亮之亂,免其田租九千四百四十七石。

辛未,太平縣賊葉大五集眾百餘人寇寧國,皆擒斬之。

夏四月癸酉朔,大駕幸上都。

婺州螟害稼,雷雨大作,螟盡死。

丙子,太一陰一犯井。

辛巳,命大都路以粟六萬二千五百六十四石賑通州、河西務等處流民。

芍陂屯田以霖雨河溢,害稼二萬二千四百八十畝有奇,免其租。

癸未,罷海道運糧萬戶府。

江淮行省言:「近朝廷遣白絜矩來,與沙不丁議,令發兼併戶偕宋宗族赴京,人心必致動搖,江南之民方患增課、料民、括馬之苦,宜俟它日行之。」

從之。

阿速敦等二百九十五人乏食,命驗其實給糧賑之。

改利津海道運糧萬戶府為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

諸王小薛部曲萬二千六十一戶饑,給六十日糧。

發六衛漢軍萬人伐木為修城具。

甲申,以荐饑免今歲銀俸鈔,其在上都、大都、保定、河間、平灤者萬一百八十錠,在遼一陽一省者千三百四十八錠有奇。

丙戌,遣桑吉剌失等詣馬八兒國訪求方伎士。

壬辰,熒惑守氐十餘日。

癸巳,河北十七郡蝗。

千戶也先、小闊闊所部民及喜魯、不別等民戶並饑,敕河東諸郡量賑之。

千戶也不干所部乏食,敕發粟賑之。

太傅玉呂魯言:「招集斡者所屬亦乞烈,今已得六百二十一人,令與高麗民屯田,宜給其食。」

敕遼一陽一行省驗實給之。

平山、真定、棗強二縣旱,靈壽、元氏二縣大雨雹,並免其租。

丁酉,以鈔二千五百錠賑昌平至上都站戶貧乏者。

定興站戶饑,給三十日糧。

己亥,命考大都路貧病之民在籍者二千八百三十七人,發粟二百石賑之。

庚子,合丹復寇海一陽一。

復立安和署,從六品。

五月乙巳,罷秦王典藏司,收其印。

括江南闌遺人雜畜、錢帛。

合丹寇開元。

戊申,江西行省避如德、江西行院月的迷失合兵討反寇鍾明亮,明亮降,詔縛致闕下,如德等留不遣,明亮復率眾寇贛州。

樞密院以如德等違詔縱賊,請詰之,從之。

詔罷江西行樞密院。

庚戌,陝西南市屯田隕霜殺稼,免其租。

壬子,賜諸王鐵木兒等軍一萬七百人糧,一人一從者五石,二人一從者七石五斗。

丙辰,發粟賑御河船戶。

敘州等處諸部蠻夷進雨氈八百。

戊午,移江西行省於吉州,以便捕盜。

尚書省遣人行視雲南銀洞,獲銀四千四十八兩。

奏立銀場辟,秩從七品。

出魯等千一百一十五戶饑,給六十日糧。

癸亥,敕:「諸王分地之民有訟,王傅與所置監郡同治,無監郡者,王傅聽之。」

平灤民萬五千四百六十五戶饑,賑粟五千石。

徽州績溪賊胡發、饒必成伏誅。

乙丑,太一陰一犯填星。

丙寅,罷奉宸庫。

遷江西行尚書省參政楊文璨為左丞,文璨逾歲不之官,詔以外剌帶代之。

外剌帶至,文璨復署事,桑哥乃奏文璨升右丞。

江西行省言:「吉、贛、湖南、廣東、福建以禁弓矢,賊益發,乞依內郡例,許尉兵持弓矢。」

從之。

己巳,立雲南行御史台。

命徹裡鐵木兒所部女直、高麗、契丹、漢軍輸地稅外,並免他徭。

江一陰一大水,免田租萬七百九十石。

庚午,復置諸王也只裡王傅,秩正四品。

尚珍署廣備等屯大水,免其租。

伯要民乏食,命撒的迷失以車五百輛運米千石賑之。

婺州永康、東一陽一,處州縉雲賊呂重二、楊元六等反,浙東宣慰使史弼擒斬之。

泉州南安賊陳七師反,討平之。

括天下一陰一陽一戶口,仍立各路教官,有一精一於藝者,歲貢各一人。

六月壬申朔,升閏鹽州為柏興府,降普樂州為閏鹽縣,金州為金縣。

河溢太康,沒民田三十一萬九千八百餘畝,免其租八千九百二十八石。

納鄰等站戶饑,給九十日糧。

甲戌,桑州總管黃布蓬、那州長羅光寨、安郡州長閉光過率蠻民萬餘戶內附。

丙子,放保定工匠楚通等三百四十一戶為民。

庚辰,從江淮行省請,升廣濟庫為提舉司,秩從五品。

用江淮省平章沙不丁言,以參政王巨濟鉤考錢谷有能,賞鈔五百錠。

繕寫金字《藏經》,凡糜金三千二百四十四兩。

廣州增城、韶州樂昌以遭畬賊之亂,並免其田租。

杭州賊唐珍等伏誅。

己丑,熒惑犯房。

辛卯,敕應昌府以米千二百石給諸王亦只裡部曲。

壬辰,別給江西行省印,以便分省討賊。

泉州大水。

丙申,發侍衛兵萬人完都城。

丁酉,大司徒撒裡蠻、翰林學士承旨兀魯帶進《定宗實錄》。

己亥,棣州厭次、濟一陽一大風雹,害稼,免其租。

庚子,從江西省請,發各省戍兵討賊。

辛丑,免河間、保定、平灤歲賦絲之半。

懷孟路武陟縣、汴梁路祥符縣皆大水,蠲田租八千八百二十八石。

秋七月,終南等屯霖雨害稼萬九千六百餘畝,免其租。

丙午,禁平地、忙安倉釀酒,犯者死。

戊申,江西霖雨,贛、吉、袁、瑞、建昌、撫水皆溢,龍興城幾沒。

癸丑,罷緬中行尚書省。

江淮省平章沙不丁,以倉庫官盜欺錢糧,請依宋法黥而斷其腕,帝曰:「此回回法也。」

不允。

免大都路歲賦絲。

戊午,貴州貓蠻三十餘人作亂,劫順元路,入其城,遂攻阿牙寨,殺傷官吏,其眾遂盛。

湖廣省檄八番蔡州、均州二萬戶府及八番羅甸宣慰司合兵討之。

鳳翔屯田霖雨害稼,免其租。

建平賊王靜照伏誅。

辛酉,熒惑犯天江。

壬申,駐蹕老鼠山西。

乙丑,蕪湖賊徐汝安、孫惟俊等伏誅。

丙寅,雲南闍力白衣甸酋長凡十一甸內附。

丁卯,用桑哥言,詔遣慶元路總管一毛一文豹搜括宋時民間金銀諸物,已而罷之。

滄州樂陵旱,免田租三萬三百五十六石。

江夏水溢,害稼六千四百七十餘畝,免其租。

魏縣御河溢,害稼五千八百餘畝,免其租百七十五石。

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並廣東道真一陽一、洽光二縣為英德州。

沁水溢,害冀氏民田,免其租。

禁諸人毋沮平一陽一、太原、大同宣課。

丁丑,廣州清遠大水,免其租。

庚辰,免大都、平灤、河間、保定四路流民租賦及酒醋課。

丁亥,復徙四川南道宣慰司於重慶府。

以南安、贛、建昌、豐州嘗罹鍾明亮之亂,悉免其田租。

癸巳,地大震,武平尤甚,壓死按察司官及總管府官王連等及民七千二百二十人,壞倉庫局四百八十間,民居不可勝計。

己亥,帝聞武平地震,慮乃顏一黨一入寇,遣平章政事鐵木兒、樞密院官塔魯忽帶引兵五百人往視。

九月壬寅,河東山西道饑,敕宣慰使阿里火者炒米賑之。

癸卯,歲星犯鬼。

申嚴漢人田獵之禁。

乙巳,禁諸王遣僧建寺擾民。

敕河東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發大同鈔本二十萬錠,糴米賑饑民。

平章政事闍裡鐵木兒帥師與合丹戰於瓦法,大破之。

丁未,御河決高唐,沒民田,命有司塞之。

戊申,武平地震,盜賊乘隙剽劫,民愈憂恐。

平章政事鐵木兒以便宜蠲租賦,罷商稅,弛酒禁,斬為盜者;發鈔八百四十錠,轉海運米萬石以賑之。

金竹府知府掃閭貢馬及雨氈,且言:「金竹府雖內附,蠻民多未服。

近與趙堅招降竹古弄、古魯花等三十餘寨,乞立縣,設長官、總把,參用土人。」

從之。

己酉,福建省以管內盜賊蜂起,請益戍兵,命江淮省調下萬戶一軍赴之。

發蒙古都萬戶府探馬赤軍五百人戍鄂州。

辛亥,修東海廣德王廟。

丙辰,赦天下。

丁卯,命江淮行省背考行教坊司所總江南樂工租賦,置四巡檢司於宿遷之北。

以所罷陸運夫為兵,護送會通河上供之物,禁發民挽舟。

冬十月壬申,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賜金印,出鎮雲南。

癸酉,享於太廟。

甲戌,立會通汶泗河道提舉司,從四品。

丁丑,尚書省臣言:「江一陰一、寧國等路大水,民流移者四十五萬八千四百七十八戶。」

帝曰:「此亦何待上聞,當速賑之!」凡出粟五十八萬二千八百八十九石。

己卯,增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判官各一員。

從甘肅行省請,簽管內民千三百人為兵,以戍其境。

辛巳,太白犯鬥。

只深所部八魯剌思等饑,命寧夏路給米三千石賑之。

禁大同路釀酒。

乙酉,門答占自行御史台入覲。

梁洞梁宮朝、吳曲洞吳湯暖等凡二十洞,以二千餘戶內附。

丁亥,賜北邊幣帛十萬匹。

己丑,新作太廟登歌、宮懸樂。

以昔寶赤歲取鸕茲成都擾民,罷之。

十一月辛丑,廣濟署洪濟屯大水,免租萬三千一百四十一石。

興、松二州隕霜殺禾,免其租。

隆興苦鹽濼等驛饑,發鈔七千錠賑之。

丁未,大同路蒙古多冒名支糧,置千戶、百戶十員,以達魯花赤總之,食糧戶以富為貧者,籍家貲之半。

戊申,太一陰一掩鎮星。

桑哥言:「向奉詔,內外官受命不赴及受代官居五年不赴銓者,罷不復敘。

臣謂苟無大故,不可終棄。」

帝復允其請。

江淮行省平章不憐吉帶言:「福建盜賊已平,惟浙東一道,地極邊惡,賊所巢一穴一。

復還三萬戶,以合剌帶一軍戍沿海明、台,亦怯烈一軍戍溫、處,札忽帶一軍戍紹興、婺。

共寧國、徽,初用土兵,後皆與賊通,今以高郵、泰兩萬戶漢軍易地而戍。

楊州、建康、鎮江三城,跨據大江,人民繁會,置七萬戶府。

杭州行省諸司府庫所在,置四萬戶府。

水戰之法,舊止十所,今擇瀕海沿江要害二十二所,分兵閱習,伺察諸盜。

錢塘控扼海口,舊置戰船二十艘,故海賊時出,奪船殺人,今增置戰船百艘、海船二十艘,故盜賊不敢發。」

從之。

庚戌,罷雲南會川路采碧甸子。

甲寅,禁上都釀酒。

乙卯,貴赤三百三十戶乏食,發粟賑之。

己未,禁山後釀酒。

庚申,賜伯顏所將兵,幣帛各萬三千四百匹、綿三千四百斤。

辛酉,太一陰一掩左執法。

隆興路隕霜殺稼,免其田租五千七百二十三石。

壬戌,大司徒撒裡蠻、翰林學士承旨兀魯帶進《太宗實錄》。

癸亥,河決祥符義唐灣,太康、通許,陳、穎二州大被其患。

甲子,御史台言:「江南盜起,討賊官利其剽掠,復以生口充贈遺,請給還其家。」

帝嘉納之。

徙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治許州。

罷大都東西二驛脫脫禾孫,以通政院總之。

乙丑,易水溢,雄、莫、任丘、新安田廬漂沒無遺,命有司築堤障之。

丙寅,括遼一陽一馬六千匹,擇肥者給闍裡鐵木兒所部軍。

丁卯,立新城榷場、平地脫脫禾孫,遣使鉤考延安屯田。

降南雄州為保昌縣,韶州為曲江縣。

十二月辛未,以衛尉院為太僕寺。

戊寅,免大都、平灤、保定、河間自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逋租十三萬五百六十二石。

己卯,命樞密院括江南民間兵器及將士習武,如戊子歲詔。

甲申,遣兵部侍郎靳榮等閱實安西、鳳翔、延安三道軍戶,元籍四千外,復得三萬三千二百八十丁,樞密院欲以為兵,桑哥不可,帝從之。

丙戌,興化路仙遊賊硃三十五集眾寇青山,萬戶李綱討平之。

京兆省上屯田所出羊價鈔六百九錠,敕以賜札散、暗伯民貧乏者。

辛卯,太一陰一犯亢。

乙未,初分萬億為四庫,以金銀輸內府,至是立提舉富寧庫,秩從五品,以掌之。

大同路民多流移,免其田租二萬一千五百八石。

洪贊、灤一陽一驛饑,給六十日糧。

不耳答失所部滅乞裡饑,給九十日糧。

詔諸王乃蠻帶、遼一陽一行省平章政事薛闍干、右丞洪察忽,摘蒙古軍萬人分戍雙城及婆娑府諸城,以防合丹兵。

己亥,省溧一陽一路為縣,入建康。

湖廣省上二年宣課珠九萬五百一十五兩。

處州青田賊劉甲乙等集眾萬餘人寇溫州平一陽一。

是歲,賜諸王、公主、駙馬金、銀、鈔、幣如歲例。

命帝師西僧遞作佛事坐靜於萬壽山厚載門、茶罕腦兒、聖壽萬安寺、桓州南屏庵、雙泉等所,凡七十二會。

斷死罪七十二人。

二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太白、熒惑、鎮星聚奎。

癸卯,給諸王一愛一牙赤印。

命玄教宗師張留孫置醮祠星三日。

上都民仰食於官者眾,詔傭民運米十萬石致上都,官價石四十兩,命留守木八剌沙總其事。

辛亥,罷汴梁至正一陽一、杞縣、睢州、中牟、鄭、唐、鄧十二站站戶為民。

癸丑,高麗國遣使來貢方物。

丁巳,遣貴由赤四百人北征。

辛酉,罷江淮漕運司,並於海船萬戶府,由海道漕運。

並浙西金玉人匠提舉司入浙西道金玉人匠總管府。

降無為、和州二路、六安軍為州,巢州為縣,入無為,並隸廬州路。

升安豐府為路,降壽春府、懷遠軍為縣,懷遠入濠州,並隸安豐路。

升各處行省理問所為四品。

免江淮貧民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五年所逋田租二百九十七萬六千餘石,及二十六年未輸田租十三萬石、鈔千一百五十錠、絲五千四百斤、綿千四百三十餘斤。

罷淘金提舉司,立江東兩浙都轉運使司。

壬戌,以札散、禿禿合總兵於甕古之地,命有司供其軍需,敕大同路發米賑甕古饑民。

尚書省臣桑哥等以罪罷。

二月辛未,賜也速帶兒所部兵騬馬萬匹。

徙萬億庫金銀入禁中富寧庫。

尚書省言:「大同仰食於官者七萬人,歲用米八十萬石,遣使覆驗,不當給者萬三千五百人,乞征還官。」

從之。

癸酉,以隴西四川總攝輦真術納思為諸路釋教都總統。

改福建行省為宣慰司,隸江西行省。

詔:「行御史台勿聽行省節度。」

雲南行省言:「敘州、烏蒙水路險惡,舟多破溺,宜自葉稍水站出陸,經中慶,又經鹽井、土老、必撒諸蠻,至敘州慶符,可治為驛路,凡立五站。」

從之。

也速帶兒、汪總帥言:「近制,和顧和買不及軍家,今一切與民同。」

詔自今軍勿輸。

丙子,罷征理司。

上都、太原饑,免至元十二年至二十六年民間所逋田租三萬八千五百餘石,遣使同按察司賑大同、太原饑民,口給糧兩月或三月。

以桑哥一黨一與,罷楊州路達魯花赤唆羅兀思。

遣官覆驗水達達、鹹平貧民,賑之。

丁丑,以太子右詹事完澤為尚書右丞相,翰林學士承旨不忽木平章政事,詔告天下。

以列兀難粳米賑給貧民。

己卯,遣官持香詣中岳、南海、淮瀆致禱。

立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以上都虎賁士二千人屯田,官給牛具農器,用鈔二萬錠。

以雲南曲靖路宣撫司所轄地廣,民心未安,改立曲靖等處宣慰司、管軍萬戶府以鎮之,辛巳,以湖廣行省八番羅甸司復隸四川省。

壬午,以桑哥沮抑台綱,又箠監察御史,命御史大夫月兒魯辨之。

癸未,太一陰一犯左執法。

大駕幸上都,是日次大口,復召御史台及中書、尚書兩省辟辨論桑哥之罪。

復以闌遺監隸宣徽院。

詔毋沮擾山東轉運使司課程。

甲申,太白犯昴。

命江淮行省背考沙不丁所總詹事院江南錢谷。

乙酉,立江淮、湖廣、江西、四川等處行樞密院,詔諭中外,江淮治廣德軍,湖廣治岳州,江西治汀州,四川治嘉定。

丙戌,詔:「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每道仍設官八員,除二使留司以總制一道,余六人分臨所部,如民事、錢谷、官吏一奸一弊,一切委之,俟歲終,省、台遣官考其功效。」

以集賢大學士何榮祖為尚書右丞,集賢學士賀勝為尚書省參知政事。

詔江淮行省遣蒙古軍五百、漢兵千人,從皇子鎮南王鎮楊州。

執河間都轉運使張庸,仍遣官鉤考其事。

丁亥,營建宮城南面周廬,以居宿衛之士。

執湖廣要束木詣京師,戊子,籍要束木家貲,金凡四千兩。

辛卯,封諸王鐵木兒不花為肅遠王,賜之印。

壬辰,雨壞太廟第一室,奉遷神主別殿。

癸巳,籍桑哥家貲。

遣行省、行台官發粟,賑徽之績溪,杭之臨安、餘杭、於潛、昌化、新城等縣饑民。

命江淮行省參政燕公楠整治鹽法之弊。

丁酉,詔加岳、瀆、四海封號,各遣官詣祠致告。

三月己亥朔,真定、河間、保定、平灤饑,平一陽一、太原尤甚,民流移就食者六萬七千戶,饑而死者三百七十一人。

桑哥妻弟八吉由為燕南宣慰使,以受賂積贓伏誅。

僕桑哥輔政碑。

太原饑,嚴酒禁。

丁未,太一陰一犯御女。

己酉,大一陰一犯右執法。

庚戌,太一陰一犯太微東垣上相。

甲寅,常德路水,免田租二萬三千九百石。

乙卯,太白犯五車。

乃顏所屬牙兒馬兀等同女直兵五百人追殺內附民余千人,遣塔海將千人平之。

辛酉,呂連站木赤五十戶饑,賑三月糧。

發侍衛兵營紫檀殿。

壬戌,以甘肅行省右丞崔彧為中書右丞。

南丹州莫國麟入覲,授國麟安一撫使、三珠虎符。

杭州、平江等五路饑,發粟賑之,仍弛湖泊蒲、魚之禁。

溧一陽一、太平、徽州、廣德、鎮江五路亦饑,賑之如杭州。

武平路饑,百姓困於盜賊軍旅,免其去年田租。

凡州郡田嘗被災者,悉免其租,不被災者免十之五。

罷甘州轉運司。

江淮豪家多行一賄權貴,為府縣卒史,容庇門戶,遇有差賦,惟及貧民,詔江淮行省嚴禁之。

賑遼一陽一、武平饑民,仍弛捕獵之禁。

夏四月己巳,禁屠宰一牝一羊。

甲戌,詔各路府、州、司、縣長次官兼管諸軍奧魯。

以地震故,免侍衛兵籍武平者今歲徭役。

增置欽察衛經歷一員,用漢人為之,余不得為例。

庚辰,弛杭州西湖禽魚禁,聽民網罟。

丙戌,詔凡負斡脫銀者,入還皆以鈔為則。

乙未,歲星犯輿鬼。

以沙不丁等米賑江南饑民。

召硃清、張瑄詣闕。

庚寅,並總制院入宣政院。

以鈔法故,召葉李還京師。

乙未,徙湖廣行樞密院治鄂州。

丙申,以米三千石賑闊裡吉思饑民。

五月戊戌,召江西行樞密院副使阿里詣闕,升章佩監秩三品。

遣脫脫、塔剌海、忽辛三人追究僧官江淮總攝楊璉真伽等盜用官物。

以參知政事廉希恕為湖廣等處行省右丞,行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帥,瓊州安一撫使陳仲達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帥,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不顏于思、別十八里副元帥王信並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事副元帥,並佩虎符,將二千二百人以征黎蠻,僚屬皆從仲達辟置。

立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

壬寅,太一陰一犯少民。

徙江淮行樞密院治建康。

甲辰,中書省臣麥術丁、崔彧言:「桑哥當國四年,諸臣多以賄進,親舊皆授要官,唯以欺蔽九重、朘削百姓為事,宜令兩省嚴加考核,併除名為民。」

從之。

要束木以桑哥妻一黨一為湖廣行省平章,至是坐不法者數十事,詔械致湖廣省誅之。

辛亥,以太原及杭州饑,免今歲田租。

增河東道宣慰使一員。

征太子贊善劉因;因前為太子贊善,以繼母病去,至是母亡,以集賢學士征之,不起。

罷脫脫、塔剌海、忽辛等理算僧官錢谷。

罷江南六提舉司歲輸木綿。

鞏昌舊惟總帥府,桑哥特升為宣慰司,以其弟答麻剌答思為使,桑哥敗,懼誅自一殺,至是復總帥府。

增置異珍、御帶二庫,秩從五品,並設提點、使、副各一員。

減中外冗官三十七員。

宮城中建蒲萄酒室及女工室。

詔以桑哥罪惡系獄按問,誅其一黨一要束木、八吉等。

發兵塞晃火兒月連地河渠,修城堡,令蒙古戍兵屯田川中以禦寇。

癸丑,罷尚書省事皆入中書,改尚書右丞相、右詹事完澤為中書右丞相,平章政事麥術丁、不忽木並中書平章政事,尚書右丞何榮祖中書右丞,尚書左丞馬紹中書左丞,參知政事賀勝、高翥並參知中書政事;征東行尚書省左丞相、駙馬高麗國王王睶為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

罷大都燒鈔庫,仍舊制,各路昏鈔令行省辟監燒。

增置戶部司計、工部司程,正七品。

甲寅,太一陰一犯牛。

賑上都、桓州、榆林、昌平、武平、寬河、宣德、西站、女直等站饑民。

乙卯,以政事悉委中書,仍遣使佈告中外。

詔禁失陷錢糧者托故詣京師。

丁巳,建白塔二,各高一丈一尺,以居咒師朵四的一性一吉等七人。

何榮祖以公規、治民、御盜、理財等十事緝為一書,名曰《至元新格》,命刻版頒行,使百司遵守。

桑哥嘗以劉秉忠無子,收其田土,其妻竇氏言秉忠嘗鞠猶子蘭章為嗣,敕以地百頃還之。

己未,以門答占復為御史大夫,行御史台事。

高麗國王王睶乞以其子謜為世子,詔立謜為高麗王世子,授特進上柱國,賜銀印。

六月丁卯朔,禁蒙古人往回回地為商賈者。

湖廣饑,敕以剌裡海牙米七萬石賑之。

辛巳,洞蠻鎮遠立黃平府。

乙酉,以雲南諸路行省參知政事兀難為梁王傅。

洗國王洞主、市備什王弟同來朝。

益江淮行院兵二萬擊郴州、桂一陽一、寶慶、武岡四路盜賊。

以汴梁逃人男一女配偶成家,給農具耕種。

丙戌,敕:「屯田官以三歲為滿,互於各屯內調用。」

宣諭江淮民恃總統璉真加力不輸租者,依例征輸。

辛卯,太一陰一犯畢。

癸巳,以漣、海二州隸山東宣慰司。

秋七月丙申朔,雲南省參政怯剌言:「建都地多產金,可置冶,令旁近民煉之以輸官。」

從之。

己亥,太白犯井。

詔諭尚州等處諸洞蠻夷。

庚子,徙江西行樞密院治贛州。

乙巳,大都饑,出米二十五萬四千八百石賑之。

戊申,揚州路學正李淦上言:「人皆知桑哥用群小之罪,而不知尚書右丞葉李妄舉桑哥之罪,宜斬葉李以謝天下。」

有旨驛召淦詣京師,淦至而李卒,除淦江一陰一路教授,以旌直言。

給還行台監察御史周祚妻子。

祚嘗劾行尚書省辟,桑哥誣以他罪,流祚於憨答孫,妻子家貲入官,及是還之。

禁屠宰馬牛。

敕:「江南重囚,依舊制聞奏處決。」

罷江南諸省買銀提舉司。

遣官招集宋時涅手軍可充兵者八萬三千六百人,以蒙古、漢人、宋人參為萬戶、千戶、百戶領之。

遼一陽一諸路連歲荒,加以軍旅,民苦饑,發米二萬石賑之。

己酉,召交趾王弟陳益稷、右丞陳巖、鄭鼎子那懷並詣京師。

癸丑,賜師壁洞安一撫司、師壁鎮撫所、師羅千戶所印,安一撫司從三品,余皆五品。

丁巳,桑哥伏誅。

募民耕江南曠土,戶不過五頃,官授之券,俾為永業,三年後征租。

遣憨散總兵討平江南盜賊。

己未,降江一陰一路為州,宜興府為縣,並隸常州路。

移揚子縣治新城,分華亭之上海為縣,松江府隸行省。

罷淘金提舉司、江淮人匠提舉司凡五,以其事並隸有司。

雨壞都城,發兵二萬人築之。

增置各衛經歷一員,俾漢人為之。

壬戌,弛畿內秋耕禁。

八月乙丑朔,平一陽一地震,壞民廬舍萬有八百二十六區,壓死者百五十人。

丙寅,太白犯輿鬼。

己巳,置中書省檢校二員,秩正七品,俾考核戶、工部文案疏緩者。

罷江西等處行泉府司、大都甲匠總管府、廣州人匠提舉司、廣德路錄事司,罷泉州至杭州海中水站十五所。

撫州路饑,免去歲未輸田租四千五百石。

馬八兒國遣使進花牛二、水牛土彪各一。

丙子,太一陰一犯牽牛。

大名之清河、南樂諸縣霖雨害稼,免田租萬六千六百六十九石。

己卯,詔諭思州提省溪洞官楊都要招安叛蠻,悔過來歸者,與免本罪。

罷雲南四州,立東川府。

癸未,歲星犯軒轅大星。

乙酉,遣麻速忽、阿散乘傳詣雲南,捕黑虎。

戊子,太白犯軒轅大星,並犯歲星。

咀喃籓邦遣馬不剌罕丁進金書、寶塔及黑獅子、番布、藥物。

婺州水,免田租四萬一千六百五十石。

辛卯,命工部造飛車五輛。

癸巳,太一陰一掩熒惑。

九月辛丑,以平章政事麥術丁商議中書省事,復以咱喜魯丁平章政事代之。

乙巳,景州、河間等縣霖雨害稼,免田租五萬六千五百九十五石。

丙午,立行宣政院,治杭州。

己酉,設安西、延安、鳳翔三路屯田總管府。

庚戌,太白犯右執法。

襄一陽一南漳縣民李氏妻黃一產三男。

辛亥,安南王陳日烜遣使上表貢方物,且謝不朝之罪。

徽州績溪縣賊未平,免二十七年田租。

禁宣德府田獵。

壬子,酒醋課不兼隸茶鹽運司,仍隸各府縣。

立乞裡吉思至外剌等六驛。

命海船副萬戶楊祥、合迷、張文虎並為都元帥,將兵征琉求。

置左右兩萬戶府,官屬皆從祥選辟。

既又用福建吳志斗言「祥不可信,宜先招諭之」,乃以祥為宣撫使,佩虎符,阮監兵部員外郎,志斗禮部員外郎,並銀符,繼詔往琉求。

明年,楊祥、阮監果不能達琉求而還,志斗死於行,時人疑為祥所殺,詔福建行省按問,會赦不治。

乙卯,以歲荒,免平灤屯田二十七年田租三萬六千石有奇。

丙辰,熒惑犯左執法。

戊午,太白犯熒惑。

徙四川行樞密院治成都。

以八忽答兒、禿魯歡、唆不闌、脫兒赤四翼蒙古兵復隸蒙古都萬戶府。

庚申,以鐵裡為禮部尚書,佩虎符,阿老瓦丁、不剌並為侍郎,遣使俱藍。

辛酉,歲星犯少民。

免大都今歲田租。

保定、河間、平灤三路大水,被災者全免,收成者半之。

以別鐵木兒、亦列失金為禮部侍郎,使馬八兒國;陝西脫西為禮部侍郎,佩金符,使於馬都。

尚衣局職無縫衣。

冬十月乙丑朔,賜薛徹溫都兒等九驛貧民三月糧。

己巳,修太廟在真定傾壞者。

壬申,以前緬中行尚書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為中書省平章政事。

癸酉,享太廟。

遣使發倉,賑大同屯田兵及教化的所部軍士之饑者。

江淮行省言:「鹽課不足,由私鬻者多,乞付兵五千巡捕。」

從之。

塔剌海、張忽辛、崔同知並坐理算錢谷受贓論誅。

辛巳,召高麗國王王睶、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詣闕。

癸未,羅斛國王遣使上表,以金書字,仍貢黃金、象齒、丹頂鶴、五色鸚鵡、翠一毛一、犀角、篤縟、龍腦等物。

高麗國饑,給以米一十萬斛。

罷各處行樞密院,事入行省。

割八番洞蠻自四川隸湖廣行省。

丙戌,太一陰一犯軒轅大星並御女。

丁亥,洞蠻爛土立定雲府,改陳蒙洞為陳蒙州,合江為合江州。

嚴山後酒禁。

中書省臣言:「洞蠻請歲進馬五十匹、雨氈五十被、刀五十握,丹砂、雌雄黃等物,率二歲一上。」

有詔從其所為。

己丑,太一陰一犯太微東垣上相。

敕沒入璉真加、沙不丁、烏馬兒妻,並遣詣京師。

召行省轉運司官赴京師,集議治賦法。

辛卯,諸王出伯部曲饑,給米賑之。

癸巳,武平路饑,免今歲田租。

以武平路總管張立道為禮部尚書,使交趾。

免衛輝種仙茅戶徭役。

從遼一陽一行省言,以乃顏、合丹相繼叛,詔給蒙古人內附者及開元、南京、水達達等三萬人牛畜、田器。

詔嚴益都、般一陽一、泰安、寧海、東平、濟寧畋獵之禁,犯者沒其家貲之半。

十一月丙申,以甘肅曠土賜昔寶赤合散等,俾耕之。

壬寅,遣左吉奉使新合剌的音。

甲辰,太白犯房。

減太府監冗員三十一人,罷器備、行內藏二庫。

詔:「回回以答納珠充獻及求售者還之,留其估以濟貧者。」

塔義兒、塔帶民饑,發米賑之。

給按答兒民戶四月糧,罷海道運糧鎮撫司。

丙午,熒惑犯亢。

丁未,太一陰一犯畢。

耽羅遣使貢東紵百匹。

太史院靈台上修祀事三晝夜。

甲寅,太一陰一犯歲星。

郴州路達魯花赤曲列有罪論誅。

復置會同館,禁沮擾益都淘金。

乙卯,新添葛蠻宋安一撫率洞官阿汾、青貴來貢方物。

監察御史言:「沙不丁、納速剌丁滅裡、烏裡兒、王巨濟、璉真加、沙的、教化的皆桑哥一黨一與,受贓肆虐,使江淮之民愁怨載路,今或系獄,或釋之,此臣下所未能喻。」

帝曰:「桑哥已誅,納速剌丁滅裡在獄,唯沙不丁朕姑釋之耳。」

武平、平灤諸州饑,弛獵禁,其孕字之時勿捕。

諭中書議增中外官吏俸。

戊午,金齒國遣阿腮入覲。

庚申,熒惑犯氐。

辛酉,升宣德龍門鎮為望雲縣,割隸雲州,置望雲銀冶。

十二月乙丑,復都水監,秩從三品。

遣官迓雲南鴨池所遣使。

遼一陽一洪寬女直部民饑,借高麗粟賑給之。

籍探馬赤八忽帶兒等六萬戶成丁者為兵。

丁卯,高麗國鴨綠江西十九驛,經乃顏反,掠其馬畜,給以牛各四十。

大都饑,下其價糶米二十萬石賑之。

己巳,詔罷遣官招集畏兀氏。

改辰、沅、靖州轉運司為湖北湖南道轉運司,立葛蠻軍民安一撫司。

宣政院臣言:「宋全太后、瀛國公母子以為僧、尼,有地三百六十頃,乞如例免征其租。」

從之。

辛未,以鐵滅為兵部尚書,佩虎符,明思昔答失為兵部侍郎,佩金符,使於羅孛卜兒。

御史台臣言:「鉤考錢谷,自中統初至今余三十年,更阿合馬、桑哥當國,設法已極,而其餘一黨一公取賄賂,民不堪命,不如罷之。」

有旨:「議擬以聞。」

壬申,立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治汴梁。

撒裡蠻、老壽並為大司徒,領太常寺。

中書省臣言:「江南在宋時,差徭為名七十有餘,歸附後一切未征,今分隸諸王城邑,歲賜之物,仰給京師,又中外官吏俸少,似宜量添,可令江南依宋時諸名徵賦盡輸之。」

何榮祖言:「宜召各省辟任錢谷者詣京師,集議科取之法以聞。」

從之。

甲戌,詔:「罷鉤考錢谷,應昔年逋負錢谷文卷,聚置一室,非朕命而視之者有罪。」

仍遣使佈告中外。

庚辰,太一陰一犯御女。

江北州郡割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改江淮行省為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

賑闊闊出饑民米。

闍裡帶言:「乃顏余一黨一竄女直之地,臣與月兒魯議,乞益兵千五百人,可平之。」

從之。

癸未,太一陰一犯東垣上相。

廣濟署大昌等屯水,免田租萬九千五百石。

平灤路及豐贍、濟民二署饑,出米萬五千石賑之。

別都兒丁前以桑哥專恣,不肯仕,命仍為中書左丞。

丙戌,八番洞官吳金叔等以所部二百五十寨民二萬有奇內附,詣闕貢方物。

戊子,詔釋天下囚非殺人抵罪者。

己丑,熒惑犯房。

庚寅,熒惑犯鉤鈐。

升營田提舉司為規運提點所,正四品。

辛卯,浚運糧壩河,築堤防。

授吃剌思八斡節兒為帝師,統領諸國僧尼釋教事。

賜親王、公主、駙馬金、銀、鈔、幣如歲例。

令僧羅藏等遞作佛事坐靜於聖壽萬安、涿州寺等所,凡五十度。

遣真一人張志仙持香詣東北海岳、濟瀆致禱。

戶部上天下戶數,內郡百九十九萬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萬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萬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萬九千一百一十八。

司農司上諸路所設學校二萬一千三百餘,墾地千九百八十三頃有奇,植桑棗諸樹二千二百五十二萬七千七百餘株,義糧九萬九千九百六十石。

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斷死刑五十五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