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俠五義
第七回 得古今盆完婚淑女 收公孫策密訪奸人
且說包興奉了包公之命,寄信回家,後又到隱逸村。
這日包興回來,叩見包公,呈上書信,言:「太老爺太夫人甚是康健,聽見老爺得了府尹,歡喜非常,賞了小人五十兩銀子。
小人又見大老爺大夫人,歡喜自不必說,也賞了小人三十兩銀子。
惟有大夫人給小人帶了個薄薄兒包袱,囑咐小人好好收藏,到京時交付老爺。
小人接在手中,雖然有些分兩,不知是何物件,惟恐路上磕碰。
還是大夫人見小人為難,方才說明,此包內是一面古鏡,原是老爺井中撿的。
因此鏡光芒生亮,大夫人掛在屋內。
有一日,二夫人使喚的秋香,走至大夫人門前滑了一跤,頭已跌破,進屋內就在掛鏡處一照,誰知血滴鏡面,忽然雲翳開豁。
秋香大叫一聲,回頭跑在二夫人屋內,冷不防按住二夫人,將右眼挖出;從此瘋癲,至今鎖禁,猶如活鬼一般。
二夫人死去兩三番,現在延醫調治,尚未痊癒。
小人見二老爺,他無一精一打采的,也賞了小人二兩銀子。」
說著話將包袱呈上。
包公也不開看,吩咐好好收訖。
包興又回道:「小人又見寧師老爺看了書信十分歡喜,說叫老爺好好辦事,盡忠報國,還教導了小人好些話。
小人在家住了一天,即到隱逸村報喜投書。
李大人一大喜,滿口應承,隨後便送小一姐來就親。
賞了小人一個元寶兩匹尺頭,並回書一封。」
即將書呈上。
包公接著看畢,原來是張氏夫人同著小一姐於月內便可來京,立刻吩咐預備住處,仍然派人前去迎接。
便叫包興暫且歇息,次日再商量辦喜事一節。
不多幾日,果然張氏夫人帶領小一姐俱各到了。
一切定日迎娶事物,俱是包興盡心備辦妥當。
到了吉期,也有多少官員前來賀喜,不必細表。
包公自畢姻後,見李氏小一姐幽嫻貞靜,體態端莊,果然是大家風範,滿心歡喜。
而且妝奩中有一寶物,名曰古今盆。
上有陰陽二孔,堪稱希世奇珍。
包公卻不介意。
過了三朝滿月,張氏夫人別女回家。
臨行又將自己得用的一個小廝名喚李才,留下服侍包公。
一日,包公放告坐堂,見有個鄉民,年紀約有五旬上下,口稱冤枉。
立刻帶至堂上。
包公問道:「你姓甚名誰?有何冤枉?訴上來。」
那人向上叩頭道:「小人姓張名致仁,在七里村居住。
有一族弟名叫張有道,以貨郎為生,相離小人不過數里之遙。
有一天,小人到族弟家中探望,誰知三日前竟自死了。
問我小嬸劉氏是何病症,為何連信也不送呢?劉氏回答是心疼病死的,因家中無人,故此未能送信。
小人因有道死的不明,在祥符縣申訴情由,情願開棺檢驗。
縣太爺准了小人狀子。
及至開棺檢驗,誰知並無傷痕。
劉氏他就放起刁來,說了許多誣賴的話。
縣太爺將小人責了二十大板,討保回家。
越想此事,實實張有道死的不明。
無奈何投到大老爺台前,求青天與小人作主。」
說罷,眼淚汪汪,匍匐在地。
包公便問道:「你兄弟素來有病麼?」
張致仁道:「並無疾病。」
包公又問道:「你幾時沒見張有道?」
致仁道:「素來弟兄和睦,小人常到他家,他也常來小人家。
五日前,尚在小人家中。
小人因他五六天沒來,因此小人找到他家,誰知三日前竟自死了。」
包公聞聽,想道:「五日前尚在他家,他第六十天去探望,又是三日前死的,其中相隔一兩天,必有緣故。」
包公想罷,准了狀子,立刻出簽,傳劉氏到案。
暫且退了堂。
來至書房,細看呈子,好生納悶。
包興與李才旁邊侍立。
忽聽外邊有腳步聲響。
包興連忙迎出,卻是外班,手持書信一封,道:「外面有一儒流求見。
此書乃了然和尚的。」
包興聞聽,接過書信,進內回明,呈上書信。
包公是極敬了然和尚的,急忙將書拆閱,原來是薦函,言此人學問品行。
包公看罷,即命包興去請。
包興出來看時,只見那人穿戴的衣冠,全是包公在廟時換下衣服,又肥又長,勒里勒得的,並且帽子上面還捏著折兒。
包興看罷,知是當初老爺的衣服,必是了然和尚與他穿戴的。
也不說明,便向那人說道:「我家老爺有請。」
只見那人斯斯文文,隨著包興進來。
到了書房,包興掀簾。
只見包公立起身來,那人向前一揖,包公答了一揖,讓座。
包公便問:「先生貴姓?」
那人答道:「晚生複姓公孫名策,因久困場屋,屢落孫山,故流落在大相國寺。
多承了然禪師優待,特具書信前來,望祈老公祖推情收錄。」
包公見他舉止端詳,言語明晰,又問了些書籍典故,見他對答如流,學問淵博,竟是個不得第的才子。
包公大喜。
正談之間,只見外班稟道:「劉氏現已傳到。」
包公吩咐伺候。
便叫李才陪侍公孫先生,自己帶了包興,立刻升堂。
入了公座,便叫帶劉氏。
應役之人接聲喊道:「帶劉氏!帶劉氏!」
只見從外角門進來一個婦人,年紀不過二十多歲,面上也無懼色,口中尚自言自語說道:「好端端的人,死了叫他翻一屍一倒骨的,不知前生作了什麼孽了。
如今又把我傳到這裡來,難道還生出什麼巧招兒來哩。」
一邊說,一邊上堂,也不東瞧西看,他便裊裊婷婷朝上跪倒,是一個久慣打官司的樣兒。
包公便問道:「你就是張劉氏麼?」
婦人答道:「小婦人劉氏,嫁與貨郎張有道為妻。」
包公又問道:「你丈夫是怎麼病死的?」
劉氏道:「那一天晚上,我丈夫回家,吃了晚飯,一更之後便睡了。
到了二更多天,忽然心裡怪疼的。
小婦人嚇得了不得,急忙起來。
便嚷疼的厲害,誰知不多一會就死了。
害得小婦人好不苦也。」
說罷淚流滿面。
包公把驚堂木一拍,喝道:「你丈夫到底是怎麼病死的?說來!」站堂喝道:「快講!」劉氏向前跪爬半步,說道:「老爺,我丈夫實是害心疼病死的,小婦人焉敢撒謊。」
包公喝道:「既是害病死的,你為何不給他哥哥張致仁送信?實對你說,現在張致仁在本府堂前已經首告。
實實招來,免得皮肉受苦。」
劉氏道:「不給張致仁送信,一則小婦人煩不出人來,二則也不敢給他送信。」
包公聞聽道:「這是為何?」
劉氏道:「因小婦人丈夫在日,他時常到小婦人家中,每每見無人,他言來語去,小婦人總不理他。
就是前次他到小婦人家內,小婦人告訴他兄弟已死,不但不哭,反倒向小婦人胡說亂道,連小婦人如今直學不出口來。
當時被小婦人連嚷帶罵,他才走了。
誰知他惱羞成怒,在縣告了,說他兄弟死得不明,要開棺檢驗。
後來太爺到底檢驗了,並無傷痕,才將他打了二十板。
不想他不肯歇心,如今又告到老爺台前。
可憐小婦人丈夫死後,受如此罪孽,小婦人又擔如此醜名,實實冤枉!懇求老青天與小婦人作主呵!」說著說著就哭起來了。
包公見他口似懸河,牙如利劍,說得有情有理,暗自思道:「此婦聽他言語,必非善良。
若與張致仁質對,我看他那誠樸老實形景,必要輸與婦人口角之下。
須得查訪實在情形,婦人方能服輸。」
想罷,向劉氏說道:「如此說來,你竟是無故被人誣賴了。
張致仁著實可惡,我自有道理。
你但下去,三日後聽傳罷了。」
劉氏叩頭下去,似有得色。
包公更覺生疑。
退堂之後,來到書房,便將口供呈詞與公孫策觀看。
公孫策看畢,躬身說道:「據晚生看此口供,張致仁疑的不差。
只是劉氏言語狡猾,必須採訪明白,方能折服婦人。」
不料包公心中所思主見,被公孫策一言道破,不覺歡喜道:「似此如之奈何?」
公孫策正欲作進見之禮,連忙立起身來道:「待我晚生改扮行裝,暗裡訪查,如有機緣,再來稟覆。」
包公聞聽道:「如此說,有勞先生了。」
叫包興將先生盤川並要何物件急忙預備,不可誤了。
包興答應,跟隨公孫策來至書房。
公孫策告訴明白,包興連忙辦理去了。
不多時,俱各齊整。
原來一個小小藥箱兒,一個招牌,還有道衣絲絛鞋襪等物。
公孫策通身換了,背起藥箱,連忙從角門暗暗溜出,到七里村查訪。
誰知乘興而來,敗興而返,鬧了一天,並無機緣可尋。
看看天晚,又覺得腹中飢餓,只得急忙且回開封府再做道理。
不料慌不擇路,原是往北,他卻往東南岔下去了。
多走數里之遙,好容易奔至鎮店,問時,知是榆林鎮。
找了興隆店投宿,又乏又餓,正要打算吃飯,只見來了一群人數匹馬,內中有一黑矮之人,高聲嚷道:「憑他是誰,快快與我騰出。
若要惹惱了你老爺的一性一兒,連你這店俱給你拆了!」旁有一人說道:「四弟不可。
凡事有個先來後到,就是叫人家騰挪,也要好說,不可如此羅皂。」
又向店主人道:「東人,你去說說看,皆因我們人多,兩下住著不便,奉托!奉托!」店東無奈,走到上房,向公孫策說道:「先生,沒有什麼說的,你老將就將就我們,說不得屈尊你老在東間居住,把外間這兩間讓給我們罷。」
說罷,深深一揖。
公孫策道:「來時原不要住上房,是你們小二再三說,我才住此房內。
如今來的客既是人多,我情願將三間滿讓。
店東給我個單房,我住就是了。
皆是行路,縱有大廈千間,不過佔七尺眠,何必為此吵鬧呢。」
正說之間,只見進來了黑凜凜一條大漢,滿面笑容道:「使不得,使不得。
老先生請自尊便罷。
這外邊兩間,承情讓與我等足已夠了。
我等從人,俱叫他們下房居住,再不敢勞動了。」
公孫策再三謙遜,那大漢只是不肯,只得挪在東間去了。
那大漢叫從人搬下行李,揭下鞍轡,俱各安放妥貼。
又見上人卻是四個,其餘五六個,俱是從人。
要淨面水,喚開水壺,吵嚷個不了。
又見黑矮之人,先自呼酒要菜。
店小二一陣好忙,鬧得公孫策竟喝了一壺空酒,菜總沒來,又不敢催。
忽聽黑矮人說道:「我不怕別的,明日到了開封府,恐他記念前仇,不肯收錄,那卻如何是好?」
又聽黑臉大漢道:「四弟放心。
我看包公決不是那樣之人。」
公孫策聽至此言,不由站起身來,出了東間,對著四人舉手道:「四位原是上開封的,小弟不才,願作引進之人。」
四人聽了連忙站起身來。
仍是那大漢道:「足下何人?請過來坐,方好講話。」
公孫策又謙遜再三,方才坐下。
各通姓名,原來這四人正是土龍崗的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條好漢。
聽說包公作了府尹,當初原有棄暗投明之話,故將山上嘍囉糧草金銀俱各分散,只帶了得用伴當五六人,前來開封府投效,以全信行。
他們又問公孫策。
公孫策答道:「小可現在開封府,因目下有件疑案,故此私行暗暗查訪,不想在此得遇四位,實實三生有幸了。」
彼此談論多時,真是文武各盡其妙,大家歡喜非常。
惟有趙四爺粗俗,卻酒量頗豪。
王朝恐怕他酒後失言,叫外人聽之不雅,只得速速要飯。
大家吃畢,閒談飲茶,到二更以後。
大家商議,今晚安歇後,明日可早早起來行路呢。
這正是:只因清正聲名遠,致使英雄跋涉來。
未審明日王、馬、張、趙投奔開封府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